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古代人说话
呵呵,楼主可能被一些小说或者电视剧给迷惑了,走进一个大众化的误区。
首先,在古代,尤其是清代以前,普通人是很难能够读书的,因此普通人对话也是白话,只有那些所谓的士族或者书香门第或者十分幸运的有书可读的寒门弟子才满口之乎者也,这也是为什么小说中那么多满口之乎者也来炫耀的腐儒,比如孔乙己~~~。不要因为一个某领域的所谓专家在一普通高中生面前满口的专业术语,就认为所有的人都是满口术语。
其次,方言是存在的,而且十分严重,那个时候交通不方便,交流也很狭隘,仅限于一个很小的范围之内,往往一个县城就好几种方言,南方话和北方话,大概就相当于现在的普通话和粤语。因为以前都是当时的首都在那里,那里的方言就是“官话”,也就是那个时代的普通话。可以这么说,加入新中国的首都不是北京的话,中国现在的普通话也不一定就是现在的发音标准!
最后一个问题,一个人到了别的地域,比如说三国时期的幽州人士刘备先生到了西蜀,也跟咱们现在的北京人到了四川一样。面对四川人满口的方言,北京人未必听得懂。但是呢,有翻译,古时候一般叫向导,现在也有这种叫法。古时候军队里还专门设有向导官,专门带路,翻译~~
想当初郑和下西洋时,是怎么跟那些第一次见面的外国人交易呢?除了积极学习对方语言之外,肢体语言应该是最初一种很重要的交流方式。
这些是我自己这么些年写书或者查资料的经验,没什么很深奥的东西,希望能帮上你~!有什么问题也可以给我留言~
欢迎交流~!
2. 什么是白话
白话文
相对文言文而言,是接近日常生活语言的文字表达方式。从词汇、句法、韵味等方面看,显然与文言有区别的,是白话。
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文和白话文之分,而文言文则是官方的语言,是公卿文人的文字语言。然而中国还存在并行的一套汉语,就是白话文,这是平常老百姓会话所用的语言,平民百姓不懂什么文言文,更不可能用文言文来作为日常会话,这个白话文才是中国历史上占绝对多数使用人口和使用频率的汉语。但同样不能说白话文是没有文字的语言。中国古代文字之多、音域之阔远远超出现代人所使用的狭小的几千个字的范围,现代文就是从这个平行的汉语中演变而来的。我们可以从现存的唐宋白话文文学、元代的戏曲、明代的象《三言两拍》等文学巨着中窥视到古代的白话文跟现代文其实并没有象跟文言文一样的太大的差别。如果不能考证它们的发音,起码它们的语法和文字的使用在纸面上是一目了然的。古代的白话文经五四的现代白话文到现代文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现代人把西方的语法给它做了条理化和增加了很多的词汇。
[编辑本段]粤语子方言[1]
. 粤语使用地区的居民将粤语及粤语子方言称为白话。例如:“广东白话“,“广西白话“。一般来说,广东白话是较标准的粤语,广西白话就属于粤语子方言。有些地方把本地方言称为“白话”,如广东广州、佛山,香港。
南宁白话
1.概述
南宁白话最早是在清朝时做为地方官语传入南宁。后来两地的商人也渐渐运用白话,白话才开始在民间发展。有很多人错误的认为南宁白话就是粤语,其实在很多字的发音都是不同的。着是因为广西南宁主要多民族地区也有很多方言。所以发展出了和粤语近似又不同的南宁百话。
2.渊源 “白话”一词在广西和广东有两种含义:一种指白话文,另一种指粤语。这里所说的白话指粤语。广西地区由于少数民族较多,各地方言也较为多变,而其中主要以南宁一带的白话,柳州桂林地区的桂柳话以及壮族的壮语为主。
《史记》载,秦灭周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秦始皇征召来的这些逃亡人(逋亡人),讨不起媳妇而被迫去上门的穷家子弟(赘婿)以及做买卖的商人(贾人)就是最早成批来到广东、广西的开拓者。秦开36郡之中,桂林、象郡大部分在今广西境内。秦始皇开辟这三郡的目的之一是“适遣戍”,即作为惩罚手段把这些人遣送到南方来守边御敌。这批人号称“五十万人守五岭”,是如今操粤方言者的先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灭越,也是一次较大的军事行动。从三国到西晋、东晋,中原战乱频仍,迫使大量的汉人南迁,其中不少人陆续来到广东、广西。元代的战乱,也促使大批汉人南下。明、清两代,汉人进入两广有增无减。
白话是中原汉人南迁至广东形成的方言。广东人为了经商沿西江而上,到南宁定居,于是,南宁就有了白话。广东白话形成却较晚。明代的南宁城很小,城里以说平话为主,在官府衙门里则通行官话。这时的白话势力还很小。到了清代,下廓街官话是南宁普遍使用的方言。后来,广东人西迁的多了,南宁市区逐步变成白话的天下,平话则退居郊区,而下廓街官话则被“压缩”到一两条街上去了。
3.白话与粤语 虽然广西地区的白话并非真正的粤语,但却与其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南宁地区乃至广西南部、中部、东部等广大地区(百色、南宁、钦廉、北海、凭祥、贺州、崇左、梧州、玉林等地区),都属于粤语语系区。这些地区占广西面积近半,人口占广西一半以上,本质上属岭南文化的范围,气候、语言、饮食、风俗、传统和广东相似。
南宁白话属粤语语系中的邕浔粤语,语音与钦廉一带粤语接近,主要流行于邕江、浔江两岸交通便利的城镇,如南宁市及邕宁县、崇左县、宁明县、横县、平南县等县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区,以南宁白话为代表。虽然南宁白话语音方面和标准粤语(广州话)有些差别,但和广东讲粤语的人士沟通基本上没问题的。可以说,南宁(邕)传统文化和广东(粤)一脉相承,同一渊源,语言便是一个例证。
4.南宁原来的“南宁官话”
南宁民间有一种语言叫“南宁官话”,讲话口音很特别,如今会说者不足百人———
有一种方言,乍一听像桂柳话,仔细听又夹杂着粤语,这到底是什么话呢?南宁很多人是闻所未闻,可就是这种方言,被语言学家称为濒危方言。这种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风光一时的“南宁官话”(也称邕州官话),当时普及程度就像现在的粤语一样。眼下,广西语言学家正在专门对这种濒危方言进行研究,以拯救这笔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风光一时的“南宁官话”
