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是如何反帝反封建的

中国是如何反帝反封建的

发布时间:2022-07-01 10:12:32

‘壹’ 中国历史上反帝反封建的运动都有哪些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是指发生于中国农历辛亥年(清宣统三年),即公元1911年至1912年初,旨在推翻清朝专制帝制、建立共和政体的全国性革命。

狭义的辛亥革命指的是自1911年10月10日(农历八月十九)夜武昌起义爆发,至1912年元旦孙中山就职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前后这一段时间中国所发生的革命事件。广义上辛亥革命指自十九世纪末(一般从1894年兴中会成立开始,但也有学者认为从1905年中国同盟会成立算起)迄辛亥年成功推翻清朝统治在中国出现的连场革命运动。

(1)中国是如何反帝反封建的扩展阅读

辛亥革命冲破了封建思想的牢笼。自汉代董仲舒以来的中国思想文化,君臣关系是“三纲五常”中三纲之首。皇帝不仅是政治上的权威,也是文化中诸多价值观念的重要依据与合法性的来源。辛亥革命不但从行动上坚决地打倒皇帝,并从舆论上对君权神授观念和皇权思想进行鞭挞和批判,极大地促进了人民的思想解放,为探索救国兴邦的道路打开了新的思想境界 。

其次,辛亥革命传播了民主思想。早在兴中会成立前后,孙中山和其他革命志士仁人就重视学习和传播民主思想和自然科学,特别是进化论、天赋人权学说、共和政体和自然科学。

他们通过宣传天赋人权的学说,使人民能理直气壮地争取民权;通过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思想,使人们了解“自由、平等”的涵义;通过介绍西方政党制度,倡导发挥新型政党的作用。这些有关民主和科学的学说,成了人们破除迷信、解放思想、反对传统封建文化和进行暴力革命、推翻帝制的思想武器,提高了人们的民主主义觉悟,为建立民主共和国做了思想准备 。

‘贰’ 中国反帝反封建是什么时候完成的

中国的反帝、反封建任务都是在新中国成立这一事件完成的。

封建制度是一种政治制度,由共主或中央王朝给宗室成员、王族和功臣分封领地。其基本形式是封建等级制和庄园制。农民(或农奴)耕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绝大部分产品交纳给封建主。

上层建筑主要是以等级制为特点的封建制国家。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以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宣扬传统道德为主要内容。在封建制度下,社会基本的阶层是封建主和农民(或农奴)阶层。

中国的封建制正式形成于公元前11世纪,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度正式开始于公元前221年,结束于公元1912年。

封建主对于农民或奴隶的基本形式是地租,农民(或农奴)耕种土地所有者的土地,绝大部分产品作为地租被封建地主剥夺。上层建筑主要是以等级制为特点的封建制国家,属于众星捧月的社会结构。

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是以维护封建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宣扬封建道德为主要内容。在封建制度下,社会基本的阶层是封建主和农民(或农奴)的矛盾,并且社会等级森严,封建主世代皆为封建主,农奴世代皆为农奴,在宗法制度的影响下维护了这个脆弱的社会关系,相对于中央集权时代的社会阶层可以互相转换有本质的区别。

‘叁’ 我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的过程

我国近代反帝反封建,第一个事,我说是从三元里反英开始的.还有洪秀权起义,太平天国起义
第二件是戊戌变法.
以上都失败
第三件是辛亥革命;
当然也是成果被窃取.
第四件事是五四运动
第五件事就是共产党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这个当然就过程当然大家都更熟悉了.

‘肆’ 中国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是什么

中国第一次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是:五四运动。

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它揭开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序幕,开创了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这次运动中,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运动后期起到了主力军的作用。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

(4)中国是如何反帝反封建的扩展阅读: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对帝国主义的认识经历了两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表面的感性认识阶段,这典型地表现为义和团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

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即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

在这场运动中,提出了“改造强盗世界,不认秘密外交,实行民族自决”和“另起炉灶,组织新政府”这样的口号。这表明,中国人民反帝反封建的斗争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线上了。

‘伍’ 中国人民怎样进行反帝反封建的民族革命的

游行示威,私下罢工挂,通过组成一些团进行
(不过日本与中国签订的条约中声明中国人是不可以进行反帝反封建活动。)

‘陆’ 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人民进行了哪些反帝反封建斗争其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被称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三次革命高潮,反映不同历史时期的革命特点。前两次由于农民阶级的局限性,都未能取得成功,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革命性质,说明了资产主义的历史先进性。

