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西方在问候时的差异
日常打招呼,中国人大多使用“去上班呀?”“吃了吗?”“上哪呢?”等等,这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一种亲切感。
可是对西方人来说,这种打招呼的方式会令对方感到突然、尴尬,甚至不快,因为西方人会把这种问话理解成为一种“盘问”,感到对方在询问他们的私生活。在西方,这种问候他们只说一声“Hello”或按时间来分,说声“早上好!”“下午好!”“晚上好!”就可以了。
西方人最常用的问候语大多有两类:第一,谈天气。如英国人见面说:“今天天气不错呵!”这是因为英国终年西风带的影响,大西洋吹来的潮温气流使得天气无常,就连天气预报也没准,因此人们最关系天气。
第二,谈近况。但只局限于泛泛而谈,不涉及隐私,可以说:“最近好吗?”初次见面总要说:“认识你很高兴”之类的客套话。
告别语的差异:
中西语言中有多种不同的告别语。如在和病人告别时,中国人常说“多喝点开水”、多穿点衣服“、”早点休息“之类的话,表示对病人的关怀。但西方人绝不会说“多喝水”之类的话,因为这样说会被认为有指手画脚之嫌。
他们会说“多保重”或“希望你早日康复”等等。一位美国人在和他的中国朋友告别时说:“我会保持联系。”可是这位中国朋友等了一年多也未见只言片语,便抱怨他不讲信用。其实,这句话仅仅是一种告别词语,相当于“再见”,说话人并无他意,更没有作任何许诺。
此外,西方文化中如果客人想告别,通常要提前几分钟将告别的意思暗示或委婉地向主人表达,并征得同意,然后才可以离开。如果突然说“时间不早了”,随即站起来和主人告别,这在西方文化中是被认为不礼貌的。
② 外国人见面问候多用贴面礼,中国人则多用握手礼,开放和含蓄哪个更让人拉近距离呢
最关键的原因在于国外的文化和我们文化的差异,其次就是欧美人士性格比较开朗,浪漫,人们形成用亲吻这样的方式来表示友好。亲吻是源于古代的一种常见礼节。人们常用此礼来表达爱情、友情、尊敬或爱护。
在当代,许多国家的迎宾场合,宾主往往以握手、拥抱、左右吻面或贴面的连动性礼节,以示敬意。在欧洲大街上,接吻的场面随处可见。 亲吻在欧洲一些国家里的热烈程度,是由参与者之间的熟悉程度及性别来决定的,不过有些国家则不然。地中海国家就是最好的例子。他们不论性别,都以相互亲吻面颊作为问候礼,即使陌生人也是如此。在意大利和法国,人们社交性的亲吻是每天的必修礼仪,男女老少何时应该亲吻、亲吻何处以及亲吻次数,这些交际学问每个人都掌握得很好。这里地人们认为亲吻绝非难堪之事,自然用不着回避和否认。
③ 中国人和外国人第一次见面是怎么打招呼的
中国人和外国人打招呼的方式不太一样,外国人比较随性,他们见了面就会说你好,然后客气一番而,中国人通常是会聊一些家常会比较自在比较随和一些。
④ 中国人如何与美国人打招呼、、
1、言语问候,如:How are you?
2、肢体的问候,可以握手,如果熟悉一点的也可以来个热情的拥抱。
美国人打招呼的方式喜欢轻松、亲切的,但是也要依照场合、情形来定。
⑤ 求:中英美之间问候的差异
问候语作为人们日常会话交流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各国文化中都具有建立和延续各种人际关系的作用。不论第一次见面还是熟人打招呼,通常要彼此之间打招呼,问候的目的则是保持社会接触。本文从问候称谓、问候内容以及问候句式三个方面比较了英汉问候语的异同,并探讨了导致其差异的原因。
1 英汉问候语的差异
人们见面交谈,一般都会先称谓对方。英汉问候称谓语有着极大的差异。首先,汉语的人称代词比英语要丰富、复杂。例如,汉语中第二人称就有“你”、“您”、“你们”“您们”之分,而英语中只有一个“you”,而且单复数均可用。一般说来“, 您”是用来称谓比自己较高社会身份地位的人的,而地位较高的人称谓比自己地位较低的人为“你”就可以了。“您们”是“您”的复数“, 你们”是“你”的复数。此外,汉语中还有很多用于称谓对方的敬语和称呼自己的谦语。例如,称谓别人用“先生”、“阁下”、“足下”、“君”等,称谓自己用“在下”、“鄙人”、“弟子”等。尽管汉语的代词比英语要丰富的多,但是却远远不如英语的频繁。通过下面的对比,我们可以看到这种差异。
(1) How are you ? 最近怎么样?
