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的十大民营企业有哪些
中国第五大民企:碧桂园控股集团。
众所周知,总部位于广东省佛山市顺德区,是中国最大的新型城镇化住宅开发商,也是我国实力最强的地产企业之一。在过去的2019年,碧桂园集团实现了4859亿的营收。
这些年来,碧桂园创始人杨国强已经把掌舵集团的大权交给了女儿杨惠妍,集团业务包含物业发展、建安、装修、物业管理、物业投资、酒店开发和管理,以及现代农业、机器人。
中国第四大民企:恒力集团。
2020年,华为第五年蝉联中国民营企业500强冠军,2019年营业收入为8588.33亿元。
不得不说近几年来,华为在科技领域取得的突破有目共睹,今后更是有望成为世界手机领域的第一巨头。
㈡ 中国有名一些的工厂有哪些啊
㈢ 国内知名企业都有哪些
中国石油、中国石化、中国铁道建筑公司、中国第一汽车集团、中国上海汽车集团等。
介绍:
一、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石油集团、中石油)是一家集油气勘探开发、炼油化工、油品销售、油气储运、石油贸易、工程技术服务和石油装备制造于一体的综合性能源公司。公司成立于1999年11月5日,是在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重组过程中根据《公司法》和《国务院关于股份有限公司境外募集股份及上市的特别规定》成立的股份有限公司。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是中国油气行业占主导地位的最大的油气生产和销售商,是中国销售收入最大的公司之一,也是世界最大的石油公司之一。2013年10月,中石油以26亿美元收购巴西石油间接全资附属的一家子公司的全部股权,总计1.45亿股。2015年6月11日,中国石油与深圳市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签署战略合作协议。
二、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1](Sinopec Group)是1998年7月国家在原中国石油化工总公司基础上重组成立的特大型石油石化企业集团,是国家独资设立的国有公司、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和国家控股公司。公司注册资本1820亿元,总部设在北京。2007年底,中国石化股份公司总股本867亿股,中国石化集团公司持股占75.84%,外资股占19.35%,境内公众股占4.81%。公司在2011年财富世界500强名单中排名第5位。2015年7月22日,《财富》发布2015年世界500强排行榜,中国石油化工集团公司以4468.11亿美元的营业收入排第二位。
三、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China Railway Construction Corporation Co.,ltd)简称中国铁建(CRCC),前身是组建于1948年7月的中国人民解放军铁道兵,由国务院国资委管理。中国铁道建筑总公司是国有独资特大型建筑企业,也是中国乃至全球最具实力、最具规模的特大型综合建设集团之一。企业以工程承包为主业,集勘察、设计、投融资、施工、设备安装、工程监理、技术咨询、外经外贸于一体,经营业务遍及除台湾省外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
㈣ 国内十大科技型知商企业有哪些
国内十大科技型知商企业排行:
1、“知商”小米——移动互联网风口上的猪,跨界和垂直整合
苹果和乔布斯一度是热门话题,很多企业将自己的策略定位于模仿乔布斯精神和苹果模式,小米便是其中之一。今天小米成为一种现象,掌舵者雷军也升级为“大神”。
去年小米的销量为700万台。按照小米官方预测,今年销量有望达到2000万台。小米通过推出廉价的红米手机、发布小米3继续扩大手机产品线,通过从互联网转向线下渠道,从一二线城市转向其他地方实现扩张。从销量来看,小米手机已经进入第一阵营,“中华酷联”(中兴、华为、酷派和联想)的格局变为“中华酷联米”。
小米在电视、盒子这个智能电视业务上也进行积极探索。最近小米还推出移动电源,据说还会推出智能路由。除了硬件,小米在MIUI、小米应用市场的支撑下,在中国应用内容分发市场也谋得一席之地。
