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ABCD四大粮商是怎样控制中国粮食市场的
这是中国经营报上的文章 很能说明问题。 随着2008年中国关于限制外资企业进入粮食流通领域的世贸组织过渡期已结束,已经牢牢掌控了中国的大豆定价权的外资粮商,又把目光急切地投向了中国的粮食产业,现在,他们决定从中储粮开始突破。
面对拿着“彩礼”上门“提亲”的外国粮商,中储粮并不急于做出决定,已经学会吸取大豆教训的他们,要看一看,“洋人”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而国家发改委则对此保持着高度警惕,毕竟向中储粮提亲的外资粮商,都以控制整条粮食产业链条而着称于世。
被政府赋予平抑粮油价格的中储粮,正处在事件的中心,地位微妙。
外资粮商“提亲”
“他们确实一直想和我们合作。”中储粮新闻发言人魏强告诉记者。
他说的“他们”包括世界四大粮商之一的嘉吉公司,中国总部上海,他们的工作人员对于“中储粮”几个字并不陌生,“我们经常有一些传真件往来”,不过,她拒绝透露这些传真涉及的内容。
嘉吉是一家掌控全球粮食输出和交易业务的企业,在交易规模上已居全球之首。从食品的生产、包装,到市场的每一个环节,无不一手包办。公司业务横跨五大洲及66个国家,嘉吉现在的发展战略,就是要开发第三世界的潜在市场。
此时此刻,外资四大粮商在占领了中国大豆行业后,谋局中国粮食行业的步伐已渐行渐快,除了嘉吉,还有ADM、路易·达孚以及邦基。此前中储粮某高层透露:四大粮商均在与中储粮接洽,商谈合作事宜。
他们频繁示好的中储粮,实际上是中国政府控制的一家粮食购销机构,主要作用为平抑粮食及农产品价格,彼时,为了使其拥有更多的资源完成这项职能,政府赋予了中储粮进出口农产品的权力。
记者了解到,目前中储粮并未完成企业化改造,投资主体依旧为单一的中央政府。按照政府的安排,中储粮直接管理着中央在地方的粮库,负责收购粮食,并以最低收购价以及适时调整价格的方式,影响与控制粮食在流通领域中的价格。其拥有的粮食购销渠道,在中国境内只有中粮(中国粮食集团)可以比肩,而这显然是外资看中中储粮的原因所在。
此时,天时又站在了外资四大粮商的一方。
根据中国签订的WTO协议,2008年,中国对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行将结束,中国政府将不能再对粮食流通领域的外资介入问题进行限制,外资四大粮商显然是看中了这个机会,方才频繁示好中储粮,希望以此为切入点,进入一直受到政府控制的粮食购销领域。
现在,布局的还不止是嘉吉。据业内人士介绍,隶属世界四大粮商之一ADM公司的益海嘉里集团,已经在山东、河南、河北、黑龙江、湖南等粮食主产区建立或并购粮食加工企业,并在江苏等省准备建立粮食收储企业。
产业链利益的觊觎
“最危险的是,外资四大粮商都是一条龙的集团化运作,从种子、化肥等生产环节到建立自己的运输通道等流通环节,掌控了整个链条。”中国大豆产业协会会长刘登高说。
显然,中储粮只是这些外资的切入点,他们觊觎的是整条粮食产业链的利益,记者了解到,在向中储粮频繁示好的同时,嘉吉已在布局中国的化肥市场,这正是粮食产业链上的重要环节。
根据嘉吉方面的公开资料,嘉吉在华有27个独资和合资公司,但在这个资料中,嘉吉对他们在中国化肥领域的投资只字不提。
而据记者的不完全统计显示,嘉吉在华已经建立了全资的山东嘉吉化肥有限公司,以及合资的云南三环中化嘉吉化肥有限公司等。除了种植领域外,嘉吉在华的链条基本搭建完成。
“如果控制了化肥等农资,就很容易控制粮价。”刘登高的担忧并非空穴来风,2006年以来的中国粮价上涨,农资涨价是重要因素。
在这之前,益海嘉里已经做到了中国小包装食用油市场的头把交椅,占有中国市场份额的60%~70%。
“益海嘉里集团的下一个目标是粮食。”刘登高表示,该集团已在山东兖州建立一家大型面粉加工企业,一期年加工能力为30万吨。另据中国储备粮总公司调查,这个集团在河南周口、河北石家庄也正准备建设面粉加工企业;不仅涉足粮食加工行业,在江苏射阳,益海嘉里集团已进行了考察,准备在射阳沿海建立大型粮食收储加工基地,进入粮食收储领域。
发改委的戒心
大豆河山的全面沦陷让政府早已产生了戒心, “几年前的教训触目惊心,粮食肯定不会重走老路。”中储粮的上级主管单位——发改委农经司官员告诉记者。
