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全国惠姓的人口多么大概有多少人
不多,大概30万人。
惠姓,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常见的姓氏,但也是中国较为古老的姓氏之一。
2008年公布的姓氏人口数量,惠姓人口有29.4万人,排在《百家姓》第204位。
在过去2000多年期间,惠氏的活动地区主要是长江以南的江、浙一带,长久以来在历史上成名的惠氏名人,也几乎全是江、浙人氏,有惠施、惠士奇等。
分布:
清朝初年,惠氏家族中惠荣耀迁至贵州省罗甸县深井乡干洞村,现已发展二十多代,其后人现主要分布在罗甸马场、干洞,平塘塘边镇塘泥村塘房、新街村万家屋基及惠水县太阳等地!
据老一辈的流传,无锡和上海都有惠巷,流传是太平天国运动时期,两兄弟一起逃亡,一个人到了无锡就停了下来,另一个人继续走到了上海,两人相约改姓为惠,无锡惠巷有人曾去上海取证,找到惠巷,流传得到证实。
Ⅱ 百家姓惠氏排名多少
惠姓在宋版百家姓中排名第204位。 惠姓,在中国并不是一个常见的姓氏,但也是中国较为古老的姓氏之一。 在过去2000多年期间,惠氏的活动地区主要是长江以南的江、浙一带,长久以来在历史上成名的惠氏名人,也几乎全是江、浙人氏。古代的扶风,在今陕西平东南,全国惠氏老家便在这里。望族居扶风郡(今陕西省扶风县一带)。 渊源 第一个渊源 出自黄帝直系裔孙惠连,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远古时期,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有个儿子叫陆终,陆终的第二子就叫惠连。 在惠连的后裔子孙中,有以祖上的名字为姓氏者,称惠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二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的周惠王,属于以帝王谥号为氏。 东周王朝时期,第五位君主名姬阆,于公元前676~前652年在位,逝世后谥号为“惠”,史称周惠王。 在周惠王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为惠氏,世代相传至今。 第三个渊源 源于妫姓,出自春秋时期陈僖公之子公子惠,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姓纂》中记载:陈僖公生公子惠,字子得,后分两支:一为子禽氏,一为惠氏。 陈僖公(陈釐公)妫孝,是陈国的第七位君主,在位期间为公元前832~前796年共三十六年。其有个儿子为公子惠,字子得。其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惠氏。 第四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鲁惠公之子公子尾,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 鲁惠公姬弗涅,为春秋诸侯国鲁国君主之一,是鲁国第十三任君主,在位时间为公元前768~721年共四十六年。 鲁惠公为鲁孝公儿子,周文王的第八世孙,后承袭鲁孝公担任鲁国君主。他在位间励精图治,国势大振,百姓悦服。 周平王姬宜臼建立东周王朝期间,感激秦文公护送迁都洛阳,允许他用天子礼祭祀天帝。此事被鲁惠公知道了,也向周平王申请允许用天子之厘举办祭祀活动,却被周平王拒绝了。