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为什么起中国这个名字

为什么起中国这个名字

发布时间:2022-07-15 10:56:01

⑴ “中国”为什么会称为中国呢这两个字有何意义呢

“中国”的出现起源于殷商时期,在古代时,中国也是中央之国,是天下之中心,指一个国家的首都,古代中国是政治意义文明意义上的形容词,中国的名称正式起源于近代,也真正成为了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名词,中国是中华民族各族人民共同组成的国家,全称中华人民共和国。

温馨小提醒:

由此可以看出,中国两字历史来源悠久,中华民族意识的不断觉醒,中国被赋予了民族和国家的概念,全世界只有一个中国,那就是我们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为祖国感到骄傲,祝我们的伟大祖国越来越好。

⑵ 中国这个名字是谁起的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中国宝鸡出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之中。“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
其次,在《诗经》中,也有较早的记载。如《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以绥四方。”但《诗经》里的此类“中国”实为“国中”,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

在中国古代,国家有时统一,有时分裂,中国一词的含义在不同时代也不同,大致统一时期略指全国,分裂时多指中原。随着皇帝统治疆土的变化,中国一词所包括的范围也相应有所不同。“中国”这一名称在西周武王时期意为“中央之国”。相传3000年前,周公在阳城(今河南登封)用土圭测度日影,测得夏至这一天午时,八尺之表于周围景物均没有日影,便认为这是大地的中心,因此周朝谓之中国。

汉代开始,人们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少数民族建立的中原王朝也自称为“中国”。南北朝时期,南朝自称为“中国”,把北朝叫做“魏虏”;北朝也自称为“中国”,把南朝叫做“岛夷”。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都不承认对方为中国。

到清代,处于清政府管辖下的全部领土,都以中国为它的代名称。在19世纪中叶以后,“中国”才专指国家的全部领土,不做他用。
辛亥革命后,1912年成立民国,当时合汉族、满族、蒙古族、回族、藏族五个大族为一家,定名为中华,全称为“中华民国”简称“中国”,这个称谓才正式成为其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政治名词。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时,定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也简称“中国”。

