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根据人的本质属性谈谈如何处理好利他与利己得关系
利己与利他是人生经常遇到的一对矛盾。它们既是对立的,表现为有的时候坚持“利己”就不能“利他”,或者相反;它们又是统一的,有些情况下,“利己”的同时,也可以“利他”。
人生活在社会中,经常会遇到一些利益关系问题,必须要对利己利他表明自己的态度并正确处理。
要坚持“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处事原则。“我为人人,人人为我”集中体现了人的社会本质,也反映了个人的存在和发展既需要个人的努力,又需要他人的帮助和支持。
② 利己和利他发生冲突,应该如何智慧地抉择
如果是我来进行抉择的话,我考虑的不是利己或者利他,我会更实际的角度,去考虑,这个冲突所带来的后果是什么样的,对我个人有什么影响,对社会有什么影响。
可是,既然选择偏向了其中一方,就需要我们更为勇敢地承担选择所带来的后果。
智慧不仅仅体现在做选择的时候,更体承担选择所带来的影响上。
选择以后,就不要再后悔,无需患得患失。更无需给自己太多的心理压力,质疑自己的选择。
为什么要利己,是不是太自私了?为什么要利他,自己出事了怎么办?
沉浸在这些困扰之中,我们就很难做出正确的判断,很难真正去体验、感受我们的美好生活。
像有些人倾家荡产地做公益,我们觉得他们很愚蠢,但是他们自己乐在其中,能够在这种行为中得到满足与内心安宁,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像有些人自私自利,做什么都只从自己角度考虑,可是他们没有损害别人,又有什么不可以呢?
利己,还是利他,从个体来说,爱怎么样就怎么样,别被社会绑架了。
③ 如何正确处理利己和利他的关系
两者相互联系
在利己的同时兼顾利他
在利他的同时不违反利己
④ 如何正确对待公与私,义与利,利己与利他的关系
所谓的公,就是社会或社会利益,就是单位;所谓的私,就是个人或个人利益。个人的私立在任何时候都要受到限制,不是谁想干嘛就干嘛。在当前形势下,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有个别党员干部由于缺乏必要的政治理论学习,政治素养不高,党员宗旨意识淡漠,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危机意识和服务意识大大降低,在面对利益诱惑之下,个人私欲在逐渐膨胀,政治纪律、组织纪律松懈,对待公与私的问题上,天平倾斜,心理扭曲,公的概念模糊甚至消失,导致逐渐走上贪污腐化的道路。
上述这些问题的存在,无不时刻在提醒着我们每一个党员领导在对待公与私的关系上一定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因一时的私欲而断送其一生的前程。当然,在可能的条件下,满足个人正当合理的要求,可以调动每个人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要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倡导大公无私、先人后己、公而忘私的高尚情操。在公与私利益关系发生矛盾的时候,要自觉地以个人利益服从公共利益,以公为重、以公为先、舍私为公。提倡尊重人、理解人、关心人,职工、为社会、为单位多做好事。
如何正确对待义与利的关系。义与利具有统一性,义与利又有对立的一面。有的时候、有的情况下,义与利不能同时兼得。但是义与利并并不是针锋相对、水火不相容的。在实际生活中,具体情况虽然比较复杂,但只要分清公利和私利,权衡大利和小利,就不难找到道德把握的界限。问题在于当遇到利益冲突时如何对待,以什么原则来解决冲突。