他表示:“我们的国有粮库不可能让外商染指。即便是合作,也仅仅限于一些小的加工厂之类,小公司我们不管,国有粮库,不可能。”
魏强也告诉记者:“我们现在和四大粮商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合作。”2007年,四大粮商之一的路易·达孚有意和中储粮合作建立一家榨油企业,“最后不了了之了。”
“染指中储粮,没戏。”上述发改委官员说,“中储粮并非企业,主要任务不是创造商业利润,不会为了商业利益放弃宏观调控职能。”
大豆行业的全线崩溃显然是长鸣警钟。大豆市场放开仅几年,定价权已经完全旁落。此后,中储粮在食用油方面的调控能力日显苍白。最有名的例子是,2007年的食用油涨价潮中,中储粮抛出20万吨食用油平抑油价,市场上却波澜不起。随后的调查显示,70%的食用油都进入了益海嘉里的仓库。
国内一家大型油脂企业的负责人向记者抱怨说,“20万吨太少了。”不过,魏强认为,“关键不是太少,是四大粮商实力太强大了,我们太弱小,就是再多投也没用。”
“我们已经改变了方式,比如从抛售改为定点销售,效果好了很多。”魏强说,“不过在油料市场上,失去的旧河山,再难收复。”政府显然不希望大豆的悲剧在更重要的粮食领域重演。
不过,在商务部外资研究部主任、《中国WTO年度报告》主编马宇看来,这一切根本不用过于担心:“引进竞争是好的,反垄断法也已生效,政府可以通过反垄断法遏止他们的垄断行为。”他说。
中储粮的忧虑
然而,尽管如此,上述外资粮商的来势汹汹仍然让魏强很担忧,“比起四大粮商,中国的几大粮食集团势力太弱小了,四大粮商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了完整的产业链条,我们却没有一家企业在国内拥有完整的产业链条。”
目前,中储粮作为全国最大的粮源控制企业,具有较强的实力,但却没有粮食加工业务;中粮集团有加工业务,却不能掌控粮源,销售网络也不够;华粮集团虽然在全国属于比较大的企业,但实力与跨国公司根本不能相提并论。
另一点让魏强担忧的是,同时负责平抑油价的中储粮,以前曾有过粮食的进出口权,不过,现在粮食的进出口权基本上被中粮垄断。这一弊端在中储粮的食用油和大豆等轮换时暴露无疑,“有时我们需要轮换,但是国内的供给跟不上,我们又没有进口配额,这样一来,就滞后很多。”
不过,外资四大粮商在中国粮食流通领域市场放开后的一系列动作,正在加剧这种担忧,“不是说我们完全封闭,我们不和他们合作,我们国家粮食就安全了。”魏强说。承担平抑国内农产品价格的中储粮,多少有些进退两难。
事实上,在四大粮商已经掌握了中国植物油销售的终端渠道后,通过建立或收购面粉、大米加工厂,通过植物油的渠道销售进入粮食消费市场并不难,“因为在我国,粮油完全是一个销售渠道,这就给我国粮食流通带来极大风险。”
“而且,外资四大粮商布局销售网点比我们要强很多,可行的路径就是,必须有大型的粮食企业与之抗衡。”魏强透露说,下一步,中储粮会加快粮食加工领域的业务开发,不过,具体的时间表仍然未定。
⑵ 中国粮食为什么要靠进口
我国是大豆的故乡,是目前世界上非转基因大豆的主要生产国。在1994-1995粮食年度之前,我国一直是传统的大豆出口国。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内对大豆及其产品的消费需求呈现持续增长的态势。1995-1996粮食年度,我国首次从大豆净出口国变成大豆净进口国。
外资大举进入并控制我国大豆加工业是从2004年开始的。当年,我国主要大豆加工企业因对国际市场判断有误,高价进口的大豆尚未到岸即跌去1000多元/吨,损失惨重。而外资却借机大规模进入我国大豆压榨行业,目前已控制了70%以上的压榨能力。
这些跨国粮商逐步垄断了我国大豆的进口,使国外大豆源源不断进入我国,进而将我国本土大豆逐渐排挤出油脂企业的采购单。从1996年后的10年间,我国大豆年度进口量从269.5万吨增加到2800多万吨,增长10倍还多,远远超过国产大豆的年产量。预计2006-2007粮食年度,我国大豆进口总量将会达到3100万吨。
⑶ 被外资收购的中国粮油企业有哪些比如金龙鱼福临门鲁花等企业
金龙鱼不存在被外资收购,它一直是外资新加坡的企业,只是国人一厢情愿的以为是国产。福临门、鲁花没有被收购,只是厂家在一些项目上与外资合作,品牌还是中国的!
