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的什么特殊规定,让女性医疗难上加难呢
古时候医生常说:"宁医十男子,不医一妇人",有很深的涵义。这句话不仅是说男女在身体和空间上都有所隔离,我国古代男女有别、男尊女卑的社会背景,同时也在说古代女性由于生理因素,住宿条件阴暗,极易染病,加上遭受种种社会束缚,难以获得医疗救助,呈现出"红颜薄命"现象,所以才会出现"不医一妇人"的说法,医疗有限,水平也有限。那么问题来了,古代的女性医疗到底是怎么样的呢?今天,就让小编带你来探讨一下这个话题。
⑵ 古代女人得了妇科病怎么办宫颈糜烂又是怎么治的
古代很早就有妇科,早在就有记载: 《史记·扁鹊仓公列传》:“ 扁鹊 名闻天下。过 邯郸 ,闻贵妇人,即为带下医……” 在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里也有专门的妇科条文。 所以古代女人得妇科病跟现在也没啥区别。内服的方子很多很全,针灸,栓剂,坐洗也有。唯一不一样的估计就是不能手术了。不过这也不好说,搞不...好古人本来会,后来失传了呢。华佗可是超时代的外科专家,呵呵。 关于宫颈糜烂,一般就是内服汤剂,外用栓剂和坐洗。当然,前提是一定要经过中医的“辨证论治”。
⑶ 妇科的历史发展
中医妇科学是运用中医学的理论研究妇女生理、病理特点和防治妇女特有疾病的一门临床学科。中医妇科学研究范围包括月经不调、崩漏、带下、子嗣、妊娠、临产、产后、乳疾、癓瘕、前阴诸疾及杂病等。
中医妇科学是中医学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它是逐渐形成、发展和充实的。现把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史分为十个阶段:
夏、商、周时代中医
(公元前2197~公元前770年)中国远古时代的祖先,在劳动和生活中积累了药物和医疗技术,到了夏、商、周时代已有关于难产和种子、胎教理论记载。如《史记·楚世家》中有“胸剖而生契”的难产记载。《山海经·西山经})中有服“骨蓉”避孕的记载。《烈女传》有胎教的记录。
(公元前770~公元前221年)在这一时期着名医家扁鹊因曾专门从事过妇产科的医疗工作,当时被称为“带下医”(妇科医生)。《内经》中也有妇科方面的理论记载,为中医妇产科学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左传》中有“庄公寤生”的难产记载。还有“男女同姓,其生不蕃”记载,明确提出近亲结婚有害于后代,这一观点比英国的达尔文1858年的相关论述要早2500多年,而且对今天的优生学研究也有意义。
(公元前221~公元220年)秦代,已有妇产科病案的记载。据《史记·扁鹊仓公列传》记载,太仓公浮于意首创“诊籍”,其中“韩女内寒月事不下”及“王美人怀子而不乳”的病案,都是妇产科最早的病案。
到了汉代,妇产科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医事制度上设有“女医”,药物堕胎、联体胎儿、手术摘除死胎等首见记载,并出现了一批妇产科专着。
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文物中有《胎产书》,是现存的最早妇产科专着,书中对妊娠按月养生提出一些见解,反映了当时对妊娠、胎产卫生的认识。
