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高分求助,关于医学免疫学的学习体会及建议
医学免疫学作为生命科学发展的前沿学科,以其广度的多交叉性和深度的多层次性,成为沟通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无可替代的桥梁学科。在分子生物学、细胞生物学、遗传学等多学科的渗透下,当代医学免疫学的发展日新月异,并显示出和临床疾病的发生、发展、诊断、治疗以及预防等诸多环节息息相关,和生物技术的发展及产业化紧密联系等一系列特点,加之免疫学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名词新颖概念繁多,内容比较深奥抽象,学生初次接触时,觉得学习较为困难。因此,如何适应当代医学免疫学发展的时代要求,针对免疫学知识体系的特点,有效提高医学免疫学教学质量,成为医学免疫学教学的关键。几年来,我们在免疫学教学中,注重加强教学改革,对学生在知识、能力和素质三方面进行培养,收到良好效果,现总结如下:
1 优化免疫学理论课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
免疫学理论具有相对独立性,内容比较抽象,新理论、新知识、新技术较多,在教学上历来存在内容多而课时少的矛盾,如果教师为完成教学内容而满堂灌,就会造成教师讲的越多,学生得到的越少;教师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难点讲不透,学生的印象模糊不清,结果事倍功半,事与愿违。因此,在教学中必须从分析知识的内在联系和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出发,把握教学重点,找出难点和关键。并对知识结构进行重新优化组合,使之成为能为学生接受的知识框架,例如免疫应答是基础免疫学的核心内容,以往学生反映本章理论深奥,难以掌握,为此我们在教学时,将每一种应答的基本内容设计为图表进行归纳,把繁杂的文字叙述提炼为知识点串联起来的框架,提供给学生最简单、最有效的知识养分。在课堂上主要讲解重点和难点内容,而对其他次要内容或比较容易理解的内容则略讲或让学生自学。根据学生情况,推荐一些新版专着及相关的综述文章作为参考,以开阔其思路和视野。这样,一方面在不失全面性、系统性的基础上,紧扣重点、突破难点,精辟讲解,使学生学得懂,学得精;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学习和掌握新知识的能动性。
2 改革免疫学理论课教授方法,注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
2.1 运用启发式教学,提高学生学习兴趣〔1〕 医学免疫学概念多、抽象、不易理解,如果教学方法不当,很容易使学生产生疲劳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按照科学发展的规律、知识结构相互依存关系,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特殊到一般地展现知识,启迪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掌握知识,加强记忆,举一反三,触类旁通。我们经常运用提问方式,把要讲的内容以问题的形式提出,引导学生积极思考,然后围绕问题以解答的方式授课;或者有的问题问而不答,让学生自己思考、讨论,激励学生大胆质疑,老师学生共同解疑。比如在讲免疫学绪论时,我们采用提问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首先提出青霉素过敏性休克是如何发生的?乙型肝炎如何预防等,然后简单回答,最后小结免疫学与疾病的发生、诊断、预防、治疗等息息相关,以此说明免疫学的重要性和激发学生对免疫学学习的兴趣。
2.2 利用多媒体教学,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2〕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将文字、图像、声音等多种载体结合在一起,具有信息载体多样性、集成性和交互性等特点,它改变了“一本书、一张嘴、外加板书和挂图”的传统教学模式。近年来,我们在免疫学教学中应用多媒体进行教学,深受学生的欢迎,应用多媒体教学,省去了教师板书的时间,可以讲授更多学生感兴趣的问题,扩展学生的知识面,拓宽学生获得知识的时间和空间范围。此外,多媒体教学应用视听结合方式表达授课内容,充分调动视觉、听觉两种功能的作用,为学生提供直观、生动的感性认识,化深奥为简易,化抽象为具体,化静态为动态,使过于理论化、抽象的免疫学理论得到更形象、直观的阐述,从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如在讲解抗原提呈细胞章节时,可用几幅带有动画效果的画面,通过颜色和不同画面出现的时间差的变化,比较形象地把抗原提呈细胞对抗原的摄取、加工处理及提呈过程展现给学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2.3 对学生进行学习方法指导〔3〕 古人曰:“授人以鱼,一食之需,授人以渔,终身受用”。作为身心均发育成熟的大学生,其“会学”比“学会”更重要,又由于免疫学对初学者而言需要接受、理解、记忆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太多,因此,指导学习方法是必需的。