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第一次世界大战的时候中国在干什么
1、1916年以前,主要是袁世凯这哥们在一步一步地控制国家,直到1915年底登基,于是有了1916年的护国战争。袁世凯悲恨交加,不久就归西了。
2、1916年6月袁世凯嗝屁以后,变成了黎元洪与段祺瑞这两个家伙的争权,即所谓“府院之争”。直到1917年7月,张勋复辟,黎元洪弃职,府院之争才最终了结。谁想到7月还没过一半,复辟就失败了,段祺瑞赶走了张勋,重掌大权。
3、早在张勋复辟之时,失势已久的孙中山就已经不甘寂寞了,开始着手组织讨逆军。谁料张勋这家伙太不经搞,没几天就玩完了。那好吧,倒不成张勋只好倒段祺瑞了。于是1917年8月下旬,孙中山在广州召开“非常国会”,9月出任大元帅。10月,护法战争拉开序幕。
4、孙中山手中无兵,明显玩不过这些军阀头头。到1918年5月,他被迫辞职。第一次护法战争宣告失败。
(1)一战中国做出了哪些贡献扩展阅读:
中国工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在兵工厂工作。
中国早在1915年就准备参加战后和平会议。当战争终于在1918年11月结束时,中国计划派出代表团参加巴黎和平会议,希望最终完全控制大陆领土。
但在巴黎和平会议上,中国只获得两个席位,而日本有五个席位,因为日本派出了作战部队。事情只能从那里转移。朱利安塞希拉在《全球历史》中写道,一些欧洲代表不熟悉21条要求,西方列强最终将山东割让给了日本;西方外交官认为,他们应该遵守日本占领山东后迫使中国签署的条约。
中国将此举视为拒绝承认自己在全球政治中扮演平等角色的要求,也是对其主权的侮辱。中国对凡尔赛条约深感愤怒,是战后和平会议上唯一一个拒绝签署条约的国家。
Ⅱ 一战中国做了什么
日本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胁迫中国加入一战,中国被迫对德国宣战。
而且中国派出了 十几万的劳工 远赴欧洲,这些人大多惨死在欧洲战场。
日本也是对德国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
Ⅲ 中国参加一战有什么历史意义
过去,对中国参战较为普遍的观点认为,从外部看,是迫于西方列强尤其是美国的外部压力;从内部看,是一场在各自西方主子支持之下军阀争权夺利的闹剧。但以历史的大视野来审视那个急剧变革的时代,可以看出当时中国对于通过参战收回国家主权,并融入西方社会、提高自身国际地位的愿望有多么强烈。
1911年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新的共和政体,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经历了两次鸦片战争、八国联军入侵,特别是甲午战争屈辱与失败的中国人渴望向西方学习,以实现国家自强和民族复兴。恰在此时,一战的爆发导致国际体系发生巨变,为中国调整与西方国家的关系、跻身国际社会提供了动力和机遇。梁启超就认为,如果中国能恰当地利用国际局势,就能完成创建“完全合格的民族国家”的目标。新文化运动的领袖陈独秀、李大钊等人也积极呼吁中国参战。
从外部形势看,一战爆发使中国面临新的危险。侵吞中国是日本的既定政策,然而1895年的“三国干涉还辽”事件使日本认识到,西方列强不会坐视日本单独吞并中国,因此一度收敛对中国的侵略。然而,一战的爆发使帝国主义列强的视线聚焦于欧洲大陆,日本在东亚得以横行无阻。在1914年底日本占领山东之后,中国参战的愿望更加强烈,因为只有以战胜国的身份参加战后和平会议,才有收回山东主权的一线希望。
中国参战的另外一个动机是获取经济利益。英国曾表态,如果中国采取任何不利于德国利益的行动,英国将考虑中国要求延期偿付庚子赔款的要求,并确保给予其他的财政援助。
总之,当时的中国选择参战利大于弊。可以说,希望借参战靠近西方及融入国际社会的愿望,是甲午战争和辛亥革命后,中国人探索走西方道路的一种表现。
中国参战的直接目标是利用战后参加和平会议的机会,争取收回日本从德国手中夺取的山东主权。为此,中国给协约国送去大量粮食和枪炮,有近20万中国劳工到欧洲和中东为协约国服务,有数千人因此失去生命。