⑷ ABCD四大粮商在中国合法吗
世界四大粮商的前世今生 ABCD--ADM、邦吉、嘉吉、路易达孚。
四大粮商的中国布局
美国ADM公司在中国的动作较为明显,它和新加坡WILMAR集团共同投资组建的益海(中国)集团是ADM在中国扩张的典型代表。益海集团成立于2001年,总部设在上海陆家嘴。目前该集团在国内直接控股的工厂和贸易公司已达38家,另外还参股鲁花等多家国内着名粮油加工企业,工厂遍布河北、山东、江苏、福建、广东、广西等沿海各主要省份及四川、湖北、湖南、新疆、宁夏、黑龙江等内陆地区,贸易公司及办事处已覆盖除西藏和港、澳、台地区外的全国各省。该集团油籽年压榨量达1000万吨,油脂年精炼能力300万吨,分提能力达100万吨,出口豆粕占全国年出口总量的70%以上,是国内最大的油脂、油料加工企业集团之一。在大力发展油脂、油料加工项目的基础上,该集团又全面进军小麦、稻谷、棉籽、芝麻、大豆浓缩蛋白等粮油精深加工项目,同时又先后投资控股和参股铁路物流、收储基地、船务、船代等辅助公司,向着多品种经营和多元化发展。早在2005年,益海集团便开始将投资方向转向其他农产品加工领域,在黑龙江投资益海米业。2005年12月,又成立益海(佳木斯)粮油工业有限公司,负责集团东北业务开展。益海(佳木斯)粮油工业有限公司已与黑龙江益海粮油和黑龙江龙粮储备公司合作,建设大型收储基地;开展水稻、玉米等国内外贸易;组建物流公司,贯通运输通道;建设玉米、大米加工基地;在佳木斯等优质水稻大豆主产区建立大型粮食加工基地。益海集团已在东三省及内蒙古部分地区建立了完善的粮油业务网络。
嘉吉在中国建有27个独资和合资公司,其总部位于上海,在中国大部分省市建有饲料厂、榨油厂、高糖果厂等各类加工厂,并已在布局中国的化肥市场。嘉吉在华已经建立了全资的山东嘉吉化肥有限公司,以及合资的云南三环中化嘉吉化肥有限公司等。除了种植领域外,嘉吉在华的链条基本搭建完成。
进入中国市场较晚的邦吉,在全世界32个国家拥有450多个工厂,在四大粮商中,以注重从农场到终端的产业链完整性而着名。
路易达孚早在上世纪60年代就与中国有饲料和谷物贸易。
WTO关于外资企业进入我国粮食流通领域的过渡期到2008年已经结束。也就是说现在,外资可以名正言顺地在国内从事粮食的收购、销售、储存、运输、加工、进出口等经营活动。中国是人口大国也是粮食生产和消费的大国,面对如此庞大的中国市场,以四大粮商为首的外资粮商各个摩拳擦掌,希望多分一杯羹,而这对于中国粮食市场来说,是狼来了还是像鲶鱼一样促进中国粮食市场的健康发展,至今争论未休。
外资的进入,给一些国内粮食企业带来了恐慌。有人担心外资进入粮食流通领域后,凭借其强劲的实力,通过兼并、收购、合作等方式主导国内粮食流通格局,挤压国内粮食企业的生存空间,控制中国粮价,威胁国内粮食企业的生存进而危及到国内粮食安全。所以一些人建议政府应以行政的方式继续限制外资在粮食领域的活动。受此影响,据媒体报道,一些外资企业在申请《粮食收购许可证》的时候,已经遭到当地粮食主管部门的拒绝。原因是上头通知,要求停止对外资企业发放许可证。
在反对外资进入中国粮食产业的理由中,中国大豆市场开放的所谓“教训”被提及的最多,2001年中国对外开放大豆市场,外资企业不断涌入国内,跨国巨头开始染指中国大豆业。2004年,在遭遇国际投资基金的疯狂打压后,中国中小型大豆加工企业和本土榨油企业不堪承受负荷,纷纷宣布破产,被外资低价兼并。2008年,据美国农业部预计,中国全年将进口3550万吨大豆,进口依存度将首次突破70%。中国90多家主要国内榨油企业中,64家已变成外资独资或合资,控制了中国85%的实际加工总量。大豆定价权基本旁落。大豆市场的“教训”历历在目,许多人认为粮食市场的全面放开,也许会重蹈覆辙。
