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的地道是怎么建成的

中国的地道是怎么建成的

发布时间:2022-07-10 07:59:00

㈠ 河南老人挖通屋内宋代古地道,古人建设地道的意义是什么

考虑到河南的地理位置,古人建设地道应该是用来屯兵备战,防范外族入侵。

地形复杂不建议私下探险

看网上消息,该老人挖掘出地道后,吸引了很多人参观。实际上,未经过专业开发的古地道并不建议大众私下去探险。首先,这些地道年久失修,很容易发生塌方等事故,照成危险;而且古地道地形复杂,轻易进去容易迷路,毕竟地下的手机信号可不太好!

㈡ 地道战是怎样产生的

地道战何以产生?

地道斗争最早的发源地在冀中地区(河北中部)。冀中平原坦荡,日军机动好的优势可以充分发挥,干部、民兵、妇女和日军周旋的难度较之山地要大得多,向地下发展是一个容易想到的选择。

在历史上,华北地区就有挖掘地道的记载,河北永清、霸县等地多次发现地下古战道:“古战道结构十分复杂,既有宽大的藏兵室,又有窄小的迷魂洞,还有掩体、夹壁墙、闸门等军事专用设施。”

单从地质条件言,冀东、冀南及豫北、豫中、豫东、鲁西北地区均可满足挖掘地道的要求,地道之所以在冀中滥觞,主要缘于其独特的环境。冀中是华北平原上中共武装力量的发祥地。
1939年,随着武汉、广州相继失守,日军开始将重心放在巩固其控制区域上,冀中作为日军眼皮底下的敌对地区,首当其冲受到日军连续攻击。
尽管在抗战初期天时地利人和的背景下,中共造就了一个强盛的冀中根据地调动人力、物力和资源以运动战、游击战的方式和日军周旋,但面对日军军事上的绝对优势,持续保有根据地还是力所难能。
和日军争夺异常激烈的特殊态势,催生了冀中地区挖掘地道的动能。
由于双方力量上的差距,在日军的进攻中,地区逐渐被蚕食,武装也处于相对被动状态,要承受日军一波波治安强化运动的持续压力,寻找游击和躲避的空间至为关键。
地道是不稳定环境的产物,如果对手方完全控制局面,则地道和地道斗争失去存在的基础,而自身如果处于安定环境中,挖掘地道则不免画蛇添足之嫌
拉锯是催生地道的外在环境,地道和地道斗争的产生及发挥功能,更重要的还在于人的因素即民众的态度。

地道挖掘必须依靠民众,同时民众是否为地道保守秘密,是否通过地道帮助掩护中共干部和武装人员,是地道能否有效的关键。
地道基本是依村而建,民众挖掘地道不仅要付出人力、物力,相应的村庄还要承担被日军发现地道后展开报复的风险
日本人承认,“由于血缘和地缘的关系,民众与中共党军的关系非常坚固,不可轻视”。
中共在冀中表现出的非同一般的力量,冀中独特的内外在条件也提供了不少助力。

冀中是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后最早占领的地区,为显示威力,日军在初期占领地区,烧杀特别严重,就华北总体言,呈现北重南轻的态势。冀中作为日军烧杀政策首当其冲的被难地区,也因而成为对日抵抗的坚定支持者,而这又反过来招致日军进一步的屠杀,大“扫荡”后,由于中共的坚持以及弥漫在民众中潜在的反抗和敌意,日军的统治相当困难,屠杀成为其强化统治的重要手段。屠杀固然可以吓阻于一时,却也激起民众更为强烈的敌意。
由于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的顽强抵抗,加之八路军在敌后战场的韧性坚持,日军不得不把大量人力、物力消耗在被动防御上,其对华北地区的统治始终处于不安定状态。
这就决定了日本对中国的进攻和统治是有限的、战略性的,控制区域集中于大城市和交通线附近。相对而言,眼皮底下的冀中地区控制虽较为严密,但也必须依靠密集的碉堡和据点完成。

