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古代宫殿建筑中蕴含着哪些传统思想观念
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主要特点
门阙森森的宫殿建筑是我国古代建筑中规制最高、规模最大、艺术价值最高的建筑,是当时社会文化和建筑艺术的集大成者和最高体现。
作为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宫殿名称的内涵有一个演变过程。上古时期,穴居是原始初民常见的居住方式。古语道:“古之民未知为宫室时,就陵阜而居,穴而处,下润湿伤民,故圣王作为宫室。” 在先秦以前,人们经常将“宫”、“室”连起来使用,而且,“宫”、“室”可以通用,均指人们居住的场所,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秦汉以后,“宫”和“殿”开始连在一起使用,并且具有了等级的差别,专指皇帝行使权力和日常生活的场所。
根据文献记载和考古发掘,早在公元前16世纪的商代,就出现了宫殿建筑。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大修宫殿,建造了气势磅礴的朝宫,它与汉三宫(长乐宫、未央宫、建章宫)共同形成了中国宫殿建筑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潮。此后,伴随着江山易主与王朝更替,华夏大地上掀起了建造宫殿的热潮。隋朝有仁寿宫、大兴宫,唐朝有太极宫、大明宫和兴庆宫,以及随后辽宋金元明清的宫殿,无不气势雄伟,规模庞大。然而,令人扼腕叹息的是,这些人类建筑史上的杰作大多在王朝杀戮的战争中灰飞烟灭,成为断壁残垣,能够传世的仅仅是北京明清故宫和沈阳清故宫。其中北京故宫是现存最大最完整的古代宫殿建筑群,也是我国古代宫殿建筑艺术的顶峰。而沈阳故宫从它的规划布局、建筑形式以及建筑装饰几方面又充分展现了清朝早期建筑的特点,尤其是清朝建立者满族的政治文化与民风民俗,使其成为中国现存皇室建筑群中地位仅次于北京故宫的重要建筑。
在我国古代社会,朝代名称虽然不同,宫殿布局却大同小异。《周礼·考工记》是我国最早的一部技术书籍,书中记载都城的规划时写到,“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可以看出,都城布局以王宫为中心,象征着紫微帝宫,作为四方之极,统治天下。以王宫为中心的这种布局思想一直持续了3000多年,唐朝时期的长安城、元朝的大都和明清时期的北京城都按照这种布局思想而建。
(一)宫殿布局原则
1.前朝后寝
这项原则在周朝时已基本形成,一直延续下来。前朝在古代称为“朝政用房”,后寝称为“寝居用房”。从历代皇宫建筑群的规划可以看到,帝王处理朝政的殿堂总是建在宫殿的前面,生活起居以及娱乐部分总是建在后面,明清紫禁城的规划就是一个典范。明清紫禁城的前朝部分包括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以及东西两侧对称布置的文华殿和武英殿,这里是帝王政治的中心。太和殿是宫城最重要的一座殿堂,皇帝登基、完婚、寿诞、命将出征,每逢重大节日接受百官朝贺和赐宴都要在这里举行隆重的礼仪。其后的中和殿是帝王上朝前做准备与休息的场所,中和殿北面的保和殿是皇帝举行殿试和宴请王公的殿堂。后寝部分主要包括皇帝、皇后以及宫妃生活起居的场所,如乾清、交泰、坤宁三宫、东西六宫,以及御花园等娱乐服务性建筑。这种合乎实际功能需要的前朝后寝的布局原则成了历代皇宫营造的基本格局。
2. 三朝五门
古语称宫殿为“九重宫阙帝王家”,这种门阙森森、宫殿重重的宫殿制度形成于周朝初期。《左传》和《礼记》记载周朝的宫室制度时写道,在宫室的大门前面有阙。阙是一种高台建筑,用于登高远望,又称为宫阙,它是观察防御、揭示政令、纳取臣子建议的地方;其后有五重宫门,叫做皋门、英门、路门、库门、雉门,起到壮大威慑力的作用;后有大朝、内朝和外朝三朝。北京故宫的“五门”是大清门、天安门、端门、午门、太和门;三朝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朝五门的宫殿布局在礼制上一直被后代皇帝所延续,但是在建筑形式上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又有所改变和发展。总之,这种宫殿建制不仅威严壮观,具有强大的震慑力,而且是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等级和秩序精神的象征和体现。
3. 左祖右社
根据《周礼·春官·小宗伯》记载,“建国之神位,右社稷,左宗庙”。帝王宫室建立时,基本遵循左祖右社的原则。宗庙的空间位置应当在整个王城的东或东南部,社稷坛的空间位置则在西或西南部,这种做法一直沿袭下来。现存的北京中山公园名为“五色土”的方形大平坛,就是明朝永乐年间营造北京时建的社稷坛。
4. 中轴对称
作为古典建筑的重要代表,宫殿规划的另一个重要原则是中轴对称。古人尚中观念在宫殿营造上得到严格执行,重要建筑从南至北依次排开,布局严谨,秩序井然。明清紫禁城的前朝三大殿、后三宫以及重要宫门、广场均分布在中轴线上,附属建筑位于两侧,这种布局充分体现了古代社会皇权的至高无上和唯我独尊。
(二)宫殿的文化内涵
1. 宫殿建筑是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是否进入文明阶段的衡量标准之一
根据目前文明史学界形成的共识,一个民族的文化发展是否进入文明阶段有三项衡量标准,即文字、青铜器和宫殿。据此,我国早在4000年前就已经迈入文明国家行列,成为世界范围内的文明古国。
2.宫殿是皇权的象征