为揭开这种濒危方言的“传奇身世”,记者几经周折,近日在南宁市中尧路附近的一条小巷子里,找到了该语言的“新闻发言人”——雷达伦老人。据悉,今年80岁高龄的雷达伦老人,是目前还健在的岁数最大而且会说这种话的老人之一。
雷达伦老人告诉记者,这种濒危语言以前叫做“下郭街话”,因为上个世纪20年代南宁下郭街(今临江路)以及周边一带的居民都讲这种话,后来这种话也被叫做“南宁官话”(邕州官话)。谈到“南宁官话”的历史渊源,雷达伦老人称:相传宋朝年间,广西的侬智高造反,朝廷派出狄青部队到广西平反,平定叛乱后,这支狄青部队的一个分支留守在南宁,久而久之就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
记者还向广西语言学会的老会长刘村汉了解到,清末明初,随着商业的兴盛,有了各种形式的曲艺,广西南部的曲艺普遍采用“南宁官话”作为舞台语言广为传播,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南宁地方戏——邕剧。据有关历史考证,邕剧也是采用此语言来道白的。可见,当时的下郭街话曾风行一时,因此被尊为“南宁官话”。
采访中,从小就讲着“南宁官话”长大的雷达伦老人一边回忆过去的往事,一边饶有兴致地说起了这种稀有方言:“你敌客哪点(你们去哪里)、哪门(什么)、骚假(蟑螂)……”记者注意到,这种方言同时具备桂柳话和粤语的口音,一句话里面既有粤语的发音,又有桂柳话的发音。据随同采访的教授们介绍,下郭街话由于长期以来受白话影响很大,里面夹杂了很多粤语的语言成分。在一种方言中同时具备其他两种语言成分,记者还是第一次听到。
雷达伦老人告诉记者,他祖辈和父辈们都讲这种话,上个世纪20年代,南宁市约有6万人口,就有2万人左右说这种话。这种话不仅成为当时很多南宁人的日常用语,一些戏种也用这种语言。由此可见,“南宁官话”当时的兴旺程度。
粤语“吃”掉了“南宁官话”
兴盛一时的“南宁官话”,为什么渐渐走向衰落了呢?
雷达伦老人告诉记者,在上个世纪20年代,南宁共有“南宁官话”、粤语、壮话、平话4种方言,当时4种方言都占有一定的位置,居民们平时交流的时候各说各的话,基本上都互相能听懂。到了上世纪30年代,越来越多的广东商人来邕做生意,随着这些商人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说粤语的人数不断增多,说“南宁官话”的人却在慢慢地减少,不少原来说“南宁官话”的人也开始跟着说粤语。久而久之,会说“南宁官话”的人就越来越少了,粤语因此渐渐取代了“南宁官话”,成为南宁市通用的语言。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在社交场合基本上很少说“南宁官话”了,只是在自己家里面才说。
雷达伦老人回忆起了一件旧事:当年,他的妻子过门后,由于不会说“南宁官话”,经常被他父母责怪,他就专门教妻子学说,但妻子最终还是没学会,因此他的儿女们也都不会说了。老人说,每当怀念“南宁官话”的时候,他就找到以前的兄弟姐妹或者同龄的老伙伴说上一阵,过过瘾。虽然他们现在还会说“南宁官话”,但是说起来已经有点别扭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种种原因,那些以前说“南宁官话”的人,已经陆陆续续搬迁到了南宁市的菠萝岭一带居住,因此现今会说“南宁官话”的人,大多集中在菠萝岭一带。
抢救“南宁官话”刻不容缓
在一般人眼里,一种方言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生自灭,最终被淘汰出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在语言文字专家学者们的眼里,一种方言的消失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广西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周本良,是广西有名的语言文字学者,他从1999年就开始记录研究“南宁官话”。周教授与工作伙伴曾对“南宁官话”做了一个粗略统计:现在会说“南宁官话”的人,在整个南宁市仅60人到70人,并且年纪大都在70岁以上。周教授告诉记者,这些老人中,能标准发音的更是少之又少,多数人只能靠打开尘封的记忆,慢慢地去寻找残留在大脑中的“南宁官话”,老人们有时为了说出一个词语,或者记起一个句子的发音,往往要想上一天甚至一个星期。
周教授告诉记者,按照语言的分类,“南宁官话”属于“西南官话”的语系,是一种特殊的稀有方言。这种方言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听到,了解的人更是少得可怜。他们之所以对这种方言进行研究,是因为这种方言已经濒临灭绝,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周教授说,他现在最担心的是这些老人的身体,因为这些老人是“南宁官话”的最好见证,是研究“南宁官话”的惟一线索。现在,这些老人都年事已高,如果不抓紧时间整理研究,对“南宁官话”的研究就会半途而废。
周教授告诉记者,和博物馆中的文物一样,濒临灭绝的方言也是一笔文化遗产,是研究一个民族一个群体在一个特定时期的载体。他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消息:现在全球每天都在消失一种方言。这种速度不能不令人震惊。为了记载这些濒临灭绝的方言,欧美等发达国家每年都投入巨资、出动大量人力物力,对这些语言进行研究。
为了拯救“南宁官话”,广西语言学术界已经将“南宁官话”列为濒危方言,广西教育学院还专门拿出一笔课题研究经费用于“南宁官话”的研究。现在,专家已委托雷达伦等老人,在空闲的时候回忆有关“南宁官话”的内容,包括语言的发音、民间的谚语俗语、民谣童谣等等,并搜集整理成文字进行记载。相信经过努力,这种语言界的“珍稀动物”,会得以拯救。
[编辑本段]词汇含义
白话 :
bái huà
