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拼音什么时候发明的没有拼音之前中国人是怎么认字的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原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现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
在发明拼音之前汉字注音采用的是切注发。就是两个汉字合在一起,用前一个汉字的前半音和后一个汉字的后半音合起来注音。如:菜,注音就是“此爱”。康熙字典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
Ⅱ 汉语拼音新中国成立后才有的,那古代是怎么来确定字音
古代是反切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周有光先生称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这两种注音方法,用起来都不方便。
近现代史显示汉语拼音不是新中国独有,清末有很多套汉语拼音,汉语字母,如果你现在去台湾看看,他们的汉语拼音是“字”,此时很难分清是汉语拼音还是汉语字母。
这告诉我们,历史往往不是那么简单的,是复杂的
Ⅲ 拼音什么时候发明的没有拼音之前中国人是怎么认字的
古代时,汉字注音采用的是切注发。就是两个汉字合在一起,用前一个汉字的前半音和后一个汉字的后半音合起来注音。如:菜,注音就是“此爱”。康熙字典就是采用的这种方式。注音方式还有其它好几种,直到民国时期,汉语拼音趋于完善,像现在的字典附录里那种不认识的符号,那就是民国时人们使用的汉语拼音,到中国成立,人们才开始使用现代汉语拼音方案,也就是现在的汉语拼音。
唐之后,还开始流行“韵图”,就是将字填到一个分析当时字音的表格里——纵列是声纽,横行是韵部、介音、声调这些信息。韵图实际展现的就是拼音。但由于汉字的学习需求主要还是来自于汉语本身的使用者,所以实际学字时基本用不上(要学汉字,直接对应口语和汉字即可),因此一般只用于分析音韵与辨明训诂的用途。
其实现代不用拼音照样能学汉字,现代拼音最大的作用其实是让人们能用拼音快速地输入汉语文本。
Ⅳ 请问:1958年前,没有拼音时,人们是什么来知道汉字的发音的谢谢
1.反切: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是中国传统的注音方法。有时单称反或切。汉语本来的注音方式是读如某字,随着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传入,其声明学为汉语引入了反切这种注音方法。
可参考http://ke..com/view/129724.htm
2.注音符号:注音符号旧称为“注音字母”,为汉字注音而设定的符号,1913年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共计39个字母,排列以“ㄍㄎ”开头;1920年改订字母顺序,增加一个字母“ㄜ”共计达40个。注音初期以读音统一会所定字音为标准,故有“万(v)、兀(Ng)、广(Gn)”三个字母,后以北京音为标准,“万、兀、广”只作注方言之用,目前仍使用的有37个(声母21个,韵母16个)。
可参考http://ke..com/view/740538.htm
Ⅳ 拼音出现以前中国用什么标注发音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目前大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还有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国字。所有这些汉字拉丁化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1949年,吴玉章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有效的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毛泽东把信批复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于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为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其间收到各种汉语拼音方案1600多个。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
汉字笔画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几种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记式
图案式
数字形式
而最后决定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系统,以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所以,您知道了吧?汉语拼音的出现,是为了将汉字“拉丁”化。孰先孰后,泾渭分明嘛。
参考资料: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C%A2%E8%AA%9E%E6%8B%BC%E9%9F%B3
Ⅵ 中国汉字的 拼音是什么时候有的啊没有拼音的时候,是怎么记忆读音的
汉字虽然有大量的形省字,但是不能像拼音文字那样,可以通过文字符号本身,直接表示出正确的读音来。因此,为了便于传授和学习汉字,自古以来人们创造了许多给汉字注音的方法。
古人对汉字的注音方法主要有下面两类:
