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武汉大学标本馆的动物标本馆
武汉大学标本馆源自福州唐春营家族,采用欧式技法制作标本。1928年,唐春营四子唐启秀进国立武汉大学,担任动物技
师。唐启秀和儿子唐瑞昌于1929年创建了动物标本馆。武大西迁乐山时期,唐瑞昌搜集到了大量的标本。1950年代到60年代,他带领其子唐兆子及其工作人员辗转大江南北,足迹遍及西双版纳、大小兴安岭和新疆阿尔泰山区,采集了大量标本。现任馆长唐兆子,其子唐健亦在标本馆工作。该馆先后接待过李光耀、乔石、李铁映等要人。 崖鸽(制作于1911年,是中国保存最久的标本之一)
柱头虫、文昌鱼(从低等的无脊椎动物进化到高等的脊椎动物的中间过渡类群)
泥螈、虎螈(从鱼类进化到两栖类的中间型动物)
始祖鸟化石模型(从爬行类进化到鸟类)
鸭嘴兽(从爬行类进化到哺乳类的“活化石”)
在动物学、生态学上具典型代表的动物:七鳃鳗、美洲肺鱼、避役、盲蛇、两头蛇、鸵鸟、鸸鹋、几维、蜂鸟、大袋鼠等
在中国自然界已难寻足迹的珍稀种类:中华鲟(长达4米)、白鱀豚、扬子鳄、中华秋沙鸭、红腹锦鸡、白颈长尾雉、褐马鸡、朱鹮、黄腹噪眉(全国只有3个)、金丝猴、倭蜂猴、大熊猫等 1990年,获得武汉市科协“首届武汉市科技博览会”奖
1995年,武汉市委、市政府授牌“武汉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6年,武汉市环保委员会挂牌“武汉市环境教授基地”
1997年,武昌区科协挂牌“武昌区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
参与《神农架》、《湖北省重点保护动物图谱》的编写工作
㈡ 国内最大鳇鱼标本108岁重1128斤,制作标本的过程麻烦吗
相当麻烦的。大部分动物标本制作师都会采用的一种动物标本制作方法叫做“标本剥制术”,它应用较广泛,可用于鸟类、兽类、鱼类、爬行类、两栖类甚至一些无脊椎动物(例如软体动物等)。
㈢ 中国三只鸭嘴兽标本在哪
鸭嘴兽是最原始的哺乳动物[动物界脊索动物门动物]之一,它是未完全进化的哺乳动物,种类极少,同属之中只有鸭嘴兽一种动物,也是最低等的哺乳动物之一;18世纪后期,乔治·肖收到鸭嘴兽标本,以为这种生物是恶作剧的产物,后于1799年命名。鸭嘴兽嘴和脚像鸭子[脊椎动物],而身体和尾部像海狸。2500万年前就已出现,至今仍生活在澳大利亚。由于鸭嘴兽数量较少且分布较小,故暂未发现亚种。2019年2月,中国湖北地区首次发现了2个与现生鸭嘴兽具有相似捕食方式的海生爬行动物化石。
㈣ 国内最大鳇鱼标本108岁重1128斤,你知道标本是怎么制作的吗
动物的标本是采取物理或化学手段对动物整体或者部分进行制作处理。种类主要有:浸制标本,剥制标本,骨骼标本,干制标本,玻片标本等等。
在黑龙江佳木斯抚远鱼博物馆内,放有一条重1128斤年龄108岁的鳇鱼标本。 这条鳇鱼标本成了抚远鱼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国内最大鳇鱼标本:108岁重1128斤
黑龙江佳木斯抚远鱼博物馆内有一条重1128斤,年龄108岁的黄鱼,工作人员介绍,由于这条黄鱼标本的体积庞大,制作过程很繁琐,历时半个月才完成。
这条黄鱼标本是国内最大的标本,因此成了抚远于鱼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动物标本制作过程,是采取物理或者化学手段对动物的整体或者部分进行制作处理的一个过程。
原来在我们面前展现出来的这些栩栩如生的动物标本,是花费了工作人员众多的时间和精力制作出来的,感谢他们为我们带来的感官的愉悦。
㈤ 我国有哪些特有的珍稀动物
1、大熊猫