尽管中国作出较大贡献,但不幸的是,自身利益在参战前就已被协约国出卖,英、法、俄与日本的秘密协定使中国不可能实现参战的直接目的。更不幸的是,此时中国人还不知道自己已被出卖,仍然对胜利成果抱着十分天真的幻想。当协约国取胜的消息传到中国,北洋政府以全国放假3天来庆祝。在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的《和平宣言》鼓舞下,怀着对美、英、法等国的信任和世界新秩序的憧憬,渴望能享受战胜国权利并一举改变自鸦片战争以来近80年的屈辱历史,北洋政府派遣外交总长陆征祥、驻美公使顾维钧、驻英公使施肇基等人组成强大的外交团队参加巴黎和会。然而,巴黎和会如期上演战胜国被宰割的一幕。1919年4月30日,美、英、法三国会议不顾中国代表反对,决定把德国在山东享有的一切权利全部让给日本。消息传来,中国举国愤慨,爆发了反帝爱国的“五四运动”。中国企图依靠外交手段收回权益的梦想戛然破灭,在全国人民的强烈反对之下,北洋政府代表于6月28日拒签《凡尔赛和约》。
中国在一战参战问题上经历波折和屈辱,但最终实现参战及在巴黎和会上的抗争有着非凡意义。
首先,中国抗争的态度赢得国际社会的尊重和同情。伦敦《泰晤士报》指责英国政府出卖中国,认为“尽管中国为战争作出牺牲,但是她却遭到像战败国一样的待遇。”美国《波士顿纪录报》认为,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处置是“粗暴而野蛮的掠夺”。《纽约呼声报》认为,这是“帝国主义外交史上一次最卑劣的行径”。美国驻华公使保罗·芮恩施为了抗议威尔逊在巴黎和会上出卖中国而愤然辞职。战后,美国很快调整在远东的政策,目标是制止日本独霸中国。英国也改变与日本结盟的政策,选择与美国联手遏制日本。这一切都为山东问题在1921~1922年召开的华盛顿会议上得到解决奠定了基础。
其次,实现了部分参战目标。中国虽然没有实现预定的收回山东主权的目标,但也部分实现了自己的参战目标:废除了与德奥之间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停付或缓付庚子赔款;赢得国际社会的入场券,首次以战胜国的身份参与国际关系体系的重新安排,成为国际联盟的创始国之一。
第三,唤醒了国家民族的进一步觉醒。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指出,第一次帝国主义世界大战和第一次胜利的社会主义十月革命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历史方向,划分了整个世界历史的时代。一战及战后帝国主义列强对包括中国在内的弱小民族、国家利益的肆意践踏,暴露了西方资本主义的贪婪与掠夺本质,也彻底粉碎了中国人对“国际公道正义”“公理战胜强权”的幻想。由此,中国人开始寻求一条介于中国传统封建制度与西方道路之间的第三条道路。俄国十月革命的炮声使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看到了新时代的曙光,他们将信任票投给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最终找到了中华民族复兴的正确航向。
在中国近代史上,日本始终扮演了极其恶劣的角色,是列强中欺凌中国的首恶,也是中国最危险的敌人。一战爆发后,日本趁火打劫,以对德宣战的名义夺取了山东权益,实现其扩张野心。在中国参战问题上,日本屡加阻挠,是中国参战的最大障碍。中国试图通过参战解决山东问题,为一战的胜利作出了巨大贡献,而在巴黎和会上受尽屈辱,未能收回山东主权,根源也在日本。
任何一个主权国家,面临战争何去何从,理应有权作出选择。而中国参加一战,却不能由自己决定,而是被列强所左右,命运掌握在别人手中。求战之路曲折、艰难、漫长,令人心酸,使人感叹,发人深省。弱国无外交,弱国在国际事务中无话语权,我们必须永远铭记。历史昭示我们:富强是硬道理,国弱遭人欺,落后就要挨打。中国只有成为一个强国,才能维护领土主权和国家统一,才能与世界各国平等相处,才能在世界舞台上有自己应有的地位。
中国参战虽然含有从强从众的因素,在巴黎和会上未能受到平等待遇,也未能实现预定的目标。但是,中国这一抉择本身是积极的,具有开创性意义。通过参战,废除了与德奥之间的一切不平等条约,开了近代中国废除帝国主义在华特权之先河;停付或缓付了庚子赔款及其他对德借款的息金,一定程度上减轻了中国人民的负担。从广义上看,参战使中国赢得了进入国际社会的入场券,首次以战胜国的身份参与国际关系体系的重新安排,成为国际联盟的创始会员国,与国际社会建构起更加紧密的制度性联系。