1.以字注字
用一个汉字来注另一个汉字的读音方法。比如“读若”法:
儡,相败也,……读若雷。(《说文解字》)
比如“读为”法:
父义和(《文侯之命》),郑玄注:“义读为仪。”
比如“直音”法:
“肇”注“兆” 。(《尔雅》)
从以上的例子可以看出,如果知道“雷”“仪”“兆”字的读音,也就顺理成章地会读“儡”“义”“肇”字了。
2.双拼制
用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声”,用另一个汉字或注音符号表示“韵”和“调”,把它们拼合成被注字的读音的方法。
其中,反切法是中国古代影响最大、流传最久的一种双拼制注音法。即反切上字取“声”,下字取“韵”和“调”。比如:
缓,胡管切。(《广韵》)
“缓”字的读音,就是取“胡”字的声(h),取“管”的韵和调(uan),然后拼合成(huan=h+uan)。
此外如:
哀,乌开切。
敖,五劳切。
收,式州切。
器,去冀切。
矣,于纪切。
语言包括三个部分:音、形、义,三者不可分。就中国而言,训诂学开始早,语音研究较晚。但是,对语言学习来说,音是迫切的需要。汉字当中形声字比例很高,这也提出了对音的研究的要求。自然,后来读音发生了变化,所以会出现仅据声符读音的“秀才认半边字”的现象。
中国古代标音方式的演变
《说文》的标音方式是:譬况、直音和读若。其实质是声音类似,用同音的语词或同音字来注明音读。同时辅以一些其它办法,如急言、缓言、长言、短言、内言、外言等来描摹一个字的读音。南北朝开始出现的对汉字读音的研究,跟文化的交流密切相关。佛教传入中国,由于梵文是拼音文字,因此一些学者从梵文与汉文的比较中受到启发,创造出了反切这种注音方式,来标注汉字。反切,就是利用双声、叠韵的方法,用两个字来拼切出需注音的那个字的读音,被切字与反切上字同声,与下字同韵和调。在不同类型文字的比较中,发现了汉字自身语音的特点,即汉字读音同时具有声、韵、调三个要素,所谓“音、韵分出”,而不同于拼音文字的字音、元音混。陆法言的《切韵》第一个从语音角度对汉字进行了研究,但该书失传了。相对于《切韵》,宋代陈彭年等作的《广韵》是以国家名义颁行的韵书。它保留了《切韵》的大部分材料,从本质上讲,它也是属于《切韵》系统。也正因此,也就出现了问题,即《广韵》过于尊信《切韵》,而全然不顾已经发展了的语音,因此同实际脱了节。所以我们经常能够看到当时诗人作诗用错韵的情况,这就是他们株守韵书的结果。直到元代周德清的《中原音韵》才真正董理当代的语音情况,它以当代的北方话为准,反应了入派三声后的汉语语音面貌,是现代普通话语音的源头。
明末清初,西方传教士东来,带来了拼音文字。同南北朝时期一样,文化交流给中国的语音学带来了新内容。利马窦第一个用拉丁语拼写汉字。至清代,从顾炎武到段玉裁、王念孙王引之父子,学者返而推求上古音系,成绩巨大,但是学术研究基本上与实际生活关系不大。段玉裁虽然提出了之、脂、支三分的创见,但无法说明上古时这三个韵部的音值具体有哪些差异。瑞典人高本汉所以被誉为着名的汉学家,就在于他在清代学者研究基础上,采用了国际音标来研究汉语语音。中国现代语音学的建立与此关系很大。
近代以来汉字标音方式的出现
1605年利马窦出版了《西字奇迹》,第一次用拉丁语拼写汉字。此后到新中国成立前,有多种汉语拼音方案。
威妥玛。早在19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英国外交官威妥玛(Thomas Francis Wade,1818—1895)在华任职期间就设计了一套拉丁字母拼写汉字的方案,这种标音方式称为威妥玛式,但影响不大。威氏在华期间曾编写了汉语课本《语言自迩集》,归国后成为剑桥大学首任汉语教授。
注音字母(又称国音字母)。1913年,由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公布,是中国第一套公定为汉字注音和推行汉语标准音用的拼音字母。字母共计39个,后增为40个。有浊音声母、入声调类,分尖团,后以北京音位标准,**广浊声母,方言注音用。1930年国民党政府改其名为注音符号。1958年后在大陆为《汉语拼音方案》代替,台湾地区仍然使用。这套方案用类似汉字的符号进行标音,章太炎对此起了很大作用。
国语罗马字。1926年国语统一筹备会制定发表了《国语罗马字拼音发式》,这是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重要方案之一,1928年由国民党政府大学院公布。该方案特点是用字母变化表示声调。如:iou(幽),you(由),yow(右)。
《汉语拼音方案》的制定
解放后,国家为了普及科学文化知识,非常重视汉语拼音方案的讨论。1955年8月,文政会收到655个方案,包括拉丁字母、斯拉夫字母、罗马字母以及汉字等多种方案。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批准通过了《汉语拼音方案》,采用了拉丁字母,分字母表,声母表,韵母表,声调符号,隔音符号五部分。在《汉语拼音方案》的讨论中,陈望道先生起了很大的作用。当时,望老在上海主持讨论,包括语文学会的讨论、政协讨论、高校讨论。当时的苏联专家主张用斯拉夫字母,望老主张用拉丁字母,因为拉丁字母比较普及,历史长、传播广,在国际上也通行。
Ⅶ 请问汉语中的拼音是怎么来的在清朝以前老师怎么教学生字的发音
现今我们学习的汉语拼音是,经简化后的西文字母拼音,并不是我们国家古代使用的拼音
由以下的资料看,汉字拼音产生的雏形在唐朝,但在唐朝诗歌已经达到了极盛,我国最早的诗歌是《诗经》,产生与春秋时代,因此,应该是先有的古诗。
汉语拼音的古代史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如果同音字都是生僻字,就是注了音也读不出来。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反切上字与所注字的声母相同,反切下字与所注字的韵母和声调相同。周有光先生称反切是“心中切削焊接法”。这两种注音方法,用起来都不方便。
