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如何看待中国改革开放

如何看待中国改革开放

发布时间:2022-01-24 18:32:52

❶ 如何理解和认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历史背景:十年内乱使党国家人民遭到严重挫折和损失,我国经济实力、科技术实力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明显拉大,面临着巨大的国际竞争压力 目的: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国家现代化人民富裕振兴民族推动社会主义制度完善发展

❷ 如何理解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必经之路

党的十七大报告中鲜明地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发展马克思主义.”
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目的就是要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现代化,让中国人民富裕起来,振兴伟大的中华民族;就是要推动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与活力,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在引领当代中国发展进步中加强和改进党的建设,保持和发展党的先进性,确保党始终走在时代前列.
改革开放作为一场新的伟大革命,不可能一帆风顺,也不可能一蹴而就.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国发展呈现一系列新的阶段性特征,主要是:经济实力显着增强,同时生产力水平总体上还不高,自主创新能力还不强,长期形成的结构性矛盾和粗放型增长方式尚未根本改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同时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依然存在,改革攻坚面临深层次矛盾和问题;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同时收入分配差距拉大趋势还未根本扭转,统筹兼顾各方面利益难度加大;协调发展取得显着成绩,同时农业基础薄弱、农村发展滞后的局面尚未改变,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任务艰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不断发展、依法治国基本方略扎实贯彻,同时民主法制建设、扩大人民民主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还不完全适应,政治体制改革需要继续深化;社会主义文化更加繁荣,同时人民精神文化需求日趋旺盛,人们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差异性明显增强,对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提出了更高要求;社会活力显着增强,同时社会结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利益格局发生深刻变化,社会建设和管理面临诸多新课题;对外开放日益扩大,同时面临的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上占优势的压力长期存在,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要求更高.

❸ 如何认识改革开放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关系

应该说,没有改革开放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或者说是改革开放缔造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从时间上来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提法是在九十年代提出的,是在改革开放初见成效的情况下提出的,任何一种思想的提出都离不开社会条件的支持,应该说、毫无疑问,改革开放为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社会条件。

