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中国在抗战时用过的枪有哪些
老套筒、汉阳造、三八大盖、盒子炮、仿捷克、歪把子、马克沁、老黄牛、中正式步枪、卡宾枪等等
B. 抗日时期的共产党用什么枪,有哪些部队
抗战时期共产党的部队主要是八路军,新四军和一些地方土着。这些部队的武器装备都比较落后,制式装备主要是
步枪
1.汉阳造(仿德国卡尔比勒98k)。
2.三八式步枪(俗称三八大盖,是日本仿制于德国毛瑟步枪,在1905年生产定型的)。
手枪
1.德国毛瑟驳壳枪,弹夹装20发子弹,即能单发,也能连发,性能不亚与机关枪,这种枪使用量最大,从班长到师长都佩带这种枪,我国一直用到60年代。
2.左轮手枪,装弹6发,弹夹在枪的中间,单打,每打1发子弹,弹夹转一弹孔。
轻机枪
1.ZB-26轻机枪:也称捷克式。是捷克斯洛伐克布尔诺国营兵工厂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研制的一种轻机枪。弹夹装弹20发。
2.大正十一式轻机枪:俗称歪把子。是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使用的一种6.5毫米口径轻机枪。
重机枪
1.马克沁重机枪
2. 92式重机枪(日本)
新四军的装备更加拙劣,很多还是作坊里生产的土枪。战士们亲切地称这种枪为“脚蹬式”步枪,因为这种枪每激发一次,枪拴就拉不开了,要放在地上用脚踩。
C. 抗日战争中八路军用的什么枪
八路军,平均四五个人有一支步枪。汉阳造、中正式、三八大盖、土枪、鸟枪,红缨枪,大刀片儿。
干部配有驳壳枪及各种手枪。
毛东东就有一支汉阳造。
D. 抗战时期,中国能自产的武器有哪些
抗战时期中国能生产的主要武器有: 1、7.9mm毛瑟步枪:我军部分使用是由德国、捷克进口的7.9毛瑟98式步枪,更多是仿造的各型7.9步枪,又叫中正式。该枪射程2000米,性能优于三八大盖。 2、7.9mm捷克ZB-26式轻机枪:该枪是一种性能优异、在世界枪械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轻机枪。射程1500米,射速550发/分,大量仿制生产该机枪,性能优于“歪把子”。 3、7.99mm马克沁重机枪:民国23年金陵兵工厂由德国获得1909式马克沁重机枪图纸,进行仿造。射程3500米,射速600发/分,性能优于日军九二式。 4、火炮:主要装备60、82、120迫击炮和37战防炮、75步榴炮、100榴弹炮, 举个例子吧: 从1938年各厂相继复工至1945年抗战胜利止,重庆兵工厂共生产各种枪弹8.54亿发,步枪29.34万支,轻机枪1.17万挺,马克沁重机枪1.82万挺,火炮1.4万门,炮弹599万颗,甲雷43万个,手榴弹956万颗,各式掷弹筒6.79万具,掷榴弹154万颗,炸药包376万个;1945年生铁产量达48495吨、钢产量达18234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的统计是:重庆兵工承担了全国械弹三分之二的份额, 下表为1932-1936年兵工署的统计。
E. 中国抗战时用什么枪
三八式步枪(三八大盖)
(Japanese 38th Year Rifle) 【三八式步枪】
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日本有坂兵工厂开始生产的一种机柄式步枪。口径6.5毫米,枪重4.2千克,枪长(不带刺刀)1275毫米,弹头初速 732米/秒,有效射程460米,弹仓容弹量5发,配有单刃刺刀,刀长500毫米,可装在枪上用于拼刺,也可握持刀柄进行劈杀。三八式步枪弹头飞行稳定,后坐冲量小,射击精度好,缺点是杀伤威力不足。三八式步枪曾经是侵华日军的主要装备,也是中国抗日军民从战场上大量缴获,用来武装自己反抗侵略的主要武器。
