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论文

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论文

发布时间:2022-07-22 15:34:53

A. 从两次辛丑会议看中国之崛起(论文 1000字)

摘要 近日,在美国阿拉斯加举行的中美高层战略对话,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全球关注的对话会议。不过令人遗憾的是,美国一开始就没有展现待客之道,在会谈时大放厥词、咄咄逼人,大搞霸权主义,但我们中国人不吃这一套,毫不客气直接反击,杨洁箎一句“美国没有资格居高临下对中国说话,中国人不吃这一套”振聋发聩,喊出了中国人的精气神,大震国威!

B. 如何判断在当今环境下的中国崛起800字

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对此议论纷纷。在此,我就“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这个总命题,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我的一些思考:—— ——怎样看中国的发展,—— ——怎样看中国的崛起道路,—— ——怎样看中国崛起与中欧关系。 (一) 第一个方面,怎样看中国的发展。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5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进步和发展。但是,中国远未摆脱不发达状态,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一个面临一系列大规模发展难题的发展中国家。 什么叫“大规模发展难题”呢? 这可以用两道最简单的数学题来说明。一道乘法题,一道除法题。 乘法题是:无论看似多么小的、甚至可以忽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难点,只要乘以13亿(我这里指的是中国的人口),那就成了一个大规模的、甚至可能是超大规模的问题。 而除法题是:无论绝对数量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相当低的、甚至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了。 当然,事情还有另一方面。实践证明,中国活跃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愈益充分地调动起来,那么中国人的劳动力、创新力、购买力,中国的凝聚力和增长动力,以及由此而给世界带来的增长动力,又是联系于13亿的另一道数学题。 总之,中国为解决发展问题的一切努力,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使我们的全国人民过上好日子,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我认为这就是我们当代中国人,从领导层到全体人民,一个共同的雄心壮志。 单单这件事,就够我们从现在算起的两到三代中国人,很忙很忙的了! (二) 第二个方面,怎样看中国的崛起道路。 这里根本之点是在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5年来,已经开创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特征的战略道路。这就是: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条和平崛起新道路。 关于这条道路,我首先要强调一点: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这本身就是中国人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性战略抉择。 这个抉择,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摆在中国人面前的。当时,世界范围新科技革命和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蓬勃兴起,中国领导人把握住这个历史机遇,把全部工作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面临又一次历史性战略抉择。这就是经济全球化同反全球化两股潮流的对抗,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中国领导人果断地确定了进一步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趋利避害”的战略方针,又把中国

C. 政治学角度的中国崛起论文

新中国成立,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中国有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社会环境。自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的政治,经济,等等方面都取得了显着的成效,如:举例子。这些方面都证明了中国的一步步崛起,同时已发了我们对崛起的政治学思考……
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政治协商会议的优点
实现由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法律的完善化,
监督方式的多样化
实现“走出去”战略的高瞻远瞩
总结,中国的崛起是本国政治,经济制度的相对完善,以及社会稳定等各个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在当代的社会,中国某些领域虽有所欠缺,但只要集中精力干大事,调和各方面的矛盾,与时俱进,坚持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指导,中国的更大的崛起是不远的目标。

D. 如何看待当今中国的强势崛起

其实国际格局的重组变化、国际力量对比的此消彼长、各主要大国综合国力的兴衰交替,归根结底在于哪个国家能拥有good governance capacity,即良善治理的能力,能实现good governance,即良善的治理。近四十年中国的迅速崛起,最主要的就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要了解这个命题,需要从历史与现实,政治与经济,国内与国际几个大的范畴去论述。
主要分三个部分吧,第一部分,中国崛起的依据是什么。第二部分,中国崛起的原因为何?第三部分,中国继续崛起的挑战是什么。第一部分一带而过,重点谈第二、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中国迅速崛起的依据是什么。直接上数据。

绿色曲线代表中国,曲线的斜率代表国力增长的速度。从2001年以后,中国的斜率是最大的,增长是最快的,2009年轻松超越日本,把印度越落越远,但和美国仍有一定差距。(美帝确实厉害,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保持了一个非常稳定的增速。九十年代后,美帝在发展程度已经很高的情况下,经济增速仍然能秒杀日本,且在次贷危机后迅速恢复,率先走出了经济衰退。)

