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郎咸平怎样看待中国人去香港买保险
不要迷信名人,名人讲话都有自己利益方向的。
香港保险有自己的优缺点,适合自己才是最重要的,但不要被忽悠。
只是为了保障的话,没必要去买香港保险
❷ 郎咸平:中国的保险全是骗人的,他为何这么说
中国人经常说:“不怕一万,就怕万一。”很多事情在生活中突然发生,人们会因为一场意外,很有可能就会让自己的资产严重受损。其中,人身安全和资产受益度等各方面问题也,是当下国人比较关注的话题。
保险的成立,对于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以及出行来说,有很大作用。甚至是预防以及处理意外所带来的损失问题时,都能够给人们一种非常暖心的力量。只不过现在人们的经济条件越来越优质,不能够在签署不明白的保险合同书时,被对方避重就轻的给“带节奏”了。
❸ 经济学家郎咸平:保险就是搞传销,是吗
凡有类似《禁止传销条例》里面列举的行为,并且未经商务部批准。这些行为都涉嫌违反《刑法》第二百二十四条:组织、领导以推销商品、提供服务等经营活动为名,要求参加者以缴纳费用或者购买商品、服务等方式获得加入资格,并按照一定顺序组成层级,直接或者间接以发展人员的数量作为计酬或者返利依据,引诱、胁迫参加者继续发展他人参加,骗取财物,扰乱经济社会秩序的传销活动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❹ 郎咸平说了哪些保险的真相
爆出了保险业升职的流程,揭露了保险业招新,保险类似传销。郎咸平教授现场展示了一张数据表,中国人关于世界卫生组织定义的健康人群比例显示,疾病占了15%,亚健康占到70%,健康的人只占到15%,这意味着有70%的人随时都有可能生病。
保险业的不断发展和规范让郎咸平对保险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不仅在节目中一改对保险观感,在保险师直播首映礼上,郎咸平亲临现场,他表示,买保险是必然的,重疾、意外是必备的,“目前我的保险是(资产的)10%左右。”
(4)郎咸平如何评价中国保险行业扩展阅读
郎咸平说:建立全国联网的个人电子病历、疾病、手术诊断、健康状况、移动医疗等相关标准,接入医院的系统,成为打通整个环节,完成整个健康产业链服务体系的关键。
如果遇到更心动的方案,郎咸平表示自己肯定会大幅度提高保险的比例。有远见的人会提早用保险做好万全保障,只有目光浅显的人才会堵运气。郎咸平建议,以保险为主体的配额应该大幅度增大,不只10%,甚至要达到30%、40%。
郎咸平在首映礼上曾总结,“在我们今天经济环境低迷的现在,经济下行压力比较大的时代,我认为我们保险业会更迅猛的发展。到这个时候,我相信整个行业会迅速扩张。”
❺ 郎咸平说了哪些保险的真相
郎咸平说了中国的保险业就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真相,情况如下:
1、爆出了保险业升职的流程:广告招聘——面试——简单笔试——公司领导鼓舞性演讲——岗前培训——三个月实习期——自保开单——拿到佣金后升为部门经理—— 招人创业绩——业绩骄人可升为主任。
2、郎教授举了一个保险类似传销的例子:某家中资公司,招了一个全无经验的推销员,他的佣金是一个月880元的话,他的上一级主管可以分得2045元,如果找一个绩优业务员,如果每个月赚4000元,他的上线能赚到5340元,再上线能赚16860元,揭露出来中国保险业的暴利。
3、揭露了保险业招新:实习期内首先要开单,否则拿不到保底工资,更谈不到升职。很多人选择自保开单,但开单后,还要拿到3000多元的佣金,这样才可以升到部门经理。成了经理,就可以招聘新人。
4、揭露了中国的保险行业普遍存在这种状况:用传销模式发展业绩,拉人入伙的方式同传销一样,只跟你吹嘘大把的工资,又是升经理,又是事业前途。但凡一个招聘单位只跟你谈他们的福利工资多高多高,避而不谈工作的艰苦与压力。
❻ 人为什么不买保险 郎咸平称“买保险是最大的不保险”
人均保单不足一张 中国人为什么不买保险?