抗战时期沿留下来上对日本有阪 (Arisaka)明治 38 年式步枪的称呼。该枪模仿德国毛瑟式步枪,在日俄战争同年(1905年,明治38年)被采用为制式步枪,一直沿用到二次大战,最主要的特征是在枪机上的防尘盖。此枪配合日本人体型使用 6.5x50SRmm 子弹,虽然威力稍嫌不足,但其几乎不会产生枪口炽焰,在太平洋岛屿战斗时使用这步枪的日军狙击手对美军造成很大困扰,非常难以从枪口火光发现狙击手潜伏位置。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它的枪机闭锁时极为牢固,发生膛炸时几乎都是枪管爆裂,少有枪栓突耳断裂的情形。
中正式
作业原理: 旋转枪栓, 毛瑟式前栓榫锁定, 手动 (Rotating bolt, front lug, bolt action)
弹匣容量: 内藏式弹仓,4发
瞄准具: 表尺照门, 刀片形准星
口径: 7.92x57mm
枪管长度: 23”
相容性: Mauser Standard Modell
制造厂: 河南巩县兵工厂
制造年代: 1935年9月
中正式步枪是近代中国, 不断尝试将步枪制度化, 第一次得到了一些成就. 当然, 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军队国家化, 中央军的建立, 慢慢的有了些成果.
巩县兵工厂从1935年初, 就开始小量试产中正式步枪, 大约从七月起, 开始量产. 本枪序号3157. 属于最早的一批. 同时, 也可以推测, 当时月产最多不过是八九百枝.
令人很惊讶的是, 本枪采用了二段式的枪托. 但没有接榫, 只是用胶黏住, 然后在枪托底板再用螺丝锁住. 这种作法是日本人所发明的, 据说原因是节省木料, 而且增加枪托底部的强度. 但是时日一久, 接着处必定裂开
驳壳枪
驳壳枪,中国又称盒子炮,其正式名称是毛瑟军用手枪(Mauser Military Pistol)。毛瑟厂在1895年12月11日取得专利,次年正式生产。由于其枪套是一个木盒,因此在中国也有称为匣枪的。有一种全自动型的,称做快慢机,毛瑟厂则称之为M712速射型(Schnellfeuer),在1931年5月量产。在我国很多小说里经常能看到“快慢机”这个词,笔者幼时最喜欢的铁道游击队中的王强就是一人拎着两支“快慢机”打得鬼子屁滚尿流。而驳壳枪另一个较少人知道的名称是自来得手枪,许多人以为只有速射型称为自来得,这是不正确的,事实上,自来得一直是这一类手枪在中国比较正式的通称。
最早的驳壳枪是德国毛瑟兵工厂的菲德勒三兄弟(Fidel,Friedrich,and Josef Feederle),利用工作闲暇聊设计出来的。但是该枪最后申请专利者是毛瑟兵工厂的老板,所以驳壳枪也叫毛瑟手枪。
1896年,毛瑟兵工厂希望能为德国军队生产驳壳枪。但是一直到1939年毛瑟厂停产驳壳枪为止,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采用驳壳枪作为军队的制式武器。在这几十年里毛瑟厂估计大约生产了一百万把的各式各样的驳壳枪。而其他国家仿造生产的数量则几倍于此。各国军队不采用驳壳枪并不是因为该枪的质量不好,而是因为它价格太高,而且该枪装备欧洲军队当手枪则尺寸太大,而做为步枪又威力太小了,实在是不上不下,左右为难。
所谓瑕不掩瑜,驳壳枪真正被使用者所喜爱的是在中国,20世纪上半叶的中国正处在水深火热中,各派军阀相互征战,急需要武器进行作战,而当时的日本控制西方向中国出口军火,但做为手枪的驳壳枪不在此列,因此驳壳枪成为各派武装的首选。