小米正在将苹果的垂直整合思想复制,利用软硬件内容一体化的服务提升更好的体验。同时又不断调整自己的策略,从追求性价比到以用户体验为中心,从专注手机业务到多条战线,从依赖互联网渠道到拥抱运营商和线下渠道,这种随机应变的灵活打法为其提供了强大的扩张能力。雷军说过一句话:在风口上,猪也能飞起来。他指的这股风就是移动互联网。
其他风口上的猪们明年或许要思考一下如何复制,或者借鉴小米了。
2、“知商”搜狗——命途多舛,互联网巨头博弈棋子的艰难而正确的选择
9月之前,搜狗作为搜索引擎市场的唯一变数,再加上背靠搜狐可以影响巨头之间的竞合格局,它何去何从一直是科技媒体关注的焦点,网络、奇虎360与腾讯先后加入竞逐。就在大家即将失去耐心时,搜狗做出了他的选择:腾讯。腾讯以4.48亿美元的注资成为搜狗的第二大股东,搜狐仍是搜狗控股股东。现任搜狗CEO王小川留任,立足于基于机器学习的下一代“智慧搜索”在搜狐和腾讯这两个巨头的陪护下继续创业。
看搜狗的整个发展,看似支持充沛,实则颠沛流离。最初便承载着搜狐的搜索梦想,先后有阿里这些投资者参与。但搜狐起步晚,在搜索上并无明显优势或差异化之处。
搜狗的前几年,搜索格局复杂,海外玩家Google依然较为强势,搜狗长期居于老三位置;后Google退出,网络寡头地位形成,但360又蹦出来,搜狗继续老三。搜索没成,搜狗输入法却成了中国网民的主要输入方式,搜狗也基于此探索出输入法-浏览器-搜索引擎的“三级火箭”模式。
搜狗的选择,让中国的互联网板块形成“腾讯+搜狐”的强强联盟,让搜索引擎市场格局更加充满活力。但更值得关注的是,作为与生俱来的棋子,搜狗如何找到位置,做好这颗棋子,平衡来自母公司和投资者公司的利益。在今年长达半年的纠结中,王小川与搜狐张朝阳、搜狗与搜狐、搜狗与360、网络和腾讯这些竞购者之间的周旋博弈,也足以看出搜狗最终做出的决定是多么艰难。显然,这也是个正确的决定。
移动端对网络之外的搜索引擎公司而言是唯一有机会的领域。作为腾讯入股交易的一部分,搜狗与腾讯搜搜合并后,在搜狐和腾讯的支持下,凭着输入法沉淀下来的技术和数据,以及移动输入法,前途将一片光明。
所以,选择比努力更重要。
3、“知商”虎嗅网——新媒体领军者,媒体转型,商业模式探索,UGC的内容创造模式
虎嗅已成为新媒体领域的经典案例,她在今年5月迎来第一个生日。这个十五人团队打造的新媒体,已经在Alexa300停留数月,每天拥有1500万流量。同时在微博、微信、新闻客户端等渠道还拥有数十万读者群。
10多年前门户出现时便有人惊呼纸媒将被颠覆。现在我们看到的是传统媒体在近年来纷纷触网,做app、做网站、做公众账号。但虎嗅作为一个新媒体,除了多元化的渠道,还带来一种全新的内容创造模式:社会化、低成本和低姿态,同时兼具新媒体的社会化传播、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强烈互动这些特征。
在商业化上虎嗅也在摸索一种全新的路子,例如企业付费文章。企业支付赞助费,虎嗅开辟赞助内容专区,里面是一些与企业和产品可以没有直接相关性,完全独立的分析评论文章,或专业研究报告。
虎嗅作为新媒体的试验田,同时又完全基于互联网渠道。科技与媒体在虎嗅交汇。在传统媒体纷纷思考如何应对新媒体浪潮时,虎嗅或许是个不错的样本。
4、长虹——家庭互联网,传统科技行业如何应对互联网浪潮,成功转型
被互联网颠覆或者影响的传统行业,除了远离科技的企业,一些传统科技企业本身也被深刻影响,例如家电企业。一方面,销售渠道从苏宁、国美这些实体店往电商转;另一方面,与互联网结合的家电产品则完全颠覆了人们对家电的认识。
因此传统科技企业如何拥抱互联网,甚至转型互联网便显得迫在眉睫。如果抗拒自然免不了被淘汰的命运。这些企业中,走得比较快的有海尔、长虹等企业。
长虹这家位于四川的公司,在家庭互联网上的进展值得关注。
长虹的方案是将家里的一切家电都智能化,可以联网,支持互动,进而实现远程控制、智能节能、自动服务等功能。这些产品可以是电视,也可以是空调冰箱,甚至可以是茶几。除了设备本身,长虹还提供智能的语音控制方案,提供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分享,和与社区分享沟通的功能。
2004年至今,长虹在包括家庭互联网在内的技术创新研发上投入已超100亿元。
传统科技企业如何适应互联网浪潮,在PC、手机和平板之外,如何寻求更多新的机会,长虹的前瞻性探索值得关注。
5、网络——科技浪潮助推互联网巨头完成移动转型
