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筷子在中国饮食中的文化内涵
1、筷子一头圆、一头方。圆的象征天,方的象征地,对应天圆地方,这是中国人对世界基本原则的理解。
方的在上,圆的在下,直接接触食物,代表“民以食为天”。
2、手持筷子时,拇指食指在上,无名指小指在下,中指在中间,是为天地人三才之象,这是中国人对人和世界的关系理解。
3、一双筷子分为两根,代表中国人遵守太极和阴阳的理念。
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分为二,这代表着万事万物都是有两个对立面组成的;合二为一,这阴与阳的结合,也意味着一个完美的结果。
4、《周易》中有明八卦: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暗八卦:休、生、伤、杜、景、死、惊、开。
筷子有两根就是二,对应到八卦就是“兑”卦,是“口”的意思。
筷子本身直,长对应八卦的“巽”卦,是“入”的意思。
5、使用筷子时,一根为主动,另一根为从动;主动为阳,从动为阴,此为两仪之象。
6、一双筷子躺在餐桌上,就如同一支笔躺在书桌上,这是文雅的表现。
7、筷子的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
8、筷子还有点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
㈡ 中国的美食里蕴含着哪些传统文化
一、艺术
中国菜很早就讲究色、香、味俱佳,《后汉书·边让传》:“函牛之鼎以烹鸡,多汁则淡而不可食,少汁则熬而不可熟。”中国菜的取名多彩多姿,以写意手法命名的有“龙虎会”、“凤爪龙衣”、“狮子头”、“佛跳墙”,以人物命名的如“东坡肉”、“宋嫂鱼羹”、“宫保鸡丁”。
唐朝皇帝唐懿宗命皇宫内准备各种美味给同昌公主食用,其中“灵消炙”这道菜,是用喜鹊舌、羊心尖等材料调制而成。
二、文学
中国菜在文学作品中记录了许多不同历史时期中的着名菜肴,例如《红楼梦》、《金瓶梅》等,现代美食家经常从这些作品中可以找到创新和恢复古代菜肴的方法。《红楼梦》第六十回【牛奶茯苓霜】:“……只有昨儿有粤东的官儿来拜,送了上头两小篓子茯苓霜。
这地方千年松柏最多,所以单取了这茯苓的精液和了药,不知怎么弄出这怪俊的白霜儿来。说第一用人乳和着,每日早起吃一钟,最补人的;第二用牛奶子;万不得,滚白水也好。我们想着,正宜外甥女儿吃。……”。
三、哲学
中国的饮食文化在各个方面体现出来,古代的哲学家经常用烹饪方式来进行比喻,如《吕氏春秋·察今》载:“尝一脟肉而知一镬之味,一鼎之调。”
老子在《道德经》中也提到:“治大国,若烹小鲜”。孔子曾提到:“食不厌精,烩不厌细”和“肉不正不食”以比喻身正和严格要求自己。班固在《汉书》中也写道:“王者以民为本,而民以食为天”,将饮食看成是治理国家首要的问题。
“庖丁解牛”出自《庄子》,讲的是顺其自然的养生之道。“君子远庖厨”,来源于《礼记》。意为心胸广大的人应该仁慈,不应进入厨房宰杀动物以备食用。中医学家认为,饮食是健康之本。药王孙思邈说过:“救急之道在于药,安身之本在于食。” 而《本草纲目》作者李时珍也有“药补不如食补”的说法。
(2)中国食物如何体现道家思想扩展阅读:
国家的历史有长有短,疆域有大有小,实力有强有弱,人口有多有少,民族构成、宗教信仰、政权性质和经济结构也有差异,故而各国的饮食文化是不一样的。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上万年(湖南陶器和水稻种的发现),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派。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
中国的饮食文化除了讲究菜肴的色彩搭配要明媚如画外,还要搭配用餐的氛围产生的一种情趣,它是中华民族的个性与传统,更是中华民族传统礼仪的凸现方式。
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5000多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㈢ 道家的饮食思想是什么
在中国思想史上,最崇尚自然,重视健身、强体的当数道家,与儒家分庭抗礼,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两大支柱。不论是道家和道教都重视生命的延续,探索和追求长生不老的学说,饮食之道和房中术,作为生命绵延的两大前提,都在这一学说的领域得到高度发扬。在实质上道家又与儒家的“食,色,性也”相通相连,因此道家的饮食之道又汇入儒家的饮食思想,丰富了中国的饮食文化。
道家学说对中国饮食文化最大的贡献,是在饮食之中以养生为尚,讲究服食和行气,以外养和内修,调整阴阳,行气活血,返本还元,从而得到延年益寿。《庄子》在《逍遥游》中曾讲过大凡追求长生不老的人都倾向素食,以谷物、蔬菜、水果为主要食粮,甚至“辟谷”即不吃五谷,以“辟谷药”代替,传说这样能益气轻身,飘飘欲仙。当然这在现在看来是有一些局限。
道家的益气养生学说促进了“食补”和“食疗”的发展,在中国开开拓出药膳这一独特的食物品种。在养生食品中家常食用最普遍的豆腐,就是汉代淮南王刘安门下一批方士修道炼丹的产品。一些着名的医药学家往往又是道教的信徙,东晋的葛洪、梁朝的陶弘景、唐朝的孙思邈都是虔诚的道士,以他们的信念和医学知识创造出“食治”的理论和配方。
道家对烹饪工艺的贡献是,将道教炼丹的“火候”概念引进烹调的制作。炼丹本是道教修炼的方术,这有两方面的内容,一是通过某些药物的熔炼、熬制加工成丹丹丸药饵服用;一是以人的精、气、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内功的修炼,凝聚成内丹。这种炼丹以神为体,意为用,在修炼中对意念的把握称为“火候”,这一概念用在烹饪中,就是在对食品加热制作过程中,使火力的大小强弱能恰到好处。在唐代以来出现了大火、小火、微火、文火、武火、明火、暗火、余火、活火等丰富多采的用火技术,使食品的制作具有多种口味。善于用火的道教观往往能制作美味佳肴,泰山斗姥宫的金银豆腐、武当山紫宵宫的芝麻山药、青城山天师洞的白果烧鸡都蜚声海内外。
以养生为尚的道家思想发展出一套进食之道,孙思邈在《五味损益食治篇》等着作中提出“饮食有节”,主张少吃多餐,认为“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不欲顿而多,则难消也。常欲令饱中饥,饥中饱耳。”又说:“一日之忌,暮勿饱食。”进食时要保持精神愉快:“人之当食,须去烦恼;食归熟嚼,使米脂入腹。”进食后用“温水漱口,令人无齿疾口臭。”“凡清晨刷牙,不如夜刷牙,齿疾不生。”早在一千多年前就系统地提出进食的卫生保健知识,是饮食文明高度发展的体现。