从1840年鸦片战争6月开始到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建立是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其间,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标,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79年为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后30年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旧民主主义革命包含了农民阶级的反抗革命,以及资产阶级领导的、以建立资本主义社会和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为目的的资产阶级革命,这些都是反对外国侵略和本国封建统治的革命。


(6)中国是如何反帝反封建的扩展阅读

意义

洋务运动促进了中国的早期工业和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带来了新知识,打开了人们的眼界;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和社会风气的改变。

太平天国运动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撼动了清政府统治根基;是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冲击了儒家经典的正统权威,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冲击了殖民主义者在亚洲的统治。

戊戌运动是一场爱国救亡运动、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良运动和思想启蒙运动。

辛亥革命是一场比较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结束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打击了中外反动势力,促使社会经济、思想习惯、社会风俗的变化,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运动高涨。

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中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解放运动,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推动了历史潮流的发展,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准备了思想和文化条件。

‘柒’ 我党如何完成反帝反封建革命任务

1939年,毛泽东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第一次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科学概念和总路线的内容。毛泽东在1948年的《在晋绥干部会议上的讲话》中完整地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总路线即:无产阶级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的革命。

1、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

毛泽东认为,只有认清中国革命的动力问题,才能正确解决中国革命的基本策略问题。毛泽东指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动力包括工人、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民族资产阶级四部分。

(1)无产阶级是中国革命最基本的动力。

(2)农民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和工人的同盟军。

(3)小资产阶级包括广大知识分子、青年学生、小商人、手工业者和自由职业者。在中国,小资产阶级是劳动者,是中国革命的基本动力之一,也是中国革命的同盟军。

(4)民族资产阶级是由地主、商人、小官僚、手工作坊主转化而来的,也是中国革命的动力之一,但无法充当革命的主要力量。

毛泽东在《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中,将中国资产阶级基本区分为买办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二部分,并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一文中,从理论上对民族资产阶级的两面性作了科学系统的分析。他认为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是具有”一身而二任焉”的阶级,既有革命要求又有动摇性。一方面,他们受到帝国主义压迫和封建主义束缚,同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有矛盾,因而具有一定的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性,是革命的力量之一。另一方面,民族资产阶级具有天生的经济上和政治上的软弱性,他们没有彻底的反帝反封建勇气,在革命中很容易发生动摇和妥协。

民族资产阶级的这种两面性,决定了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在民主革命中对他们政策的两面性,即实行又团结又斗争的政策。一方面,无产阶级及其政党应该认识到民族资产阶级在不同革命阶段的不同革命要求,对他们实行团结和联合的政策,和他们建立反帝反封建的统一战线。另一方面,对于他们的动摇性、妥协性,必须采取适当批评和斗争,以便尽可能地坚定其革命性,克服其动摇性,以共同对付强大的敌人。同时,在经济上采取保护民族工商业的政策。总之,民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保护对象而不是革命的对象。

二、新民主主义的基本纲领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1945年,毛泽东在党的七大所做的《论联合政府》的政治报告中,进一步把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与党的基本纲领联系起来,进行了具体阐述。新民主主义基本纲领是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具体展开和体现,为新民主主义革命指明了具体奋斗目标。

1、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

关于新民主义的政治纲领,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系统阐述,在《论联合政府》、《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论人民民主专政》等文中完善的。其中,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新民主主义的政治纲领是建立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一切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联合专政的新民主主义共和国。

(1)毛泽东指出,”国体——各革命阶级的联合专政。政体——民主集中制。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政治,这就是新民主主义的共和国。”

(2)三三制的民主政权建设

加强政权建设,是抗日根据地建设的首要的、根本的任务。中国共产党提出,根据地政权是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性质的政权,是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人们的政权,是几个革命阶级联合起来对于汉奸和反动派的民主专政。边区(省)、县参议会既是民意机关,也是立法机关;边区、县、乡抗日民主政府是行政机关;边区高等法院和县法院是司法机关。抗日民主政府在工作人员分配上实行”三三制”原则,即共产党员、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和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各占1/3。这样做,可以容纳各方面的代表,团结一切赞成抗日又赞成民主的各阶级、阶层。

