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的古称有哪些
华夏、中华、中夏、诸华、神州等。
1、华夏
华夏也称"夏"、"诸夏"。是中国古代周王朝的自称 。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圣洁,华夏是礼仪之邦,与外族胡人相对。
2、中华
中华China。中原华夏大地,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各朝疆土渐广,凡所统辖,皆称中华,古时对华夏族、汉族的称谓。
3、中夏
释义:1、指华夏;中国。2、指中原地区。3、夏季之中,指农历五月。后亦指盛夏。4、即仲夏,夏季的第二个月,就是阴历五月。
出自:《文选·班固》:"目中夏而布德,瞰四裔而抗棱。" 吕向 注:"中夏,中国。"
译文:眼睛中原而广布恩德,俯瞰四方而抗棱。“吕向注:”中国,中国。
4、诸华
由于周朝人自称为华,所以周王朝分封的中原许多诸侯国,就称作诸华。
出自:晋代杜预为《春秋左传》作的注释上说:"诸华,中国也。"
译文:华夏,中国的。
5、神州
古时称中国为"赤县神州" ;后用"神州"做中国的别称。
在《淮南子》中所列的九个州 中,其中位于东南方的神州即是中国 ,因为中国是位于一块被大海所包围的大陆的东南方。
先秦的华夏之域仅限于鲁、晋、齐、郑、蔡、卫等"王之支子母弟甥舅"诸国 及行周礼的宋、陈等中原诸国。汉代在先秦诸国的基础上萌芽出后世汉族九州的概念 。
汉代以后的华夏之域与九州之域的地理范围等同 ,其范围相当于汉地,又有"东夏" 、"南夏" 、"西夏" 等词称呼汉地内的局部地区。
作为名山大川的四渎五岳五镇也是在神州(汉地)的范围之内 。
⑵ 中国的古称是什么
1.秦:由于秦朝开创了中国首次大统一,影响深远,此后外国就开始称中国为“秦”,或由“秦”的音译演变而称为“秦尼”、“秦尼斯坦”、“摩秦”、“马秦尼”、“秦那斯坦”。现在,英语、印度的印地语、意大利语、伊朗的波斯语中对中国的称呼,通常都认为是从“秦”的发音转化而来的。
2.汉:汉代国势强盛,多次派遣使臣出使海外。汉代以后,外国人便常用“汉”来称呼中国。直至现在外国一般仍把中国文化称为“汉学”,把研究中国文化的学者称为“汉学家”。
3.唐:唐代时期中国国力强盛,从此外国便有称中国为“唐”的习惯。也因此,老一辈华侨自称“唐人”,称中国为“唐土”,而把中国人在外国聚居的地方称为“唐人街”。
4.契丹:由契丹族建立的强大的契丹国(又称辽),在我国北方的影响很大,因此西方称中国为契丹便开始流传。现在俄语中对中国的称呼即从契丹音转变而来。
5.赛里斯:赛里斯即“丝国”之意。因外国人知道中国产丝,便以赛里斯称呼中国。公元前在古希腊、罗马等地学者的着作中,已出现赛里斯之名。
6.震旦:古代印度称中国为震旦。究其原因,一种解释为:“东方属震,是日出之方,故云震旦”;另一解释为:“震”为“秦”的音译转变,“旦”,乃“斯坦”之意。
7.支那:在古代,印度、伊朗、希腊、罗马等最早开始称中国为支那,近代日本也称中国为支那。一般认为支那是“秦”的音转;也有人认为“支那”是“荆乐”一词的音转,“荆乐”是由于楚国音乐“荆乐”流传国外而得名。
⑶ 中国以前叫什么国家
第一个就是“赤县神州”,是出现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其中提到战国时,齐国有人说中国名曰赤县神州,后来人们就称中国为赤县神州,但更多的时候是分开来用,或称赤县或称神州.。
第二个就是“华”,引申为美丽而有色彩的意思,它有两种说法,一是古代中原地区的人们自认为自己居住在衣冠整齐而华丽的文明之地,所以称之为华,另一种说法是华含有赤色的意思,周朝人喜欢红颜色,把红色看作吉祥的象征,所以称之为华,还有一种说法是由我国古称“华夏”简略而来的。
第三种是“中华”,在秦朝以前华夏民族称自己祖国为“中国”,清朝以后逐渐发展成为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因此又有中华民族的说法。
第四个是“华夏”,在商朝时期由于实行勤俭立国和划分地域名的政策,政治与文化都比以前有所进步。
简介
中国名称的由来还与这个“中”字有很大的关系,这个中字有中正、中道、中不自乱等这些一是,刚好是古人所推崇的的意思。
汉朝开始以后,人们就经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之为“中国”,那时候的兄弟民族建立的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也称为“中国”,所以在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为“中国”,其实这体现了古代汉民族对自己文化的优越感,认为自己是中央之国。
⑷ 中国古代被称为什么
