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有哪些悲情的帝王

中国有哪些悲情的帝王

发布时间:2022-07-28 00:25:29

❶ 不愿做亡国之君的悲情皇帝是谁呢

唐昭宗和崇祯帝是名声比较好的末代皇帝(虽然唐昭宗之后还有他的儿子唐哀帝李柷,但是李柷完全是傀儡,一般都以唐昭宗作为唐朝末代帝)。两位末代皇帝有一定相似之处,都是少年登基,两个人都有重振朝纲的雄心壮志,可惜两个人都太急躁,他们急于求成,仿佛给病入膏肓的病人下了一剂猛药,结果反而加速了政权的灭亡。

其实他们两个人还是有很多不同之处,相对来说,崇祯继位时的条件比唐昭宗优越很多,如果崇祯不瞎折腾,是不至于把大明搞垮的。唐昭宗是比较无辜的末代皇帝,而崇祯却是昏君,把一手好牌打烂了。

先说说两人刚继位时的内外环境。唐昭宗继位时,内有宦官专权,外有藩镇割据,朝廷能控制的地盘不过是弹丸之地。而崇祯继位时的条件好多了,国内只有魏忠贤专权,而全国所有地方还是效忠朝廷,外部虽然有崛起的后金(后来皇太极改国号清),但是那时的后金实力不强,后来皇太极甚至想向明朝称臣议和。

因此,唐昭宗是最悲情的亡国之君。他继位时,唐朝的形势类似于东周,皇帝只是名义上的统治者,各地的藩镇完全没有把皇帝放在眼里。唐昭宗本身也是大好青年,有志向,有理想,也有干劲,可惜没有遇到好时代,他空有重振朝纲的壮志却没有相应的条件,他的救国举措反而加速了唐朝的灭亡。

崇祯则是被美化了的末代皇帝。因为明朝的历史是由清朝编撰,而明朝亡于流寇,清朝是打着为崇祯报仇的旗号入关的。所以崇祯被漂白了。其实崇祯接手大明时局势并不坏,只是由于他的猜忌、刻薄和不愿负领导责任,导致众叛亲离,把大明推向了深渊。

❷ 谁才是中国古代最令人痛惜的帝王:苻坚的个人悲剧

秦王苻坚的遗憾,不仅仅是淝水之战的落败,更多的,则是来自他内心的纠结。他万万没有想到,对他顶礼膜拜的臣子,他真诚善待的朋友,会纷纷离他而去,打起反秦的旗帜。昔日如手足般的兄弟,却成了两军对垒的另一方。这般结局,是苻坚始料不及、也是他最不愿意看到的。而英雄一世的苻坚,最终被他最为宠信的部将姚苌杀死,除了愤怒,那一刻,也许是苻坚一生中最为纠结、最为遗憾的时刻。
苻坚——传奇与悲剧色彩并存的帝王
苻坚(公元338年—385年),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具传奇色彩的帝王,也是一个极具悲剧色彩的帝王。他前期的辉煌,和晚景的凄凉,形成了强烈的反差,有着英雄未竟的无奈,也有壮志未酬的遗憾。苻坚东亡前燕,西并前凉,北吞代国,平仇池、定益州,完成了五胡时期北方的唯一一次统一,单凭这一点,苻坚便无愧神武的称号。然而,战败之后的前秦,有如定时爆破的大厦,立刻变得四分五裂,苻坚辛苦聚拢的四方之众,也像潮水一样奔泻而去。曾经风光无限的王国,落到这般田地,不能不说是个遗憾。其实,在路卫兵看来,战场上的失败,并没有对前秦的灭亡起到决定性的作用,或者说,东晋的一击还不足以彻底打垮前秦。墙倒众人推的无奈,也许才是帝国灭亡的最终原因。
苻坚也是一位极其特殊的帝王。说它特殊,是因为在以铁血征伐定天下的五胡乱世,他坚持了“为政之体,德化为先”(《晋书》)的治国理念,而且成效显着。思想开化至此,这对一个少数民族帝王来说,是非常难能可贵的。苻坚自幼“聪敏好施,举止不逾规矩”,长大后饱读诗书,颇有儒家风范,这也是他以仁治政,以德治国的基础所在。“留心儒学,整齐风俗”(《晋书》),是苻坚一贯坚持的治政理念。苻坚的辉煌,不只体现在他的武功上,他还开创出了五胡时期少有的繁荣景象。“关、陇清晏,百姓丰乐,自长安至于诸州,皆夹路树槐柳,二十里一亭,四十里一驿,旅行者取给于途,工商贸贩于道”(《晋书》)。百姓安居,商业繁荣,路上行人络绎不绝,还配有给养站。盛世繁荣莫过于此,在五胡乱世,这简直就是人间天堂。

