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跤如和训练
从锻炼方式上看,大致可以划分三种:健美爱好者,力量爱好者和格斗爱好者,当然也有交叉,但最终还是有侧重。由于三种训练方式的不尽相同,所以论坛风格也呈多元化,每个人从中都可以吸取良好的营养。我在论坛也待了不少时间,一步一步学到很多有益的东西,印象最深的,当属草色近却无无偿提供的各类文章:震撼、开阔视野、受益匪浅,让人深刻感受到了西方体育训练的先进、发达及科学性。然而,在接触西方先进体系的同时,我们却很难看到传统训练方法的影子,讨论的少、锻炼的少、生活中也看不到什么人在练,传统训练基本上被西方现代体育完全代替了。莫非真的是现代体育太强大、传统训练太落后的原因?我看未必,种种原因,中国有不少好的传统瑰宝都面临失传危险,一些特殊的传统武术也同样如此,比如中国跤和太极拳里面的功力训练,研究一下,会觉得有很多好东西,有些至今还不为西方人所知。我对摔跤是外行,在力量训练上也是初学者,但很愿意跟大家一起分享自己在传统功力训练上面的一些认识,也算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吧。
我对中国跤功力训练的认识,来源于李宝如老先生的在《中国式摔跤精粹》,本文的所提到的所有方法,均出自该书。中国跤的功力训练包括徒手和器械两种。
在徒手训练中,看不到俯卧撑、仰卧起坐、徒手深蹲之类的现代方法,为啥不练,不得而知,但看完整个功力训练后,会晓得不练这些也罢。中国跤的徒手训练侧重身体的柔韧、协调和上、下肢灵活性以及腿部力量的练习,但基本上没有上肢力量的练习。
1、柔韧练习有伸筋、涮腰、踢腿,这些基本练习法也都很常见,但健身房里几乎看不见什么人在练,可能是大家都不太重视,觉得用处不大吧。
2、上肢灵活性和协调性的练习,我没怎么看明白,此处省略。
3、下肢力量和灵活性的训练,其中有些练法很有智慧,也很有趣,比方说小钻子:两腿开立与肩同宽呈半蹲式,双手掐腰,向左转体180°下蹲,双腿交叉,稳定后站起,再向右转体下蹲,反复练习。这个动作可以当成转体徒手深蹲来看,锻炼腿部力量及灵活性、稳定性。专门练腿部力量的动作有几种矮子步,如矮子步鸭行、矮子步踢腿。我没练过这个,因为感觉太痛苦了。
4、云手,本来这是太极拳的动作,但在中国跤里面被看做基本功的基本功,单看动作,没啥了不起,也看不出锻炼什么。但如果有站桩的基础并深入练习,这个动作的价值就可以体现出来。
5、站桩,中国跤对桩功也很有讲究,跟内家拳有得一比,这个不再展开讨论。
显然,中国跤的徒手训练既不是锻炼单一的肌肉,也不是单一的有氧,而是综合训练,由于站桩因素的存在,也就形成了完全有别于西方综合训练的特殊功力训练。下面来看器械练习。
器械练习中也有很多我没看明白的地方,所以我只捡看得懂的说。
1、小棒子,有很多练法,其中一个就是卷千斤棒,锻炼前臂和腕力;还可以用来伸筋,可见拉筋的重要性。
2、揉大缸,老水缸一口,双手抓住缸沿旋转,这个现在已经不太实用,主要是不方便了。
3、推子,可以用砖,也可以用小石锁来推,推子练法较多,书中列出了20多种推法,主要锻炼指力、腕力、臂力、腰腿爆发力耐力,非常有价值,这里介绍一种练法:云推。实际练习中,可以双手各持一个哑铃,做云手,我每天都练这个动作,感觉很好。
4、大杆,这也是太极拳功力训练的一个器械,选用4米以上长的白蜡杆,锻炼整体的爆发力,绝对好的一个东西,我收藏了一根4米2的杆子。
5、石锁,练法很多,很想收藏,但没找到哪里有卖。
6、太极球,看来中国跤和太极拳还真的有渊源。大太极球可以放在地上旋转,锻炼腰腿力量,小太极球可以靠在墙上揉动。
其他还有天秤、地秤、石担子、掷子、滑车、大拧子、霸王砖等等,都很有趣,但未必合适现代人练习。
上面列举了一些中国跤的功力训练,有些是可以用现代体育替代的,有些则是现代体育还没有意识到的,属于老祖宗传下来的宝贵财富,作为后人,我们有责任继承和发扬传统瑰宝。我目前对石锁很感兴趣,希望在合适的时候收藏几个,老祖宗的东西,西方人并没有完全学去,国人当自强。
B. 中国式摔跤的基本功
中国跤术要求非常严谨,它有着固定的基本姿势,这些姿势一般称为之“跤架”,这些姿势都是平时训练中形成的.
