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中国慈善行业目前的现状是怎样
本文系《中国社会科学报》总第107期特别策划“面向21世纪的中国慈善事业”文章之一。
众所周知,中国社会正处于一个十分关键的发展阶段,中国的财富量急剧增长,2009年的GDP已经达到33.5万亿元,人均GDP达到了25188元。如果没有意外,中国即将超过人均GDP4000美元大关,提前40年实现邓小平同志所确定的2050年发展目标。
根据国际发展的一般经验,未来十年,中国的人均GDP完全有可能达到1万美元,初步迈上发达国家的门槛。经济发展的速度完全能够大大提前实现“三步走”战略。
经济的发展,一方面带来整个社会结构的深刻变化,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全球化迅速地叠加发展,对于社会管理提出了根本性的挑战。另一方面,财富总量的大规模快速增长,要求社会大众对于财富的管理,作出新的较为艰难的社会选择。从而使贫富之间,能够建立兄弟情谊,并和睦相处。
应该看到,经济的快速发展的不平衡性使传统的安全管理对象发生了变化,政治性的管理正在大踏步地转向社会管理。社会管理的基础,就是一定要有一个十分有活力的公民社会,而公民对于公益事业的全面投入,是社会健康发展的基本标志。也就是说,中国社会的平稳转型,需要公益慈善事业的快速发展。
现状与差距
对于中国公益事业现状,特别是中国慈善事业发展现状的基本认识,最为重要的基本问题就是,当代中国,究竟有多少的慈善公益空间?我们看三组数据。
年度慈善捐赠总额。2009年中国慈善捐赠已经达到509亿元,占当年30多万亿元GDP的0.17%,占中国财政收入6800亿元的比例,不到5%。比较一下,美国2008年的捐款3000亿美元,占当年14万亿美元GDP的2%左右,占美国财政收入3万亿美元的10%。要达到美国的水平,中国年度捐赠额应该是6000亿元。
慈善组织的数量。2009年,中国的基金会为1843个,美国的慈善组织超过100万个,英国比较活跃的慈善组织超过16万个,加拿大慈善组织也有8万个以上,跟发达国家比较,中国慈善组织的数量还很不够。
慈善组织的从业人员。2009年,中国慈善组织的从业人员不到两万,而美国慈善组织的从业人员则超过900万,英国亦有60万从业人员。中国慈善公益发展的空间究竟有多大,未来五年中国的捐款数额年度能否达到5000亿元,慈善组织能否达到50万个,从业人员能否达到500万人,借鉴中国经济发展的经验,我国社会也应该建立发展公益慈善事业的明确目标。这样的具体目标的确定,在经济具备了初步的条件以后,已经不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幻想了,关键是要达成基本的社会共识,然后才会落实为重大的社会行动。
作为慈善家的中国盖茨何时出现
要发展公益慈善事业,必须形成较强的公益慈善的社会压力,这是一种社会道德的压力,必须发自于社会,才能形成社会影响力。当然这种压力不能只作为负面的谴责,更为重要的是正面的弘扬。
在香港,公益日就是要买旗做公益,当满城都买旗做公益标志的时候,那些未买的少数人就会觉得很尴尬。
目前中国已经有87.5万个千万富翁。当前时期,一定要广泛地宣传一个道理,那就是在存在贫富差距的社会发展格局里,富人与穷人之间必须和睦相处。
100多年前,福特汽车公司为使汽车能够有销售市场,从而主动为工人大幅度地涨工资,而卡耐基则是在致富之路想到自己的社会责任,从而开始了社会慈善的壮举。最近社会在热议盖茨和巴菲特倡导的富人在生前将财富的一半捐献给社会公益的活动。现在是中国社会作出响应的时候了,是中国的比尔·盖茨、中国的巴菲特站出来的时候了。
尽管中国社会有亿万捐赠的慈善家,但发展的格局还很不平衡。为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我们倡议5.5万个亿万富豪,应该把每年的捐款定为一百万,这应该成为一种基本的公益慈善道德体系,作为一种基本的社会责任底线,也应该成为一种广泛的社会活动。如果亿万富翁年度捐款达到百万,千万富翁年度捐款达到十万,整个国家的公益事业,将会很快达到年度捐款越过千亿,甚至向两千亿元迈进,这样中国公益事业就会真正有实力迈向更加广阔的发展远景。