我们认为给学生有意识地介绍学习方法,对帮助其学好免疫学非常重要。在免疫学学习过程中,第一是要求学生上课时注重对问题的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才能记住相应的知识,切忌上课当“打字机”。第二是要求做好笔记。因我们所选教材的内容丰富、繁杂,有时一次课涉及多个章节内容,如果学生上课时不做笔记,或做得不好,课后将难以把握本次课的主要内容和重点难点,这就要求学生边听边在重点部分做符号,重点内容重点记,一般内容略记。重点的内容提示学生先理解听懂,再留时间做笔记。第三是课后要求及时复习。因免疫学内容抽象,要理解的内容多,如不及时复习就容易忘记,而理不清其内在逻辑关系,学生不能在理解基础上记忆就会感到难以记住。第四是要求阶段小结。因为免疫学前后章节联系紧密,前边所学内容进一步为后边的内容打下基础,如果前边的内容没学好,学习“欠帐”越多,后边的内容理解就越困难。因此,要求学生对前边所学的内容要进行阶段小结,并布置一定量的思考题;第五是指导记忆方法。因免疫学内容繁多,不好记忆,根据不同章节指导学生应用图示、提纲、列表、对比等方法,通过这些方法的介绍,不仅让学生获得了相应知识,而且提高了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
转贴于 中国论文下载中心 http://www.studa.net
㈡ 我国为什么是免疫学的发祥地
我国是免疫学的发祥地,免疫思想很早就已萌发。东晋道教学者、着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所着的《肘后方》中记有“疗猘犬咬人方”,即当人被狂犬咬伤后,把咬人的狂犬杀掉,取狂犬的脑子敷贴于伤口上,以防治狂犬病。大约在17世纪末,我国的人痘接种法传到俄国,继之又传入欧洲,对保护儿童的健康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796年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后,方逐渐代替了人痘接种法。
㈢ 免疫学的发展简史
18 世纪至 20 世纪中叶为经典免疫学时期。这一时期,人们对免疫功能的认识由人体现象的观察进入了科学实验时期。在此期间取得的重要成果包括:
牛痘苗的发明
牛痘苗的发明是继人痘苗之后免疫学的一个重要发展,是由英国医生 Jenner 在观察到患过牛痘的挤奶女工,不再患天花的事实后,通过长期研究的科学成果。该疫苗给人体接种后,只引起局部反应,并不造成严重损害,但能有效地预防天花。它不仅弥补了人痘苗的不足,而且可在实验室大量生产。因此很快地代替了人痘苗,被医学界所接受。
减毒活疫苗的发明
19 世纪末,随着微生物学的发展,法国免疫学家巴斯德(Pasteur)和德国细菌学家郭霍(Koch)在创立了细菌分离培养技术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地科学研究,利用物理、化学,以及生物学方法获得了减毒菌苗,并用于疾病的预防和治疗。Pasteur 以高温培养法制备了炭疽疫苗,用狂犬病毒在兔体内经连续传代制备了狂犬病疫苗。这些减毒疫苗的发明不但为实验免疫学打下了基础,也为疫苗的发展开辟了新局面。
抗体的发现
1890 年德国学者 Behring (贝苓)和日本学者北里用白喉外毒素免疫动物时发现,在被免疫的动物血清中有一种能中和外毒素的物质,称为抗毒素。将此免疫血清被动转移给正常动物,使后者获得了中和外毒素的能力。同年 Behring 又与 Kitasato 将白喉抗毒素正式用于白喉的治疗,开创了人工被动免疫疗法之先河。为此, Behring 于 1901 年获得诺贝尔医学和生理学奖。后来,人们相继发现了凝集素、沉淀素等能与细菌或细胞特异性反应的物质,统称为抗体;而将能引起抗体产生的物质称为抗原,从而确立了抗原和抗体的概念。
补体的发现
1894 年, Pfeiffer 发现了免疫溶菌现象。他将霍乱弧菌注射到已被该菌免疫的豚鼠腹腔内,发现新注入的霍乱弧菌迅速溶解。此外,取细菌免疫血清与相应细菌注入正常豚鼠腹腔也可得到同样结果。Bordet 将新鲜免疫血清加热 30 分钟后,再加入相应细菌,发现只出现凝集,丧失了溶菌能力。据此认为,免疫血清中可能存在两种与溶菌有关的物质,一种是对热稳定的物质即抗体,其能与相应细菌或细胞特异性结合,引起凝集;另一种是对热不稳定的物质,称之为补体,它是正常血清中的成分,无特异性,但具有协助抗体溶解细菌或细胞的作用。
血清学方法的建立
根据抗原和抗体特异性结合的特点,在抗毒素发现以后的 10 年中,建立了许多体外检测抗原、抗体的血清学方法如凝集反应、沉淀反应、补体结合反应等,为传染病的诊断和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新的重要手段。
免疫化学的研究
在抗原和抗体概念确立后,人们对其理化性质、抗原与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化学基础等问题产生了兴趣。20 世纪初, Landsteiner 等应用偶氮蛋白的人工结合抗原,即以芳香族有机化学分子偶联到蛋白质分子上形成的抗原,研究抗原抗体反应特异性的物质基础,从中认识到,抗原特异性实际上是由一些小分子的结构及构象决定的,进而提出了关于抗原抗体反应的格子学说,从理论上解释了血清学反应现象。20 世纪 30 年代, Tiselies 和 Kabot 建立了血清电泳技术,证明抗体是丙种球蛋白,并利用分离、纯化抗体的方法对抗体分子的结构与功能进行研究。Grubar 等人建立了免疫电泳技术,发现了抗体分子的不均一性的本质,从而使抗体分子与结构研究取得了重大进展。