鲁惠公大怒,故意自用天子之礼祭天,还通知了周平王,周平王也不敢过问,假作不知。 鲁惠公在位四十六年逝世,因适夫人无子,乃立庶长子息,是为鲁隐公。次子姬威,三子姬恒(公子尾)。 姬恒为门下丁公府椽,流誉他方,各国归仁,遂以“他方”二字合成为“施”字,食采于饱,封为施国,号曰施父。在姬恒的后裔子孙中,分衍有两氏:一支为以先父名号为姓氏者称施氏,一为以先祖谥号为姓氏者称惠氏。 第五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西周的周惠王,属于以帝王谥号为氏。 姬姓周王朝建立后,周武王姬发分封开国元勋,其弟周公旦以公爵位封于鲁国,都曲阜,但留朝执政,由长子姬禽父(字伯禽)代为就封,史称鲁公。姬禽父第五代孙名姬称,即第十二位鲁君鲁孝公(公元前796~前769年在位),有季子字子展(公子展、夷伯展)。 公子展之孙曰姬无骇。周桓王姬林五年(公元前715年),姬无骇逝世。当时诸侯以字为谥,鲁隐公便命其子惠伯巩之族以祖父字为展氏。此乃展氏得姓之始。 柳下惠,本名展获,字禽,又字季,公元前720~前621年,是春秋时期鲁孝公姬称后裔姬无骇之子,“柳下”是他的食邑,“惠”则是他的谥号,所以后人称他为“柳下惠”。由于他又字“季”,所以有时也称“柳下季”。柳下惠曾为鲁国大夫,后来隐遁,成为“逸民”。柳下惠被认为是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他“坐怀不乱”的故事中国历代广为传颂。《孟子》中说“柳下惠,圣之和者也”,所以他也有“和圣”之称。 柳下惠是展氏、柳氏二姓的得姓始祖,也是惠氏的得姓始祖之一,该支后裔以先祖谥号为姓氏,称惠氏,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惠氏之源,在唐朝时期手写本《四海姓望谱》中有明确记载。在《四海姓望谱》中记载:“惠氏承姬姓周文王之苗曹周公旦之胤绪,曾伯禽之别族,柳下惠之后。”这说明,坐怀不乱的柳下惠是部分惠姓人的祖先。 法国汉学家、探险家、文化强盗伯希和(Paul Pelliot,公元1878~1945),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从敦煌盗掠弄走的文物中,就有唐朝手写本《四海姓望谱》残卷,即“伯3421号文书”,其中记载了该支惠氏之源。伯希和曾携带部分敦煌写本精品出示给在北京学者罗振玉、蒋斧、王仁俊、董康等人观看,自此中国学术界始知敦煌莫高窟内有唐朝遗书。 珍贵无比的唐朝史籍《四海姓望谱》现被收藏在法国巴黎博物馆。 第六个渊源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时期晋惠公姬夷吾,属于以帝王谥号为氏。 晋惠公姬夷吾,是晋献公之子。 姬夷吾之母为小戎子,她与其姊大戎狐姬同嫁晋献公。大戎狐姬生晋文公重耳,重耳年长于夷吾。太子申生、公子重耳与夷吾皆有贤行,受晋献公宠爱的骊姬为了给她儿子奚齐争夺君位,屡次对他们几个人加以陷害,使其先被疏远,后遭迫害。夷吾先被封于屈(屈指二屈,北屈在今山西吉县东北,南屈在其南),在太子申生受骊姬诬陷自杀后,他从绛都(今山西翼城东南)逃归屈,整兵自守。其后晋献公派兵伐屈,夷吾不能坚守,逃亡到梁(今陕西韩城南)。
Ⅲ 百家姓里 有没有姓 hui 地
百家姓里 有姓 hui 的:,惠。惠姓来源:出自姬姓。以谥号为氏。周朝有君王名阆[lang]死后谥号为“惠”,史称周惠王,其支庶孙以其谥“惠”为氏。
Ⅳ 姓“惠”的都是哪里人什么地方的人什么族的人
惠姓
【一、姓氏源流】
惠(xi)姓源出有三:
1、源于黄帝的后代,以祖字为氏。远古时,黄帝之孙叫颛顼,颛顼之孙叫吴回,吴回有个儿子叫陆终,陆终的第二子叫惠连,其子孙便以祖上的名字“惠”命姓,称惠姓。