但是据业内人士分析,“ABCD”企业控制中国的大豆定价权实际上并不是仅仅为了获取加工利润这么简单,而是在做一个非常庞大的全球战略布局,中国仅仅是这个布局的一环。
跨国粮商控制了中国的大豆市场后,在世界范围内就形成了原料在国外、加工在中国的布局。
三、四大粮商整合下的国际粮食市场
不管人们愿不愿意相信,“ABCD”四大粮商控制着全世界80%的粮食交易量,“只有他们可以定价”这样的声音不绝于耳,似乎有些不平,但更多的是一种无奈,在国际各个市场都在整合、重组的大环境中,国际粮食市场却走在了前面,四大粮商以绝对的优势占据了国际粮食市场的大部分江山,控制了多国的粮食贸易,并与多国的政府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样就更加加固了四大粮商的“江湖”地位,似乎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们到处攻城略地。而方式不外乎侵占粮食市场、通过期货控制粮食市场,最危险的是,四大粮商都是一条龙的集团化运作,从种子、化肥等生产环节到建立自己的运输通道等流通环节,掌控了整个链条。也正是因为链条式的发展模式使得四大粮商更容易控制粮价,从中盈利。邦吉毫不犹豫地将自己奇迹般的业绩归功于国际市场的高粮价,尽管也有矿产等投资,但是农业部门始终是邦吉最强的部门。2007年,所有地区业务都出现了增长,在欧洲和南美,谷物开发和油料作物的加工利润增加了;在北美,谷物出口则大幅增加。
四大粮商因经营的侧重点不同,其经营模式也不尽相同,例如在生物燃料领域,向来以注重研发着称的ADM,几乎在生物燃料出现之初就迅速成为美国最大的生物乙醇生产商。而在美国前总统布什提出生物燃料计划后,ADM更是双手支持,而其他粮商则谨慎得多,目前为止,邦吉仅在巴西有一家独资的甘蔗乙醇生产厂。路易达孚也是直到2006年,才开始在美国兴建了第一个年产8000加仑生物柴油的工厂。至于嘉吉,尽管也生产乙醇,但是为有兴趣的投资者提供生物燃料技术和服务的热情,似乎超过了他们自己投资生产的热情。四大粮商的分歧在于对市场未来走向的判断不同。以嘉吉为代表的一方意见认为,粮食市场的涨价并不能有效抑制需求,也不能有效扩大耕地,因此未来不会有很多粮食可被用于生物燃料。另外,生物燃料的未来发展,直接取决于石油的价格,如果石油价格下跌,那么生物燃料将无利可图。
虽然四大粮商手握全球80%以上的农产品贸易,只要这四家愿意心照不宣地向一个方向行动,其影响力毋庸置疑。因此很多人都在担心农产品自由贸易体系将要面临崩溃,因此各国政府纷纷采取行动保护本国的粮食安全,嘉吉投资(中国)有限公司主席兼总裁葛诺仁也曾说过,四大粮商之间存在的是竞争关系,其间并没有类似于欧佩克之类的合作组织,很难形成统一的利益趋势。但是,四大粮商的“能量”依然不容小视,各国的反应也并非毫无根据,这也服从一个方面证明了四大粮商的实力与影响力,在以竞争为前提的国际粮食市场环境下,实力雄厚的四大粮商已很难超越,而它们的下一步动作也将引起各国的密切关注
在中国政府和法律的控制内,合法运行。
⑸ 世界几大粮油公司ABCD