①没根据的话;大话:这个人老爱说白话。②指汉语普通话的书面表达形式。与“文言”相对。是唐宋以来在北方话口语基础上形成,初只用于唐代变文,宋、元、明、清的话本和小说等通俗文学作品,五四运动以后逐渐取代文言,成为普遍使用的书面语形式。用白话写的文章,叫做“白话文”。
白话 (高级汉语词典)
báihuà
1.[pai-hua,vernacular Chinese]∶指唐宋以来非常接近口语的一种书面语
白话小说
白话诗
2.[empty talk]∶谎话;空话
空口说白话
3.[chat] [方]∶闲谈
扯白话
4.[Cantonese] [方]∶粤语
3. 掌握学习白话的 一些方法
用唱歌的方法学得最快。
白话和文言
中国五四运动前,语文分为文言和白话。在读音方面,可以分为读书音和白话音;在文体(包括词汇和语法)方面,可以分为文言文和白话文。白话音,实际上就是民间的方言,和读书音(如《广韵音》《洪武正韵》)相对;白话文,是相对文言文而言,是接近日常生活语言的文字表达方式,从词汇、句法、韵味等方面看,显然与文言有区别的。
汉语自古以来就有文言和白话之分。文言,是官方的表达形式,是公卿文人的语言和文体形式。然而,中国还存在并行的一套汉语,就是白话,这是平常老百姓会话所用的语言。相比之下,文言比白话更加严谨、规范和有逻辑。
由于古代没有录音机等设备,我们最初了解古代的文体形式——文言文。但是随着中国古代文化研究的深入,我们也意识到:在古代,官方口头用语也并非是首都当地的白话,而是有专门的正音标准的,这就是读书音。例如,在明朝的时候,官方的书面语言是文言文,官方的口头语言是以当时南京白话为基础的《洪武正韵》这本书为参考。显然,《洪武正韵》的发音体系比当时任何一种方言都显得更加规范和严谨。
至于平民百姓,他们不懂什么文言文,更不可能用文言来作为日常会话。他们说的都是当地的白话。但同样不能说白话文是没有文字的语言。中国古代文字之多、音域之阔远远超出现代人所使用的狭小的几千个字的范围,现代文就是从这个平行的汉语中演变而来的。我们可以从现存的唐宋白话文文学、元代的戏曲、明代的象《三言两拍》等文学巨着中窥视到古代的白话文跟现代文其实并没有象跟文言文一样的太大的差别。如果不能考证它们的发音,起码它们的语法和文字的使用在纸面上是一目了然的。古代的白话文经五四的现代白话文到现代文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现代人把西方的语法给它做了条理化和增加了很多的词汇。
编辑本段
汉语主要白话
古代白话没有标准,由于汉语各地的方言差异,衍生出多种白话。在清代之后戏曲的流行以及地区之间交流开始逐渐频繁,最早被人们广泛认识到并认可的主要有韵白、京白、苏白、广白四种,也称四大白话。
韵白指的是中州韵,相当于明代主流官话《洪武正韵》,听感类似于湖北话、湖南话和广东话的杂糅,是明代的中原主流的官话。清军入关后不久,将北京话作为官方用语,所以这种白话的出现也就越来越少。在清代主要使用于戏曲当中。
京白是以清代的北京话为准。因为当时满清入关后,新的官话已经取代了明代旧的官话。包括在戏曲念白中,虽然存在一些老的韵白,但是更多的是使用新的官话唱的。
苏白是以清代的苏州话为准,苏白在当时江浙还是比较流行的。
广白是以清代的广州话为准,主要在两广地区流行。
实际上,在清代,也存在其他的方言区,如闽语白话(闽白)、客家白话(客白)也是长期存在的,当时由于交通不便,很多南方方言的白话没有得到广泛流传,也就缺乏主流的认同,故只有四大白话。除此之外,还有一些北方方言是独立的白话,如南京白话、太原白话等等,但是往往会被认为是不标准的京白而没有得到普遍的认可。
除了生活中使用白话,白话也可以出现在戏剧中:例如京剧中有两种念白使用,京白、韵白,昆曲有韵白和苏白,越剧使用苏白,粤剧使用广白;白话也可以出现在小说中,例如四大名着、《何典》。不过,这里的京白、苏白、广白不是指北京话、苏州话和广州话,而是指广义的北方话、吴语和粤语。例如在小说中如《海上花列传》中的对话是发生在上海的,但是却也是苏白;金庸的武侠小说中,京白苏白皆有,但却不是北京话、苏州话;四大小说以京白为主,《红楼梦》对话中也有部分也苏白,但是发生的事件不在北京;越剧使用苏白但不是苏州话,而是以嵊州话为基础的越剧音。
清代末,出现了汉语标准音,那么其他“白话”这个称呼就为“方言”所取代。当了现在,“白话”这个名词也就专门用作指清代的方言。在戏曲中,还存在白话的叫法,指的是清代当时的方言。比如,京剧当中的“京白”就是指清代的北京话,比如京白“笑”这个字读作“siao”,而北京话读作“xiao”。
编辑本段
方言
. 粤语使用地区的居民将粤语及粤语子方言称为白话。例如:“广州白话“,“佛山白话”、“梧州白话”,“南宁白话”等等。一般来说,由于广州的历史、地域、文化、经济等各方面的原因,故把广州白话定为粤语的标准语。
编辑本段
南宁白话
概述
南宁白话最早是在清朝时做为地方官语传入南宁。后来两地的商人也渐渐运用白话,白话才开始在民间发展。学术上公认南宁白话属于粤语的邕浔方言片,是粤语的子方言,这主要因为广西南宁是多民族地区也有很多方言。所以发展出了和粤语近似又不同的南宁白话。
渊源
“白话”一词在广西和广东有两种含义:一种指白话文,另一种指粤语。这里所说的白话指粤语。广西地区由于少数民族较多,语言构成比较复杂,所以在一些大区域内都有一个比较统一的语言以方便交流,广西北部基本上用桂柳话,南宁市在1997年实行推普运动后,普及普通话,现在市区和郊县都已经普遍通行普通话。但是这种普通话是夹杂有粤语,壮语地方口音的普通话变体。有外地人称之为“南宁普通话”。
史记记载
《史记》载,秦灭周统一六国后,(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发诸尝逋亡人、赘婿、贾人略取陆梁地,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秦始皇征召来的这些逃亡人(逋亡人),讨不起媳妇而被迫去上门的穷家子弟(赘婿)以及做买卖的商人(贾人)就是最早成批来到广东、广西的开拓者。秦开36郡之中,桂林、象郡大部分在今广西境内。秦始皇开辟这三郡的目的之一是“适遣戍”,即作为惩罚手段把这些人遣送到南方来守边御敌。这批人号称“五十万人守五岭”,是如今操粤方言者的先民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汉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灭越,也是一次较大的军事行动。从三国到西晋、东晋,中原战乱频仍,迫使大量的汉人南迁,其中不少人陆续来到广东、广西。元代的战乱,也促使大批汉人南下。明、清两代,汉人进入两广有增无减。