有数据显示,中国人均保单只有0.6张,与国外人均保单5张以上存在较大差距。据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2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保险密度为1144元,保险深度为3%。而在发达国家,保险市场保险深度已达12%左右,保险密度通常已达2000到3000美元。这就意味着,中国的人均保费尚不及发达市场的十分之一。
投资与理财吴辉
最近,有关养老的话题持续升温。“以房养老”的争论以及“养老靠保险公司不靠谱”的言论,让老百姓人心惶惶。据民政部今年上半年公布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我国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94亿,占总人口14.3%,预计2020年将达到2.43亿,2025年将突破3亿。
分析人士指出,目前,中国面临的养老金不足问题已经显现,如何养老的问题将变得日益突出。“要解决中国的养老问题,不仅是政府要想办法,老百姓自己也要找出路”。而保险,便是其中出路之一。
在中国,保险业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买保险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了,越来越多的人意识到应该用保险给自己的家庭加一份保障。对于很多买了保险的市民来说,买保险既是买未来,也是一种理财之道。而现实是人们虽然具备了一定的经济能力,可以购买保险,但愿意买保险的市民还是少数,尤其是在二三线城市或者更偏远的地区,大多数家庭还处于保险空白中。
已经30岁的王平在去年的五一结了婚,婚后二人的小日子过得还算和谐美满,基本上没有吵过架。可是有一天,夫妻间的这份和谐却因为保险而被打破了!
王平说:“前不久,我俩打算要孩子。就在这期间,媳妇在医院认识了个卖保险的人,而我俩的分歧就在这时埋下了祸根。”
在王平妻子备孕期间,这个保险代理人时不时会和他妻子聊聊保险,并积极向她推荐了小孩的保险。妻子觉得还不错,便和王平商量,等宝宝出世了,给孩子买份教育金险。
王平听了,觉得根本没必要给孩子买教育金险。“我有个朋友买了保险,就是因为中途想退保,结果还损失了一大笔钱。” 在王平看来,就算要储备孩子上学的费用,也可以通过其他方式储备,不一定要买保险。要知道,中途若是退保了,保险金会有损失。而且把钱交给保险公司打理,保险公司给的回报还不一定有自己做投资赚的钱多呢。
就是因为对保险的看法有了分歧,妻子跟他怄气了一个礼拜,这让王平很是郁闷,甚至觉得保险破坏了他家庭的和谐,对保险更是抵触了。
在国内,很多人宁愿把钱存到银行,也不愿买保险,而国外却相反。由于国外的银行都是私人企业,大家觉得把钱放在银行没有保障,所以更愿意把钱放在保险公司。而且,经过多年的发展,国外保险意识已经深入人心。
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国外人对于自己的保障意识非常强。比如国外考虑的是买几份、该买什么保险的问题,而在国内某些地区,竟然还存在买不买保险的问题。有数据显示,日本人均保单在5张以上,欧美一些发达国家的人均保单甚至超过10张。而在中国,人均拥有保单只有0. 6份。
在业内,通常以保险深度和保险密度衡量一个地区保险市场的成熟程度。保险密度是指按当地人口计算的人均保险费,反映该地国民参加保险的程度;保险深度则是指某地保费收入占该地国内生产总值(GDP)之比,反映该地保险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中国人民银行发布的《2012年中国区域金融运行报告》显示,2012年我国保险密度为114 4元,保险深度为3%。而在发达国家,保险市场保险深度已达12%左右,保险密度通常已达2000到3000美元。这就意味着,中国的人均保费尚不及发达市场的十分之一。
即便是在亚洲市场,中国保险市场发展水平也属较低水平。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亚洲平均保险深度已超过6%,香港、韩国、日本等区域市场保险深度也均超过或接近10%,远远高于中国内地仅3%的水平。
知名保险巨头德国安顾保险董事会主席欧磊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相比发达国家,中国的保险市场无论是保险密度还是保险深度,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还处于非常初级的发展阶段。
在欧磊看来,中国的一线城市保险渗透率已相对较高,对于保险公司而言,未来保险业务的高速增长将主要来自二三线城市。数据显示,北京、上海的保险密度分别已达到4572元和3497元,而在山东,保险密度约为人民币1170元。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中国人对保险望而却步,或者就像王平这样,对保险抵触或反感呢?