作为建筑,宫殿除了具有最基本的居住、办公、游乐功能之外,还具有重要的象征功能,它象征着至高无上的皇权,是最高政治权威的表征。这种思想最早来源于汉代未央宫和长乐宫的建造。这两宫建于刘邦和项羽楚汉相争的年代,气宇轩昂、雄伟壮观。刘邦从前线归来,勃然大怒,斥责负责督建的丞相萧何:“天下匈匈苦战数岁,成败未可知,是何治宫室过度也?”萧何不慌不忙答曰:“天下方未定,故可因遂就宫室。且夫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重威”。可见古人早就知道宫殿建筑需壮丽宏大以显示皇天之重威,历朝历代的宫殿尤其是明清的紫禁城所要表现的正是这种一代王朝的无上权威与宏伟的气势。
3.宫殿反映了鲜明的等级观念
从建筑装饰上看,这种等级制十分明显。细心的游客会观察到,故宫屋脊上有数量不等的琉璃小兽。这种走兽装饰的最高等级规定是用9个,各有其名,即龙、凤、狮、天马、海马、獬豸、斗牛、狻猊、押鱼。紫禁城前三殿中的太和殿和保和殿屋顶上用的是9个,后三宫中的乾清宫、坤宁宫用的也是9个;交泰殿、中和殿地位稍低,用的是7个,太和门地位重要,用的也是7个,地位稍低的乾清门用的是5个;御花园的亭阁上只用3个。宫殿建筑的重要大门用的是一种木板门,上面有一排排的门钉,这些门钉最初是用来固定木板的钉子头,后来逐渐演变为一种装饰,并成为区分建筑等级的一种标志。明代规定,皇宫建筑的大门用红门金钉,以下官吏根据级别大小分别用绿门、黑门,用铜钉、铁钉。门钉数量上也有等级的规定。皇宫大门的钉最多,9路9排共81枚钉;往下依次是7路7排49枚;5路5排25枚。一副简单的板门记载着专制社会的等级制度,社会思想如此明显地反映在建筑装饰中,实在令人为之一叹。
4.宫殿受阴阳五行观念影响较大阴阳五行说影响着宫殿的布局和规划。阴阳五行说是阴阳说和五行说的合称,是中国古代的一种哲学观念,反映了古人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和看法。阴阳说最早在《易经》中有所体现,后来逐渐成为一种哲学思想,泛指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事物,如天地、日月、男女,数字的正负等等,阴与阳二者既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元代在各地还设有阴阳学官,专门负责观察天文、星卜,测定宅地方位以及趋吉避凶等事物。“五行”是指构成物质的五种元素,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战国时期齐国人邹衍将金木水火土构成世界万物的五行说,改造为天人感应和天道循环论。作为中国古代一种基本的世界观和宇宙观,阴阳五行说对宫殿的规划布局和建造风格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外朝为阳、内寝为阴的原则,形成了前朝后寝的布局;根据数字中奇数为阳,偶数为阴的原则,在外朝修建了三大殿,后寝建造了乾清宫和坤宁宫,交泰殿是清中叶1798年补建的。阳宅风水理论的影响也很大。这种理论认为,住所建造在背山面水的地方最吉利,山挡风,水源好,日照充足。而紫禁城不具备这样的自然条件,于是人工营造了一个背山面水的阳宅格局。在紫禁城的北面,利用挖护城河的泥土堆积了一座高达42米的景山,营造了背山的吉祥格局。又从护城河中引出水流,自宫城的西北角流入宫中,经过武英殿、太和门、文渊阁、南三所、东华门等重要建筑和宫门前,到东南角又流入护城河,形成建筑前面临水的佳境。河道弯曲如带,也称为“玉带河”。玉带河不仅具有风水作用,也有排泄雨水、供水灭火的功能,它横贯太和门前,无疑也增添了环境的意趣,加强了广场的艺术表现力。
中国古代陵墓建筑的主要特点
中国古代建筑尤其是年代久远的实物,目前保存下来的很少。曾经显赫一时的宫殿建筑如今大都荡然无存。相比之下,古代的陵墓建筑因为多为砖石结构,且埋藏于地下,反倒基本保留下来。据统计,至今地面有迹可循,年代可以确认的帝王陵墓有100多座,其数量之多,技艺之高,享誉中外。在这类建筑中,除了陵寝本身外,还有为数众多的雕刻、绘画和碑帖文字,它们与建筑融合在一起,不仅成为中国古代建筑中一份丰富的遗产,也形成为我国独具特色的文化旅游资源。
(一)陵墓形制的发展阶段
1.方上——秦汉
根据考古学家的发掘,早在夏商时期我国就出现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君王陵墓区。这时帝王陵寝的陵区规划、陵园建筑、陵墓形制以及随葬制度已经初具雏形,经过2000余年的发展,到秦汉时期基本定型。
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动用70多万苦力,前后耗时38年,斥巨资修建了始皇陵。秦始皇陵封土采用方上形制,顶部平坦,原高约115米,现存高76米,东西长345米,南北宽350米。陵体四周筑有两层城垣,内城四周共长2525米,外城周长6294米。始皇陵是目前已知的中国封建社会规模最大的一座帝王陵墓,也是我国古代陵寝发展史上的里程碑。
根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这座陵墓“穿三泉,下铜而致椁,宫观百官奇器珍怪徙臧满之。令匠作机弩矢,有所穿近者辄射之。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目前,秦始皇陵尚未开掘,文献记载始终是一个谜。20世纪70年代,考古学家发掘了始皇陵兵马俑坑。这些威武雄壮的“御林军”气魄宏大,阵势宏伟,被誉为“世界第八大奇迹”。不仅是震惊中外的地下军事博物馆,同时也是驰名中外的古代文化遗产。
汉承秦制,墓室深埋地下,累土为方锥形去其上部,作为陵体,形状酷似覆斗。陵园前开始出现神道,两侧建有石雕刻和石建筑。汉代帝王陵墓以武帝茂陵规模最大,冢高46.5米,周长240米。汉代陵墓是保留至今的唯一一种汉代建筑类型,出土的画像砖、画像石以及明器,为今人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生活提供了大量形象资料。
