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齐国那么强,号称东帝,为什么几百年都没把鲁国给灭了
山东简称"鲁"是因为春秋战国时期的鲁国在山东.在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地区有两个主要诸侯国,一个是齐国,一个是鲁国.在西周时期,周武王封齐地于姜尚,后来发展成为齐国.周成王封周公旦于鲁地,发展为鲁国.在春秋时期,齐国是春秋五霸之一,而且齐桓公是五霸中最早的一个霸主,齐桓公时期有管仲,鲍叔牙等人辅佐成就了霸业.在齐景公时期,齐国又达到了一次辉煌,有晏婴,司马穰裾辅佐.齐桓公,齐景公时期,齐国都是当时最强大的诸侯国.在整个春秋时期,齐国和晋国并列为中原最强大的国家,而当时鲁国只是一个小国,其地位和影响力远不及强大的齐国.在战国时期,齐国虽然已不如秦国,但也是六国中最强大的国家.齐国和楚国联合具有牵制秦国的实力.在齐威王时期,孙膑统率齐军在围魏救赵,马陵之战两次打败魏国,使齐国在战国中威望大增.在战国末期,秦国灭了东周后称"西帝",齐国也称"东帝"(尽管当时齐国的实力已远不如秦国,后来秦国很快也统一了六国).而鲁国在春秋末期就已经被吞并.在整个春秋战国时期,齐国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有很多名君良将,而鲁国只是一个小国,实力根本不能和齐国相提并论.山东为什么不简称"齐"而简称"鲁"呢??从历史上说,因为鲁比齐更正首先鲁国第一代国君伯禽是周公旦的儿子,也就是姬姓,与王室关系更近,在礼法地位上比由臣下而封的姜姓齐国,甚至后来典型下克上,窃国而侯的田姓齐国要高的多.鲁国是春秋时期唯一一个可以和周使用同规格礼仪的诸侯国其次,鲁国也是相对周礼更加完备,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最后孔子在后世的影响力也有很大关系所以无论文化\礼仪\地位等等,鲁国更有影响力和代表性ps指出一个错误,后代分封在鲁的很多,西汉就有,吕后封自己的外孙\鲁元长公主的儿子张偃为鲁王,之后,汉景帝之子刘馀都曲阜,为第一位西汉鲁王。其后子孙安王刘光、孝王刘庆忌、顷王刘劲、文王刘睃相继袭封,总共有14王孙权的儿子孙霸是鲁王,刘备的儿子刘永也是鲁王连少数民族建立的前赵也有分封鲁王德明朝朱元璋的第十子朱檀世封山东兖州,称鲁王,末代的朱以海就是南明的鲁监国而且啊..从文化来说的,鲁包括今天的临淄,济宁等地,文化氛围浓厚。文化影响深远。。。我想最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因为孔子是鲁国人..孔子就是鲁国人,更能代表山东的历史文化.鲁国是周公的封地,姬姓(周天子姓)。齐是姜太公的封地,姜姓。鲁国是周礼的实施者,时人称“周礼尽在鲁矣”。鲁国是春秋时期唯一一个可以和周使用同规格礼仪的诸侯国。这点《礼记·明堂位》里有记载“凡四代之器、服、官,鲁兼用之。是故,鲁,王礼也,天下传之久矣。”在春秋时期鲁国也是众多诸侯国中比较强盛的国家之一,虽然不及齐国强盛,但是鲁国代表的是山东的和整个中国的礼仪和文化,同时鲁国的地域位置在山东中部,比齐国所在的山东东部位置更优越。而且鲁国在文化上也更加发达,孔子就是鲁国人,更能代表山东的历史文化.