纳谏,说来容易,做却很难。皇帝讲威严,自认高人一等,谁说听谁的岂不很逊?所以善于纳谏的唐太宗令人敬佩。在路卫兵看来,苻坚的纳谏,犹在太宗之上。苻坚在取得一系列的成就之后,也会放松一下,就去邺城的西山游猎,伶人王洛拦马劝谏,说你身为天子,是百姓的衣食父母,怎么可以游猎无度呢!“若祸起须臾,变在不测者,其如宗庙何”(《晋书》),您老还是为国家想想吧。这要搁别人,还不当下砍了王洛的脑袋啊,纯属找死。可苻坚伟大就伟大在这,“自是遂不复猎(《晋书》)。一个地位卑贱的戏子的话都能听进去,这点连唐太宗也未必能做得到。当然,伶人的话说得有道理,说到苻坚心坎里去了。可话又说回来了,你说得对就得听你的呀,你看现在一些当官的,即便你说的再对,那也不行,偏要跟你反着来,为嘛?道理很简单,因为你伤了他的面子,坏了他的威严。
也许正是这种心胸宽广的霁月胸怀,才让苻坚拥有了包容天下的大智慧。治军上的仁,让他得到各部族的支持。比如匈奴的左贤王刘卫辰遣使来降,云中护军贾雍却派人 “纵兵掠夺”,苻坚不但命令贾雍将“所获资产,悉以归之”,还罢了他的官。“不以小利忘大信”(《晋书》)不但让刘卫辰诚心归附,乌丸和鲜卑的一些部落听说后,也纷纷来投。而治世的仁,则让他获得了百姓的支持。苻坚很注重民生,一次国内大旱,粮食绝收,百姓困苦,苻坚一方面消减后宫的靡费用度,降低官员工资,“省节谷帛之费,太官、后官减常度二等,百僚之秩以次降之”(《晋书》)。还“遣使巡察四方”,对那些“高年孤寡,不能自存”的人予以照顾,相当于现在的送温暖活动。
苻坚成效最为显着的,则是他治政上的仁,这使他的政权更加稳固。慕容垂来投时,王猛说慕容垂是“蛟龙猛兽,非可驯之物”,是个狠角色,“不如除之”,苻坚说,“吾方以义致英豪,……今而害之,人将谓我何!”(《晋书》),他在乎的是仁义而不是动机,所以他“郊迎执手,礼之甚重”(《通鉴》)。灭掉前燕后,苻坚还妥善安置了慕容氏的皇族旧臣。对待羌酉姚苌,苻坚更是高看一眼。未当皇帝前的苻坚,曾经做过龙骧将军一职,当皇帝后,“龙骧之号未曾假人”(《晋书》),然而他却将这个封号给了姚苌。应该说,不管后来的结果如何,能让桀骜不驯的五胡势力,尽为前秦效力,这就已经成功了。他那包容天下、目光远大的帝王风范,让人由生敬佩。事实上,苻坚的仁,也让慕容垂和姚苌感动不已,他们也确实为帝国的兴盛立下了不朽的功勋。遗憾的是,苻坚的仁,也最终让他栽了跟头。慕容垂、姚苌的相继叛离,无异于在苻坚的伤口上撒了一把盐。

