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批神仙降世,意味着什么
意味《妙法莲华经》《大般涅槃经》要兴盛。
在这里,我告诉未来的菩萨,佛法常在世间,这个世界释迦牟尼佛的佛法,这个时候主要是度无形即鬼类,人是次要,度无形就是度人。二,这些菩萨,20年后,各各有智慧,大多属猴,出生在中国二胎政策后,外国有少部分,其中,必有翻译佛经者。修行方法有大变革,读诵书写普遍,受持为人解说播放经典施食佛顶尊胜陀罗尼六道金刚咒也普遍,其中施食和咒语有多个修法,比如施食诞生自动施食,陀罗尼书写念诵自动烧贴修法。地藏菩萨来到人间,世界在很长一段时间是净土。科技改变修行。更多方法到时会诞生。
‘贰’ 佛祖释迦牟尼降生时出现的八种瑞相
经中说:释迦降生之前,皇宫御苑中曾出现了八种瑞相,百鸟群集,鸣声相和悦耳,四季花卉一同盛开,尤为奇异的是,在宫内的大池塘中突然长出一朵大如车轮的白莲花,白莲长出之时恰是释迦降生人间,释迦牟尼降生之初,在舌根中又闪出千道金光,每一道金光又化作一朵千叶白莲,每朵莲花之中还坐着一位盘脚交*,足心向上的小菩萨。
舍利可以生小舍利的事,好像是真的,网上很多相关的资料,但是究竟为什么却没有个科学的说法,因为用科学是无法解释的。
舍利子还会长大、生小舍利。明初,西藏宗喀巴大师——黄教的创立者,晚年落下了一颗牙齿,交与大弟子保藏。后来问起,弟子是作为舍利而恭敬供养着。拿回来看,牙根上长满了舍利子。当时,取下舍利子,分给弟子们供养。而此牙齿,在恭敬供养中,经常生长微粒的舍利子,一直到现在。所以还有一个佛门宝物叫"佛牙"。
也许觉得太遥远吧!那末,近在台北,前司法院长居正,生前供奉舍利子五颗。死后,移供中正路的善导寺。去年,发见舍利子已增为十颗。今年春,分了五颗,供养在新竹青草湖的福藏塔。据一位大德记载,83年,亲见中华佛教居士会的一位居士以红花养有一罐舍利子。当舍利子长满罐后分送他人,不久罐中又会长满。他本人有几颗小舍利,确实会逐渐长大。但是大多数的舍利并非纯白色,也可算是舍利,但不是真正的佛舍利。但舍利子更大的意义在于可以让佛徒时刻记得大德生前功德,不断精进。
虽然这些看来是难以想象的神话,但这其实和修行者遇到的异像相比实在不算什么。不过这也是舍利子倍受世人敬重的原因之一吧。
94年7月20日摘自《江南晚报》的一则报道:苏州灵岩山寺82岁的法因法师圆寂火化后,获五色舍利无数,晶莹琉璃一块,且牙齿不坏。尤为奇特的是,火化后其舌根依然完整无损,色呈铜金色,坚硬如铁,敲击之,其声如钟,清脆悦耳,稀世罕见。
想看到舍利的生成过程,就请先看这段录像
ftp://www2.fofilm.org/wsj/zrfljswsj.rm
下载观看,如果觉得前面太罗嗦,请从第32分钟开始播放.这位修了5年的女居士往生极乐,焚化尸体后竟然不可思议的得到了一尊舍利佛像和莲花座还有及其大量的舍利花,佛陀慈悲,让大家有机缘亲证虚实。这也是佛法殊胜的地方,无数法门,可以因缘说法,即使目不识丁的人也可以一心只念"阿弥陀佛"带业往生,永脱轮回。阿弥陀佛。
http://www.fofilm.org/wsj/miaoyin1.rm
如果不相信死后可以往生极乐,可以看看这个录像。仅仅修行了一年,过程中出现了一连串神奇的经历,足以让人信服的往生经历。如果觉得太长,可以从中间开始看。如果能给父母和家里的老人观看,是行大孝道,功德无量。
还有几个往生的实例录像。http://www.fofilm.org/wsj.htm
在网上可以轻松搜索到多如牛毛的关于舍利子的记载和报道.