❷ 一席李一诺谈比尔盖茨怎么花钱观后感
李一诺在“比尔盖茨是如何花钱的”中讲到“催化式慈善”,即人类社会慈善分三类:政府+企业+其他。个人能力再强大和国家相比就是浩瀚宇宙中的星辰,只是社会领域的一部分。“在影响数亿人的问题上,存在着巨大的真空”,政府有钱,做慈善或者搞搞研发再正常不过,但拿着纳税人的钱拨款流程审批不容易。企业有钱,但是每个企业都是走长存,稳定,蒸蒸日上路线,拿多少去做慈善,不是企业强制必须做的事情。我们都是社会领域中的个体,做的事情是看不到容易被遗忘的,大家看似各司其职。所以,问题来了,谁该去做慈善?谁有钱谁做吗?比尔盖茨还在到处筹集善款呢。慈善就是回报率为零得投资。不管是捐款捐物给贫困山区的儿童,还是敬老院看孤寡老人,甚至投喂流浪的猫猫狗狗都是一种慈善。慈善不是一个人的事情,是社会的问题,一起努力吧。
❸ 当代中国的慈善发展状况是什么郭美美事件后有何影响
楼下仁兄所言极是啊,改革固然是当前国内慈善机构所面临的共同命题,问题在于往哪里改革,该如何改革?慈善机构积弊坚冰非一日之寒,如何才能以一种全新的姿态挽回日渐失去的民心?对此,大家确实疑窦重重。
❹ 中国政府慈善事业如何发展
美国卡耐基基金会前主席卢塞尔说,“慈善事业要有玻璃做的口袋”对于如何发展,首先我们要分析一下我们国家的慈善事业的发展现状,以及为什么发展不起来的原因,只有病源找到了,我们才能有针对性的采取有效措施。
我们国家的慈善事业现状可以用步履维艰这个词来形容,为什么会这个,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归结于我们的国情决定的。因此它起步晚,发展比较落后。 而且慈善事业都是以国家的名义办的,对人私人办慈善法律上一直都是空白。所以很多是在政府的扶持下兴办,采用的是官办或半官办的管理模式。其实在国外,真正意义上的慈善机构属于社会团体。社团也被称为非政府组织(NGO),或叫非营利组织。但是,在中国的制度语境下,它们却成了“半政府组织”(SGO)或者“准政府组织”。 这样的话其活动范围与活动能力不是由法律规范,而是由行政部门(即民政部)决定。
说难听一点,只要与政府挂钩的,难免都会产生腐败。因为政府是权利说了算,不是法律,但是权利又是人掌控的。而我们国家政府出现的腐败,大家心里都是有数的,只是敢怒而不敢言,会说的不知道内情,知道内情的不会说。尽管国家法律规定大家言论自由。
对于尚属于“政府核准与管制型”的SGO组织,除了办事运作效率低下(缺乏像企业那样的科学管理运作机制,资金的登记和利用缺乏一个精准的管理和严格的监督。),廉洁度不够高(很多规定的透明度不是很高)之外,还因为无法全面释放社会的行善愿望。人们的行善成本太高了,法律制度没有给人们提供足够的行善条件。因此像这样的情况,出现“揭露希望工程内幕”的事件也就不足为奇了。
除了以上原因外,还有一点就是我们国家这个缺乏诚信的环境和风气。对于一下行骗行为,这里就不多说了,所以很多老百姓都想捐而又怕被骗。
其实原因很多, 暂时只说这两点。
对于措施,我也想不出很多,只是想谈几点
第一,首先要在法律上完善对于慈善事业和机构的规定,这要像国外学习,允许私人开办慈善事业,因为行善 的群体应该是大众。这样还可以将公司运营的管理机制用在慈善上。提供了管理效率。
第二, 对于以国家主导的慈善机构,应该增加监督。尤其是资金的登记与运用。要透明公开,减少腐败的滋生。
其他的您可以看看《中国慈善事业发展指导纲要(2011-2015年)》看看能不能找到一些有用的,对于措施我最近也在找,可是多说写的都是一些问题 弊端之类的,方法和措施很少
。。。。。
❺ 什么是催化式慈善作为一名大学生,你能为慈善事业做些什么
催化式慈善是为了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慈善事业的作用作为牵头开展活动,大学生可以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如:在慈善组织做义工,捐献等等。
❻ 为什么在中国做慈善这么难