(2) How do you do ? 您好!
(3) How is your work ? 工作怎么样?
(4) How is your family ? 家里都好吧?
另外“, 老”是汉语中常用的称谓前缀,用在姓氏前面表示对被称呼人的尊敬。人们在称呼地位较高或者年龄较长的人时,多用“老”,如“刘老”、“张老”、“王老”等。但是在英语称谓中,就不能用old ,因为“老”在西方文化中是“不中用的”意思,所以英美人特别忌讳别人称自己“老”。在称谓时可以直接称呼对方“Mr. ”、“Miss”、“Mrs”、或“Madam”。其次,汉语中,我们经常用“姓氏+ 职业或头衔”来称谓别人,如刘老师、赵经理、张校长、陈工程师等。但是,在英语中,我们不能说“Teacher Mary”、“Manager Black”、“Prin2cipal Brown”、“Engineer Smith”。
汉语中有一套极为复杂的称谓体系。根据血缘关系以及年龄大小, 有着不同的亲属称谓语。例如, 英文中的cousin 在汉语中就有许多对应词:堂兄、堂弟、堂姐、堂妹、表兄、表弟、表姐、表妹等等。此外,汉语中还用这些亲属称谓语来称谓与自己没有亲属关系的人或者陌生人,以此来拉近人与人的距离。如称谓老人为“爷爷”、“奶奶”,称呼中年人为“伯伯、叔叔、阿姨、大妈、大婶”等。而在英语中,只有称呼亲属时才会使用这些词汇,对于非亲属关系的人一般使用“先生”、“小姐”或“女士”。
⑥ 各国的问候方式,具体动作!!
新疆的是:男人见面点头鞠躬致意,并说:“萨拉木里坤”(意为问安祝福)。妇女见面相互拥抱,互相贴一下脸颊,并轻声问候:“萨拉木”。
中国人是见面握手,英国人和美国人是拥抱(hollo或hi)
美国人的问候方式
“东方是东方,西方是西方,两者是不会相会的。”至少,英国短篇小说家吉普林是如此认为。事实上,当今东方人与西方人时常碰面。当他们会面时,自然而然地必须找出一种合适的问候方式。唉,这就麻烦了!在某个文化里可能恰到好处的事,到另一个文化里,就可能过分逾矩。因此,最佳的做法就是遵守这个耳熟能详的行事准则:“入境随俗”。 那么,对美国人而言,什么才是适当的问候语?可能你已经懂得怎么说“How are you?”(你好吗?)你甚至也知道一般常用的回答“Fine, thanks, and you?”(我很好,谢谢,你呢?)用美国的方式来问候别人,就仅仅如此而已吗?其实美国人的确常用这老套的问候方式,而他们所期待的,也只是一般的标准回答。(你如果想让你的美国朋友吃惊,下一次他如此问候你时,你就把你真正的感觉告诉他。)但是,多数的美国人偶而会喜欢有些变化。在非正式的场合里,你可能听到美国人说“How's it going?” (它不是在问“你的目的地是哪里?”)或者是“What's up?”(它也不是询问股市的动态) 而在另一方面,一个正式的场合所使用的问候语,则可能是“Good morning”(早安),或是“Hello, it is nice to see you.”(哈啰!很高兴见到你。) 说了开场的“Hello”之后,用什么话来适当地打开话闸子呢?你可能与对方闲聊,提及天气、你的工作或是时事。或者,你可以问你的美国朋友他最近做了什么,或是再来的计划有哪些。如果你知道他一直身体不适,你或许可以问他感觉如何。但千万不要用牵涉个人的评语或问题,像是:“唷!你体重又增加了!”或是“你脸上一粒一粒的是怎么来的?”或是“那条项练你花了多少钱?”美国人可能会对于有关金钱以及个人外表的问题或批评,感到反感。 另一项值得注意的:在某种社交场合,尤其是在办公室或专业场合里,两性之间的问候应该非常保守。