对于个人与组织的关系,个人一定要完全服从组织,组织让干什么就干什么。但事情往往事与愿为,有些党员,模范带头作用、表率作用还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危机意识、责任意识、担当意识欠缺,对领导安排的工作任务斤斤计较,拈轻怕重,或者挑挑拣拣,这些都是每个党员今后所要加强的地方。
总之,作为一名共产党员,要牢记自己举起拳头面对党旗庄严宣誓的时刻,牢记党的宗旨。心端正了,行为自然会向着好的方向发展。
⑤ 如何面对利己与利他
为自己,即利己;为他人,即利他。这是十分简单明了的一对矛盾。我们无时不生活在这样的矛盾之中。
不庸讳言,人都存在着一定的利己性。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想通过怀疑建立起哲学系统,最后承认:“我思,故我在。”他从哲学方面证明自己最实在。饥寒冷暖、喜怒哀乐,只有自己最能感受,也最清楚。因此,讲人生,讲社会,都不得不由自己出发,甚至以自己为中心。
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指出:“对于各个人来说,出发点总是他们自己”,“个人总是并且也不可能不是从自己本身出发”。这段话的意思是:处在一定历史条件和社会关系中的个人,总是从他特有的角度出发去认识和评价周围的一切。他对社会的看法,尽管受到他人的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总是鲜明地打着个人的印记。不管你是意识到,还是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每个人都是生活在他人(如民族、团体和家庭)之中的“我”。同时,每个人也实实在在生活在他人之中,自己的生存、发展、利益、幸福都与他人联系在一起。因此,个人的利益与他人的利益既有一致的地方,也存在矛盾冲突。正因为如此,在利己与利他的关系问题上,一直有两种相反的观点、态度和行为。
一是绝对肯定利己,否定利他。认为自己的利益高于一切,个人自己的发展依靠自己个人的理性、天赋以及个人奋斗去实现;认为个人服从社会就是损害个人的利益,就是不人道。在这种利己主义原则主导下,“人不为己,天诛地灭”,“人人为自己,上帝为他人”,“点着别人的房子煮自己的一个鸡蛋”便成了损人利己者的真实写照。具体表现,如:为了发家致富,巧取豪夺,尔虞我诈,甚至偷摸扒窃,谋财害命;为了自己升官,不惜打击、诽谤、陷害他人;为了发泄自己内心的不满,砸公家的东西,或拆他人的台:我不行,你也甭想行等等。这些把自己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痛苦之上的行为,都是可恶的不道德的极端利己主义的表现。
二是绝对否定利己,肯定利他。在“左”倾思潮的影响下,我国曾出现了对社会利益的绝对肯定和对个人利益的绝对否定的思潮。利己与利他被置于水火不容的地位。推行“一大二公”,都吃公共食堂,不能有自己的“家”;不能有自己的“自留地”,更不要说私有财产;人们无休止地“斗私批修”,“狠斗私字一闪念”,要求人们盲目地服从他人的利益,无条件地牺牲个人利益。这样的结果自然会扼杀个人性,阻碍社会物质文明的健康发展。
利己与利他并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在一定的情况下,又是统一的。在现实生活中“主观为自己,客观为他人”的现象比较普遍,“各尽所能,按劳取酬”就蕴含着利己与利他的合理性。一个要补锅,一个锅要补。靠一技之长“利他”,进而“利己”,从中得到报酬,两厢情愿,各得其所,何乐不为?
我国古代着名文学家元好问在金元动乱年代,颠沛流离,十口之家,就靠他给人撰写碑文墓志赚钱养家糊口。
他在《初挈家还读书山杂诗》中写道:
并州一别三千里,
沧海横流二十年。
休道不蒙稽古力,
几家儿女得安全?