“跤架”的基本姿势是在才一出架的瞬刻间,上体成半斜面,两腿微屈;要求扣胸、紧臂、垂尾骨,头部要正直,鼻尖向前不得超过前脚尖,后脑不得超过后脚跟;两手指松开并拢成松握拳状,上手在前,底手在后,沉肩垂肘,两手高不过鼻,低不过嘴,这样为封门出架的上半身姿势。跤架分为右架与左架。左脚在前时为左架,右脚在前时为右架;前脚为虚,后脚为实;身体重心前脚支撑承负全身40%重量,后脚支撑承负全身60%重量,后脚为主要站立基础,这样前脚为先锋,后脚为后卫。这种姿势在传统武术“形意拳”里面叫“三才势”即“三体势”。此动作姿势形成前后腿紧密相随。如属右架者其右手也在前,在前之手叫上手,捎后之手叫后手(底手),又称“上把”“底把”,前手抢把,后手辅助上手。 跤架的前脚为先锋,后脚是后卫,这是摔跤中步法的基本要求,俗话说:“走对步赢跤,走错步输跤”。步法在摔跤里是极为重要的,灵活的运用步法是每个跤手必须熟练的环节。跤术的基本步法必须掌握。
在走架时右架向右转行或左架向右环行,不论走快步或走慢步,双脚运行一定保持走斜丁步;在摔跤的过程中一但要挪动,必须是底桩先走,横向跨步而前脚紧跟;在走跤步时前后脚横跨一尺而前脚跟步三寸,后卫保先锋,跤步永不乱跨。在摔跤时步法后退也可以,前脚滑退而底桩横跨,永远保持斜丁步的步伐。 特别要加强腰腹和腿部的力量和灵活性练习。还要注意动作迅速和上下肢的协调配合,“眼似闪电,腰如盘蛇,脚似钻。”“动作要象打闪纫针”。这都说明摔跤必须要以快取胜。因为快可使动作突然,使对方猝不胜防,从而争得主动。
摔跤还强调手脚动作要密切配合。上边用两手把对方捆住,下面再用脚和腿使绊。
每个人的身高、体重和身体素质等条件都不同,因此应选择适于自己练习和使用的技术动作,以便更快地掌握技术,形成自己的特点。例如身材矮小、动作比较灵活的人,可着重选练小得合、捞、磨、端踢、掐撮、躺刀、入、穿档靠、蹩、掏、耙、刀勾、豁、揣、捆等技术动作;身高、体重、力气大的人,可重点练勾、别、缠、踢、掰、叉、涮、拧、锓、拄、撮、肘、拍、撴、装、错、披以及大得合等技术动作。
俗话说:“摔跤要有一把主手。”有了一把得意的底手,就能便于应付对方的快攻。反过来说,输跤者首先输了手,因为一旦被对方抓着一把适于他的袖带,往往就会陷于被动。当然,有经验的运动员也可以借对方的揪袖和夹脖作为一种诱招。例如在对方使别或勾时,可在后面扒腰、按腿来横削对方唯一的张桩,这样就可以转危为安,反败为胜。
身材高大的人与身材矮小的人对摔时,身材高大的人应发挥臂长、身长、腿长的特点,争取先抓住对方而不要让对方先靠近自己。反之,身材矮小的人要争取接近和抱住身材高大的人,尽量限制对方的长处。如对方身体较胖、体力较差时,可设法扯着对方转动,消耗他的体力,然后再借机进攻。
C. 摔跤的技巧有哪些
即便只是技巧,也需要花时间磨练,巧劲不是那么容易掌握的。说两个基本功吧:拉皮带,转缸。
选一条自行车内胎,一劈为二,选一条,两手各握其中一端。进行一手向前一手向后的对拉训练,配合拧腰。比如说:右手往前撑,左手往后拉,这时身体向左拧转,头向左后方看。纯熟之后,配合脚下的勾腿:还是右前左后的动作,左腿向右勾起。然后换式,左右循环往复训练。
找一个大水缸,空的。双手握住缸沿,使水缸与地面呈45度角。转动水缸,就好像搬动对手一般。纯熟之后,逐渐往缸中加土。若能坚持,一天加一把土。
这两个基本功都是对力量大小、旋转用力方式的训练,非常有效。至于下盘的稳固,没别的,蹲马步去吧。
要说纯技巧,也不是没有。说一千道一万,互相引逗而已。给个劲儿,把对手的劲儿和中心逗出来,再顺着使劲就是。说来轻松,掌握不易。