不论是主观感知,还是客观数据均显示,人们正在将越来越多的时间分配给手机。这时候任何PC时代的巨头都面临一个问题:转型。也就是拿到传说中的“船票”。
腾讯在2011年便推出微信,后来微信成为腾讯的杀手锏。马化腾则说过,如果没有微信,腾讯将迎来一场灾难。但是网络、阿里、搜狐、新浪和网易等巨头则没这么幸运,在去年底微信粉丝突破2亿时,他们还没有一张有效的船票。
今年网络便通过收购91无线和视频网站PPS,投资糯米网、百分之百手机的经济方式,通过基于多媒体搜索技术的移动搜索技术,以及在云端笼络开发者,形成了搜索、应用分发、地图和视频四大移动入口,而网络过亿用户的产品也已超过14个,其中移动搜索和输入法的日活跃用户数超过2000万。
网络的移动转型显而易见是成功的。这既与网络移动为先的策略有关,也与网络已经建立的入口、技术和数据优势有关,还与网络投资、自主研发产品、合作业务等多元化方式有关。资本市场对网络未来充满信心,2013年其股价一路攀升至近年最高点,李彦宏成为中国新首富。
事在人为,网络成功转型值得阿里等巨头借鉴。
6、去哪儿——成功上市,拼爹很重要?
今年四季度,美概股的窗口打开。去哪儿和58同城接连上市。其中,去哪儿首日收盘价28.4美元,较15美元的发行价上涨高达89.33%,市值超过30亿美元。良好的市场表现再加上美股身份,去哪儿必须是最受关注的科技公司之一。
这家公司定位于在线旅游搜索引擎市场。在线旅游市场正以年增长100%的速度壮大,这是去哪儿的市场红利。再加上去哪儿被网络投资后,网络给予其极大的流量扶持。并且网络决定此后三年将继续为其带去每年20多亿的流量。
由此可见,去哪儿当初引入网络投资是正确的。现在网络给了其独立发展的机会,但又给予充足的资源支持。
创业公司被巨头收购或投资,要寻找追求长远发展的巨头,而不是压榨剩余价值的公司。
7、豆瓣——最低调但依然最值得关注的慢公司,它活着,且活得很好
我们不应该只关注那些走得快的,在聚光灯下的公司。还有一些公司在自己领域已经潜伏耕耘良久。有的被称作“慢公司”,走得慢且稳;有的被称作“轻公司”,专注在业务的某个环节,并不急于扩张。这其中,以豆瓣这家文艺社交网络最为典型。
豆瓣目前已拥有7000万用户,大多数为文艺青年,Alexa流量排名一度进入前20。而这家公司只有300多名员工。2013年,我们看到豆瓣依然保持着小清新,保持着那份纯粹。
豆瓣也有不少动作。例如首页多次改版,强化搜索和发现;从专注图书、音乐和电影到关注一切事物,推出“东西”频道,做文艺社区的导购;通过豆瓣FM探索音乐增值会员服务模式;通过豆瓣阅读进入收费图书阅读市场。
可以看出,豆瓣2013年开始加快商业化步伐了,但与新浪微博等其他公司的商业化行为不同,豆瓣并未侵犯到用户利益,或者体验,依然清新和文艺范儿十足,商业化手段也可引领潮流。坚持风格不动摇使得它成为国内为数不多的称得上“伟大”的公司了,值得持续关注。
8、小桔科技——推出“打车神器”嘀嘀打车,资源对接模式,启发家政app、汽车后向服务等app
2013年打车app是被讨论最多的应用类别之一。2012年创业者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就像三年前的团购网站一样。但与团购网站不同的是,短时间内打车app已进入洗牌调整期,一些app昙花一现,寡头形成,合并开始。
据艾瑞咨询报告,2013年底,中国手机打车应用累计用户数将达1800万,2014年将增至3000万。嘀嘀打车独占鳌头,订单份额为59.4%;快的打车排名第二订单份额29.4%。12月初,快的与大黄蜂app宣布合并。
与其他动辄数亿用户的app比委实太小,且其商业模式和发展前景也被一些分析所质疑。但因特有的模式,打车app依然值得关注。这种模式可以对接紧缺的资源和长尾需求,通过信息透明化实时解决问题,正在启发越来越多的其他领域的创业者。例如家政服务领域、汽车后向服务领域的类似应用开始兴起。甚至一些就是从打车app转过去的。例如e家洁。未来这种资源对接模式势必会出现在更多领域。
9、美团网——团购网站在经历“千团大战”的洗涤后,如何涅槃重生,迎接O2O时代
美团网创立于2010年,彼时团购网站刚刚兴起。后来经历“千团大战”后,存活量不足两成。经过洗牌活下来生命力则更加顽强。
团购模式本身并没大的问题,对商家、平台和用户来说是多赢的。但因为门槛低,模式重,恶性竞争,流量投入过重,地推团队铺得太广等原因,市场一度极不健康。在经过调整后的团购网站中,美团网大有成为寡头之势,甚至被认为是“下一个千亿公司”。