㈣ 中国饮食文化的民族宗教性是什么
民族饮食指的是除汉族之外各少数民族的菜肴。由于各少数民族所处的不同的社会历史发展阶级,所处地域、环境、物产、宗教信仰等的不同,所以几乎每一个少数民族都有各自不同的饮食习俗和爱好,并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饮食文化。
生活于东北地区白山黑水之间、三江平原一带的少数民族,主要有满族、赫哲族、鄂伦春族、鄂温克等族。满族以定居耕作农业为主,以狩猎为副。满族人最喜欢食用的是“福肉”(清水煮白肉),过年时主要吃饺子和“年饽饽”,冬季的美味是白肉酸菜火锅。赫哲族以狩猎为主,由于气候寒冷,故以鱼、兽为主要饮食,而最突出的则是将生鱼拌以佐料而食的“杀生鱼”。而生活于大小兴安岭的鄂伦春和鄂温克族,以狩猎为获取食物来源的主要内容,尤喜生食狗肝和半生不熟的各类兽肉。
北方的蒙古族,由于地处沙漠和草原,他们的饮食以羊肉和各种奶制品为主,一般羊肉不加调味品,以原汁煮熟,手扒为主,宴客或喜庆的宴会,则以全羊席为最贵。而生活于西北地区的哈萨克族、乌孜别克族、塔吉克斯坦族、柯尔克孜族等,其饮食原料上与蒙古族没有多大区别,只不过他们的面食要稍为丰富,并多以油炸为主。
西北的少数民族主要有维吾尔、回、藏等族。维吾尔族日常饮食主要以牛乳、羊肉、奶皮、酥油、馕、水果、红茶为多。藏族居住于青藏高原,以畜牧业为主,兼营农业。其饮食以牛、羊 、马、骆驼、牦牛的肉和乳为主,并大量食用青稞、小麦,以及少量的玉米、豌豆。平常饮食称之为糌粑、青稞酒。
西南少数民族多居位于深山密林之中,形成了自己的独特饮食。即肉食以猪和鱼为主,加有各种昆虫和蛆虫;主食以米为主;喜欢腊干或腌薰的肉;喜欢各种腌制的菜;有各种植物或粮食作物为原料酿制的酒可供饮用。
许多民族都有自己的宗教信仰,每一种宗教在其传播的初始阶段,除了宣传其既定的教理之外,还要通过一定的建筑、服饰、仪式及饮食将人们从日常状态下标识出来。单就饮食看,通过长期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宗教饮食风格。在中国文化中,宗教饮食主要指的是道教、佛教和伊斯兰教的饮食。
道教起源于原始巫术和道家学说,所以道教饮食深受道家学说的影响。道家认为人是禀天地之气而生,所以应“先除欲以养精、后禁食以存命”,在日常饮食中禁食鱼羊荤腥及辛辣刺激之食物,以素食为主,并尽量地少食粮食等,以免使人的先天元气变得混浊污秽,而应多食水果,因为“日啖百果能成仙”。道家饮食烹饪上的特点就是尽量保持食物原料的本色本性,如被称之为“道家四绝”之一的青城山的“白果炖鸡”,不仅清淡新鲜,且很少放佐料,保持了其原色原味。
佛教在印度本土并不食素,传入中国后与中国的民情风俗、饮食传统相结合,形成了其独特的风格。其特点首先是提倡素食,这是与佛教提倡慈善、反对杀生的教义相一致的。其次,茶在佛教饮食中占有重要地位。由于佛教寺院多在名山大川,这些地方一般适于种茶、饮茶,而茶本性又清淡醇雅,具有镇静清心、醒脑宁神的功效,于是,种茶不仅成为僧人们体力劳动、调节日常单调生活的重要内容,也成为了培育其对自然、生命热爱之情的重要手段,而饮茶,也就成为了历代僧侣漫漫青灯下面壁参禅、悟心见性的重要方式。再次,佛教饮食的特点是就地取材,佛寺的菜肴,善于运用各种蔬菜、瓜果、笋了、菌菇及豆制品为原料。
