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中国本土的教派都有什么教
中国的本土教派只有道教。
道教是中国唯一本土宗教。东汉时形成,最早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到南北朝时盛行起来。道教徒尊称创立者之一张道陵为天师,因而又叫“天师道”。后又分化为许多派别。道教奉老子为教祖,尊称他为“太上老君”。
因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宇宙万物的本原,故名。东汉张道陵创立的“五斗米道”为道教的定型化之始。南北朝时宗教形式逐渐完备。奉老聃为教祖,尊称“太上老君”。到金末元初又发展出主修内丹的全真派,与原来的主修符箓法术的正一派为道教两大派系。
以《道德经》(即《老子》)、《正一经》和《太平洞经》为主要经典。奉三清为最高的神,以道为最高信仰。
道教的第一所国家级道观位于洛阳上清宫。
(1)中国传统宗教观有哪些扩展阅读:
道教的主要派别:
根据法术原理,道教可以分为丹鼎派和符箓派,即全真道和正一道,这也是各种道派经过上千年的分化合流的结果。
1、全真道亦称为全真教、全真派,是由王重阳于北宋末年建立的钟吕丹鼎道派。全真道建立了传戒和丛林制度,要求道士出家住观修行,不鼓励娶妻,不茹荤饮酒;其教以三教圆通、识心见性、独全其真为宗旨;其修炼要旨是清静无为,去情去欲,修心炼性,养气炼丹,以含耻忍辱为内修真功,以传道济世度人为外修真行,功行两全,证圣成真。
经邱处机的推动而壮大了全真道,现为世界道教主流宗派,有龙门派、华山派、清静派、三丰派、老华山派(陈氏堪舆派)、金丹南宗等支派。
2、一道正式形成于元朝大德八年(1304)元成宗册封张与材为‘正一教主’。此外还有许多民间道教派别,如福建三一教、香港先天道、韩国天道教、越南高台教、东南亚德教等。
㈡ 中国古代的宗教有哪些特点
1、多种宗教并存,融合大于纷争
中华民族是多民族融合、共存的共同体,中国传统文化也是在多样性文化不断碰撞和交融中发展起来,并形成多元汇聚的过程和多元一体结构的。
中国社会对各种不同的宗教信仰,包括外来宗教,都相当宽容。各种宗教及其分支教派都能够在这片土地上正常存在和发展,相互和平共处,人们甚至可以兼信两教或三教,这种事情在西方是不可想象的。
2、政治指导宗教,皇权支配教权
中国历史上长期实行君主专制制度,国家为君主一家一姓所有。在权力的交接上实行嫡长子继承制,又经常以兄终弟及、先皇遗诏和皇室与大臣议立等作为辅助办法。
尊君的观念至深至固。在这种政治文化传统下,一切宗教组织都必须依附于皇权,为皇权服务,绝不允许出现教权高于皇权的局面。中国的王权(皇权)始终占据绝对的统治地位,君权神授的理论使神权和王权达到了完美的统。
历代最高统治者以“天子”自居,通过祭天地、郊上帝、祀百神、封泰山、禅梁父等宗教仪式显示自己至高无上的独尊地位,要求臣民绝对服从自己、遵守封建伦理纲常,并认为这就是“天命”“天理”。
3、立足人间现实,关注世俗社会
历代政治家和思想家之所以看重宗教,是由于宗教有推进道德教化和稳定社会秩序的功用,这就是所谓的“神道设教。不特别重视彼岸世界的情状和个人心灵的解脱。于是传统宗教渐渐融于社会礼俗,融于政治制度和教育系统。
在人文主义精神传统的强大影响下,佛教和道教也显示出世俗性的特点印度佛教本来带有浓重的悲观厌世色彩,否定现实人生的真实和价值,要人们抛弃尘世生活、出家修道,在涅槃境界中获得解脱。道教重生恶死,其基本信仰是追求长生不死、得道成仙,与追求死后幸福的佛教、基督教存教在明显区别。
(2)中国传统宗教观有哪些扩展阅读:
中国传统宗教自产生以来就对中国古代的政治、哲学、文学、艺术等各个领域都产生过深刻影响。作为宗教,它的消极方面自然不能低估,但作为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有不可抹杀的积极方面。我们对待宗教,既不能全盘否定,亦不能全盘肯定。
应当在批判宗教的历史局限性的同时,肯定它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并吸取其思想精华,使之在现代社会发展中得到继承创新,并在推动人类进步中发挥积极作用。
㈢ 中国的本土宗教