他尽其所能,撰文取钱,当然觉得理直气壮。在利己的基础上利他,在利他的前提下利己,用中国古代墨子的观点来看,应该是合乎道德的。《墨子·兼爱》云:“兼相爱,交相利。”“为彼,犹为己。”意思是说,人在交往中应该互爱、互助、互惠、互利;为他人,也为自己。
用现代市场经济的观点看,这也是合情合理合法的。
比尔·盖茨开发微机软件之初,仅仅是为了开创自己事业,实现其发财致富之梦,没料到他所开发的微软利国、利民、利天下,以致推动了世界“电脑革命”。他在大赚其钱的基础上,也为世界现代科技事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可谓既利己又利他。香港着名企业家邵逸夫热衷于慈善事业。他所捐建的以“逸夫”命名的学校、图书馆等公共事业已遍布全国不少的省、市、县。他在关心、资助他人的同时,自己也获得了良好的社会形象和声誉,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可谓既利他又利己。
在现实生活中,利己又利他,利他又利己的人可以说“芸芸众生”,而要做到“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确属难能可贵,但也不乏其人。如共产主义战士白求恩,离开优越、安全的生活环境,从加拿大不远万里来到硝烟弥漫的中国,为实行人道主义救助牺牲了自己的生命。如印度修女德雷莎,平时布衣疏食,帮助穷人,把获得的诺贝尔和平奖金又都用于慈善事业,被誉为“穷人的圣者”。他们的“利他”行为并不完全是为了“利己”,没有任何功利色彩,这正是他们道德境界的高尚之处,也是世人学习的楷模。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环境下,片面地强调利已是行不通的;片面地强调利他,也是不合时宜的。利人亦可利己,利己而不损人,这是现代人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应该遵守的“游戏规则”。
⑥ 简述在日常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们如何处理好利己利他的关系
(1)摒弃“利己主义”,积极为人。
(2)拒绝伪善,善于利己。
(3)化解“利己”与“利他”的冲突,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⑦ 如何处理利他和利己的关系
从新生儿来到世界的第一瞬间开始,他的所有感受都是自己的,别人的感受与他无关;只要自己有需求就哭(婴儿遗传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之一),不知道也不可能管别人的需求。大脑这样的“知识结构基础”是为个体生存服务的,虽然没有善恶之分,却是一个极其容易接受私利,极难建立真正为他人、为社会着想的知识接受机制。因为一切能够满足个体需求和愿望的刺激信息都是极其容易引起个体的注意,引起个体愉快的情绪。而注意时和产生愉快情绪时,都能够聚集大量兴奋能量,产生深刻的痕迹和牢固的联系。相反,别人的感受和需求,婴儿是无法感受到的。幼儿及成年人,即使知道别人的感受和需求,也绝对没有自己亲身感受那么强烈——俗语说:针不刺到肉不知痛(准确说是知道会痛,却没有感受到痛),指的就是这种区别。没有强烈刺激,也就不容易产生深刻的痕迹和牢固的联系。综上所述,可以看出,人脑的“知识结构”确实是一个极容易接受“利私”,不容易接受“利他”的结构。所以,世界上多数人都是自私的,但是,自私有程度之分,极端自私和极端无私都是极其罕见的。看看:只有溺爱、没有爱心教育的留学生竟然可以砍伤母亲,原因竟然是她寄钱迟了;昏迷倒地的老人,苏醒后竟然诬告救命恩人撞倒他!同样,雷锋式的人物也不多,翻开历史,除了传说中的尧、舜、禹外,就只有屈原、魏征、包拯、岳飞、陈之茂、文天祥、海瑞这几个舍己为公的榜样了!当然,再找找也许还有几个,但对比几千年时间的人口,再多百倍也无法改变“极其罕见”这个结论。
后天教育是决定个体内在自私程度的重要因素,社会环境和法治机制是促进或制约个体自私欲望的重要因素。这里不做论述。
利他,从字面看,与利己不同,但是,细心分析,竟然发现实质上利己的占多数!请看下面的粗略分析:
1、真正的母爱是世间最伟大的爱,为儿女利益,母亲可以奉献一切,包括生命。