2.以山为陵——隋唐
唐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高峰时期,在陵墓建造上比前代更加追求陵冢的高大。为了显示雄伟壮观,防止盗墓和水土流失,唐太宗开创了以山为陵的先河,选择有气势的山脉为陵体,开凿墓室。平面布局是在山陵四周建筑方形陵墙围绕,四面建门,门外立石狮,四角建角楼,神道顺地势向南延伸,两侧的石人石狮比前代增多。这种利用天然山势环境,加以人工规划而建成的庞大陵区,确实更能体现出封建帝王唯我独尊的心理取向和一统华夏的强大意志。
3.宝城宝顶——明清
明十三陵是一个庞大的皇陵区,位于北京昌平县以北的天寿山南麓。除朱元璋的孝陵和代宗景泰陵以外(葬于北京西的金山口诸王墓地),明朝13位皇帝的陵墓都在这里。
朱元璋开启了有明一代的统治,其孝陵的封土形式及布局也成了明清两朝皇陵的标准格式。孝陵没有模仿唐代的以山为陵,而是采取“宝城宝顶”的建制,既威严肃穆,又防止雨水冲刷,起到良好的保护作用。陵墓前有长长的神道,神道上依次排列着大金门、石碑、石柱、文臣及武臣,直到棂星门。进门过金水桥到达陵墓中心区,在由南至北的中轴线上分布着大红门、祾恩门、祾恩殿、方城明楼、宝城。十三陵延续这种建制,集中建造在一起,各陵既各自独立,又有共同的入口和共同的神道,组成一个统一的既完整又有气势的皇陵区。目前,除万历皇帝的定陵于1956年发掘以外,明朝皇陵都没有发掘。
清朝皇陵主要分布在三个地区。入关前,努尔哈赤和皇太极在沈阳建造了福陵和昭陵。入关后,在河北遵化县建造了清东陵,葬顺治、康熙、干隆、咸丰、同治等五帝及其后妃,在河北易县建造了清西陵,葬雍正、嘉庆、道光、光绪四帝及其后妃。这两座陵区承袭明制,各陵既独立又相互联系,陵区拥有共同的神道,有隆恩门、隆恩殿、明楼、宝顶等一系列地面建筑,地宫深埋宝顶之下。清代陵墓与前代不同之处是开始为皇后另建陵墓,慈禧太后的普陀裕定东陵,无论在建筑材料的选用上,装饰的精美程度上,还是装饰主题的寓意上,既超过了作为皇后应该享用的标准,也超过了一般的皇帝陵墓,确实是她生前穷奢极欲和权倾朝野的真实人生写照。
(二)陵墓建筑的文化内涵
1.事死如生
走入帝王陵墓的地宫,仿佛就置身于帝王的宫殿。地宫虽然深埋地下,是帝王以及后妃百年之后的居住场所,然而受“事死如生”文化传统的影响,生者要按照死者生前的生活居住情形为死者安排冥间的一切。地宫的建制模仿宫殿,大部分墓室明显分为前后两部分,前边相当于堂,后边相当于室,用来放置棺木。如明神宗定陵地宫的墓室由5个高大的拱券石室组成,分为前殿、中殿、后殿和东西配殿。后殿相当于室,中殿相当于堂,前殿相当于庭,两个配殿相当于房和厢。帝陵神道两侧的石像生象征着朝中位列两侧的文武大臣。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宝座上的古代帝王憧憬着自己的政权统治与日月同辉,希望在冥间继续生前豪华的生活,威严浩大的地宫及其内部种类繁多的明器和价值连城的随葬品都是这种思想的见证。
2.厚葬之风盛行
古代中国是一个礼制盛行的国家。守孝、祭祖是中国儒家礼俗中的头等大事。“何谓孝”?“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厚葬是表示生者对死者忠孝的一种重要方式。厚葬以明孝,通过埋葬死者来规范生者的行为举止,强化忠孝等级和伦理观念。历史上很多明君如光武帝刘秀、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赵匡胤等都提倡薄葬,但在整个古代社会厚葬的风气始终都很浓厚。这种传统甚至延续到当今社会,这与中国几千年的礼制传统不无关系。这种风气为我国留下了大量宝贵的建筑遗产与丰富的文化旅游资源,同时也引来了持续不断的盗墓之风。众多陵墓在不同时期遭到程度不同的破坏,有的甚至遭到致命的洗劫,带来无法估计的损失,为后人了解消逝的历史建筑文化与工艺艺术设置了障碍。
3.深受堪舆学说影响
中国古代社会,帝王非常重视自己的陵墓选址。堪舆学说民间称为风水学说,对陵墓地址的选择影响重大。这种学说认为,选择好地,则子孙荫福,选择坏地,则祸患无穷。《葬书》中提出:“风水之法,得水为上,藏风次之。”选择阴宅最理想的环境是背靠祖山,前景开圹,有流水自山间流来,呈曲折绕前方而去,朝向是坐北向南,形成一个四周有山环抱、负阴抱阳、背山面水的良好环境。目前已知的陵墓建筑除北宋位于河南巩县的陵墓以外,大多建在这样的环境中。
4.具有鲜明的等级性
同宫殿一样,古代陵墓建筑也是重要的政治性建筑,具有鲜明的等级性。陵墓的方方面面都印上了等级制的痕迹。社会等级不同,死后使用葬具的规格差别很大。根据《礼记》记载,“天子之棺四重,诸公三重,诸侯再重,大夫一重,士不重”,不得僭越。陵丘形状也有具体规定,比如秦汉时期,只有帝王才能用方形坟丘,一般贵族官员只能用圆锥形坟丘。石像生的数量也有规定。三品以上的官员可制石人、石羊、石虎各两件,四五品官员只能制石人、石羊各两件,六品以下则不得制。相比之下,皇帝陵墓的石像生一般都在10对以上。唐朝帝王陵园中的石像生初具规模,如唐高宗和武则天的乾陵中,神道长3公里,两侧整齐排列的石像生有朱翟1对,石马及牵马人5对,石人10对,石狮1对,充分显示了帝王的威严与权势。
中国古代坛庙建筑的主要特点
坛庙建筑显然是一种礼制建筑,是因古代中国社会严格的宗法礼制而生的建筑。远古时期,生产力水平低下,人们的生产和生活经常遭受灾害和野兽的侵袭。受到认识水平的限制,人们对此难以做出科学的解释,将希望寄托于神灵的保护。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形成了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为了供奉祭祀这些神灵,建立了大量坛、庙、祠堂等形式的建筑。
1. 祭祀天地
祭祀天地等自然神灵是古人生活中一项至关重大的活动。