❹ 如何认识中国的改革开放历程

改革开放是一场革命,中国经济的崛起与这场革命密不可分。进入21世纪,中国成为一个令人瞩目的新兴大国,中国的改革开放也进入了一个新的、不同以往的阶段。当前这个时间点对深化改革开放非常关键,对实现两个百年目标非常关键。
改革开放带来巨大变化:
新问题要靠进一步的改革发展来解决
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以世纪之交为界大体可划分成两大阶段。前一阶段,改革开放所要应对的主要是建国后三十年逐渐积累起来的那些问题。而进入21世纪以后,改革开放所面对的问题主要是由经济社会发展,由改革开放过程中形成的新体制不健全、不完善带来的。这两个阶段虽然同属改革开放,但面临的实际任务很不一样。所以,我们的思考也应该有所不同。
在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可以看到四个方面的变化引导着潮流的发展,有力地推动着中国现代化进程:第一,指导思想的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并形成了以“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为核心内容的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第二,政治环境的转变。改革开放从一开始就包括政治和经济两个方面。政治方面的改革内容广泛,不仅起到为经济方面的改革清扫道路的作用,也使国家的治理朝着民主法制方向发展。第三,经济体制的转变。这方面的改革最突出的特点是采取渐进方式,根据实践不断调整思路。1992年确定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到20世纪末我国基本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的转轨。第四,对外政策的转变。改革开放启动之后,中国明确了外交工作的主要任务是为国家的现代化建设创造有利的和平环境。邓小平确定的对外战略和政策主要有三点:一是对国际形势做出和平与发展的大判断;二是明确了中国外交从“一条线”向“全方位”发展;三是重新解释了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
中国改革开放的第一阶段是成功的,第一阶段设立的基本目标均如期实现。值得注意的是,除上述四方面改变之外,中国的社会结构和思想观念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出现了许多新的阶层,人们的思想也不再简单一致。这两方面的变化伴随着经济增长和现代化进程必然发生,虽无法预先设定,但其影响更深刻、更长远。
进入新世纪之后,中国继续保持强劲的发展势头,到2010年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也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从国内看,这一挑战主要来自五个方面:第一,改革要解决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已不是旧的计划经济体制带来的问题,而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完善、不健全带来。第二,中国经济高速发展阶段已经结束,正进入适度稳步增长阶段,而能否成功应对这一变化将对我国如期实现现代化具有重要影响。第三,在经济发展之后,财富的掌握和分配问题日益突出。社会贫富分化和利益集团的出现,使得这一问题更趋敏感。第四,在经济高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诸如环境资源问题、产业结构问题、城市化问题、就业问题、人口老龄化问题等等。第五,在利益多元化的情况下,统筹协调各方、凝聚改革共识、实现有效治理,要比以往复杂得多。
要解决这些问题,还是以往常说的话: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问题,只有靠进一步的改革和发展来解决。要解决当前遇到的困难,只有沿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所确定的方向前进,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迎难而上。
改变自己影响世界:
中国有成功应对挑战的经验和实力
除了国内环境发生变化以外,这几年中国面临的外部环境也正在发生变化。如何看待和应对外部环境的变化?首先,中国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中最重要、最引人注目的变量。这个重要变化就要求我们改变以前的思维习惯。以前,我们习惯于先观察外部形势的变化,然后加以应对。现在,外国判断国际形势首先要看中国怎么样,这说明中国强大了;但这也要求我们必须预判我国的内部发展和对外行为会产生何种影响,提前有所部署。如果说,以前是看一步,走一步;现在则要走一步,算两步,把中外互动的结果考虑进去。这对我们来说还需进一步地学习和实践。
其次,我们要对自己要有实事求是的评估。我国现在还是一个新兴的大国,离一个成熟的大国还有一段路要走。我国的现代化还没有完成,人均GDP、人均资源占有率很低;国家统一还没有完成;我国奉行不结盟政策,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盟国;作为新兴大国参与国际博弈的经验还有待进一步积累。另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本身具有独特性。最后,作为一个超大型国家,中国的发展不可避免地会对现存国际秩序产生冲击,这个过程不会一帆风顺。从地缘环境看,中国是唯一一个有众多邻国环绕的大国。从历史经验看,中国的盛世,主要不是依仗对外征服;自20世纪以来,中国是靠改变自己来影响世界。
当前,我们虽然面临诸多问题,但是中国有成功应对挑战的经验和能力。改革开放以来的基本经验有这样几点:第一,明确改革开放不动摇。首先是集中精力,踏踏实实做好国内的事情。第二,树立中央的权威,通过集思广益形成新的改革共识。从治国理政的角度看,当前需要从以往谋求经济的高速发展转为引领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三,中央、地方和基层之间的良性互动,这是中国改革开放的一个突出特点。在改革进入深水区时,如何继续这种良性互动,如何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同时协调各方利益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第四,权衡短期、中期、长期的利弊,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关系。从以往的经验看,处理这三者关系的基本逻辑是,通过改革带动发展,当出现不稳定因素时通过进一步的改革措施加以消除。当前,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思想观念的变迁,对改革成果的分享将不仅限于经济方面,还必然包括平等享有各方面的权利,实现社会的公平与公正。第五,随着形势的变化,中国外交方针和政策在保持总体稳定的情况下也必然要有所调整。改革开放带来的一个重要的变化,就是中国和世界的联系已经到了密不可分的程度。这既有有利的一面,也有不利的一方面。这需要我们在处理对外事务时有综观全局的大战略的思考,在处理国际问题时更加注意目标、手段和实力之间的平衡。当今世界各主要国家各有各的难处。在世界有可能陷于动荡之际,中国如能在维护和平与发展方面发挥更加积极的建设作用,将可以进一步确立大国地位,展现风采。
最后,笔者还想提出两个在宏观层面仍关注得不够的问题。一是如何通过进一步改革实现制度稳定,二是如何建立现代化的节约型社会。稳定和完善经济政治制度是中国改革大课题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也是在基本实现现代化时所要达到的既定目标之一。改革开放进行到现阶段,顶层设计必须更多地考虑这方面的问题。从世界历史经验看,一个政党对于一个民族的贡献,最重要的就是能不能为这个民族创造一个稳定的、有利于持续发展的政治制度。中国人口众多,从发展的角度看不仅需要创新生产方式,还需要创新生活方式。俭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全球资源的有限已决定了西方的现代化生活方式不具普遍性。中国如能依靠有限的资源创造一种为众多人口所享受的现代化生活,将是中华民族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最大贡献。(章百家 中央党史研究室原副主任、研究员)