其实客观上说,苻坚的仁政是没有错的,仁政也是苻坚最终胜出的根本所在。五胡时期的帝王,多以武力征服,以杀止杀,其结果得到的却是反抗。远的不说,苻坚的前任厉王苻生,便是以凶残暴虐着称,造成了人心涣散。绝大多数的人,还是为苻坚的仁义所感动的。比如赤胆忠心的王猛,在临终前仍不忘为前秦的未来做出规划,劝苻坚“勿以晋为图”(《通鉴》),还让他提防慕容垂和姚苌, “鲜卑、西羌……终为人患,宜渐除之”(《通鉴》),其言切切。远征西域的大将吕光,在听说苻坚被姚苌杀害后,“奋怒哀号,三军缟素”,下令官员“服斩缞三月,庶人哭泣三日”(《晋书》),举国哭悼,这是历史上都是少有的。
人非草木,孰能无情。以德治之,以情感化,当然会收到效果。然而,在路卫兵看来,单纯的仁政也有弊端。施以仁政,需要你的施政对象也要讲德有德才行,也就是说,你的仁德,应该成为他们报效国家誓死效忠的动力,而不能成为他们恣意妄为借鸡生蛋的借口。可以肯定,如果所有臣子都像王猛、吕光这样的忠心,即便是淝水落败了,前秦也不至于就破败到无法收拾的境地。然而,政治就是这样残酷,它是不以情感作为衡量标准的,道德本就不是政治家们所遵循的行为准则。

❸ 除了永乐大帝,还有哪位皇帝是生于战火死于征途如何评价他们

朱棣征战一生,登基后更是五次北伐,消灭残元势力,最终死于第五次北伐胜利凯旋的路上,可以说朱棣真正的诠释了什么是“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为大明朝后世君王开了一个典范。那么历史上是否还有也如朱棣这般死于社稷的帝王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


公元1258年,蒙哥和其弟弟忽必烈,大将兀良合台分三路进攻南宋,蒙哥亲率部队主攻四川,在攻克四川北部大部分地区后,于1259年在合州(重庆合川区)钓鱼城受到南宋军民的强烈抵抗,蒙古大军竟数月不能克,最后蒙哥突发恶疾,抱憾于钓鱼城下,时年五十岁,值得一提的是钓鱼城从建城起先后抵抗了蒙军长达36年的围攻,创造了中外战争史上攻防战的奇迹,不可一世的蒙古军队接连在钓鱼城受挫,其大汗也战死于此,因为钓鱼城,蒙古军队不得不撤军,延缓南下的攻势,南宋政权得以延续,由此钓鱼城被阿拉伯人称为“东方麦加城”,“上帝折鞭处”。

❹ 中国封建历史上的悲剧人物有哪些

有才能却有着悲惨结局的人物:
1 关羽~武圣人一生威风八面,最后却落得个败走麦城,何其凄惨。
2 岳飞~被政治玩弄了的大将。
3 周亚夫~虽有赫赫战功,但景帝出于政治需要,最后落得个狱中猝死。
4 韩信~和周亚夫的遭遇差不多,只不过刘邦没像他孙子一样耍哪么多手段。
5 袁崇焕~太惨了。
6 李文忠~明太祖的侄子,勇冠三军,却成了政治斗争的牺牲品。
7 史万岁~隋朝大将,因和杨坚说话不注重言辞,被杨坚杀了。
8 斛律光~又一个死在自己人刀下的猛将。
9 狄青~一生为国,饱受排挤。
10 杨再兴~战场上拼命厮杀,力战不退,后金兵焚烧其尸体,得到箭头2升有余。
11 刘武~汉景帝胞弟,一代枭雄,却死的黯然。
12 史可法~宁死不降。
13 文天祥~
14 项羽~虽然悲情,却是自己的错。
15 典韦~都是领导大意惹得祸。
16 邓世昌~
17 左宗棠~
18 蓝玉~
19 李广~个人的悲情,家族的悲情。
20 扶苏~传说他很有能力,如果他登基,秦也不至于灭亡。
21 吴三桂~够悲情,但不知道该不该算英雄。
22 诸葛亮~
23 李鸿章~整个清朝的腐败和屈辱,都在他一个人身上。
24 关天培~鸦片战争,广东水师提督,虎门要塞殉国。
25 商鞅~
26 谭嗣同~
27 徐达~有个爱杀功臣的皇上,想不悲情也难啊,庆幸的是最后还有个善终。
28 郑芝龙~
29 李自成~
30 光绪~传说中崇祯般励精图治的皇帝,却没有自己的舞台.
31 李隆基~皇帝弃都逃跑,兵变杀妃。
32 赵匡义~四处征伐,却鲜有效果,高梁河之战还差点被俘。
33 朱允文~广施仁政,最后落了个被篡位的结局。
34 朱由检~励精图治,却亡了国。