白话是中原汉人南迁至广东形成的方言。广东人为了经商沿西江而上,到南宁定居,于是,南宁就有了白话。广东白话形成却较晚。明代的南宁城很小,城里以说平话为主,在官府衙门里则通行官话。这时的白话势力还很小。到了清代,下廓街官话是南宁普遍使用的方言。后来,广东人西迁的多了,南宁市区逐步变成白话的天下,平话则退居郊区,而下廓街官话则被“压缩”到一两条街上去了。
白话与粤语
虽然广西地区的白话与粤语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南宁地区乃至广西南部、中部、东部等广大地区(防城港,百色、南宁、钦州、北海、凭祥、贺州、崇左、梧州、玉林等地区),都属于粤语语系区。这些地区占广西面积近半,人口占广西一半以上,本质上属岭南文化的范围,南宁白话属粤语语系中的邕浔粤语,语音与钦廉一带粤语接近,主要流行于邕江、浔江两岸交通便利的城镇,如南宁市及邕宁县、崇左县、宁明县、横县、平南县等县城以及柳州市部分地区,以南宁白话为代表。虽然南宁白话语音方面和标准粤语(广州话)有些差别,但和广东讲粤语的人士沟通基本上没问题的。可以说,南宁(邕)传统文化和广东(粤)一脉相承,同一渊源,语言便是一个例证。
南宁原来的“南宁官话”
南宁民间有一种语言叫“南宁官话”,讲话口音很特别,如今会说者不足百人———
有一种方言,乍一听像桂柳话,仔细听又夹杂着粤语,这到底是什么话呢?南宁很多人是闻所未闻,可就是这种方言,被语言学家称为濒危方言。这种在上世纪二三十年代风光一时的“南宁官话”(也称邕州官话),当时普及程度就像现在的粤语一样。眼下,广西语言学家正在专门对这种濒危方言进行研究,以拯救这笔不可多得的文化遗产。
风光一时的“南宁官话”
为揭开这种濒危方言的“传奇身世”,记者几经周折,近日在南宁市中尧路附近的一条小巷子里,找到了该语言的“新闻发言人”——雷达伦老人。据悉,今年80岁高龄的雷达伦老人,是目前还健在的岁数最大而且会说这种话的老人之一。
雷达伦老人告诉记者,这种濒危语言以前叫做“下郭街话”,因为上个世纪20年代南宁下郭街(今临江路)以及周边一带的居民都讲这种话,后来这种话也被叫做“南宁官话”(邕州官话)。谈到“南宁官话”的历史渊源,雷达伦老人称:相传宋朝年间,广西的侬智高造反,朝廷派出狄青部队到广西平反,平定叛乱后,这支狄青部队的一个分支留守在南宁,久而久之就逐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
记者还向广西语言学会的老会长刘村汉了解到,清末明初,随着商业的兴盛,有了各种形式的曲艺,广西南部的曲艺普遍采用“南宁官话”作为舞台语言广为传播,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南宁地方戏——邕剧。据有关历史考证,邕剧也是采用此语言来道白的。可见,当时的下郭街话曾风行一时,因此被尊为“南宁官话”。
采访中,从小就讲着“南宁官话”长大的雷达伦老人一边回忆过去的往事,一边饶有兴致地说起了这种稀有方言:“你敌客哪点(你们去哪里)、哪门(什么)、骚假(蟑螂)……”记者注意到,这种方言同时具备桂柳话和粤语的口音,一句话里面既有粤语的发音,又有桂柳话的发音。据随同采访的教授们介绍,下郭街话由于长期以来受白话影响很大,里面夹杂了很多粤语的语言成分。在一种方言中同时具备其他两种语言成分,记者还是第一次听到。
雷达伦老人告诉记者,他祖辈和父辈们都讲这种话,上个世纪20年代,南宁市约有6万人口,就有2万人左右说这种话。这种话不仅成为当时很多南宁人的日常用语,一些戏种也用这种语言。由此可见,“南宁官话”当时的兴旺程度。
粤语“吃”掉了“南宁官话”
兴盛一时的“南宁官话”,为什么渐渐走向衰落了呢?
雷达伦老人告诉记者,在上个世纪20年代,南宁共有“南宁官话”、粤语、壮话、平话4种方言,当时4种方言都占有一定的位置,居民们平时交流的时候各说各的话,基本上都互相能听懂。到了上世纪30年代,越来越多的广东商人来邕做生意,随着这些商人社会、经济地位的提高,说粤语的人数不断增多,说“南宁官话”的人却在慢慢地减少,不少原来说“南宁官话”的人也开始跟着说粤语。久而久之,会说“南宁官话”的人就越来越少了,粤语因此渐渐取代了“南宁官话”,成为南宁市通用的语言。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在社交场合基本上很少说“南宁官话”了,只是在自己家里面才说。
雷达伦老人回忆起了一件旧事:当年,他的妻子过门后,由于不会说“南宁官话”,经常被他父母责怪,他就专门教妻子学说,但妻子最终还是没学会,因此他的儿女们也都不会说了。老人说,每当怀念“南宁官话”的时候,他就找到以前的兄弟姐妹或者同龄的老伙伴说上一阵,过过瘾。虽然他们现在还会说“南宁官话”,但是说起来已经有点别扭了。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由于种种原因,那些以前说“南宁官话”的人,已经陆陆续续搬迁到了南宁市的菠萝岭一带居住,因此现今会说“南宁官话”的人,大多集中在菠萝岭一带。
抢救“南宁官话”刻不容缓
在一般人眼里,一种方言在历史的长河中自生自灭,最终被淘汰出局,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但在语言文字专家学者们的眼里,一种方言的消失远远没有这么简单。
广西教育学院中文系副教授周本良,是广西有名的语言文字学者,他从1999年就开始记录研究“南宁官话”。周教授与工作伙伴曾对“南宁官话”做了一个粗略统计:现在会说“南宁官话”的人,在整个南宁市仅60人到70人,并且年纪大都在70岁以上。周教授告诉记者,这些老人中,能标准发音的更是少之又少,多数人只能靠打开尘封的记忆,慢慢地去寻找残留在大脑中的“南宁官话”,老人们有时为了说出一个词语,或者记起一个句子的发音,往往要想上一天甚至一个星期。