还有更神奇的肉身不腐,根据征兆,我猜想可能也是一种全身舍利。
http://www.geocities.com/Tokyo/Dojo/5132/data-001.htm
"周凤臣居士肉身记"
无论如何,两年时间,没有任何防护措施摆放在家中却没有任何变异,而且自然的琉璃化,现在的科学确实无法解释。
科学家们的解释说,这可能是长期食素的结石和矿物质沉积。但是这个猜想是明显不成立的,因为少量的舍利一般是火化后在骨头上找到的,而且很多大德圆寂后如此大量的舍利子就说明舍利不可能都是矿物沉积(如第一个录像的女居士)。患结石症的人很多,结石多为水垢样,颜色难看,硬度上来说更不可能是舍利子。为何普通人就没有纯净剔透的舍利,但是得道的人即使只修行一年也会有舍利?
有本书介绍了自古及今许多与舍利子有关的高僧故事、奇闻异迹--《神奇舍利子》木桥居士 着
http://www.lotusworld.org/shelizi/index.htm
最后,谁想看佛指舍利的发掘过程,图片和其他一些神奇事件可以到这个地址看看
http://www.fosss.org/brgq/roushen/fms.htm
http://www.miaoyin.net/fomenqiguan/fzslfg.htm
‘叁’ 释迦牟尼佛预言,未来佛法破灭时候,人世间会是什么样
《法灭尽经》和《楞严经》,有讲过末法时期的种种现象。
‘肆’ 释迦牟尼佛的故事
释迦牟尼佛,本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太子,属刹帝利种姓。父为净饭王,母为摩耶夫人,佛为太子时名叫“乔达摩·悉达多”,意为“一切义成就者”(旧译“义成”)。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本姓乔达摩,名悉达多。释迦是其种族名,意思是能;牟尼意思是“仁”、“儒”、“忍”、“寂”。释迦牟尼合起来就是“能仁”、“能儒”、“能忍”、“能寂”等,也即是“释迦族的圣人”的意思。
释迦牟尼生于公元前565年,卒于公元前486年,大约与我国孔子同时代。他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的王子,属刹帝利种姓。
据佛经记载,释迦牟尼在29岁时,有感于人世生、老、病、死等诸多苦恼,舍弃王族生活,出家修行。35岁时,他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逐创立佛教,随即在印度北部,中部恒河流域一带传教。年80在拘尸那迦城逝世。
他弟子很多,据传有五百人,其中着名者有十人。
2500多年前,古印度境内诸国林立,其东北部恒河边有个迦毗罗卫国,国王叫净饭, 王后叫摩耶。
一日,摩耶夫人在睡眠之际,梦见一头白象腾空而来,从右肋进入自己身体,她顿时觉得体安快乐如服甘露,反视自身如日月光照,醒来后她就去见净饭王,告诉他梦中之事。
净饭王立即召集大臣们询问王后之梦是何预兆,一名婆罗门占卜者回答说:“此梦甚佳!王后已怀孕,必生王子,这王子是个千古圣人,定能光显释迦族”净饭王听后,不胜欢喜。
摩耶夫人自梦白象受孕后,百病不染,身体十分健康〔《杂宝藏经·卷第二》、《大壮严论经·卷第十四》载,释迦牟尼前生曾为六牙白象。
摩耶王后怀孕已满10月,一日率众宫女漫游兰毗尼花园。那时正是四月初旬,风和日丽,生机畅达。花园里芳草萋萋,百花争妍,行树耸翠,莲蕖送香,充满吉祥喜庆的气氛。