❺ 明末崇祯皇帝和清末光绪皇帝校比较,谁比较悲情

在中国历史上,崇祯皇帝可以算得上最悲情的皇帝。明朝虽然是在崇祯在位时灭亡的,但这哥们儿却少有亡国之君的做派,更少有亡国之君的骂名。且看历史上那些个亡国之君的做派,汉末的汉献帝,软弱无能。陈后主陈叔宝,是个荒淫无耻有了名的皇帝。隋炀帝杨广,不说了,暴君的名气可与秦始皇并列。南唐后主李煜,长于妇人之手,几曾识过干戈?虽有一手的好词,却是以三千里江山为代价,最后做了违命候,连个自己的皇后都保不住。北宋二帝,徽宗与李煜差不离。这些人在历史上,是骂名多于同情。南唐后主李煜也仅仅因为文学上的成就掩盖了那么一点亡国之恨。
崇祯以一个十七岁少年之躯当上了大明帝国的皇帝,并以非比寻常的勇气和手段一举铲除了危害多年的阉党魏忠贤集团,大量启用了民主党派东林党人士上台执政。踌躇满志的崇祯皇帝后来才发现,原来这所谓的东林党人士也不过是书生意气,拆台、骂战、整材料告黒状、空谈阔论使他们的一贯作风,个个是行家里手。干正经事儿的没几个,要论外出打仗,这个说他年迈老朽、那个说他二姨生孩子,总之是能躲则躲,要是在躲不过那也就只能硬上,结果只能是壮烈殉国,还多半是自杀。崇祯生性多疑、脾气暴躁,看到这帮大臣这么不争气,他就像现在看到孩子不争气的家长一样,捞起棍子开打,希望能打出个大明盛世来。结果是越大越不成器,于是崇祯捞起刀子开杀。在明朝末年的崇祯朝当官是一件高危险职业,很多官员早上出门上班都要跟家人留下遗书,等官员走了之后,家人赶紧准备后事,香烛、纸钱、棺材都得提前预备着,没准下午下班就用得着了。据史书记载,崇祯在位17年,所戮大臣不计其数,其中仅总督就有7人,巡抚有11人。内阁重臣更频繁替换走马灯,先后用了近五十人。崇祯以唯才是用为标准,有讽刺意味的是,居然满朝无可撑局面之人。难怪崇祯皇帝在临终遗言中叹道:诸臣误我!
崇祯在位十七年,不逊声色、忧劝惕励、殚心竭虑,没有过一天安生日子。史书上说:“兵荒四告,流寇蔓延,遂至溃烂而莫不可救”。形势可谓烂到极致,外有强敌犯境,内有流民四起。很多人因兵荒马乱放弃土地跑了,剩下的人就得承担跑掉的赋税,十室九空就这样被造出来。“贼”越剿越多,早上派出去镇压农民军的部队到了晚上就可能很农民军成了战友,与民军一起抢劫官府。碰到这种状况,恐怕秦始皇、汉武帝、李世民、赵匡胤这些牛人全部上阵,估计也没辙。但崇祯选择了坚持,他独自一人支撑着风雨飘摇的大明王朝。但似乎上天也不愿意眷顾这个独自战斗的皇帝。崇祯上台前后,全球气候异常,干旱、洪水、地震、沙尘暴、甚至海啸接二连三发生(史书记载,崇祯元年,浙江发生海缢,死两万多人),什么惨来什么,要给一般人估计早就花天酒地去了,但崇祯还是比较较真的,他向全国人民检讨(下罪己诏),希望上天能够看在黎明百姓的份上,让大明朝逃过这一劫。
但崇祯的悲剧命运似乎是注定,上天没给他机会,也没给朱元璋面子,同样是农民起义领袖的李自成带领的队伍成了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崇祯选择了上吊自杀,十七年的苦撑和煎熬已使他心力憔悴,或许已经承受不住宝剑割喉的剧痛。又一个命运错位的皇帝,又一声生不逢时的哀叹。历史有时很精彩,有时也很无奈。

❻ 为什么说嘉庆皇帝是清朝最悲剧的皇帝

伴随干隆帝“禅位”钟声,“康乾盛世”降下帷幕。嘉庆皇帝,大清历史上一个悲剧皇帝,从父皇手中接过一个“千疮百孔”的帝国,在风雨飘摇中度过他的帝王生涯。

在267年的大清历史中,嘉庆在位的25年只是这漫长岁月链条中短暂的一环,可他身处惊心动魄的动荡时代。康乾鼎盛达到顶点,大清江河日下,开始衰颓和败落;而西方世界摆脱封建桎梏,大踏步地走上资本主义殖民掠夺,给仍在昏暗中的东方古国带来危机与挑战。

