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威胁论”观点有哪些
中国因改革开放后经济崛起,成为国际上具有影响力的大国,同时大量扩充军备,特别在于海军、空军在东海及南海的联合近海防御作战能力,相关国家产生的忧虑与质疑,即是中国威胁论。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同时也努力将大量增加的军费放进维和项目,扩充武警,一方面可以加强国内控制,另一方面减少其他国家对其扩充军备之疑虑,甚至因此造成维和预算大于国防预算的窘境。除此之外,中国崛起也会造成中国威胁论。
㈡ 中国威胁论是什么时候兴起的
首先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威廉二世的“黄祸论”。
其次是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成立之初,美国也曾炒作过"中国威胁论",即所谓中国革命的胜利有可能在东南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对美国形成"红色威胁"。
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后,美国提出"遏制共产主义在亚洲蔓延"的口号,美国在联合国宣传"中国对邻国的威胁",麦克阿瑟公开辱骂新中国是"共产主义黄祸"。
再次是在中苏关系紧张的时候,苏联也兜售过"中国威胁论"。
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中期。这一时期,西方列强基于殖民主义和帝国主义的需要,开始了最早的“中国威胁论”宣扬。
(2)什么叫威胁中国论扩展阅读
“中国威胁论”不是形成于昨天或者今天,而是颇有历史渊源。
作为一个有着悠悠5000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和世界上人口最多也是最大的社会主义国家,尽管我们一直宣示和践行“中国是世界和平的建设者、全球发展的贡献者,国际秩序的维护者”,也一直强调“要和平不要战争、要发展不要贫穷、要合作不要对抗、要共赢不要霸权”的发展理念。
但美国、日本以及东南亚一些国家出于全球霸权和地缘政治等因素的考虑,把中国的崛起以及对世界影响力的不断加大,炮制成了对中国实施“软遏制”的“中国威胁论”,他们通过描绘出一幅幅混乱和灾难的图景来丑化甚至是妖魔化中国。
㈢ 谈谈中国威胁论
“中国威胁论”是指 随着中国经济持续的高速增长,“中国崛起”、“强国战略”等充斥媒体,有人认为中国比欧美的体制和发展模式更有效,中国将取而代之。
中国威胁论的实质就是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对某些国家或者势力的利益产生影响,从而造成利益受影响者在自身利益即将受威胁状态下作出一种超前预防的应对措施,它不是一种理论而更趋向于工具范畴,它是国际关系史上特定时期的产物。
从合理性与科学性角度正确看待“中国威胁论”中国近些年在各领域取得的成绩,世界有目共睹,不免让有些国家眼红。为了限制中国综合国力的长期发展,自从20世纪末,一些西方国家认为中国综合实力的增长将对他们本国的长期发展造成威胁,出于阻碍中国顺利发展的目的,中国威胁论也伺机而生,这种言论对我国政治、经济以及对外文化交流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㈣ 啥叫中国威胁论
中国军事威胁论是什么? 通过一次次的合作与演习,中国军方与世界的良好关系在平稳中推进。此次中美联合军演也使两军的关系进一步加强,但是两军关系依然被一些杂音所干扰,其中,最为引人关注的“中国威胁论”。实际上,“中国威胁论”在美国由来已久,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的“排华浪潮”。但这一时期的“中国威胁论”是针对华人移民这一特殊族群的,因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威胁论”。 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冷战的大背景下美国部分人曾炒作过“中国威胁论”,即所谓中国革命的胜利有可能在东南亚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从而对美国形成“红色威胁”。而在中国开始改革开放政策,经济开始发展之后,这种论调再次被提出。 在美国军方部分人当中,“中国威胁论”就演变指责中国军队“封闭、不透明”,声称中国军力的增强已经威胁到地区军力平衡,从长期而言可能会对该地区的美国等国的军队“构成切实有效的威胁”。 今年5月23日,美国国防部公布了2006年度《中国军力报告》,再次渲染“中国威胁论”。面对这些两国关系发展中出现的杂音,中国国防部官员又将如何回应? 钱利华:从90年代开始,有些国家不时传出中国威胁论,它有时候平静那么一两年,过一两年或者两三年以后,中国威胁论再次泛起,这不足为怪,一个发展中国家处在一个发展和崛起阶段,必然会引起其它国家的不解、猜疑,甚至于产生一些敌视的想法,我想这是任何一个大国发展崛起当中所面临的同样的问题。