纵观清末、民国历史,改变中国历史走向的对外战争关键有三次:第一次中日战争(甲午战争),第一次世界大战,第二次中日战争(抗日战争)及相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学界注重的是第一次中日战争(甲午战争)、第二次中日战争(抗日战争)及相应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参与较晚而参与程度较小,故而不被重视。然而,改变中国历史走向深刻的,则恰恰是第一次世界大战。
没有甲午战争,中国依然会走向追求宪政,只是进行共和革命则未必。第二次世界大战(包括抗日战争)在本质上不过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伸和扩展。
满清被推翻,只是改朝换代而已,从晚清经辛亥革命进入民国,虽然有反复,但中国追求宪政则是一以贯之的历史性质。尽管袁世凯是个专制主义者,但国体、政体的共和宪政道义已经奠定,中国进入到了在这一道义之下从共和专制重新起步发展的阶段。革命党“二次革命”被袁世凯镇压,革命党已经失去翻身能力,整个国家没有了强有力的颠覆力量,中央政府的权威被完全树立,袁世凯的威望空前,中国有了平稳发展的基础。但是,这一切都被第一次世界大战打破。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中国的列强势力均衡被打破,西方强国对中国政府的约束力忽然空前虚弱,袁世凯似乎可以不必太顾忌西方立场自作主张起来,而日本在东亚获得了强势,于是,在日本的鼓励下,袁世凯走上了称帝道路。由于此,包括北洋势力本身在内的国内形势山崩地裂,后来中国的军阀混战、地方割据都始于此。革命党也借机重新崛起,于是才能够发生后来的国民政府。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日本在东亚异军突起,作为东亚的第一强势力量不再有可以绝对给与平衡的势力,于是,在得到中国青岛后,日本对在中国势力扩大和领土野心得以空前膨胀。由于中国走上了频繁内战的道路,日本在中国各个势力之间得以纵横捭阖,尤其在东北、山东及各地日本租界的武装渗透自此进展迅速,新的侵华战争基础得以奠定。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世界市场受到严重冲击,中国民族工商业获得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民族私人工商业资本就此形成初步规模,社会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真正开始走向了资本主义化,但随之反资本主义的左倾思潮也获得兴起,而左倾思潮与急剧衰败的农村走向趋同,跟农民结合,形成为了新的革命潮流。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随着袁世凯政府的倒台,段祺瑞与黎元洪的“府院之争”令北洋政府发生进一步的灾难性崩裂,中央政府的权威被空前削弱,整个国家进入到了失控状态,日本、苏俄、革命党在中国不断制造冲突,整个中国成为了冒险家的乐园。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苏俄诞生,整个世界的历史被改写,浩荡的红色潮流得以获得世界性奠基,中国也无法逃避,陷入到了这一洪流之中。而段祺瑞政府对西北利亚的出兵和夺回外蒙古,宣示了中国对于苏俄的严重威慑,从而中国成为苏俄必欲给予战略性颠覆和控制的远东第一敌人。就此,共产党在中国出现,共产主义运动在中国兴起,国民党也迅速左转。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虽然仍然属于弱国,但第一次作为战胜国在世界上站立了起来,作为现代东方大国的地位获得世界接受,段祺瑞的参战决策令中国第一次主动参与到世界伟大运动当中,为蒋介石坚持抗日并加入第二次世界大战最终确立世界大国地位进行了奠基。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作为战胜国的地位强烈地刺激了民族主义情绪,这种民族主义情绪令中国失去了自戊戌变法后形成的博大、包容、自由胸怀,开始在保守主义与激进主义的两极之间撞击,而革命党的重新崛起则令民族精神走向革命崇拜,在土匪也声称自己是革命者的革命宗教中,越来越激进的主义得以扫荡包括革命者自己在内的一切。
