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中国的一些比较知名的古曲有哪些各属于什么曲子(古琴曲,琵琶曲等等)尽量全一些,谢谢。
01.
哀郢(埙)
02.
流水(古琴)
03.
楚歌(埙)
04.
胡笳十八拍(古琴)
05.
幽兰(古琴)
06.
梅花三弄(古琴)
07.
酒狂(古琴)
08.
广陵散(古琴)
09.
原始狩猎图(骨哨与乐队)
10.
春莺啭(壹越调,原唐歌舞大曲)
11.
倾杯乐(弹拨乐,
据《敦煌曲谱》抄写同名乐谱改编)
12.
撒金砂(合奏,据《敦煌曲谱》抄写同名乐谱改编)
13.
霓裳中序第一(器乐合奏)
14.
阳关三迭(古琴)
15.
离骚(古琴)
16.
泛龙舟(水调)
(笛子独奏)
17.
秦王破阵乐(编钟乐队与歌队)
18.
潇湘水云(古琴)
19.
杏花天影(词调歌曲,谱见《白石道人歌曲》,人声演唱)
20.
扬州慢(词调歌曲,谱见《白石道人歌曲》,人声演唱)
21.
长亭怨慢(合奏,谱见《白石道人歌曲》)
22.
海青拿天鹅(琵琶)
23.
黄莺吟(古琴、箫与琵琶)
24.
乌夜啼·石榴(琴歌)
25.
窦娥冤(古琴、箫、琵琶)
26.
洞庭秋思(古琴、箫、二胡合奏)
27.
阳春(古琴)
28.
湘妃怨(古琴)
29.
佩兰古琴(古琴)
30.
乌夜啼(古琴)
31.
良宵引(古琴)
32.
沧海龙吟(古琴)
33.
平沙落雁(古琴)
34.
秋风辞(古琴)
35.
霸王卸甲(琵琶)
36.
夜深沉(京胡)
37.
十面埋伏(琵琶)
38.
捣衣(古琴)
总结这些很辛苦的,给分给分!
② 古代乐谱
中国传统的记谱法基本有十三种,分别是:工尺谱、琴谱、燕乐半字谱、弦索谱、管色谱、俗字谱、律吕字谱、方格谱、雅乐谱、曲线谱、央移谱、查巴谱、锣鼓经
在当今,中国汉字记谱主要是用宫、商、角、清角(和)、徵、羽、变宫(变)分别来表示do、re、mi、fa、sol、la、si,而在工尺谱中,则表示为上、尺、工、合、六、五、一。而在汉字下方画斜线和在汉字旁家部首(例如加“亻”等)来表现音高。
琴谱是用文字将古琴曲的定弦法、弹奏手法和分句法等记录下来。
燕乐半字谱所用的符号大多形似半个汉字,多用于记录燕乐!故得名!
弦索谱是一种指位谱,原理与今吉他指位谱相似。至今已失传!
管色谱是一种音位谱,最初可能是管乐器指法符号的演变。
俗字谱即工尺谱的前身。
律吕字谱使用十二律吕名记录曲调中各声音高的一种记谱法。我国曾用此记录雅乐。目前仍广泛用与日本和韩国。
方格谱是太簇律由低到高列出十二律,在音图最右边一行注律吕字样,每格代表一个半音,自左而右每格代表一个相对等长时值单位。
雅乐谱是明代记载祭祀孔子所用的音乐的曲谱形式。
曲线谱是用曲折的线条来记写曲调进行的乐谱。
央移谱是藏传佛教使用的曲谱,是在七条平行线上划出各种曲线组成的一种曲谱。
查巴谱是一种在方格中划曲线的曲谱。
锣鼓经是一种打击乐的曲谱。又叫“锣经”、“锣鼓谱”和“法器谱”等。
工尺谱最晚于晚唐五代已产生。其音高符号,属于首调唱名法(当然也有用固定唱名法的),如“上(‘1’)、尺(‘2’)、工(‘3’)、凡(‘4’)、六(‘5’)、五(‘6’)、乙(‘7’)等等。它的调号以上字调(降B)、尺字调(C)、小工调(D)、凡字调(降E)、六字调(F)、五字调(正宫调G)、乙字调(A)等为标记,其中以小工调、正宫调、尺字调、乙字调最常用。
工尺谱的节奏符号,称为板眼。一般板代表强拍,眼代表弱拍,共有散板、流水板、一板一眼、一板三眼、加赠板的一板三眼等形式。散板就是自由节奏;流水板是每拍都用板来记写,一般是1/4的节奏,一板一眼就是一个板与一个眼合成2/4的节拍;一板三眼就是一个板和三个眼合成的4/4节拍;加赠板的一板三眼,只有在昆曲的南曲中才有,大致相当于4/2节拍。
这种记谱法到清乾、嘉年间发展到极至,出现用工尺谱记写的管弦乐合奏总谱——《弦索备考》,即着名的《弦索十三套》。
http://tieba..com/f?kz=226520623
③ 中国哪十大古典乐曲
这些古代名曲的原始乐谱大都失传,今天流传的不少谱本都是后人伪托之作。
http://iqoo.com/2007/zhong-guo-gu-dai-shi-da-ming-qu-bei-hou-de-zhang-gu-1569.html
这里是十大名曲的背后典故,比较有意思....
