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皇帝是如何选妃的
第一步是选秀女。
清朝从顺治时就规定,凡满族八旗人家年满十三岁至十六岁的女子,必须参加每三年一次的皇帝选秀女,选中者,留在宫里随侍皇帝成为妃嫔,或被赐给皇室子孙做福晋未经参加选秀女者,不得嫁人。阅选时,按八旗的顺序,一般七八个人站成一排,由皇帝、皇太后们挑选。被挑选女子的名字,每排写一张单子,留宫中存档,这种名单,在档案中称为“秀女排单”。
清代的后宫,上至皇后,下到宫女,都是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出来的。旗人,是清朝独有的。因此,从旗人女子中挑选后宫粉黛的制度,也是清代独有的。
清太祖努尔哈赤在统一女真的过程中,创立了八旗制度,这套制度是在女真人原来的狩猎组织的基础上建立的,是军政合一的制度,兼有行政、军事、生产等多方面职能。以黄、白、红、蓝四色旗帜为标志,组成镶黄、镶白、镶红、镶蓝、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八旗。
每3年由户部主持选阅驻防八旗和外任旗员之女。旧制,挑选秀女,皇后及内廷主位之亲姊妹皆免挑。凡八旗官员、兵丁、闲散之女子,皆备选。嘉庆十一年,命汉军自笔帖式,骁骑校以上女子备选。十八年,命满洲蒙古自护军、领催以上备选。其拜唐阿(执事人)、马甲(清代八旗骁骑营马兵的别称)以下女子不备选。
每到准备挑选秀女的时候,先由户部奏报皇帝,奉旨允准后,立即行文八旗都统衙门,由八旗的各级基层长官逐层将适龄女子花名册呈报上来,到八旗都统衙门汇总,最后由户部上报皇帝,皇帝决定选阅日期。因为有病、残疾、相貌丑陋而确实不能入选者,也必须经过逐层具保,申明理由,由都统咨行户部,户部奏明皇帝,获得允准后才能免去应选的义务,听其自行婚嫁。
各旗选送的秀女,要用骡车提前送到京城。由于众多秀女的家庭背景不一,官宦人家尚有车辆,而兵丁之家只能雇车乘坐。因此,干隆时规定:“引看女子,无论大小官员、兵丁女子,每人赏银一两,以为雇车之需。……此项银两,……着动用户部库银。”秀女们抵达京城后,在入宫应选的前一天,坐在骡车上,由本旗的参领、领催等安排次序,称为“排车”,根据满、蒙、汉排列先后的次序。最前面是宫中后妃的亲戚,其次是以前被选中留了牌子、这次复选的女子,最后是本次新选送的秀女,分别依年龄为序排列,鱼贯衔尾而行,车树双灯,上有“某旗某佐领某某人之女”的标识。日落时分发车,入夜时进入地安门,到神武门外等待宫门开启后下车,在宫中太监的引导下,按顺序进入顺贞门。秀女们乘坐的骡车则从神武门夹道东行而南,出东华门,由崇文门大街北行,经北街市,然后再经地安门来到神武门外,这时,已是第二天中午了。初选完毕的秀女们在神武门外依次登上她们来时所乘坐的骡车,各归其家。这种井然有序的排车法,是嘉庆年间的一位名叫丹巴多尔济的额驸发明的。
当应选的秀女们在神武门外走下骡车后,先由户部司官维持秩序,再由太监引入宫中。御花园、体元殿、静怡轩等处,都曾是阅选秀女的场所。一般每天只阅看两个旗,根据各旗参选秀女人数的多少进行搭配。通常是五六人一排,供皇帝或太后选阅,但有时也有三四人一排,甚至一人一排的。如有被看中者,就留下她的名牌,这叫做留牌子;没有选中的,就撂牌子。然后,留牌子的秀女再定期复选,复选而未留者,也称为撂牌子。经复选再度被选中的秀女,还有两种命运:一是赐予皇室王公或宗室之家;一是留于皇宫之中,随侍皇帝左右,成为后妃的候选人。如果成为后妃的候选人,手续会更为复杂,初次“引阅”之后,屡屡“复看”,有“记名”的,这是被选中留牌子的;有“上记名”的,这是皇帝亲自选中留牌子的。最后,还要经过“留宫住宿”进行考察,在留宫住宿的秀女中选定数人,其余的都撂牌子。