抗体生成理论的提出
1897 年, Ehrlich 提出关于抗体产生的学说,即侧链学说。他认为抗毒素分子存在于细胞表面,当外毒素进入机体与其结合后,可刺激细胞产生更多的抗毒素分子,由细胞表面脱落入血。该学说当时未被免疫学界接受。20 世纪 30 年代 Haurowitz 和 Pauling 等先后提出抗体生成的直接模板学说和间接模板学说,他们均认为抗原决定了抗体的特异结构,否认抗体产生细胞的膜上具有识别抗原受体。这种只片面强调抗原对机体免疫反应的作用,忽视机体免疫系统对抗原识别的本质的理论,违背了免疫反应的基本规律,阻碍了抗体生成研究的过程。直到细胞系选择学说提出后,才使免疫学有了新的进展。
对机体保护性免疫机制的探讨
19 世纪末,对机体保护性免疫机制的探讨引起人们的关注,在此期间形成两大学派。一为以 Metchnikoff 为代表的细胞免疫学派,该学派认为抗感染免疫是由体内的吞噬细胞所决定;一为以 Ehrlich 为代表的体液免疫学派,该学派认为血清中的抗体是抗感染免疫的主要因素。它们各持己见,争论不休,但每一学派都仅仅反应了复杂免疫机制的不同侧面,存在一定的片面性。直至 1903 年, Wright 和 Douglas 在研究吞噬现象时,发现血清和其它体液中存在一种物质(调理素),能大大增强吞噬作用,从而初步将两大学派统一起来,使人们开始认识到机体的免疫机制包括两个方面: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 20 世纪中叶至该世纪 60 年代期间,为近代免疫学时期。这一时期人们冲破了抗感染免疫模板学说的束缚,对生物体的免疫反应性有了比较全面的认识,使免疫学开始研究生物问题,出现了全新的免疫学理论。因此,这一期实际上是免疫生物学时期。在此期间获得的主要成就包括:
一、迟发型超敏反应的发现
Koch 在用结核杆菌给患者皮下注射,试图进行免疫治疗时发现,在注射局部出现组织坏死现象,称为 Koch 现象。该现象具有特异性。Chase 等对 Koch 现象进一步深入研究,他们以致敏豚鼠血清转移给正常动物,未能引起结核菌素反应;而用其淋巴细胞转移则引起了阳性反应。从而证明了结核菌素反应不是由抗体,而是由致敏淋巴细胞引起,机体的免疫性不仅仅只有体液免疫,也可形成细胞免疫。
二、免疫耐受的发现
1945 年, Owen 发现异卵双生的两头小牛体内有两种血型红细胞共存,称其为血型细胞相嵌现象。由于不同血型细胞天然存在于同一机体内不引起免疫应答故又称为天然耐受。此后, Medawar 等在新生期小鼠体内成功地进行了人工诱导异己抗原耐受实验,揭示了体内处于发育阶段的免疫细胞无论接触自身抗原还是异己抗原,均可导致对相应抗原的耐受。
三、细胞系选择学说的提出
1958 年,澳大利亚免疫学家 Burnet 在 Ehrlich 侧链学说影响下,提出细胞系选择学说。该学说阐明了抗体产生的机制,并对诸如抗原识别、免疫记忆及自身耐受与自身免疫等许多重要免疫生物学现象作了解释,大大促进了现代免疫学的发展。该学说基本观点为① 认为机体内存在识别不同抗原的多种细胞系,每一细胞系的细胞表面表达识别相应抗原的同一受体;② 抗原进入机体后,选择性地与具有相应受体细胞系的细胞作用,使之活化、增殖、分化成效应细胞或记忆细胞;③ 胚胎期针对自身抗原的免疫细胞与自身抗原接触后可被破坏、排除或处于抑制状态;④免疫细胞可突变形成与自身抗原反应的细胞系,导致自身免疫病。
四、免疫学技术的发展
在此期间,免疫学技术也得到快速发展,建立了间接凝集反应和免疫标记技术,进一步促进了免疫学基础理论的研究和应用。 现代免疫学时期指 20 世纪 60 年代至今的时期。在这一时期,确认了淋巴细胞系在免疫反应中的地位,阐明了免疫球蛋白的分子结构与功能,对免疫系统特别是细胞因子、粘附分子等进行了大量研究,并从分子水平对免疫球蛋白的多样性、类别转化等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在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性成就。
一、免疫系统的研究
1957 年 Click 发现摘除鸡法氏囊,可引起抗体产生缺陷。认为法氏囊是抗体产生细胞存在的主要场所,并将产生抗体的细胞称为 B 细胞。Miller 和 Good 通过在哺乳类动物体内进行早期胸腺摘除,导致细胞免疫缺陷和抗体产生严重下降,证明了存在于胸腺的免疫细胞主要执行细胞免疫,称之为 T 细胞。1969 年 Claman 和 Mitchell 等提出了 T 细胞亚群的概念。此后,人们进一步证实了经胸腺和法氏囊分化、成熟的 T 、 B 淋巴细胞在外周淋巴组织的分布,以及 T 、 B 细胞在抗体产生中的协同作用,从而建立了免疫系统的组织学和细胞学基础。
二、抗体结构与功能的研究
20 世纪 60 年代, Porter 用木瓜蛋白酶水解抗体,获得了抗体活性片段(Fab)和可结晶片段(Fc)。用化学还原法证明抗体是由多肽链组成,并以抗原分析法证明了抗体分子的不均一性。此后,人们统一了抗体球蛋白名称,并建立了免疫球蛋白的分类。
三、免疫网络学说的提出