❺ 结合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实际,谈谈对中国改革的认识

中国30年改革开放成就举世瞩目。大国正在崛起,中国一步步走向富强,迎来中国历史上的空前盛世。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三峡工程,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工程;青藏铁路,世界上建设难度最大的铁路。我们完成一个又一个壮举。火车第六次提速,奥运场馆建设,国家大剧院落成……,我们的建设如火如荼。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30年,是我们党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同心同德、锐意进取,进行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性创造性活动的30年。我们探索和开辟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新道路,使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更加巩固。我们确立了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这一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实行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正在建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显着增强,新的宏观调控体系框架初步形成。农村和城市的各项改革取得重大进展。经济增长方式正在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我们实行对外开放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已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进出口贸易、国家外汇储备大幅度上升。利用外资为我国建设开辟了广阔的资金来源。我国经济大踏步地走上世界经济舞台。 改革开放不仅使中国的经济实力和综合国力不断增强,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国民福利得到了实质性的提高,而且也使中国日益融入世界经济和主流文明之中。具体而言:
一是经济实现了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进一步提高。统计表明,1978年至2006年的28年间,中国的GDP年均增长9.67%,远高于同期世界经济3.3%左右的年均增长速度。与此同时,中国现已成为世界第一外汇储备大国,一九七八年以前,中国外汇储备从未超过十亿美元,二00六年末已突破一万亿美元。对外贸易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通过引进国外的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进行消化、吸收和再创新,大大提高了中国的生产力水平,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二00一年,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标志着中国对外开放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截止到去年,中国经济总量已位居世界第四,外贸总额位居全球第三。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就。
二是民生得到显着改善,人民生活总体上进入了小康水平。以收入和住房这两大最能反映生活水平的项目为例,从1978年到2006年,我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人均住房面积都有大幅提高。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这30年间,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数量从2.5亿下降到2148万,绝对贫困发生率由30%下降到2.3%。中国是目前全球唯一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减半目标的国家。
三是初步建立了一个适应经济发展的市场经济体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在资源配置中起着决定性作用。目前,中国基本成为一个市场经济国家的共识开始形成。很多国家包括一些发达国家,相继承认乐中国的市场经济地位。这表明,我国市场经济的基本框架已经基本确立。
着名经济学家厉以宁委员是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亲身经历者和思想推动者,同时也是这段历史最敏锐的审视者和最深切的感悟者之一。对于改革开放,厉老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这三十年来,中国改革开放取得的最突出的成就,是完成了三件事。“第一个是农村的家庭承包制,第二个是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证券市场,第三个是民营经济的兴起。”农村家庭承包制这一制度变革的主要贡献,是在当时条件下,通过调动农民的积极性来促进农民的生产,从而解放了农业生产力。从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们进行了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由于股份制改革的推进,中国有了证券市场。尽管在当时它还是很不完善,但毕竟为中国的国有企业改革和证券市场开辟了道路。尽管股份制曾经受到过各种怀疑、甚至责难,但中国的股份制、国有企业的股份制改革终于取得了成就。对于民营经济,厉以宁指出,虽然当初出现时也是面临各种责难,不过在民营企业不断成长以后,大家真正感到民营企业的确至关重要。就业问题是谁帮助解决得最多?是民营企业,70%以上的新增劳动力岗位是在民营企业中,很多城市中的税收主要是民营企业提供的,我们的出口中也有不少是民营企业发挥的作用。民营经济的兴起调动了许多人创业的积极性,这对长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四是融入了世界主流文明,锁定了中国的发展道路。开放是什么?开放就是自主、自发地接受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则,并以此克服自身传统的特殊规则的缺陷,使其更好地推进国民福利的增加和国家的富强。而真正的对外开放,不仅要引进西方先进的技术,还要学习西方发展市场经济的经验,学习西方文明,进行制度变革。从这个意义上说,开放的重要性有时要远大于改革。中国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他们中的许多人成为国家建设的有用之才。通过相互学习,使人们的思想更加解放,视野更加开阔,开放意识和创新能力有了很大提高。尤其是加入WTO后,我们已义无返顾地回归到世界主流文明中,以一个主权国家的承诺和信用锁定中国改革发展的道路。
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成就,是因为我们没有脱离实际,对中国所处的社会发展阶段和物质经济条件有一个清醒的认识。我们讲一切从实际出发,最大的实际就是中国现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而30年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成功的根本原因之一,也就是克服了那些超越阶段的错误观念和政策。可以说,能认识到中国处于初级阶段这个事实,标志着我们的发展终于走上了实事求是和尊重客观规律的道路