2、出自姬姓,以谥号为氏。周朝时,有个君主叫姬阆,称号惠王,于公元前676-公元前652年在位,死后谥号为“惠”,史称周惠王。其后代子孙以祖上的谥号为姓,称为惠姓。据《名贤氏族言行类稿》和《万姓统谱》的记载上考证,惠氏的家族历史约在2600年左右。故惠氏后人尊周惠王为惠姓的得姓始祖。
3、出自满族旗人和小数民族的改姓。根据民间传说和有关料佐证,清朝年间,惠氏还增加过新的血液,这就是当时满族旗人改姓惠。如富察氏——道光年间官拜陕甘总督的惠吉,满洲镶黄旗人;同治年间的广西提督惠庆,出身于正黄旗。此外,瓜尔佳氏、萨尔图克氏等也改成了惠姓。(这一点与民传说的惠姓人与富〔音〕不通婚互相印证。)
[编辑本段]【二、迁徙分布】
惠姓在大陆和台湾都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据有的学者认为,惠姓是上古时期陆终的第二子惠连的后代。如果依照这种考证,惠姓中国人是更加源远流长了。在过去2000多年期间,惠氏的活动地区主要是长江以南的江、浙一带,长久以来在历史上成名的惠氏名人,也几乎全是江、浙人氏。古代的扶风,在今陕西平东南,全国惠氏老家便在这里。望族居扶风郡(今陕西省扶风县一带)。
[编辑本段]【三、历史名人】
惠施:战国时宋国人,与庄周为友,是名家代表之一。主张“合同异”说,认为一切差别、对立是相对的。庄子称“惠施多方,其书五车”,着有《惠子》一篇。
惠生:后魏高僧。孝明帝时,奉太后命与敦煌人宋云往西域求典,遂至印度而还,得大乘经典一百七十部,着有《使西域记》。
惠直:字子温,宋代当涂人,崇宁年间(1102-1106年)进士,历任德化主簿、歙州推官、太常博士。最初名叫直方,后去“方”留“直”,改姓名为惠直,意在保留正直之名。
惠希孟:字秋崖,元代江阴人,天资聪慧,博涉群书,着有《易象钩玄》、《杂礼纂要》、《家范》等书。其兄惠希颜,弟惠希点无子嗣,希孟奉兄抚弟,相爱无间。
惠周惕,原名恕,字符龙,号研溪,清代经学家,江苏吴县人。父惠有声以九经教授乡里,,受业于时人汪琬,与徐枋善,故先生少从枋游。幼即开敏,通群经章句。比长,复受业于汪尧峰,引为入室弟子。既冠,厄于贫,去学吏,迟顿试弁,孱徙而贾折阅。喟然曰:“命可回平!”闭户十年读,乃成通儒。康熙己未,举鸿词科,丁忧,本与试。辛未,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嗣以不练习国书,改外,调直隶密云县知县。邑当出关孔道,值北征过境,军需旁午,致劳瘁卒于官。着有《易传》二卷,《诗说》二卷,《春秋问》三卷,《三礼问》六卷。而说诗尤解人颐。博而不芜,辨而不诡于正。大旨谓:“大小雅以音别,不以政别。”谓:“正雅变雅,美刺杂陈,不必分‘六月’以上为正,‘六月’以下为变,‘文王’以下为正,‘民劳’以下为变。”谓:“二南二十六篇皆疑为房中之乐,不必泥其所指何人。”谓;“周、召之分,郑笺误以为文王。”谓;“天子诸侯均得有颂,鲁颂非僭。”其言率有依据。
惠士奇:清代人。他的父亲惠周惕、他和他的儿子惠栋,三世都是清代着名的经学家。惠士奇康熙年间中进士,任广东学政,以经学倡导,士风大振。因病辞官后,在家研究经史,晚年尤精于经。古音古字,皆分别注疏,援引诸史百家之文,以为佐证。着有《易说》、《春秋说》、《琴笛理数考》。
惠栋:字定宇,号松崖(1697-1758)。他生在经学世家,家学渊厚,师有专门。《清史稿·儒林传》说:“清二百余年谈汉儒之学者,必以东吴惠氏为首。惠氏三世传经,周惕其创始者也。”
[编辑本段]【四、郡望堂号】
1、郡望
琅玡郡:秦始皇时置。相当于现在山东省南部诸城、临沂、胶南一带。
