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简述近代早期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
之前的民族意识是大夫和一般中国人的观念:天朝上国。
现在开始变动,产生了民族意识的觉醒,其表现和过程是: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维新思想的产生:
林则徐: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
魏源:编辑《海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科学技术,以期国家富强来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学习西方的先河。
2、洋务运动中有马建忠、王韬、郑观应等的早期维新思想,主张变革封建专制制度。
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的口号喊出:
3、甲午战争后,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严复《救亡决论》喊出了“救亡”口号,康有为亦要求中国人发愤自救。
4、孙中山在兴中会成立时喊出了“振兴中华”的时代最强音。
近代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的大旗下,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的道路。
Ⅱ 简述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逐步觉醒
中国近代民族意识的逐步觉醒历程:
1、鸦片战争时期,林则徐和魏源的思想
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林则徐是一位得到过最多赞誉的政治家,中国近代“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他认为西方有许多长处值得中国学习借鉴。林则徐夜夜仔细阅读、研究译文资料。最有价值的工作是他组织翻译了1836年伦敦出版、英国人慕瑞所着2《世界地理大全》,命名为《四洲志》,成为近代中国第一部系统介绍世界自然地理、社会历史状况的译着。
甲午战争以前,中国经历过两次鸦片战争和中法战争的失败,虽说战争的结果动摇了原有的封建社会秩序和人们的思想观念,也促成少数爱国、开明的有识之士有了朦胧的民族觉醒意识,开始“睁眼看世界”,承认西方在武器和工艺技术方面的长处,于是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在《海国图志》中,魏源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张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和科学技术,以期富国强兵,抵御外国侵略,开创了中国近代向西方学习的新风。
2、义和团爱国运动
在甲午战争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他用“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社会进化论思想,为这种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提供了理论根据。他在该书按语中指出,世界上一切民族都在为生存而竞争,“进者存而传焉,不进者病而亡焉”,“负者日退而胜者日昌”,中华民族也不能例外。中国如果不能自强,就会“弱者先绝”,亡国灭种,失去民族生存的权利。
义和团运动既然阻止了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它就相应地保存了中国数千年来的悠久的文化,使我们中华民族这个文明古国得以在这个世界史上最大规模的掠夺领土的时代中存在下来,中国悠久的文化和文明之保存乃是中国在政治上没有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直接后果,是一场反帝爱国运动。
3、资产阶级维新变法运动
1895年的甲午战争失败后,1898年由光绪帝帝主持的戊戌变法维新应运而生。康有为是戊戌变法的中心人物,也是领导资产阶级维新运动的重要人物。他在思想上可以说是集资产阶级维新派改良思想之大成。光绪帝和维新派开始变法,但使许多与现存社会有利害关系 的社会集团和政治势力觉得受到了威胁。百日维新期间,上谕达一百一十多件,令人目不暇接。各地方官员都怨声载道。
戊戌变法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思想解放运动。它要帮求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和扩大资产阶级政治权力,符合近代中国发展的历史趋势,因此也是一次进步的政治改良运动。它传播了资产阶级新文化、新思想,批判封建主义旧文化、旧思想,又是一次思想启蒙运动。
4、辛亥革命和民主思想的传播
辛亥革命是近代中国比较完全意义上的民族民主革命。它在政治上、思想上给中国人民带来了不可低估的解放作用。辛亥革命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起共和政体,结束君主专制制度。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思想解放,以巨大的震撼力和影响力推动了中国社会变革。
拓展资料:
