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马球在唐朝特别兴盛,这项运动到底是咋发展的
唐代诗人张建封曾作《酬韩校书愈打球歌》,“闲就平场学使马。军中伎痒骁智材,竞驰骏逸随我来”。实际上这首诗一共有二十四句,描绘的内容是唐军打马球的场景。可以说马球在唐代的地位,一点都不亚于足球,在现代人心目中的地位。
现代人喜欢多种多样的室外活动,经常到户外参加体育活动,不但能够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够让人心情愉悦。所以很多人都会聚集在一起打球,主要包括篮球、足球、羽毛球、乒乓球等多种运动。这些运动不仅可以增强体魄,而且也能让心情更加愉悦。
一、打马球运动的起源历史
打马球是古代比较流行的一种运动,在当时被人们称作为击鞠、击球。参赛者骑在马上手持棍棒打球,这种运动方式也称作为击鞠。后来人们称作马球运动,唐朝时期这种马球活动非常流行。并且涌现出了很多马球高手,他们的影响力不亚于现在的球星。
笔者认为马球的产生和战争有关,也与人们对蹴鞠的认识有关。从战国时期一直到宋朝这几千年间,人们越来越喜爱玩蹴鞠,所以为这项活动增加了一定难度。人们骑在马上“打”蹴鞠,即可锻炼身体又能锻炼马术。
2. 打马球算是什么运动
在中国古代传统体育项目中,有一种骑在马上以杖击球的运动项目—马球。
马球,又称马上曲棍球,其英文名Polo源于藏语Pulu的音译,意即“球”是骑在马上用球杆击球入门的活动,在我国古代叫“击鞠”。对于马球的起源,尚没有确切的说法。普遍认为其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600年左右的波斯,随后传入吐蕃(现今的西藏)、中国中原、伊朗和印度等一些亚洲国家。世界马球运动当今风靡一时,不少国家把马球作为一项高尚的体育活动在全国开展。
马球简介:
打马球,也是端午之戏之一。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
马球,史称“击鞠”、“击球”等,骑在马背上用长柄球槌拍击木球的运动。蒙古族民间马上游戏和运动项目,流行于内蒙古等地。相传唐初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称“波罗球”,后传入蒙古,相沿至今。球状小如拳,以草原、旷野为场地。游戏者乘马分两队,手持球伏,共击一球,以打入对方球门为胜。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击鞠、打䎱或击䎱就属于马球运动。也有人认为,马球最早源于公元前525年的波斯 (今伊朗),后传入中国。唐代长安,有宽大的球场,玄宗、敬宗等皇帝均喜马球。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朝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近年西安市又出现了仿古马球运动,使这一古老的体育运动在绝迹多年后重又出现在中华大地上。
3. 盛唐气象下的文化精髓有马球运动吗
我国古代马球在封建社会的发展史可以总结为四个阶段:汉魏、唐帝国、宋辽金和明清时期。唐朝统治者非常重视和喜爱马球运动。史书记载,唐朝上至天子下至百姓,都十分喜爱这项运动。这是由于当时开放的社会风气,唐朝时期的社会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繁荣,封建专制制度稳定、农商经济高度活跃、文化开放,同时中西方的文化经济交流也达到了一定水平。
4. 打马球是从哪个国家传进中国的
马球,古代称为击鞠、打毬或击毬,是骑在马上以球杖击球人门的一种体育形式。因为它是一项相当惊险、激烈的活动,所以要求竞技者不仅具备强壮的体魄、高超的骑术与球艺,更要有勇敢、灵活、顽强、机智的素质。
关于马球的起源,至今还没有定论。有人认为是在唐代由波斯(今伊朗)经阿拉伯传至吐蕃(今西藏地区),尔后流行于中原地区的;也有人认为是古代中国人自己创造的。在我国古文献中,“击鞠”一词最早出现于公元3世纪曹植写的《名都篇》中。诗篇中尽情地赞扬了健儿们“连骑击鞠”的技艺,已达到了“巧捷惟万端”的熟练程度。《名都篇》的写作时间在曹丕代汉不久,因此,击鞠至迟于东汉就已经出现了,是当时的一种较具特色的球类运动形式。由于马球运动的昌盛与古代骑术的发展有着一定关系,因此,它的发展必然受到骑兵骑术的影响。从汉代以后,随着骑术的进步,马具的改革,骑兵在唐代达到极盛。唐代盛行轻骑兵,它有着快速机动与远程奔袭的特长,同时,马上作战、砍杀更为灵活。而马球运动就是训练骑术和马上砍杀技术的最好手段。由于这一军事目的,在统治者的提倡下,马球运动在唐代风行一时。