在中国反帝反封建和反侵略斗争中人民武装也大量的夺取敌人的武器来武装自己,因此人民军队里也大量装备这种驳壳枪,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的起义部队总指挥朱德用的就是一支驳壳枪。
德国驳壳枪在其大量生产的四十年历史中,内部几乎没有什么改变,因此可以说原始设计几尽完美,没什么可改进了。分解一支驳壳枪基本不需要工具,只要有一颗驳壳枪的子弹就可以将枪分解,盒子炮是丑得可爱的标准典型,几乎是罗曼蒂克的。
F. 科普一下抗日时期中国军队使用的冲锋枪
抗日战争中的中国军队装备可以用“万国造”来形容。
德械师使用的冲锋枪很少,曾经少量装备过MP18式冲锋枪,但是由于数量少,而且德械师的机枪数量较多,于是将几乎所有的冲锋枪淘汰而换成了Kar98K步枪或者轻机枪。部分坦克乘员使用冲锋枪。
至于“国军”和其他杂牌军,冲锋枪的数量就少的可怜,型号也无法查证。
1941年开始,中国军队开始得到苏联的援助,于是就开始向苏联大量采购武器,其中就包括“波波沙”冲锋枪。
中国驻印远征军在印度受训时,换装了全套美式装备,部队大量装备了“汤姆森”M1A1式冲锋枪。
在1942年后,国民党军队陆续开始接受欧美提供装备,于是国内的国民党军队也开始装备“汤姆森”冲锋枪和“斯登”式冲锋枪等型号的冲锋枪。
至于八路军和新四军,由于得不到国民政府的支持和国际的援助,所以武器装备奇缺,至于装备的冲锋枪也无从考证,也许能够从鬼子手里缴获一些100式冲锋枪,但是100式冲锋枪本来产量就少,因此中国军队中的日军冲锋枪数量可以忽略不计。
G. 抗战时期,中国士兵使用的“万国牌”机枪都有哪些型号
一,瑞士启拉利轻机枪,中国于20世纪20年代早期,进口此枪,并参加 直奉战争,北伐,内战,抗战,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战。
二,捷克式轻机枪,该枪造型特殊,棱角分明,极有立体感。一般看过抗战影片的网友,都应该非常熟悉这款武器。 和其他的抗战武器有所不同,捷克式轻机枪也是八路军和新四军大量使用的一款武器。 从反围剿时期开始,到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红军八路军解放军都大量使用这款武器,其中在抗战期间使用这款武器的数量最多。
三,马克沁重机枪,中国称赛电枪,在中国,马克沁机枪被仿制生产,称民24式重机枪在历次会战中都有不俗表现。建国后,民24式马克沁机枪仍在中国民兵中广泛使用,直到70年代末期。
H. 抗战时期中国部队装备最多的机枪是哪款呢
抗战时期,中国部队最主要的轻机枪就是捷克ZB-26轻机枪。这款机枪在抗日战争过程中发挥了比较给力的作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不但采购了大量的ZB-26轻机枪,而且还大量仿造ZB-26,因为ZB-26轻机枪的可靠性极强,在各种复杂的环境下也可以使用,而且价格也相对低廉,仿制的话也比较容易,所以在我国当时也掀起了一股仿制热潮!据统计,这款枪当时在中国的仿造和购买数估计超过10万挺,可见这款抗日机枪的地位是极其重要的!它有效地弥补了中国军队对火力的极端需求。
由于ZB-26轻机枪结构简单,枪机的动作可靠,因此在激烈的战斗和恶劣的自然环境下也不易损坏,非常适合当时我国抗日战争时期的环境,再加上配合上二人机枪小组,所以大大提高了机枪实战性能。
除了我国大量装备这种机枪外,埃及、智利、瑞典、土耳其等十多个国家也大量装备了该机枪,为二战的胜利也立下了不朽的战功,当时,中国军队有句老话,叫做老兵怕捷克。这句话其实就是针对ZB-26轻机枪而言,对于ZB-26轻机枪精准的二三长短点射,只要被瞄准射击,无法躲闪。
I. 中国抗战时,用的枪,除了汉阳造,三八大盖,中正外,,还有啥。谢谢