今年8月美团网单月销售额突破了17亿元,在获得阿里投资之后稳健成长。目前美团网正在蛰伏,在基础上下功夫,例如建立商家审核规范和呼叫中心,施行更有效的退单制度。
接下来,在互联网向传统行业渗透的大背景下,美团网凭着手里的客户资源和线上线下结合的能力,将会变得越来越重要。而处于这个领域的其他公司,例如大众点评、丁丁网也将获得越来越多的关注。
10、科大讯飞——位于二线城市的传统软件行业如何应对移动浪潮
传统行业、传统科技公司、传统互联网公司均绕不开一个问题:如何应对移动浪潮。而科大讯飞作为一个传统语音软件公司,面临的问题尤为严峻。一方面,网络、腾讯等互联网巨头对语音市场虎视眈眈;另一方面,语音创业公司纷纷出现。同时,面向个人消费者的语音市场也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时机,科大讯飞如何抓住?
科大讯飞在解决这个问题上,一方面加快互联网化步伐积极探索,另一方面依然固守TOB(面向企业客户的)语音市场,在教育、安全、呼叫中心等自己擅长的领域深耕。前者面向未来布局,后者则是解决生存问题。今年第三季度科大讯飞营收7.57亿,净利1.4亿,分别同比增长43.7%和40.7%。
这些动作和成绩反映出科大讯飞专注于语音14年,以技术为驱动,追求产业与科研结合的思路。科大讯飞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何时做加法,何时做减法。这或许是科大讯飞可以从容应对移动浪潮的底气。科大讯飞的攻守之道值得其他传统IT公司关注。
㈤ 中国有哪些知名企业
一,东风汽车公司
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Dongfeng Motor Corporation),是中国四大汽车集团之一,中国品牌500强,总部位于华中地区最大城市武汉,其前身是1969年始建于湖北十堰的“第二汽车制造厂”,经过四十多年的建设,已陆续建成了十堰(主要以中、重型商用车、零部件、汽车装备事业为主)、襄阳(以轻型商用车、乘用车为主)、武汉(以乘用车为主)、广州(以乘用车为主)四大基地。
(5)中国有哪些轻化工程日企扩展阅读
世界500强中,中国内地(不包括港台)共有五家民营企业上榜,它们分别是2012年继续入榜的中国平安保险(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江苏沙钢集团、华为投资控股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与2011年相比,2012年新增两家中国内地民营企业入围世界500强。
随着中国内地民营企业上榜数量的持续增长,世界500强中中国内地上榜企业的所有制结构将不断得到改善。从行业来看,我国这次入围的70家内地企业,仍然主要集中在金属产品、公用设施、采矿与原油生产、工程与建筑、商业储蓄银行等领域。
基本上都属于人力密集型、资金密集型或资源垄断垄断性较高行业,技术型、创新型的电子类、IT类、物流类企业所占比重仍然较小。既反映了我国经济的阶段性特征,也反映了我国技术类和创新类企业与国际先进企业之间的差距和不足。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中国企业500强
㈥ 国内哪些院校的轻化工程专业值得报考
轻化工程这个专业还是有很多高校值得报考的。首选当然是华南理工大学,毕竟是我国专业第一的大学呀,华南理工大学是一所理工类的985,211类大学,其轻化工程在其中排第一。专业第2的四川大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呐,四川大学师资力量比较雄厚,学习氛围也比较好。
当然还有天津科技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等211大学与之媲美,这些大学都是有着雄厚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背景,其毕业生对这些学校的认可度还是比较高的。如果分数允许的话,首要推荐四川大学,虽然其专业排名落后于华南理工大学,但是其学校认可度比较高,其资源也比较好。
如果要考取香港的院校的话,那么香港理工大学也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轻化工程开设此专业的学校数有45所,还是有好多可以供给选择的,需要考虑地域位置和自己的能力互相结合,选择一所适合自己的学校。祝好!