2、新民主主义的经济纲领

1940年,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明确提出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纲领。1947年,毛泽东在《目前形势和我们的任务》一文中提出了新民主主义的三大经济纲领。即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没收四大家族为首的官僚垄断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保护民族工商业。

没收封建地主阶级的土地归农民所有

(1)土地革命时期

开展土地革命,就是要消灭封建地主的土地私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私有制,使广大农民在政治上得到翻身,农村生产力得到解放和发展。

1928年12月,毛泽东在井冈山主持制定中国共产党历史上第一个土地法,以立法的形式,首次肯定了广大农民以革命的手段获得土地的权利。由于缺乏经验,这个土地法关于没收一切土地归苏维埃政府所有、禁止土地买卖等方面的规定,并不适合中国农村的实际。

1929年4月,毛泽东在兴国主持制定第二个土地法,将”没收一切土地”改为”没收一切公共土地及地主阶级的土地”。这是一个原则性的改正,保护了中农的利益使之不受侵犯。

毛泽东还和邓子恢等一起制定了土地革命中的阶级路线和土地分配方法:坚定地依靠贫农、雇农,联合中农,限制富农,保护中小工商业者,消灭地主阶级;以乡为单位,按人口平分土地,在原耕地的基础上,实行抽多补少、抽肥补瘦。至此,中国共产党就在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制定了可以付诸实施的比较完整的土地革命纲领和路线。

(2)抗日战争时期

各地抗日民主政权十分重视根据地的经济建设。根据地内停止实行没收地主土地的政策,普遍实行减租减息政策,以便使广大农民减轻负担,得到实惠,提高抗日和生产的积极性;同时又照顾地主的利益,有利于保障根据地的社会稳定。为了克服根据地面临的严重困难局面,毛泽东提出了”发展生产,保障供给”的经济工作和财政工作的总方针,发出了”自己动手,丰衣足食”的号召,为坚持抗战、争取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3)解放战争时期

1946年5月4日,中央发出《关于清算、减租及土地问题的指示》(史称《五四指示》),决定将党在抗日战争时期实行的减租减息政策改变为实现”耕者有其田”的政策。在此之后,通过开展清算斗争等,到1947年下半年,解放区即有2/3的地区基本上实际解决了农民的土地问题。

在人民解放军转入战略进攻之后,为了维护广大农民的利益、进一步激发他们支援解放战争的积极性,1947年7月至9月,中国共产党在河北省平山县召开全国土地会议,制定和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明确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现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乡村中一切地主的土地及公地,由乡村农会接收”,分配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这个大纲指引着在封建制度压迫下的亿万农民群众,将自己的力量汇人民主革命的洪流。

土地制度改革,是从根本上摧毁中国封建制度根基的社会大变革。土改运动的发展表明,解放战争在胜利推进的同时,中国的社会变革也在深入发展。经过这个运动,中国最主要的人民群众——农民进一步认识到,中国共产党是自身利益的坚决维护者,因而自觉地在党的周围团结起来。这就为打败蒋介石、建立新中国奠定了深厚的群众基础。

没收官僚资本归新民主主义国家所有,包含着两重性:一方面,反官僚资本就是反买办资本,是民主革命的性质。另一方面,反官僚资本就是反对大资产阶级,又带有社会主义革命的性质。

保护民族工商业

在新民主主义条件下保护民族工商业,发展资本主义,是由中国落后的生产力和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性质决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而不是一般地消灭资本主义和资产阶级。同官僚资产阶级相比,民族资产阶级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联系较少,民族资本主义经济,是一种与新生产力相联系的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经济成分,它对发展现代技术、发展社会生产力具有积极作用。因此,对民族资本主义工商业采取保护政策。

在新民主主义的国家制度下,允许私人资本主义在不操纵国计民生的前提下得到发展的便利,有益于社会向前发展。因此,这种保护也不是无条件的。需要保护和发展的资本主义是有利于而不是有害于国计民生的私人资本主义经济,是不能操纵国计民生的资本主义。

中国共产党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对民族资本主义的政策,是基于对中国社会性质和革命性质的正确认识,并不取决于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态度及其变化。也就是说,无论民族资产阶级拥护革命还是脱离革命阵营,中国共产党都不应改变对民族资本主义的保护政策。

三、三大法宝

中国共产党在领导人民革命的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锻造出了有效的克敌制胜的武器。毛泽东指出:”统一战线,武装斗争,党的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革命中战胜敌人的三个法宝,三个主要的法宝。”