1972 年, Jerne 提出免疫网络学说。该学说认为:抗体和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存在独特性,在抗原进入前,抗体处于相对稳定状态,当抗原进入机体后,使这种平衡被打破,导致特异性抗体产生,当后者达到一定量时,可引起抗独特型抗体产生。由此可见,在同一机体内一组抗体的独特型决定基可被另一组抗独特型抗体分子识别;而一组淋巴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可被另一组淋巴细胞表面抗独特型表面受体所识别,这样在淋巴细胞和抗体之间就形成了独特型 - 抗独特型免疫网络。
网络学说探讨了免疫调节机制,提出由抗原刺激引起的免疫应答不是无休止地进行,而是受独特型抗体的制约,籍以维持机体的生理稳定和平衡。
四、抗体多样性研究
早在 20 世纪 60 年代 Dreyer 和 Benner 等曾提出一种假设,认为编码免疫球蛋白(Ig)肽链的基因是由两种基因组成。在胚胎期,它们彼此分隔存在,在 B 细胞分化、发育过程中重排和拼接在一起。日本学者利根川进等应用分子杂交技术克隆出编码 Ig 分子 V 区和 C 区基因,并应用 cDNA 克隆探针证明了 B 细胞在分化发育过程中编码 Ig 的基因结构,进而阐明了抗原结合部位多样性的遗传控制。
五、细胞因子与免疫细胞膜分子研究
细胞因子和免疫细胞膜分子研究是近 20 年来免疫学研究的热点。
最初人们从细胞培养液中提取细胞因子进行功能和结构的研究,相继发现了白细胞介素(IL) 、干扰素(IFN) 、肿瘤坏死因子(TNF) 、集落刺激因子(CSF) 等细胞因子,对其生物学功能、作用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此基础上,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可大批量生产细胞因子,促进了细胞因子在临床治疗和实验研究中的应用。
免疫细胞膜分子种类很多,主要包括 T 、 B 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CR / BCR)、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白细胞分化抗原(CD) 、促分裂素受体、细胞因子受体、免疫球蛋白受体,以及其它受体和分子。20 世纪初,人们发现在不同种属或同种不同个体间进行正常组织或肿瘤移植时出现的排斥反应是由细胞表面主要组织相容性分子(MHC Ⅰ/Ⅱ类分子)决定的。此后,人们又注意到 T 细胞识别抗原时,存在 MHC 的限制性即 T 细胞抗原受体 (TCR) 在识别异己抗原时,同时识别自身 MHC 分子。
人们对白细胞分化抗原 (CD) 的大量研究,揭示了 T 细胞亚群的功能、细胞激活途经和膜信号的转导及细胞分化过程中的调控等机制。此外,在研究细胞毒性T 细胞(CTL)杀伤作用时,发现 CTL 表达的 FasL 可与靶细胞表达的 Fas 结合,引起靶细胞内半胱天冬蛋白酶(caspsase)级联活化,裂解 DNA ,导致靶细胞死亡称为细胞程序性死亡(PCD)或细胞凋亡(apoptosis)。
六、应用免疫学的发展
1975 年 Kohler 和 Milstein 首创杂交瘤技术。他们将小鼠骨髓瘤细胞和经绵羊红细胞(SRBC)致敏的 B 细胞在体外进行融合形成杂交瘤(hybridoma)。这种杂交瘤细胞既保持了骨髓瘤细胞大量无限制生长繁殖的特性,又具有合成和分泌抗体的能力。应用该技术可产生均一的、只针对单一抗原决定基的抗体,称为单克隆抗体(McAb)。McAb 具有纯度高、特异性强、可大量生产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血清学诊断、免疫细胞及其它组织细胞表面分子的检测,并通过与核素、各种毒素或药物化学偶联进行肿瘤导向治疗研究。
将分子生物学技术应用于免疫学研究也是一项突破性成就。利用分子杂交技术和分子遗传学理论制备的基因工程抗体如完全人源化抗体、单链抗体及双特异性抗体等较 McAb 更具优越性。20 世纪 80 年代,分子杂交技术就被用于研究免疫球蛋白分子、 T 细胞受体分子、补体、细胞因子,以及 MHC 分子等的基因结构、功能及其表达机制。20 世纪 80 年代出现的聚合酶链反应(PCR)是一种体外核酸扩增技术。应用该技术制备重组疫苗、 DNA 疫苗及转基因植物疫苗,为免疫预防开辟了崭新的前景。而利用基因工程制备重组细胞因子的广泛开展,已取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㈣ 医学免疫学该怎么学啊
免疫学的理论性比较强,因此加强理解是学好免疫学的根本。如何来理解免疫学的理论呢?我认为,在整个免疫学体系中,贯穿着一个基本点,那就是,所有免疫学的内容都是围绕着抗原与机体的免疫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展开的。现代人们认为免疫就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对“自己”和“非己”的识别,这里的“自己”指的自身物质成分,一般情况下它不会刺激免疫系统发生反应,机体对自身物质成分呈免疫耐受状态。而“非己”就是我们通常所指的抗原物质。免疫学全部内容就是要告诉我们,机体的免疫系统是如何对抗原物质进行反应的。由此,基础免疫学的内容就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部分是介绍静态的,另外一部分就是介绍动态的。所谓静态的部分,是指抗原物质的特点及免疫系统的组成,而动态的部分就是指抗原和免疫系统之间是如何相互作用的,即免疫应答。