⑶ 为什么取名为中国

“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当《尚书》上出现“中国”时,仅仅是西周人们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到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中国”的涵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膨胀,“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
相传,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朝代是夏朝。古时候,黄河流域一带的先民自称“华夏”,或简称“华”、“夏”。“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左传》襄公二十六年(公元前547年):“楚失华夏”。唐孔颖达疏:“华夏为中国也”。从字义上来讲,“华”字有美丽的含义,“夏”字有盛大的意义,连起来的确是个美好的词。“华夏”所指即为中原诸侯,也是汉族前身的称谓,所以“华夏”至今仍为中国的别称。
一、“中国”一词之本义考
华夏族人称其四境民族为蛮、夷、戎、狄,而自称为“中国”。“中国”一词最早见于周代文献,后来随着所指对象不同而有不同的含义。大致说来,有以下六种概念:一是指京师(首都)而言,如《诗经·民劳》注:“中国,京师也”。二是指天子直接统治的地区,如诸葛亮对孙权说:“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三是指中原地区,如《史记·东越列传》:“东瓯请举国徒中国”。四是指国内、内地,如《史记·武帝本纪》:“天下名山八,而三在蛮夷,五在中国”。五是指诸夏族居住的地区,如《论语集解》:“诸夏,中国也”。六是指华夏或汉族建立的国家,《史记》、《汉书》经常出现这样的称谓。所以自汉代开始,人们常常把汉族建立的中原王朝称为“中国”。正因为如此,当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便以“中国”自居,如鲜卑人建立的北魏自称“中国”,将南朝叫作“岛夷”;而同时汉族建立的南朝虽然迁离了中原,仍以“中国”自居,称北朝为“索虏”、北魏为“魏虏”。又如在宋代,辽与北宋、金与南宋彼此都自称“中国”,且互不承认对方是“中国”。
二、“中国”一词之地域观念演变考
“中国”一词所指范围,随着时代的推移而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的扩展过程。当《尚书》上出现“中国”时,仅仅是西周人们对自己所居关中、河洛地区的称呼;到东周时,周的附属地区也可以称为“中国”了,“中国”的涵义扩展到包括各大小诸侯国在内的黄河中下游地区。而随着各诸侯国疆域的膨胀,“中国”成了列国全境的称号。秦汉以来,又把不属黄河流域但在中原王朝政权统辖范围之内的地区都称为“中国”,“中国”一名终于成为我国的通用名号。19世纪中叶以来,“中国”则成了专指我们国家全部领土的专用名词。
事实上,“中国”一名虽有三千年文字记载的历史,但它仅仅是一种地域观念,从夏、商、周开始直至清末,从来没有一个王朝或政权曾以“中国”作为正式国名。“中国”正式作为国名,始于辛亥革命以后。1912年元旦,中华民国成立,国际上通称Republic of China,简称China(“中国”)。至此,“中国”一名才成为具有近代国家概念的正式名称。1949年成立了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又将“中国”概念完善、充实到今天的含义。
三、“中国”一词别名考
“中国”的别名,除上述的“华夏”外,还有“中华”、“九州”、“四海”、“神州”等称呼。“中华”最初指黄河流域一带,《三国志》裴注中最早出现了“中华”一词。随着版图的扩大,凡属中原王朝所管辖的地方都统称为“中华”,泛指全国。唐代韩亻屋诗云:“中华地向边城尽,外国云从岛上来”,已把“中华”与“外国”对举。所以,“中国”也简称“华”,中国人侨居海外称“华侨”。
“九州”之名,起于战国中期。当时列国纷争,战火连天,人们渴望统一,于是产生了区划中原的思想萌芽,因而《禹贡》便有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其它古籍如《尔雅·释地》、《周礼·职方》、《吕氏春秋·有始览》等也有“九州”的记载,尽管具体的州名有所差异,但记载的均为九个州。“州”正式成为政区是东汉的事。后代的州越分越多,越分越细,辖区也越来越小,但中心地域大致相当于战国时代“九州”的范围。所以“九州”就成了中国的代称,并一直沿用至今。
古时候,中国曾有“四海”之称,以四境均有海水环绕而得名。战国齐人邹衍,得到海外交通的启发,大胆提出了“大九州”说。他认为《禹贡》九州合起来只能算一州,叫“赤县神州”;同样大小的州共有9个,但不过是裨海环绕的小九州;这样的小九州共有9个,组成大九州;大九州四周为大瀛州所环绕。所以,“神州”只占天下八十一分之一。后代的事实虽然证明这只是一种假说,但“神州”之名一直沿用到今天。
四、世界文化中的“中国”名称考
古代印度、希腊、罗马等国人,尊称中国为Cina、Thin、Sinae,许多发达国家几乎都用与之音近的名词来称呼中国,中文译音为:支那、脂那、至那、希尼、震旦等。这些都是“秦”字的外文对应,或以为从“丝绸”的“丝”读音而来,也有人认为源出“瓷器(china)”或闽南话的“茶”。
俄罗斯将中国叫“契丹”,显然另有来源。契丹族建立的辽朝,武力强盛,控制着整个蒙古高原及其周围地区,铁骑所至,所向无敌。而当时刚刚兴起于东欧平原的俄罗斯人,初闻东方惟有契丹,故称中国为“契丹”,并沿用至今。

⑷ 为什么中国叫做中国而不是其他名字

中国这个词最早是出现的西周,清朝才正式的把这个词语写进了史册里面,而在他们之前是没有人称为中国的,很多外国人看到中国这个词语都会很疑惑,中国为什么要称自己为“中国”呢?

由于有了明朝、清朝的培养,加之西方人的成为,所以中华民国建立之后,“中国”正式成为华夏国家的现代称谓。

“中国”第一就是意味着传统国家,核心的国家,哲学家认为中国代表的是一个中心之国,里面有着很大的意义,其中的“中”就意味着正统,合法,平衡还有公义的含义,中间的一些人就是那些被上天赋予很大权利的一些人,也就是说中国就是一个拥有正统权利的国家。