人类早期生存的威胁大多来自狂风暴雨、闪电雷击等自然灾害。人们相信“天”是至高无上、操纵一切、无所不能的主宰,日、月、星、辰、风、雨、雷、电各有其神,支配着作物的生长和人间的祸福。因此,祭祀天地山川等自然神灵很早就成为早期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国家形成之后,君王或帝王宣扬君权神授思想,将自己比作天地之子,受命于天统治百姓,增强政权的合理性,强化自己的政权统治。祭祀天地因而成了中国历史上所有王朝重要的政治活动。而且发展到后来,成为统治阶级的专门权利。《礼记》中规定,“天子祭天地,祭四方,祭山川,祭五祀”,诸侯只能“祭山川,祭五祀”,平民百姓祭祀天地的活动则是越轨的非礼行为。
为了表达对天地诸神的崇敬与膜拜,历朝统治者在都城中都建造了相应的建筑,定期举行祭祀活动。根据礼制关于郊祭的原则,以及古代中国的阴阳哲学,形成了祭天于南、祭地于北、祭日于东、祭月于西的格局。郊外远离城市的喧嚣吵闹,增加了祭者的肃穆崇敬之情。流传至今的祭祀天地山川的建筑有北京的天坛、社稷坛、山东泰山的岱庙、湖南衡山的南岳庙、陕西华阴的西岳庙、河南登封的中岳庙以及山西浑源的北岳庙等。
北京天坛是典型的代表作。北京天坛在各种祭坛中规模最大,建筑规制也最高。祭祀性建筑主要包括斋宫、圜丘、祈年殿、神乐署、牺牲所等。古代的能工巧匠使用形象、数字以及色彩等手段确保天坛不仅在物质上满足祭祀的要求,还在精神上实现帝王的祭祀需求。古代中国人相信天圆地方之说,因此,在天坛建筑中,圆与方的形象被大量运用。圜丘坛中的“九”文化体现了阴阳学说,反复使用九和九的倍数,与《周易》中“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的说法相合,暗示皇帝乃“九五之尊”。天坛的多数建筑都使用了黄色和蓝色,象征土地和苍天。这些象征元素的使用,再加上坛庙中栽种的大量青松翠柏,共同营造了一种肃穆、崇高和神圣的意境,表达了后人崇敬和怀念的情怀。古代匠师高超的建筑艺术,为中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留下了一颗璀璨的明珠。
2.祭祀祖宗
在中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宗法制度始终是国家统治的基础。自上至下重视血统、尊敬祖先。这种依靠血缘维系人际关系、家族利益乃至国家一统的宗法观念渗透到古人的思想意识中,从帝王的祖庙到庶民的祠堂无一不是宗法制度的物质象征与必然产物。皇帝祭祀祖先的场所是祖庙或称太庙。按照“左祖右社”的营国规定,历朝历代都将太庙建在宫城的左方,在王城中占据重要位置。而且《周礼》中还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宗庙为先,厩库为次,屋室为后”。说明了宗庙在国家社稷中的重要地位。祭祀祖先的正殿位于中轴线上,面阔11间,重檐庑殿屋顶,坐落在3层石台基上,这与紫禁城前朝三大殿、长陵的祾恩殿、天坛的祈年殿规格相同,说明祭祀祖先是封建国家政治生活中的一件大事。
《周礼》规定:“古者天子7庙,诸侯5庙,大夫2庙,士1庙,庶人祭于寝。”明朝以后,普通百姓有了专门祭祀祖先的场所,称为祠堂或家庙。祠堂是祭祖的圣地,祖先的象征。朱熹《家礼》中规定:“君子将营宫室,先立祠堂于正寝之东”,如果遇上灾害或者外人盗窃时,“先救祠堂,后及家财”。显然,祠堂具有关乎宗族命运的神圣地位。在中国南方地区,诸如浙江、安徽、江西等地,祠堂大多是传统的四合院式建筑。主要建筑分布在中轴线上,前为大门,中卫享堂,后为寝室,加上左右廊庑,组成前后两进两天井的组群建筑。祠堂的功能首先是供奉和祭祀祖先,达到敬宗收族的目的。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其功能得到不断扩大和延伸,成为族人举办婚丧嫁娶、娱乐庆典以及宗教活动的场所,是本地居民的社交场所和社会活动中心。
祠堂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中,是维护礼法的一种制度,是家族光宗耀祖的一种精神象征。通过祠堂的建造规模、建筑形象以及装修装饰,能够显示宗族在当地的社会地位与权势。目前,规模宏大装饰华丽的祠堂主要有广东陈家祠堂、安徽的胡氏宗祠以及江苏的瞿氏宗祠,游客在这里可以欣赏到祠堂古老的建筑风格和卓越的营造技艺。
3.祭祀圣贤
漫长的中国古代社会诞生了很多圣哲先贤,人们为他们建庙立祠,表达钦佩崇敬之情。这类纪念性建筑种类繁多,包括儒家贤哲庙、将相良臣庙、文人学士庙等等。它们分布的范围最广,涉及的对象最宽泛。除了帝王或政府下令修建之外,很大一部分都是民众自愿所建。。这类礼制建筑较为重要的有山东曲阜孔庙、山西解州的关帝庙、四川成都的武侯祠、杜甫草堂以及杭州的岳王庙等。这些对大众开放的祠庙,保存了许多达官显贵、文人墨客的诗词歌赋以及绘画碑刻,不仅成为当地文物的集中地,还是游客了解某一地方历史沿革、风土民情的最好方式之一。
㈡ 结合古代建筑和建筑物等级,试分析北京故宫的建筑思想和艺术特色
乾清宫整个建筑群位于中轴线上,由六座门和三大宫殿组成即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以及乾清门、坤宁门,日精门、月华门、隆福门和景和门组成,这些建筑组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俗称为“后宫”。整个建筑群在命名上就好似一个宇宙生成的过程,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隐含有“天地阴阳”的思想。
交泰殿在后三宫的布局中,乾清宫位于前即南,坤宁宫位于后即北,交泰殿处于二者之中,为天地交通之处,符合“天地交通”的原则。根据风水理论,乾为天为阳,坤为地为阴,天地交通之处,本身就是阴阳交会之地,但却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在前朝三大殿和后寝三宫中,只有交泰殿和太和殿上方悬轩辕镜,这代表什么含义呢?
