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文化史上的四君子
我国古代战国四君子: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楚国春申君、魏国信陵君。
我国初唐文坛四杰: 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
我国北宋文坛四大家:欧阳修、王安石、苏东坡、黄庭坚
我国元曲四大家: 关汉卿、马致远、白朴、郑光祖
我国明代江南四才子:唐伯虎、祝枝山、文征明、周义宾
我国楷书四大家: 唐代-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元代-赵孟頫
我国清代山水画家四王:王时敏、王鉴、王翠、王原祁
我国京剧四大须生: 马连良、谭富英、杨宝森、奚啸伯
我国古代四大发明: 指南针、火药、造纸、印刷术
我国古代四大书院: 湖南石鼓书院、岳麓书院、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应天府书院
我国古代文房四宝: 湖笔、徽墨、宣纸、端砚
我国古代四大书亭: 安徽滁县的醉翁亭、北京南郊的陶然亭、湖南长沙的爱晚 亭、杭州西湖的湖心亭
我国古代四库全书: 经、史、子、集
我国古代秀才四艺: 琴、棋、书、画
我国古代贵族四术: 诗、书、礼、乐
我国古代四大名镇: 河南朱仙镇、广东佛山镇、江西景德镇、湖北汉口镇
我国古代四美: 音乐、珍味、文章、言谈
我国汉字书法四体: 真、草、隶、篆
我国四大古典戏剧: 《窦娥冤》、《西厢记》、《牡丹亭》、《长生殿》
我国四大古典小说: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
我国古代四民间传说:《牛郎织女》、《孟姜女》、《梁山伯与祝英台》 《白蛇传》
我国古代儒家评人物分类四科: 德行、言语、政事、文学
我国国画四君子: 梅、兰、竹、菊
我国四大石窟寺: 敦煌莫高窟、云岗石窟、龙门石窟、麦积山石窟
我国四大美人图: 西施浣沙、昭君出寨、貂婵拜月、贵妃醉酒
我国四大佛教名山: 四川峨眉山、浙江普陀山、山西五台山、安徽九龙山
我国古代四大文化遗产:《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经卷》、 《明清档案》
我国花草四雅: 兰花、菊花、水仙花、唐菖浦
我国盆树四大家: 黄杨木、金雀梅、迎春花、绒针柏
我国四大名绣: 苏绣、湘绣、蜀绣、粤绣
我国现代戏曲四大声腔:昆腔、高腔、梆子腔、皮黄腔
我国四大名扇: 杭州的檀香扇、苏州的绢扇、肇庆的牛骨扇、新会的葵扇
B. 中国当代政治人物四君子
“中国派”学者众多,其中最重要的代表人物,当属王浩雷、张维为、谢春涛和金一南“四君子”。
王浩雷:北京大学现代中国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博士。中共党员,研究生学历,北京大学法学博士学位,副研究员,专业方向为党史党建、时政理论。读书期间,先后获“全国三好学生”和“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等称号。工作后,曾任北京大学团委常委、研究生与青年工作部部长、研究生会秘书长,北京大学新闻中心副主任。现为北京大学党委宣传部副部长,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组主要成员,北京市新世纪社科理论人才“百人工程”成员,负责政策研究、大型报告起草、理论和意识形态工作。着有时政理论类畅销书《国家大势》。
张维为:80年代中期曾担任邓小平等中国领导人的英文翻译,走访过100多个国家。现为日内瓦外交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日内瓦大学亚洲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人民网”专栏作家,复旦大学兼任教授,春秋综合研究院客座研究员。