德制MP18冲锋枪(花机关枪)、捷克轻机枪、仿汤姆逊冲锋枪、马克辛重机枪、九二重机枪、日本南部十四手枪(王八盒子)、毛瑟手枪。后期装备美械装备M1半自动步枪,M1、M2卡宾枪、江森1941式、柯尔特1917式及各种勃郎宁M式重机枪。
J. 抗日时期用的什么武器
马尾手榴弹
这种手榴弹比较奇怪,一个圆圆的弹体后面结着一根粗粗的麻绳,很有点中国古代流星锤的味道,我们在电影电视作品中很少看到这种武器,但实际情况是这种武器在红军和早期的八路军当中相当流行,而后来看到的鬼子香瓜手雷和仿制M24的木柄手榴弹,当时可是可遇不可求的高档品呢。
汉式(汉阳造)步枪
从1895年开始, 湖北枪炮厂开始生产此型步枪。一直到1944年21厂改造中正式步枪,本型步枪在中国前后生产了将近50年。
主要生产者为位于湖北汉阳之汉阳兵工厂,因此一般称之为汉阳造。抗战时其步枪厂于1938年交与21厂,因此从1939年至1944年生产的汉阳造在枪匣上印有□字厂徽及‘汉式’字样。
由于生产时间长远,民初中国所有的战役此枪几乎无役不与,其中包括辛亥革命在内。
汉式(汉阳造)步枪
作业原理: 旋转枪栓, 双前栓榫锁定, 手动
弹匣容量: 外露单排弹仓,5发, 曼里夏式弹□
瞄准具: 表尺照门, 刀片形准星
口径: 7.92mmx57
枪管长度: 29.13"
枪重: 4.14 kg
巩造九八式步枪
作业原理: 旋转枪栓, 毛瑟式前栓榫锁定, 手动
弹匣容量: 内藏式弹仓,5发
瞄准具: 表尺照门, 刀片形准星
口径: 7.92x57mm
枪管长度: 73.8公分
枪重: 4.08 Kg
中正式步枪
抗战期间晋冀鲁豫根据地的太行兵工厂内,曾仿制过这种步枪供八路军使用。
作业原理: 旋转枪栓, 毛瑟式前栓榫锁定, 手动
弹匣容量: 内藏式弹仓,4发
瞄准具: 表尺照门, 刀片形准星
口径: 7.92x57mm
三八式步枪
三八式步枪是一种手动枪机步枪。在中国俗称三八大盖,是因其枪机上有一个拱形防尘盖有如盖子般而得名。防尘盖在开栓抛壳和推弹关栓时,能随枪机一起后退或前进,起到防尘作用。
1905年,三八式步枪在东京小石川炮兵工厂定型生产,取自日本明治天皇的年号:明治三十八年,被命名为三八式步枪,从那时起三八式步枪就成为日本步兵的制式步枪,一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
三八式步枪曾大量装备中国军队,尤其是抗日战争结束,侵华日军投降后,缴获的三八式步枪在中国国共内战期间广泛使用。朝鲜战争初期三八式步枪是中国志愿军重要步兵武器之一。
三八式步枪
作业原理: 旋转枪栓, 毛瑟式前栓榫锁定, 手动
弹匣容量: 内藏式弹仓,5发
瞄准具: 表尺照门, 山字形准星
口径: 6.5x50mmSR
枪管长度: 79.7cm
枪重: 3.95 Kg.
四四式骑枪
这种枪1909年在日本开始试制,在1910年底定型,命名为“四四式骑铳”,一直生产到1940年间。我军部队中的四四骑枪数量不少,在朝鲜战争中仍有使用。
作业原理 旋转枪栓, 毛瑟式前栓榫锁定, 手动
弹匣容量 内藏式弹仓,5发
瞄准具 表尺照门, 山字形准星
口径 6.5x50mm
枪管长度 460mm
枪重 3.9 Kg
兼容性 三八短铳
C96手枪
在我国南方称为“驳壳枪”,北方称为“盒子炮”或“盒子枪”。
该枪因威力大、故障少,弹匣装10发子弹,性能优于日本“王八盒子”手枪,被我国抗日军民大量装备。
在战场上是“王八盒子”的死对头,是近战中令日本鬼子胆寒的武器。
作业原理: 起落式闭锁枪机,短后座力作业 ,半自动
弹匣容量: 10发内置式
击发方式: 单动式
瞄准具: 表尺照门, 刀片形准星
口径: 7.63x25mm(7.63 Mauser)
枪管长度: 3.9吋
枪重: 2 lb.