交泰殿前面有乾清宫代表天(阳气),后面有坤宁宫代表地(阴气),交泰殿的含义则是 “天地交而为泰”即指天(乾)地(坤)即阴阳二气在此交会,天地才能太平,这就是指“乾清”和“坤宁”二宫。交泰殿悬轩辕镜象征天地阴阳交会。太和殿、中和殿和保和殿的含义源自《周易》所云“乾道变化,各正性命。保和太和,乃利贞。”“太和”之意,朱熹解释为:“大和(太和),阴阳会合、冲和之气也。”所以交泰殿和太和殿内悬轩辕镜,象征阴阳和谐,永远融洽无偏,意思就是指阴阳交会。
交泰殿隐含“交媾”之意,穴的主要宗旨是在于认识穴为阴阳交媾之地,因为只有这样的地方才有生气。它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男女交媾,二是天地、山水交媾。《易》称乾为天为父,坤为地为母,所以说“交泰”就是天地阴阳相交,万物化醇,如男女交媾。乾清宫与坤宁宫之间建交泰殿,交泰殿的功能,就是为和皇后提供交媾之处,负担传宗接代的责任。它不仅象征天地阴阳在此交媾,也指男女即与皇后在此交媾,这种思想就是天地、阴阳、男女即宇宙万物一体的哲学思想。[11]
交泰殿还符合龙穴深藏的原则,龙穴必须藏在最隐秘之处,才能达到不被风吹,不被雨淋的目的。纵观的所有建筑,即位于中轴线上,又具有保密性,则只有交泰殿名符其实。因为中轴是天轴的象征,也是皇权的象征,龙穴必须定在中轴线上,才能端崇尊贵。交泰殿位于后廷,但它没有太和殿那样外露朝阳,它处于一个封闭的乾清宫建筑群之中,被建筑层层包围。
没有山,明人则建造一座山,取名曰万岁山,没有水,明人则开凿一条河,名曰金水河,山就好像玄武座镇一样,水好似金城环抱,顺山寻水,把天寿山龙脉引入之中,把龙穴定在交泰殿。的穴位藏在交泰殿,它是龙脉万里而来的聚结之处,正北的天寿山是全中国的主山,那么交泰殿龙穴就成为全中国的龙穴,它位于子位,端崇尊贵,承载着上天的浩浩元气。
㈢ 中国的故宫,它凝聚了中国古代儒家什么思想
首先,最表面最浅显体现“中和”思想的是故宫宫殿名称中直接含有“和”字。比如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中和”出自《中庸》“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除了宫殿名称直接含“和”外,还有太和门、熙和门、协和门等等。明清两代的帝王认为,只有一个和谐的王朝,其统治才会国泰民安,万世长存。
其二,故宫建筑名字很多都具有明显的政治象征意义,体现当朝统治者渴望以“和”为贵、长“和”不衰的理想与政治抱负。以最具代表意义的太和殿为例,故宫的中心建筑太和殿(原名奉天和皇极)的名字“太和”二字,它象征着统治秩序的和谐、神圣难以侵犯,是统治者自认为的秩序的最佳境界和效果,也寄托着江山永保的美好希望。因此,太和殿不仅是故宫最高大、最宏伟的主体建筑,并且位置处于北京城和故宫的中心,是一个居于要位而统领一切的领袖和枢纽。它从名到实都代表着和谐秩序, 表现出统治者的绝对自信。
其三,故宫部分宫殿的名称命名来源于《周易》,体现了阴阳调和之意。除“三大殿外”,皇帝居住的宫殿称“乾清宫”,以取干卦象天、象阳、象龙、象君之意。乾清寓意“皇天清明”。皇后居住的宫殿称“坤宁宫”,以取坤卦象地、象阴、象妇之意。“坤宁”寓意“大地安宁”。两宫之间的殿称“交泰殿”,因《易经》中泰卦为下乾上坤,有天降地,地升天的天地互交之意,故称交泰。《易经》曰:“天地交泰,后以财成天地之道。”“交泰殿”位于乾、坤二宫之间,故称“交泰”正合其意。~
㈣ 故宫的建筑风格体现了中国哪家思想
紫禁城宫殿继承了传统的宫殿建筑思想,根据《周礼》和古代“礼制”中规定的法则进行规划,通过空间的整体布局和装饰材料等诸多手段,完美地表达出了宫殿建筑中所蕴涵的君权神授、天子至尊的核心思想。布局完整、规模宏大、气势雄壮的紫禁城,可以说是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一个完整典型。
(4)交泰殿体现出中国古代哪些思想扩展阅读
北京故宫于明成祖永乐四年(1406年)开始建设,以南京故宫为蓝本营建,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建成,成为明清两朝二十四位皇帝的皇宫。民国十四年国庆节(1925年10月10日)故宫博物院正式成立开幕。北京故宫南北长961米,东西宽753米,四面围有高10米的城墙,城外有宽52米的护城河。紫禁城有四座城门,南面为午门,北面为神武门,东面为东华门,西面为西华门。城墙的四角,各有一座风姿绰约的角楼,民间有九梁十八柱七十二条脊之说,形容其结构的复杂。
北京故宫内的建筑分为外朝和内廷两部分。外朝的中心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统称三大殿,是国家举行大典礼的地方。三大殿左右两翼辅以文华殿、武英殿两组建筑。内廷的中心是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统称后三宫,是皇帝和皇后居住的正宫。其后为御花园。后三宫两侧排列着东、西六宫,是后妃们居住休息的地方。东六宫东侧是天穹宝殿等佛堂建筑,西六宫西侧是中正殿等佛堂建筑。外朝、内廷之外还有外东路、外西路两部分建筑。
㈤ 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在整个形势安排上体现了怎么样的哲学观与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有什么关系