太多了
不好放在这里
楼主可以曲看看
我的收藏之一
呵呵~!
④ 中国古代的乐谱是什么样的
中国传统音乐有三种最常见的音阶结构,第一种叫“正声调音阶”,第二种叫“清商音阶”,第三种叫“下徵调音阶”,它们因音列间全音程与半音程所处位置不同而形成不同的结构。
C D E F G A B
正声调音阶 徵 羽 变 宫 商 角 中
清商音阶 和 徵 羽 闰 宫 商 角
下徵调音阶 宫 商 角 和 徵 孙 变
以下我们把贾湖骨笛测音后得出的音阶结构与传统音阶作一比较:
筒音
#F5或G5 7孔 6孔 5孔 4孔 3孔 2孔 1孔 结论
角 徵 羽 闰 宫 商 角 徵 清商音阶
六声
宫 商 角 和 徵 羽 变 商 下徵调
音阶七声
乐音是自然现象,音阶却不是自然现象,世界上不同民族有不同种类的音阶,因此可以说,一种乐音组合方式,即音阶结构就是一种音乐文化模式,是一群人按一定审美趣味选择编配而成的音调样式。中国式的旋律建立在中国音阶之上,产生于中国调式之中。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人们曾有一种中国是五声传统,西方是七声传统,五声简单,七声复杂的怕见。如今,东方神笛在中原破上面出,吐出了一串地地道道的中国传统七声音阶,它与我们今天依然耳闻的中国音调竟完全一致,这是多么意味深长!
当不再凄清寂静的宇宙中开始飘扬人类自制的乐器的音响,那旋律不但注入了炎黄先民明确的乐音意识,更包含了开天辟地者的欢畅心音!
⑤ 中国古典音乐的十大名曲有那些
一、《高山流水》
《阳春白雪》原是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两首高深的歌曲名,即《阳春》和《白雪》,是由楚国着名歌舞家莫愁女(姓庐,名莫愁。郢州石城,今湖北钟祥人)在屈原、宋玉的帮助下传唱开来的,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现存琴谱中的《阳春》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乐曲产生的年代没有确切的史料可以说明。
唐代显庆二年(657年)吕才曾依琴中旧曲配以歌词。《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后来泛指高深的、不通俗的文学艺术。
(5)中国古典乐谱有哪些扩展阅读:中国古典十大名曲
中国古典十大名曲,指《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阳箫鼓》、《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单单听了这些名字就已经神为之夺,再加上由中国传统乐器演奏,声音优雅,中国韵味之美由此可见一斑,是中国传统音乐的精髓。
⑥ 中国十大古曲 是什么
中国十大古典名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夕阳箫鼓”、“汉宫秋月”、“阳春白雪”、“渔樵问答”、“胡笳十八拍”、“广陵散”、“平沙落雁”、“十面埋伏”。
⑦ 古代古筝琴谱大全有哪些
中国的去听听中国十大古典乐曲巴
一、十大古曲之高山流水
此曲最初刊见于我国现存最早的琴曲集《神奇秘谱》。该书在解题中写道:“《高山流水》本只一段,至唐分为二同曲,不分段落。宋代分《高山》四段,《流水》八段。”
二、十大古曲之广陵散
又名《广陵止息》。现存琴谱最早见于《神奇秘谱》。据该书编者称:此谱传自隋宫,历唐至宋,辗转流传于后。《广陵散》的题材源于古代的《聂政刺韩王曲》。该作品讲的是一个造剑工匠被韩王无辜杀害,他的儿子聂政为了报仇,以泥瓦匠身份混入韩宫,谋刺失败后,他逃入深山刻苦学琴,十年成绝技再度混入宫中,利用弹琴的机会刺死了韩王,实现了多年的愿望,自己也为此而壮烈牺牲。“广陵”的意思是流传在广陵(今江苏扬州)地区的琴曲,“散”即操、引、曲的意思。
三、十大古曲之平沙落雁
明代称本曲为《雁落平沙》。乐谱最早刊于《古音正宗》琴谱集。《平沙落雁》的曲调悠扬流畅,通过时隐时现的雁鸣,描写雁群在空际盘旋顾盼的睛景。《天闻阁琴谱》中写道:”盖取其秋高气爽,风静沙平,云程万里,天际飞鸣。借鸿鹄之远志。写逸士之心胸者也。”《平沙落雁》虽然出现较晚,却是近三百年来流传最广的作品之一,有近百种琴谱刊载此曲。它之所以流传甚广,除了曲调流畅、动听之外,还因为它的表现手法新颖、别致,容易为听众理解。