㈦ 中国有名的国有企业有哪些
1、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2018年1月31日,经报国务院批准,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与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实施重组,中国核工业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整体无偿划转进入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不再作为国资委直接监管企业。
2、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是在我国战略高技术领域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着名品牌,创新能力突出、核心竞争力强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
3、中国航天科工集团有限公司
成立于1999年7月1日,是中央直接管理的国有特大型高科技企业,前身为1956年10月成立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先后经历了第七机械工业部、航天工业部、航空航天工业部、中国航天工业总公司的历史沿革。
4、中国航空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是中国国家出资设立,由国务院国资委代表国务院履行出资人职责的国有独资公司,是由中央管理的国有特大型企业,也是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于2008年11月6日由原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重组整合而成立。
5、中国船舶工业集团有限公司
于1999年7月1日成立,是在原中国船舶工业总公司所属部门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中央直属特大型国有企业,是国家授权投资机构,由中央直接管理,法定代表人董强。
㈧ 中国中轻国际工程有限公司怎么样
简介:中国中轻国际工程有限公司(BCEL)即原中国轻工业北京设计院,成立于1953年1月。2000年10月成为交中央管理的大型科技型设计企业,2001年3月更名为中国轻工国际工程设计院,2002年12月改制重组后更名为中国轻鑫工程有限责任公司,2004年4月更名为中国中轻国际工程有限公司。2013年1月1日中国中轻国际工程有限公司英文简称改为CLIEC。
法定代表人:张建新
成立时间:2003-01-23
注册资本:5000万人民币
工商注册号:110105005550466
企业类型:有限责任公司(法人独资)
公司地址:北京市朝阳区白家庄东里42号
㈨ 国内那些日企比较好(高分!)
不知你现在哪座城市?
我本人在长三角的上海和江苏常州工作过,所以对那里的情况比较了解.
众所周知,长三角地区是外企云集的地方,尤以日企更甚.
我曾在日本的小松公司工作过两年,感觉福利待遇,出国研修机会等等都很好.
我的建议:
1.一般的世界500强里的日本公司都不差!
如果你真想进日本公司,一定努力进那样的公司.例如丰田公司等等
2.日本的确是论资排辈,尤其是工厂表现更为突出.所以想赚大钱或是每年涨个300~500基本不可能.
3.英日语水平要加强.更重要的是你是学电子出身的,不断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才是硬道理!