伊斯兰教教义中强调“清静无染”、“真乃独一”,所以其饮食形成了自成一格的格局,称之为“清真菜”。穆斯林严格禁食猪肉、自死物、血,以及十七类鸟兽及马、骡、驴等平蹄类动物。所以清真菜以对牛、羊肉丰富多彩的烹饪而着名,如光是羊肉,就有烧羊肉、烤羊肉、涮羊肉、焖羊肉、腊羊肉、手抓羊肉、爆炒羊肉、烤羊肉串、汤爆肚仁、炸羊尾、烤全羊、滑溜里脊等,清真系列中还有一些小吃也颇具特色,如北京的锅贴、羊肉水饺,西安的羊肉泡馍、兰州的牛肉面、酿皮、新疆的烤馕、烤包子,也别具风味。
㈤ 道教的食俗并且从科学养生的角度进行评价
道教的养食之道,包括服饵、辟谷、外丹、鼓漱等功。道教认为,人的精神受肉体支配,而肉体则由食物作保证。为保持精神纯洁,须少食人间烟火,须“止绝臭秽,休粮清肠”(《抱朴子》)。《庄子》中所谓神人“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乃辟谷的典范和先驱,马王堆出土的“却谷食气”,可能是战国时代流传下来的古佚书。 辟谷——是一种修炼方法,即不食五谷杂粮、蔬菜肉蛋等日常食物。辟谷也称断谷、绝谷、绝粒、休粮等。这种方术认为:“草食者善走而愚,肉食者多力而悍,食谷者智而不寿,食气者神明不死。”这是说,食用日常食物,虽能维持日常生命活动,但不能长生不死。又说:“欲得生,肠中当清,欲行不死,肠中无滓。”即日常食物会在肠胃中留下有害渣滓,会使人身上火,减少寿命。 道教认为人体中有三虫,亦名三尸。道经上说,三尸常住人脾,是欲望产生的根源,是毒害人体的邪魔,三尸在人体中靠谷气生存,如果人不食五谷,断其欲气,那么三尸在人体即不能生活,人体也就灭除了邪魔。所以要益寿长生,便必须辟谷。 辟谷之术,历史甚久。《史记·留侯世家》说:“留侯(张良)性多病,即导引不食谷。”又《抱朴子·至理篇》:“昔留侯……曰:‘吾将弃人间之事,以从赤松子游耳。’遂修导引,绝谷一年。”《上清黄庭内景经》说: 百谷之实土地精,五味外美邪魔腥,臭乱神明胎气零,哪从返老得还婴,三魂忽忽魄糜倾,何不食气太和精,……故能不死入黄宁。 认为可以用食气之术,达到辟谷,又《云笈七签》卷三八庚申部《中山玉匮经服气消三虫诀》也说: 既食百谷则邪魔生、三虫聚。贯空五脏、环凿六腑,使丹田不华实,津液不流注,血脉不通行,精髓不凝住,胎魂不守宫,阴魂不闭户,令人耽五味,长贪欲,形老神衰,皮皱发落。若不却粒绝味,禁嗜戒色,则尸虫全而生身必死。若灭三虫,弭尸鬼,安魂魈,养精髓,固形神,保天地者,非气术而不可以倚也。 一般说,去三尸之法,都应先持斋戒,认为不先斋则不得尸气内助,不存想则神气不得内补;然后以服气、胎息之法达到绝粒。辟谷是不食谷物,而非不吃食物。炼功者在服气的基础上,由一日三餐减至二餐、一餐,渐至饮水服气为主。同时服食一些辅助食物,如石苇、白术、山药、黄精、巨胜、茯苓、花生、大枣、板栗、核桃、蜂蜜等。这些食物在祖国医学中多作药用,为补益气血之佳品,历代本草中多有收录。如“却谷者气”篇中即有“却谷者食石苇”的记载。《太平经》已提倡此功的锻炼,《抱朴子》中论述更加详尽。如《抱朴子·杂应篇》说:“其服白术及饵黄精又禹余粮丸,日再服,三日令人多气力,堪负担远行,身轻不极”,“以甘草、防风、苋实之属许十种捣为散,先服三十七,乃吞石子大如雀卵十二枚,足辟百日,辄更服散,气力颜色如故也”等。据有人不完全统计,散见于道书中的辟谷方剂约百十种,皆为食疗食养之良方,现仍应用于临床,确有不可估计之良效,特别是为慢性病患者所接受和欢迎。 服食——也叫服饵,指服丹药,是一种修炼方法。葛洪《抱朴子·内篇仙药》引述《神农》四经曰: “上药令人身安命延,升为天神;……中药养性,下药除病。” 