周教授告诉记者,按照语言的分类,“南宁官话”属于“西南官话”的语系,是一种特殊的稀有方言。这种方言现在已经很少有人听到,了解的人更是少得可怜。他们之所以对这种方言进行研究,是因为这种方言已经濒临灭绝,有很高的研究价值。周教授说,他现在最担心的是这些老人的身体,因为这些老人是“南宁官话”的最好见证,是研究“南宁官话”的惟一线索。现在,这些老人都年事已高,如果不抓紧时间整理研究,对“南宁官话”的研究就会半途而废。
周教授告诉记者,和博物馆中的文物一样,濒临灭绝的方言也是一笔文化遗产,是研究一个民族一个群体在一个特定时期的载体。他曾经看到这样一则消息:现在全球每天都在消失一种方言。这种速度不能不令人震惊。为了记载这些濒临灭绝的方言,欧美等发达国家每年都投入巨资、出动大量人力物力,对这些语言进行研究。
为了拯救“南宁官话”,广西语言学术界已经将“南宁官话”列为濒危方言,广西教育学院还专门拿出一笔课题研究经费用于“南宁官话”的研究。现在,专家已委托雷达伦等老人,在空闲的时候回忆有关“南宁官话”的内容,包括语言的发音、民间的谚语俗语、民谣童谣等等,并搜集整理成文字进行记载。相信经过努力,这种语言界的“珍稀动物”,会得以拯救。
4. 中国古代的人说话是什么形式
古人说话也许比起今人来要文气一些,但绝不是文言文中所述的那样,他们就是用平日里浅白的语言来说。
文言文是以古汉语为基础经过加工的书面语。最早根据口语写成的书面语中可能就已经有了加工。文言文是中国古代的一种书面语言组成的文章,主要包括以先秦时期的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书面语。
5. 说的是我白话怎么说
说_系我。
粤语,又称为广东话、广府话、白话,是一种声调语言,属汉藏语系汉语族汉语方言。
在中国南方的广东中西部、广西中南部及中国香港、中国澳门和东南亚的部分国家或地区,以及海外华人社区中广泛使用。
6. 广东话好吧怎么说
1、好吧在广东话里,常用好吖或者好呀;
2、粤语又称广东话、广府话、唐话,俗称“白话”,是汉藏语系汉语族中的一种声调语言;
3、粤语是汉族广府民系的母语、广府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广府民系基本标志性的文化识别之一,粤语具有完整的九声六调。
(6)中国白话怎么讲话扩展阅读:
粤语有很多独有或衍生的词汇。包含九声六调,较多保留古汉语的特征,拥有完善的文字系列,可以完全使用汉字表达,是唯一除普通话外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的中国汉语。
粤语的词汇分为汉语词、粤语词和外来词。汉语词:最常用,占词汇的大部分,如“时间”;粤语词:粤语专有词汇,如“得闲”。外来词:指由外国语言组成的词,粤语吸收较多外来词,如粤语日常用语中的“士多”表示英文中的“store”。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广东话
7. 白话是什么意思是普通话吗
从两者的关系角度来说,普通话属于一种规范、经典的白话。
一:白话在一般意义上是指相对于文言文而言,接近日常生活语言的文字表达方式。广义上有两种含义:
1:相对于文言文而言,接近日常生活语言的文字表达方式。从词汇、句法、韵味等方面看,显然与文言有区别的话。是平常老百姓会话所用的语言。古代的白话文经五四的现代白话文到现代文几乎没有太大的变化,只是现代人用西方的语法给它做了条理化和增加了很多的词汇。
中国五四运动前,语文分为文言和白话。在读音方面,可以分为读书音和白话音;在文体(包括词汇和语法)方面,可以分为文言文和白话文。白话音,实际上就是民间的方言,和读书音(如《广韵音》《洪武正韵》)相对;白话文,是相对文言文而言,是接近日常生活语言的文字表达方式,从词汇、句法、韵味等方面看,显然与文言有区别的。
2:联合国定义的语言、汉藏语系汉语族下的语言。白话是粤语的俗称。居住在两广地区讲粤语的人民将粤语称为白话。清朝以前,将广东、广西称为粤东、粤西,就是指说白话(粤语)的广东和广西。港澳两地居民和海外华侨也会称白话为广东话。
二:普通话的定义:现代汉民族标准语
普通话是以北方话为基础,以北京语音为基础音,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着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语标准。“普通话作为中国的官方语言,广泛通行于中国大陆,而台湾,香港、澳门通行广东话,此外,吴语,闽语,客家语,赣语,湘语,莆仙话,平话等汉语方言作为地区先进文化和民间智慧精华的承载体,依然具有广泛的影响力和强劲的生命力。
8. 白话文怎么教
孙双金我做这么几点追问:第一问,白话文到底该怎么教学?白话文到底该怎么教?谈谈我对文本的理解。第一,白话文是怎么产生的呢?它有什么特点呢?我从梁启超的一个故事讲起。梁启超大家了解,大家。有一天碰到他的老师,他就非常虔诚的问他的老师:“老师,请您对我的文章提提意见。”老师说:“你已经是大家了,还要我说吗?”梁启超说:“您永远是我的老师。请您对我的文章提提意见。”这样,老师看到学生的态度比较诚恳,老师就说了:“如果你真要我提意见的话,我对你的文章最大的意见是,我对你的文章只要读一遍,就不想再读第二遍了。”也就是说明什么,你的文章不够含蓄,不耐人寻味,太白了,太浅露了。梁启超的老师对梁启超文章的点评,一言点出了白话文的最大特点,白话文的最大特点就是什么?明白如话,浅显易懂。这就是白话文最大的特点。那么白话文是怎么产生的呢?我们追溯到“五四运动”。“五四运动”它的最大的功绩是什么?文化的普及。因为原来的文言文、古文和语言人的口语是脱节的。读归读,说归说。书面语和口头语没有对接。而白话文呢,就是要让文化“下嫁”,文化面向大众,要让所有的老百姓都能读文章,写文章,这就是白话文最大的功绩。五四运动提出了,打倒“孔家殿”,打倒文言文,推广白话文。它的最大的功绩是什么,文化“下嫁”,“下嫁”到老百姓,“下嫁”到平民,让所有的人都能读书识字。它写文章和说话之间没有鸿沟,没有界限。白话,白话,就是明白如话,通俗易懂。大家我们来推敲一下,话和文的区别在哪里。话是一说而过,我说的话一下从你耳边了,不能反复,难以重复。在过去更不能,现在录音机可以反复。所有话语必须怎么样,一听就懂。一听就懂,所有必须浅白,明白。而文呢,文可以反复的阅读,仔细的咀嚼,反复的品味。所以文章可以含蓄,可以耐人寻味。