游历花园一周后,摩耶王后在一棵无尤树的绿荫下休息。她见这无尤树枝叶茂盛,柔软低垂,树上花果鲜丽,芬芳可爱,便举手攀摘花果,于是,王子就生了下来。
佛经上说,王子刚生下来就能说话,无人扶持即能行走。他身上发出光明,目光注射四方,举足行了七步,每步地上都出现一朵莲花。一时间,香风四散,花雨缤纷,仙乐和奏,诸天神人齐声赞颂。地上也自然涌出二泉,一冷一暖香冽清净。
净饭王得子后,喜悦非常,替他取名悉达多,就是说他生时即有许多奇异祥瑞的意思。
释迦牟尼诞生刚七天,他母亲摩 耶王后就因病去世了。净饭王悲从中来,悼痛不已,回顾年幼的王子,更是怆恻。于是他把摩耶王后的妹妹摩诃波阇波提接进宫中,托付她抚养王子。
摩诃波阇波提贤淑仁慈,视王子悉达多为己出,十分钟爱。净饭王又令三十二名宫女协助抚育,八女抱持,八女洗浴,八女喂乳,八女带领玩耍。后来摩诃波阇波提与净饭王结婚,抚养王子更为尽心。
童年时代的悉达多王子,聪明伶俐,无出其右。他得到了姨母的小心将护,寒暖得时,饮食得时,饮食有节,身体异常健康,发育也非常迅速,就如同尼拘陀树,得种肥沃之土,正与日俱长。青年时期的悉达多王子,性喜清净。他对于宫庭中的声色喧嚣生活,甚感厌烦,常思出门游赏大自然景物。
一日,他乘坐七宝轮车,从东门出游,看见一老人,伛偻曲背,手扶竹杖,举步艰难,有如蚁行。悉达多王子顿时有感于人生老苦,心生尤郁。
又一日,他从南门出游,见一病人,面色痿黄,形容枯槁,气喘呻吟,痛苦万状。悉达多王子怜悯病人,心自尤怖。
又一日从西门出游,见一死者,直挺僵卧,淤血流溢,臭积难闻,一家老小,号哭送之。悉达多王子又有感于心,惶恐苦闷。
又一日,悉达多王子出北门游玩,看见一出家之人,圆顶缁袍,相貌不俗,精神朗澈,威仪有度。那出家人告诉他修行解脱之道,王子听后,决计弃绝富贵享乐,刻意修行,以求解脱“老”、“病”、“死”苦。
悉达多王子请求父母允许出家修行,净饭王和摩诃波阇波提夫人涕泣不许。他又向父母请求四愿:一不老,二不病,三不死,四不别。说若能满四愿,便不出家。净饭王一听,知其意仍要出家,重增尤戚。
无奈之下,净饭王苦心孤诣,令人建造春夏秋三时都百花盛开的宫殿,增设诸般妙乐歌舞,以悦王子耳目,又令人警戒守护,不许稍离,想使王子去掉出家之念。
释迦牟尼丝毫不为五欲的享乐所打动。二月八日的半夜,月色明朗。他消消起身,凝望着熟睡的妻子耶轮陀罗和儿了罗睺罗,默默地向他们告别,然后便出了房间。他看见宫女们和守卫之人都呼呼熟睡,犹如木石,又生感慨。悉达多王子别了妻儿,唤起马夫车匿备马。车匿高声泣谏,想惊醒宫中之人,不料却都鼾睡不醒,他只得替王子备马。
王子跨上白马,取道北门逾墙而出,车匿也紧随其后。佛经上说,马初举步,大地震动,四大天王捧承马足,梵天帝释执幡引路。
王子出城之际,发下誓愿:“我若不了生死,终不还宫;我若不成佛道,终不还见父王;我若不尽恩爱之情,终不还见姨母妻儿。”
于是,悉达多王子与马夫车匿,一骑一步,乘着茫茫夜色,横渡清溪。到天明的时候,已达百里之外,走到了阿拔弥河边的深林,就是古跋伽仙人修苦行的地方。悉达多王子见这里山林繁茂,寂静无哗,心中欢喜,便命车匿牵马回宫,车匿不肯,涕泣相劝道:“王子生长宫中,安享尊荣,今到山林,伴随荆棘虫兽,怎经得住这诸多苦患险难呢?”王子回答说:“你不必多言,须知我在宫中,虽能免有形的荆棘虫兽,却不能免无形的荆棘虫兽,我现在正欲解除老病死苦,而得永久真实的安乐。”
说罢,悉达多王子心中思忖;若不剃除须发乃非出家,即拔金刀,手自削发,且发誓言:“我今剃除须发,愿与一切众生断除烦恼习障。”这时来了一个猎人,身着袈裟,王子就以身上的华丽服饰相换,完全成了僧人形象。