㈩ 中国的中小企业有哪些
随着改革开放的加快,市场经济的发展,中国正在逐步成为世界市场的一个组成部分。面对新形势,企业参与国际竞争、与国际标准接轨已成为必然。
在中国,一个管理独特的公司在筑造自己的品牌。几年来,海尔集团在争创世界名牌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严格按照国际标准管理,企业整体素质有了很大提高,先后通过了美国的UL、德国的VDE、加拿大的CSA认证,产品进入了欧、美发达国家的市场,是目前亚洲出口德国市场冰箱数最多的厂家。高素质的企业、高质量的产品和“名牌战略”的经营理念,吸引了大批外国客商。目前,他们已经与美国、日本、意大利等国的一批世界着名的大公司合资、合作兴建了一批具有九十年代世界先进水平的家电项目,不但使集团实力大增,而且通过与世界知名公司合作,更加提高了“海尔”的国际声誉。
“他(指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是中国的杰克.威尔奇(JACK WELCH)”,GOOMAN公司的亚洲经济学家FRED HU先生说,“在这样一个政府计划经济体制和国有制度占主导地位的国家,他的表现非常杰出”。——这是2000年7月23日美国《纽约时报》对海尔集团进行的大篇幅报道中的一段文字。
7月23日,中央电视台《经济半小时》对海尔集团国际化战略进行专题报道:海尔出海提速了!这是继7月17日《新闻联播》之后,中央电视台一周内两次重点报道海尔。报道中谈到——
今年的家电市场可以说是刀光剑影热闹非凡,先是空调降价大战,后有彩电产家限价大联盟,然后微波炉市场又燃起硝烟,国内市场的争夺可以说到了白热化的阶段,而其他厂家纷纷在摇旗呐喊你争我夺的时候,有家企业却悄无声息置身局外,颇有坐山观虎的味道,但是它并没有闲着,它把更多的目光放到了海外市场,去寻找新的生存空间,这家企业就是海尔——国内大名鼎鼎的家电巨人。
海尔集团在走向国际市场深水区的大胆尝试,常常让外人也为他捏一把汗,海尔集团目前在全球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6000多个营销点,与国内大多数向发展中国家出口的企业不同,海尔一走出国门就瞄准了发达国家市场,而且屡屡创下佳绩。比如海尔的小型冰箱在美国市场占了25%的市场。张瑞敏曾经毫不隐讳地表示:他的梦想就是要让海尔在全世界家喻户晓。
目前海尔品牌的产品已经卖到世界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出口到海外的海尔产品已达58个系列3000多个品种,其中仅在春季广交会上的手机出口额就已超过了海尔手机全年生产计划的总额。从1990年起,海尔集团在全球相继建立了10个信息站6个设计分部和3.6万多个营销网点,使自己的产品始终适应不同的市场,其中技术方面,海尔冰箱、空调、洗衣机已提前达到美国2001年能耗标准。
该专题还采访了海尔集团CEO张瑞敏,在谈到海尔发展感受最深刻的是什么时,张瑞敏说:“目标一定要远大,要成为一个国际化的公司、成为一个世界品牌,这个目标不管有多艰难,必须要坚定。但是在操作过程中每一步都必须非常非常认真,如果有那种浮躁的心理,想一夜之间成为名牌,一夜之间想做大,一夜之间想造出一个神话来,那就必败无疑。所以,既要坚定不移地向这个目标迈进,又要有稳健的作风,对待每一件事情都认为很有可能失败,才会有最后的成功。如果没有精细的局部,就不可能有波澜壮阔的全局。”
中国的海尔,世界的海尔!海尔注定要冲出亚洲,走向世界!
海尔总裁张瑞敏认为,开拓市场,重要的是思路。回顾一下红星升级的历程,就可以说明这一点。经过一系列工作,原红星的干部员工已经开始体会并看到海尔文化的神奇之处与所产生的市场效应。企业在划归后不久,通过引进海尔竞价模式,使每台海尔5公斤洗衣机的配套成本降低了15.3元,按每年60万台产量计算,1年可降低成本近1000万元。在规划后的第3个月,公司实现扭亏为盈;9月盈利2万元,10月盈利7.6万元,11月盈利10多万元,12月1个月盈利150多万元,企业出现了越来越好的发展态势。据国家权威部门统计,该公司洗衣机销售量从1995年7月份的全国第7位上升为1995年底的第5位;全国市场占有率增长3.7%。截至12月底,该公司1995年出口洗衣机8.2万台,创汇1230万美元,位居全国洗衣机行业首位。
借鉴国际上一些着名大公司的发展经验,要参与国际市场的竞争,创国际名牌,成为国际化企业,走规模经济的道路势在必行。为此,海尔集团近年来一直致力于规模经济的发展,已经初见成效。
对于拥有6000多名员工、60多个法人单位的海尔集团来说,在发展经济规模方面,他们遵循的理念是什么呢?