摔跤是武术的根子,几乎没有哪家功夫里不带跤的。如今中国跤大体分为三派:保定快跤(以常东升闻名)、北京跤(里面有很多满人跤法)、蒙古跤。有兴趣的了解一下吧。
D. 中国式摔跤有什么特点
中国跤变化多端,摔法多达几十种。摔跤要练习扎实的基本功,特别要加强腰腹、腿部力量和灵活性练习。还要注意动作迅速和上下肢的协调配合、手脚动作的密切配合。根据每个人的身高、体重和身体素质等条件的不同,要选择适于自己使用的技术。例如身材矮小、动作比较灵活的人,可以选练小得合、捞、磨、端踢、掐撮、躺刀、入、穿档靠、蹩、掏、耙、刀勾、豁、揣、捆等技术动作;而身高、体重、力气大的人,可以依靠勾、别、缠、踢、掰、叉、涮、拧、锓、拄、撮、肘、拍、装、错、披以及大得合等技术形成自己的风格。
E. 摔跤应该练什么
比赛不计的话,实战里面最实际好用就是中国跤术,尤其是传统的快跤,绝对是一项系统的绝技。要学会摔跤,有几样东西是最基础的,也是最重要的。第一,抓力,要练到能抓到对方任何部位,如衣领,胳膊,腰带之类,都能把对方的身形拧背第二,腰胯力,要把对方摔倒或者掼出去,是腰在发力,不是手臂第三,腿力,腿除了要站得稳之外,还要用钩挂扫拌的招数,来对付对方的支撑腿。锻炼的时候力量训练就朝这三个大方向练就对了。然后技术就要找个专门的老师带一段时间。自己可以练习抱腿,双手抱紧对方两条大腿,往上一提,对方就肯定倒。
如何练好摔跤
F. 打架的时候怎样发挥中国式摔跤
基本功扎实,多耙泥鳅。
没事找个师兄弟穿常服或者褡裢多练。
主要熟练自己的几个适合的招式,比如高个的就多练脑切子牵别,个矮的多练德合了手别之类的。
等打架的时候近身一靠上就有跤了。
我建议你要是打架练散打效果更好。中国跤想摔好了太难。
非得要打架用,最好加上柔道的舍身技,拳击的组合拳。这样最科学。
远踢 近打 贴身摔 这是武术的应用方法。
一个好的跤手浑身都是跤,不用考虑打架时候怎么发挥,只要能够到对方的距离之内,必能让之倒地。但没有多年的寒暑功夫是出不来的。
G. 高个子如何练好中国式摔跤
中国跤最好的体形,叫同天贯日。其中贯指的就是高大而匀称,日指的才是矮壮的人。所以,说你不适合练中国跤的,纯属胡扯。
高个子的优点是压制距离远,对手进攻困难,步子大,对于难于跟上,利于使用向下方力的技术,比如说脑切子。
发挥你身高的优点,控制对手,多走动,利用步子大迫使对方多次换腿,破坏对方重心,创造进攻的机会。多练习脑切子,耙子之类高个子适合用的技术。其它的都一样,别人怎么练,你怎么练。
H. 谁知道中国式摔跤运动中徒手和器械练习方法及其配合技术动作
摔跤基本功既有单式练习又有联合练习,既有徒手练习又有器械练习。
摔跤的基本功不仅是熟练地掌握和提高摔跤技术的重要环节,而且是有效地发展专项身体素质的重要手段。摔跤的技术是千变万化的,只有全面地掌握摔跤的基本功,练习基本功,才能为掌握摔跤技术打下良好基础。
第一节 倒地功
中国式摔跤是一项对抗性很强的项目,目的是要摔倒对方而自己保持平衡。常言道:“要想摔人,必须先会倒地。” 这就是说,练习摔跤,要先学会倒地的功夫,才能避免受伤,做到自我保护,同肘锻炼身体能经受震动,发展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
在练习倒地功时,必须注意: 1.倒地时,身体接触地面的面积要大。 2.倒地时,要憋气、团身、全身紧张,以免内脏受到 震动。 3.手撑地时,手指稍向里扣,屈肘。 4.被摔倒时,要及时松手,以防砸伤.