葛洪认为: 仙药之上者丹砂,次则黄金,次则白银,次则诸芝,次则五玉,次则云母,次则明珠,次则雄黄,次则太乙禹余粮,次则石中黄子,次则石桂,次则石英,次则石脑,次则硫黄……次则松柏脂,茯苓,地黄,麦门冬,木巨胜,重楼黄连,石韦,楮实象紫。一名托卢是也。 《云笈七签》卷七四《方药》说: 夫茂实者翘春之明珠也,苣胜者玄秋之沈灵也,丹枣者盛阳之云苓也,茯苓者绛晨之伏胎也,五华合烟,三气淘精,调安六气,养魂护神,能用得其方,位为天仙,老者复壮,返婴童颜,千害不伤,延寿万年。 又说: 云母味甘平无毒,……除邪气,安五脏,益精、明目、下气、坚肌、续绝、补中、疗五劳七伤,虚损少气,止痢。久服轻身延年,悦泽不老。 《方药》中还介绍了很多服食药物成为成仙的故事,据说韩终服菖蒲16年,赵他子服桂20年,移门子服五味子16年,楚文子服地黄8年,杜子微服天门冬,任子季服茯苓18年,陵阳子仲服远志20年,都成了陆仙。惟服饵之术,不懂医理药性者,不可轻率为之,不然,可能中毒危及生命。 鼓漱——是道士每日必做的基本功,隋唐以后盛行于世。它包括叩齿、搅舌、鼓漱和咽唾几个连续过程。《千金方》曰:“每晨起,以一捻盐纳口中,以温水含揩齿,及叩齿百遍,为之不绝,不过五日,齿即牢密。”清代马齐《陆地仙经》亦说:“睡眠时即叩齿三十六遍,永无虫牙之患。”实际上,叩齿功不仅在晨起时做,午餐,晚饭后都应做一次,姿势站坐卧均可,每次约叩48次,此为叩齿阶段,有坚齿益精之效。叩后用舌沿牙齿的外上、外下、里上、里下依次轻轻转搅九圈,此为搅舌阶段。将搅舌所分泌的唾液在口中漱九次,清洗口腔内部,此为鼓漱阶段。然后将口水分九次慢慢咽下,亦即咽唾阶段。此法《后汉书·王真传》中称为“胎食之方”。孙思邈的《千金方》还说:“人当朝口服食玉泉,琢齿,使人丁壮,有颜色,去浊而齿坚,玉泉者口中唾也。朝旦未起,早漱津令满口,乃吞之,琢齿二七遍,如此者乃名曰炼精。”《李真人长生十六字妙诀》方:“一吸便提,气口归脐。一提便咽,水火相见。”“久久行之,却病延年”,这是养生学中极为有名的“十六锭金功”。明清代名医均认为是养生良方。明代宋濂所着《养和八笺》中,详尽地介绍了鼓漱功的过程,并指出其功效:“久行之,则五脏之邪火不炎,四肢之气血流畅,诸病不生,永除后患,老而不衰。”现代医学表明,此功确有保护牙齿,清洁口腔,杀菌消毒,促进唾液分泌,加强消化之能。
㈥ 关于中国的美食文化
从古至今我国的饮食文化在世界上都是出了名的,可以说人们的一日三餐都离不开一个“吃”字,如今我们的生活越来越好,对于吃的讲究也就更高了,现在好多经典的传统美食都是古人无意间发现的,带上故事的美食就富有了灵魂一样让人想吃,看看这些美食的精彩小故事吧!
臭豆腐对于大家来说很受欢迎,它的故事也富有传奇色彩,传说在清朝康熙年间,有一个叫王致和的人,开了一家豆腐房,以此谋生。有一年夏天,王志合因为要给儿子娶媳妇,很缺钱,就让家人拼命的做豆腐,豆腐做的太多了,可是买的人却很少,大热的天眼看着豆腐都要变坏了。王致和很着急,后来他想到了一个办法,把豆腐切成小块儿,往豆腐上都撒上一些盐,为了盖住馊味还撒上一些花椒粉之类的,把它们放在后堂阴凉的地方。过了几天却飘来了一股异样的香味,全家人都非常惊奇,王致和一下子就想到了发霉的豆腐,赶快跑到后堂一看,白白的豆腐都变成一块块青黑色的了。拿起一块放在嘴里尝一尝,简直太好吃了,后来一传十,十传百没有多长时间,所有的臭豆腐就卖完了。有一天慈禧太后知道了这个消息,想要尝一尝,就派人去王致和的豆腐房买这种豆腐臭,“臭豆腐”由此而来了。王致和就把它制成了秘方,根本不外传的。
中国的美食太多了,关于美食的故事也很多,大家都知道多少呢?