只要我们能够把握这一点,那么,对整个免疫学内容的理解也就容易多了。免疫应答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机体天生就具有的,称为先天性免疫。这是机体的重要自我保护反应,如完整的皮肤粘膜,有利于保护我们不受外来致病菌的感染;在泪液、唾液中含有溶菌酶,能够起到杀菌作用;血液、组织中还有像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等,能够对外来抗原物质起到吞噬或杀灭的作用,这些都属于先天性免疫,它们在反应中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可以对外来所有的抗原物质都可以起作用,是没有特异性的,因此,先天性免疫也叫非特异性免疫。还有一类就是在后天与抗原物质接触后才获得的免疫能力,称为获得性免疫。如接种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后,我们就可以获得针对该病毒的免疫能力,这种免疫能力是针对特定抗原发生的,因此也叫特异性免疫。一般情况下,我们所说的免疫应答指的是特异性免疫。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抗原。简单地说,抗原就是那些能够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的物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物质都可以成为抗原,如可以引起人类传染病的微生物、引起人类疾病的毒素、引起过敏反应的花粉、尘埃中的真菌孢子以及鸡蛋、海鲜等食物,这些都是抗原,能够刺激机体发生免疫应答。当然,对于同一种抗原物质,不同的个体,他们的免疫反应是不同的,这是因为不同个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免疫细胞,在对抗原的识别上是有差异的。
在抗原部分里,我们除了要掌握抗原的概念、特点、免疫原性的决定条件外,一些常见的抗原也有了解,如异嗜性抗原、血型抗原以及白细胞抗原(human
leucocyte
antigenHLA)。特别是HLA,它是人类的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是引起排斥反应和调节机体免疫应答的重要蛋白物质。HLA分子对免疫应答的调节作用主要是通过在抗原递呈过程中对抗原肽的结合来完成的。抗原物质需要经过加工处理以后,与HLA分子结合,然后再被T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所识别结合。T细胞的抗原识别受体只能识别自身HLA分子递呈的抗原,然后才能进一步启动免疫应答,而不同个体的HLA分子在结构上是不同,它们对同一种抗原的结合能力也不同,因此,不同的机体对同一种抗原的免疫反应也就不同。HLA是位于人类细胞表面的蛋白质成分,它可以分为两类,即HLA-I类分子和HLA-II类分子,HLA分子的分布和功能是需要重点掌握的,对于它的编码基因,只要理解就可以了。
免疫系统是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三部分组成的。对于免疫器官,我们要重点熟悉不同免疫器官在免疫反应的作用,如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产生、分化和发育成熟的场所,而外周免疫器官则是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免疫细胞是免疫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机体的免疫应答就是由免疫细胞来介导的。免疫细胞包括特异性免疫细胞和非特异性免疫细胞,特异性免疫细胞主要指T细胞和B细胞。它们的细胞表面具有抗原识别受体,能够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这里要特别注意特异性,这是免疫反应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特点。前面我们提到过,抗原有很多种类,不同的抗原,它们的结构是不同的,因此,只有当一种抗原在结构上能够与T细胞或B细胞表面的受体相互配合的时候,才能发生结合。我们的体内存在大量的能够表达不同抗原识别受体的T、B细胞,它们只能与相应的抗原发生结合,而与其它抗原的亲和力很低,这就是T细胞和B细胞在与抗原反应时的特异性。这种特性只有T、B细胞具有,其它的免疫细胞则不具有。因此,机体的特异性免疫应答主要由T、B细胞来介导完成的。对于T细胞部分,我们要重点掌握它的亚群及其功能。T细胞的发育则属于了解内容,虽然不少考试的重点,但是这部分内容是理解免疫学内容的重要基础,所以同学们一定要理解一下。不具有抗原识别受体的免疫细胞,我们就称之为非特异性免疫细胞,主要包括巨噬细胞、NK细胞、粒细胞、肥大细胞等等。免疫分子包括很多,如免疫球蛋白、补体成分、粘附分子、CD分子(即分化抗原,是细胞表面的分子,种类很多,实际上,粘附分子就是其中一类)和细胞因子。我们的教材中分不同的章节对它们逐一做了介绍。其中,免疫球蛋白是最为重要的一章,我们应该通过对免疫球蛋白的学习来对免疫系统和抗原的相互作用有一个深刻的认识。它的分子结构、生物学活性以及各类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特性,是我们都需要掌握和理解的内容。补体部分则主要掌握补体活化的两条途径之间的比较,活化的具体过程以理解为主。粘附分子主要掌握它的概念和分类。对于细胞因子,则需要掌握它的概念和共同特点。细胞因子的种类繁多,如像干扰素、白介素、肿瘤坏死因子集落刺激因子等,以掌握其概念为主。前面这些内容,主要介绍了免疫反应中的静态部分。同学们可以对它们的各自特点加以比较。