地道斗争的活跃▼
1943年年中以后,华北乃至冀中的中日对峙形势发生重大变化。随着日军开始准备打通大陆交通线的战役,冀中兵力不得不进一步予以压缩。

9月至12月,日方在冀中撤去点碉400余个。1944年后,随着豫湘桂战役的展开,日军兵力抽调更加急迫。根据日方自己的统计,1944年秋,华北方面军占领地区,有139个县差不多未部署兵力,占总数的31.5%。日军兵力大批被抽调,为趁势反击提供了机会,地道斗争在此背景下重新活跃并进入高峰期。

▲ 隐蔽的地道
地上和地下是抵抗的一体两面,只有成功的地上抵抗环境的造成,才能为地道的挖掘和战斗提供可能;而地下斗争的开展,又大大丰富了地上抵抗的手段。

这样的解释既回答了为什么在五一扫荡后地道斗争趋于沉寂,也可以帮助理解1944年后出现的地道大发展局面。
日军对民众的掠夺,既源于其侵略战争的本质,同时和中国的持久抵抗对日军形成的压力不无关系。

当民族情怀和中国军民抗战的现实与宣传结合,就足以成为日军控制中国的巨大负担,使日本人不得不长期面对着敌对的人群,消耗其统治资源。

地道的隐蔽功能与战斗功能▼

不夸张地说,抗战结束前,冀中的地道已成为一座地下长城。不过1944年前,除局部地区、个别地道曾经发挥作战功能外,地道更多还是以其隐蔽功能而存在。
1944年后,形势明显朝着有利于中国的方向变化,不再满足于挖掘地道用于隐蔽,地道的战斗功能被特别强调,战斗地道逐渐得到推广。
地道要发挥战斗作用,必须和村落战、爆炸战等战斗方式结合。“事实证明,单纯的地是起不了多大作用,必须以武装斗争、爆炸运动来掩护。只有广泛的游击战很好开展起来,地道运动才能广泛开展。”
地道斗争之所以能够进行,就中共本身言,民众的支持不可或缺;就对手方言,其被牵制的现实则是中共力量可以发挥的关键。
在普遍的敌意和有领导的武装反抗下,日军有限的兵力,决定了其只能局限于控制交通要道和核心地区,要想全面控制力所难能,这就给各种形式的抵抗提供了空间,地道斗争是其中富有效能的一种。

但是地道斗争毕竟有其被动挨打的一面,因此和各种形式的斗争结合显得至关重要,对环境和条件的要求也相当严格,否则,就难免遭遇挫折。

地道战一般投入小兵力,如果遇到对手大兵力、持久性袭击,而又无法顺利转移,周边村庄也不具备协助打击敌军的实力,则有可能遭遇困难,和中共所有的敌后抵抗措施都一样,地道斗争必须放在抵抗系统中的一环予以使用。

结语▼

纵横于冀中地下的地道是中国抗日战争史的奇迹,也是日军难以想象的脚底下的噩梦。对日本人而言,过大的战争企图使他们很难脚踏实地,以有限的兵力,从事一场没有边界的战争,日本人的捉襟见肘几乎不可避免。

冀中地底下的抵抗,本质上是一场关乎士气的较量,征服一个地道或许不难,但要征服成百上千的地道就难上加难,何况在这些地道后面,还有令征服者胆寒的抗争意识。

㈢ 河南老人挖通屋内宋代古地道,老人是如何做到的

河南的这个村落里,每家每户地下都有一条地道,四通八达地能到达村子内其他30多户人家。这条通道是75岁村民贾鹏举在自家屋内用两年时间挖出了一条神秘的古地道。据贾鹏举老人介绍,他住的窑洞里有古地道入口,能通往寨中的每家每户。以前用砖封着积土很厚,他经过两年时间挖掘,终于让它重见天日。

地道不仅仅有着储存粮食和藏兵通行的作用,在近代抗日战争中被我们的先辈发挥到了极致,大概在1942年左右,冀中等中国平原地区开始有个别村庄利用地窖来躲避倭寇的扫荡,直至后来发展到地窖相连甚至村村相连,最终用于歼敌。