⑸ 中国的名字是怎么来的

中国为什么叫中国?一般的解释是,古代中国人认为中国处于世界的中央,因此叫“中国”。这中央的核心部分就是中原地区。世界上还有一些民族在发展的早期也认为自己民族所处的位置是在于世界的中央,但是观念并不如中国古人强烈。
中国古人为什么会有如此强烈的中央之国的思想观念?这中间有没有玄机呢?
在中国早期的历史中,中原地区是文化最发达的地区。最初的中原之王,也就是中国之王,乃是黄帝,黄者,土色也,在五方中以代表中央。从那以后,周边地区众多落后的部落和小国都不断企图攻入中原,成为中原之王。在众多战事冲突中,较为有名或成功的事件,从最早传说的南方蚩尤攻打中原的黄帝,到东方东夷族的后羿攻打中原的夏王朝,再到东部的成汤率领商人灭掉夏,在中原建立商朝。商又被西北的周人攻入,周人在中原偏西建立了周朝,领土不断扩大;周朝覆灭后,西北的秦人统一中国,国家的中心西移,但仍属于中原偏西位置。历史发展到后来依然是这样,汉代匈奴再次出现(匈奴此族,在商代时已经开始侵犯中原),不过基本被打回去;其后的混乱局面,边疆各民族都直接参与,打来打去,隋唐统一以后,边疆民族依然蠢蠢欲动,但基本没有成功。但马上又陷入混乱状态,宋建立以后不久,先是契丹人想占领中原,再是女真人,成功了。因此,女真人成了中原之王。但宋人在南边有搞了个南宋,没有灭亡,承接国统,因此这是一个奇怪的时代,双方都可以称帝。
中原就像一盘丰盛的大餐,周围的人都想据为己有,独自享用。因此才会有“逐鹿中原”、“问鼎中原”的故事。
再接下去是蒙古人,这时候政治中心北移,中原地区成为一个纯粹地理位置的概念,但是政治中心北移仍然有地理中心的意义,因为北方疆土扩大了。因此基本上仍然是地理中心。明代以后,中央又被满人占据。
中央地区为什么具有如此强大的吸引力?中央的意义就如同太阳。人类生存的地球属于太阳系。在太阳系中,太阳是所有行星的中心。太阳的强大引力吸引了众多行星围绕它旋转。同时,太阳散发出的光芒又普照众多行星,在地球上太阳光是生发万物的关键。
中国之传统文化,最初在中原地区定型发展。中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体,在起着太阳的作用。一方面,它具有文化的凝聚能力,能够像太阳吸引众多行星一样统领周边地区。夏商周三代开始,诸侯臣民要团结在帝王中央周围,到现在各路“诸侯子民”也要也团结在中央的周围。另一方面,其文化具有如同阳光普照一样的教化作用,能够把周边地区纳入自己的文化圈。中国汉字“皇”,最初就是能够散发光芒的东西。中国古人把帝王直接比做光芒万丈的太阳,比任何国家都要常见。帝王推行文化教化,此乃中国文化特色,文化的教化,如同阳光遍照四方。而中国疆域从最初的中原地区,逐渐向四方扩张,文化越发达,“太阳”的光芒照得越远,疆域就越来越大。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形成了现在的规模。不仅如此,文化的光芒还照到了海外,形成了东亚的中华文化圈。如果继续延伸扩展,是否就能形成了古人所说的“天下大同”的局面。但是一旦文化削弱,如同太阳发暗,对周边的影响力就减弱,在国家疆域内出现分裂状况。
中央的“太阳”,不仅有让诸侯臣民不背叛离开的力量,而且要有“康熙”(光芒大照)宇内、惠被众生的光芒。缺一不可。
中国文化一路传承,不仅有赖于对核心理念和精神(这是传统的精髓)的传承,也有赖于其包容性和创新精神。中国之传统基本一成不变,但文化却在不断变化,不断吸纳融合外来文化。
这种由中心向外扩张的文化模式,是中国的特色,具有强大的延续性、稳定性(传)和凝聚力(统),这与中国历代王朝重视“守器传统”有密切的关系。它不同于其他民族文化,打破旧的文化,创立新的文化,很少有如同中国一样连续不断地传下大统。因此世界众多古代国家和文化,惟独中国能够基本保持和一路继承发展下来。对这样的一种持续数千年屹立不倒的文化,我还能说什么呢?中国不灭,中国传统不会灭;中国传统不灭,中国不会灭。虽然百多年来文化之光有些黯淡,但我们应该对自己的文化有信心,相信她总会有一天再一次发散出耀眼的光芒。中国才是真正的“日不落之国”。
寻找未知 回答采纳率:29.3% 2008-11-08 03:43 检举
是有古代的。打下江山。传下来的
·⒈珡⒉·众 回答采纳率:6.2% 2008-11-08 04:07 检举
因为中国在地球的中间,所以叫中国

⑹ 中国这个名是从什么朝代开始叫起的为什么叫“中国”的

事实上根据法条考证,各朝代都有叫天朝或中国的例子。最早的确切考古物件中,以文字形式出现中国词汇,前11世纪的青铜器上,在西周初期。

考证表示,历朝代都有使用自称中国的例子,并不只有汉族建立的政权才说自己是中国,宋金之间就发生过谁才是正统中国的争议。

在春秋战国后,中国成为统治王朝的泛称,汉朝时则将其统治的九州地区皆称为“中国”,如《汉书·西域传》云:“及秦始皇攘却戎狄,筑长城界中国,然西不过临洮”,
在描述与匈奴等战争中以“中国”与异域外邦相对称,可见于《史记·大宛传》,载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天子既闻大宛及大夏、安息之属,皆大国,多奇物、土着,颇与中国同业。或相对描述异地民族,如描述安息人为:“其俗人长大平正,似中国人而胡服”,描述新罗人为:“其言语名物,有似中国人”
韩愈《谏佛骨表》:“夫佛者…,自后汉时传入中国…”。《宋史卷列传第一百九十四》 胡安国子:“自古中国盛强, 如汉武帝、唐太宗,其得志四夷”
《明史/志/卷三十一志第七历一/历法沿革》“大西洋归化远臣庞迪者、熊三拔等,携有彼国历法,多中国典籍所未备者。”