兼容性: Mauser 1896
制造厂: Mauser
制造年代: 一次大战之后
鲁格P08手枪
俗话说盒子挎鲁子,一个挎一个,我军也装备少量德制鲁格P08手枪。
作业原理: 肘节式起落闭锁 半自动
弹匣容量: 单行排列式弹匣8
瞄准具: 凹形照门, 刀片形准星
口径: 9x19mm
枪管长度: 101.6 mm
枪重: 0.85 kg
ZB26轻机枪
捷克式轻机枪是抗战名枪,该枪造型特殊,棱角分明,极有立体感。一般看过抗战影片的网友,都应该非常熟悉这款武器。捷克式轻机枪也是八路军和新四军大量使用的一款武器。从反围剿时期开始,到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红军八路军解放军都大量使用这款武器,其中在抗战期间使用这款武器的数量最多。
口径:7.90公厘
枪全长:1,165公厘
枪身重:9.0公斤
瞄准基线长:568公厘
枪管长:602公厘
来复线数:4条
来复线方向:右旋
来复线缠度:240公厘
初速:830公尺/秒
表尺射程:1,500公尺
射速:550发/分
装弹具式样:弹匣
装弹具装弹数:20发
自动方式:汽退式
冷却方式:气冷
大正十一年式轻机枪
十一年式轻机枪在中国俗称“歪把子”机枪,非常有名。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曾经缴获过不少日军的十一年式轻机枪。八路军缴获后,装备再用的不多。据说其供弹较卡,还有射击很麻烦,新生难以网络家教作,需要较长时间训练才行。
工作方式:自动,气冷
尺寸:1.1米,全重10.2公斤
口径:6.5mm
供弹方式:弹斗供弹
有效射程:3000米
弹夹装弹:30发
射速:500发/分
92式重机枪
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曾缴获过不少日军92式重机枪并装配部队。此枪也是我志愿军装备的重机枪之一。
全长: 1156mm
枪重为55.3kg
枪管长为698mm
口径7.7mm
初速为732m/s
膛线右旋4条
自动方式为气退式(Gas Operated)
射速450发/分
30发保弹板(Strip)上弹
有效射距: 1000m
抗日战争我军主要使用水冷24式马克沁重机枪,其威力大、火力强、可靠性较高,一直为我军所青睐。
作业原理:短后坐力式
弹匣容量:250发布弹链
口径:7.92x57mm
枪管长:721.2mm
枪重:20kg
相容性:马克辛家族
制造厂:21兵工厂
制造年代:1940年代
解放军晋冀鲁豫第4纵队自制的炸药发射筒 飞雷炮
飞雷炮最初叫"飞送炸药",是一种威力极强的土制炸药包。它是用火药推送出去的一个6~8千克重的炸药包,只要在它落点半径5米内,一切生命体或工事都难以逃脱毁灭的命运。它最初是用来对付敌人堡垒的,进而用以攻城,最后在淮海战场上大显神通。这一威力强大的武器是晋冀鲁豫野战军第4纵队在1947年晋南战役之后研究发明的成果。
八路军的曲射平射两用82迫击炮
陈列在抗日战争馆的这门口径为82毫米、长1.23米的曲射平射两用迫击炮,是八路军第129师炮兵主任赵章成同志于1941年改造成功的,适应了八路军近战、夜战的要求。
赵章成是我军着名的神炮手。在长征路上,他曾创造过用仅有的3发炮弹,连连打中敌堡,掩护17勇士强渡大渡河的奇迹。
89式掷弹筒
1942年的冀中,新官上任的日本冀渤特区司令官坂本旅团长 带着三百多人精锐卫队在自己的占领区巡视。当路过一个名叫宋庄的村子的时候,这队日军突然遭到了埋伏在此的八路军战士的袭击。
坂本旅团长是一个久经战阵的老兵,枪声刚一响起他就立即跳下战马,躲过了数发急射而来的机枪子弹。但是一发小型炮弹准确的落在他的面前,将其头颅炸的粉碎---这个大日本皇军的陆军少将当场毙命!事后,日军检查坂本的尸体后发现:他并不是死于中国军队常用的迫击炮,而是死于日军自己的装备-89式掷弹筒!