唐代的马球,分为单。双球门两种比赛方法。单球门是在一个木板墙下部开一尺大小的小洞,洞后结有网囊,以击球入网囊的多寡决定胜负;双球门的赛法与现代的马球相似,以击进对方的球门为胜。与此同时,还出现了专门的马球场,1956年,西安市唐长安大明宫含光殿遗址出土的一块刻有“含光殿及毬场等大唐太和辛亥岁乙末月建”字样的石志,表明马球场已成了宫殿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
唐代马球活动非常流行,上至帝王下到文武百官,无论男女,喜观、好打此球者大有人在。1972年,陕西乾县唐章怀太子李贤墓出土的《马球图》壁画,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唐代妇女打球图铜镜,新疆吐鲁番出土的唐代彩绘打马球泥俑,都反映了当时马球运动的普及情况。
宋代以后,无论是中原地区,还是北方的少数民族地区,马球活动更为常见。同时在一些球类用具上也进行了改革。如以前的马球用球是一种拳头大小的木质球,而元代则变为皮缝的“软毬子”。球杖也比以前的长,用长杖拖球,或用杖弹打,使其不落地,然后纵马驰至球门,击球入门。
盛行了近千百年的马球活动,流传到明朝初年,还时有开展。不过,从总体上看,这时的马球已呈衰落之势。尤其是进入明中叶后,马球只是作为宫廷礼制或民间节日活动才得以开展。到了清代初年,马球这一颗在中华古文化史上放射了上下千余年异彩的明珠,终于熄灭了。直到民国初年,西方现代马球传入我国,马球运动才又缓慢地发展起来。
5. 唐代特别流行打马球,君王都忍不住参加,你知道马球怎么打吗
马球是一种骑在马上用球杆击球入门的运动。关于马球运动的起源,现在还没有一个确切的说法。有人认为马球由中国古代的蹴鞠发展而来,还有人认为马球是从古代波斯传到中国的。
马球运动在唐朝最高统治者的提倡之下长盛不衰,成为当时社会上非常流行的一项运动。唐代科举考试后的新进士们还会专门举办马球比赛来庆祝,这就是着名的“月灯阁球会”。军队中也流行马球运动,并把它作为军事训练的手段之一。
到了宋代,马球仍然很流行。宋代的马球比赛有大打、小打之分,骑驴击球称小打,骑马击球称大打。大约到了明末清初,马球在中原地区趋于消亡,只在内蒙等少数民族地区尚有流传。
6. 同样是球类,马球和足球篮球有什么区别吗
马球,指的是骑在马上,用马球杆击球入门的一种体育活动。马球在中国古代叫"击鞠",发明始于汉代,兴盛于唐宋,在东汉后期,曹植《名都篇》中就有"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的诗句来描写当时人打马球的情形。
这样看来,马球与足球在场地样式上有着相同的特征,但是在比赛形式,球的种类却有很大的不同,与篮球更有很大不同。但无论是足球还是篮球,都是将球打进对方球网中得分。马球在古代的影响就像如今足球和篮球对现代人一样。作为一个古代的体育项目,马球在如今已成为了灿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7. 马球是什么运动
马球是骑在马上,用马球杆击球入门的一种体育活动。
打马球在中国古代叫“击鞠”,开始于汉代,东汉后期曹植的《名都篇》中就有“连骑击鞠壤,巧捷惟万端”的诗句,描写当时人打马球的情形。马球在唐宋元时期非常盛行,到了清代不再是大众游戏,主要流行在军队和宫廷贵族中。
追踪古代马球的踪迹可以通过文献资料,更直观的是图画作品,唐章怀太子李贤墓中出土了一组当时贵族子弟打马球的壁画,充分再现了唐代马球运动的场景。壁画长宽都接近一米,画面人物众多、背景详细,人物生动形象,参与击球的二十余人,都穿着窄袖袍,足登黑靴,手里是偃月形球杖,身骑奔马,做出击球的各种姿态。
唐朝时期出土了各种马球俑,在长安城大明宫含光殿也发现记载修建马球场的刻石,都证实了当时马球运动十分盛行。马球运动可以锻炼人的专注力和骑术,唐代的历朝皇帝如中宗、玄宗、穆宗、敬宗等都是马球运动的爱好者和参与者,唐玄宗后来还专门将马球作为军队训练的课目之一。
马球是一项全民运动,不局限于男子,很多女子也会打球娱乐。王建的《又送裴相公上太原诗》中“十队红妆伎打毬”,《宫词》里“寒食宫人步打毬”都是描写女子打马球的场景。
