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明年中国潜水者名字叫什么
明年中国潜水者的名字:
规范从业者的从业行为,引导职业教育培训的方向,为职业技能鉴定提供依据,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的客观需要,立足培育工匠精神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交通运输部组织有关专家,制定了《潜水员国家职业技能标准(2019年版)》(以下简称《标准》)。
本《标准》以《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2015年版)》为依据,严格按照《国家职业技能标准编制技术规程(2018年版)》有关要求,以“职业活动为导向、职业技能为核心”为指导思想,对潜水员从业人员的职业活动内容进行规范细致描述。
对各等级从业者的技能水平和理论知识水平进行了明确规定。
同时,根据潜水员职业的特殊性和高危险性,进行适当调整,体现了潜水员职业的特点和人力资源管理的实际需要。
本《标准》依据有关规定将本职业分为五级/初级工、四级/中级工、三级/高级工、二级/技师、一级/高级技师五个等级,包括职业概况、基本要求、工作要求和权重表四个方面的内容。
本《标准》主要起草单位有:交通运输部救助打捞局、交通运输部广州打捞局、交通运输部上海打捞局、广州潜水学校、深圳市杉叶实业有限公司、上海交大海洋水下工程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主要起草人有:陈水开、张辉、薛寒冰、荆岩林、孙万、申英杰。参与起草人有:陈班雄、姜平、孙海京、李海滨、田坤文、潘明光。
Ⅱ 中国潜水教练
中国潜水俱乐部 简称中潜,是目前国内唯数不多的,PADI潜水系统认证的五星潜水俱乐部。PADI是Profesional Association of Diver Instructor国际专业潜水教练协会的英文缩写。创始于1966年,由Ralf Ericssion及John Cronin成立。他们基于教学的原则,设计出一套完整的教学系统,很快的使潜水活动大大的兴盛起来。目前PADI的总部设于加州的Santa Ana,并在加拿大、日本、澳洲、新西兰、英国、瑞士、挪威、瑞典及新加坡等地均设有办事处,PADI中国的管理机构是位于悉尼的PADI ASIA PACIFIC。PADI在世界各地拥有25000名教练,每年约发出超过500000张的潜水执照,这使得PADI成为世界上最大的潜水训练机构。
中文名
中国潜水俱乐部
简称
中潜
创始时间
2008年
英文名称
ChinaDive
中国潜水学校
“中国潜水”----是三亚中仁联盟海海洋运动推广发展有限公司旗下品牌。英文名称:ChinaDive 。中国潜水创建于2008年,是由一群专业的潜水户外爱好者组成。中仁海洋运动联盟----“中国潜水”是中国潜水运动协会(CUA)会员;是PADI 5星潜水教练发展中心36445#,5星潜水度假村21827#;是中国登山协会(CMA)会员;是中国潜水打捞协会会员;IAHD 残疾人潜水联合会会员;DAN大陆地区首家会员。S-0526。是PADI PROJECT AWARE海洋环保授权捐赠联络点。公司基地设于中国海南三
Ⅲ 中国潜水艇的成员有谁
你好请参考:
军4名潜水员20日从饱和居住舱完成“减压”走出舱门,经严格体检和心理测试,身体状况良好,标志着海军300米饱和潜水专项试验取得圆满成功,并创造了水下330.2米巡潜全国新纪录。
饱和潜水是潜水行业顶级核心技术,广泛应用于失事潜艇救援、海底施工作业、水下资源勘探、海洋科学考察等军事和民用领域。
参试的4名潜水员来自海军北海舰队某防险救生支队。“这是海军首次将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饱和潜水技术应用于实际潜水作业。”试验指挥员、副支队长王鹤鹏说,试验中饱和潜水各系统、各模块的软硬件均是中国设计、中国制造。