⑦ 中美英人之间问候的差异
一.见面与交谈的时候的礼节
在见面时打招呼方面,我们中国人见面一般都会随意地微笑点头,有时见到熟人还会付上一句:"你吃了吗?"或者会问:“你要去哪儿?”而在英国,人们在传统上有一套繁琐的见面礼仪.从握手,问候到相互介绍都有约定俗成的习惯,但是在美国,相比之下,就显得较随便了,当朋友见面时,通常便是一声热情的哈罗;要是第一次见面的话,彼此笑一笑,或者直呼对方的名字,以表示亲热.但英美两国在正式的场合,人们就会讲究礼节了.握手是最普通的见面礼.在握手时,一般都是由女方伸出手,男方握时不可太紧,要是对方无意握手,则要点头鞠躬致意.不同阶层,不同年龄的人握手,则有一定的顺序.比如:长幼之间,年长的先伸手;上下级之间,上级先伸手;宾客之间,则由主人先伸手.还有需要注意的一点是,同他人握手时,眼睛应注视着对方,并拿下手套.如果没来得及把手套拿下,须向对方说明缘由并表示歉意.还有应注意人多时不可交叉握手.如果不握手也可以微微鞠一个躬也是有礼貌的。
在打招呼方面,在中国,你问候别人时说:“你吃过了吗?”这是合礼节的,可是,如果你问候一个西方人说:“你吃过了吗?”他会认为你在邀请他吃饭。中国人打招呼时还经常说:“你遛弯儿哪啊?”“你等人啊?” 或者干脆问:“您上哪去啊?”如果把这些话搬到英语里去,对方会觉得问话的人脑子有毛病,明明看见我在做什么却还要问;至于最后一个问题他们更会认为说话的人是在干涉他的隐私,他们可能的反应可能会是“mind your own business!”“That's none of your business!”(你管得着吗?) “I’m going to meet my girl friend , so what?” 因此,在与西方人相处时,我们最好用西方人的问候方式。说起打招呼美国人最为自然与豪放,在欧美等国家,见面时即使不认识也会微笑地对对方说[How do you do?]。打招呼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要跟你有进一步的交往,只是一种生活礼节形式。而在英国,熟人见面时谈论天气的话题最多,他们很忌讳别人问年龄`工资等问题,所谓的西方女人不问高龄,男人不问收入。这与在中国一逢人问:“你吃了吗?”是不同的,造成这不同的原因是因为中国自古以来食风甚盛,请客吃饭司空见惯,吃是人们谈话常见的话题。而英国位于大西洋北岸,属于海洋性气候,受北大西洋暖湿气流的影响,四季变化不明显,但一日之内天气状况可能瞬息万变,英国人认为“在本土没有气候,只有天气”,英国的天气每时每刻都是一个新鲜而有趣的话题,因而长期以来养成了谈论天气情况的习惯。另外,由于生活习惯和审美价值观的不同,英美人寒暄和中国人很不一样,这点在和英美人交谈时显得特别重要。汉语里的寒暄有时候还有对对方的关心,如:“你今天的气色看起来不太好,生病了么?”“好久不见,你又长胖了”“你又瘦了,要注意身体”,在中国,人们不会为此感到生气,但在英美国,人们如果听到你说:"you are fat"或"you are so thin"即使很熟悉,也会感到尴尬地难以回答,因为这是不礼貌的。虽然英美人会常说“wish you good health!”道别时常说“take care”但一般不会把you are in good health之类作为问候或者恭维人时说的话(在他们看来这句倒像是医生对体检的人或是有病的人说的话)。所以在寒暄上,热情的中国人常常会与西方国家的人闹出很多笑话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