马夫车匿见此情形,知不能挽回,只好牵马拜辞,寻路回宫。释迦牟尼出家后,曾多方寻访明师,以求大道。他见众多修行之人,或以草为衣,或不食自饿,或翘一足,或卧尘土荆棘之中,或拜日月,或事奉水火,心中大不以为然,知其皆为外道。
后来,释迦牟尼从师隐居山洞的阿罗逻迦罗摩和乌陀迦罗摩学习禅定。前者教他“追随沉思默想步骤”,就能得到“空寂王国”;后者对他宣读“既非心理作用也非心理作用的状态”。
于是释迦牟尼独处一山洞之中,盘膝趺坐,面壁静心,以求觉悟。春去秋来,终无所得,他明白了这不可能得到启迪,于是改变主意,决定去体验禁欲苦行,以求解脱。释迦牟尼来到尼连禅河边伽阇山苦行林中,独自在树下结跏趺坐。他身无覆盖,不避风雨,目不瞬动,心不恐怖,摒除一切,全体放下,或限制呼吸,头脑发怵,如针刺骨;或牙舌顶颚,强压内心,汗如泉涌,据说,由于他净心守戒,不卧不起,乃至一只大雕在他头一结巢哺雏,粪污其身也听之由之。
释迦牟尼独修苦行转眼已六年之久,他由最初每日食一麻一麦,渐渐至七日食一麻一麦以至于不饮不食起来。终于,他身体变得极度消瘦,有若枯木,手摩胸腹,能触背脊。
有一日,他忽然觉悟到:过度享受固然不易达到解脱大道,但是一味苦行,也是没有办法进趋大彻大悟的法门于是他决定重新进食,再参玄道。
尼连河边有两名牧牛女子,一名难陀,一名波罗,常赶牛在苦行林边放青。素日里看母牛,入河洗浴干净,挤取乳汁,蒸成乳糜,盛了满碗,捧到他面前,礼拜奉献。
释迦牟尼接受了供养,发愿说:“今食饮食,得充气力,以保留智慧年寿,为度众生。”遂即服食。
自此,释迦牟尼每日皆受牧女供献乳糜。一月之后,体力强健,已回复了昔日的壮实。他又去尼连河中沐浴洗衣,更觉得遍体清凉,光彩焕发。迦牟尼放弃苦行生活后,来到了今名菩提伽耶的地方,在一株高大茂密的毕波罗树(又译菩提树,即无花果树)下坐了下来。他发下誓愿:“我如果不圆成正等正觉的佛果,宁可碎此身,终不起此座!”
他重新调整修行的方法,端身正意在菩提树下结跏趺坐,静思默想。他的思维追忆着过去的经历,用大智慧观照宇宙人生的缘起本心,经过长时间的思索,进入一种“明白”或“醒悟”状态,达到“既不知道满意又不知道失望”的情况,似乎错误消失,智慧涌现,黑暗过去,光明到来。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升座之后即圆成菩提道果祥光照跃天地,菩提道果是大乘佛教的出世圣果,凡一面自度以求成佛,一面普度众生脱离苦海的就称为菩萨。
释迦牟尼即将成佛,祥光上冲死亡与欲念之魔的魔宫,魔王波旬想阻挠他圆成佛果,便命令三个魔女前去蛊惑他。
三魔女一名特利悉那(爱欲),一名罗蒂(乐欲),一名罗伽(贪欲)她们盛装严饰,罗杀临风,兰麝馥郁,凌波微步来到释迦牟尼身前,殷勤献媚,桃面嫣然。但释迦牟尼深心寂定,视而不见,犹如莲花出污泥而不染。
三个魔女不肯死心,竭尽种种妖娆之态,淫蝶之状,释迦牟尼训诫她们道:“你们形体虽好,心不端正,好比精美的琉璃瓶贮粪机,不自知耻,还敢来诳惑人吗?”又使法力,使魔女得见自身恶态,只见骷髅骨节,皮包筋缠,脓囊涕唾,丑状鄙秽,魔女看后,意念一转,羞耻惭愧,匍匐而遁。魔王波旬见魔女无功,十分震怒。他自恃神通,召集所属全部魔将魔兵毒虫怪兽,带上毒雷毒箭,如蜂如蚁杀向释迦牟尼。
释迦牟尼端坐金刚宝座之上,毫不恐惧惊动。魔王的毒雷毒箭,射到近处皆纷纷散落。他告诉魔王道:“我所以得成菩萨道是因为从三僧祗无央数劫以来,积集了无量福德智慧,圆满了六度万行。你来攻我,不是以卵击石,自取破灭吗?”