这几年中国威胁论,一个是集中在中国军事威胁,有些国家的媒体和一些学术界人士觉得中国的军力发展已经超出了国防建设的需要,还有些学者认为,或者传媒界人士认为,中国的军力发展将会对某些国家在某些地区的利益构成威胁,这是军事威胁。第二个就是有些国家或者有些人士认为,中国在能源方面也构成了对某些国家的威胁,甚至于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他们的经济利益又构成威胁,所以这种中国威胁论包括方方面面,不足为怪。我想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它的社会制度、国策,它的传统文化决定它必须走一条适合自己的发展道路,这就是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它的发展不仅不会给别的国家带来威胁和伤害,它只会有利于整个人类的繁荣和进步。中国作为一个大国,如果是它不发展,它将会面临好多问题,而这些问题有可能扩散到周边,甚至于向其它国家传播。中国的不发展反而是对其它国家带来的伤害和威胁,而中国发展了,解决了13亿人的吃住行的问题,使整个世界的六分之一的人口处在一个稳定的状态,所以对世界的和平与稳定都是一种贡献,所以说中国发展对其它国家构成威胁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㈤ 所谓“中国威胁论”到底是什么东西
专家称中国威胁只是一种感觉 问题在于隔阂误解
“中国威胁论”的表现形式是什么?中国要采取什么有效措施才能遏制?法国知名战略问题专家弗朗索瓦·埃斯布林的观点值得参考。
日前,法国知名战略问题专家弗朗索瓦·埃斯布林指出,虽然目前甚嚣尘上的所谓“中国威胁论”只是一种“感觉”,但中国应该予以重视,并找到相应的解释和说法,制定新的对策,才能逐渐消除有关“中国威胁”的“感觉”。埃斯布林对中国的看法,代表了欧美世
界战略研究界的思想主流。
把“中国威胁”视为一种“感觉”,比较妥切。“中国威胁”到底是什么东西?谁能说得清楚?中国人口多,可能是一种威胁。中国 能源消耗过大,可能是一种威胁。中国人民币的走向,也可能是一种威胁。其实,威胁应该分硬威胁与软威胁两种。军事威胁是硬的,其他都是软的。当前世界流行的“中国威胁论”,是以软的为主。既软,就难以用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印象,也就是“感觉”,成了主要的评判标准。
那么,世界又是怎样靠“感觉”来推测中国的威胁呢?作为专家,埃斯布林表示,作为一种“感觉”,中国威胁是存在的。民调显示,在问及对“中国在军事上和经济上的崛起”有何看法时,从美欧大陆到 澳大利亚、印度,超过半数的各国民众认为是一种威胁。埃斯布林强调说,在国际关系和战略方面,有时“感觉”就是“现实”之一。只不过,在亚洲地区,“中国威胁论”更多地涉及安全与防务领域,而对于欧洲公众来说,则是经济、政治和文化。
从埃斯布林的话中,我们可以发现三个重要问题:一、所谓的“感觉”其实是以误解为基础的。二、所谓的“感觉”是随心所欲、没有范围的。三、所谓的“感觉”是可以替代现实的。也就是说,“中国威胁“的“感觉”是一种先入为主、凭空幻想的精神产物。
其实,所谓的“感觉”并不玄妙,主要的问题出在隔阂与误解。所以,如何消除隔阂与误解,是中国面对世界时最需要考虑的问题。
埃斯布林提出,过去中国回应的方法,总是一成不变:“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国民生产总值仅相当于英国”,等等。这一答复在中国发展才起步、增长率还不是很确定的时候还是可以接受的,但今天已失去了说服力。埃斯布林特别强调,中国必须承担起更重大的国际责任,中国有其经济、政治和战略利益,一举一动牵扯巨大。拒绝承认这样一个公认的现实,肯定是危险的。所以,中国应该重视“中国威胁”的“感觉”,并找到相应的解释和说法,才能逐渐消除有关“中国威胁”的“感觉”。
埃斯布林的上述建议是十分中肯的,需要中国深入研究。但是,我们认为,“中国威胁”的“感觉”,不是一时半会,也非十年八年就可以消除的。需要中国长时期地坚持用和平发展的理念,用实际行动来说服全世界。这段说服的时间,说不定需要足足五十年。
㈥ 中国威胁论的实质是什么
“中国威胁论”的实质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并不乐于看到,也无法接受一个强大统一兴旺的现代化中国的崛起,因为这与它们的新帝国主义全球战略意图不相符合,意味着世界上同时出现了若干个与它们战略性经济利益相矛盾的国家。在“中国威胁论”的旗帜下,以美国为首的一些人与中国周边国家或地区的一些人遥相呼应,互相利用。尽管双方利益不同,但在对“中国威胁论”问题的认识和传播上却颇为相似,目的也颇为一致,那就是不遗余力地“遏制”、“围堵”中国,损害中国名声,限制中国影响,危害中国周边安全,延缓中国发展。
中国这一大国的崛起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在鲜花和掌声中也引来了质疑,国际质疑最为突出的就是所谓的“中国威胁论”。
“中国威胁论”到了21世纪10年代初达到了极致,并在不断发展成较为系统的理论。总括起来,国际上流行的“中国威胁论”可以分为4个部分:
1.军事威胁。目前中国虽然比美国弱,但中国仍是大国,军费日增,军队日强;中国现与邻国存在领土争端。
2.政治威胁。中国在发展和转型过程中,存在出现政治和社会危机的危险。局面一旦失控,中国的动荡将威胁到全球安全与稳定。