1.坚持革命的武装斗争

(1)关于中国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原因和条件 (农村包围城市的现实的可能性)

客观条件:①中国的政治经济不平衡(中国红色政权存在的最根本原因);②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的影响;③全国革命形势的发展;主观条件:④有良好的群众基础;⑤有相当正式的红军;⑥共产党组织的有力量和它的政策正确(是保证红色政权能够长期存在和发展的最紧要的主观条件)。

(2)中国革命的胜利,主要是依靠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与广大人民群众血肉相连的完全新型的人民军队,通过长期人民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

1927年9月下旬,毛泽东领导的三湾改编,提出建立党的各级组织和党代表制度,这就开始确立了党指挥枪的原则,奠定了建设新型人民军队的基础。党指挥枪的原则,是人民军队建设的根本原则和保持人民军队的无产阶级性质和建军宗旨的根本前提;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这是人民军队一切行动的准则和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归宿和宗旨,也是人民军队的生存基础和力量源泉;思想政治工作是人民军队建设的生命线。政治建军是无产阶级治军的根本原则。人民军队政治工作的基本原则是军民一致、官兵一致、瓦解敌军和优待俘虏。

(3)胡锦涛新时期建军思想

胡锦涛对人民军队的历史使命作出了“三个提供、一个发挥”的科学定位。“三个提供”是指,我军要为党巩固执政地位提供重要的力量保证,为维护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提供坚强的安全保障,为维护国家利益提供有力的战略支撑;“一个发挥”是指我军要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人民军队要完成新世纪新阶段的历史使命,必须用科学发展观统领军队战斗力建设,把提高战斗力作为贯彻科学发展观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在推进中国特色军事变革的实践中开拓战斗力建设的新局面。

2.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

(1)中国革命必须建立广泛的革命统一战线的原因(未考点)

第一,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的特殊重要性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在中国革命中具有特别重要的作用,这是由于半殖民地半封建中国在阶级构成上是一个“两头小,中间大”的社会。无产阶级(主要指工人阶级)和地主大资产阶级都只占少数,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是农民、城市小资产阶级和其他中间阶级。作为领导阶级的中国工人阶级虽然是中国革命中最先进的力量,但是人数少,不能单靠自身的力量战胜强大的敌人。必须在各种不同情形下团结一切可能团结的革命阶级和阶层,组织革命统一战线。

第二,建立革命统一战线的现实可能性

①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是世界矛盾的焦点,中国是多个帝国主义间接统治的国家,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是可以被利用的。人民大众与封建主义以及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带来了建立统一战线的可能性。

②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是革命的,可以结成同盟,中等资产阶级和民族资产阶级在一定时期可能倒向革命,可以争取。

③在一定的条件下,大地主、大资产阶级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参加统一战线。

建立广泛的统一战线,是坚持和发展革命的政治基础。巩固和扩大统一战线的关键,是坚持工人阶级及其政党的领导权。为此,必须率领同盟者向共同的敌人作坚决的斗争并取得胜利;必须对被领导者给以物质福利,至少不损害其利益,同时对被领导者给以政治教育;必须对同工人阶级争夺领导权的资产阶级采取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

(2)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及其措施

1935年12月,毛泽东在瓦窑堡会议上作了《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的报告,,阐明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政策,批判党内的关门主义和对于革命的急性病,系统地解决了党的政治路线上的问题。

①统一战线中的独立自主原则

中国共产党强调,必须在统一战线中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既统一,又独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实质上就是力争中国共产党对抗日战争的领导权,使自己成为团结全民族抗战的中坚力量。这是把抗日战争引向胜利的中心一环。

②坚持抗战、团结、进步,反对妥协、分裂、倒退

抗日战争相持阶段到来以后,由于以蒋介石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开始推行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政策,团结抗战的局面逐步发生严重危机,出现了中途妥协和内部分裂两大危险。针对这种情况,1939年7月,中国共产党明确提出”坚持抗战到底,反对中途妥协”、”巩固国内团结,反对内部分裂”、”力求全国进步,反对向后倒退”三大口号,坚决揭露打击汪精卫集团的叛国投降活动,继续争取同蒋介石集团合作抗日。

③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策略总方针

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坚持、扩大和巩固,中国共产党总结反“磨擦”斗争的经验,制定了”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策略总方针。