魔王不听劝告,一味蛮横,率众向前,释迦牟尼身放净光,魔众尽皆跌扑。天帝又请菩萨相助,菩萨使法,洪水滔滔汹涌而出,恶魔怪兽尽淹其中,狼狈败退。〔佛教认为,世界自成至坏叫一劫。〕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趺坐四十八天,已是十二月初七日,这天晚上,天朗气清,惠风和畅。他默坐金刚座上,示现种种禅定境界,遍观十方无量世界和过去世现在世未来世一切事情,洞见三界因果,十二月八日凌晨,明星出现天上,他豁然大悟,得无上大道,成为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
佛经上说,释迦牟尼成佛之时,大地震动诸天神人齐赞,地狱饿鬼畜生三道的许多苦厄,一时体息,天鼓齐鸣,发出妙音,天雨曼陀罗花,曼殊沙花,金花、银花、琉璃花、宝花、七宝莲花等。
至此,释迦牟尼已成就菩提道果,遂开始教收徒,传授他所证悟的宇宙真谛。释迦牟尼成佛后,即从事说法传教。他知道曾追随伺侯过他的五名侍从,其时正在贝拿勒斯鹿野苑中力修苦行,正待化度,便前往鹿野苑。
在鹿野苑中,释迦牟尼向憍陈如等五人说法道;欲求大道应防止两个极端,一分享乐纵欲的生活,这是堕落,一为禁欲的苦行生活,这是痛苦。避开这两个极端,行于中道,能导致智慧觉悟,即可修“八正道”,脱出生死的苦海。五人听后,顶礼拜服。他又向五人说了生灭四谛之法,憍陈如等五人便皈依了释迦牟尼,同时被度为比丘,成为最早的信徒。
他们遵循释迦牟尼倡导的正道修行,不久就修成阿罗汉果。〔阿罗汉是小乘佛教的出世圣果,已了脱生死,不再来三界受生,故亦无灭。〕
‘伍’ 释迦牟尼佛离世时的预言 说法灭尽经
我是这样听说的。佛陀当在三个月后涅盘之前,住在拘夷那竭国。那时有很多菩萨,比丘以及无数大众来到佛的居所,向佛稽首顶礼(寻求开示)。佛世尊默然不语,身上的光明也未如往常般显现。佛陀身边的待者,阿难贤者向佛作礼,然后请示佛陀:“佛世尊以往在大会说法时,身体发出威显的大光明。可是今次在大会上,身体的光明却不显现。为什么会这样?其中必然有某种原因。弟子为此请求佛世尊开示其中的意义。”佛陀却默然不作回应。阿难贤者见佛陀不言语,再次请示佛陀,一共三次,佛陀世尊这才对大众说明。
“我(佛世尊)涅盘后,未来正法将要灭尽之时,在这个连基本五戒都不能守持的污浊众生世界(五逆浊世),魔道将日益盛旺。行魔道的人将加入佛门,以佛门弟子身份破坏并倒乱我的正法。他们穿俗世间的衣物,贪恋好色饰的袈裟,行饮酒,吃肉,杀生,贪昧之事。他们没有慈悲心更互相憎恨妒忌。
那时候有菩萨,辟支佛(独觉的圣者)以及阿罗汉,精进认真的修德行,敬待众人为人们所尊重。他们持平等心来教育众人,怜惜穷人老人,献身教育以及帮助人们克服厄运。他们教育众人持恒心供样佛,不间断的修习经典。作种种功德善行,培养感恩向善的德志。他们不侵害人们(的财物等),献出身心与财物力济众生。不自私自利,忍辱负重仁慈和善。