㈣ 影视剧中的地道战很厉害,真实的地道战是怎样打的

现实中的地道战和电影中的有点不太一样,电影为了达到一定的艺术宣传手法,在创作的过程中自然也就增加了一些可观赏性的情节。不过不可否认的是当年地道战确实给日军后方造成了很大的困扰,并且有效的牵制住了华北地区的日军,减轻了中国正面战场的战斗压力。

不过地道战本身也存在着自己的缺点。

毕竟地道都是纯人工开挖,每一个地道都是一个非常浩大的工程。而且在挖的时候还必须要保密,万一村民中间出现了汉奸,可能村子里所有的努力都功亏一篑了。

当时的支撑体系非常的简单。如果真是遇到大雨或者其他的一些地质灾害,人很可能会被直接活埋到地道里面。

只不过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之下,地道显然还是利大于弊的。

其实现在在我国河北陕西地区,还存在着一些当年抗日战争时期的地道。只不过由于这些地道偶尔会发生小孩钻进去走失的情况,很多的地道口都已经被水泥给封堵起来了。

㈤ 为什么说地道战是个奇迹

地道战发源于中国共产党党群关系坚定的冀中地区。对于中共在敌后战场保存实力,持久抵抗发挥了重要作用。地道的功能首先是隐蔽,帮助党员干部在敌后立足,同时为根据地民众提供生存环境。

在敌强我弱的条件下,中共以各种方式、不放过一切机会持续抵抗,不断牵制、消耗日军的兵力。在这样一场多方较量的国际战争中,生存就是对敌人的威胁,就是一种韧性的抵抗。而地道首先为党员、群众提供了生存条件。

1944年后,地道开始普遍用于战斗。这时敌人的扫荡已经很少了,地道的价值主要是战略上的,它是中共在敌后战场宣传、组织、战斗等对敌战略中的一环。地道战必须与游击战、地雷战、反包围战结合起来才能发挥战斗效力,单纯利用地道进行反击的例子是很少的。

冀中地道战的坚持更本质是一场关乎士气的较量。中共以一切方式保存自身实力,待日军调动兵力时迅速扭转局面。日军征服一个地道不难,要征服成百上千的地道就难上加难。

地道战战法使冀中根据地形成了一个村村是阵地的杀敌堡垒。而这些地道设施,一旦在进行作战时,又成了军政机关领导人指挥作战的临时场所。根据地军民在地下、地面和空中建成了一套完整的立体式作战系统,被称作“地下长城”的地道网,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与日本侵略军进行战斗的重要依托

(5)中国的地道是怎么建成的扩展阅读:

地道战的历史背景:

1941年秋,冀中平原的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日伪军的“扫荡”计划日益残酷。冀中人民抗日武装为了保存自己的力量,长期坚持平原游击战争,开始挖掘和利用地道对日伪军进行斗争。

冬初,清苑县冉庄民兵先在自己家中挖了单口隐蔽洞(俗称蛤蟆蹲),很快遭到日伪军的破坏。民兵把单口隐蔽洞改造成能进能出的双口隐蔽地道,但仍不能有效地进行战斗,多数地道又遭到破坏。

1942年,夏季反“扫荡”开始后,中共冀中区委和冀中军区号召冀中人民普遍开展挖地道的活动,地道的构造不断改进和完善,初步形成户户相通、村村相连,既能隐蔽、转移,防火,防水,又便于依托作战的地道网络,成为长期坚持冀中平原抗日斗争的坚强地下堡垒。

冉庄的地道也有较大的发展,共有4条主要干线、24条支线,村内户户相通,向外可通往孙庄、姜庄、隋家坟、河坡等村,全长30余华里。地道一般宽2米、高1.5米、顶部土厚2米以上;地道内设有了望孔、射击孔、通气孔、陷阱、活动翻板、指路牌、水井、储粮室等,便于进行对敌斗争。