谢春涛:现任中共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副主任,教授。中共党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并被多所高校和研究机构聘为客座教授。1998年获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2005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称号。还被中央组织部确定为中央联系的专家,被中央宣传部确定为全国宣传思想工作“四个一批”人才。
金一南:国防大学战略教研部副主任(副军)、教授。主要研究方向:国家安全战略,国际冲突与危机处理。 曾赴美国国防大学和英国皇家军事科学院学习,2001年3月代表中国人民解放军国防大学赴美国国防大学讲学。现为解放军报特约撰稿人,中央电视台特约军事评论员,中国军事统筹学会战略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
C. 中国四君子是谁
中国“四君子”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题材,以梅、兰、竹、菊谓四君子,分别是指:梅花、兰花、翠竹、菊花。
四君子的品质分别是:傲、幽、澹、逸。“花中四君子”成为中国人借物喻志的象征,也是咏物诗文和艺人字画中常见的题材。
四君子的文化寓意为:梅,探波傲雪,高洁志士;兰,深谷幽香,世上贤达;竹,清雅澹泊,谦谦君子;菊,凌霜飘逸 ,世外隐士。四君子都没有媚世之态、遗世而独立。在四君子之中而唯有梅花被古人的智慧创作出“梅花篆字”。
D. 四君子分别指的谁
一般指花中四君子,即就是植物里拟人法的四君子指:梅、兰、竹、菊。“四君子”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以梅、兰、竹、菊谓四君子。是传统寓意纹样。明代黄凤池辑有《梅竹兰菊四谱》,从此,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画家用“四君子”来标榜君子的清高品德。
寒岁三友:梅、竹、松、
至于战国四君子,是战国有名的人物排列,就是魏国的信陵君、齐国的孟尝君、赵国的平原君、楚国的春申君,
还有明朝的“吴中四才子”也是四君子:祝允明、唐寅、文征明和徐祯卿。
还有清华四君子:王国维、闻一多、梁实秋、吴晗
多了……
E. 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君子”分别指谁
春秋战国时期的“四大君子齐国的孟尝君、魏国的信陵君、楚国的春申君、赵国的平原君。
孟尝君,姓田名文,战国时齐国贵族,战国四君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因封袭其父爵于薛国,又称薛公,号孟尝君。门下有食客数千。
信陵君,姓魏名无忌。是魏昭王少子,安厘王的异母弟,战国时期魏国着名的军事家、政治家。因安厘王元年被封于信陵,所以后世皆称其为信陵君,与春申君黄歇、孟尝君田文、平原君赵胜并称战国四君子。
平原君赵胜,战国四公子之一,赵国贵族。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魏国公子信陵君的姐夫。因贤能而闻名。刻于东武,号平原君。
他礼贤下士,门下食客至数千人,和朋友关系处理得很好。但不注意礼貌对待平民,后在一名门客的指导下和平民搞好了关系,威名大震。
春申君,名黄歇,为战国时期楚国公室大臣,曾任楚相。黄歇游学博闻,善辩。楚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
(5)中国的四大君子表示哪些现代职位扩展阅读:
战国末期中原诸国为了抵制强秦的侵越以形成了很多网罗人才,礼贤下士,为自己君王尽力的贵族团体。 其中最出名的就属战国四公子,他们对人才的重视和人才观,以及运用人才来关系国家生死存亡的起死回生等方法, 对后世影响深远。
以养“士”着称的有魏国的信陵君魏无忌、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楚国的春申君黄歇、齐国的孟尝君田文。因为四人都是礼贤下士、结交宾客之人,后人称之为“战国四公子”。