上图是按照购买力计算的经济体量,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在2015年已经超越了美帝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仅供参考)

上图是不同时期世界上主要经济体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如图所示,红色代表中国,可以看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都能达到25%以上,明朝与清朝后中国的经济总量最高占到世界的35%,此后在1940年代迅速下滑至5%不到,之后又从1970年代起逐步恢复到今天的15%。用短短40年的时间使得自己国家在世界经济的比重从不到5%迅速上升到15%,实在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其他的指标,诸如贸易总量、人均期望寿命、科技创新能力、工业生产能力、对外投资总量等数据均有了质的飞跃。这些指标,加上中国在国际社会与日俱增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一并构成了中国崛起的最好注脚。因这一过程是在短短几十年内发生的,所以我们说中国的崛起是快速的崛起。

第二部分:中国崛起的原因为何?主要谈三个原因,内在因素(体制因素)、外在因素(国际环境),历史因素(数千年绵延不断的伟大文明和一以贯之的强大治理能力)

1.内在因素: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选择了合适的政治治理体制,形成了一个有力、开明、且学习能力强的领导核心。这一核心显着的加快了崛起的速度,充分发挥了发展中国家在追赶先进国家过程中的后发优势。

E. 如何看待中国崛起

我认为中国民众和西方世界都应该用客观的心态来看待中国的 崛起。原因在于: 一、中国发展对世界的积极作用不容抹杀 “中国如果不发展,对世界来说就是一种灾难”。中国人民外交学会前会长、中国前驻德国大使梅兆荣如是说。他说,中国的发展对世界的作用,国际社会作出了不同解读和猜测,有些人欢迎,有些人惊奇,有些人担忧,有些人误读中国,有些人甚至宣扬中国威胁论。中国改革开放30年来取得的快速发展为世人瞩目,中国的发展对世界有巨大的积极意义,中国解决了地球上约1/5人口的生存和发展问题,为世界提供了巨大的销售市场和丰富的产品,中国的发展意味着世界和平力量的加强,有利于地区和全球稳定。中国致力于建设持久和平与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中国对任何国家都不构成威胁。 在谈到如何客观真实地了解中国、认识中国在世界的作用时,德国沃分布特赫尔佐格(Herzog August)图书馆馆长赫尔维格·施密特(Helwig Schmidt-Glintzer)教授也对误读中国的现象表达了批评之意,他指出,每个国家有自己的传统,有自己的文化根源,有自己的发展道路,德国100年与中国100年的进程就不一样。世界需要了解中国,但必须带着感情去认识中国,在认识中国的时候应该多考虑中国过去所走过的道路和人民的愿望。西班牙中国政治研究所主任杨恩瑞在题为“多极世界的同路人”的演讲中也说,中国与西方发展程度不同,但这不应成为双方认识事物保持距离的理由。中国政府赞成联合国宪章,签署了两个人权宣言,带头叫响“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一再承诺尊重人权。中国政府大力推动市场经济发展,注重社会公正,把民主这个好东西纳入社会的发展方向。 “中国决定自己的路,发展本国的经济,并且虚心向世界其他国家学习,我就不明白:虚心的学生怎么会得到那么多批评呢?”中国社会科学院欧洲研究所所长、院士周弘曾经提出了这样的疑问。她强调,每一个民族、国家都存在各种各样的不足,中国也不例外,但是应该看到中国政府正在努力改进工作、改善人民的生活,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从来不想把自己的经验、自己的发展模式强加给别人,中国一直在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发展模式。 二、媒体不能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 近年来,有些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虽然力度在不断加大,但不可否认,的确存在片面、不客观的现象。 