❻ 改革开放的感悟

改革开放三十年,每个人都能看到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就经济而论无疑是大大发展大大进步了,人们的衣食住行无疑得到了极大改善,也似乎更现代化了。但是,弊端渐渐显露,保障缺失已成众矢之的。对于如何看待中国改革开放30年,这个看起来本不应该成为问题的问题,事实上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社会话题。因为,这些年来,不管是社会上还是党内,人们对过去近30年的改革开放,在认识上并不是很一致的。有的人甚至把改革开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简单地都归咎于改革开放本身。持有这些观点的人虽然是很少的,但在社会上产生的影响却是不容忽视的。在一定意义上说,中国能否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达成对改革的共识,重聚改革的人气,将直接影响着未来我国国家发展战略目标的实现,也关系到能否真正把坚持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坚持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社会和谐,坚持为实现小康目标而奋斗的党的工作大局落到实处。
回顾总结改革开放的历程,无疑是为了更好地把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事业进行到底。在某种意义上说,中国未来改革开放能否继续深入发展,不仅关系到我们所面临的一系列深层次社会经济问题的解决,也关系到中国未来的前途和命运。我们必须按照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要求,全面深化改革。具体来说,要按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加快推进市场化改革;按照城乡统筹协调的要求,加快推进农村综合改革;
时代总是在进步的,倒退没有出路!在当前的国际政治和经济形势动荡的时期,我们更应该充满信心,团结一致,坚定不移地走我们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路子。我相信我们的党有能力让中国普通老百姓衣食无忧、安居乐业;有能力让中国的各类社会福利保障与世界接轨,让最广大同根同源的老百姓们也能共同分享改革收获的成果!

❼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改革开放前后俩个三十年的关系

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有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这是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在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开创的,但也是在新中国已经建立起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20多年建设的基础上开创的。

虽然这两个历史时期在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思想指导、方针政策、实际工作上有很大差别,但两者决不是彼此割裂的,更不是根本对立的。

不能用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的历史时期否定改革开放后的历史时期。要坚持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分清主流和支流,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扬经验,吸取教训,在这个基础上把党和人民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7)如何看待中国改革开放扩展阅读:

改革开放是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经之路,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才能发展社会主义,才能发展马克思主义。这两段话,高度概括了我们为什么要改革,我们应当深刻的领会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的这种高度的理论概括。

改革有两个明显的特点:

第一,在党领导下的改革,改革是为了完善社会主义。每次重大改革的决策,都是中央通过决定做出的决策,说明党是主动的推进改革。

第二,我们的改革是渐进式的,而不是像有的国家那样一步到位的。

❽ 如何看待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在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问题

一、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成就。

1、经济建设成就斐然。

2007年,中国的国内生产总值(GDP)达到24.66万亿元,居世界第四位;GDP约占世界的5.5%,而1978年时中国GDP仅为世界的 1.8%,为中国有史以来最低(据着名经济学家Angus Madison《中国长期经济运行》(1998年)一书,按照购买力平价(PPP)法计算:1820年中国GDP占世界的32.4%,居世界第一位,1890年降为13.2%,1919年降为9.1%,1952年降为5.2%,1978年降为5.0%,改革开放后1995年上升为11%)。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制造业占世界制造业的份额不足1%,而今在全球制造业中的份额已经提高到8%以上,中国成为世界第三的制造业大国(据《2007-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科学出版社2007年12月)。

2007年,全国财政收入达到5.13万亿元(如果加上税外收费,高达9~10万亿元),居世界第二位;中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达到2.17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三位;外汇储备超过1.52万亿美元,居世界第一位,而1978年中国外汇储备仅有1.67亿美元,1989年时也只有55.5亿美元。