那么白话文呢?白话文就是要达到一看就懂,一听就明白的程度。因此,浅显、明了、易懂,就是白话文的最大特点。 把白话文的特点讲清楚了,下面我们来反复一下我们当下白话文教学的几大误区。第一大误区:把白话文当成文言文来教,把白话文当成文言文来教。文言,语言有障碍,内涵深奥,需要反复的品味。于是文言文教学的主要教点在理解,在品味,在感悟。白话文呢,明白如话,浅显易懂。你看,我们近来学习的这几篇文章,哪一篇课文有多少学生有阅读理解的障碍呢?我个人感觉这些文章孩子拿到手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有的甚至百分之九十五已经自己会了。我们的老师怎么教呢而,用圆点开始,从零起步,再引导学生,逐段,逐句逐篇的去问为什么,为什么,十万个为什么。问错对象了,问错对象了。白话文不要你问十万个为什么。第二个误区是对话教学的误读。新课标提出了,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对话过程。于是,相当部分的老师把对话狭窄的理解为读读文章,一问一答。其实对话仅仅是内容理解的对话吗?对话的范围是非常广的,内容的解读,情感的体味,方法的咀嚼,语言的欣赏,都是对话的内容。第三,把阅读教学简单的理解为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我们的在座当中。老师们重视朗读了是个非常好的现象。可是阅读教学是个大概念,它包括读读内容,欣赏表达,获取信息,情感熏陶。而朗读呢,它仅仅是把无声的书面语言化为有声的口头语言,以声传情,它仅仅是阅读教学的一部分。 第三,我谈谈白话文到底该怎么教,我自己一点思考。我提这么几句话。 第一,白话文的教学,超越理解。白话文教学的重点,不应该在理解上花大工夫,做大文章。为什么白话文要超越理解呢?第一,因为白话文几乎理解没有什么障碍。学生绝大部分内容能读懂。你的理解的起点不再是零点,圆点。理解的起点要放到百分之八十,百分之九十,甚至是百分之九十五——就是视学生的学情而定。哪一类的课文起点略低一点,浅显的课文你的起点一下就到了百分之九十了,一两个问题课文就过去了。有一个人讲过一句话,给我印象触动很深。什么话呢?他认为理解是学生的本能。此话怎讲,食物吃到肚子里胃去消化是胃的本能。把书读到你脑子里去,你脑子理解是你大脑的本能。你老师不讲,学生都会去理解。大家好好琢磨琢磨这句话,我觉得有道理。第二句话,关注表达。超越理解下面做什么呢?关注表达,关注作者的遣词造句。例如,《落花生》当中那句话:那晚上天气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实在很难得。作者为什么这样表述呢?上课老师就追问了,父亲和我们在一起不是常在一起的吗?怎么难得,很难得,实在很难得呢?那晚上天气不大好,可是父亲也来了,为什么加个也呢?这样说不行吗?那晚上天气不大好,可是父亲来了。作者的遣词造句中蕴含着怎么样的情味呢?言外之意是什么呢?要引导学生去体味作者的字面意,字中意,字外意。他为什么要这样表达,这样表达他想表达什么呢?第二,连句成段,中年段的。如果前面是低年段为主,当然遣词造句各年段都要强化。第三,布局谋篇。第四,语言风格。我的语言风格我来讲一讲。前面讲的比较多的我就不再说了。例如《草原》这篇文章,一个选者教的,老舍的语言太美了,像什么,像一壶醇酒。太美了,你去读吧。我在听课的时候,我就写了写,老舍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呢?我把它概括为四点他的语言风格。第一,流畅明快。仿佛山上的泉水一般顺流而下,那么流畅,那么自然。你听,这所看到的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觉得语言顺流而下,多么的流畅。第二,真情的倾吐。一个好的语言真是情感的倾吐。作者对草原美景的那种热爱,喜爱,陶醉的情感溢于言表。觉得那么清新,那么明朗。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了,只用什么,不用什么,既怎么样又怎么样,这种情感的真情的流露。第三,语言的特色,长短句的错落有致。大师的语言,长短句错落有致。“这是我看到的草原”——短句;“那里的天别别处的天更可爱”——长句;“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长句。“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短句。这种长短句的交替变化,使他显得富有变化,摇弋多姿。语言的丰富。第四,多用联想,比喻句。你看,羊群像什么?“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一个联想到绿毯,大花,联想到什么?“好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一样,像中国画”,联想到什么?“连骏马和大牛有时候都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作者的联想。语言风格是需要引导孩子品味的。当然你不必让小学生都理解到我这个程度。但是能渗透一点、两点,对孩子的语言怎么表述就是流畅的,就是美好的,就是一种真情的流露呢?要让孩子去体味。 第三句话,要多、快、好、省。我们的阅读教学,低效,无效的课堂太多了。怎么多快好省呢?我提几点想法。第一,韩金娥大家都了解的,她一本书两个礼拜教完。她怎么一本书两个礼拜教完的呢?我听过她的一堂课,上我们苏教版的,苏教版的什么课文呢?叫《槐乡五月》,三年级的课文,她二年级教,花了十五分钟。她怎么教的呢?第一遍把课文反复读熟;第二遍背诵你认为文章中写的精彩的句子;第三遍提了一个问题,什么问题?你认为《槐乡五月》美在那里呢?十五分钟课文教完了,剩下来的时间他让我们听课的九个人,每个人在黑板上写了一句名言警句。然后让孩子读背这些名言警句,然后由背这些名言警句联想到哪些平时学过的哪些名言警句。一堂课的容量是怎么容量的呢?十五分钟一篇文章,剩下的时间读了九句,十八句,二十八句,背了名言警句。她的课堂的容量呢,她重视什么?重视朗读,重视背诵,重视积累。理解上就一个问题。