张总裁说:“我认为,海尔集团的模式不应是一列火车,加挂的车厢越多、车头的负担越重;而应是一支联合舰队,每一支舰都有一定的战斗力,而整体又大于各部分之和。这也是系统论的精神。”
“联合舰队”的思路精辟地概括了集团管理中一直被视为难点的“放”与“收”的关系,按照“联合舰队”的思路,海尔集团成立了质量、资金、项目三个控制中心,集中优势力量,使各企业在产品质量、发展后劲与运行资金方面得到控制与保证;对于各企业的用工、分配以及干部任免等,权力全部下放,充分调动了各企业自己的积极性。
几年来,“联合舰队”模式的集团运行机制产生了“1+1>2”的良好效果。集团所属空调器厂、电冰柜厂等企业产品质量、经济效益均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与增长。1993年创利税1.8亿,比成立集团以前净增1个亿,充分体现出了规模经济的优势。
1996年海尔洗衣机发展势头更猛,一次性顺利通过了ISO9001国际质量认证,并囊括了洗衣机行业几乎所有的最高荣誉:荣获中国洗衣机“十佳品牌”第一名;出口量全国第一,中国每出口两台全自动洗衣机就有一台是海尔的;国家质量抽检连续两年荣登榜首,其中全自动洗衣机无故障运行突破了7000次大关,达到国际新水准;荣获全国消费者欢迎产品第一名、97购物首选品牌第一名。在中国消费者协会投诉率调查活动中,海尔洗衣机成为唯一一家投诉率为零的企业。目前,海尔集团拥有8大系列50多种规格洗衣机产品,成为中国同时也是世界唯一一家可同时规模生产欧、亚、美三种风格洗衣机的企业。全国249家大型商场的销售报告表明,在中国的洗衣机行业中,海而处于领先地位,是中国洗衣机的第一品牌。在1997年底,即兼并后的第二年,海尔洗衣机就已经实现了1995年的初步战略目标,并在中国市场上打败了国外名牌。
海尔在创立名牌的艰苦历程中,经过奋力拼搏,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
1989年4月,青岛冰箱总厂荣获企业改革创新奖。
1990年荣获全国质量管理奖。
1990年荣获全国企业管理优秀奖(金马奖)。
1992年,海尔通过ISO9001质量体系认证。
1994年12月16日荣获全国企业管理现代化创新成果审定委员会颁发的“国家级企业管理现代化成果一等奖”。
1996年9月26日海尔获得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认证证书。
1996年由中国质量管理协会授予“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特别奖”以及“全国质量效益型先进企业”称号。
1996年12月节能无污染电冰箱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97年12月全国用户满意工程联合推进大会授予海尔集团“用户满意杯”。
1998年,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质量奖。
1998年海尔电冰箱产品在德国电冰箱产品抽查检验中获第一名。
1998年1月,海尔集团获得中国轻工总会颁发的“97全国轻工业十佳企业”。
1998年5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贸易部“中国民族经济之花”称号。
1998年8月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的“火炬优秀企业奖”。
一次次荣誉的取得,都凝聚着海尔人不断进取、追求卓越、勇于开拓的拚搏精神。
一个个证书和认证都向人们展现着海尔技术创新、科学管理、科技进步、不断升级的累累硕果。
1998年1~5月,海尔洗衣机出口美国、俄罗斯、沙特、伊朗、韩国、南非、智利等十几个国家,在国内同行业出口第一。
国家经贸委将海尔列为全国6个技术创新试点企业之一,希望海尔冲击世界500强。海尔1995年是世界500强最后一名的十九分之一;1996年是十六分之一;1997年是十二分之一;1998年是四分之一,这个距离正在很快地接近。更重要的是,在海尔人的观念中,“大”和“强”是两回事。“大”指规模,“强”指效率。国际、国内都有许多企业很大,但不强,因为没有效率,美国的管理学大师棱罗对企业有这样的一种论断:“大不是美,小也不是美,能够从小到大才算美。”海尔就是要争取从小到大的强者。
海尔的名牌理念与名牌战略