扶风郡:汉武帝时置右扶风,为三辅之一。三国魏时改为扶风郡,治所在今陕西省长安县西。
2、堂号
景言堂:宋朝时,常熟知县惠畴,勉励农民勤于农事,发动人民学文化,表扬奖励好人,惩罚坏人,把地方治理地很好。他建了一座阁子,丞相在上面题上“景言”两个字作为对他的旌表。
此外,惠姓的主要堂号还有:“扶风堂”等。
============================================================
【惠姓宗祠通用对联】
〖惠姓宗祠四言通用联〗
蒙庄为友;
经史传家。
——佚名撰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战国时哲学家、名家代表人物惠施,宋国人,与庄子为朋友。曾任过魏相,主张联合齐楚,停止战争,并随魏惠王见齐威王,使魏、齐互尊为王。知识渊博,以善辩出名,具有较丰富的自然科学知识,在当时的名辩思潮中,代表名家两个基本派别的“合同异”(合万物之异)派,看到事物的矛盾统一,具有朴素的辩证法思想,对先秦的逻辑学发展有一定贡献。庄子曾称他“多方术,书五车”。下联典指清代经学家惠士奇,字天牧,一字仲孺,晚年号半农居士,人称红豆先生,江苏吴县人。康熙年间进士,官编修、侍读学士,曾典试湖南,督学广东。传他父亲惠周惕的学说,撰写《易说》、《礼说》、《春秋说》,搜集汉儒经说,征引古代史料加以解释,方法比宋儒缜密。另着有《红豆斋小草》、《咏史乐府》等。
名不去直;
动必中规。
——佚名撰惠姓宗祠通用联
上联典指宋·惠直,初名直方,后去方名直。下联典指元·惠希孟,性聪慧,博涉群书,兄希颜、弟希点皆无嗣,希孟奉兄抚弟,笃爱无间,着有《杂礼纂要》、《家范》等书。
-----------------------------------------------------------------
〖惠姓宗祠五言通用联〗
六经尊服郑;
百行法程朱。
——清·惠士奇撰惠姓宗祠通用联
此联为清代经学家惠士奇撰书联。清代经学家皮锡瑞认为,惠氏为雍乾以后汉学大宗,但未尝废宋学。实际上,所谓“法程朱”,是惠士奇认为程朱的学问也来自汉人,最终是以汉人为法的。他认为只有汉人才保存了圣人的真谛。在惠栋的着作中,几乎全是发明汉人言论。钱大昕在《潜研堂文集》中评论说:“惠氏世守古学,而先生所得尤深,拟诸汉儒,当在何邵公(休)、服子慎(虔)之间,马融、赵歧辈不能及也。”也是把他同汉人相比。因此,惠栋可称是汉学大师。
Ⅳ 姓惠的女名人
姓惠的名人伟人(8位)
1、[考据、着述]惠栋:1697年11月18日出生于江苏苏州,1758年6月27日去世,代表作品有《后汉书补注》《九经古义》《明堂大道录》《松文钞》等等。
2、惠我春:1877年出生于云南省宣威县,1948年去世,代表作品有创办《义声报》等。
3、[北宋诗僧]惠洪:1071年出生于江西宜丰县桥西乡潜头竹山里,1128年去世,代表作品有《冷斋夜话》《石门文字禅》《天厨禁脔》等。
4、[僧人]惠崇:965年出生于福建省建阳,1017年去世,代表作品有沙汀烟树图、溪山春晓图等,《北宋九僧诗》等。
5、惠登相(良弼):1645年出生于中国。
6、[僧人]惠约:453年出生于乌伤县竹山里,535年去世。
7、惠子谅(慈若):出生于陕西清涧。
8、惠又光:1884年出生于陕西清涧,1927年去世。
姓惠的影视明星(7位)
1、[演员]惠英红(小红姐、大红、红姨,代表作品有《长辈》《霸王花》《心魔》《倾世皇妃》《创世纪》等):1960年2月2日出生于中国香港。
2、[秦腔旦角]惠敏莉(国家一级演员。代表作品有《柳河湾的新娘》《三滴血》等等):出生于陕西黄陵。
3、[模特、演员]惠榉乔(2014年纽约华裔小姐冠军、2015年国际中华小姐季军):1997年出生于云南。