中国的钢铁产量居世界第一;2005年2月,中国成为全球第一个突破年产2亿吨钢铁的生产大国;中国的水泥产量和煤产量世界第一,超过世界总产量的一半;中国电视机、电冰箱、DVD、空调、摩托车、手机、钢琴、化肥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中国是世界第一产磷国、第一铜消费国、第一机床消费市场、第一家具出口国、第一电话用户与互联网用户国家、第一鞋类与纺织品生产国和出口国;中国是世界第二大造船国,集装箱制造业占世界的70%;中国城市的高楼数量居世界第一;中国粮食、果蔬、肉类、棉花产量世界第一;中国是世界第一渔业大国、养羊大国。
中国在航天、高铁、水电站、核电站、运载火箭、核武器、高性能计算机、第三代移动通信、超级杂交水稻等方面也居于世界领先地位。

2、社会生活方面获得了巨大的发展。

中国的城市化率从1978年的17.9%上升到2005年41.8%(“2005年中国城市论坛北京峰会”数据,北京晚报2005年09月14日)、 2006年的43.9%(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09月27日)、2007年的44.9%(2008年07月21日 13:40:04 中财网),近30年向城市转移了4至5亿人;目前,平均每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口1000多万、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800万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 1978年的343元增加到2007年的13786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1978年的133.6元增加到2007年的4140元。

改革开放后,中国在教育、医疗、社会保障、文化事业等方面也取得了较大的或一定的成就。目前,中国高等教育规模世界第一、博士生数量世界第一、大中小学生数量世界第一;政府先后在农村和城市推广了免费义务教育,2007年又开始实施师范大学生免费教育试点。中国在实现教育公平上迈出了第一步。

中国医生数量世界第一;国家规划免疫预防的疾病由7种扩大到15种,对艾滋病、结核病、血吸虫病等重大传染病患者实施免费救治;国家安排资金改造和新建 1.88万所乡镇卫生院、786所县医院、285所县中医院和534所县妇幼保健院,为1.17万个乡镇卫生院配置了医疗设备;世界卫生组织发表的《2007年世界卫生报告》显示2007年中国人男女寿命分别达到71岁和74岁,比1978年提高了4岁多。
中国在社会保障方面也取得了进展。2006年参加养老、医疗、失业保险的人数分别达到1.293亿、1.405亿和1.035亿(据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年09月27日);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不断完善, 2007年在全国农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3451.9万农村居民纳入保障范围。
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和每人每天支出1美元的国际贫困(赤贫)线标准,1978年,中国贫困人口6.24亿,到2003年降至2.2亿。另据世界银行根据购买力平价(PPP)计算,2007年中国贫困人口1.35亿人,占人口比例10%。

3、民主法治建设取得了比较大的进步。

改革开放之前,中国缺乏基本自由,只能奉旨“四大”——大鸣大放大字报大辩论;单位制度、人民公社制度、户籍制度、票证制度、计划经济制度把人民牢牢地束缚起来了;那时没有法治,宪法不能保护国家主席,更不能保护平民百姓,如“四清”运动迫害死亡77560人;文革迫害死亡773万人。改革开放之后,中国人民逐渐获得了经济自由、以及部分的政治自由、社会自由,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言论自由、迁徙自由,绝大多数国民的公民权利获得保障;中国社会、文化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民主政治有所进展,最高领袖的个人独裁已经让位于政治局常委的集体领导;依法治国、建设法治国家的事业在曲折中前行,物权法、监督法、行政许可法、反垄断法等得以实施;新闻媒体摆脱了全盘歌功颂德的局面,舆论监督、网络监督的力度不断加大;人大、司法、监察、审计等的独立作用越来越明显。

二、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的问题。

1、政府与政治体制问题。

中国三十年改革开放最大的失误是公权力失控,没有采取有效的措施约束政府和官员,以至于逐渐形成了庞大的特权利益集团,严重地阻碍了公民社会、法治国家的建立。改革开放之初,为了应付经济搞活、人员流动、言论放开的局面,保证社会的稳定,同时,为了以政府之手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最高当局自然选择了建立大政府、强政府的模式。然而,市场经济要求的是小政府、有限政府、适度政府,要求政府不错位、不缺位、不越位,要求公权力退出微观经济、退出市场,履行宏观调控、提供公共产品、建立社会保障、保卫产权等职能,否则会导致“政府失败”——政府的寻租活动,官员的腐败;政府部门的自我扩张,官员不断地扩大支配资金的规模;政府机构工作的低效率,政府职责的推卸。而中国的改革开放恰恰伴随着两个相反的运动——经济的自由化、市场化,政治思维的僵化、政府的大规模化。