中国唯一的本土宗教是道教。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宗教。其思想渊源于黄老道家,西汉时形成黄老道,东汉顺帝时(126—144年间),张道陵创建天师道,是道教正式教团的源头。
道教尊老子为教祖,奉老子《道德经》为主要经典,神仙信仰是其核心信仰。千百年来,它以其鲜明的民族性、广博的包容性和历史的传统性之特点,对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民族心理乃至民族凝聚力的形成,均曾产生过重要影响。
道教以道立教,以教化人,追求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目标,提倡个人长生久视、得道成仙。道教认为“道”为万物之本源,自然之规律,造化之枢机,是道教神学思想的最高体现。
所以道教信奉的最高尊神“三清”(玉清、上清、太清)既是无上大道生化天地万物的三个过程(洪元、混元、太初三个大世纪),即道教的宇宙观,也是将“道”神格化了的三个最高天神。
道教不仅尊道而且贵德,认为道为体德为用,道为事物运转的规律性,“德”则是遵行这个规律的标尺。故主张出世不忘众生疾苦,入世不计个人得失,体道修德,功德成神。
(3)中国传统宗教观有哪些扩展阅读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东汉末年出现大量道教组织,着名的有太平道、五斗米道。祖天师张道陵正式创立教团组织,距今已有1800年历史。
道教为多神崇拜,尊奉的神仙是将道教对“道”之信仰人格化体现。道士是道教的神职人员,全国现有住观道士3万余人。宫观是道教徒活动的场所,全国现登记开放的宫观有2千余座。
道教,是发源于古代本土中国春秋战国的方仙道
㈣ 中国有什么宗教,哪个是主流宗教
在中国宗教有很多,比如佛教,道教,基督教,妈祖,关公,等。只要是有一部分人信仰的都能称之为宗教。如果说哪一个宗教是主流宗教,那么还是那么还是要属佛教。
但是主流宗教一直都是佛教。佛教在中国的影响力是非常大的,在我们的家乡,不论哪个地方。一定有一座比较出名的寺庙,但不一定有与之相对的道观。佛教因为历史遗留的原因和人民坚定的信仰,不管是在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年代,它都会发展的很好,很多的社会名流甚至明星也都信仰佛教,所以,佛教的信徒在非常的广泛。并且因为其信徒众多,所以实力非常强,至今没有哪个宗教的实力能够赶超佛教。
㈤ 中国有哪几大宗教信仰
中国是三大宗教
佛教 道教 伊斯兰教
道教基本上是汉族信仰比较多。曾经是中国某时期的国教,在汉朝以前道教很盛行的,曾经道教的教主邱处机与蒙古成吉思汗讨论道教。在民间道教一直香火不断,各地有道教的庙宇。比如西游记里出现的三清观,现在基本上在北方还有很多道观。在现在的农村,道教的庙宇是很常见的。而且每逢节气节日香火鼎盛。尤其大年三十初一十五。有些农村在人去世后还要请道教的“法师”做法超度。中国有道教四大名山:四川的青城山、江西龙虎山、湖北武当山、安徽齐云山。
佛教,自唐朝以来走向兴盛,各地寺院犹如雨后春笋般兴盛起来,一次出现了几个有名的寺院,相应出现了几个以佛教闻名的名山 ,佛教四大名山:山西五台山、浙江普陀山、四川峨眉山、安徽九华山;当然,也是逢节日香火鼎盛,
佛教的另一分支是藏传佛教,和传统意义上的佛教略有不通,包括教义,主旨等。当然,藏传佛教也有分支。太多说不明。藏传佛教的教徒只要是藏区的藏族,大部分包括青海,西藏以及四川的藏族,支系庞大。
伊斯兰教,信仰的人群主要是回族,撒拉族,维吾尔族。在中国的西北,尤其青海,宁夏,甘肃主要分布,青海西宁的东关清真大寺是中国最大的清真大寺,当然,清真寺在某一地区并不是唯一存在的,一个城市可能有包括两个以上的清真寺,包括从村也有清真寺的,可以这么说,有回族的地方,有信仰伊斯兰教的地方,就有清真寺。伊斯兰人在特定的时候还要去圣城(耶路撒冷)去朝拜。那是觉得信仰。就想藏传佛教一生之中至少有一次要去布达拉宫或青海塔尔寺一样。
㈥ 中国人的宗教信仰是什么
中国是个多宗教的国家。中国宗教徒信奉的主要有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在中国,尊重和保护宗教信仰自由。宗教信仰自由作为公民的一项权利,得到了法律的保障。