他们在当时都收养了几千门客,对内维护自己的势力以对付政敌,对外与敌国作政治、军事上的斗争,是战国时期举足轻重的风云人物。
F. 四大君子是
齐国孟尝君(田文)、楚国春申君(黄歇)、赵国平原君(赵胜)、魏国信陵君(无忌)
平原君(?~前251)
中国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赵国宗室大臣。即赵胜。赵武灵王之子,惠文王之弟。司马迁称之为“翩翩浊世之佳公子”。他礼贤下士,门下宾客至数千人。平原君初为赵惠文王之相,赵惠文王死后,又为赵孝成王之相。被封于东武城(今山东武城西北)。赵孝成王七年(前259),秦军进围邯郸(今河北邯郸),赵国派平原君向魏告急并向楚国求援。门客毛遂自告奋勇,同平原君去楚国求援,终于说服楚王救赵。援军到来之前,邯郸城内兵困粮尽,百姓炊骨易子而食,形势十分危急。平原君尽散家财,发动士兵坚守城池三年,直到楚、魏援兵赶到,邯郸解围。平原君虽立下了守卫邯郸之功,却不向赵王请封。
春申君(?~前238)
中国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战国楚相,即黄歇。黄歇游学博闻,善辩。考烈王元年,以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赐淮北地12县。
春申君明智忠信,宽厚爱人,以礼贤下士、招致宾客、辅佐治国而闻于世。顷襄王时,秦昭王派大将白起带兵打败韩国和魏国后,联合韩、魏两国共同讨伐楚国,形势危急,顷襄王派能言善辩的春申君出使秦国,说服秦昭王退兵。顷襄王病重,春申君设计使留在秦国作为人质的楚太子完逃回楚国即位,即考烈王。考烈王任他为相。在秦军围攻邯郸时,春申君带兵救援。后又为楚北伐灭鲁。
当时楚考烈王无子,春申君以此为忧。后来,春申君娶赵人李园之妹。李园妹有身孕后,献于考烈王,生子被立为太子(即楚幽王),而李园妹被立为王后。李园因此逐渐掌握大权,蓄养死士,欲杀春申君。考烈王病死后,李园令人埋伏于棘门之内,杀死春申君及其全家。
信陵君(?~前243)
中国战国时期四君之一。本名魏无忌。战国时魏国贵族。魏安盝王之弟。因受封于信陵(今河南宁陵),故称信陵君。他礼贤下士,广纳门客,据说有食客3000人。公元前257年,秦围赵都邯郸(今属河北),赵王求救于魏王。初,魏王派晋鄙往救。但魏王害怕秦国,又令禁止,故晋鄙率兵只到邺(今河北临漳)。信陵君窃虎符,杀晋鄙,率军救赵,打败了秦国。后留在赵国10年。公元前247年,秦国攻打魏国时,魏王被迫任他为上将军,他联合五国击退秦军进攻,破秦军于河外。秦收买人中伤他,魏王听信谗言,疏远了信陵君。他因此闭门托病,耽酒而亡。
孟尝君
中国战国时期四公子之一,齐国宗室大臣。即田文。田文的父亲靖郭君田婴,是齐威王的少子、齐宣王的庶弟。孟尝君袭其父田婴的封爵,封于薛(今山东滕州东南),称薛公,号孟尝君。孟尝君在薛时,广泛招纳宾客,达3000余人。秦昭王听说孟尝君的贤德,欲求见孟尝君。孟尝君入秦后,被任为相。后来秦昭王听信谗言 ,囚禁孟尝君并预谋杀害他。孟尝君在门客的协助下 ,逃回齐国 。孟尝君回到齐国之后,任为齐相。他坚持主张联合韩魏牵制楚国,并发展合纵抗秦的势力。后来遭人诬告而为齐王所怀疑,谢病归老于薛。后因日益骄奢的齐王仍想除掉他,只得又逃到魏国,被魏昭王任命为魏相。他主张联合秦国、赵国与燕国,共同讨伐齐国,使战国形势为之一变。齐王死后,孟尝君返国,中立于各诸侯国之间。
不知对不对.
G. 中国的“四君子”指的是什么
四君子”是中国画的传统题材,以梅、兰、竹、菊谓四君子。是传统寓意纹样。明代黄凤池辑有《梅竹兰菊四谱》,从此,梅兰竹菊被称为“四君”。画家用“四君子”来标榜君子的清高品德。《集雅蔡梅竹兰菊四谱小引》:“文房清供,独取梅、竹、兰、菊四君者无他,则以其幽芳逸致,偏能涤人之秽肠而澄莹其神骨。”文人高士,常借梅、兰、竹、菊来表现自己清高拔俗的情趣,或作为自己的鉴戒。它的起源可早至晚唐,到宋代更为盛行。表示作者的胸襟,作为自我心灵情致的表现。明万历年间黄凤池还辑有《梅竹兰菊四谱》,一般均借“四君子”来表现正直、虚心、纯洁而有气节的思想感情。各种形式的四君子图案纹样,一直流传到现在。 