有专家就曾经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有些媒体在涉及中国的报道中,根据意识形态的划分,完全是冷战思维,片面、不客观,甚至是凭想象歪曲、编造事实诋毁中国形象,而对中国的发展事实、中国对世界的贡献视而不见,甚至多次宣扬中国威胁论,不仅伤害了中国人民的感情,也不利于中西方之间的良好关系。 目前西方国家在看待中国的问题上,有一种错误认识,那就是以为可以去“印象”中国。欧美的一些媒体甚至认为通过报道去影响中国,进而影响中国的发展,这是完全错误的。中国过去的发展道路是由自己决定的,今后的发展道路也是由自己决定的。作为媒体的记者,首先要看清这一点。否则,就不能让世界各国的读者看到一个真实的中国和中国的真相。 西方媒体在报道中国时有一个不良现象,即忽略信息,看重结果。作为一名记者,首先应收集信息,对信息负责,必须保证向读者提供准确的信息,不能简单地看到一条信息,甚至不知道信息的来源,就根据自己的印象作出判断。然而,这种现象在西方记者关于中国的许多报道中都经常出现。 西方媒体在过去几年中关注中国的力度明显增大,应该承认有一些报道或节目是客观的,是有事实根据的,并且经过了详细调查,但确实也有一些报道或节目是片面的,甚至搞一些耸人听闻、虚构事实的报道。真实是报道的生命,为了讨好读者,满足一部分人的欲望,编造那些不真实、不客观的报道,是不应该的。 三、应该辩证看待中国社会转型中的问题 中国社科院城市发展和环境研究中心主任潘家华首先分析了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三个阶段,即传统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知识型社会。他认为,中国的工业化进程正进入加速阶段,中国正在逐步迈向知识型社会,这对中国来说是一个挑战,对世界来说也是一个挑战。中国驻德国大使馆公使衔教育参赞姜锋博士认为,中国在迈向知识型社会的进程中有两大挑战:一是中国怎样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二是中国怎样实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接下来,他从教育的角度,向与会者介绍了中国教育发展的现状以及中国人在提高知识素养方面的努力。 德国不来梅大学尼古拉·斯帕科斯基(Nicola Spakowski)教授在演讲中说,中国快速发展的过程,实际上是知识与技术相结合的发展,尤其是在科技领域,中国有许多精英。在中国的知识经济发展过程中,那种崇尚知识、渴求知识的程度,在世界上都是独一无二的,与中国相比,德国在这方面就有很大差距。 德国波鸿大学辜学武教授则认为,知识是一种能力,它具有隐秘性、转换性、淘汰性和被动性四个特征。而知识型社会这一概念应该包括:知识型经济、学习型社会、开放共享的社会和具有高度组织能力的社会。他认为当前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都还没有形成知识型社会,要迈向知识型社会,需要走很长的一段路。 清华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院院长李强在谈到中国工业化和社会转型问题时,分析了中国近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介绍了工业化、农村改革、城市化和社会结构调整的情况。而德国作家兼记者苏珊·梅斯表(Susanne Messmer)则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谈了自己对社会转型期中国的印象和看法。她曾经多次来中国采风,今年她用同中国许多老年人的对话和采访作为素材出版了一本书——《中国故事》。她认为中国的确变化很大,如果隔一段时间再来,就会找不到原来的地方。 潘家华一方面介绍了中国在减少废气排放、治理环境污染等方面作出的努力;另一方面也呼吁世界各国要辩证地看待中国在社会转型期存在的各种问题,在看到问题的同时,更应看到中国政府为此采取的措施。 我们真诚希望世界与中国应该加强沟通与交流,增进共识和合作。认识中国非常的不容易。她是一个多棱镜,你看到的是五颜六色。看中国必须用望远镜,同时也要用显微镜。另外,中国第一是大国。第二是个发展中国家,有各种各样的问题。第三,中国还很特别。所以想加深相互了解沟通的最好办法还是进行对话、合作。通过辩论来增加我们的了解,来增进我们的共识,加强合作。