目前,中国信教公民近2亿,宗教教职人员38万余人,宗教团体约5500个,其中全国性宗教团体7个,依法登记的宗教活动场所14.4万处,宗教院校92所。在中国,各宗教地位平等,和谐共处,信仰宗教与不信仰宗教的公民彼此尊重、团结和睦。
㈦ 中国古代的宗教传统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
人类学、民族学的研究材料表明,在原始社会的氏族制时期,原始人类在从事采集和渔猎的实践过程中,逐渐产生了对自然与自身的歪曲的、虚幻的概念,从而形成了原始宗教观念。随着社会进一步发展,从这种原始宗教观念中衍生出宗教传统,之后又从这种宗教传统产生了具有系统的宗教世界观、复杂的宗教仪轨和具有严密的宗教组织的成熟的宗教。
中国的宗教传统确立于夏朝。夏朝的建立,加速了自然宗教向“人为宗教”的过渡,使宗教完全成为维护君权的有力工具,并为商周二代奠定了“以神道设教”的宗教传统。夏商周三代的宗教传统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天帝崇拜。这是夏商周三代宗教传统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夏朝的统治者认为,天帝为具有人格的至上神,可以发挥强大的主宰作用,而地上的君主,其所作所为完全是在遵从天命,履行天神的意志。夏禹还大兴礼制,建立起一套祭天的仪制。这表明,既有明确观念又有庄严仪制的具有浓厚人为宗教色彩的社会意识,随着夏朝国家的形成正式确立了。
商人不仅完全继承了夏人的天帝观念,而且迷信程度更加严重。不管是自然界的风霜雨雪、旱涝晦冥,还是人世间的成败盛衰、吉凶祸福,大事小事都要占卜,一卜总要连问数次。天帝,几乎成为商人惟一的精神依赖。这种迷信,当然具有统治者自愚的一面,但更深刻的一面则恰恰反映了世俗的君王要求巩固自己的权力并使其神圣化的愿望。
周人在充分肯定天帝的至上神地位的同时,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德配天”的思想。“德”,主要包括敬天、孝祖、保民三方面的内容。它需要主观努力(道德修养)和客观制约(礼仪规范)共同作用才能实现。在加强主观努力方面,特别强调“敬”的功夫,被视为实现“德”的凭借。“德”与“天命”发生了紧密的联系,“敬德”成为“祈天永命”的根本条件,社稷能否求得“永命”,关键在于君王的“德”是不是可以“配天”。
“以德配天”的思想,丰富了传统的天命观的内容,克服了由“天命靡常”所引起的疑天情绪,有效维护了天帝的神圣地位。同时,通过对“敬德”的强调,充分肯定了人的主观修养,以及由此种修养所指导的礼乐政刑的运用而引起的积极影响。这种既敬天帝,又重人事,把天帝打扮成一个伦理角色的宗教学说,为后来几千年的传统宗教理论奠定了基础。
2.祖先崇拜。这是三代宗教传统的另一项核心内容。它是父权制条件下,在灵魂不死观念的作用下逐渐演成的风习。关于三代的祖先崇拜,以商周二代的形态最为典型。商人基本的祭祀方式是,同一氏族的人在宗庙祭祀,同一宗族的人在祖庙祭祀,同一家族的人在称庙祭祀。不同的祭祀范围,体现出血缘的亲疏关系。商人虔诚地膜拜祖先,一方面是要取悦神灵,祈求其降临福祉,保佑社稷,另一方面则要向臣民显示君王力可通神的伟力,使老百姓能以同样虔敬畏惧的态度接受君王的统治。
周代的祖先崇拜开始强化宗法关系。周武王克商以后,实行祀祖配天,建立起森严的宗庙制度。诸庙皆南向,按昭穆的顺序排列,昭庙在左,穆庙在右。太祖之庙百世不迁,居中。祭祖的名目极其复杂,祭祀的仪式也非常隆重。
3.鬼神崇拜。对众多鬼神的信仰和崇拜,是中国传统宗教的重要组成部分。鬼神崇拜的理论基础是灵魂观念。活人的灵魂在人死后变成了鬼魂,而日月星辰、山林川泽,能够昼夜变化、翻云覆雨,也皆有神灵存在。三代对鬼神的祭祀,种类甚多。鬼神不同的职能和管辖范围,形成不同的祭祀场所和祭祀方式。不过多数祭祀都与禳除灾害、祈盼丰收有关。对日月、土地、山川的祭祀,典型地反映了这种观念。