2、也称母爱,但实质上是利己,望子成龙是为了母凭子贵;望女成凤是为了女儿嫁得好,自己也风光。现实生活中,这种思想占多数,真正无私者不多。
3、爱情是历史永恒的话题,男性可以“不爱江山爱美人”,可以为爱的人去牺牲。女性可以“非君不嫁”,可以一同赴汤蹈火。这种真爱不多,否则不会成为少男少女梦想中的样板,不会成为激动人心的剧目。
4、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这是五千年生活经验的总结。
5、民族主义者,爱国主义者,宗教信仰,哲学信仰都可以培育出内心真正忘我的忠诚战士,从忠诚度来看,他们是为了理想,是利他。但是实质上,这种文明冲突本身就是零和博弈,其得就是另外人群的失。因此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利他。只有佛教避免了这种冲突,可惜它只有软力量。
6、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大至国家兴亡,小至兄弟分家,都无法避开这种本能。因利而合、因利而分直到因利而斗,同样,因利而利他,因利而付出,因利而贡献,都是不难理解的。
综上所述,利他往往是利己的不同表现形式,人类社会就是私欲利益博弈的场所,设计一个理想社会模式,让全人类不再争斗,实现人类大和谐,共同进步,人人幸福是心理学的责任。
⑧ 如何正确处理利己利他的关系
法清法师:利他和利己,这两个在佛教里面就是大乘和小乘的关系。所以,佛教我们要修大乘,不要修小乘。具体来说,当自己只想到利己的时候,这叫小乘;当自己想到利他的时候,就是大乘。比如我们在生活中,做什么事情,首先想到的是利他,这是大乘菩萨。所以,我们把这个大乘要学好。
考虑别人的利益,就是给自己最大的利益,但很多时候,人往往都很自私,只考虑自己的利益。但如果只考虑自己的利益,那他所得的利益就会越来越小。眼前看,他获得的好象很多,但慢慢慢慢,他能获得的就会越来越小。
经书里边也告诉我们,我们要自利,然后才能利人。从大乘来说,自利可不是光考虑自己的利益的意思。它是说,你要先做好自己,然后才能帮助别人。
我们学佛,要身体力行。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在任何时候,都要考虑帮助别人。但帮助别人需要一个前提,就是你得有帮助的能力。所以,在身体力行帮助之前,你要完善自己,做好自己。比如学踩自行车,如果只是为了自己方便而学,就叫小乘。
但如果是为了帮助别人,方便带同学、带家人去学,就叫大乘,叫利他。但这里的前提是什么?就是自己先得学会呀,自己先得掌握好骑自行车的技术。而不能说,光想着去载别人,自己却不好好练,那样一来,你就无法帮助别人。
因此,为了利他,你先要自利,即练好自己的本事,等到技术熟练了,才可以更好地去帮助别人。自利然后才能利人这句话,是从这个角度说的。
每一件事情上,你如果都能考虑别人的利益,考虑帮助别人和帮助自己的关系,那最终,你在给别人利益的同时,也会成为最大的获益者。
(8)利己与利他的矛盾在中国如何解决扩展阅读
与合理利己主义相反,个人主义是一种扑朔迷离、离奇怪诞、反乎常识的伦理观。或许因此,个人主义论者远远少于合理利己主义论者。这种伦理观的公认的代表,当推中国古代哲学家杨朱和庄子以及现代西方哲学家尼采、海德格尔、萨特。
首先,从人性论来看,个人主义也认为每个人的行为目的只能是为了自我。杨朱说:“身者,所为也,天下者,所以为也。”萨特说:“给予就是奴役,给予就是以毁灭划归己有,同时利用这毁灭来奴役别人。”但是,与合理利己主义不同,个人主义认为社会和他人对自己利轻害重。
这些存在主义者的论据并非生动直观,而是着名的异化理论:
一个人只要生活于社会和他人之中,便不能不失去自由、听任他人摆布,从而所造就的便是他人为自己选择的自我,便是没有独特个性的、非本己的、非本真的自我;而不是自己为自己选择的自我,不是具有独特个性的、本己的、本真的自我:他人和社会是自我发生异化的根源。
其次,从道德本性来看,个人主义认为道德目的、道德终极标准完全是他律的,全在于增进自我利益。最后,从善恶原则来看,个人主义认为凡是以依靠社会和他人为手段—不论是损人还是利人—的行为,真正讲来,都有害自我、不符合道德目的,因而都是恶。
只有以依靠自我为手段,亦即既不给予也不索取、既不利人又不损人地单纯利己,才真正有利自我,才符合道德目的,因而才是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