大熊猫(学名:Ailuropoda melanoleuca):属于食肉目、熊科、大熊猫亚科和大熊猫属唯一的哺乳动物,头躯长1.2-1.8米,尾长10-12厘米。体重80-120千克,最重可达180千克,体色为黑白两色,它有着圆圆的脸颊,大大的黑眼圈,胖嘟嘟的身体,标志性的内八字的行走方式,也有解剖刀般锋利的爪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动物之一。
2、白鱀豚
白鱀豚(学名:Baiji,Lipotes vexillifer)亦称:白鳍鲸、白鳍、白旗、白夹、青鳍、江马、中华江豚、扬子江豚及长江河豚等,是中国特有的淡水鲸类,仅产于长江中下游。
3、扬子鳄
扬子鳄,Alligator sinensis(Fauvel,1879),或称作鼍(tuó),是短吻鳄科短吻鳄属的一种鳄鱼。是中国特有的一种鳄鱼,是世界上最小的鳄鱼品种之一。它既是古老的,又是现存数量非常稀少、世界上濒临灭绝的爬行动物。因其生活在长江流域,故称“扬子鳄”。
4、朱鹮
朱鹮(学名:Nipponia nippon)古称朱鹭、红朱鹭,朱鹮系东亚特有种。中等体型,体羽白色,后枕部有长的柳叶形羽冠,额至面颊部皮肤裸露,呈鲜红色;繁殖期时用喙不断啄取从颈部肌肉中分泌的灰色素,涂抹到头部、颈部、上背和两翅羽毛上,使其变成灰黑色。
5、金丝猴
金丝猴(拉丁学名:Rhinopithecus),毛质柔软,鼻子上翘,有缅甸金丝猴、怒江金丝猴、川金丝猴、滇金丝猴、黔金丝猴、越南金丝猴6种,其中除缅甸金丝猴和越南金丝猴外,均为中国特有的珍贵动物。
㈥ 国内最大鳇鱼标本108岁重1128斤,标本是如何做成的
黑龙江佳木斯,抚远鱼博馆内放有一条重1128斤、 年龄108岁的鳇鱼标本。
工作人员介绍,由于这条鳇鱼体积庞大,制作过程很繁琐,历时半个月才完成。
由于这条鳇鱼是国内最大的标本,也成了抚远鱼博馆的“镇馆之宝”。
例如一般鸟类的剥皮是从腹部剖开,但鸬鹚因腹部脂肪较多,在腹部开口易污染羽毛,就可改为从背部剖开。
除此之外,在制作标本的过程中也会有所不同,有很多种制作方法,例如在制作鸟类标本时就有从胸部剖开和腹部剖开的区别。
只要做好的标本能形象逼真,符合生态、栩栩如生,就是件完美的作品。
㈦ 北京自然博物馆里都有哪些一级二级保护动物标本
许多标本在国内、国际上都堪称孤品,包括世界闻名的古黄河象头骨化石、长26米的巨型井研马门溪龙化石亚洲象标本、朱德同志转送的鳄鱼标本等各类礼品标本。其中比较珍贵的还有新西兰坎特伯雷国家博物馆赠送我国的恐鸟骨骼标本,这种地球上巨大的鸟已经于1885年在我们这个星球上灭绝,而这件标本也是保存在我国的唯一的恐鸟标本。
为了更好地向公众展示这些珍贵标本,北京自然博物馆的基本陈列以生物进化为主线,展示了生物多样性以及与环境的关系,构筑起一个地球上生命发生发展的全景图。古生物陈列厅向我们展示了生物的起源和早期的演化进程,透过化石的印痕,人们似乎又看到了已经灭绝的生物。这些生物的遗迹,似乎带领人们穿越时空,聆听来自遥远太古代的声音;而植物陈列厅又似一部绿色的史诗,叙述着植物亿万年的演变。由水生到植物登陆,即使是一朵花的盛开,即使是一粒种子的传播,都蕴藏了无数的奥秘,留给我们无数的疑问;动物陈列厅,则向我们讲述了这些“人类的朋友”身上的奥秘,这里将世界上最具代表性的野生动物及其生态环境还原再现,生动地向我们展示了动物之美,动物界的神奇;人类陈列厅,让我们一睹人类由来的壮阔历史。由猿到人,历经万年,才有今日的容颜。一个人的诞生,看似平淡无奇,却展示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中国唯一的恐龙木乃伊化石、北极熊、犀牛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