试验于1月4日正式开始,4名潜水员进入饱和居住舱。5日7时,居住舱加压至300米并饱和停留;15时,潜水员先后出舱巡潜,巡航总时间249分钟,最大巡潜深度330.2米,刷新了313.5米的全国巡潜记录。
完成巡潜后,4名潜水员返回居住舱于6日开始“减压”,历时13天8小时。“减压”是将舱内的30多个大气压逐步减小到1个大气压状态,让潜水员安全回到正常环境。
Ⅳ 中国蛟龙潜水艇的相关人物和事件
龙号驾驶员描述下潜5000米经历 2011-08-22 10:53 来源:南方日报 作者:赵杨 张胜波 东方网8月22日消息:出海49天后,伴着隆隆的礼炮声,“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于8月19日下午回到“家”――位于江苏省无锡市太湖边上的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以下简称“702所”)。此次出海,“蛟龙”号最远到达了夏威夷以南700海里、基里巴斯东北400海里的海域,最深进入到海下5188米。这标志着中国人可在占地球海洋面积75%的海底畅游、探宝,那里有取之不竭的矿产、生物资源等待开发。明年它将挑战7000米的海底深度,届时中国的载人潜水器将能在全球99.9%的海底“踱步”,跻身世界深海载人潜水器技术5强之列。在此次突破5000米的海试中,海试队员们经历了什么?这些高科技设备在海底得到了怎样的应用?从2009年下潜到海下1109米,到2010年的3759米,再到今年的5188米,“蛟龙”号的性能得到了怎样的提升?“蛟龙”从海下5000米归来,带来了什么……南方日报记者在“蛟龙”归来的第一时间赶赴江苏省江阴苏南国际码头,跟随“蛟龙”回“家”,专访总设计师、驾驶员,并被破格允许列席归来当天702所的内部会议――海试活动事迹汇报会,听取海试总结。在此,本报为您独家披露“蛟龙”深海5000米远行记。○ 不到深海5000米,不知“水不可压缩”这一定理是错的;不知庄子所说“腐草为萤”,即无机物变有机物的传说不是假的。――“蛟龙”号驾驶员叶聪○ 明年“蛟龙”的目标是到达海下7000米,到那时,中国的深海载人潜水器将能在全球99.9%的海底上“踱步”。――“蛟龙”号总设计师徐芑南○ 不仅是“蛟龙”号,我们的雄心要更大,从现在开始我们要为中国规划深海装备事业。――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第702研究所所长翁震平远行通过技术改进潜次执行率提高到80%为避开超过2.5米高的海浪,选择合适下潜的海域,“蛟龙”不断远行,最后来到第三块海域――夏威夷以南400海里的地方。随后的5次海试,4次突破海下5000米,潜次执行率由去年的23%提高到80%。黄昏、大雨,在海底作业完毕的“蛟龙”即将出海,此时的母船――“向阳红09”船在海浪的拍打下猛烈地起伏。由于海上的能见度很低,“蛟龙”浮出水面后,母船在一段时间内没有发现它,经过通信联络、海面搜索后,“蛟龙”号才顺利归队。这是此次“蛟龙”号载人深潜器进行海下5000米级海试时曾遇到的一次惊险经历。今年7月1日,“蛟龙”出海,8月18日归来。归来不到6小时,“蛟龙号”的驾驶员叶聪就接受了南方日报记者的独家专访。他告诉记者:“此次海试的海况不是很给力,为此我们在太平洋上连着换了两次地点。”当“向阳红09船”抵达东太平洋上第一块准备海试的海域时,那里狂风大作,甚至刮起了7级大风,海面浪高达3米。到达的第二个海试海域条件也不合格。“只要浪高超过2.5米,就不能进行海试。”叶聪说。“蛟龙”号平时搭载于“向阳红09”号船,进行海试的时候,母船上巨大的A形架吊车通过绳索将其吊起放置到海面。“蛟龙”出海后,也要靠母船的绳索将其吊起收回。如果海上狂风大作、波涛汹涌,母船将难以安全、平稳地将其布放、回收。随后,“向阳红09”号船来到了此行第三块海试海域,它位于夏威夷以南700海里、基里巴斯东北400海里,距离赤道不远。这里的风浪有时也不小,但比前两片海域的海况要稍好。这是一片海试队员们并不熟悉的海域。在下海之前,他们只拿到了简单的参数。