乾古义为天,天的性质是无形无迹而清,坤古义为地,地的性质是厚重而载养万物而宁,交泰大概是天地相交,而生万物的意思。所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大概体现了古人对天地的尊敬和理解。中国以和为贵,和字又可分为最尊最贵的太上之和,中庸之道的中和,保礼义的保和(个人观点,可能失实,仅供参考)
㈥ 紫禁城内建筑特色和明朝北京城布局特点,体现了明清建筑设计的什么思想
紫禁城严格地按《周礼·考工记》中“前朝后寝,左祖右社”的帝都营建原则建造。整个紫禁城,在建筑布置上一砖一瓦都在表现着皇权至上,用形体变化、高低起伏的手法,组合成一个整体。在功能上符合封建社会的等级制度。同时达到左右均衡和形体变化的艺术效果。中国建筑的屋顶形式是丰富多彩的,在紫禁城建筑中,不同形式的屋顶就有10种以上。以3大殿为例,屋顶各不相同。紫禁城建筑屋顶满铺各色琉璃瓦件。主要殿座以黄色为主。绿色用于皇子居住区的建筑。其它蓝、紫、黑、翠以及孔雀绿、宝石蓝等五彩缤纷的琉璃,多用在花园或琉璃壁上。太和殿屋顶当中正脊的两端各有琉璃吻兽,稳重有力地吞住大脊。吻兽造型优美,是构件又是装饰物。一部分瓦件塑造出龙凤、狮子、海马等立体动物形象,象征吉祥和威严,这些构件在建筑上起了装饰作用。 紫禁城前部宫殿,当时建筑造型要求宏伟壮丽,庭院明朗开阔,象征封建政权至高无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对角线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兽,生动形象,栩栩如生。紫禁城的设计者认为这样以显示皇帝的威严,震慑天下。后部内廷却要求庭院深邃,建筑紧凑,因此东西六宫都自成一体,各有宫门宫墙,相对排列,秩序井然,再配以宫灯联对,绣榻几床,都是体现适应豪华生活需要的布置。内廷之后是宫后苑。后苑里有岁寒不凋的苍松翠柏,有秀石迭砌的玲珑假山,楼、阁、亭、榭掩映其间,优美而恬静。
另外,紫禁城有一条中轴线,以天安门为开端,经端门,从午门进去,以前三殿(在明代分别为奉天殿、华盖殿、谨身殿,至嘉靖时改名为皇极殿、中极殿、建极殿,至清代改名为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后三宫(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轴,东西六宫(西六宫:太极殿、永寿宫、咸安宫、储秀宫、体和殿;东六宫:钟粹宫、景阳宫、延禧宫、永和宫、景仁宫)为翼,呈现出极好的对称性。
㈦ 乾清宫的构造体现了什么思想
乾清宫。
皇帝曾经在这里临轩听政、受贺赐宴、日常召见臣工,在内廷中,它是规制最宏伟的一座宫殿,成为“九五之尊”(广九楹,深五楹)。皇帝的宝座就设置在中间三楹的位置上,上方悬挂着“正大光明”,前方四根抱柱上又倚挂着四块文气磅薄的牌匾。
表正万邦慎厥身修思永 弘敷五典无轻民事惟难
为君之道,要具备威仪正气,才能做万国的表率;君主要谨言慎行,勤勉政事,才能长治久安;治理天下要仿效先代圣贤的做法,也不要忽视国计民生,要体会到其中的艰难。
克宽克仁皇建其有极惟精惟一道积于厥躬
要对别人宽厚仁慈,广泛地建立起使国家中正的法则,要全心全意专注在治理国家上,道德品质的修养由他人和自身协力共同累积 。
细说乾清宫
应该说,清朝的皇帝多数都是有着较高的内在素养的,大凡宫殿之中,特别是一些较为重要的宫殿,都悬挂着诸如此类修齐治平的匾额,这是他们自我的人格砥砺,表明着他们内心的渴望,同时还有许多缅怀先祖的记叙,对其奉为圭臬,谨遵恪守。也正因如此,有清一代,也成了中国历代中皇帝素养最高又对皇子典学最为严格的一代,一个统治中国的少数民族对汉文化表现出如此热忱,这的确是难能可贵。
乾清宫作为内廷之中几乎最为重要的一座宫殿,除了它是处理重要朝政的地方,还直接表现在一块匾上,就是“正大光明”。这块顺治皇帝御笔挥写的贴金匾额,对后来的大清立嗣直接产生决定性影响。
㈧ 2、故宫哪些地方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及伦理观念
(一)坐北朝南的布局有利于排水。中国位于亚洲东部,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西北深入内陆,东南临海,西北部高,以高原和山脉为主,东南部低,以平原和河流为主。西北高东南低的地形特点决定了坐北朝南的布局能最大限度将雨水排到外面。
前段时间,随着北京连日暴雨,排水系统纷纷告急,北京城陷入“看海模式”,故宫的排水系统刷爆了朋友圈。虽然北京多处地方被淹,但故宫却安然无恙,没有积水。好多网友纷纷评论,故宫的排水系统真的是太威武了,“千龙吐水”的场面真是太壮观了。
除却故宫利用屋顶造型、殿宇高低、排水兽、铜钱形状的地下通道排水外,其坐北朝南的建筑布局是能够将雨水迅速排出去了的重要原因。
北京的地势是北依燕山、东临渤海,地势是西北高,东南低,故宫又背靠景山,周围是护城河,坐北朝南,利用地势的落差能最大限度将雨水排到护城河外。
(二)坐北朝南的布局冬暖夏凉。中国古代文明发源于黄河流域,北方靠近内陆,冬季被寒冷的西北风所控制,气候寒冷干旱。为了抵御冬季严寒,最大限度减弱西北寒风的吹刮,吸收冬季的阳光,古代的房屋按照坐北朝南的形式布局,并采用厚墙和火炕。即使气候严寒,只要温暖的太阳照进屋里,屋子里就暖洋洋的。
而到了夏季,炎炎烈日,暑热难耐,这时候大部分地区吹的是东南风,为了最大限度的消夏解暑,使屋子里凉爽清幽,古代的房屋按照坐北朝南的形式布局,一方面随着太阳高度角的增大,太阳从门窗摄入的光线相对较少。
房屋朝南,可以避开下午最热时的直射阳光,从而使屋内不那么热。另一方面,打开窗户,柔软凉爽的东南风吹进屋里,从而使屋内有点凉意,沁人心脾。
