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科技的古代,人们是怎样绘制地图的
1 早期地图及测量技术(汉代之前)
在没有测量技术的情况下,人们对地理位置的感觉和表达只能出于直觉,但并不是说任何工具都不使用。
相传大禹治水时,“左准绳,右规矩”,其中“准”、“绳”是测定物体平、直的工具,“规”是矫正圆的工具,“矩”是画方形的曲尺。《山海经》中也说大禹曾派他的两名助手大章和竖亥去不算世界的大小,“竖亥右手把筭“算”,左手青邱北”,尽管这些工具并不一定发明于大禹时代,但至少说明在上古时代人们已经掌握了一些基本的量算工具。
而《周髀算经》和《九章算术》证明,最迟到西汉,人们已经能使用多种方法测量山高、谷深、距离,这是地图测绘的理论基础。指南车和记里鼓车最迟在汉代已经出现,这为大规模、长距离测量提供了有利条件。我国古代发达的天文学还为人们提供了利用天象来定位的条件。这些理论、技术和工具为地图的出现和进步提供了条件。
附几张早起的地图
比较出名的是甘肃天水放马滩的战国地图
最后只能提一下中国历史地图集大成之作——杨守敬的《历代舆地图》:共线装 34 册,上启春秋,下迄明代,全部采用古今对照,朱墨套印,凡见于《左传》、《战国策》和各部正史《地理志》中的地名,基本上都编绘入图,比以往任何一种历史地图集都要详细丰富,直到 20 世纪 50 年代还没有哪一种历史地图集足以取代它。
以上内容改编自葛剑雄的《中国古代的地图测绘》
❷ 中国古代没有卫星,他们是怎么画地图呢
事实上,古代人绘制地图,有些方法现在依然采用。古代地图也被称作“舆图”,所谓的“舆”就是指车子的车厢,也可以简洁明了地表述为在车厢上绘制地图。这类机器设备被称作“记鼓车”。
要做的是画出图纸上相同地区的方块。每个方块都设置为一个大小。比如说,一英尺等于几百公里。以这类方式,画出作为比例的准确性依然十分大的。用“记住鼓”的方法,加上“画在画中”的方法,古代人能够画出的地形图与现在的地形图高度相似,但也有一个缺陷。
那时候的人们不清楚地理坐标,但是,虽然存有某些不正确,但对几千年前的人而言,要是没有通讯卫星、飞机的协助,用人工画出简单地形图是十分不简单的。这也说明,中国古代世界事实上不一定像我们想象中的那么落后。
❸ 中国古人究竟是如何绘制地图
首先,我们需要理解地图是什么。无论古代地图还是近现代地图都不是对地球面貌的客观再现,而是人类对自己所观察到的客观地理面貌的主观认识和再表达。我们要在这个层次上去理解中国古人绘制地图的目的。
中国古代并没有严格的“地图”概念,而是“图”、“志”并称,用来作为古代知识体系中史部地理类的重要载体。图是形象、直观的信息传递方式,可以展示方志中 用文字表达出来的自然地理面貌、人文地理的区划位置,常常附录在方志之中。后来逐渐发展出发达的“舆地图”体系,并在近代与西方现代地理学、地图学对接。
就中国舆地图本身来说,可以分为两个大系统:一是由魏晋时裴秀奠定的“制图六体”原则和以此为基础所做的《禹贡地域图》体系,这一体系是专注做大幅的“天下 舆地图”,一直传承到清末光绪年间的《大清帝国全图》;二是方志所附的区域地图、专业地图,此类地图分支繁多,没有明确的版本传承,但涌现出诸如《郑和航 海图》、海防图、水道图等颇为重要的中国古代地图。
天下舆地图与现代地图学的对应关系最为明显,这里主要讨论这类地图。这类地图首先要确定绘制原则,其次需要实地测量,然后要计算换算成为可以绘制的数据,最后根据规则绘制成图。
中国古代天下舆地图类地图的绘制原则的基础是西晋裴秀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的“制图六体”,即分率(带有比例尺含义的缩尺),准望(水平方向),道里 (道路里程),高下(道路高下曲折取水平距离得道里数),方邪(道路遇到方形阻碍取其斜向得道里数),迂直(道路水平弯曲取两点直线得道里数)。
上述六种原则实际上综合包含了地形测量、计算和绘制三个层次。后人据此不断发展,如唐代贾耽计里画方、朱墨对书,宋代沈括二十四方至和制图七法,元代朱思本制图实践等。
❹ 我国古代是怎样绘制地图的,有地图学吗
《周礼》是记述中国官僚制理想状态的儒教经典,《周礼》中记载了这样的话:
大司徒之职,掌建邦之土地之图。
历来的注释家都把这里的“土地之图”解释为地图之类的东西。地图不仅为军事、旅行所必需,而且对于国内政治也是不可缺少的。