4、[影视演员]惠天赐(Austin Wai):1957年8月13日出生于中国香港。
5、[编剧]惠焕章:出生于中国,代表作品有《关中百怪》《关中愣娃》等。
6、[歌手]惠雷(2010年《快乐男声》全国总决赛第十一名、2014年首届全国网络弹唱大赛总决赛冠军。代表作品有天涯、红丝巾、风声水起、活着、纪念日等):1981年12月29日出生于黑龙江省伊春市。
7、惠蕊:出生于中国。
姓惠的体育明星(4位))
1、[排球运动员]惠若琪(羊羊,小惠,惠美丽,惠给力):1991年3月4日出生于辽宁大连。
2、惠龙儿(香港邓肯、雷德·欧文贝克):1989年9月28日出生于中国香港。
3、惠子程(惠兴):1989年6月2日出生于陕西省榆林市清涧县。
4、[中国羽毛球队队员]惠夕蕊:出生于江苏。
Ⅵ 中国有多少姓惠的
惠姓历史名人 惠生:后魏高僧。孝明帝时,奉太后命与敦煌人宋云往西域求典,遂至印度而还,得大乘经典一百七十部,着有《使西域记》。 惠施:战国时宋国人,与庄周为友,是名家代表之一。主张“合同异”说,认为一切差别、对立是相对的。庄子称“惠施多方,其书五车”,着有《惠子》一篇。 惠直:字子温,宋代当涂人,崇宁年间(1102-1106年)进士,历任德化主簿、歙州推官、太常博士。最初名叫直方,后去“方”留“直”,改姓名为惠直,意在保留正直之名。 惠栋:字定宇,号松崖(1697-1758),江苏省吴县人。他生在经学世家,家学渊厚,师有专门。祖父惠周惕,字符龙,又字研溪,是吴学派的开山祖师。《清史稿·儒林传》说:“清二百余年谈汉儒之学者,必以东吴惠氏为首。惠氏三世传经,周惕其创始者也。”年他少年传其父惠有声(字朴庵,明贡生,曾以九经教授乡里,尤精于《诗》)之学,受业于时人汪琬,而与徐枋雅相友善,结为知己。工诗及古文词,皆有规度。至于中年,为贫困所厄,于是遍游四方,得与当代名士相交。当时已成为社会名儒的朱彝尊曾极口称赞他的学问,因之文名益着。康熙十八年(1679年)举博学鸿儒科,因为丁忧,未得参加考试。康熙三十年(1691年),成为进士,选翰林院庶吉士。因他不习国书,改任密云(今属北京)知县,有善政,不久即卒于官上。 惠希孟:字秋崖,元代江阴人,天资聪慧,博涉群书,着有《易象钩玄》、《杂礼纂要》、《家范》等书。其兄惠希颜,弟惠希点无子嗣,希孟奉兄抚弟,相爱无间。 惠士奇:清代人。他的父亲惠周惕、他和他的儿子惠栋,三世都是清代着名的经学家。惠士奇康熙年间中进士,任广东学政,以经学倡导,士风大振。因病辞官后,在家研究经史,晚年尤精于经。古音古字,皆分别注疏,援引诸史百家之文,以为佐证。着有《易说》、《春秋说》、《琴笛理数考》。 惠周惕,原名恕,字符龙,号研溪,清代经学家,江苏省吴县人。父有声以九经教授乡里,与徐枋善,故先生少从枋游。幼即开敏,通群经章句。比长,复受业于汪尧峰,引为入室弟子。既冠,厄于贫,去学吏,迟顿试弁,孱徙而贾折阅。喟然曰:“命可回平!”闭户十年读,乃成通儒。康熙己未,举鸿词科,丁忧,本与试。辛未,成进士,授翰林院庶吉士。嗣以不练习国书,改外,调直隶密云县知县。邑当出关孔道,值北征过境,军需旁午,致劳瘁卒于官。着有《易传》二卷,《诗说》二卷,《春秋问》三卷,《三礼问》六卷。而说诗尤解人颐。博而不芜,辨而不诡于正。大旨谓:“大小雅以音别,不以政别。”谓:“正雅变雅,美刺杂陈,不必分‘六月’以上为正,‘六月’以下为变,‘文王’以下为正,‘民劳’以下为变。”谓:“二南二十六篇皆疑为房中之乐,不必泥其所指何人。”谓;“周、召之分,郑笺误以为文王。”谓;“天子诸侯均得有颂,鲁颂非僭。”其言率有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