张仲景所着《金匮要略》中的妇人三篇,论述了妊娠呕吐、妊娠腹痛、产后发热、热入血室、带下、经闭、癓瘕等病的证治,并提出阴道冲洗和纳药的外治法。当时的许多经验和方药至今有效。与张仲景同代的医学家华伦,是中国古代着名的外科专家,不仅成功地进行了开腹手术,也成功进行了摘除死胎的手术。《后汉书·华佗传》说:一伦曰:‘死胎枯燥,执不自生。’使人探(远取)之,果得死胎,人形可识,但其色已黑。伦之绝技,皆此类也。”可见当时的妇产科已发展到了相当水平。
(公元220~公元618年)这一时期,主要是脉学和病源证候学的成就,推动了妇产科学的发展。晋代王叔和所着《脉经》,根据《难经》独取寸口的原则,总结了公元3世纪以前的脉学知识,使诊脉的理论与方法系统化、规范化了。
其中在妇产科方面,提出了“居经”、“避年”之说,指出“尺中不绝,胎脉方真”及脉辨男女,描写了产时“离经脉”,即“怀娠离经,其脉浮,设腹痛引腰脊,为今欲生也”。
隋代中医
(公元610年),巢元方的《诸病源候论》,是当时中医病理学巨着,包括内、外、妇、儿、五官五科。
书中有妇人病八卷,前四卷论妇科病,包括月经、带下、前阴、乳房诸病,后四卷论产科病,按照妊娠、将产、难产及产后分类,逐项讨论了病因、病机及临床所见,内容颇为丰富。
(公元618~公元907年)唐代继隋制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医事制度,设立了“大医署”,这是唐朝最高的医学教育机构和医疗机构,专门培养医药人才。医学发展特点是逐渐趋向专科化。
唐代着名医学家孙思邈在所着《千金要方》中将妇人胎产列于卷首。广泛地讨论了求子、妊娠、产难、胞衣不出、月经、带下及杂病,还精辟地论述了临产及产后护理等内容。王焘所着的《外台秘要》还记载了若干堕胎断产的方法,并已注意到节制生育问题。
此时,妇产科发展的重要特征,是出现了中国现存理论较完备的产科专着,即咎殷着的《产宝》。
(公元 960~公元 1279年)宋代妇产科已发展成为独立专科。在国家医学教育规定设置的九科之中有产科。如《元丰备对》载:“太医局九科学生额三百人……产科十人……。”这一时期出现一些重要妇产科专着。如杨子建着的《十产论》,陈自明的《妇人大全良方》,朱瑞章的《卫生家宝产科备要》,李师圣的《产论》,郭稽中的《妇人方》等。此期,在妇产科方面成就最大的是陈自明和他的着作《妇人大全良方})。该书系统地论述了妇产科常见疾病,还特别谈到了对难产的处理。是中国着名的妇产科专着,是当时一部杰出的作品,一直风行300多年,对后世医家也有巨大影响。
(公元1115~公元1234年;公元1271~公元1368年)金元时代是医学百家争鸣时期,医学流派开始兴起,刘、张、李、朱四大家对妇产科从不同角度作出了贡献。元代医学设13科,有产科1门。
金元四大家的学术发展,开扩了对妇产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的思路。如刘完素着《素问病机气宜保命集》胎产论说:“妇人童幼天癸未行之间,皆属少阴;天癸既行,皆从厥阴论之;天癸已绝,乃属太阴经也。”对妇女生理作出了规律性阐述,成为少女着重补肾、中年着重调肝、绝经期着重理脾的理论根据。
张子和着《儒门事亲})认为“养生当论食补,治病当论药攻”,善用汗、吐、下三法以驱病,这种观点也常用于妇科。该书还记载了钩取死胎的成功案例,该书卷7的内伤形说:“又一妇人临产……子死于腹……急取秤钩,续以壮绳……钩其死胎……。”开创了中医产科器械手术助产的先河。李果认为“内伤脾胃,百病始生”,治病着重应用补脾升阳除湿之法,此法也广泛用于妇科而收到较好的效果。其所着《兰室秘藏》所论:“妇人血崩,是肾水阴虚,不能镇守包络相火,故血走而崩也。”对今天月经病(主要是“功血”)的治疗是有指导意义的。朱震亨的“阳常有余,阴常不足”之说,治疗上重视保存阴精,对妇科胎前病、产后病提出的一些治疗原则在临床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朱震亨在《格致余论》受胎论中说:“阴阳交媾,胎孕乃凝,所藏之处,名曰子宫,一系在下,上有两歧,一达于左,一达于右。”第一次明确描写了子宫的形态。