㈦ 宗教对中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确实有影响
很多食物都是道教的
比如正月十五吃元宵 因为是道教的上元节
中秋节吃月饼 端午节插艾蒿等等
包括常吃的豆腐 也是道教里的淮南王(写过淮南子)刘安发明的
㈧ 中国茶道在道家思想中有哪些体现
道教茶道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一体,注重尊生、贵生、坐忘、无己和道法自然。 一、尊人中国茶道中,尊人的思想在表现形式上常见于对茶具的命名以及对茶的认识上。茶人们习惯于把有托盘的盖杯称为“三才杯”。杯托为“地”、杯盖为“天”,杯子为“人”。意思是天大、地大、人更大。如果连杯子、托盘、杯盖一同端起来品茗,这种拿杯手法称为“三才合一”,如果仅用杯子喝茶,而杯托、杯盖都放在茶桌上,这种手法称为“唯我独尊”。对茶的认识上,古人认为茶是天涵之,地栽之,人育之的灵芽。对于茶,天地有涵栽之功而人有培育之功,人的功劳最大。 二、贵生贵生是道家为茶道注入的功利主义思想。在道家贵生、养生、乐生思想的影响下,中国茶道特别注重“茶之功”,即注重茶的保健养生的功能,以及怡情养性的功能。 道家品茶不讲究太多的规矩,而是从养生贵生的目的出发,以茶来助长功行内力。如马钰的一首《长思仁·茶》中写道: 一枪茶,二枪茶,休献机心名利家,无眠未作差。 无为茶,自然茶,天赐休心与道家,无眠功行加。 可见,道家饮茶与世俗热心于名利的人品茶不同,贪图功利名禄的人饮茶会失眠,这表明他们的精神境界太差。而茶是天赐给道家的琼浆仙露,饮了茶更有精神,不嗜睡就更能体道悟道,增添功力和道行。 更多的道家高人都把茶当作忘却红尘烦恼,逍遥享乐精神的一大乐事。对此,道教南宗五祖之一的白玉蟾在《水调歌头·咏茶》一词中写得很妙。 二月一番雨,昨夜一声雷。 枪旗争展,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带露和烟捣碎,炼作紫金堆。 碾破春无限,飞起绿尘埃。 汲新泉,烹活火,试将来,放下兔毫瓯子,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三、坐忘 “坐忘”石道家为了要在茶道达到“至虚极,守静笃”的境界而提出的致静法门。受老子思想的影响,中国茶道把“静”视为“四谛”之一。如何使自己在品茗时心境达到“一私不留”、一尘不染,一妄不存的空灵境界呢?道家也为茶道提供了入静的法门,这称之为“坐忘”,即,忘掉自己的肉身,忘掉自己的聪明。茶道提倡人与自然的相互沟通,融化物我之间的界限,以及“涤除玄鉴”“澄心味象”的审美观照,均可通过“坐忘”来实现。 四、无己 道家不拘名教,纯任自然,旷达逍遥的厨师态度也是中国茶道的处世之道。道家所说的“无己”就是茶道中追求的“无我”。无我,并非是从肉体上消灭自我,而是从精神上泯灭物我的对立,达到契合自然、心纳万物。“无我”是中国茶道对心境的最高追求,近几年来台湾海峡两岸茶人频频联合举办国际“无我”茶会,日本、韩国茶人也积极参与,这正是对“无我”境界的一种有益尝试。 五、道法自然,返朴归真 中国茶道强调“道法自然”,包含了物质、行为、精神三个层次。 物质方面,中国茶道认为:“茶是南方之嘉木”。是大自然恩赐的“珍木灵芽”,在种茶、采茶、制茶时必须顺应大自然的规律才能产出好茶。 行为方面,中国茶道讲究在茶事活动中,一切要以自然味美,一朴实味美,东则行云流水,静如山岳磐石,笑则如春花自开,言则如山泉吟诉,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笑都应发自自然,任由心性,好不造作。 精神方面,道法自然,返朴归真,表现为自己的性心得到完全解放,使自己的心境得到清静、恬淡、寂寞、无为,使自己的心灵随茶香弥漫,仿佛自己与宇宙融合,升华到“悟我“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