这种1929年研制的武器重量轻且威力大,之前准备时间又短,非常适合八路军展开的游击战。到解放战争时期还被解放军使用。
口径:50毫米
射程:360米
弹药:91式手雷
92式步兵炮
我军应用92式步兵炮是很有历史的。早在百团大战时期,八路军就留下了使用92式步兵炮的记录。但此时由于缺乏专业炮兵人才,弹药补充也无法保证。所以基本是随缴获随用,用完就破坏。使用时间和次数都非常有限,自然也就没什么大的战果。
92式步兵炮真正大规模为我军服务是在抗战胜利后,东北日军武器被苏联红军大量缴获。对于这些武器,苏联红军自己是用不着的,因此部分转交给了进入东北的我军部队。直至抗美援朝,志愿军仍然大量使用92式步兵炮。
炮管长:8.79倍口径
炮全重:0.212吨
炮全长:2.745米
炮全高:0.62米(带防盾)
高低射角:-10度至+75度(有资料宣称可达80度以上)
范围射界:左右45度
最大射程:2788米
最小射程:100米
我军的第一架飞机
1930年,我军的力量比较薄弱,武器装备比较落后,没有能力制造飞机。
1930年2月的一天,一架国民党军用飞机在武汉飞往开封执行任务的返航途中,由于汽油燃尽,迷失航向而迫降在大别山南部宣化店附近的陈家河河滩上。我红军第一师三团一营缴获了飞机,后将这架飞机命名为“列宁号”。
1931年新集解放后,成为鄂豫皖根据地的首府,“列宁号”飞机由卡房飞到新集,军委决定成立鄂豫皖军委航空局,任命龙文光为局长,钱均为政委,局址设在新集普济寺内,红军的第一个航空局就在这里诞生了。从此中国工农红军拥有了第一架飞机。
“列宁号”飞机经常从新集机场起飞,两颗红星闪现于巍巍大别山,到固始、潢川及武汉执行空中侦察和投撒革命传单等任务给敌人以很大的震动。之后列宁号飞机又在黄安战役和第四次反“围剿”的战斗中立下汗马功劳。1932年,由于第四次反“围剿”失利,“列宁号”飞机曾几次随军转移,战事频繁,巨大的飞机只好再次被拆卸分散埋在大别山。
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的M3A3“功勋坦克”
1947年1月鲁南战役打响后,华东军政大学炮兵大队奉命开赴前线接收缴获的大炮,他们却意外地在战场上搜集到国民党军队丢弃的一些坦克美制M3A3坦克。
1948年9月,华东野战军发起济南战役,568号M3A3坦克随坦克大队参加了攻打永固门和济南外城的战斗。济南战役后,568号坦克被华东野战军授予“功勋坦克”称号,炮手沈许也被誉为“铁人英雄”。此后,“功勋坦克”又参加了着名的淮海战役,屡立战功。1950年,炮手沈许作为战斗英雄出席了的全国战斗英雄代表大会。“功勋坦克”后来也作为功勋兵器被陈列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里。
战斗全重12.4吨
乘员4人
装有1门37MM火炮和4挺7.62MM机枪。
参考资料:http://..com/question/119043596.html?qbl=relate_question_0&word=%BF%B9%C8%D5%CA%B1%C6%DA%D3%C3%B5%C4%CA%B2%C3%B4%CE%E4%C6%F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