4.圣贤崇拜。在和大自然进行斗争的过程中,勇敢、力量和智慧成为美德,逐渐受到人们的崇拜,于是产生了圣贤崇拜。受到崇拜的圣贤,或者是具有神性或半神性的英雄人物,或者是具有非凡创造力的发明家,或者是具有崇高道德的人物。对于他们的崇拜,主要不是出于血缘的感情,而是敬慕他们造福人类的功业。得到崇拜的种种圣贤,由于后人不断附会其功德,所以他们的神性也就越来越大。甚至像商汤、周文王、周武王这些真实的人物,在传统的宗教情绪的作用下,也大受神化。圣贤崇拜是中国古代宗教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后来逐步与尊圣、尚贤等观念结合,以各种不同的形式得到延续和发展。
夏商周三代是中国的自然宗教向早期“人为宗教”过渡并最后定型的关键时期。在这个过程中,专职的赋有祭司职能的巫、史、祝、卜的出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他们是人神两个世界的使者。人间祈祷平安的愿望靠他们传递,诸神赏善罚恶的意志靠他们表达。为了加强宗教神秘肃穆的气氛,主要由他们之手,创造了一系列复杂的宗教仪式。他们是人为宗教诞生的助产婆。
在三代的宗教传统中,宗教观念、宗教仪式虽一脉相承,但由于各朝的社会条件、文明水准备有差异,因而因革损益之迹也非常明显。由于周人从精神上倾向于“尊礼尚施”,这就极大地排除了宗教对社会的影响作用,使中国人养成了“天道远,人道迩”的价值取向。
二、道教是如何产生的?
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来源于历史久远的民间巫术和神仙方术。战国时期,邹衍创立阴阳五行学说,为巫师、方士所吸取,形成所谓神仙家。秦汉诸帝,企求长生不老,神仙家便与儒术合为一流。东汉崇尚谶纬之学,经学逐渐谶纬化,神仙家与儒生二位一体,界限泯灭。日益堕落的今文经学和虚诞的谶纬迷信,激起古文学家强烈的批判。神仙家感到依附地位难以保持,所以积极谋求独立发展的道路。此时,佛教已开始在中国内地流行。佛教的教主、教义和宗教组织,对神仙家的创教活动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模仿佛教创立一种独立发展的宗教,成为神仙家努力的目标。于是老子就被推为教主。汉顺帝时,琅牙人于吉自称得神书170卷,号称《太平清领书》。于吉的门徒宫崇将其献给汉顺帝,由官府收藏。桓帝时,襄楷又向桓帝献出一部。这是神仙家思想的经典,它标志着道教理论已经形成。汉桓帝时,皇帝亲自派宦官到苦县祭老子,又在宫中立黄老浮屠祠,表示朝廷对道教的承认。至此,以老子为教主,以《太平清领书》(又称《太平经》)为经典的道教终于成为公开的宗教。
《太平清领书》产生以后,有力地促进了各地的道教活动。大约在东汉顺帝、桓帝时期,形成了早期道教的两大派别:五斗米道和太平道。
五斗米道,即天师道,由张陵(又叫张道陵)创建。张陵,沛国丰人,生于汉光武帝建武十年(34),据传于桓帝永寿二年(156)升仙。汉顺帝时他在鸡鸣山中学道,编写经书与符录。他自神其说,称这些经文符录得自太上老君。他创建了五斗米道的仪式和组织:凡要求人教者,都须出五斗米;组织系统称为“治”,在整个巴蜀汉中地区设治助24所,是处理道教事务和举行祭仪的专门场所,官职有祭酒与鬼吏等。五斗米道依傍《道德经》阐发其宗教主张,把道视为具有人格特征的至上神,极力推崇“生”的意义,认为它是“四大”(道、天、地、生)之一,突出体现了道教追求长生不死的主旨。
太平道,又称黄老道,由张角创建。张角钜鹿人,大约于汉灵帝熹平年间创立此教派。它奉《太平请领书》为主要经典,利用到各地为病人治病的机会进行传教活动。太平道的宗教组织是“方”,当时将所控制的范围分成三十六方,大方万余人,小方六七千人。方的负责人称为“渠帅”,张角自称大仙良师。太平道的目的是要推翻东汉政权,建立新的统治。他们提出“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在汉灵帝中平元年(184)3月5日正式发动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利用宗教形式组织的农民大起义。起义遭到东汉政权的残酷镇压。之后,太平道遭禁。