四、十大古曲之梅花三弄
此曲系借物咏怀,借梅花的洁白、芬芳和耐寒等特征,来赞颂节操高尚的人。乐曲前半阕奏出了清幽、舒畅的泛音曲调,表现了梅花高洁、安详的静态;急促的后半阕,描写了梅花不屈的动态。前后两段在音色、曲调和节奏上然不同,有着鲜明的对比。同曲中泛音曲调在不同的徽位上重复了三次,所以称为”三弄”。《梅花三弄》现存谱最初刊见于《神奇秘谱》(1425年版)。
五、十大古曲之琵琶曲—十面埋伏
这是一首历史题材的大型琵琶曲。关于乐曲的创作年代迄今无一定论。资料追溯可至唐代,在白居易(772—846)写过的着名长诗《琵琶行》中,可探知作者白居易曾听过有关表现激烈战斗场景的琵琶音乐。
本曲现存乐谱最早见于1818年华秋萍编的《琵琶行》。乐曲描写公元前202年楚汉战争垓下决战的情景。汉军用十面埋伏的阵法击败楚军,项羽自刎于乌江,刘邦取得胜利。明末清初,《四照堂集》的“汤琵琶传”中,曾记载了琵琶演奏家汤应曾演奏《楚汉》一曲时的情景:“当其两军决战时,声动天地,屋瓦若飞坠。徐而察之,有金鼓声、剑弩声、人马声……使闻者始而奋,继而恐,涕泣无从也。其感人如此。”
《十面埋伏》流传甚广,是传统琵琶曲中的代表性作品之一。
六、十大古曲之夕阳箫鼓
这是一首抒情写意的文曲,旋律优美流畅,在演奏中运用了各种琵琶技法。在曲式上,用扩展、收缩、局部增减和高低音区的变换等手法展开全曲。此曲流传甚广,是琵琶古曲中的代表作品之一。乐谱最早于1875年的抄本。
七、十大古曲之渔樵问答
此曲在历代传谱中,有30多种版本,有的还附有歌词。现存谱初见于明代。乐曲通过渔樵在青山绿水间自得其乐的情趣,表达出对追逐名利者的鄙弃。乐曲采用渔者和樵者对话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调表示问句,下降的曲调表示答句。旋律飘逸潇洒,表现出渔樵悠然自得的神态。正如《琴学初津》中所述:“《渔樵问答》曲意深长,神情洒脱,而山之巍巍,水之洋洋,斧伐之丁丁,橹歌之矣乃,隐隐现于指下。迨至问答之段,令人有山林之想。”
八、十大古曲之胡笳十八拍
本曲为根据同名古诗谱写的乐曲,歌词最早刊于南宋朱熹的《楚词后语》。有《大胡笳》和《小胡笳》两种传谱。
“胡笳”原来是我国北方少数民族的吹奏乐器,它音量宏大,用于军乐以壮声威。《胡笳十八拍》所反映的主题是着名的“文姬归汉”的故事:汉末战乱中,蔡琰(即蔡文姬)在匈奴流落达十二年之久。她虽身嫁左贤王为妻,然而十分思念故乡。当曹操派人接她回内地时,她又舍不得离开两个孩子,还乡的喜悦被骨肉离别之痛所淹没,心情非常矛盾。诗人李欣曾作诗如下:“蔡女者造胡笳声,一弹一十有八拍。胡人落泪向边草,汉使断肠叹归客。”诗人戎昱在《听杜山人弹胡笳》中,也正是抓住了这一矛盾最尖锐的场面:“南看汉月双眼明,却顾胡儿寸心死。”本曲成功地表达了这种复杂的心情,无疑是非常感人的。
九、十大古曲之琵琶曲—汉宫秋月
此曲有两种较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为筝曲;另一为二胡曲,由刘天华先生所传。本曲意在表现古代受压迫宫女的幽怨、悲泣情绪,唤起人们对她们不幸遭遇的同情。筝曲演奏运用了吟、滑、按等诸多技巧,风格纯朴古雅,是一首有代表性的山东筝曲;二胡曲则速度缓慢,用弓细腻多变,旋律经常出现短促的休止和顿音,音乐时断时续,加之各种复杂技法的运用,表现了宫女哀怨、悲愁的情绪,具有很深的艺术感染力。
十、十大古曲之阳春白雪
相传这是春秋时期晋国的师旷或齐国的刘涓子所作。“阳春白雪”的故事,《宋玉答楚王问》上写道:当歌手唱《下里巴人》时,国中和者数万人。后又改唱《阳春白雪》,因为曲高和寡,只有几个人跟着唱和。现存琴谱中的《阳春白雪》和《白雪》是两首器乐曲。《神奇秘谱》在解题中说:“《阳春》取万物知春,和风淡荡之意;《白雪》取凛然清洁,雪竹琳琅之音。”
现在,音乐舞台上流传的琵琶曲《阳春白雪》,又名《阳春古曲》,是一首有标题的多段体乐曲。它经过历代名人的删改,音乐结构更集中、更严谨、更富有层次,音乐形象也更加鲜明,成为一首雅俗共赏的优秀传统乐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