这样的教学是不是“多、快、好、省”呢?我再讲一下,周伯明先生写过一篇文章,着名的作家和哲学家。他写过一篇文章,题目叫《假如我是语文老师》。他说假如我是语文老师,我只做两件事。一件事,让学生阅读大量的课外阅读;第二件事,让孩子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就是读和写。他说,虽然我没做过老师,但是我从一个学生成长为作家,成长为哲学家,我认为,语文要做的事就是这两件事。看看我们现在文章中,那么简单的课文,我们老师都要问过来,问过去,嚼过来,嚼过去。所有,我们的孩子在课堂上产生了审美疲劳,我们听课的老师也产生了审美疲劳。 第四个一句话,因文而异。教学有法,教无定法。因文而异,因材施教。,我举个例子,我回去我要上一个苏教版的白话文,四年级的,叫《推敲》。就是讲的贾岛和韩愈推敲的故事。大家都了解,课文我不复述了。对这篇文章我设定了四个目标,四个“一”。第一个“一”叫讲述一个故事。这堂课我要孩子们把推敲的故事用自己的话讲下来,就是化书上的语言为自己的语言。语言训练讲故事。第二个“一”,理解一首诗歌。“推敲”的故事是按《题李凝幽居》这首诗来的。鸟树池边树,僧推月下门,僧敲月下门。为什么要推?为什么要敲?你必须要把这个诗读读。因为他写了《题李凝幽居》,他隐者的居住环境是非常幽静的,这首诗你不理解,你想推和敲就是无本之木。第三,叫做品味一段佳话。推敲是中国文坛上的一段佳话。佳在哪里呢?为什么称它是佳话呢?我说假如贾岛撞了韩愈的仪仗队,仪仗队,韩愈把他逮去关了一个晚上,还称佳话吗?前面,贾岛这个人老出交通事故,他前面也撞过一个“市长”(京兆尹)的仪仗队,刘栖楚的仗队,刘栖楚把他抓去关了一晚上。这就不是佳话。韩愈这个为什么佳话了呢?我说有四个佳。第一,贾岛的推敲的精神佳;第二,贾岛坐在毛驴上的推啊敲的憨态佳;第三,韩愈的姿态佳,一个市长,北京市的市长,一个京城的市长,没有怪人家,下来跟人家一起问,跟人家一起推敲;第四个佳,作为韩市长的学问佳,一个市长如果没有学问,能跟人家推敲吗?正因为这四佳,所以构成了中国文坛上的一段佳话。我们要引导孩子品味,它佳在哪里呢?我说你试试看,你明天撞一撞我们的南京市长,南京市长的车队,南京市长会怎么跟你。会不会喊佳话?第四个目标,欣赏一种现象。什么现象呢?推敲的现象。推敲这个词语的创立,就是韩愈和贾岛创立了中国语味当中一个新的词汇。原来没有推敲这个词,就是这件事出现的新的词汇。于是,从唐朝开始到宋朝到清代到近代,各个朝代都出现了推敲的佳话。王安石为“绿”而推敲,纪晓岚、谢晋这些才子为对联而推敲,郭沫若为“你是无耻的文人”,别人说“你是无耻的文人”,一字之师而推敲。中国文坛就产生了一种推敲的现象。所以我说这堂课,我定位教学目标四个:一个故事,一首古诗,一段佳话,一种现象。就想把这个课上成语文课,上成语文味的课,上成语文文化的课。,因文而异,我只举了一个推敲的故事。这是第一问,现代白话文到底该怎样教。 第二问,学生到底喜欢怎样的教学内容?谈谈我对学生的理解,我的学生观。我从中国着名的红学家、教育学家周汝昌先生的一段话说起。王英女士编写了一本书叫《大家谈语文》,第一篇是周汝昌的文章,周汝昌在这篇文章中说:我有一个奇怪的现象,我背了那么些古文,还背了那么一些白话文,但是,我所有背的古文都记得,白话文几乎都忘了。老师们,为什么?第二,他说我在小学里学生字的时候,我反而觉得笔画少的生字,我学得没味;我喜欢笔画多的生字,反而难一点的多一点的,多有挑战性。周汝昌的,他说我提出这个问题来,请语文界的专家来解读。我非常冒昧的来解读周汝昌的问题。第一,人的大脑的特点是什么?人的大脑是它是符合刺激理论的。外在的信息给它刺激,大脑的反应越多越灵活。老年人怎么得老年痴呆呢?他坐在家里,他就得老年痴呆了。老年人怎么不痴呆呢?你要不断地用新的信息去刺激它,你的大脑就不会痴呆了。大脑刺激越多越灵光,当然不要超越极限。第二,大脑渴望新的刺激。你不要光是老的旧的东西去刺激它,刺激多了就麻木了。用新的,新的刺激就到了新的大脑皮层,新的大脑细胞活跃起来。第三,大脑有挑战的刺激、有难度的刺激。太简单的刺激,大脑你就觉得它就把你认为,你把它当弱智了。所以,每次刺激要有挑战,要有难度。这是人的大脑。为什么有时候,我们听有些课的时候,听得会困倦呢?会厌烦呢?会审美疲劳呢?我认为,就是我们的课堂太雷同,没新意,没难度,没挑战,没刺激。根据这个大脑这个特点,我送大家一个成语,大脑喜欢喜新厌旧。大脑对知识、信息,阅读内容、学习内容是喜新厌旧的。为什么学生数学课,小孩子感兴趣,为什么语文课,学生那个不感兴趣了呢?因为我们堂堂都那么教,总是拿着那张破船票,登上那个破船,涛声依旧。那么什么样的文本,对学生有吸引力呢?什么样的文本,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呢?我个人认为,一,要有一定的难度。要跳一跳,摘到果子。才能达到学生的最近发展区。没有难度的东西,你就把小孩当弱智了,你逗他玩。逗一次没关系,天天这样逗,小孩觉得一点意思都没有,不跟你玩了。你要跟他玩,小孩都跑掉了,不跟你玩了。你的水平太差,你没有层次,没有深度,不跟你玩了。你每次跟他玩,都要拿新的给他玩。孩子就愿意跟你玩,玩得乐此不疲。第二,学习的内容要值得反复玩味,值得品味。什么样的内容值得品味呢?名家名篇,文质兼美,百读不厌,我觉得我们已经低估了学生的能力,低估了学生的潜能。说我们要蹲下来,面向学生。以为学生不会的,什么都不会的,我们的文本浅一点,再浅一点。我个人感觉,我们现在的文本有点低估学生的潜能了,低估学生的智商了。 第三问,课堂需要怎样的教学语言?我的语言观,我对课堂教学语言的理解。当前教学语言的现状是什么呢?我前天参加评委会的讨论,好多评委提出这个观点,好多选手在下面讲话非常好,为什么一站在台上就拿腔拿调,刚才李校长说的,讲到后面,在下面的老师听着堵,听着难受。我认为当前课堂教学语言有三个不良的倾向。一,书面化倾向严重。教师语言是书面语言。书面语言最大的特点是什么呢?长。老长老长的一句话。第二个倾向,文学化倾向。我们年轻教师都喜欢“腹有诗书气质华”,显示自己有水平有文化。所以课堂语言是非常有文学化的,唯美的,诗意的。第三种倾向,叫激情化。课堂总是充满激情的,激情澎湃的,公开课教学中尤为明显。 我个人以为,课堂教学语言是怎样的语言呢?我谈几点不成熟的想法。第一,应口语化。课堂教学语言是老师和学生之间的口耳传授,口口对话,所以你的语言一定要口语化。