这样的善人,将被行魔道的佛门中人妒忌,毁谤,故意宣扬恶行,令他们无法在当地住下去,遭到众人驱赶。自此以后人们(佛门魔道众人)不修道德,寺庙任它空置荒芜,久不复修转而毁坏。(佛门)恶人虽有财物,却只顾自己聚集,不作布施修福之事。他们贩卖奴力婢女,耕田种植(指从事生产工作),梵烧山林伤害众生(指开凿山林,破坏环境),没有半点慈悲心。奴力为比丘(和尚),婢女为比丘尼(尼姑)。(佛门)恶人无有道德修养,行淫乱之事,男女不别,令佛教戒律日越衰亡皆是此辈所为。一些人为了躲避县级官员逼害,加入佛门却不守戒律。每逢初一(月缺)十五(月圆)虽然美名为诵经持戒,却厌倦懈怠,不欲听闻善士说经论道,抄略经文却省前略后,不肯一一照经文所说抄录转说(断章取意),况且也不诵习经文。
一些解读经文的弟子,不知道佛经文句之中的真意,却强加自己的言说思想。不询问已经明解经文大意的大德们意见。自以为身份贡高,为此求名气。虚显文言雅意以为荣耀,希望能得到众人供养。这些行魔道的佛门中人,命终之后将堕入地狱,受行五逆之罪报,恒河沙劫在饿鬼畜生道轮转。罪业报尽乃出生在边疆国土没有佛门三宝的地方。
正法将灭之时,女人精进修行并恒常作功德。男子懈慢,不根据正法的指导修行。(当众人)看待佛门如粪土,对佛门没有信心的时候,正法将殄没。那个时候诸天天人掉眼泪(悲恸正法殄没)。气候不调,农作物少产。流行病横行,病死的人很多。人民虽然勤劳却受尽当官的气,所以生活很苦。众人不再顺从道德正理,为了享乐而心思生乱。恶人越来越多数目如海中沙,善者却很少若一个二个。大劫将至,白昼黑夜的时间转短,生命流逝转快。人们四十岁白头。男人好淫致使精尽早亡,平均寿命60左右。男人寿命短,女人寿命却长。女人寿命有的七十,八十,九十甚至百岁。突然间大水起淹没大地仍至无有退水之期。可是世人却不相信大水不会退,以为是正常现像。众生不分种类,不分贵贱皆沉溺浮漂在大水中,被鱼鳖食啖。
那时有菩萨,辟支佛,阿罗汉,被行魔道的众人驱逐,不让他们与大众会合。三乘圣者唯有遁入山林福德之地,恬怕自守以为乐,寿命因此得以延长。那是诸天天人为了维护正法,在月光下出世,共同轮值复兴正道。五十二年后,首楞严经,般舟三昧,先后化灭去。十二部经被寻获后又再次化灭。不再出现也不见文字流传。佛门袈裟自然变白(不再有佛门)。正法灭亡可以用油灯比喻,将熄灭之时光明更亮,于是后就熄灭。正法灭犹如油灯火熄灭那样。
在这之后发生的事很难一一尽说。如此之后几千万年,弥勒菩萨将下世成佛。天下泰平毒气消除,风调雨润五谷滋茂。长大的树木与人类皆高八丈,全部皆寿八万四千岁。弥勒佛渡的众生数量不可计算。贤者阿难向佛作礼然后请示佛当以何名称呼此经。同时要如何去奉持这部经。佛陀说:“阿难,这部经名为法灭尽经。向众人宣告这部经,宜令分别。功德之多无法计算。“佛陀座下四部弟子,听闻此经后皆悲惨惆怅,发无上求真圣道的心,为佛作礼后而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