中国人近代民族意识是在与西方列强的直接对抗中逐步生发并觉醒的。在王朝更替之路上演进数千年的“天下”中国,近代以来,随着亡国灭种危机的日益加剧,民族意识逐渐成为最为有效的社会动员资源和凝聚人心、整合社会力量的思想工具。
但是,这种民族意识的自觉生成就其产生的历史动力而言,不同于西欧社会基于工业化所带来的社会结构的变动,而是中华民族作为一个整体与西方列强处在对立竞争的残酷现实背景下,自身生存危机的本能产物。正如费孝通先生所说“中华民族作为一个自觉的民族实体,是在近百年来中国和列强的对抗中出现的。”
正因其被动性,导致近代民族意识在产生之初,尚不能完全摆脱“华夏文明优越论”和“中体西用”的羁绊,其与传统族类观念之间必然颉颃消长、交织重叠。
Ⅲ 近代民族意识的觉醒,在初期时有哪些表现
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初期表现:
9世纪中叶,鸦片战争的惨败,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几千年的封建帝制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相应的,在意识形态上必然要引起轰动。
中国的社会性质的改变把人们从天朝上国的美梦中惊醒,也唤醒了中国人保家卫国的强烈民族意识,传统的民族意识也开始发生了变化,战争使人们赋予了它新的含义。
鸦片战争时期即为民族思想意识觉醒的开端,国内一些先进的学者开始认识到西方先进技术和思想对民族发展的重要性。
主要的代表人物为林则徐和魏源,林则徐在国家危难之时开始正视本国所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学习西方先进技术以求富强,来抵抗西方侵略以求独立的爱国主义主张。后魏源编写《海国图志》,概括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思想主张。
(3)近代中国的文化觉醒是如何体现民族性的扩展阅读:
“义和团,起山东,不到三月遍地红。”这首一百多年前流传于民间的歌谣,见证了中国近代历史上反帝爱国运动的重要一幕。由于外敌入侵,由民众自发形成的义和团运动,展现了百年前中国民众团结御侮的决心。
义和团最初是发源于山东的民间秘密组织,活跃于山东、河南、直隶(今河北)一带,它的活动方式是设立神坛拳厂,通过练习拳棒、传授武艺、散发传单等形式组织群众,进行反清活动,并逐渐发展壮大。随着晚清帝国主义侵略加深,义和团逐渐把矛头指向外来侵略者。
1900年6月10日,英、德、俄、法、美、日、意、奥等国军队,以“救援北京使馆”为借口,在天津组织了一支2000余人、由英国海军中将西摩尔担任司令的联军,准备沿京津铁路,经廊坊进攻北京。
西摩尔曾参加第二次鸦片战争,很看不起中国军队的战斗力,加之联军中不少人认为从天津到北京有铁路之便,对一支拥有枪炮的军队来说,很难遇到抵抗。西摩尔甚至对部下说:“这是一趟十分顺利的行军,当天晚上就可以到达北京,与北京公使共进晚餐。”
Ⅳ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及怎样逐步觉醒的
戊戌变法
新文化运动
辛亥革命
五四运动
共产主义传播
Ⅳ 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民族意识是如何觉醒的
一、意识觉醒方面:
鸦片输入严重败坏了社会风尚,摧残了人民的身心健康。烟毒泛滥不仅给中国人在精神上、肉体上带来损害,同时也破坏了社会生产力,造成东南沿海地区的工商业萧条和衰落。
鸦片贸易给中国社会带来的严重危害,引起了清政府和广大人民的重视。清政府从自身利益出发,1821-1834年颁布禁令八次;统治阶级中一部分人目睹社会危机,要求改革弊政,在中国严禁鸦片。1838年12月,道光皇帝命林则徐为钦差大臣,派往广东禁烟。
二、反侵略意识的表现方面
鸦片战争后有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抛弃陈腐观念,注目世界,探求新知,寻求强国御侮之道,萌发了一股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对封建思想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
社会矛盾上,随着社会性质的变化,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也由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的矛盾,变成外国资本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
中国人民的革命任务,从反封建变为既反封建又反侵略。由此,中国从封建社会步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也是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近代中国的文化觉醒是如何体现民族性的扩展阅读
当下,中国领导人规划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顶层设计,以及“两个百年”“民族复兴”和“中国梦”战略目标的提出,正是续接中国社会一百多年激越变革、激荡发展的壮阔历史,并朝更为宏伟瑰丽的目标——“第五个现代化”迈进。
五千年中华文明亦称“华夏文明”,“华夏皆谓中国。而谓之华夏者,夏,大也;言有礼仪之大,兼有文章之华也。”《春秋》云:“中国者,聪明睿知之所居也,万物财用之所聚也,贤圣之所教也,仁义之所施也,诗书礼乐之所用也。”故而,每当中华民族遭遇到困难、挫折,中华文明的基因总会凝聚起全民族的智慧和力量,去战胜千难万险。