黛玉居住的潇湘馆,一带粉墙,千百竿翠竹掩映,入门是曲折游廊、石子漫成的甬道,后院有大株梨花及阔叶芭蕉,泉水自墙下绕阶缘屋、盘旋竹下而出。
到了夏日,微风袭来,潇湘馆“凤尾森森,龙吟细细”的清静幽凉意境全部显现出来。在这样的清静幽凉之所,或吟诗、或诵读,别有一番滋味。
㈨ 故宫建筑如何体现中国古代封建社会伦理纲常和等级制度
明代朱姓皇帝,以汉.族正统自居,强调儒家礼制,因此甫立国便指定出一套更详细严密的建筑等级制.度,并不断修订、补充。明代的建筑等级制.度有.意加大了皇族与一般人之间的区别,明代建筑更倾向于世俗化,尽管明初也曾规定不准在一般建筑上使用龙凤、日月等图案,但若是仔细研究这些图案会发现,即使是这些图案,也逐渐由神妙惊奇转为平易近人,由粗放转为秀气,由伟岸转为婉约,失去了叱咤风云的气概。可以认为,这时人们更多地关注于这些图案的美术价值而非其原本具有的神秘的宗.教含义。
清代的建筑等级制.度可以认为是对明代制.度的补充。它对建筑群.体各部分之间的比例关系更加关心和确定,建筑群.体形象更为定形。北.京故宫就在这方面达到了艺术的顶峰,体量、空间关系推敲十分深入。总体说来,中.国古代建筑等级制.度的发展,经历了从较粗疏到缜密,从重宗.教到偏世俗,从多象征到更注重美术效果的诸多转变,其间极大地影响了古建筑的形态、空间的发展变化。而另一方面,这种严密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工匠的创造力,扼.杀了他们灵活创作的积极性,从而使建筑总体发展停滞,走入因循守旧之途。这也是中.国古典建筑形式僵化,缺乏创新的原因之一。
宫廷建筑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几千年来,历代皇帝不惜人力、物力和财力,为自己建造宫廷。这些宫廷金玉交辉、巍峨壮观,充分显示了我.国劳动人.民的高度智慧和创造才能。
“宫”在我.国出现得较早,原是指“圣.人”的屋宇。从秦始皇开始,“宫”成为皇帝及其皇族居住的地方,宫殿是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我.国宫廷建筑的规模越来越大。秦阿房宫、汉未央宫、建章宫、长乐宫,都是象小城一样的建筑,宫.内有前殿、寝殿及其它殿宇台池。
宫殿建筑最大的特征是硕.大的斗拱、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绚丽的彩画、高大的盘龙金桂、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以显示宫殿的豪华富贵,象北.京故宫的太和殿就是这洋一座豪华的古建筑物。
北.京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我.国古代宫廷建筑保留最完整的一处。故宫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廷。明朝先后曾有14个皇帝在这里居住,清朝先后10个皇帝在这里居住。故宫规模之大,风格之类。建筑之辉煌,陈设之豪华,是世界上宫殿所少见的。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5万平方米,有房屋9千多间。故宫周围是周米高的红围墙,周长3400多米,城外是护城河。从整个建筑布局来看,故宫可分为前后两个部分:前部分称“外朝”,主要建筑有“三大殿”,即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两侧是文华殿和武英殿。“外朝”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和发布命令的地方。
“外朝”后面部分是“内廷”,也叫“后停”。这一部分的主要建筑有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和御花园。内廷的东西两侧是东大官和西六官,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
故宫是一处豪华壮丽的殿宇之海,这处宏伟的古代宫廷建筑群,充分显示了我.国宫殿建筑艺术的高超水平。
沈阳故宫在沈阳老城,是清军人关以前的清室宫廷。清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和他的儿子皇太极,都在这里居住过。沈阳故宫占地面积6万为多平方米,有70多处建筑物,300多间房子。现在整个建筑群保存完好。
二)宫殿建筑的布局与陈设
1,宫殿的布局
(1)严格的中轴对称
为了表现君权受命于天和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低小简单。这种明显的反差,体现了皇权的至高无上;中轴线纵长深远,更显示了帝王宫殿的尊严华贵。
(2)左祖右社,或称左庙右社
中.国的礼制思想,有一个重要内容,则是崇敬祖先、提倡孝道;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有土地才有粮食,“民以食为天”,“手中有粮喜气洋洋,手中无粮慌慌张张”、“有粮则安,无粮则乱”,风调雨顺,国泰民安这是人所共知的天经地义。左祖右社,则体现这些观念。所谓“左祖”,是在宫殿左前方设祖庙,祖庙是帝王祭把祖先的地方,因为是天子的祖庙,故称太庙;所谓“右社”,是在宫殿右前方设社.稷坛,社为土地,稷为粮食,社.稷坛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地方。古代以左为上,所以左在前,右在后。