倒地功的内容有: 1.前倒:同“前滚翻”的动作。 2.左前倒:由左架开始,上体前倾,两膝交屈,左手 在前,右手在后。左手指向里撑地,接着迅速屈肘、低头、 团身左前滚。左肩先着地,然后右肩着地。 3.右前倒:方法与左前例相同,只是向右前方倒地。 4.左后倒:由左架开始,低头、团身、屈膝,身体向 左后方倒。左手指向里,并在身体左侧撑地,然后迅速屈 臂,使身体向左后方着地。 5.右后倒:方法与左后倒相同,只是向右后方倒地。 6.后倒:同“后滚翻”,但手臂和后背要同时着地, 低头、含胸、憋气。 7.直立前倒:身体直立前倒,两臂微屈,两手手指稍向里指,两手撑地后,以迅速屈肘的动作来缓冲落地的冲击力。在整个动作的过程中,要抬头、憋气,全身紧张用力。 f练习倒地的功夫,最好从原地开始,根据掌握的情况,可改变姿势或在活动中练习,逐渐增加难度,以适应比赛时的情况
中国式摔跤是通过摔跤衣发挥手法的作用。术语讲:“手是两扇门,全靠腿赢人。”形象地道出手法技术在摔跤运动中的重要作用,实战中有了有利的把位才能组织进攻,从而战胜对方。
中国式摔跤优于其它跤种,手脚分工明确就是中国跤鲜明的特点。它说明了中国式摔跤的先进性和文明性。中国式摔跤技法博大精深,功法和技术繁多。就手法而言,有抢手(抓握),防手(防抓握),蹬手(蹬把),引手(主动给对方抓握,借以反攻),借手(借对方紧握我时我借其手进攻)。拿法就是借用跤衣或肘腕拿摔。
一般情况左侧进攻者左手为上手,也叫前手。右手为底手,也叫后手。术语讲:“跤摔一把手。”就是讲一把底手,也叫准手。抢手也就是抢底手,也叫争手。抢底手争上手是手法技术的基本技术。
中国跤在实战中运动员均要穿布制开胸、半袖的短上衣,叫跤衣。也叫褡裢。腰系中心带也叫腰带。跤衣跤带各部位均有名称。(把位示意图)
一、 跤衣把位名称,把位和抓法
● 跤衣部位
1、 衣领叫领
(1) 正领
(2) 偏领(磨盘领)
(3) 倒扒领
2、 衣袖叫小袖
3、 胸襟叫门子
(1) 直门
(2) 偏门
(3) 挂门
(4) 软门
4、 腰带叫中心带
(1) 前带
(2) 偏带
(3) 后带
5、 跤衣下摆游离部分叫小杈
(1) 直握
(2) 反握
6、 跤衣背后部分叫后契
(1) 后带上
(2) 后带下
● 实战中除抓握跤衣外还可以抓握身体上肢各部位
1、 握腕
(1) 反握腕
(2) 正握腕
(3) 双手握腕,又叫双剁腕
(4) 掳腕
2、 握肘
(1) 掐肘
(2) 掳肘
3、 抱脖
(1) 单臂夹颈
(2) 单臂反夹颈(反夹锅)
(3) 单手抱脖(向后扒抱)
(4) 双手夹颈(双手扣腕)
● 跤衣把位抓握方法
1、 抓握大领方法
(1) 正领、偏领:拇指在内,四指在外
(2) 倒扒领:由对方腋下扒对方领,四指在内
2、 抓小袖方法(抓异名侧衣袖)
四指在内,拇指在外
3、 胸襟的抓法
(1) 直门:抓异名胸襟上部,拇指在内,四指在外,将跤衣翻起。
(2) 偏门:抓同名侧胸襟上部,四指在内,拇指在外。
(3) 反挂门:反腕抓异名侧胸襟上部,拇指在外,四指在内。
(4) 软门:抓异名侧中带上,胸襟下部,拇指在内,四指在外翻起。
4、 跤带抓握法
(1) 正握后带:又叫盖后带,拇指插入,四指下勾。
(2) 反握后带:又叫挎后带,四指反腕插入,拇指在外。
(3) 偏带:双手或单手抓握异名侧偏带,拇指在内,四指勾挂。
(4) 中带:又叫中心带,单手或双手抓握对方前带,拇指在外,四指插入,反腕抓握叫端中带。
5、 后契的抓握法
(1) 单手抓握对方背后带上跤衣
(2) 但手抓握对方背后带下跤衣
6、 杈的抓握法
(1) 反手抓:反手抓握异名侧跤衣下摆游离部分。
(2) 正手抓:正手抓握异名侧跤衣下摆游离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