(公元 1368~公元 1644年)明代的医事制度和医学教育设13科,据明史《百官志》记载有妇人科。此期间妇科专着较多。有薛己着的《薛氏医案》、《女科撮要》、《校注妇人良方》。万全着的《广嗣记要》、《妇人秘科》,王肯堂着的《证治准绳·女科》。
武之望着的《济阴纲目》。李时珍所着《本草纲目》、《奇经八脉考》和《濒湖脉学》赵养葵着的《邯郸遗稿》。张介宾着的《景岳全书》等。这些妇产科专着和有关论述,对妇科疾病均有精辟论述,大大丰富了妇产科学的内容。其中《万氏妇人科》、《广嗣纪要》、《女科证治准绳》、《景岳全书·妇人规》可称当时妇产科的佳作。
(公元 1636~公元 1949年)清代将妇产科统称为妇人科或女科。清代妇产科的着作较多,流传也较广。如傅山着的《傅青主女科》,萧赓六着的《女科经纶》,亟斋居士着的《达生篇》,陈梦雷等编着的《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妇科20卷,吴谦等编着的《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陈念祖着的《女科要旨》,沈尧封着的《沈氏女科辑要》,陈士择的《石室秘录}),徐大椿的《兰台轨范》,叶天士的《叶天士女科》,沈金鳌的《女科三尺》,吴道源的《女科切要》,陈莲舫的《妇科秘诀大全)},阎成斋的《胎产心法》,汪朴斋的《产科心法》,单养贤的《胎产全书》,张曜孙的《产孕集》,王清任的《医林改错》,唐容川的《血证论)}等,对妇产科学的发展均有着较大影响。
民国时期比较大的妇科着作有张锡纯着的《医学衷中参西录》,还有张山雷笺正的《沈氏女科辑要笺正》。
清代以近的妇产科专着,现存不下数十种,在理论和实践中影响较大的首推《傅青主女科》、《达生篇》、《医宗金鉴·妇科心法要诀》和《沈氏女科辑要》。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妇科学的发展中医
(公元1949年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医事业得到很大的发展,中医妇科学进一步得到整理和提高。1956年以后各省市相继建立了中医学院,连续编写了五版《中医妇科学》统一教材,出版了《中国医学网络全书·中医妇科学》、教学参考丛书《中医妇科学》,各地还先后编写了一批内部教材和妇科专着。开展了博士、硕士不同层次的医学教育,培养了一大批中医妇科人才。
⑷ 中国妇科鼻祖,活了142岁,如何凭借一个小针便救活产妇
因为孙思邈对妇科和针灸都有独到的理解,而且当时那个产妇只是因为难产失血过多,导致自己陷入昏迷,并不是真正的失去了生命。我们说到妇科鼻祖,除了孙思邈没有其他人可以拥有这样的称号了。因为孙思邈在研究的过程中发现女性的病痛比男性有更加难以把握的地方,所以女性的病应该单独开创一门医学来进行诊治。孙思邈对于妇科的研究在那个年代无人能出其右。
棺材就放在地上,几个壮士合力打开了棺材,孙思邈观察一番之后,发现这是一个难产的妇人,她只是力尽昏过去了,他当机立断取出银针扎了妇人的穴位。没一会妇人便开始全身抽搐,再一会就转醒了。最终在孙思邈的帮助下顺利生下了一个儿子。也多亏遇到这位妇科圣手,不然势必落得个一尸两命的下场。