以往的海试,队员们首先要掌握海试海域的相关资料,比如海水的深度、密度,海底地形、地貌的情况,以及海底的承载能力,确定海底是稀泥还是石头,在“探听虚实”后才放“蛟龙”出海。可这次不是。在没有详细的海底资料,并因此要冒一定风险的情况下,曾经30次“驾龙入海”的叶聪承担了初探深海情况的重任,下潜至海下4027米。“没有1000米、3000米的海试经验,我也不敢在这种情况下贸然行事。”他说。在初步了解了深海情况后,第二次海试,叶聪驾着“蛟龙”第一次突破海下5057米,将中国载人深潜器下潜的级别推至海下5000米级。随后叶聪的同伴、另外一位驾驶员唐嘉陵将“蛟龙”下潜的深度推至海下5188米,成为此次海试达到的最深的深度。此次海试一共进行了5次,4次达到海下5000米以下。2009年“蛟龙”号是在最后一次下潜,即第20次时才到达了1000米下;去年下潜到海下3000米试验了17次,其中只有4次穿越3000米。相比起来,此次海试的成功率高了很多。702所召开的海试活动事迹汇报会上,海试队员们说,正是通过了前两次海试后的技术改进,稳定了“蛟龙号”的技术状态,才大大提高了潜次的执行率。下潜“蛟龙”承压能力已没问题
Ⅳ 中国潜水艇之父是谁
中国最早的潜艇建于1880年,距今已有百年的历史了。这艘潜艇是由一个姓陈的“道员”首称提出建造的。他先进行了图纸设计,并吁请清政府大员予以支持。还表示愿以合同保证,若建成后经过试验证明不适用,工时费分文不取,所用材料照价赔偿。
陈道员的建议得到了清政府的支持。1880年夏,在天津机器局开始施工。这项工程当时是在绝对保密的条件下进行的。陈道员亲率10余名工匠,在机器局院内围起围墙,围墙内外,戒备森严。然后他采购木材铁皮,动工兴建。经过整整一个夏天的施工,这艘“水下机船”建成完工。它“式如橄榄,上有水标及吸水机,水标缩入船一尺,船即入水一落千丈尺。要于水底暗送水雷,置于敌船之下”。1880年9月18日,正值中秋节,这艘“水下机船”在海河内进行了试航。据记载:船半浮水面航行,灵捷异常,颇为合用;沉入水下,水标仍浮出水面尺许,令水面一无所见,而布雷无不如意……
但奇怪的是,这艘试验成功的潜艇没有正式使用或继续研究,从此却销声匿迹 了,既没有留下名称,也无更多记载,至今人们也不知道这种中国人制造的第一艘潜艇动力推进系统是什么样子的、以什么方式上升或下潜的、艇体结构如何等等,已成为了不解之谜。
Ⅵ 深海勇士号深潜年龄最大的乘客是哪位院士
13日,我国自主研制的4500米载人深潜器“深海勇士”号在南海区域再次取得重要发现,下潜时长超过8个小时。
值得注意的是,“深海勇士”号此次深潜,迎来了年龄最大的“乘客”——我国着名海洋地质学家、中科院院士、“南海深部计划”指导专家组组长、同济大学海洋与地球科学学院教授、今年82岁高龄的汪品先。
新闻配图
那个年代,除了巨大的工作压力,深海科考还要面临海盗袭击、技术设备失灵等多重问题,可以说是动一发则牵全身。两个月的科考,他每天只敢休息一小会儿,生物钟完全被打乱。但功夫不负有心人,汪品先成功地完成了第一次由中国人设计和主持的大洋钻探航次,实现了中国海区深海科学钻探零的突破,取得了一系列喜人成果。
大洋钻探是国际合作项目,钻探船是美国的,船长到船员大多是美国人。令汪老至今难以忘怀的是,当第一口井开钻的时候,船长下令升起中国国旗时的场景。这个意义已经远超科学的范畴,让励志“通过自己在科研方面的努力,为国家重新在海洋找回自信”的汪老激情澎湃。
来源:新浪新闻综合
Ⅶ 中国潜水泵十大名牌排行榜
1、上海阳光泵业
上海阳光泵业制造有限公司是我国第一台潜水泵的诞生地,是国家潜水泵行业专业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是全国泵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潜水泵分技术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企业以阳光品牌行销国内外,目前是国内潜水泵行业知名品牌和着名商标。是国产潜水泵的最高水准,是国内潜水泵龙头企业、行业标杆、潜水泵领导品牌,让阳光走向世界,让世界充满阳光!