马球运动风靡了好几个时代,《辽史》记载辽圣宗就“好击毬”,辽国还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一项庆祝活动,在端午、重阳节一定会进行击球。宋代有“打球乐”的舞队,到了明代,马球依然流行,明《宣宗行乐图》中就描绘了宣宗赏马球的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清代马球运动逐渐被局限在贵族之中,到了清中叶之后,马球慢慢消失。
8. 什么是马球
马球,史称“击鞠”、“击球”等,骑在马背上用长柄球槌拍击木球的运动。蒙古族民间马上游戏和运动项目,流行于内蒙古等地。相传唐初由波斯(今伊朗)传入,称“波罗球”,后传入蒙古,相沿至今。球状小如拳,以草原、旷野为场地。游戏者乘马分两队,手持球伏,共击一球,以打入对方球门为胜。有人认为中国古代的击鞠、打䎱或击䎱就属于马球运动。也有人认为,马球最早源于公元前525年的波斯 (今伊朗),后传入中国。三国时曹植的《名都篇》中有诗曰:“连骑击鞠壤,巧捷推万端”,说明至少在汉末马球已经存在了。
9. 现在的体育活动丰富多样,古代有哪些主要的体育活动
射箭、捶丸、蹴鞠、击鞠、木射等。
1、射箭
射箭,即箭术(Archery),是指借助弓的弹力将箭射出,在一定的距离内比赛精准度的体育运动,别称射箭运动。
射箭在中国有着久远的历史,可谓是中国古代体育项目的鼻祖,据考古发现,它在距今两万八千多年前就已经出现了。
考古工作者在山西峙峪人文化遗址,曾经发现了一件距今两万八千年前的石箭头,这表明当时人类已经在开始使用弓箭了,这是用石头磨制的箭头,绑在木杆上作为当时射箭的用具。
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把弓箭的发明使用,作为由中级蒙昧社会向高级蒙昧社会开始过渡的一个重要标志。
2、捶丸
“捶”即击打,“丸”即小球。捶丸,即是我国古代以球杖击球入穴的一种运动项目。前身可能是唐代马球中的步打球。当时的步打球类似现代的曲棍球,有较强的对抗性。
到了宋朝,步打球由原来的同场对抗性竞赛逐渐演变为依次击球的非对抗性比赛,球门改为球穴,名称也随之改称“捶丸”。
3、蹴鞠
蹴鞠,又名“蹋鞠”、“蹴球”、“蹴圆”、“筑球”、“踢圆”等,“蹴”有用脚蹴、蹋、踢的含义,“鞠”最早系外包皮革、内实米糠的球。因而“蹴鞠”就是指古人以脚蹴、蹋、踢皮球的活动,类似今日的足球。
据史料记载,早在战国时期中国民间就流行娱乐性的蹴鞠游戏,而从汉代开始又成为兵家练兵之法,宋代又出现了蹴鞠组织与蹴鞠艺人,清代开始流行冰上蹙鞠。因此,可以说蹴鞠是中国古代流传久远、影响较大的一朵体育奇葩。
2006年5月20日,蹴鞠已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4、击鞠
击鞠(也就是现代的马球)亦称打毬或击毬,唐代较为盛行。游戏者必须乘坐于马上击球,击鞠所用的球有拳头大小,球体的中间被掏空,制球的原料是一种质地轻巧且柔韧的木材,球的外面还雕有精致花纹。
5、木射
木射,又名十五柱球,是游戏者轮流以木球撞击十五根笋型立柱的一种室内的活动形式,产生和兴盛于唐代。
木射是一种很特别的球类活动,唐人陆秉曾为此专门着《木射图》一书,对这一活动作了十分详备的介绍,可惜此书已经失传了。
至宋朝时,时人晁公武读到了此书,因而在他的《郡斋读书志》中对《木射图》作了简短的解题,为我们留下了对木射较为形象的描述:用木削成笋形,作靶子,上缩下扩底平,立起来不易翻倒,总计十五根。
这十五根笋分为两大类:一类通体涂为红色,分别刻上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等字,共十根;另一类涂以黑色,分别刻以慢、傲、佞、贪、滥等字,共五根。
活动时,将十五根笋立在平坦的场地一端,投抛者在另一端,用木球去击打另一端的木笋,以击中朱色笋者为胜,以击中墨者为负,最后看谁击倒的朱色笋多,就是终胜者。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射箭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木射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击鞠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蹴鞠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捶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