有了对抗原和免疫系统组成的认识,再来理解免疫应答就简单了。其实免疫应答也是机体的一种生理功能而已。我们吃饭喝水,是由消化系统来完成的,呼吸是由呼吸系统来完成的,等等,这些生理功能我们都很容易理解。免疫应答就是完成对抗原反应的一种生理功能,这种功能和其它生理功能有什么不同呢?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特异性。机体的免疫系统对抗原的识别是由免疫细胞来完成的,抗原物质首先被抗原递呈细胞所捕获,经过加工处理以后再由T细胞来识别、结合的。T细胞对抗原完成识别以后,还有一系列重要的事情要去进行,那就是细胞要从原来相对静止的状态开始活化、分化和分裂,产生大量的子代细胞。B细胞可以直接识别天然的抗原,但是B细胞的活化则需要T细胞的辅助作用。包括T细胞和B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或者T细胞通过产生细胞因子来促进B细胞的活化。T、B细胞活化、增殖、分化以后就可以产生能够与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免疫分子,如抗体,还有一些免疫反应细胞,如CD8+细胞。然后抗体或CD8+细胞再去与抗原发生作用,最终达到清除抗原的目的。从而保证机体内环境的相对稳定。当然,这只是一个非常简单的描述,其过程要复杂的多。我们先有了这样一个轮廓后,然后通过阅读教材,把细节内容补充进去,就是整个免疫应答的过程了。在免疫应答这一章节中需重点掌握的是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Th细胞活化的双信号、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等。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是受到严格的调节的。因为机体的免疫应答既有对机体有益的一面,可以维持内环境的稳定,排除对机体有害的成分,同时对机体也有有害的一面,免疫应答反应过高会引起超敏反应或者自身免疫病,过低则容易发生感染或肿瘤等。所以,机体对免疫应答的反应过程必须进行调节,使得免疫应答既能排除外来抗原,在免疫反应完成之后使得活化的细胞恢复原来的静止状态。基础免疫学主要就包括这些内容。
如果有了对基础免疫学的理解,对于临床免疫学部分的内容就不难掌握了。临床免疫学包括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肿瘤免疫、移植免疫和免疫缺陷病,另外还有免疫学防治和免疫学检测。这其中,超敏反应是比较重要的内容,因为它与许多临床疾病的发病机制有关。我们一定要掌握每一种超敏反应的发生机制、临床常见疾病,对于I型超敏反应,还要掌握其防治原则。而自身免疫病、肿瘤免疫、移植免疫和免疫缺陷病其实就是机体的免疫应答过程在某一环节出现了问题。自身免疫病是机体的免疫系统对自身成分发生了反应,肿瘤免疫则是免疫系统对肿瘤细胞失去了监视作用,移植免疫则是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由于机体对外来成分发生的免疫应答,免疫缺陷病是因为机体的免疫系统发育不良或后天损伤因素而导致的免疫功能缺失,从而使得机体易发生机会感染。免疫学防治和免疫学检测主要掌握其中的一些概念,如主动免疫、被动免疫、疫苗、类毒素、血清学反应、凝集反应、沉淀反应、ELISA(酶联免疫吸附反应)等。
㈤ 中国免疫学会的发展历史
1984年8月中国科协国际部领导筹建了“中国参加国际免疫学会联合会联合委员会”,英文简称CJCI,主席为顾方舟教授,并于同年9月参加了国际免疫学联合会第二十二届理事会,成为其正式会员国。
1985年1月CJCI创立了自己的杂志《中国免疫学杂志》。
1986年9月,在谢少文、顾方舟、吴安然等教授学者的倡议下成立了“中国免疫学会筹委会”,及时向国家科委及卫生部报告了学会的组织工作。1988年10月29日“申请成立中国免疫学会挂靠医科院”的报告得到了国家科委的批准,自此,中国免疫学会正式成立。
1989年12月1日,中国免疫学会第一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在成都召开。来自全国26个省、市、自治区的72名代表选举出了由43名理事组成的中国免疫学会第一届理事会,并通过了学会章程。随后召开的第一届理事会第一次会议选举出了16名常务理事和第一届领导班子。根据需要,大会决定在中国免疫学会下属设立8个专业委员会和工作委员会。它们是:组织委员会、对外学术交流委员会、教育和出版委员会、命名委员会、基础免疫学专业委员会、临床免疫学专业委员会、免疫制剂专业委员会和兽医免疫专业委员会。
1991年,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学分会正式成立。
1991年9月,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正式成立。