2、江城泵业
江城泵业总部位于风景秀丽的北京市北郊,良渚文化发祥地的瓶窑镇。企业是全国潜水泵专业委员会副组长单位,多项潜水泵标准的起草者之一。企业生产的水煤浆潜水泵获得多项国家专利。
3、卓越泵业
卓越泵业是国家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专门从事潜水泵和转子泵及相关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是国内单潜水泵行业标准的制订单位之一。主要产品包括:单潜水泵、双潜水泵、转子泵。
4、恒利泵业
恒利泵业是中国第一台输油齿轮泵诞生地。恒利泵业是以研发、制造“恒利”牌容积泵为主的国家二级企业、中通泵行业重点骨干企业、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河北省名牌产品企业。
5、良田泵业
良田泵业2000年完成股份制改造。公司肩负良田水泵"牌子老,信誉好"的既有使命重装上阵,锐意进取,始终坚持自身产品的品质并且充实持续完善自身的产品线,现有的产品已覆盖了给排水、通用工业的方方面面。
6、玉联泵业
玉联泵业建于1958年,1990年开始从事开发、生产石油潜水泵、螺杆钻具等产品。
7、汛丰泵业
汛丰泵业至今近40年历史,于2002年成功转制,是一家与科研院所紧密合作,以先进技术为导向,科研企业的生产装备为基础的企业。生产的三潜水泵、沥青泵在石油、公路沥青、化工、电力等工业部门得到较广泛的应用。
8、双鹿水泵
双鹿水泵是一家专业从事流体设备的研究、设计、制造、服务的企业。主要产品为潜水泵等水泵产品、阀门、电机、成套供水设备系列,广泛应用于市政、水利、建筑、消防、电力、环保、石油、化工、矿业医药等行业。
9、黄山泵业
黄山泵制造有限公司主要提供单潜水泵、双潜水泵和三潜水泵三大类产品,创立“黄泵”和“RSP”潜水泵专业品牌。拥有行业领先的技术研发能力。
10、沈阳水泵厂
始建于1932年,是我国泵行业最大的生产厂家,集泵、污水处理设备、传质设备、其他传质设备等为一家的生产企业。
Ⅷ 潜水员有多少个中国
潜水员主要分布在海南三亚,中国现在的专业潜水员大概有300-400个,一般都是在旅游公司为主。
Ⅸ 中国,谁第一个,潜入深海
中国第一个潜入深海的人叫叶聪。他是"改革开放杰出贡献"百人之一、哈尔滨工程大学杰出校友。截至2019年1月,全世界潜入7000米以下深海的人只有11个,其中有8人来自中国,叶聪就是这8人之一。
叶聪, 1979年11月出生,湖北黄陂人。哈尔滨工程大学船舶工程专业2001届毕业生,中国船舶重工集团有限公司第七〇二研究所副所长、水下工程研究开发部主任、"蛟龙号"深海载人潜水器首席潜航员、全海深载人潜水器总设计师。
"蛟龙"号潜水器最重要的设计图纸、每个设计阶段的潜水器总图均出自叶聪之手,对此他还有点小得意,笑称"秀才会武术,谁也拦不住"。
叶聪说他的长处是可以"不厌其烦地去做一件事"。作为"蛟龙"号的主任设计师,从最初的草图到完工图,几年下来,叶聪已经修正了几百遍。
每一个部件都要算得很清晰,有时候都要一厘米一厘米地去盘算,操作时间都要准确到秒。面对研制中一块块难"啃"的骨头——耐压构件密封、控制、水声通信等,叶聪从零开始边学习边设计,在没有母型船提供参考借鉴的情况下完成了"蛟龙"号的总布置设计任务。
叶聪还参与总布置以外的潜水器结构、推进、观通、水声、水面支持等部分的设计和协调工作,相继担任载人潜水器的质量师和建造师。他在项目总体策划、加工建造和监督等方面表现突出,为载人潜水器研制工作作出重大贡献。
(9)中国潜水家有哪些扩展阅读
乘龙入海,在神秘的海底探索,这是人类从古至今的梦想。比起设计师,叶聪更出名的身份是中国首席潜航员。
2012年6月24日,"蛟龙" 号载人潜水器在西太平洋马里亚纳海沟下潜至7020米,创造了中国载人深潜新纪录,同时也是世界同类型载人潜水器的最大下潜深度。
叶聪和同事们的努力让我国成为继美国、俄罗斯、日本和法国之后,第五个具备大深度载人深潜能力的国家,标志着我国具备在全球99.8%的海洋深处开展科学研究、资源勘探的能力。
从叶聪参与"蛟龙"号潜水器的研发到完成7000米级的下潜任务经过整整10年的历程,这是他与"蛟龙"号共同成长的10年。
参与潜水器设计建造的每个阶段,他对各阶段的任务使命分析报告、均衡计算书、深潜操作流程、潜水器总图都了如指掌。
曾在美国Alvin载人潜水器学习观摩深潜技术,既熟悉潜水器,又有深潜技术,这让叶聪成为了难得的人才。
2009年,叶聪当仁不让地成为"蛟龙号"主驾驶员。从2009年到2012年,"蛟龙号"四度出海,最大下潜深度7062米。
先后51次下潜(包括1次无人),叶聪"入海"38次,"蛟龙号"每一次做出深度的突破都是在叶聪驾驶下完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