西方也曾出现过方格图。希腊化时期,公元100年。马里努斯绘制了方格图,但是这个传统很快就消亡了。当方格图在欧洲再度出现,已经是十世纪了。这比贾耽的时代要晚。至于马里努斯绘制的方格图是否对裴秀的地图有所影响,这个问题尚未可知。
❺ 古人的地图是如何绘制出来的
第一种方法:以山川为基准
以自然地理情况为区别做图,这也是古时候绘制地图最常见,也最便捷的一种方式。绘图方法是:最先把所需绘制的县里画在中心,随后再把县里旁边的山川河流,相对性于县里在什么位置,尺寸怎样用特殊标记表明出去;最终再把县里与山川中间的路面绘制出去就可以。
说白了的占比为基准便是大家常说的比例尺精度,大家如今机械制图和cad制图用的十分普遍。便是在地图里绘制上满满的格子,一个小格子意味着一个稳定的长短,例如1:1000,就表明图上1小格子表明1千米。随后依据具体精确测量实体尺寸,方向用比例尺精度的方法变小在地图上。那样就变得很精准了。
前二种方法尽管精密度不高,可是应用性还能够的。耗费的精力也很大,必须大家参观考察,凭直觉去分辨方向,尺寸。第三种方法也是消耗精力,绘制一个地图乃至要花很多年的时间
❻ 历史上的地图是怎样绘制的
第一种方法:以山川为基准
以地理状况为区分作图,这是古代绘制地图最常用,也最方便的一种形式。
制图方法是:
首先把所要绘制的县城画在中心,然后再把县城附近的山川河流,相对于县城在什么位置,大小如何用特定符号表示出来;
最后再把县城与山川之间的道路绘制出来即可。
虽然说这种方法不够准确,但是既讨巧又实用,十分适合科技落后的古代。
但是地图不是你信手画画就完事的,山川河流具体的方位,以及山势高低走向,以及河流大小长度都需要人们去确定的。
而确定的方法只能靠人自己去走,去看去亲自量。
不过古代没有定位技术,测量工具也比较落后,因此出现误差是很正常的,而且随着距离越远,范围更大误差就更大。
第二种方法:以航线为基准
航线是指水运的航线,后期也发展到海运。这种绘图方法比第一种还要简单,拿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京杭大运河来分析:
首先就在这张白纸的中心把京杭大运河画出来,首起北京,然后画图的人坐着船从北京出发,沿着大运河一路向南出发,把河流两岸的山川地貌都绘制下来,画在运河两侧,最后绘制图纸的人到达了杭州,也就完成了绘制。
这种方法的优缺点都非常明显,优点就是方向定位的很准,绘制过程也比较快。
缺点是画图的区域太窄,仅限于河流两侧附近的地区。
第三种方法:以比例为基准
在古代,战争经常发生,精准的地图在战争中至关重要。
前两种方法主观因素太多,误差较大,已经不能满足需要。
事实上,早在一千八百多年前的汉朝,智慧的先民就发明了计算里程的计量工具。
❼ 古代人是如何绘制地图的
现在由于科技迅速的发展,绘制地图已经不是一件难事了。有卫星,有飞机。而古时候,绘制一张地图,可能要耗费一个人半生的心血。
古时候,人们只能靠驾车,骑马去慢慢一步步的探索未知的地方。所以古时候的地图不叫地图,叫舆图,为什么叫舆图呢。因为舆代表车厢和车辆的意思。古人绘制题图只能靠自己人一步步探索,一次次对未知领域的进进出出,凭借着几种简单的定位装置,和自己的印象来绘制地图。
❽ 中国古代是如何绘制地图的
中国古代的制图技术非常发达。有一个叫做裴秀的人,西晋,地理学家、制图理论家 李约瑟称他为“中国科学制图学之父”,与欧洲古希腊着名地图学家托勒密(Ptolemaeus Claudius,约公元90-168)齐名,是世界古代地图学史上东西辉映的两颗灿烂明星。
裴秀在地图学上的主要贡献,在于他第一次明确建立了中国古代地图的绘制理论。他总结我国古代地图绘制的经验,在《禹贡地域图》序中提出了着名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制图理论--"制图六体"。
所谓“制图六体”就是绘制地图时必须遵守的六项原则,即:即分率(比例尺)、准望(方位)、道里(距离)、高下(地势起伏)、方邪(倾斜角度)、迂直(河流、道路的曲直),前三条讲的是比例尺、方位和路程距离,是最主要的普遍的绘图原则;后三条是因地形起伏变化而须考虑的问题。这六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它把制图学中的主要问题都接触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