清代“扬州八怪”之一郑板桥即善画此类题材,其中犹以画竹、兰为最妙。明末郑思肖善画兰,而且兰无根,即寓意为河山破碎的无根之忧。 我们先说梅。我们知道,梅花较耐寒,花开特别早,在早春即可怒放,它与松、竹一起被称为“岁寒三友”,人们画梅,主要是表现它那种不畏严寒、经霜傲雪的独特个性。那么,梅花是在什么时候开始入画的呢? 据画史记载,南北朝已经有人画梅花,到了北宋,画梅就成了一种风气,最有名的是仲仁和尚,他创墨梅,画梅全不用颜色,只用水墨深浅来加以表现。据说他有一次,看到月光把梅花映照在窗纸上的影子,从中得到了启发,便创作出用浓谈相间的水墨晕染而成的墨梅。此后,另一画家杨补之在这种基础上又进一步发展了这种画法。创造出一种双勾法来画梅花,使梅花纯洁高雅,野趣盎然。元明以来,用梅花作画更多。元代最大的画梅大师应该首推王冕,他自号梅花屋主,他的水墨梅画一变宋人稀疏冷倚之习,而为繁花密蕊,给人以热烈蓬勃向上之感。王冕的存世名作,是他的一幅《墨梅图》他用单纯的水墨和清淡野逸的笔致,生动地传达出了梅花的清肌傲骨,寄托了文人雅士孤高傲岸的情怀。 明清的画梅者举不胜举,如刘世儒、石涛、金农、汪士慎等,从风格来看,他们大体继承了宋人的疏冷和元人的繁密两种画风。 但是,要画好梅花,并不是每个人都能做到的,画梅人还必须有画梅人的品格,有人称之为“梅气骨”,一种高尚的情操和洁身自好的品格,正所谓:“画梅须有梅气骨,人与梅花一样清。” 再看兰花。人们画兰花,一般都寄托一种幽芳高洁的情操。 如楚国诗人屈原就以“秋兰兮清清,绿叶兮紫茎,满堂兮美人”这样的诗句来咏兰。但兰花入画则比梅花晚,大概始于唐代。到了宋朝,画兰花的人便多了起来,据说苏轼就曾画过兰花,而且花中还夹杂有荆棘,寓意君子能容小人。南宋初,人们常以画兰花来表示一种宋邦沦覆之后不随世浮沉的气节,当时的赵孟坚和郑思肖,被同称为墨兰大家。 元代以郑所南画兰花最为着名,寓意也最为明确。据说他坐必向南,以示怀念先朝,耻作元朝贰臣;他画的兰花,从不画根,就像飘浮在空中的一样,人间其原因,他回答说:“国土已被番人夺去,我岂肯着地?”因此,欣赏绘画,也是必须了解历史背景的。而清人画兰,则以“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最为着名的了。郑板桥是一个注重师法自然的人,他画过盆兰。但尤嗜好画“乱如蓬”的山中野兰,为此,他曾自种兰花数十盆,并常在三春之后将其移植到野石山阴之处,使其于来年发箭成长,观其挺然直上之状态,闻其浓郁纯正之香味,因而得山中兰“叶暖花酣气候浓”的贞美实质。 竹入画,大略和兰花相当,也始于唐代。唐代的皇帝唐玄宗、画家王维、吴道子等都喜画竹。据说到了五代,李夫人还创墨竹法,传说她常夜坐床头、见竹影婆娑映于窗纸上、乃循窗纸摹写而创此法。到宋代,苏轼发展了画竹的方法,放弃了以前的画家们的双勾着色法,而把枝干、叶均用水墨来画,深墨为叶面,淡墨为叶背。以后的元明清时代,画竹名家辈出,只要是山水或花鸟画家,没有不画竹的,而且开始强调竹的整体气势。不过,在众多的画家中,郑板桥的画竹也堪称为一绝。 对于画竹,郑板桥曾写下了自己的体会:“江馆清秋,晨起看竹,烟光日影露气,皆浮动于疏枝密叶之间。胸中勃勃遂有画意。其实胸中之竹,并不是眼中之竹也。因而磨墨展纸,落笔倏作变相,手中之竹又不是胸中之竹也。总之,意在笔先者,定则也;趣在法外者,此机也。独画云乎哉!”因此,从竹子千姿百态的自然景象中得到启示,激发情感,经过“眼中之竹”,转化为“胸中之竹”,借助于笔墨,挥洒成“手中之竹”即“画中之竹”。郑板桥的作品,存世较多,流传也广,自清代以来,被世人行家所叹眼,成为“人争宝之”的珍品。 菊花入画则稍晚,大略始于五代,比起梅兰竹来说,表现菊花的作品则相对要少得多。根据画史来看,五代徐熙、黄筌都画过菊,宋人画菊者极少。元代苏明远、柯九思也有菊的作品。明清两代画菊的也不多。现有明代吴门画派中最享盛名的画家陈淳的一幅《菊石图》藏于首都博物愤,这是本来就较少的菊花作品中的珍品。 梅兰竹菊入画,丰富了美术题材,扩大了审美领域,它们不但本身富有形式美感,而且可以令人联想起人类的品格,所以它既便于文人们充分发挥笔墨情趣,又便于文人们借物寓意,抒发情感,因此,描写“四君子”之风至今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