我们不排斥有保险行业本身的问题。就像经济学家郎咸平说的,要存下足够的养老钱,对很多中国人来说都是件极其困难的事情,“中国正上演‘庞氏骗局’—我们用年轻人提供的资金支付上一辈的开销。当年轻人退休时,就没钱留给他们了。这是很危险的”。“一直以来,保险业声誉不佳、形象不好的问题比较突出,主要表现为‘三个不认同’。” 中国保监会主席项俊波指出,一是消费者不认同,二是从业人员不认同,三是社会不认同。
但就每个家庭或是每个个人而言,大家不愿意买保险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这值得我们思考。
关于保险的11个误区
保险是家庭理财中必不可少的理财工具,但是社会上对购买保险产品仍存在很多误区。走出那些误区,摆正心态,你才能明明白白地买保险。
投资与理财 吴辉
把买保险当成一种投资手段,期望从中获得高额回报
保险是一种理财工具,但不少人把它当成一种投资手段,期望可以获得和投资股市、买基金一样的高额回报。但事实是,保险的主要作用在于通过买保险产品,让保险人在遭受了保险责任范围内的风险损失的时候,可以得到及时和可靠的经济补偿或者给付保险金。
近年来,保险公司推出的投资型保险如分红险、万能险和投连险也会给投资者带来一定的回报,因其具有一定保障功能,所以收益总体来说比不上基金、债券等。所以,绝对不能把买保险看成投资,投保时一定要摆正心态,勿重回报、轻保障,不要将保险的功能本末倒置。
保险是用来赚钱的
保险是不是一种赚钱工具呢?很显然,对于这个问题,几乎每个投保人都希望能够搞清楚。简单来说,保障类的定期寿险和终身寿险保单与赚钱关系不大,万能险和投连险保单有一些投资功能,如何把握一张保单中保障与投资的平衡度,就成为一项高难度的技术活了。
专家指出,保险并不是一个短期就能够获利的赚钱工具。作为金融三大工具之一的保险,它是和银行、证券并存的理财手段之一。
只要投保都能提供保障
在现实生活中,常有人认为只要自己投保了,就应该获得该得到保障,并在出险时获得理赔但其实保险的保障范围跟我们想象的并不一样比如保险公司愿意赔的“重大疾病”和我们生活中真正的“重大疾病风险”就不是一个概念,许多疾病都是在其免责范围之内的。
买保险不吉利
由于保险都是有关生老病死的事,这让不少人忌讳,认为买保险是不吉利的。谁都不希望碰到死亡、残疾、疾病、车祸等灾难,但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谁能保证这些灾难就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呢?毋庸讳言,买保险就是来应对这些意外和灾难的,从某种意义上说,买保险就是买平安。
卖保险是忽悠人
我们不否认少数保险营销人员在推销保险产品时,存在夸大产品功能和收益率的现象,误导了部分投保人。但是,保险产品绝对不是骗人的东西,而且保险公司也在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忽悠人的现象在逐渐减少,我们绝不能以此来否定保险产品的价值。
买保险是储蓄
常有读者打电话到保险公司咨询:“我想买保险,就是储蓄型的那种,请问哪种保险好?”其实,保险的内涵远比储蓄丰富得多。它除了所谓的储蓄功能外,最主要的是保障,是防守型产品,也是生活规划的大事;是一份责任,更是化解生老病死残风险的工具。一个人应统筹好一生的风险防御,做好防止生活被改变的规划可能更加重要。
投保消费险种很亏
很多人认为买了保险,如平安无事,就应返还保费,如果没有保费返还,总有一种吃亏的感觉。例如泰康人寿的世纪泰康个人住院医疗保险,年支付保费1101.77元,如果遇到保险合同规定范围内的住院医疗情况,每年可享受到33.725万元医疗保障。如此低保费、高保障、无返还,你是否也觉得很亏呢?
其实这世上没有最好的险种,只有最适合的险种。所以,大可不必去计算怎样买保险不吃亏、最“合算”,只有购买的险种适合自己了,对你来说才是最好的。
投资型保险人人可买
投资型保险是保险与投资产品之间的产品,主要指投连险产品和万能险产品。需要强调的是,投连险产品把所缴保费做了分配,一部分钱做保障基础,一部分做投资理财,在消费者与保险公司之间存在委托与受托的关系,这种保险已经改变了传统的保险关系,演变成一种类似信托的关系。因此,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购买投资型保险产品。
买投资型保险产品的客户必须受到良好的教育,具备这方面的基本知识,对自己的需求很清晰,有一定抗风险能力,最好是中高端消费者。
已有社保,不再需要商保
社保的特点是低水平、广覆盖,一旦患病就医发生医疗费用,个人也需要承担一部分。如果患上重大疾病或发生意外,其庞大的费用支出就会对正常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这个时候,商业保险就是社保的必要补充。
而且我们国家的社会养老保险保障的程度比较低,退休后从社保领取的养老金仅仅够日常基本生活需要,而有了商业保险,就可以从保险公司领取更多的养老金,提高生活品质。
保险公司不会破产倒闭