F. 大学生如何看待中国崛起 论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当中国这只雄鹰翱翔于天空之时,她的五千年的文化的影子却匍匐在地踟躇爬行;当中国这只雄师吼响全世界的时候,她的博大精深的文化的心源却在震颤的呻吟声中瑟瑟发抖;当中国这条巨龙腾飞在世界前列的时候,她的炎黄的血流却冲破血管的阻力,滴穿风雨沧桑的经典。
哀哉我之中华,你们现代人的血管里是否还流动着中国人的血液;你们那被时代的劲风冲混了的头脑中,是否还有传统意识的所在?
可怜呀,我的国民! 可怜呀,我的文化!
什麽是名着?即没有人去阅读的着作。什麽是经典?即是精华到小心翼翼地收藏再也不去翻阅的经典。
岁月的流烟埋葬了百年的屈辱,也埋葬了我们古典之精华。
当我们完全丢弃传统、丢弃古典的时候,我们不是在拖掉一件罩衣,而是把自己的心脏掏出来送人。丢弃了传统我们就成了无源之水、无跟之木,还谈何宏揽世界,我们都不知道;饿自己是谁,有如何迈向未来?
我们应当清醒将来我们的汉语走出国门,那不是我们的精华之所在,只是一种符号的代称。
我的中华呀,这五千年的文明,这四大文明古国之一的中国,古国之一的中国把跟留住吧!我求求你们,我求求你们啦!
在过去独领风骚的是我们,在现今独领风骚的又是谁?
难道我们把四书五经都忘了吗?
难道我们把东方神秘的哲学都忘了吗?
难道我们真得要让历史的长河在这里断流吗?
我的国民啊,我的国民。屈原的头,这颗属于世界的头已摁进了深水里。阮籍的头,这颗智慧的头已放在了祭坛;曹雪芹的脸,这已不是一张人脸,而是一具人世沧桑的浮雕。
天才呀,天才!“天才和我们相距仅仅一步,同时代往往不理解这一步就是千里,后代又盲目相信这千里就是一步,同时代为此而扼杀了天才,后代又为此而在天才面前焚香。
我的祖国,难道要让他们在黄泉之下去领受诺贝尔奖吗?难道要让他们死后才可以永垂不朽吗?我们扼杀了多少的天才,我们逼着他们走上绝路,又怎么能在世界的文坛上和人家一争高下呢?
这文化的名人啊,名人的死即是生。商品的纸在燥热的空气中狂吠飞,沉闷的书在阴暗的角落里呐喊。为什么我们要一再重复一条老路呢?
中国文化这一条软肋已不堪重负,我们是不是应该去反思一下我们的社会?
文化不是经济的附属品,不是传单,你想发几张就发几张;它是一个民族的象征,一个民族独特个性的所在,丢失了它我们再靠什麽去超越别人,丢失了它我们再去那里寻找精神的寄托。
难道真的要让我们把空间的立体的文化炸成废墟的碎片,再从浮海烟尘中临摹世内桃园的江南水乡; 难道真的要让我们把独然超群的神妙智慧打入地狱才可复见天堂?
在中国经济腾飞的当今,我希望也看到文化的曙光射到天地的每一个角落。如果说中华民族的复兴必将是人类的东方智慧含茹千秋日月、万古星辰,吞吐五洲四海、欧风美雨的一种伟大造化。那好的,我等待着那一天。

G. 如何理解和看待当前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崛起

经济和军事等领域的快速发展,都源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思路和效果,国力的积累也是一个重要的支撑,世界格局在悄悄改变,中国从默默无闻到现在人人皆知的中国声音,都是崛起的最好例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越来越宽了,相信中国一定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

阅读全文

与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论文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意大利十年后回国有什么发展 浏览:942
意大利情侣哪个视频是真的吗 浏览:814
旅游完中国各大景点需多久 浏览:281
意大利位于什么山脉以南地中海 浏览:224
印尼手机怎么交费 浏览:616
印度的万国是怎么造的 浏览:865
印尼属于什么半岛 浏览:224
伊朗纸币换多少人民币多少 浏览:101
伊朗粉红清真寺现在长什么样子 浏览:719
越南家具厂多少钱 浏览:255
伊朗红花喝了有什么好处 浏览:207
伊朗为什么要杀美国特工 浏览:18
给伊朗汇款一次最多能汇多少 浏览:810
如何转变中国厨师 浏览:342
中国联通wap是什么意思 浏览:436
犯罪逃到越南怎么办签证 浏览:124
伊朗玻璃瓶多少钱 浏览:142
印度什么宗教多 浏览:615
伊朗边境线是什么 浏览:794
中国在海外打工工资怎么样 浏览:8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