又如明万历帝写信给丰臣秀吉写 咨尔丰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国 (你崛起在海外的国家,也知道我们中国?),还有关于西域,郑和下西洋的书籍 介绍‘’其国去中国十万馀里,民物咸若 : 熙皡同风,刻石于兹永示万世‘’,如马欢与瀛涯胜览描述中,对外也自称中国 ,自己查查史书就可以知道,非常多 。

近代清朝的人确实会称呼自己是叫中国的,如大清法律中便有明确规定对外需称呼为中国,如《钦定大清会典》,《礼部·主客清吏司·賔礼·朝贡》卷五十六皆有。
另外,凡涉及中外国际交涉部分,称本国为“中国”,并本国人为“中国人”“中国人民”等,可见《修订法律大臣沉家本等奏进呈刑律》《修订法律大臣沉家本等奏进呈刑律分则草安折并清单》…等

在很多的着作都有写到,最明显的是来当时到中国的外国传教士记录,1869年,美国传教士倪维斯着作《中国与中国人》中,有清楚描述到中国人讲起自己的国名,最常用的是“中国”,发音是“Chung-Kwoh”,另一个是中华,发音是 “Chung- Hua” ,意思是在中央的国家。
其他方面有不少举例
刘铭传:中国自与外洋通商以来,门户洞开,藩篱尽撤,自古敌国外患,未有如此之多且强也。《刘壮肃公奏议/卷二、谟议略/筹造铁路以图自强摺》
张之洞:此时朝鲜已与中国无涉,俄据韩则雄于东方,倭踞韩则俄永无出路。此次和约虽言韩为自主之国,但伊藤与李相明言中国不得再管韩事《张文襄公选集/张文襄公选集三/致俄京许钦差》
连横:日本与中国为邻,唇齿之国也。明亡之季,士大夫之东渡者,络绎于途。而郑氏复有渭阳之谊,往来尤繁。《台湾通史/卷十四外交志/日本聘问》

⑺ 我国为什么要叫中国是谁起的名字

中国这词,目前最早可追溯到西周,西周人认为自己是居住在大地中央,因而脚下的土地叫中国,此后历朝历代均以此为延续,中国成为中原王朝的自称。

明朝万历皇帝给丰臣秀吉的诏书中,就明确写道:“咨尔丰臣平秀吉,崛起海邦,知尊中国”。至于正式定为国名,应该是在清朝初期,1689年清朝和北方的俄罗斯帝国规划边界签订《尼布楚条约》,条约中清朝明确写明自己就是中国,中国一词,也就第一次出现在西方价值观世界里,成为国名。

不过国名这个概念,其实在清朝之前,由于我们中国人已经认为自己就是全世界唯一的高度文明世界,所以中国一词更多的代表的是正统、世界中心的意思,并不是国名称呼,而是一种文化概念,是一种称霸世界尊号。好了,今天我们聊到这里,都看到这里了,点个赞呗。。

⑻ 中国为什么起名叫中国

“中国”这两个字其实最早是被发现在一件青铜器上,考古学家称之为“何尊”,它是1963年在陕西省宝鸡县被发现的。
“何尊”尊内底部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其中的“宅兹中国”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这段铭文是讲周成王继承周武王的遗志,在中原地区建造东都雒邑的故事。