进步势力主要是指工人、农民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他们是统一战线的基础,抗日战争的主要依靠力量。中间势力主要是指民族资产阶级、开明绅士和地方实力派。争取中间势力需要一定的条件:一是共产党要有充足的力量;二是尊重他们的利益;三是要同顽固派作坚决的斗争,并能一步一步地取得胜利。

顽固势力是指大地主大资产阶级的抗日派,即以蒋介石集团为代表的国民党亲英美派。他们采取两面政策,既主张抗日,又限共、溶共、反共并摧残进步势力。为此,共产党必须以革命的两面政策来对付他们,即贯彻又联合又斗争的政策,斗争不忘统一,统一不忘斗争,二者不可偏废,而以统一为主。同顽固派作斗争时,应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

中国共产党上述原则和方针的提出和贯彻实施,对于坚持全民族抗战到底,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3、中国共产党的自身建设

为了胜利地领导中国人民进行抗日战争,中国共产党密切地联系着党的政治路线,在斗争实践中不断推进党的建设的伟大工程。

中国共产党首先着重党的思想建设,要求党员用工人阶级思想克服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思想,解决思想上入党的问题;培育和发扬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密切联系群众和自我批评的作风;在党内斗争中实行”惩前毖后,治病救人”的方针;并创造了在全党通过批评与自我批评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教育的整风形式等。

(1)毛泽东在1939年10月《<共产党人>发刊词》中把党的建设称之为一项“伟大的工程”。

第一,党的建设的特殊困难

①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小资产阶级众多,共产党的建设处在小资产阶级包围当中,农民、小资产阶级出身的党员把他们思想带到党内来,这就造成了党的建设的艰巨性。

②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主要注重工农运动,后来又从事国民革命战争,在理论上准备不足,对中国革命的规律和特点还认识不清。

③中国是一个封建历史较长的国家,封建思想的余毒对我党的影响比较严重。

④共产国际在较长一段时间内的教条主义倾向和对中国共产党的不适当的干预。

第二,党的建设的有利条件:①是在十月革命的影响下,根据马列主义建党原则建立起来的党,有一个好的思想基础。②中国工人阶级有坚决的革命性,党的建设有一个良好的阶级基础。③共产党重视党的建设,并逐步形成了具有自己特色的建党理论,党有锐利的思想武器。

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领导人充分利用有利条件,努力克服各种困难,终于完成了这项”伟大工程”,创造了在无产阶级人数很少而战斗力很强,农民和其他小资产阶级占人口大多数的国家建设一个具有广大群众性的、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政党的许多新经验。

‘捌’ 中国历史上反帝反封建的运动都有哪些

反帝反封建运动可分为两个阶段:
1、从1840年到1919年的旧民主主义革命。
2、从1919年到1949年的新民主主义革命。两个阶段革命任务相同,都是反帝反封建;革命性质也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但领导阶级不同,前者是资产阶级,后者是无产阶级。

‘玖’ 在半殖民半封建时期,中国进行反帝反封建反资本主义的具体过程是什么

一、中国民主革命反帝反封两大任务是紧密联系的:
在中国民主革命时期,帝国主义是中国封建势力的靠山,而中国封建势力又是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二者紧密勾结,相互依存。任何把反帝反封双重任务割裂开来的革命都必然以失败告终,中国民主革命的历史已反复证明了这点,义和团运动“扶清灭洋”,孙中山以缺乏彻底的反帝反封的三民主义指导辛亥革命,最终都失败了。只有中国共产党把反帝反封结合起来,终于取得了革命的胜利。

二、抗争概况
按照社会经济关系的发展和领导阶级的变化,中国人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大体上可分为两个时期、三个阶段:
(一)在近代前期即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840—1919)
从1840年到1900年的60年为第一阶段,主要是农民阶级领导的自发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就是这样的斗争。农民阶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奴役压迫下,不得不奋起反抗。在民族危机空前严重的情况下,他们勇敢地担负起新的斗争任务——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
19世纪末到五四运动前夕的20年为第二阶段。在此期间,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形成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舞台,取代农民阶级而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从要求改革政治制度、发展资本主义的初步尝试——戊戌变法运动,到提出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纲领的辛亥革命,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达到了高峰。