名牌,已成为当今的热门话题,也是各国政府和经济的一个中心话题,世界上一些权威组织一直在公布一些着名的品牌,1995年和1996年分别评价了282个和364个着名品牌,同时发达国家利用名牌优势纷纷“入侵”发展中国家和落后国家,引起发展中国家的高度关注。据《科技报道》1996年9月15日报道,印度政府为了提高印度在国际市场上的知名度和竞争力,决定从1996年起,实施一项被称为“印度制造”的创名牌工程。政府决定筹资1.6亿美元支持这项事业的研究和实施,他们提出的目标是要让“印度制造”的字样不仅印在印度的出口产品上,更要牢牢地印记在外国消费者的脑海里。我国台湾省几年以前就设立了产品形象奖,每年从600个产品中,经过反复筛选,确定若干个地区级的形象奖产品,即知名产品。大量事实告诉我们,不论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都通过政府采取激励措施,或通过资产重组、结构调整,鼓励和帮助企业创立名牌、发展名牌、保护名牌。
正处在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从计划经济进入市场经济,进一步深化改革的中国,名牌更是关注的焦点。据有关方面调查,我国从1993年开始到目前,已有29个省、市、自治区,100多个地级市,20多个县级市,40多个行政部门和一些中介组织进行了名牌的认定和推荐,工认定和推荐出名牌9000多个。到1999年1月,国家评选认定的我国驰名商标总量增加到87件。1996年12月24日,国务院颁布的《质量振兴纲要》中,明确提出了鼓励和推动企业创名牌,要求本世纪末和2010年,产生一批世界级名牌产品。1997年2月10日国家经贸委和国家技术监督局联合下发了《关于推动企业创名牌产品的若干意见》,意见重申了要认识名牌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提出了总体要求和目标,政府、企业、社会中介组织的职能,以及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这一切都说明中国在高度关注名牌,研究名牌,创造名牌,实施名牌战略。
海尔集团总裁张瑞敏的名牌理念和海尔集团的名牌战略则表现出一种超前和独到之处。
张瑞敏是一个知识型的企业家,在它的管理中引进注重设计。海尔企业中有一个“职业生涯设计”,每一个人都可以参与竞争,你每达到一个标准可以升格。Intel公司每半年都要对每一个人进行评定,1/3由本部门评定,2/3由其他部门评定。评定结束,必须有10%的人离开Intel。这就意味着尽管你做得很好,当别人比你更好时,你就差了。美国现代的组织结构有两个原则:一是扁平化原则,二是信息化原则,而不是中国传统的金字塔结构,扁平化原则和信息化原则能使各部门之间更好地合作。
张瑞敏对《第五项修炼》的作者彼得·圣吉的观点十分赞赏,企业永远应该是一个学习的团队。面对知识经济的来临,我们需要尽快地做到两方面:一是全员素质的提高,主要靠培训中心;一是找与国际接轨的人才,张瑞敏在洛杉矶,还参加了海尔设在当地的一个设计部的开业典礼。海尔在美国市场销售的产品,就由设在美国的设计中心来设计。这样的设计部海尔在全世界设了很多,这就为海尔在国际市场的产品竞争起到一个非常好的作用。另外,海尔还在国际上设了8个信息部,招聘当地的人才,每天把最新的科技信息反馈过来。
在国内,海尔也采取了一些特殊的措施。比如北京中科院的塑料研究中心,是国家级研究中心,海尔也将它控股过来。这里有十几位博士、硕士,他们的权威,可以使海尔在工程塑料方面尽快与世界接轨。
在产品生产计划方面,海尔也进行了严密的设计。海尔从1982年到1991年主要生产电冰箱,此后发展了与冰箱相关系数高、技术市场相关性大的白色家电,像空调、洗衣机、热水器等。白色家电基本做完后再进入黑色家电。黑色家电的潜力在于21世纪是一个数字化的新时代,这些黑色家电包括照相机、电视机、VCD,都是数字技术代替模拟技术,是一个非常大的发展空间。国际上把电脑称作为米色家电,而黑色家电与米色家电将来会形成一体化,这就是未来的市场。
在海尔内部,他们也成立了海尔的海高工业设计中心,成为海尔集团核心。正如杨振宁博士说:“21世纪将是工业设计的世纪,一个不重视工业设计的国家将成为明日的落伍者。”海尔集团在以往所以能够保持常胜不败,其核心就在于知识的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