1992年3月14日,中国免疫学会第一届第三次常务理事会议在北京医科大学图书馆举行。会议将“命名委员会”更名为“免疫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1992年5月,中国免疫学会肿瘤免疫分会正式成立。
1993年,由中国免疫学会肿瘤免疫分会和中国抗癌协会肿瘤生物治疗分会联合主办的《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创刊。
1994年,中国免疫学会兽医免疫专业分会正式成立。
1994年12月26日,中国免疫学会第二届二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免疫学会会徽。
1998年1月12,中国免疫学会第二届五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决定在中国免疫学会神经免疫专业分会下设立老年痴呆学组,与国际接轨
2001年2月15日,中国免疫学会第三届五次常务理事扩大会议在北京召开。会议通过了《中国免疫学会学术会议管理规则》。
2001年11月,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在北京正式成立。
2004年6月,中国免疫学会中医药免疫分会正式成立,挂靠于广州医科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免疫研究室。
2008年3月,《免疫学名词》(CHINESE TERMS IN IMMUNOLOGY)一书正式出版,该书收录免疫学专业名词1727条,主编为葛锡锐教授,副主编:周光炎、龚非力、金伯泉。
2008年10月8日,中国免疫学会感染免疫分会在北京正式成立。
2011年3月11-13日,“第一届免疫学博士生论坛”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召开。本届论坛的主题为“细胞免疫学前沿热点与研究进展”。
2011年6月12日,“中国免疫学会第六届二次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 在山东省青岛市召开。
2011年8月7-9日,以中国免疫学青年学者奖获得者为主体的“第一届免疫学青年学者论坛”在上海第二军医大学举行。
2011年9月1日至5日,由中国免疫学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何维教授和德国免疫学会理事长Dieter KABELITZ教授担任会议主席的“第二届中德免疫学研讨会”在北京举行。
2011年12月9-12日,由中国免疫学会主办、北京大学医学部承办的 “中国免疫学会第三届免疫学新进展研讨班” 在北京大学医学部会议中心召开,共招收学员400余人。
2012年4月,中国免疫学会被民政部评为3A级学会。
2012年,中国免疫学会获得“中国科协学会能力提升专项—优秀科技社团奖”三等奖,学会英文期刊CMI获得了“优秀国际期刊奖”二等奖。
2012年7月1日,中国免疫学会第六届四次常务理事会(扩大)会议在山东召开。
2012年7月14 - 23日,“感染与肿瘤免疫学进展”博士研究生暑期学校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举办。
2012年7月27-29日,“第二届中国青年免疫学者论坛”在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召开。
2012年9月3-7日,由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曹雪涛教授、耶鲁大学医学院Richard Flavell教授、东京大学医学研究生院Tada Taniguchi教授联合组织的“第二届健康与疾病免疫学前沿论坛”在苏州独墅湖会议中心召开。
2012年10月18日至10月21日,“第八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在重庆国际会展中心召开。
2013年8月22日在意大利米兰召开了“第六十次国际免疫学会联合会执委会会议”和“第十五届国际免疫学会联合会会员代表大会”,中国免疫学会通过近一年的努力,最终击败了德国、希腊、俄罗斯三个竞争对手,首次申办将一举获得了第17届国际免疫学学术大会的举办权。
2013年4月17至19日,由中国免疫学会理事长曹雪涛院士牵头,召开了主题为“免疫学前沿热点与发展趋势”香山科学会议。
2013年7月7-9日,由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工作者委员会主办,第二军医大学医学免疫学国家重点实验室承办的“第三届中国免疫学会青年学者论坛”在上海召开。
2013年7月28-29日,主题为感染免疫应答过程中的识别机制的“第二届免疫学博士生论坛”在北京召开。
2013年10月17-20日,由亚洲大洋洲免疫学联盟(FIMSA)、中国免疫学会、中国医学科学院以及北京协和医院联合举办的“FIMSA自身免疫疾病国际论坛—从基础到临床”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
2013年12月20-22日,“中国免疫学会第四届免疫学新进展研讨班”在桂林召开。
2014年5月24-26日,主题为“开放、创新与产业升级”的第十六届中国科协年会在云南昆明召开。中国免疫学会组织了题为“感染、免疫和疫苗论坛”的学术分会场。