‘贰’ 中国和秦始皇的关系
1、中华文明的雏形构建于西周“宗法”之上;
2、中华文明的原始理论依据是“夏、诸夏、蛮夷”也就是华夷秩序。这一理论是谁提出形成尚不能完全确定,有周说,也有秦国说,但是时间可以大概确定——先秦;
3、秦始皇是中华文明的最初统一者,是将“夏”与“诸夏”统合在一起的第一人;秦始皇:统一思想、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建造驰道是中华文明统一传统的起源;
4、汉文明基本框架的构建完成于汉武帝与董仲舒手中——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和天人感应理论。
‘叁’ 东岳大帝和东华帝君是什么关系
东岳大帝是东华帝君的弟弟,同为中国古代的神话传说中的人物。东岳大帝也叫做泰山神,东岳泰山之神,是道教中的重要山神,其身世众说纷纭,有金虹氏说、天孙说、黄飞虎说等。
东华帝君其中的一种说法是东华帝君为西王母娘娘的丈夫,名唤倪君明,亦是众多男神之王。另一说是东华帝君为我国道教全真教的起始人,又有传言说东华帝君是吕洞宾的前身。
(3)中国与东帝的关系如何扩展阅读:
据《神异经》记载,东华帝君为原始天王,也就是盘古的第五代孙,名叫金蝉氏,还有个弟弟叫金虹氏,也就是泰山神东岳大帝。
东华帝君的人物形象来源于汉代的道士王玄甫。这又与战国时期最早出现时间相悖。现在被大众所认可的就是,东华帝君在仙界的身份贵重,是众仙之首。
东华帝君是世界道教中全真教的始祖,由于东华帝君掌管学仙笔录,因此修道求仙之人对东华帝君特别尊重,东华帝君将修仙之法传到世上,故被称之为仙道之祖。
‘肆’ 历史上,战国时期有东,西二帝,是哪两个人他们为什么能称帝呢
战国中期,秦、齐成为东西二强。当时主要的诸侯国都已称王,秦、齐两国都不愿再与五国平起平坐,七国的国君都称王了,就显不出秦、齐地位的尊崇了。公元前288年,秦国宰相穰侯魏冉率先提议秦昭王称帝 ,秦昭襄王为了抬高自己,同时也为了打击邻国,离间齐国与东方各国的关系,接受了这个建议,于同年十月派魏冉去齐国,说服齐闵王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齐闵王答应了,于是秦、齐正式称帝,是为东帝与西帝。不久,齐王接受苏秦的合纵计策,与各国达成去帝号而攻秦的协议。齐去帝号复称王,秦昭襄王也随之取消了帝号。
‘伍’ 东帝汶是怎么独立的为什么中国第一个和他们建交
东帝汶的历史。
被葡萄牙殖民者占领长达400年——
16世纪以前被苏门答腊的宝利佛逝王国和爪哇的麻喏巴歇王国先后统治。
16世纪伊始,就被到亚洲进行商业贸易的葡萄牙所盯上,1520年,帝汶岛初次被入侵。
1613-1618年,荷兰人进入帝汶岛西部,与葡萄牙争夺殖民地。
1859年,葡萄牙、荷兰正式瓜分帝汶岛。
葡、荷两国又在1893年、1904年在帝汶岛发生军事冲突。
二战期间,日本占领整个帝汶岛。
二战后,西帝汶的政权归还给印尼,而东帝汶却被判定为非自治领土,仍由葡萄牙管辖。
可是,葡萄牙准备安排东帝汶独立的时候,东帝汶内部又有了矛盾!
74年葡萄牙放弃海外殖民地,计划78年安排东帝汶独立,这时,出现了三个派别:主张独立的独立革命阵线,主张葡统治下实行自治的民主联盟和赞成与印尼合并的人民民主协会。
三个派别争执难下,爆发了内战,又是战争!
1975年11月28日,独立革命阵线宣布东帝汶独立。
东帝汶和中国没有任何领土领海争端,和它保持良好的合作关系,对于新中国只有好处没有任何坏处。当年的新中国领导人敏锐地抓住了这一点,率先第一个支持东帝汶的独立运动。终于成功的取得了东帝汶的全力支持。
中国虽然和东帝汶没有领土争端,但是中国和印尼还有澳大利亚都是有领土争端的。中国和东帝汶保持良好的关系,就凭着东帝汶绝妙的地理位置,它就成了中国恶心印尼和澳大利亚的地方。
其实中国对于对于东帝汶的独立运动的支持,还不是新中国最早的外交举动。历史还早在1975年印尼入侵东帝汶之前,那个时候的东帝汶反葡萄牙殖民者的独立运动,就受到了中国的大力支持。
其实对于这种支持,一个更为重要的原因,就是在东帝汶岛上也有一定数量的华人。要知道,这些华人在印尼统治期间,也是受到印尼入侵者的残酷统治迫害。
(5)中国与东帝的关系如何扩展阅读:
东帝汶曾经被葡萄牙殖民统治,1975年后爆发内战,之后被印度尼西亚吞并。1999年8月,公民投票决定脱离印尼独立,2002年5月20日正式独立。
东帝汶是世界最不发达国家之一,大部分物资都要靠外国援助。农业还大量采用刀耕火种方式,导致森林砍伐和水土流失,破坏当地生态环境。东帝汶近海的石油天然气开发极大地补充了政府的收入,天然气通过管道输送到澳大利亚。
‘陆’ 为啥秦昭襄王拥立齐湣王为东帝,齐国凭什么与秦国双雄并立,号称东西二帝
在战国中期这一历史阶段,当时主要的诸侯国都已称王,秦、齐两国都不愿再与五国平起平坐,七国的国君都称王了,就显不出秦、齐地位的尊崇了。为此,在公元前288年前后,秦昭襄王不仅自己称帝,还派魏冉去齐国,说服齐闵王称帝,秦为西帝,齐为东帝。齐闵王答应了,于是秦、齐正式称帝,是为东帝与西帝。由此,在战国中期,齐国一度和秦国平起平坐,并称为“东西二帝”。那么,问题来了,齐国的实力到底如何,凭什么和强大的秦国平起平坐呢?