一方面,公权力大肆地介入市场经济,从改革开放之前的三级政府(中央——省——县,那时的地区行署、人民公社只是省政府、县政府的派出机构,规模很小)发展为改革开放之后的五级政府(中央——省——市——县——乡镇)或五级半政府(加上村委会半级政府);各级政府的部门迅速增加,虽经过历次“精简”,但机构越减越多,编外机构更是如恶性肿瘤一般繁衍。前审计长李金华曾经指出:国家审计署调查了31个部委,每个部委除了下面的几十个司局之外平均还有163个自行设置的非国家编制的机构;目前中国的县市一般设有80至120个编内机构,另外有数不清的临时机构和事业单位。譬如某县级市人口40万人,城市人口不到25万,是一个经济落后地区。可该市党政部门、行政机关就有88个,加上四大班子,共92个。领导干部正职92人,副职279人。其建设局下辖16个单位,园林管理处就有约200人,仅一个直径不到一华里的公园就有职工150人;自来水公司有约200多人。其教育局现有正副局长9人,设教育督导室、纪检组、工会、办公室、人事股、计财股、普教股、成教股、职教股、招生办、教研室、电化器材室、师训股、法制股等14个股,机关员工百余人。其水利电力局共有干部90多人,下属单位9个,员工一千多人。

目前中国公务人员(包括公务员、民主党派、工妇青群、编外人员、没有市场化的事业单位人员——发达国家没有“事业单位”,每个单位要么是政府机构,要么是市场主体)总数在6000万人左右,并且每年还在以至少100万人的速度增加;零点公司在哈佛大学肯尼迪学院指导下完成的《中国居民评价政府及政府公共服务报告》显示,近7成的民众认为目前政府公务员的总量应该减少;按照公务员与GDP的比例指标分析,中国公务员数量大大超过发达国家,中国公务员“超标” 近20倍(中国青年报,2006年3月30日)。

政府的超级规模化并没有起到强化社会控制的效果,恰恰相反,由于存在严重的政府失败和官员的败德行为,导致中国的“软政权化”——“上有政策,下有对策 ”;“有法不依,执法犯法”;各级政府的权威性、公正性受到了空前的质疑;地方政府信用不断降低,社会不满情绪不断增长;2005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发表的《社会蓝皮书》显示,从1993年到2003年间,中国群体性事件数量由1万起增加到6万起,参与人数由约73万增加到约307万;有数据表明,2006 年的群体性事件已经达到八万起。可见,那种认为大政府可以适应市场经济的需要、可以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的想法完全是错误的。

中国一方面,公权力如癌症一般大肆扩张,另一方面,公权力没有受到有效的制约与监督。长期以来,为了批判与抵制发达国家政治的“三权分立”,有关方面以至于违背人类文明的“权力必须分立、制衡”的原则,将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全部集中于一人或者少数人手上,形成同体监督、自我监督的荒谬机制。各个地方的司法、检察、监察、反贪、审计、新闻等都缺乏应有的独立性,媒体皆为各级政府所控制,往往成为自我美化、逃避问责的工具。由于迟迟没有进行政治体制改革,特权制度及由特权引发的腐败问题、民生问题、行政性垄断问题、弱势群体问题成为当今中国最严重的社会问题。

特权制度表现为:特权等级制度——等级制度在改革开放之前还只在“干部”中实行,现在推广到了社会的各个领域,举凡工厂、医院、银行、城市、街道、学校、科研院所、社会团体、民主党派、歌星、方丈、道观佛寺都被划定了等级,享受相应的特权待遇。

特权财政制度——发达国家的钱袋子是掌握在议会的手中,官员每花一分钱都要经过议会的批准。而中国的财政是官员化、随意化、秘密化的财政,一切支出由官员说了算;所以,25年来,中国政府的行政开支增加了87倍;据2006年10月31日人民网等消息:2004年,我国一年的公款吃喝达3700亿元,相当于“吃”掉了全民义务教育经费;公车消费4085亿元,相当于“碾”掉了我国大多数人的医疗、养老费用;公费出国消费3000亿元,相当于“游”掉了我国 10年的低保资金。每年公款浪费的总开销可以建7、8个三峡工程。