(3)前朝后寝
这是宫室(或称宫殿)自身的布局。大体上有前后两部分,一墙之隔,“前堂后室”,即“前朝后寝”。所谓“前朝”,即为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所谓“后寝”,即帝王与后妃们生活居住的地方。在“前朝”中.央靠墙处,设有御座,这是帝王上朝坐的地方;在“后寝”,则没有床具,供休憩之用。
2,宫殿外陈设
(1)华表
古代设在宫殿、城垣、桥梁、陵墓前作为标志和装饰用的大柱。设在陵墓前的又名墓表。一般为石制,柱身通常雕有蟠龙等纹饰,上为方板和蹲兽。华表高高.耸立,既体现了皇家的尊严,又给人以美的享受。竖.立于皇宫或帝王陵园之前,将其作为皇家建筑的特殊标志。
华表起源于墓碑(木制),后来人们将木柱竖于交通要道,作为识别道路的标志,故称“华表木”或“恒表”。不久,君主又让人们在上面刻写意见,称其为“诽.谤木”(古代“诽.谤”一词是中性词,指责过失的意思)。随着原始社.会的瓦解,奴.隶制.度、封.建制.度社.会相继建立,已经不允许人们在“诽.谤木”上刻写“谏言”,而演变为刻上云龙纹的华表。
(2)石狮
宫殿大门前都有一对石狮(或铜狮)。石狮(或铜狮),有辟邪的作用。又因为狮子是兽中之王,所以又有显示“尊贵”和“威严”的作用。按照中.国文化的传统习俗成对石狮系左雄右雌。还可以从狮爪所踩之物来辨别雄雌。爪下为球,象征着统.一环宇和无上权力,必为雄狮。爪下踩着幼狮,象征着子孙绵延,必定是雌狮。在中.华大地还有北狮、南狮之分。北狮雄.壮威严,南狮活泼有趣。还有所谓“三王狮”,那是因为狮子是兽中之王,而狮子所蹲之石刻着凤凰和牡丹,凤凰是鸟中之王,牡丹是花中之王,故称“三王狮”。
(3)日晷
即日影,它利.用太阳的投影和地球自转的原理,借指针所生阴影的位置来显示时间。
(4)嘉量
我.国古时的标准量器。全.套量器从大到小依次为:斛、斗、升、合、龠。含有统.一度量衡的意义,象征着国.家统.一和强盛。
(5)吉祥缸
置于宫殿前盛满清水以防火灾的水缸,有的是铜铸的、古代称之为“门海”,以比喻缸中水似海可以扑灭火灾,故又被誉之为吉祥缸。如北.京故宫中的吉祥缸,古时每年冬天在缸外套.上棉套,覆上缸盖,下边石座内燃炭火,以防止冰冻,直到天气回暖时才撤火。
(6)鼎式香炉
有盖为鼎,无盖为炉。是古代的一种礼器,举行大典时用来燃檀香和松枝。
(7)铜龟、铜鹤
龟和鹤是中.国文化中的神灵动物,用来象征长寿,庆贺享受天.年。最有名的被称之为龙头龟、仙鹤。
宫殿建筑又称宫廷建筑,是皇帝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突出皇权的威严,满足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的享受而建造的规模巨大、气势雄伟的建筑物。这些建筑大都金玉交辉、巍峨壮观。
从秦朝开始,“宫”成为皇帝及皇族居住的地方,宫殿则成为皇帝处理朝政的地方。中.国宫殿建筑的规模在以后的岁月里不断加大,其典型特征是斗拱硕.大,以金黄.色的琉璃瓦铺顶,有绚丽的彩画、雕镂细腻的天花藻井、汉白玉台基、栏板、梁柱,以及周围的建筑小品。北.京故宫太和殿就是典型的宫殿建筑。
为了体现皇权的至高无上,表现以皇权为核心的等级观念,中.国古代宫殿建筑采取严格的中轴对称的布局方式:中轴线上的建筑高大华丽,轴线两侧的建筑相对低小简单。由于中.国的礼制思想里包含.着崇敬祖先、提倡孝道和重五谷、祭土地神的内容,中.国宫殿的左前方通常设祖庙(也称太庙)供帝王祭拜祖先,右前方则设社.稷坛供帝王祭祀土地神和粮食神(社为土地,稷为粮食),这种格局被称为“左祖右社”。古代宫殿建筑物自身也被分为两部分,即“前朝后寝”:“前朝”是帝王上朝治政、举行大典之处,“后寝”是皇帝与后妃们居住生活的所在。
中.国宫殿建筑以北.京的故宫为代.表。故宫又名紫禁城,是明清两朝皇帝的宫廷,先后有24位皇帝在此居住过。故宫占地面积72万平方米,有房屋9千多间,故宫周围是数米高的红色围墙,周长3400多米,墙外是护城河。故宫规模之大、风格之独特、陈设之华丽、建筑之辉煌,在世界宫殿建筑中极为罕见。
故宫分前后两部分,前一部分是皇帝举行重大典礼、发布命令的地方,主要建筑有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些建筑都建在汉白玉砌成的8米高的台基上,远望犹如神话中的琼宫仙阙,建筑形象严肃、庄严、壮丽、雄伟,三个大殿的内部均装饰得金碧辉煌。故宫的后一部分——“内廷”是皇帝处理政务和后妃们居住的地方,这一部分的主要建筑乾清宫、坤宁宫、御花园等都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建筑多包括花园、书斋、馆榭、山石等,它们均自成院落。
由于朝代更迭及战乱,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留存下来的并不多,现存除北.京故宫外,还有沈阳故宫,此外,西安尚存几处汉唐两代宫殿遗址。
㈩ 故宫交泰殿简介
清代,交泰殿为皇后千秋节受庆贺礼的地方。千秋节当天,庆典活动会在交泰殿举行,皇贵妃、贵妃、妃、嫔、公主、福晋、命妇等都要前来交泰殿祝贺,向皇后行六肃三跪三叩礼。然后皇子再向皇后行礼。
干隆帝于此殿贮清二十五宝玺。每年正月,由钦天监选择吉日吉时,设案开封陈宝,皇帝来此拈香行礼。清世祖所立“内宫不许干预政事”的铁牌曾立于此殿。皇帝大婚时,皇后的册、宝安设殿内左右案上。每年春季祀先蚕,皇后先一日在此查阅采桑的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