最后,值得注意的是,就秦国的函谷关,位于河南省灵宝市区,该关西据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是中国历史上建立最早的雄关要塞之一。值得注意的是,在战国这一历史阶段,特别是商鞅变法,秦国函谷关极少被山东六国攻破。正是在被齐国击败后,秦昭襄王邀请齐闵王并称为“东西二帝”,也即认为秦国和齐国成为当时最强大的两个诸侯国,而称帝就是要和其他称王的五国区别开来。值得注意的是,就秦国来说,邀请齐国称帝也是希望离间齐国与韩国、魏国、楚国、燕国、赵国之间的关系。不过,东西二帝的存在时间比较短,秦国和齐国不久之后都去帝复称为王。总的来说,在一流的经济实力上,齐国陆续击败了魏国、燕国、楚国、秦国等诸侯国,从而和秦国“平起平坐”。
‘柒’ 东帝这个国家何时独立,人口、面积多少政治倾向
你说的是东帝汶吧,该国是位于努沙登加拉群岛东端的岛国,人口数量121.2万人(2014年),国土面积14874平方公里,包括帝汶岛东部和西部北海岸的欧库西地区以及附近的阿陶罗岛和东端的雅库岛。西与印尼西帝汶相接,南隔帝汶海与澳大利亚相望。东帝汶曾经被葡萄牙殖民统治,1975年后爆发内战,之后被印度尼西亚吞并。1999年8月,公民投票决定脱离印尼独立,2002年5月20日正式独立。该国奉行务实平衡、睦邻友好的外交政策,首先重视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的作用,其次重视发展与印尼、葡萄牙、澳大利亚、美国以及亚洲国家的关系,广泛寻求国际援助。截止2006年2月已与100多个国家建交,包括中国在内的15个国家在帝力设立了大使馆(或代表处),并派遣了常驻大使或代表。阿根廷等30多个国家向东派驻了非常任大使或代表。在中国、葡萄牙、马来西亚、印尼、澳大利亚(兼驻新西兰)、美国、比利时和莫桑比克等国建立了大使馆,在纽约设立了常驻联合国代表处(常驻代表兼驻美大使),向布鲁塞尔派出了常驻欧盟代表(兼驻比利时大使),在悉尼设立了总领馆,在印尼巴厘岛和古邦设立了领事馆。
‘捌’ 东周与六国(齐、楚、燕、韩、赵、魏)的关系,他们之间和皇帝有什么血缘关系
首先说,东周木有皇帝,名义上最大的叫王、天子(当然后来各国都称王了,秦、齐还称了帝,不过这个帝也不是皇帝)...
再说这几国的关系。
从血缘上看,似乎最后都能推到一起,不过到了春秋战国时期,这种血缘已经淡出鸟味来了。下面具体说一下:
燕、韩、魏三家与周王室属于同宗,燕室也姓姬,其祖召公与周王室有血缘关系;而韩、魏两家祖上是姓姬的,因受封在韩/魏,而改姓为韩/魏;如果再往上推上古谱系,应该是“少典氏—黄帝轩辕氏—帝喾高辛氏—周氏(姬)”
齐有两个,春秋时的是姜子牙后代,属于炎帝一脉;战国以后被田氏篡夺,田氏出自陈公室,陈则为舜的后代,舜的上古谱系为“少典氏—黄帝轩辕氏—颛顼高阳氏—有虞氏(舜)”
楚国也出自颛顼高阳氏,不过跟舜差得很远。
而赵则是与秦国同族,出自东夷嬴氏,是伯益(被大禹儿子启砍了的那个人)的后代……
所以总体而言,大多数都有点血缘关系,不过这种关系在当时的天下诸侯之间都有,所以可以忽略不计。像燕国那样和周王室还同姓的,已经算是近的了。
至于中央政府么,名存实亡。首先说楚国早就反了,不承认周王室的天子地位,擅自称王就是一种表现;而其他国家在春秋时期,尽管周王不能控制他们,但是诸侯表面上还比较恭敬,还要纳贡,霸主也要以周天子的名义讨伐不臣;到了战国,基本就乱套了,首先说齐、楚、燕、韩、赵、魏、秦、中山、宋、朝鲜等这些国家就都称王了,甚至齐、秦两国还互相称“东帝”、“西帝”,这就是实际上已经不承认周天子的中央地位了。到后来秦国干脆灭了周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