特权司法制度——上海巨富周正毅的看守所和监狱生活也处处显示出特权:每餐“四菜一汤”;允许使用手机;数次看病,每次医院都接到命令停止门诊,专为周正毅一人服务;亲情电话成为周正毅想打就打的特权电话;违宪违法的官员特权——法外关押老百姓的劳动教养制度一直不被废除。

特权文化制度——8亿农民、2亿农民工、3亿多低生活水平者、4000万失地农民、3000万上访者、2000万农村留守儿童、2000万打工子弟、6000万残疾人、2亿工人、1.2亿乙肝病毒携带者、上百万爱滋病患者在媒体上统统不见了踪影,成为沉默的大多数。

❾ 谈谈你对改革开放的认识

改革开放是我国的基本国策。四十年来,改革开放的成就有目共睹。
首先,国内经济的大发展大繁荣是改革开放的成果。我们要消灭6600万贫困人口,靠的就是精准扶贫和改革开放。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涌入中国,为我国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市场化改革,实现竞争机制,优胜劣汰,为中国企业注入了活力。一曲春天的故事,让深圳从一个渔村变成今天的现代化大都市,也让无数个城市崛起。两岸三地互联互通的经济基础都是改革开放打下的。
其次,改革开放与“一带一路”倡议是一脉相通的。“一带一路”倡议为沿线国家带去了合作共赢的福音,它实质上就是进一步扩大开放的表现。为实现各国经济,文化,青年等多方面的互利合作,必须坚持改革开放。国内企业不能因循守旧,必须应对新形势,新挑战,做出各种新调整,也即改革旧的不适宜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实现市场化。并且,要瞄准国外商品市场和资本市场,实行走出去的战略,适应国际贸易合作和投资合作。中国的亚投行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投融资带去了中国的金融工具。
再次,改革开放是全球治理体系下的重大政策利好。和平与发展是世界的主题,但地区发展不平衡,世界还面临着各种挑战:饥饿,失业,局部战争,恐怖主义等等。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打破地区发展不平衡的格局,造福世界人民,于中国而言最大的依托就是改革开放。中国企业走出去,进入非洲,能够吸纳大量的青年人口就业,为解决非洲的饥饿问题和消除不稳定因素起了不可比拟的作用。中国的技术走出去,为哥伦比亚建设电力公司,发射卫星等等,为第三世界国家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全球治理离不开中国的资金,技术和智慧,对外投资又进一步发掘了国内企事业的改革潜力,要求国内企事业着眼全球,着眼未来,改革弊端,更加高速,更加优质地向前发展。
最后,改革开放促进了国际秩序的稳定发展。软实力的发展是改革开放的红利之一。国际规则的不断修改越来越离不开发展中国家的建议,包括中国。许多既有规则保护了既得利益者,这就需要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不断地提出改进意见。中国的经济发展让中国在规则制定领域有了更多发言权。在确立国际新秩序的征程中,中国依靠改革开放的正确性,对世界各国共同建立和平,平等,公平,开放,包容的国际秩序贡献着中国智慧。

阅读全文

与如何看待中国改革开放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哪里安全不被洪水淹 浏览:194
接英国留学生的机票怎么定 浏览:768
意大利什么政治体系 浏览:327
现在越南有多少中国人后裔 浏览:592
印尼代扣代缴是什么税 浏览:157
什么废除了英国君主制 浏览:993
印度团结塑像多少钱一平方 浏览:369
越南为什么会撤走军舰 浏览:863
越南男孩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723
意大利依玛地暖和斯密哪个好 浏览:713
中国电信联通套餐哪个好 浏览:419
意大利哪个品牌车便宜 浏览:54
印尼的华人怎么来的 浏览:847
中国人寿保险怎么退 浏览:734
英国摩飞榨汁机怎么样 浏览:308
伊朗信仰什么教哪五个 浏览:137
中国打印尼电话怎么拨号 浏览:323
一元人民币等于多少伊朗的钱 浏览:992
越南语厉害怎么说 浏览:263
英国现在为什么不收复美国 浏览: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