口语化的特点是什么?句子短。第二,一听就懂。第三,交流的频率比较密切。口语的特点和书面语不同。 第二个特点,我觉得课堂语言应该儿童化。语言要儿童化。我觉得我们好多老师现在目中无人。也有人,他目中有的只是听课老师和评课老师,没有孩子。儿童喜欢怎样的语言?喜欢儿童化的语言。儿童化的语言有什么特点?有趣、好玩,特别吸引人。儿童化的语言,儿童的几个特点,我认为,第一,好玩、好趣、好问、好动,这都是儿童的特点,我们要有一颗童心要了解儿童,我们的语言一定要趣味化,一定要好玩,就要吸引孩子,就要能激发孩子的思维。 第三,教学语言的第三个特点,要生活化。生活化的表现就在一种自然的生活状态中,课堂去生活,自然去生活。 教学语言应该口语化、儿童化、生活化,还要有一个性,什么性呢?要具有启发性。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为了让你的教学语言要有启发性,你就要倾听学生的发生,会倾听,会点评,会引导,要会点石成金,要会循循善诱,要举一反三。这是你教学语言的启发性。 第四问,学生的语言素养是怎样形成的呢?我对语言的理解,我的语言观。我记得江苏特级教师高林生给我讲了这么一个故事,他说他到赤壁去玩,好多好多人站在赤壁那个墙上,用狂草写着前赤壁赋,后赤壁赋,好多人念了一两句念不下去了,高林生于是站在石头上,朗声把前赤壁赋,后赤壁赋背下来,他说我的话音未落,旁边有人说,你看那老头好有文化哦。什么是文化?文化就是把经典的东西背在肚子里,随时能汲取出来,就是文化。朱自清说过一句话,他说能背诵的时候是这样说的。与其让学生读十、二十部书籍,不如让学生背十首、一百首诗歌,他说背下来的东西才是自己的,没有背下来都是人家的。背下来的东西才能像吃到你肚子里的粮食,化为营养;没有背下来的东西,永远不会成为你的营养。我认为这句话说得太经典了。所以,语言是怎么形成的呢?我写了一篇文章,登在第十期的小学语文会刊上,我说语文之道,我把它概括为三个,语文之道是积累之道。语文靠的是积累。积累我用两个词语概括叫大量背诵,滚瓜烂熟。因为大家都说“厚积薄发”,大家都说“腹有诗书气质华”,大家都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大家都说“三年私塾,胜过十年语文教育”,为什么?就是积累,就是背诵。你去研究五四时期,五四时期出现的文学大家,教育大家,他们哪一个人不是腹有诗书。肚子装满了四书五经,古典诗篇。我们现在的学生有多少积累呢?我们的老师有多少积累呢?中国的传统语文教育的精华,难道要抛弃吗?第二,我认为语文之道,是实践之道。语文就是靠实践。我也八个字:大量读写,熟能生巧。我们首先要读好语文书,语文书是编者精心挑选出来的经典,但是我们不能满足(于)12本语文书,我们还要大量的拓展,大量的阅读。我看季羡林先生写他小时候是怎么学习的,季羡林说,我小时候是怎么学习的?我就是读了大量的书,他说有的书我读了40几遍,一遍一遍反复读,一遍一遍反复读,读烂了。鲁迅说,学好语文没有什么其它技巧,四个字:多读多写。我个人感觉我们的孩子现在读得少,写得也少。一个学期写八篇作文,远远不够。周国平先生说,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第三句话,语文之道是不求甚解之道。不求甚解是陶渊明先生说的: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好读书是情感态度价值观,不求甚解是过程与方法,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是读书的境界。叶圣陶先生提出来说,应该求甚解。我也写了两篇文章探讨这个问题。我们语文教学要求甚解吗?甚就是过度,甚解就是过度过份的理解。真理再向前一步就是缪论。我们不需要甚解,我们也不能甚解。我们对《红楼梦的》解是甚解呢?别人还觉得比你更解的,比你更深的呢?所以,谁也不能说我的解是甚解。所以我认为语文教学是不求甚解,但求适解,适度的适,是适度的理解。一年级有一年级的度,三年级是三年级的度,六年级是六年级的度,初中是初中的度,高中是高中的度。阅读教学是不求甚解,但求适解。 最后,我简要问,中华文明,中国文化的主体到底是什么?我对中国文化的理解。中国文化的主体到底是什么?中华文明五千年,古文、文言文四千九百年,白话文才一百年。谁是中华文明的主体?什么叫经典?有人说,必须经过一百年的时间的检验,历史的冲刷,长江大浪淘沙,剩下来的才是经典。我们一百年,经起了时间的考验了吗?大浪淘沙了吗?谁能说我今天的文章就是经典呢?中国文化的主体是儒、释、道三家文化,以儒家文化为主。我个人感觉朱光潜先生,着名的美学家、教育家,他写过一篇文章叫《无言之美》,我推荐大家看一看,这篇文章是写得非常棒的。他里面写道,含蓄,学宜诗。孔子说的,不学诗,无以言。诗歌是中国语言皇冠中的明珠,所以我以为小学生应该加大诗歌教学的份量。
9. 白话怎么讲
尽可能多地多听广东人讲话、多看粤语版的电视节目~~
10. 为什么这样用白话怎么说
‘为什么这样’白话:点解甘样。
白话,又称粤语、广州话、广府话、广东话、唐话,是广府民系最基本也是标志性的文化识别。
粤语包含九声六调,保留较多古汉语的特征,拥有完善的文字系列,可以完全使用汉字(粤语字)表达,是唯一除普通话外在外国大学有独立研究的中国汉语。
粤语在香港、澳门具有官方语言的地位,是澳大利亚的第四大语言,美国和加拿大的第三大语言,新西兰的第二大语言。
粤语在中国岭南的广东、广西、海南、香港、澳门以及海外华人社区如马来西亚吉隆坡、越南胡志明市、澳大利亚悉尼、墨尔本、圣诞岛,美国纽约、三藩市,加拿大温哥华、多伦多等处广泛流行。
(10)中国白话怎么讲话扩展阅读
粤语发音系统较复杂,有19个声母,56个韵母跟九声六调。
粤语词汇使用:
1、动词方面,粤语讲“食”、“企”、“睇”、“落”、“嗌”,中文通用书面为“吃”、“站”、“看”、“下”、“叫”。
2、名词方面,粤语讲“翼”、“颈”、“罅”,中文通用书面为“翅膀”、“脖子”、“缝儿”。
3、形容词方面,粤语讲“晏”,中文通用书面为“晚、迟”。
4、副词方面,粤语讲“卒之”、“即刻”,中文通用书面为“终于”、“立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