慈善的内容比较广,比如关心生态环境,关心环保事业,孝敬长辈,关心身边和周围的人,热爱工作,团结同事,多说鼓励和赞美的话,不搬弄是非,不说会伤害别人的话等等都是善的行为。这些事情与外部环境没有什么关系。
❼ 催化式慈善与传统慈善有什么不同
一、性质不同
1、催化式慈善性质:为了慈善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利用慈善事业的作用作为牵头开展活动。
2、传统慈善性质:对人类的热爱,为增加人类的福利所做的努力。通过救济、援助或者捐赠等等这些手段来增加人类之间的爱并扩大人类的福利。
二、特点不同
1、催化式慈善特点:
(1)不求利益的催化式慈善;
(2)催化式慈善拥有私营市场那种高度警觉的风险意识;
(3)但又能超越主要的市场局限。
2、传统慈善特点:通过市场实现收入的第一次分配;第二次通过政府监管分配收入;在习惯和伦理道德的影响下,个人自愿向社会捐赠部分或大部分可支配收入的第三次分配不可忽视。有利于缩小两极分化,弱化仇富心理,有利于社会和谐。
(7)催化式慈善在中国如何扩展阅读:
催化式慈善的投资者不需要获得利益和好处——那都流向了穷人、病人或全体社会成员,都从这样的创新中获得巨大回报。除非慈善事业占主导地位,否则企业和政府不太可能参与其中。
慈善事业不仅是经济发展的晴雨表,也是调节贫富差距的平衡器。在催化慈善时期,它呼吁和推动政府投入资金为市场提供激励机制,然后在政府的引导下,企业将解决社会问题、提供社会价值纳入自己的经营模式,形成了一套慈善与商业相结合的系统模式。
❽ 中国慈善 的现状如何
我国慈善事业是一个非常年轻的事业。我在1994年中华慈善总会成立时就开始关注慈善,见证了慈善事业十几年来由产生到逐渐发展的过程。
时代背景利于中国慈善事业大发展,中国已经明确将慈善事业列入社会保障体系并鼓励其发展。我国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的现实构成了有利于慈善事业发展的社会环境。同时,国民经济近些年来的飞速发展又为慈善事业的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所以,从目前的现状来说,社会条件、经济基础和社会环境都有利于慈善事业的发展。
但慈善事业毕竟年轻,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是失范,我国的慈善法制还不够完善,慈善机构的发育还不够成熟;第二是我国目前没有出台慈善事业法,慈善组织的定性和定位不明确;第三是公民的慈善意识不是十分理性,大家有乐善好施的慈善意识,但是现代慈善意识较淡薄;第四是慈善事业的资源动员能力有限,慈善事业在整个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还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❾ 中国式慈善比西方差在哪
本报记者/鞠芳
在美国等国,每年慈善捐款占GDP3%以上,而中国不到万分之五
最近一段时间,中国某当红明星的“诈捐门”成了网络上一个引爆点,引起人们对演艺明星等富豪缺乏社会责任感的热议。这再次印证了中国慈善文化的缺位。而在西方社会,慈善文化植根较深,许多富豪,甚至普通人都热衷于做慈善。是西方人比中国人更高尚?还是中华文化缺乏慈善的土壤?答案显然并不那么简单。
“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西方现代慈善事业一般认为始于美国。白手起家的美国“钢铁大王”、大慈善家卡耐基被公认为现代慈善事业的开创者,他一手创立的卡耐基基金会是最早的一批现代慈善组织。
除了卡耐基,美国还有许多着名的大慈善家,如约翰·洛克菲勒、享利·福特、比尔·盖茨和股神沃伦·巴菲特等等,他们将所有或很大一部分财富馈赠社会。例如,盖茨2008年6月在宣布退出微软公司时,同时宣布将580亿美元财产尽数捐给自己与妻子名下的基金会;巴菲特2006年也向5个慈善基金会捐出375亿美元,占其当时个人财产的85%。