“唯王初壅,宅于成周。复禀(逢)王礼福,自(躬亲)天。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曰:‘昔在尔考公氏,克逨文王,肆文王受兹命。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呜呼!尔有虽小子无识,视于公氏,有勋于天,彻命。敬享哉!’唯王恭德裕天,训我不敏。王咸诰。何赐贝卅朋,用作庾公宝尊彝。唯王五祀”
“宅兹中国”其中的“宅”是居住的意思,“兹”是这里的意思。大意便是武王在攻克商朝首都后表明“我现在占有了中国,准备把它当做自己的家,并且统治那里的民众”。
铭文中的“中国”是一个地理概念,指国之中央,在华夏民族形成的初期,由于受天文地理知识的限制,便把自己居住的区域所视为“天下之中”,而称他族居住的区域称为东、南、西、北四方。这里“中国”二字虽然不是具体的国名,但其中蕴含的气度与威仪让人荡气回肠。
中、国这两个字最早都是象形文字。“中”本来是一面特殊的大旗,是商朝人为召集他的部队和民众集合用的标志。由于集合时这面旗帜总是处于中间,以后就衍生出中心、中央、最重要的等意义。
“国”(繁体写成国)也是一个象形文字。中间的口表示人,有几个口就是几个人,所以称为人口。口下面的一横杠表示一片土地,无论生活或生产都离不开自己的土地,所以还得有人拿着戈守卫。为了更安全,需要在四周筑上一道城墙。所以国实际上是有围墙围起来的,有人守卫一个居民点,一个聚落,一座城,古代又称国。
商与西周的国都很多,春秋初期还有1000多个。“中国”的含义就是在很多国里,处于中心的、最重要的国,这就是中国只有最高的统治者,比如说商王以及后来的周王,他们居住的地方才有资格称为中国,“中国”是天子所在的国。

这里的“中国”与现代意义上泛指的国家政体不同。这里所谓的“中国”,是“天下的中央”。值得注意的是,这个“中央”不单单指地理意义上的中央,也是指文明意义的中央。也就是说,文明与野蛮是不一样的,人类共同体追求的是文明的最高水准。而这文明最高水准的地方,古人称之为“中国”。
西周早期就定义了古代对于“中国”的理解,他们认为的“文明最高水准”之地以现在的标准来看,应该是指现今中原地区、河南一带。
后来成王建都、平王东迁,将此地区逐渐拉大,直至秦始皇秦政横扫山东六国,之后的强汉再次征伐,将此“文明最高水准”扩展到一个“东方帝国”。之后历朝历代,都以“文明最高水准”自居。
但到了东周时天子的地位名存实亡,各诸侯国间相互吞并,国的数量越来越少,国土却越来越大。到战国后期,只剩下秦、楚、齐、燕、韩、赵、魏七国和若干小国,所以诸侯都开始以中国自居。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秦朝,称皇帝,自然也自称中国了。

⑼ 我们国家的名字为什么叫“中国”

中国,古时通常泛指中原地区,与“中华”“中夏”“中土”“中州”含义相同。古代华夏族、汉族建国于黄河流域一带,以为居天下之中,故称中国。后来成为我国的专用的简称 “中国”一词最早出现是在现中国境内考古发掘出的原始人的雕刻中发现,后来也有《大雅·民劳》“惠此中国”。但《诗经》中的此类“中国”实为“京城”,还不是真正指国家。称国家的“中国”一词,在东周战国诸子书中已屡见不鲜了。如《孟子·滕文公上》云:“陈良产地 ,悦周公仲尼之道,北学于中国”,又“兽蹄鸟迹之道,交于中国”;《庄子·田子方》:“中国之君子,明乎礼义而陋干知人心”……这些都说明:上古所谓“中国”,即指后世“中原”。但地域不及后世中原广,只相当于今黄河中下游河南大部、陕西南部、山西南部。 “中国”一词的频繁使用,主要在周以后。《礼记·王制》有云:“中国夷戎,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中国、蛮、夷、戎、狄,皆有病!”“中国”一词,是与蛮、夷、戎、狄对举而使用的。如果说《礼记》的成书时间较靠后,则《左传·庄公三十一年》有“凡诸侯有四夷之功,则献于王,王以警于夷。中国则否”的说法,足见春秋前期,“中国”一词就已经与蛮、夷、戎、狄对举。”齐桓公救援邢国,卫国等国,被称作“救中国”,足见此时的“中国”,已经扩大到被认为是“诸夏”的国家。

阅读全文

与为什么起中国这个名字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为什么骂印尼 浏览:300
意大利2000gs美白针怎么样 浏览:414
印尼指纹怎么算有效 浏览:476
新型肺炎越南有多少人死亡 浏览:735
越南红旗的名称叫什么 浏览:843
伊朗的盟友国是哪个国家 浏览:472
意大利u型扣是什么 浏览:770
意大利美术专业哪个好 浏览:439
意大利哪里包多 浏览:164
我住在英国很久了用英语怎么说 浏览:535
在哪里能买到印度榴莲 浏览:274
英国穷人都在什么地方 浏览:695
印尼35rb是多少钱 浏览:859
印尼什么牌子的奶粉最好 浏览:915
英国伦敦的小学生怎么上学 浏览:496
电脑版穿越火线越南服如何改模型 浏览:341
哈利波特英国有多少魔法师 浏览:446
意大利哪个银行卡最好 浏览:343
印度加入什么联盟 浏览:793
印度恒河价格多少 浏览: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