美国ADM、美国邦吉(Bunge)、美国嘉吉(Cargill)、法国路易达孚(LouisDreyfus)。人们习惯根据他们名称的第一个字母,把这四家称作“ABCD”四大粮商。这四个占据世界粮食交易主要份额的四大粮食集团行事低调,关于他们的新闻并不算众多,但是他们对于世界粮食环境的作用却没有人能够小视。目前,世界上有四大粮食巨头。他们在粮食行业的地位,和国内互联网行业的“BTA”是一样的。这四家粮食公司,又称为“四粮商”,分别是美国ADM公司、美国嘉吉公司、美国邦吉公司和法国路易达孚公司。可见,“四大粮商”中,有3家是美国公司。事实上,有媒体指出,法国路易达孚公司背后也有美国资本。也就是说,世界前四名的粮食企业其实都与美国有关。说白了,美国资本几乎控制了全球食品贸易。
拓展资料:
1、看到这里,很多人想知道“四大粮商”在中国市场上是否有影响力?答案是肯定的。以美国ADM公司为例。它是世界上最大的玉米、小麦和油菜籽加工公司。据媒体报道,ADM在全球拥有13000多辆火车车厢、2000多艘货轮和10000多辆卡车。此外,ADM的业务网络覆盖包括中国市场在内的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早在2000年,ADM就进入中国市场并开始了一系列布局。其在国内市场的业务涉及小麦、大米、大豆、玉米等农作物的加工和运输。此外,由ADM与新加坡丰益集团共同成立的怡海(中国)集团,成立仅一年时间就在国内市场控制了40多家公司。目前,集团的生产工厂覆盖中国26个省,拥有300多个生产车间。
2、除了农作物加工和运输外,怡海集团还是中国最大的粮油加工企业,年榨油菜籽量超过1000万吨。例如,消费者熟悉的“金龙鱼”、“胡记花”、“香满园”、“海皇”等食用油品牌都在集团旗下,但很多中国人认为这些品牌是国产品牌。以2018年为例,怡海集团净利润达到52.8亿元,在中国粮油市场占据领先地位。由此可见,“四大粮商”的实力还是很强的,中国粮食市场难免会受到影响。如今,中国虽然可以实现主食自给,但部分农产品仍依赖进口,如大豆。不过,总体而言,中国的粮食安全还是很有保障的,大家不必太担心。
3、说到粮食,我们首先想到的是袁隆平院士,他为世界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但与四大粮商相比仍有很大差距。这四家粮商不仅在整个产业链上具有高度垄断性,而且还拥有高超的期货和一系列经济炒作技巧。他们赚取未来的钱,并拥有对全球粮食价格的定价权。他们有坚实的基础,很难对付。今天,让我们揭开世界四大食品巨头的面纱:美国占三个,控制着食品。
4、ADM 专注于研究和开发。目前,ADM 是世界上第一家谷物和油籽处理厂、美国最大的大豆压榨处理厂和玉米添加剂制造商、美国第二大面粉厂和世界第五大粮食出口贸易公司,美国最大的生物乙醇生产商。邦吉公司目前是巴西第一大粮食出口国、第二大豆制品出口国、美国第三大粮食出口国和第三大大豆加工商、世界第四大粮食出口国和最大油料作物加工商。班吉关注从农场到终端的全过程。它在南美洲拥有大型农场,向农民出售化肥并购买他们的粮食。巴西有许多加工厂。
⑹ 四大粮商与中国的战争
四大粮商与中国的战争如下:
世界四大粮商为美国ADM、美国邦吉、美国嘉吉、法国路易达孚。他们占据世界粮食交易额的80%!堪称巨无霸。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曾说:控制了粮食,我就控制了人类。随着2008年中国关于限制外资企业进入粮食流通领域的世贸组织过渡期的结束,觊觎中国粮食产业的国外粮商早已蠢蠢欲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