中华民族形成的多元性与混合性,奠定了中华文明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中华文明源远流长也得益于其海纳百川、兼收并蓄、求同存异;中华文明乐于与其他民族的文明和谐相处,借鉴其他民族文明中的积极成分,并在与其他民族文明交流中,既增强对外域文明的理解,又提升对自身文明的认同。
Ⅵ 近代以来什么原因促成中国民族意识的觉醒近代民族意识觉醒的表现有哪些
以鸦片战争为首的各类侵华战争是促成中国民族意识觉醒的原因。
鸦片战争以后,西方列强以武力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对中华民族发动了野蛮的侵略,给中华各族人民带来巨大的历史灾难。深重的民族危机深刻地教育了中国人民,促使他们反思祖国和民族的前途与命运。促进了中华民族的觉醒,民族意识的日益强烈,民族自觉的不断升华,成为中华民族觉醒的重要标志。这种意识最终成为催生、助长近代中国民族解放运动的精神动力。
近代中国,随着亡国灭种危机的不断加深,在国内外的多重压力之下,为谋自救而觉醒的民族意识迅速成为最有效的社会动员资源。近代民族意识的产生与发展不可能完全脱离传统民族意识和观念的影响,二者往往内在关联、颉颃消长、交织重叠在一起,决定了近代中国民族意识的多样性与复杂性。
中国近代史是从第一次鸦片战争1840年到1949年南京国民党政权覆亡为止、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历经清王朝晚期、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时期、北洋军阀时期和国民政府时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逐渐形成到瓦解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充满灾难、落后挨打的屈辱史,是一部中国人民探索救国之路,实现自由、民主的探索史,是一部中华民族抵抗侵略,打倒帝国主义以实现民族解放、打倒封建主义以实现人民富强的斗争史。
中国近代史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第二个阶段是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Ⅶ 近代以来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是怎样一步步觉醒的
鸦片战争后,先进的中国人开始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民族意识开始觉醒。
1、“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和早期的维新思想。林则徐除主张严禁鸦片,组织渔民等以抵御外国侵略以外,还注意了解西方,赞成正常的对外贸易,成为近代中国睁眼看世界的第一人。1843年,魏源编纂了《海国图志》,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思想。
19世纪70年代以后,马建忠、王韬、郑观应、薛福成等人不仅主张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同时也要求吸纳某些西方的政治、经济学说。他们一般都反对列强的侵略,维护民族独立和国家主权,主张发展民族工商业,主张变革封建专制制度,具有一定程度的反对封建专制的民主思想,对中国社会发生了广泛的思想影响。
2、救亡图存与振兴中华。中日甲午战争以后,帝国主义列强图谋瓜分中国,中华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紧急关头,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开始普遍觉醒。
1895年,严复在《救亡决论》一文中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此后,严复翻译了《天演论》,激发人们的危机意识和民族意识。1898年4月,康有为疾呼,要求中国人要发愤自救。
3、民族危机激发了中华民族的觉醒,增强了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救亡图存成了时代的主旋律。1894年11月,孙中山创立革命团体——兴中会,喊出了“振兴中华”这个时代的最强音。
近代以来,中国的志士仁人正是怀着强烈的危机感和民族意识,在救亡图存、振兴中华这面爱国主义大旗之下,历尽千辛万苦,去探索挽救中华民族危亡的道路的。
(7)近代中国的文化觉醒是如何体现民族性的扩展阅读:
民族意识的象征性意义:
民族意识的产生,它在不同社会场景下的演变,“民族象征”在加强,保持民族意识方面的作用,都是我们应当研究的专题,在50年代,中国少数民族获得了平等的政治地位,得到各项优惠,这种政策使民族意识和民族主义情绪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发展,表现之一就是在进行“民族识别”时申报了400多个族名。
这种情绪是封建制度和国民党政府长期压迫中积累下来,而在解放之后表露出来。建国50年来,如果做横向比较,中国部分民族(如与汉族差别较小,长期与汉族混居的满族等)和一些民族的部分成员(如在城市和政府就业,长期与汉族职工共处的人员)的民族意识在淡化,也有部分民族的民族意识有所加强;
如果做纵向比较,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民族意识的发展趋势也不同,这些变化受到国内形势和政策的影响,也同样受到境外政治势力和国际外交的影响。
Ⅷ 近代以来,中国人民的民族意识及怎样逐步觉醒的