由于第一次世界大战,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的轻易失败宣告了旧文化的极度衰朽,新文化运动得以蓬勃兴起,而关于青岛的国际权益交涉则成为了一个契机,新文化运动演变出五四运动,对历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Ⅳ 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起了怎样的作用
一方面就是中国政府取消了德、奥两国在中国的领事裁判权;收回奥地利在天津的租界;没收了德华银行;解除了奥地利在华士兵的武装等。在经济上,中国给协约国运去大批粮食。
另一方面就是向欧洲大量派遣劳工,以工代兵,输出中劳动力,中国先后向英法俄等国派遣了近20万劳工,这就是协约国口中的“中国劳工旅”。华工到达法国后,就被编为华工团。只是进行了短期培训,就马上被分派到各个战区。
其中9.6万被分配给英国,3.7万分给法国,有四五万人被分配给俄国,其中美国人带走了1万人,充当远征军,这个是严重违背协议的,因为之前已经在协议中规定,中国劳工不能参与战争战斗。
(4)一战中国做出了哪些贡献扩展阅读:
战争结果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一场帝国主义之间的分赃不平衡的帝国主义战争,对交战双方来说,都是非正义的战争,尽管塞尔维亚是为了保卫自己的主权和独立而战,它所从事的战争具有正义的民族解放的性质,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改变整个战争的非正义性。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英法俄为首的协约国集团和以德奥为首的同盟国集团,在主要战区展开的生死搏斗,这场战争,各方都大量使用现代化战争装备,以给敌人最大的杀伤,战况空前惨烈,人员伤亡惨重。
1918年,美国总统威尔逊发表《十四条和平宣言》,德、奥投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
Ⅳ 一战时,中国做了什么
一战(1914年——1918年)期间中国正处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期间中国大事可以概括为:
①1914-1916年袁世凯复辟,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与之进行复辟帝制与反复辟斗争;
②1916.6-1917.7北洋军阀内部“府院之争”,大总统黎元洪黎元洪与总理段祺瑞争权,实质是日美争夺;
③1917.7-1918.10代理大总统冯国璋与总理段祺瑞争权,中国陷入军阀混战。
注:一战时中国没有直接参战,但是有十余万劳工赴欧洲参与了挖筑工事等活动。
Ⅵ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参加了哪些战役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同盟国惨败宣告结束,中国是战胜国之一。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国一些民族工业得到发展,兴起了新文化运动,进行了一系列反对北洋军阀反动统治的斗争,最终导致了1919年五四运动的爆发。
第一次世界大战(1914年8月 - 1918年11月)是一场主要发生在欧洲但波及到全世界的世界大战。当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卷入了这场战争。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Triple Alliance)和协约国(Triple Entente)之间的战斗。 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Austria-Hungary)和意大利是同盟国,英国、法国、俄罗斯帝国和塞尔维亚是协约国。在1914年至1918年期间,很多在亚洲、欧洲和美洲的国家都加入了协约国。战场主要在欧洲。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虽是同盟国,但是后来英国、法国及俄国与意大利签订密约,承诺给予意大利某些土地,结果意大利加入了协约国对抗同盟国。