卡耐基有句名言,“一个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这句话不知影响了西方多少富豪的财富观。在许多大富豪看来,拥有不劳而获的财富,对于站在人生起跑点的子女来说并不是好事。正因此,美国许多财产过亿美元的家庭,决定让后代继承的遗产比例不超过10%,且主要用于子女的购房和教育,算做人生的“启动”资金。
今年2月初,身家超过20亿美元的俄罗斯着名企业家弗拉基米尔·波塔宁宣布,他死后将捐出全部财产,因为“100万美元遗产能帮助一个人接受良好教育,慢慢找到工作,发现自我价值;获赠10亿美元则能害死他并剥夺他生命的意义”。波塔宁的财富理念与美国多数富豪并无二致。
相比之下,中国大陆的富豪在慈善事业上鲜有建树,很多基金会的捐助者中竟然连一个国内的知名富豪都没有。据中华慈善总会2006年统计,我国每年的捐赠大约75%来自国外,15%来自中国的富人,10%来自平民百姓,企业参与捐赠慈善事业的只占1%。难怪有人说,中国不缺富翁,缺的是有社会责任感的富翁。
西方普通人也热衷慈善
不仅富豪们热衷慈善,西方普通民众更是慈善事业的主体。在西方文化中,参与慈善实际上是一种义务,同时也是一种权利。在美国等国,每年的慈善捐款通常在3000亿美元以上,最高时曾达到6000亿美元,占GDP的3%以上。有资料显示,美国慈善捐赠的85%左右来自全国民众,70%以上家庭都积极参加慈善事业,每个家庭平均每年捐赠900美元。
虽然普通民众能捐出的财富是有限的,但很多西方人都会去做志愿者,或称义工。有统计显示,美国志愿服务的参与率高达44%。实际上,做义工几乎是西方学生的必需经历。在美国,申请大学时,学生要提供中学阶段做义工的记录;在加拿大,高中生取得高中毕业证,必须有打工和做义工的经历。
相形之下,中国从富豪到普通大众的慈善理念都比较薄弱。以2006年为例,中国慈善捐款总额为100亿元人民币,同年我国GDP为21万亿元,慈善捐款还不到GDP的万分之五。正因如此,中国人对慈善比较陌生,做好事者常被视为“英雄”或模范。而在西方,由于做慈善就像家常便饭一样常见,人们对捐出巨额的富豪,像比尔·盖茨也会非常崇敬,但对其义举绝不会像中国媒体那样大惊小怪。
中国式慈善重在“仁义”
中国缺乏慈善文化的症结到底在哪,是中国文化的土壤没有慈善基因吗?只要翻翻中国的典籍,答案应该是否定的。几千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仁者爱人”的思想,而孟子的名句——“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以及“达则兼济天下”的主张,都包含着明显的慈善理念。
不过,一些分析人士认为,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中,虽然有慈善的文化基因,但这种慈善文化的形态是原始的、朴素的,是建立在个体“仁义之心”、“恻隐之心”基础上的,难以成为全民族的共识。西方的慈善文化则不同,它建立在基督教宗教文化基础上,救助贫困的思想源自基督教《圣经》的教义。更重要的是,西方有很强的公民社会基础,强调公民对社会的责任。
而中国恰恰尚未形成公民社会。中国人在汶川大地震后踊跃捐款、争当奥运会志愿者,曾被外界解读为中国公民意识的觉醒。但这种觉醒,离公民社会的形成还有很大的距离。
实际上,同属中华文化圈的中国香港地区,虽然也深受仁义文化的熏陶和浸染,但却是“慈善之都”,出了不少像邵逸夫、李嘉诚等大慈善家。这与香港公民社会的建立不无关系。在香港,许多普通民众都热衷于参与慈善活动。比如,每年年初,香港都会组织“公益金百万行”的活动,上至特别行政区首脑,下至平民百姓,都会参加到步行募捐的队伍中来。该活动自1971年首次举办以来,已有近300万人参与其中。
❿ 你怎样看待中国慈善事业发展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类思想文化水平的提升,中国慈善事业正处于稳步发展的阶段,希望广大企业积极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