近代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伴随着帝国主义的不断侵略、中国人民的不断抗争,在昏昏沉沉、懵懵懂懂中睁开双眼的。 一吧四0年,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轰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虽然失败了,但当时的中国人并没有意识到真正的危机。因为大清输给的是西方强国,即使割让土地,也是边缘不毛之地。个别有远见的先进分子如郑观应向酣睡的国人发出“危言”警示,但不得不表白时处“盛世”,因而把自己的着作定为《盛世危言》,对“天朝上国”仍不乏自信。 自鸦片战争以来,帝国主义列强一再欺侮中国,民族灾难深重,人民饥寒交迫。时代呼唤东方“睡狮”醒来。 “吾国四千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始也”。一吧9四年甲午战争的惨败, 给中国人民带来前所未有的耻辱,也促成了中华民族前所未有的觉醒。“泱泱大国”居然败于一向被中国看不起的“蕞尔倭奴”,而且赔款数额巨大,割出的是整块省区,并由此开启了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潮。亡国灭种的危险,像一个令人战栗的阴影,笼罩在爱国者的心头。 中国面临的不是强与弱,而是更严峻的存与亡的问题了。 《马关条约》签订不久的一吧95年5月,严复在天津《直报》上发表了轰动一时的《救亡决论》,第一次响亮地喊出了“救亡”的口号。这是中国近代发展史上一个有着标志性意义的变化。 如果说,鸦片战争是民族觉醒的启蒙发轫,甲午战争是民族觉醒的重大转折,抗日战争则是民族觉醒的总爆发。 一9三一年9月一吧日,日本侵略者悍然发动了“九一八事变”,迅即强占了中国的东北全境。东北各族人民面临的是被奴役的共同命运,而南京国民政府却实行“不抵抗”政策,并荒唐地提出“彼有强权,我有公理”,“暂取逆来顺受态度,以待国际社会干预”。 当时驻国际联盟的中国代表顾维钧曾有悲痛的回忆:当他向各国代表逐个求援时,得到的最令其无地自容的回答是:“你们自己都不抵抗,怎么能期望别人代劳?” 在强权和实力主导国际舞台的状态下,中国在反侵略时只有自己表现出意志和力量,才有可能争得尊严,否则自己的命运只能掌握在他人手中。从李鸿章甲午之战“以夷制夷”的失败,到南京政府乞求国联干预落空,都证明了这一点。 日本的侵华野心并不因南京政府的妥协退让而有所收敛,反而益发膨胀起来。 一9三二年,日本为侵略上海发动“一二八事变”,燃起了广大民众与爱国人士的反抗烈焰。 一9三5年,日本制造所谓“华北五省自治运动”,激起了“一二九运动”的爱国救亡热潮。 一9三漆年,日本又蓄意制造“七七事变”,挑起了全面侵华战争。卢沟桥畔的枪炮声,彻底唤醒了沉睡已久的东方“睡狮”。 “每个人被迫着发出最后的吼声”。在中国共产党倡导建立的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旗帜下,地不分南北,人不分老幼,全国人民义无反顾投身到抗击日寇的洪流之中,中华大地到处燃起了抗日烽火。 殷忧启圣,多难兴邦。回顾百年来的历史可以看出,中华民族的觉醒,是以近代百年的屈辱史换来的,是被列强一“棒”一“棒”打出来的。尽管民族意识的觉醒艰难曲折,但经过一代又一代人的努力而逐步深化。 历史的曙光,常常在最黑暗时闪现。民族心理学认为,当一个民族遭受外敌入侵时,其民众心理就会发生中国剧的变化。民族情感的唤起、民族态度的变革,就是这种民族心理变化的体现。日本军国主义的野蛮入侵,带给中国人的不只是深重的灾难,更是一种精神上的强击,成为中华民族觉醒的催化剂。只有到了抗日战争,中华民族觉醒最终得到集体呈现并引发质的飞跃,演绎出同仇敌忾、共御外侮的壮阔历史场景。 正如朱自清在《这一天》一文中所写的:“东亚病夫居然奋起了,睡狮果然醒了。从前只是一块沃土,一大盘散沙的死中国,现在是有血有肉的活中国了!
Ⅸ 标题 鸦片战争后中国人的民族觉醒的历史体现是怎样的对近代各地阶层探索中
两次鸦片战争后,中国社会政治结构、经济结构、思想文化等方面发生全方位的剧变。
(1)政治上,鸦片战争前,中国是一个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战后,中国的领土、领海、司法、关税、贸易等大量主权丧失,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革命任务、革命性质都发生了变化,中国历史从此进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在社会矛盾方面,由于巨额的赔款,劳动人民负担加重,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的聚合而导致了太平天国运动的爆发,并由此把旧式的农民战争发展到最高峰,同时赋予新的时代内容。
(2)经济上,中国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逐步解体,西方列强利用侵略特权,疯狂向中国输出商品和掠夺原料,进行早期资本输出,沿海和长江流域直接受到列强经济入侵,中国被动地卷入世界资本主义市场,开始纳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
(3)在思想观念方面,封建传统观念受到冲击,对“夷夏”关系有了新的认识。鸦片战争首先使一些爱国的地主阶级知识分子从“天朝上国”的梦幻中惊醒,开始关注世界,学习西方,萌发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潮。显示了“向西方学习”思想观念的变化和“西学东渐”的趋势,开启了学习西方的脚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