中国古代被称为“华夏”、“中华”、“九州”、“诸夏”、“诸华”、“神州”等。
1、华夏。也称“夏”或者是“诸夏”。是古代居住于中原地区的原住民的自称,以区别四夷。
2、中华。古代华夏族多建都于黄河南北,以其在四方之中,因称之为中华,是汉族最初兴起的地方,后各朝疆土渐广。
3、九州。又名神州,十二州,是中国汉族先民在先秦时期典籍《尚书·禹贡》中所记载的地域区划。
中国,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并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汉字,汉族与少数民族被统称为“中华民族”,又自称为炎黄子孙、龙的传人。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约5000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形成国家,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
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君主政体退出历史舞台,共和政体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先秦时期的华夏族在中原地区繁衍生息,到了汉代通过文化交融使汉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国主体民族的基础。
后又通过与周边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断攀升,宋代中国人口突破一亿,清朝时期人口突破四亿,到2005年中国人口已突破十三亿。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绚烂多彩,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国,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
传统文化艺术形式有诗词、戏曲、书法、国画等,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则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⑸ 中国在古代叫什么名字
1、华夏
华夏也称“夏”、“诸夏”,又称为“华”或“诸华”,是中国的别称、汉民族的自称。以区别四夷(东夷、南蛮、西戎、北狄),又称“中华”。
华、夏两字上古同音,本一字,相互通用,华即是夏。“中华”又称“中夏”。
孔子视“夏”与“华”为同义词。在甲骨文中,华这个字的地位非常崇高。大约从春秋时代起,我国古籍上开始将“华”与“夏”连用,合称“华夏族”。
2、九州
大禹划天下为九州,夏朝初年,夏启(大禹的儿子,夏朝第一位王)令九州牧贡献青铜,铸造九鼎。先派人把各州的名山大川、形胜之地、奇异之物画成图册,然后派精选出来的着名工匠,将这些画仿刻于九鼎之身,以一鼎象征一州。所刻图形亦反映该州山川名胜之状。
从此,九鼎象征着九州,夏王亦顺应“天命”,成为天下之共主。九州成为中国的代名词,九鼎成了王权至高无上、国家统一昌盛的传国宝器,唯有天子才能代代相传。
3、中国
最早指西周京畿地区,后演变为黄河流域黄河中下游的中原地区,中国以外则称为四夷,所谓“天子有道,守在四夷”。中国是居天地之中者曰中国,四夷是居天地之偏者。
汉代始建蛮夷邱,并使汉字文化圈正式成型,南北朝建四夷馆,明代四夷馆,内分八馆,曰:鞑靼、女真、西番、西天、回回、百夷、高昌、缅甸。自近代的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作为东亚文化宗主的局势逐步被打破了。
4、赤县神州
中国古代典籍中所记载的夏、商、周时代的地域区划,自战国以来即成为古代中国大地的代称九州。 古代中国人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区域,即所谓的“九州”。
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而在周代时徐梁二州分别被并入青州与雍州,故而没有徐州和梁州。
5、神州
中国古时有称“神州”,神州是指出神仙的地方。大家注意神字的结构,左边是示字,是上天垂象,告示天下之意。
右边是中字中间加一横,先撇开中间十字,那是个口字,此字含前后左右四维,加中间一横分出上下即为六合,最后中间一竖通天彻地,一竖贯三才,也就是说能合于天地,中通人情者,方可成仙。由此也可看出,神仙于中国的关系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