秀女入宫后,一般封答应。然后其中一些晋升为常在、妃、嫔、贵人。贵人以上得出自世代显贵人家,贵人以下只须从拜唐阿子女中挑选。有的秀女配近支宗室或皇子、皇孙。至于皇后,一般先由太后从近支王公大臣的女儿中挑选,由皇帝册封。日后,皇帝不喜欢还可以撤换。顺治帝就废过八年(1651)八月册封的皇后博尔济吉特氏。
清王朝把选择后妃看成一大政治。清王朝选择后妃,主要从满族中挑选,其次是从蒙古贵族中挑选,目的是为了加强与蒙古贵族的联系。佟洵、侯久萱《清宫后妃》根据《清皇室四谱》编制的《清宫后妃表》,列出12帝后妃187名,除8名未标族名外,12名是女真族,136名是满族,蒙古族21名,汉族9名,维吾尔族1名
㈡ 古代选妃都是怎么选的,什么样的条件才能选上
古代选妃主要有三种选取方式,第一种是参加皇帝的选秀,第二种是被人推荐,第三种是偶然被皇帝看上,因此得到了成为后妃的机会。而皇帝选妃嫔的条件主要有三项,第一、出身高贵,如贵族之后或功臣之女;第二、贤良淑德或学识丰富的女子;第三、能讨皇帝喜欢。
(三)、讨得皇帝欢心
能够获得皇帝喜欢是古代女子都十分渴望的事情,但是因为皇帝的欣赏标准不一样,所以也很难定出一套详细的标准来。有的皇帝喜欢面容美丽的,有的皇帝又偏好身材曼妙的;总之,无论是具备怎样的优点或才能,只要能够讨皇帝喜欢,那就能得到当妃嫔的机会。通常来说,那些出身低微的女子,例如宫女或宫外的女子等,就只有靠着自身魅力来吸引皇帝这一条出路。
㈢ 古代皇帝如何选妃
限男女之年定婚姻、执六礼,始于周代。《礼记》、《唐律》、《明律》规定,六礼屡纳采、问名、纳吉、纳征、告期、亲迎。 大婚的同时,用金册、金宝(证书和印鉴),册立皇后;册立皇后的同时,选一至四名妃子。 明代: 明宫的大型选美活动(如皇子婚事、帝王登基等的时候举行),一般是这样的: 朝廷派出多路人马到全国各地物色出13岁至16岁的淑女五、六千人,在付出一些银币作为聘礼后,就责令其父母在某年某月里把她们送到京师(北京)。待所有的美女云集京师后,皇帝分遣太监进行第二次挑选,每百人排成一行,按年龄大小排好,逐个察看。第一批淘汰了1000左右稍高、稍矮、稍胖、稍瘦的女子。次日,留下的女子们仍像上一天那样列队,太监们以极挑剔的眼光察看她们的眼、耳、口、鼻、头发、皮肤、颈项、肩膀、背部等,一一筛选。继而又让她们自报姓名、年龄、籍贯,以观察她们的音色和神态,如果口齿不清,嗓音粗浊,或应对慌张的,又须出列,这样又淘汰了掉2000余人。第三天,太监们以尺量那些秀女的手脚,再叫她们走几十步以观步态,再除去1000左右的不合格者。那最后1000余人又被一些稳婆带入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扪其肌理”,经过又一番令人难堪的折腾之后,入选者只余下300余人了。这300余名女子被禁在宫中一个月,由专人熟察她们的性情言论,进而判定她们的性格、作风、智愚与贤惠否,通过这一过程,挑出了被认为是“秀色夺人,聪慧压众”的佳丽不到100人,即被收为宫女或封为妃嫔。 其他朝代选妃比较严格,有等级制度之分,秦朝是之前六国王室的公主或者是贵族家的女子充后宫,汉朝的多数是大臣尤其是重臣家的女子可以当选妃后,但也不乏“良家子”即身世清白的平民家女子,选择要求是一定要貌美(即使是嫁过人的女子只要美貌夺人也可以入宫)。之后几个朝代也是多以有品级的大臣家中子女充后宫,只有明代放宽了政策,只要是身家清白的妙龄女子皆可入宫,至于是不是妃子就要看能不能得到皇帝的青睐了。(以上只是粗略的讲述了本人平时看书得到的知识,不足之处还望海涵)。
㈣ 古代中国帝王是如何选妃的
周代的后妃制度
在封建时代,帝王在后宫的妻妾有多少,人们往往是用“三宫、六院、七十二妃”或“后宫佳丽三千”来形容。