⑸ 古代女人得了妇科病怎么治
用中药吧,古时候的妇科病应该叫花柳病吧,总有医治的办法的,要不要那么多医生做什么,别以为古时候的科技不发达,其实他们那个时候的智慧一点都不比现代人差
⑹ 吃哪些中药对妇科炎症
能治妇科炎症的中草药有哪些,妇科炎症是指外阴、阴道、子宫及其附件等器官被一些致病菌、病菌、外来因素等诱发的妇科炎症,容易影响患者的个人生活、工作。因此发生妇科炎症,要分清楚病因、病症进行有效治疗。除了药物、手术可以治疗妇科炎症外,中药也可以帮助患者调理身体,辅助患者治疗,那么有什么中药可以治疗妇科炎症
1、当归
当归可以起到不错调节月经和活性等作用,在古时候就有人用了补血活血。我们可以把当归和鸡蛋或是把当归和瘦肉一起煮,常常食用可以起到泽颜润肤、生肌强体、补血调经等作用,妇科炎症患者可以适当多点食用这类中药。
2、枸杞子
枸杞有明目的功效,大家都是知道的。在《中药大辞典》记载着枸杞可以起到滋肾、润肺、补肝明目瞪作用,我们可以把枸杞直接泡水喝,也可以将其煮成食疗食用,除了可以滋阴养血外,也可以补肾肝脏等。
3、黄芪
黄芪用在美容护肤方面,可以在某种程度起到预防皮肤老化、增强皮肤抵抗细菌能力等作用。此外黄芪富含微量元素和叶酸,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在中医认为,多食用黄芪可以起到补中益气等作用,适用于气虚血脱、崩带等患者。
4、白芍
在古代的《唐本草》认为可以帮助女性补气血,在现代中医认为,多食用白芍可以缓解月经不调、崩漏等病症,也可以养血柔肝、缓中止痛等。
5、妇科炎症的中医治疗方药
1、苦参化湿汤
成分:苍术,黄柏,苦参,炮甲等。
功效:祛风利湿,杀虫止痒。
主治:滴虫性外阴炎、阴道炎、宫颈炎、慢盆腔炎等。
2、清热解毒汤
成分:当回,香附,黄柏,蒲公英、金银花,鱼腥草等。
功效:清热解毒,活血化瘀。
主治:治疗各种的阴道炎、宫颈炎、慢慢盆腔炎。
⑺ 我国历史上第一首妇科方剂是什么
病情分析:战国秦汉之际出现的《黄帝内经》,不仅系统地总结了秦汉以前的医学经验,而且还对方药方面作了一定的介绍。全书共载十三方。其中有一张治疗血枯经闭,调经种子的药方,方名为:四乌贼丸一茜草丸。这是我国中医妇科最早的一张方剂。
意见建议:这张方剂见于《黄帝内经·素问》“腹中论”。医'学教育网收集整理书中说:女子血枯闭经,治疗可用“四乌贼丸一茜草丸”就是用乌贼丸四分,茜草一分,二药末混合,以麻雀卵和为丸,如小豆大,每次饭前服五丸,再服鲍鱼汤,以加强药力。乌贼丸,主补益肾脏之精血;茜草,属于生血通经之药;雀卵既补血又补气,且壮阳;饮鲍鱼汁,可以厚肠补肝。可以看出该方是补养精、气、血,益肺、肝、肾的有效方效,对血枯精亏症,有较好的疗效。
⑻ 古代名医都是男的,他们是如何看妇科的
古代讲究男女授受不亲,但是古代的医生男性居多,女性极少,即便是妇科疾病,绝大多数要靠男医生诊治,那么要怎么避免诊疗过程中的尴尬问题呢?装腔君就带您看看医生那些非常手段。
东汉末年的名医华佗,他给妇人看病的时候,甚至不把脉,手帕也不隔。他就看着那个妇人的手腕——一动不动地盯着她的脉搏,就能知道她肚子里的情况。
傅青主钻研妇科,主要源于他的夫人。傅青主22岁时,娶了老家张御史的女儿做妻子,名叫张静君。夫妻二人一见钟情,而且之后情趣相投,异常恩爱。可惜好景不长,5年后张静君去世。
傅青主为此痛不欲生,终生没有再婚。为了寄托对妻子的哀思,傅青主后来发愤学医,而且对于妇科尤其苦心钻研。终于成为中国古代妇科医学史上首屈一指的男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