道教的产生方式是特殊的,不同于佛教与伊斯兰教。由于道教在酝酿过程中,始终于处于依附地位,这为它广泛摄取阴阳、谶纬、儒、道、佛等各种理论学说提供了便利,同时也造成道教理论成分庞杂、思想不够纯一的形态。道教是适应中国现实社会需要产生的宗教,所以充分体现了中国古代思想文化的一些特点。它一方面告诉人们通过道德的修养和身心的修炼,可以成神成仙,从而永远脱离现实社会的苦难,另一方面它又有强烈干预现实政治的愿望,期望实现“太平世道”的理想,最终将虚幻的神仙世界与现实的太平世界合二为一。
㈧ 中国人的传统宗教观
我记得,办丧事也可以请道士,也有僧道都请的,要看本乡的风俗兴什么了。
以我粗浅的体会,看待它们还是别局限于一个字的名称,每个教发展大了、分支多了,教内的分支之间的差异会大得出奇,反而与其它教的某个分支有相近之处。例如佛教有的分支允许结婚、吃荤,而道教有的分支不允许结婚、吃荤。
光说你提的结婚这事,也反映出这几个教各有侧重,没有哪一门能把社会上的事全管了。儒学不探讨鬼神,注重凡俗之事,办婚事的家长自然会遵循它。反之,如果家长安着心要送哪个孩子出家修行,不承担家业,那就不是在婚事中采用其它的礼仪,而是根本不会有婚事可办。
㈨ 中国三大宗教是什么
中国三大宗教分别是道教、佛教、儒教。
1、佛教
是由古印度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王子乔达摩·悉达多所创,已有2500年的历史,也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否定宿命论,认为人有命运,但是不鼓励人听天由命,而是希望人开创命运。佛教主张诸法因缘而生,因此命运也是因缘生法。坏的命运可以借着种植善因善缘而加以改变。命运既然可以因为行慈悲、培福德、修纤悔而加以改变,因此命运并不是必然如此不可更改的。
2、道教
道教是中国本土宗教,以“道”为最高信仰。道教在中国古代鬼神崇拜观念上,以黄、老道家思想为理论根据,承袭战国以来的神仙方术衍化形成。道教以“道”为最高信仰,认为“道”是化生万物的本原。
在中华传统文化中,道教是与儒学和佛教一起的一种占据着主导地位的理论学说和寻求有关实践练成神仙的方法。现在学术界所说的道教,是指在中国古代宗教信仰的基础上,承袭了方仙道、黄老道和民间天神信仰等大部分宗教观念和修持方法,逐步形成的以“道”作为最高信仰。
3、儒教
儒教,跟佛教、道教并称为三教,以“儒家思想”为最高信仰。尊孔子为先师,后人为了与崇尚黄老列庄等道家思想的道教区分,从南北朝开始叫做“儒教”又被称作“圣教”,故孔子亦被尊为儒教圣教主。
儒教自汉代以来被奉为官学。在中国古代,儒教(孔教)始终居于社会或国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个别皇帝或国家官吏崇拜佛教、道教,仅仅是个人的行为,而不代表国家。中国古代国家,从汉代开始,一直是把儒教(孔)教作为国家宗教。
基督教、伊斯兰教、佛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除了同属于中国三大宗教的佛教,还有基督教和伊斯兰教。
1、基督教
基督宗教是一个一神论的宗教,指所有相信主耶稣基督为救世主的教会。虽然耶稣基督所建立的是一个合一的基督教会,但基督教在历史进程中却分化为许多派别,2013年全世界范围当中有超过一万个基督教派,主流的派别主要有天主教、基督新教、东正教三大传统教派。
基督教基本经典是《圣经》,以《旧约全书》(与犹太教经典相同)和《新约全书》两大部分构成的。
2、伊斯兰教
伊斯兰在阿拉伯语有顺从、和平和安宁之意,这是一个顺从安拉、崇尚和平、祈求安宁的宗教。伊斯兰教特有的绿色就代表着和平之意,产生于公元622年,伊斯兰教世界的国家遍布亚、非两个大洲。
伊斯兰教主张和平,主张对人应有慈爱之心。安拉说:“你当以善待人,象安拉以善待你一样;你不要在地方上搬弄是非,安拉确是不爱搬弄是非者。”按教法规定,每一位有能力的穆斯林都应该向穷苦人伸出援助之手。
㈩ 中国传统宗教有哪些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
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和基督教。中国公民可以自由地选择、表达自己的信仰和表明宗教身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