《礼记》里记载周朝的后妃制度是:“古者天子后立六宫,三夫人,九嫔,二十七侍妇,八十一御妻。”意思是,天子有6宫娘娘、3位夫人、9位嫔妃、27位侍妇、81位妻子,加起来就有126个各种级别、各种名称的老婆。这是古代帝王后宫有文字记载可查的最早的“后妃制度”。
先秦帝王嫔妃的来源
先秦帝王的嫔妃,有不同的来源,有的是诸侯或是大臣的女儿,由他们的父亲献给帝王;有的是帝王们直接抢劫来的;还有的则是恩威并施,在以礼相求的同时加以武力威胁夺取的。
纣时西伯昌、九侯、鄂侯是纣任用辅助天子掌握军政大权的三公。九侯将自己美丽的女儿送给了纣。九侯的女儿不喜淫乱,结果被纣杀掉。纣还将九侯剁成肉酱以示惩罚。也有的嫔妃是帝王以双重手段才获得的,像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妹喜,她以歌舞闻名天下,桀想要得到她,一方面派说客前往提亲;一方面又伐有施求妹喜。最后有施没办法,有施夫妻独送妹喜艳妆出城。抢劫也是帝王获得嫔妃的一个来源,特别是国家之间兵戎相见时,失败一国的公主及一般少女很容易被对方虏获,成为对方宫中的收藏物,有的得到帝王宠幸,便晋封为嫔妃。不过,大多数是沦为宫婢。
㈤ 古代皇上选妃子是怎么样选的
先秦帝王:恩威并施抢嫔妃 嫔妃的来源,有的是诸侯或是大臣的女儿,由她们的父亲献给帝王;有的是帝王们直接抢劫而来,还有的则是恩威并施,在以礼相求的同时加以武力威胁夺取的。 商纣王时,西伯昌、九侯、鄂侯是纣任用辅助天子掌握军政大权的三公。九侯将自己美丽的女儿送给了纣。九侯的女儿不喜淫乱,结果被纣杀掉。纣还将九侯剁成肉酱以示惩罚。 也有的嫔妃是帝王以双重手段才获得的。比如,中国历史上很有名的妹喜,她以歌舞闻名于天下,夏桀想要得到她,一方面派说客前往提亲,一方面又讨伐有施部落求妹喜。最后,有施部落没办法,只好送妹喜艳妆出城。妹喜嫁给桀之后,纵情声色,恣意享受,酒池肉林,裸身嬉戏,桀还制造了一个“倾台”,供他们俩玩乐。据说,妹喜爱听“裂帛”之声,桀马上命令各地每天进贡丝绸一百匹,让人轮流撕开来给她听。 另外,在国家之间兵戎相见时,失败一国的公主及一般少女很容易被对方虏获,被对方收藏宫中,有的得到帝王宠幸,便晋封为嫔妃,而大多数则沦为宫婢。 汉代:像征赋税一样征民女 从民间“良家女”中挑选嫔妃,是汉代建立的法律制度。 每年八月初,朝廷向天下征收捐税、租赋。而向民间征收美女,也属于征收赋税之列。因此,每年八月,朝廷都要派中大夫、掖庭丞、相工三种官员,去洛阳周围的乡间“阅视”年龄在13岁至20岁之间的“姿色端丽”“合法相”的女子,载回后宫。 在派下去征收“良家女”的官员中,“相工”一职十分重要。“相工”顾名思义,是看相貌的人。关于相貌,其中有一套专门的学问,这套理论称为“法相”。凡是被看中的民女,就用车运至后宫,后宫再做进一步筛选。 自汉武帝刘彻、汉元帝刘奭起,汉后宫的嫔妃数目成倍地增长,远远超过三千。如此庞大的后宫妻妾群,自然需要相应的管理,于是,严密而分明的等级制度应运而生。 晋武帝:“博选”后宫佳丽 晋武帝司马炎在建立西晋政权、登上帝王宝座后,即开始着手“博选”后宫佳丽。 公元273年,为了切实做到“博选”,司马炎先下了一道命令:挑选卿以下文武官员的女儿到后宫,若有把女子藏起来的,就处以“目无君主”的罪名,直至死罪。 在挑选完宫女之前,司马炎还禁止老百姓结婚嫁娶,以便把所有适龄女人留着供其先行选择。第二年,他又下令良家女和下级军官及小官吏的女儿五千多人,进宫供他挑选,朝野为之愤懑,几乎导致人们揭竿而起。 为了“博选”嫔妃,司马炎还派宦官驾车,带着随从驰经各个州郡,物色美女。这样一来,司马炎的后宫顿时爆满,数目几达万人…… 由于嫔妃众多,司马炎每天不知择谁侍寝才好,于是,便以羊拉车,羊车在哪个妃子的门前停下,他就和哪个妃子饮酒作乐。嫔妃们为求宠幸,有的取竹叶擦地,有的用盐汁洒地,以使羊车停下。 