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30年为第三阶段。

(二)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后期即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19—1949),革命史的中心内容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斗争及其伟大胜利。
第一个重点是第一次国共合作后发动的国民大革命,又称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或北伐战争时期,胜利和失败都要着重了解。
第二个重点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又称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或十年内战时期,国内阶级矛盾是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吸取大革命失败教训,领导和发动了三次武装起义,实行工农武装割据。随着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加强,国内阶级矛盾逐渐被中日民族矛盾所代替,民族矛盾日益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坚持实事求是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从中华民族利益出发,由反蒋抗日到逼蒋抗日再到联蒋抗日。
第三个重点是抗日战争时期,国共合作,中华民族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同仇敌忾,英勇抗战。八年抗日取得了胜利,扭转了近百年来反帝屡败局面。
第四个重点是解放战争,又称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抗战胜利后,蒋介石坚持卖国独裁政策,国内阶级矛盾重新上升为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中国共产党代表人民意志,同国民党反动派进行了殊死斗争,反蒋第二条战线蓬勃展开。三大战役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主力,渡江战役摧毁了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政府反动统治(1927年4月18日—1949年4月23日),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标志着中国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爆发的爱国运动是革命史的又一个重点内容。
第一个重点是学生运动,如“五四”运动、“一二??九”运动”、“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五??二?运动等。
第二个重点是工人运动,如六三运动,1922~1923年中国工人运动第一次高潮,上海总工会领导的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上海工人武装起义、上海工人总同盟罢工、80万工人的抗日救国运动、“爱用国货,抵制美货”运动等。
第三个重点是农民运动,如农村大革命、土地革命、保卫根据地的斗争、“抗丁!抗粮!抗税!”斗争。
第四个重点是知识分子的革命斗争,如七君子事件。
第五个重点是爱国将领的斗争,如十九路军上海保卫战、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福建“中华共和国人民革命政府”、西安事变等。
第六个重点是民主同盟等民主党派同蒋介石集团的决裂,民主党派积极参加新政协,宋庆龄、李济深、张澜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等。
综上所述,正是中国人民前仆后继的英勇斗争,才一次又一次粉碎了资本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企图,使中华民族历史绵延不断。中国近代以来无数仁人志士为国为民奋斗不息、流血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日月争辉,警醒、鞭策着后人。

三、近代中国人民抗争的阶段性特点及成因:
1、前期:
从鸦片战争到《辛丑条约》的签定前,反封建与反侵略基本上是分开进行的,以反侵略为主,而且是直接与外国侵略者进行斗争。原因在于,这一时期,中外反动势力时战时和,以战为主,外国对华侵略的主要方式是直接的、公开的武装侵略。《辛丑条约》签定后,反帝反封建斗争是结合在一起的,突出表现为中国人民同本国封建统治的斗争。因为《辛丑条约》签定后,清政府成为帝国主义侵华的工具,帝国主义采用以华治华的政策,中国社会的两大矛盾趋于汇流。

2、后期:
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人民把反帝反封建斗争进一步结合起来,但开始是以反封建统治为主,主要表现为反清、反北洋军阀统治。中共建立后,明确了民主革命的任务,制订了民主革命纲领。原因是此时近代的两大矛盾趋于汇流,而最初的革命领导者民族资产阶级认识不到中国革命的对象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这两大敌人,对帝国主义妥协,抱有幻想。中共成立后,正确分析了国情,把反帝反封建两大任务结合起来,孙中山接受了反帝反封建的主张,国共两党实现合作。中共一直高举反帝反封建的大旗,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

阅读全文

与中国是如何反帝反封建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98印尼事件政府做了什么 浏览:954
意大利法西斯为什么弱 浏览:933
印度歌曲背景音乐叫什么名字 浏览:996
意大利面配的酱料怎么制作 浏览:605
印度是什么级别的 浏览:694
意大利民歌桑塔露琪亚是什么意思 浏览:535
英国人为什么要去巴黎 浏览:208
新中国成立以后发行了多少邮票 浏览:391
中国球王年薪是多少 浏览:345
意大利护肤品的品牌有哪些牌子 浏览:175
东兴市还有多少越南人 浏览:580
意大利lsb板材哪里生产 浏览:253
伊朗和叙利亚之间有什么战争 浏览:472
苹果中国代工厂为什么搬到印度 浏览:296
中国怎么变成这个样子 浏览:224
去伊朗可以带多少现金 浏览:259
出口英国木头需要什么证书 浏览:173
中国印尼海军在哪里联合军演 浏览:977
中国第一悍匪是怎么越狱的 浏览:473
印度母牛在哪里 浏览:9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