这场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破坏性最强的战争之一。大约有65,000,000人参战,10,000,000左右的人失去了生命,20,000,000左右的人受伤。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果,德国为首的同盟国战败,英、法削弱,美、日地位上升,从而促使了世界战略格局发生了重大的改变。这次大战导致了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的成功和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出现,同时促进了殖民地半殖民地民族解放运动的空前高涨。
●日本出兵
日本在第一次世界大战里投向协约国,向德国宣战,以获得德国在中国的山东的权益,并出兵占领青岛。日本的这种举动结果引起了中国民众的不满,并于其后导致了五四运动的发生。
●中国参战
中国2当时为段祺瑞统治下的北洋政府,北洋政府为了获取利益,于是便投向较有利的一方 - 协约国,对同盟国宣战。
●五四运动
中国作为战胜国,举国上下顷刻之间沉浸在巨大的喜悦之中。盛大的庆祝活动频频举行,人们齐呼协约国的胜利是"公理战胜强权。"在国人的眼里,中国从鸦片战争时代开始的漫长寒冬就要过去,在这"公理战胜强权"的时代,即将召开的巴黎和会必将还中国一个公道,取消半个多世纪以来西方列强强加在中国身上的一切不平等条约。
然而,巴黎和会迅速把国人的梦想击得粉碎。几个大国无视中国的反对,也无视他们曾鼓吹的"公理",将中国山东的权益出卖给了日本。消息传回国内,1919年5月4日,愤怒的青年学生率先走上街头,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由此拉开了序幕。发展到6月3日,学生罢课,工人罢工,商人罢市。国内爱国运动风起云涌,而在巴黎,1919年6月28日,中国代表团最终拒签丧权辱国的《凡尔赛和约》,中国第一次对列强说"不"。
它和较早兴起的新文化运动一并成为中国历史上一次规模庞大影响深远的政治思想文化运动,对中国近代迄今之政治、社会、文化、思想影响甚巨。
●中国劳工
清朝末期,中国劳工输出达千万人之多,但自愿出去的很少,大部分是被拐骗、掠贩出洋的。拉丁美洲的开发,美国和加拿大横贯大陆铁路的建设,巴拿马运河的挖掘,南洋的垦殖,以及沙俄西伯利亚大陆的建设,金矿、铝矿和煤矿开采,均有华工参加;第一次世界大战西线英法战场,东线沙俄战场,西亚美索不达米亚战场,亦有几十万华工直接参加战争勤务,或直接参加战斗。华工遍布世界,但绝大多数出国后受尽苦难。不堪非人的待遇,华工的暴动、罢工彼伏此起。对华工惨绝人寰的迫害,也引起全世界正义的谴责
Ⅶ 为什么说中国是一战中的战胜国中国究竟战胜了谁
战争过程主要是同盟国和协约国之间的战斗。德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王国属同盟国阵营,中国、大英帝国、法兰西第三共和国、俄罗斯帝国、意大利王国和美利坚合众国则属协约国阵营。最终,协约国赢得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胜利。
中国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在参战问题上曾发生“府院之争”。以亲日派头子段祺瑞为首的国务院派为获取协约国和日本贷款,主张从速参战。以总统黎元洪为首的亲美派主张暂缓参战,以观美国的态度。1917年2月,美国与德国断交后,建议中国采取一致行动。
英法两国也鼓励中国参战。日本担心中国参战会与自己处于平等地位,失去继承德国在中国山东权益的机会,曾力阻中国参战。后与英、法、俄订立秘密条约,取得欧洲这几个大国对日本承袭德国原在华权益的承诺,转而支持中国参战。
1917年 8月14日,中国北洋军阀政府正式对德、奥宣战,参战后将数十万中国青壮年运送到欧洲战场充当劳工。