2014年7月11日至20日,以“免疫应答的识别与调控”为主题的博士研究生暑期学校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北京八大处)召开。
2014年10月,由曹雪涛院士主编的《免疫学新进展(第三版)》由人民卫生出版社正式出版。
2014年10月18日,中国免疫学会第六届五次理事会议在济南召开。同日,召开了中国免疫学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修改、通过《中国免疫学会章程》,修改、通过《中国免疫学会会员管理办法》,选举产生了中国免疫学会第七届理事会。下午,中国免疫学会第七届一次全体理事会议召开,选举产生了中国免疫学会第七届常务理事会和新一届领导班子。田志刚教授当选为理事长,曹雪涛教授当选为秘书长。
2014年10月18至21日,第九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在山东省济南市山东会堂召开。
2014年10月20日,中国免疫学会女科学家工作委员会成立,成立大会在济南山东大厦中华厅召开。
2014年10月24日,山西省免疫学会成立,成立大会暨首届会员代表大会在山西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召开。
2014年12月27日,在中国医学科学院举行了中国免疫学会科学普及教育工作专业委员会实体化成立仪式。
2015年,中国免疫学会成功入选了中国科协“学会创新和服务能力提升工程—优秀科技社团项目建设一类单位”。
2015年6月17-19日,由《自然-免疫学》(Nature Immunology)和《细胞和分子免疫学》(Cellular &Molecular Immunology)联合主办的第一届NI-CMI免疫学国际研讨会于在合肥召开。
2015年7月3-12日,主题为“肿瘤免疫”的2015年博士研究生暑期学校在北京协和医学院护理学院顺利召开。
2015年8月2日-4日,“第四届全国免疫学博士生论坛”在中国科大生命科学学院举行。
2015年8月14日-16日,“中国免疫学会第五届免疫学新进展研讨会”在郑州大学召开。
2015年9月19日至21日,“第四届中日韩免疫学研讨会”在苏州召开。
2015年11月10-13日,“第四届中德免疫学研讨会”在成都召开。
2015年11月14日至17日,“第十届全国免疫学学术大会”在北京会议中心召开。
㈥ 中国免疫学会的组织机构
中国免疫学会下属有11个分会(专业委员会)。它们是:名词审定委员会、临床免疫分会、基础免疫分会、肿瘤免疫分会、生殖免疫分会、神经免疫分会、兽医免疫分会、血液免疫分会、中医药免疫分会、感染免疫分会和移植免疫分会。
6个工作委员会(组织工作委员会、国际交流工作委员会、青年工作委员会、科普工作委员会、科技开发工作委员会、女科学家工作委员会)。
㈦ 中国免疫学会的理事成员
中国免疫学会第七届理事会(2014-2018年)理事长为中国科技大学的田志刚教授,秘书长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的曹雪涛院士。副理事长为中国医学科学院的何维教授、北京大学医学部的马大龙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的高福院士、解放军总医院医学保障部基础医学所的王小宁教授、中科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的孙兵教授、第三军医大学全军免疫学研究所的吴玉章教授。本届理事会共有35名常务理事,107名理事,其中有4位中国科学院或中国工程院院士。
㈧ 我国免疫学发展是怎样记载的
我国是免疫学的发祥地,免疫思想很早就已萌发。东晋道教学者、着名炼丹家、医药学家葛洪所着的《肘后方》中记有“疗猘犬咬人方”,即当人被狂犬咬伤后,把咬人的狂犬杀掉,取狂犬的脑子敷贴于伤口上,以防治狂犬病。
大约在17世纪末,我国的人痘接种法传到俄国,继之又传入欧洲,对保护儿童的健康作出了重大的贡献。1796年英国医生琴纳发明牛痘接种法后,方逐渐代替了人痘接种法。
早在上古时期,人类就饱受天花危害。1世纪时,天花传到了我国,几千年来人们受尽天花的折磨。因此,我国古代医家就是创造了预防天花病的“人痘接种法”。
清代张琰《种痘新书》记载:“自唐开元年间,江南赵氏始传鼻苗种痘之法”。这是预防天花的最早记载。
据清代朱纯嘏《痘疹定论》记载:相传宋真宗的丞相王旦,原本儿女满堂,可均死于天花。后来老丞相又得一个儿子,取名王素,活泼可爱,天资聪颖,是丞相的命根子。
丞相担心他再遭厄运,染上天花,便请来峨眉山道医为其种痘。小王素种痘后7日发热,痘出甚好,13日结痂。并且再未患天花,活了六七十年。
17世纪末,人痘接种法已推广到全国,技术也逐渐完善,并先后传到了俄国和土耳其。当时的英国驻土耳其大使夫人蒙塔古因患天花而留下麻脸,十分痛苦。
她在君士坦丁堡看到当地孩子的种痘效果很好,就在1717年给自己的儿子也种了人痘,后来,她随丈夫回到英国,便把这种我国的人痘接种法传到了英国。
英国国王知道这件事后,还特地表彰了蒙塔古夫人。
不久,我国的人痘接种法又由英国传到了欧洲各国和印度,直至世界各地。
1776年初,美国独立战争时期,美军首领乔治·华盛顿在军队面临天花威胁、兵源枯竭危及全军之际,毅然决定对驻地费城天花流行区的大陆军全部接种人痘苗,避免了大陆军实际上的瓦解,从而使美国的独立战争取得了最终的胜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