㈥ 中国未解之谜 张壁地道是谁修建的

依据堡内有刘武周和尉迟敬德之像考证,认为是在唐武德二年(619)开始建造的,是尉迟恭帮刘武周与李世民交战守介休时所为,是“明筑城堡、暗挖地道”时的遗物。

㈦ 地道战出现的原因

地道战是抗日斗争进入困难阶段,为了躲避日军的袭击并进行反击出现的。

1939年初,日军侵占了冀中河北省保定市蠡县后,经常包围村镇,制造了一次又一次血案。受野外挖洞藏身的启发,当时河北省保定市蠡县的县委书记王夫指示,选基础好的村,在偏僻院落挖多条秘密地道,且院院相通、家家相连、敌人来时便于躲避。

后来,在战斗中,这种被改进的地道发挥了它的威力。

(7)中国的地道是怎么建成的扩展阅读:

地道战的创始:

旷伏兆为了解决地道里的缺氧、通气和饮水难题,与负责地道设计的人员一起,将地道的通风口与地面上的建筑物、自然物,如烟囱、水井、墙顶等巧妙地结合起来,在村边、街道、院落一些有利于发挥火力的角落,修筑了掩体和射击孔,并将其与地道连接起来。

遇到敌情,能将敌人全歼的就全歼,不能全歼的,消灭一部分敌人后,再进入地道与敌人斗争,直到把敌人拖垮、拖死,最后达到歼灭的目的。

随着地道战实战经验的积累,旷伏兆又根据战场形势的变化,对其进行了不断的试验、改进,许多村庄都修筑了能打、能守、能藏、能攻的战斗地道。

这样,根据地形成了一个村村是阵地的杀敌堡垒。而这些地道设施,一旦在进行作战时,又成了军政机关领导人指挥作战的临时场所。这样,根据地军民在地下、地面和空中建成了一套完整的立体式作战系统。这种被称作“地下长城”的地道网,成了八路军与敌军进行斗争的重要依托。

㈧ 海里全是水,那么中国是怎么建成海中隧道的

首先是钻爆法,钻爆法是用钻眼埋下炸药然后将岩石炸开至大致需要的轮廓,之后再修建完善,就像是开矿开山时用到的方法一样(比如我国青岛的胶州湾海底隧道),而掘进机法则是通过使用大型设备,将岩石切割挤压碾碎运出去,一般情况下是建在深海底部岩石深处,尽量避免与海水接触,但是有岩石漏水的可能。盾构法多用在水压低距离短的地方,采用密封防水机器在软土中开挖,有盾构外壳保证隧道不坍塌的同时继续向前挖,之后在一点一点的拼接管道(使用盾构法的比如我国的长江隧道)。

如果遇到海拔比较深的地方,那么在铸造海底隧道的时候,可能就会面临海水压力的问题,因为这种压力比在前海中要大很多,所以采用的方式也要有所变更,在这种情况下,一般用的都是沉管法。在修建深海隧道的时候要处处小心,不能有半点纰漏,因为要保证人们通过隧道的时候是安全的。

阅读全文

与中国的地道是怎么建成的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意大利的家具有哪些 浏览:279
中国播音学是属于什么样的专业 浏览:618
5万越南币等于中国多少钱 浏览:901
印尼医疗和中国哪个好 浏览:661
印度白糖什么时间种植 浏览:829
越南春卷里的猪肉如何做 浏览:130
去印尼怎么打电话便宜 浏览:899
伊朗总理和总统哪个权力大 浏览:286
伊朗最高战略是什么 浏览:523
中国式离婚冷静期多久 浏览:56
唱中国的歌曲有哪些歌曲 浏览:669
意大利英语音标怎么写 浏览:835
意大利vs西班牙在哪个场地 浏览:373
怎么评价印尼这个国家 浏览:999
印尼市场适合卖什么 浏览:922
印尼椰蒂盘了是什么颜色 浏览:376
大连海中国房子怎么样 浏览:627
越南斗鸡体型多少钱一只 浏览:98
在意大利生活拍自媒体的有哪些人 浏览:859
印尼要用什么转换插头 浏览: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