(7)一战中国做出了哪些贡献扩展阅读:
战争起因
1914年6月28日(塞尔维亚国庆),奥匈帝国皇储斐迪南大公 夫妇在萨拉热窝视察时,被塞尔维亚青年加夫里若·普林西普枪杀。成为第一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一个月后,奥匈帝国在德国的支持下,以萨拉热窝事件为借口,向塞尔维亚宣战。接着德、俄、法、英等国相继投入战争。交战的一方为同盟国的德意志帝国和奥匈帝国,以及支持他们的奥斯曼帝国、保加利亚。另一方为协约国的英国、法国和俄罗斯帝国以及支持它们的塞尔维亚、比利时、意大利、美国等国。
原属同盟国的意大利,考虑到利害的关系,加入到了协约国方面作战。
日本为了在东亚扩张势力和侵略中国,以1902年缔结的“英日同盟”为借口,在1914年对德国宣战,并迅速占领德国在中国山东的势力范围。
Ⅷ 一战期间,中国具体参与了什么
当时中国其实并没有派兵,也就是说没参与打仗。
主要干了两件事,一是对德宣战,二是派了十几万劳工去欧洲。
一,对德宣战。
这事谈不上什么正义,一战本身就是个非正义战争,不像二战是反法西斯的,所以二战是正义的,一战就是狗咬狗。
当时中国政府(北洋政府)对德宣战,主要是可以获得直接好处。首先是欠德国的钱不用赔了(庚子赔款);另外还宣布收回天津、汉口德租界。
二、派出劳工。
当时我们国内也是一塌糊涂,南北两个政府,地方上还有军阀割据,所以我们是没有实力派兵参战的。而且即使派兵,西方国家也未必信得过我们的兵。
当时欧洲英法等主要国家,大量的壮年男子上战场,大量的年轻士兵阵亡。一战是非常残酷血腥的,就像一台绞肉机一样。所以欧洲严重缺乏劳动力。
男的都上战场死了,女的再勤劳毕竟不是男人,没有力气。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派来了十几万劳工(大约14万左右),帮助欧洲挖战壕、搞生产、等等。
因为这十几万劳工的贡献(其实也拿工钱的,不是义务劳动),中国光荣的成为战胜国之一。但毕竟没出兵,所以战后分蛋糕的时候,中国说话不硬气。比如青岛,原本是德国占的,战后没还给中国,给日本了。因为日本确实是真出兵了,真打仗了,真给一战做了大贡献。中国眼看着也没办法(由此引发了五四运动)。
Ⅸ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国参加了哪些战役
1917年8月14日,北洋军阀冯国璋政府宣布对德国和奥地利宣战。但是中国并没有向当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的主战场欧洲派出军队,而是向法国和俄国派出大量民工执行战场勤务工作。在残酷的战争条件下,中国民工做出了重大牺牲。 1917年3月14日,北京政府布告:自即日起对德国正式断绝外交关系,同时宣布收回天津、汉口德租界,停付对德赔款与欠款。这一决定是经参众两院投票作出的。国会中的研究系追随段棋瑞,主张绝对“加入”。
随着一战战争进行,欧洲协约国面临法国劳工短缺,于是从中国招募了14万劳工。1917年2月,一艘载有900名华工的法国船在地中海被德国潜艇击沉,542名华工丧生。为了对付德国的潜艇活动,协约国求助于日本海军。英国在上月已请求日本派驱逐舰进入地中海,而日本则乘机要求英国支持日本获得以前德国在山东的权益,以及德国在太平洋赤道以北的领地。日本政府向俄、法、意提出了同样的要求。所有四国都私下保证,在将来任何和平会议上支持日本的要求。此外,中国的段政府目前正准备改善与日本的关系,而战争突然加强了日本的经济实力,也恰好使欧洲特别是英、法在东亚的势力突然削弱。基于这种新的原因,日本政府现在改变了政策,同意中国参战。
中国劳工在一战中为协约国军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历史俺当然知道。具体来说,不只是十万,而是四十万人。其中,在西部战线大约有二十万人,在中东战线(美索不达米亚、巴勒斯坦)大约有十七万五千人。
应该说这是个相当大的数字,其规模甚至和奥匈帝国正规军团的人数差不多。
在战争中,后勤部队,特别是淄重兵往往要占很大的比重。如果没有中国劳工在那里替协约国军队背炮弹、运粮草、背伤员和尸体的话,协约阵营的战斗力会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