许多保险代理人在跟客户宣讲保险产品时,常常会把保险公司等同银行等金融机构,说不会破产倒闭。然而,事实并非如此。金融是一种商品,也是一种服务,金融机构也会倒闭,保险是金融机构之一,倒闭也是正常的。只是说,保险公司是不允许直接倒闭或破产,会有其他公司接手。
重子女保险轻大人保险
很多家长会选择为子女买保险,偏偏忽略了为自己买保险。实际上,保险的原则应该是“先大人、后小该”。大人是家庭的经济支柱,也是孩子的依靠。大人所承担的责任和可能遭受意外和疾病伤害的几率都比孩子大,一旦出现不利状况,家庭生活都有可能出现问题,更何谈支付孩子的保费。所以,大人给自己投份保险比给孩子投保更重要。
❼ 郎咸平刘彦斌为保险掐架保险是暴利还是传销
保险小编帮您解答,更多疑问可在线答疑。
郎咸平保险传销论引口水战保险传销存本质区别
近日,经济学家郎咸平在《财经郎眼》节目中直言“中国保险业实际上就是”传销,而理财专家刘彦斌随后连续发微博为保险业正名。两名人针锋相对,连日来,引领了保险业内外一场大讨论。
“我们做梦也没想到保险实际上也是传销。”10月6日,《财经郎眼》节目中郎咸平举了保险类似传销的例子:“某家中资公司,招了一个全无经验的推销员,他的佣金是一个月880元的话,他的上一级主管可以分得2045元,如果找一个绩优业务员,如果每个月赚4000元,他的上线能赚到5340元,再上线能赚16860元……”由此郎咸平提出“保险就是搞传销”,并援引大量案例“揭秘”保险行业的“暴利”特征。
❽ 郎咸平:告诉你为什么说中国的保险都是骗人的
然后四年后郎咸平道歉了,说保险必需品
❾ 如何理解郎咸平说的“中国的保险就是搞传销”
报销的销售模式和传销完全一样。不同的是,保险是合法的,卖的是保险。 你们知道卖一份寿险销售人员可以拿多少提成吗? 多的能到40%。然后你的上家再拿20%以上,以此类推。想想你们买的保险有多少都进了销售人员的腰包里吧。真正能进入库里的也就20%。 也就是相当于以成本价500%的价格买了一份寿险。可以说保险,80%的部分都是传销。
❿ 为什么说最不保险的事就是买了保险
您好!这是一种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保险的一种理解。准确的说也是一种传言,现实生活中,我们都没有真正体会过保险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些什么。只是听别人说曾经有人因为保险被骗了,或者是因为在理赔当中出现了很多条款之类的一些东西没有得到索赔,而觉得这个东西是骗人的。
“保险是骗人的”,这句话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就广为流传了。
尤其是在2012年,经济学家郎咸平在他的节目《财经郎眼》上,专门做了一期专题栏目《保险,保不保险》。
郎教授在节目中直接炮轰保险业,直言中国的保险就是在拉人头、搞传销,一时间掀起轩然大波,民众舆论一片哗然。
在着名经济学家的巨大IP影响下,许多人跑去保险公司退保。
“最不保险的事就是买了保险。”这句话更是被疯狂的传播、转载,成为了无数国人对保险抵触、误读的根源。
但是当四年后郎咸平大谈保险的好处,好多人因为他的一句话而后悔莫及,而他则推翻之前的论点,所以说买不买保险是自己的事,没必要听别人的,毕竟风险发生时,他不会来给你出一分钱,买保险是对自己和家人负责。
保险的存在,就是希望大家都能健康平安,因为它本身只是一种风险管理的工具,买保险就是为了转移意外和疾病带来的其他风险,保住我们现有的财富,可以说买保险就是买平安。
所以我们需要正确的看待“保险”,就好像为什么这个世界会有医院和医生一样,他们的存在
是为了让大家生病吗?当然不是。他们是为了保障我们的健康,而保险也一样。
(10)郎咸平如何评价中国保险行业扩展阅读:
一、商业保险的优势
商业保险相对于社保,优势显而易见:
1.顾客是上帝,保险公司要想赚钱,就会尽最大努力满足各类消费者的不同需求。
因此,商业保险的产品种类非常丰富,大人小孩老人、生病的,没病的、有钱的没钱的,都能找到适合自己的商业保险。
2.商业保险的保障范围非常广,保障力度也非常强。还是以医疗险为例:
不同于社保中的医保对报销各种限制,商业医疗险覆盖的范围要大得多。
例如高端商业医疗险,报销金额可以达到上千万,公立医院私立医院都可以看病住院,不用排长队,不用走后门,住院方便环境好,并且天价药不怕吃不起,高端医疗都能报销。
二、如何配置保险
一个家庭的基础保障重点配置四类保险:综合意外险+百万医疗险+重疾险+寿险。
这四大险种的核心作用基本可以概括为两点:
首先,减少家庭的医疗支出,避免高额的医疗支出拖垮整个家庭,这一点意外险、医疗险和重疾险都能提供保障;
另一方面,避免收入中断对家庭收入来源的影响,收入中断对整个家庭影响极大,所以对家庭经济支柱的“收入损失保障”一定要做到位,例如把重疾险、寿险的保额买足。
三、买保险注意事项
(1)保险产品,并不是严格的一分价钱一分货,相信“贵的一定好”,只会让你多花钱;
(2)保险产品,不是日常消费品,很难形成口碑效应,保险只买大品牌,可能导致你买不对保险;
(3)保险赔不赔,看的不是公司大小,而是合同条款,所以买保险,要先看条款,再看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