唐代守温在分析汉语声母韵母和声调的基础上,制定了描述汉字语音的三十六字母,说明当时我国的语音分析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可惜他用汉字来表示这些声母和韵母,因此,这样的字母没有进一步发展成拼音文字。
500年前我国部分穆斯林少数民族中曾经使用“小经”文字,这种文字是一种阿拉伯文字。用阿拉伯字母来拼写汉语,比唐代守温用汉字来表示声母和韵母又进了一步。共有36个字,其中4个字母是特有的,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用来拼写汉语的拼音文字,它不再带有汉字的痕迹,完全采用拼音字母。“小经“同时也为东乡、撒拉等民族使用。
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160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比“小经”用阿拉伯字母给汉字拼音稍晚,“小经”大概是最早用字母文字给汉字拼音的尝试。《西字奇迹》原书已不容易找到,据说,梵蒂冈图书馆尚有藏本。
1626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
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设计的,适于拼写北京语音。这种新颖的拼音方法给中国学者以很大的启迪。明末音韵学家方以智说:“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若事属一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清朝学者杨选杞说:“辛卯户糊口旧金吾期翁家,其犹子芸章,一日出《西儒耳目资》以示余,予阅未终卷,顿悟切字有一定之理,因可为一定之法”。但是,在两三百年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没有在中国人当中广为传播。
1815年到1823年之间,在广州传教的英国传教士马礼逊编了一部《中文字典》,这是最早的汉英字典,字典中用他自己设计的拼音方案来拼写汉语的广东方言,实际上是一种方言教会罗马字。接着,在其他的方言区也设计了不同方言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其中厦门的“话音字”1850年开始传播,仅在1921年就印刷出售五万册读物,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前,大约还有十万人左右使用这样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其他各地的方言教会罗马字,在南方的通商口岸传播,主要用来传教。
1867年,英国大使馆秘书威妥玛(Thomas F. Wade)出版了北京语音官话课本《语言自迩集》,他设计了一套拼写法,用拉丁字母来拼写中国人名、地名和事物的名称,叫做“威妥玛式”。
1931年到1932年间,有两个外国传教士提出了“辣体汉字”,这是一种根据《广韵》设计的、以音节为单位的汉语拉丁字母文字,同音字几乎都有不同的拼写法,拼写的是方言。
这些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的方案,为以后的汉语拼音运动提供了经验
汉语拼音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汉字“拉丁化”方案,于1955年—1957年文字改革时被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汉语拼音方案委员会研究制定。
该拼音方案主要用于汉语普通话读音的标注,作为汉字的一种普通话音标。1958年2月11日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公布该方案。1982年,成为国际标准ISO 7098(中文罗马字母拼写法)。
目前大部分海外华人地区如新加坡在汉语教学中采用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方案最早可以追溯到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还有1926年的国语罗马字和1931年的拉丁化中国字。所有这些汉字拉丁化方案都为汉语拼音的制定提供了基础。
1949年,吴玉章给毛泽东写信,提出为了有效的扫除文盲,需要迅速进行文字改革。毛泽东把信批复给郭沫若、茅盾等人研究,于1949年10月成立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其中一项任务就是研究汉语拼音方案。
1954年,中国文字改革协会改为国务院直属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其间收到各种汉语拼音方案1600多个。大致有这样几种形式:
汉字笔画式
拉丁字母式
斯拉夫字母式
几种字母的混合形式
速记式
图案式
数字形式
而最后决定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的符号系统,以便于国际间的交流和合作。
Ⅷ 汉语拼音方案制定以前的记音方法有哪些
A.直音法B.反切法是我国古代就用于标音的方法,而C注音字母则是1913年由中国读音统一会制定,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发布。新中国成立后颁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就不用了,但如今台湾还在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