3.经济威胁。用购买力平价法和中国经济增长率计算,中国经济已经排列世界第三,下世纪初将升至第一。中国不仅将成为比日本还要难以对付的竞争对手,而且还将严重威胁美国和西方利益。
4.文明威胁。冷战结束,今后的冲突将是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
随着中国在世界经济体系中所占的地位越来越大,2001年又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西方“中国威胁论”也花样翻新,其主要论点有:
1.作为主要晴雨表的外国直接投资大都被中国所吸纳(多达80%),从而使亚洲其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包括原来吸收外资最多的东亚和东南亚国家和地区)失去了继续复兴的宝贵资金。
2.中国拥有廉价的劳动力,亚洲各国市场里充斥了以“倾销价格”出售的中国纺织品、鞋类和各种家用产品。近些年来,中国已开始进入某些高科技领域。中国产品大规模“入侵”,已经而且还在加剧东亚和东南亚国家整体价格水平的下跌,即通货紧缩。
3.近年来,原来一直被世界公认为是“质量差”、“人员难以管理”、“不赚钱”的中国企业,似乎一举成为“高质量”和“低成本”的代名词。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低廉,以及工商管理水平的迅速提高,使亚洲乃至世界掀起了新一轮将生产基地集中在中国的重组模式的浪潮,这是一次从历来的来料加工到电子零部件、模具、铸件以及高新技术产业的“片甲不留式的转移”,其规模之大,令世人瞠目。
4.如果生产基地向中国转移的速度照此发展下去,那么,在亚洲各国,以地方为中心的就业机会将大量被剥夺,企业竞争力将大大削弱,甚至作为投资方的企业在中国的存在感也将下降。更重要的是,亚洲各国国内工业的“空心化”趋势正在蔓延。
总之,从21世纪开始至今,关于“中国威胁论”在国际上各式各样,报道也可谓连篇累牍,它们风助火势、火借风势,以讹传讹,迅速得到了英、美等主要西方国家的随声附和,并生发开去,在中国周边亚太邻国也产生了心理上的“威胁效应”。于是,中国不发展是“威胁”,中国发展了也是“威胁”;中国成长了是“威胁”,中国“崩溃”了也是威胁;中国横是威胁,竖也是威胁。在一些人眼里,中国无论怎样,都脱不了“威胁”的干系。
“中国威胁论”配合了国际上的反华势力,对中国现实和未来发展构成了极大困扰。“中国威胁论”自出笼以来被一再炒作,影响不断扩大,大有演变为美国等西方国家遏制围堵中国崛起的重要理论基础。
“中国威胁论”的实质就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并不乐于看到,也无法接受一个强大统一兴旺的现代化中国的崛起,因为这与它们的新帝国主义全球战略意图不相符合,意味着世界上同时出现了若干个与它们战略性经济利益相矛盾的国家。在“中国威胁论”的旗帜下,以美国为首的一些人与中国周边国家或地区的一些人遥相呼应,互相利用。尽管双方利益不同,但在对“中国威胁论”问题的认识和传播上却颇为相似,目的也颇为一致,那就是不遗余力地“遏制”、“围堵”中国,损害中国名声,限制中国影响,危害中国周边安全,延缓中国发展。
应对中国的崛起,从近一个时期看,美国采取了虚实并用的方针。所谓虚的一手,就是夸大中国的军费开支和军事力量,散布“中国威胁论”。这一方面是为遏制中国制造舆论氛围,为今后的“制华行动”进行舆论铺垫;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离间中国和邻国的关系,恶化中国崛起的外部环境。
㈦ “中国威胁论”是何时何人提出的
“中国威胁论”在美国可以追溯到19世纪后期的“排华浪潮”。当时,美国白人种族主义者和劳工利益集团将大批涌向美国西海岸的华工视为对美国主流文化的“威胁”,是白人“饭碗”的抢夺者,于是推动政府分别于1882年和1884年通过了《排华法案》。这一时期的“中国威胁论”是针对华人移民这一特殊族群的,因而不是现代意义上的“中国威胁论”。
今天的“中国威胁论”主要始于冷战结束后。背景是苏联威胁的消失,中国走向富强。第一次大规模“中国威胁论”泛滥于1992-1993年间。西方从意识形态、社会制度乃至文明角度展开了对“中国威胁论”的具体论证,媒体推波助澜,以致汹涌成潮。第二波“中国威胁论”发端于1995-1996年间,诱因是台海危机及由此而起的美国国内对华政策大辩论,如“中国对台湾海峡的和平与稳定构成威胁”、“香港回归意味着自由民主世界将受到专制的威胁”等言论。“中国威胁论”第三次甚嚣尘上是在1998-1999年间。至今,人们仍对《考克斯报告》、“李文和案”、“政治献金案”记忆犹新。“中国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重大威胁”、“中国窃取美国核机密”、“利用华人科学家和学生在美国搜取情报”等言论使“中国威胁论”日甚。最近掀起的“中国威胁论”是冷战后的第四波,也是最具“实质性”的一次。美国这次出台的两个报告在内容上跳出了简单的“指控”和意识形态纠缠,触及中国军力发展的深度分析,并首次公开指出中国军力不仅对台湾,还对中国周边国家甚至美国构成威胁;不仅对中美经贸关系这一两国关系的“润滑剂”大加挞伐,而且公开否定对华“接触政策”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