唐代:宫女最多时有四万余人 唐玄宗开元年间,天下太平,财丰粮富,达到了唐朝鼎盛时期。为此,唐玄宗也开始腐化堕落起来。为了充实后宫,唐玄宗秘密下令:挑选天下好看的女子纳入后宫,并给她们取名为“花鸟使”。由于每年都要从民间采选民女入宫,开元、天宝年间宫女人数急剧增加。 长安大内、大明、兴庆三宫,皇子十宅院,皇孙百孙院,东都洛阳大内、上阳两宫,累计大约有四万名宫女。由于当时经济发达、思想活跃,后宫制度不是十分严谨,有的宫女甚至出身青楼。 由于后宫嫔妃众多,宝历年间,唐敬宗李湛还特制了一种纸箭,箭头里面裹着麝香或龙涎香之类的香粉末。李湛在宫中玩乐时,就把嫔妃们叫来,让她们站在一定的距离之外,他则用这种纸箭射她们,被射中的宫女或嫔妃,身上就会有香粉末沾上,因而浑身散发出浓烈的香味。当时,这种纸箭被宫人们称为“风流箭”,宫嫔们只有被射中了,才能得到皇帝的宠幸,才会有出头之日。因而,她们当中流传有这样的顺口溜:“风流箭,中的人人愿。” 元代:皇帝同时可有几个皇后 元代最高统治者为蒙古族,所以依蒙古民族的特殊性把皇后称为“可敦”,并保留了“斡耳朵”宫帐制。 “斡耳朵”意为宫殿营帐,每个“斡耳朵”设有皇后一人,下有若干嫔妃。所以,皇帝同时可以有一个、两个甚至多个皇后。 元世祖忽必烈在大都城内修筑宫阙时,就设立了四个“斡耳朵”,同时拥有四个皇后。各“斡耳朵”都有自己的封邑,元朝每年还以“岁赐”的名义,给各“斡耳朵”的继承者以大批财富。 成吉思汗之子术赤的儿子拔都,是当时蒙古除皇帝外最有权势的人。他有26个妻子,每个妻子拥有一座巨大的帐幕,并配置有其他的小帐幕,放在大帐幕的后面,供奴仆居住。每一个大帐幕还配备有足足200辆骆驼拉的车子,用来装贵重物品和寝具。所以,这个富有蒙古贵族的妻妾帐幕群,看起来就像一座庞大的市镇。 明代:选妃程序复杂 明代挑选宫女皆奉钦命而行。 据史载,明朝天启元年(1621年),熹宗将举行大婚,先期从全国挑选13至16岁淑女5000人。随后,皇帝分遣内监挑选美女,每百人以齿序立,内监巡视,说:某稍长,某稍短,某稍肥,某稍瘠,皆扶出,遣回1000人。次日,诸女又分立如前,内监谛视耳、目、口、鼻、发、肤、领、肩、背,有一不合法者去之,遣回1000人。随后,又听其声,令稍雄、稍窳、稍浊、稍吃者去之,遣回1000人。第三日,内监各执量器,量女子手足,令诸女周行数十步,目的在于观其丰度,去其腕稍短、趾稍巨者,举止稍轻躁者,又遣回1000人。 最后剩下的1000人,皆召入宫。然后,分遣年长的宫娥将其引至密室,探其乳、嗅其腋、扪其肌理,入选者仅300人。在宫一月,熟察其性情言论,刚柔愚智贤否,入选者仅50人得封嫔妃,其余皆沦为宫婢或仆役。 清代:满蒙女 不参加选秀不准出嫁 清朝统治者比较了历史上后宫制度的优劣,依照满族习俗,制定了清代后宫制度。 清代宫闱之中没有位号,仅是循用俗称“福晋”(元代“可敦”的转音)。清顺治十五年(1658年),后宫方立位号。据《清史稿·后妃传》载:“康熙以后,典制大备。皇后居中宫,皇贵妃一人,贵妃二人,妃四人,嫔六人,贵人、常在、答应无定数,分居东西十二宫。” 清入关后,时兴选秀女,其制很严,做后妃的要求更高。秀女一般从满蒙八旗中遴选,少数从汉族中挑选。满蒙人年龄在13~16岁、身体健康的旗籍女子,均须参加阅选。女13岁曰“及岁”,超过16岁曰“逾岁”,逾岁者一般不参选。 户部掌管阅选大权,由其通告各旗具备清册,准备入选。阅选地点一般在紫禁城御花园举行。其方式与明代天启年选美大同小异。 入选秀女除了备选补充皇妃外,还要赐给一些旁近宗室。凡获得皇帝赐予封号的人,至死不得出宫另嫁。选为皇后者,则应通过大婚礼,由大清门、午门入宫,至坤宁宫完婚。 满意请采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