“唯其难,方显英雄本色”。永琰登上皇帝宝座,但太上皇仍牢牢地控制着一切,太上皇犀利目光下,永琰的皇上做得很辛苦,对贪臣和珅忍气吞声,甚至自己心爱的皇后病重他不能守候一旁,死了他不敢流露悲伤,害怕和珅密报太上皇自己重情寡孝。

正是在这种艰难之下,嘉庆看清了酿成吏治腐败种种弊端,韬光养晦中酝酿矫正父皇晚年偏信和珅造成歪风邪气。太上皇刚一辞世,嘉庆就一举粉碎祸国殃民的和珅集团,破获大清立国以来最大一桩贪污案。

在王杰、董诰、朱珪、戴衢亨等这些贤臣廉吏辅助下,踌躇满志地全力整治吏治,消弭社会动乱,提倡精简节约,蔑视玉石古玩,一反父皇奢华陋习,开大清一代帝王勤俭简朴的先河。嘉庆把吏治腐败当作心腹之患,杀革降了一批官吏,取得明显效果。

当一个个贪污大案被揭露出来,一道道弹劾奏折放在嘉庆皇上眼前时,他由震惊变为忧心忡忡,又由忧心忡忡变为恐惧,尽管他了解父皇晚年偏信和珅酿成吏治腐败,贪污成风,也决心根治腐败。

但是,当盖子一旦揭开,嘉庆皇上看到的不仅是大清有几个蛀虫污吏,而是整个大厦的根基在腐烂。大清不能亡在我的手里,祖宗的基业不能就这样衰落,嘉庆皇上祭奠亡妻——皇后喜塔腊氏时发出这样的感叹。

从此,嘉庆不敢象亲政初期那样大刀阔斧地整顿吏治,特别是许多案子还牵扯到父皇的声誉,一直生活在父皇的阴影中的永琰,自然不敢触及有损父皇声誉的事。

匡正弊端后一度中兴之势成为昙花一现,反贪愈贪、反腐愈腐,廉吏直臣们见皇上手软起来,忧心如焚,洪亮吉首先站出来直言时弊,上书《千言书》力主大刀阔斧整顿吏治,说到嘉庆皇上的痛处,也就是大清的痛处。

内心负担很重的嘉庆帝不觉就恼羞成怒,把洪亮吉抓了起来。但当逢迎拍皇上马屁精官员请奏杀洪亮吉时,心照不宣的皇上却不默许,只让将洪亮吉流放新疆,后来连流放也不想了,就让洪亮吉归乡,却把洪亮吉的《千言书》悬挂在自己的案头,视为座右铭。

其实,嘉庆帝早感觉到这“痛处”,只是不敢承认罢了,作为大清皇上,嘉庆心里很矛盾,忧郁烦躁笼罩着他。那些他曾经信赖的心腹大臣,要幺撒手人寰,要幺跌倒在腐败上,被他亲自下令杀掉。

他变得越来越“孤家寡人”,越来越孤独,而水患、官逼民反,甚至起义农民竟然攻占紫禁城,这在大清立国以来从未有过的奇耻大辱之事一件件向他袭来。沿海也不安静,海盗时不时地来骚扰天朝大国,大英帝国想在他统治的帝国沿海“扎根”住下,与他的天朝子民做买卖。

嘉庆以秉承祖宗基业为最高宗旨,这样的事他如何放心得下。更有甚者,夷人竟将鸦片运进天朝港口,不法地方官吏收受贿赂,对鸦片放任自流。

鸦片盛行,让嘉庆帝忧心忡忡,甚至王公八旗子弟吸上鸦片,懈怠公务,连宫里的太监也沾鸦片。永琰眼看着他统治的帝国开始走向衰败,也曾意气奋发过,充满信心,想守成祖宗基业、盼中兴、革弊端、整吏治。终究积重难返,无力阻大山之崩陷,挽狂澜于既倒。

(6)中国有哪些悲情的帝王扩展阅读: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简介:

清仁宗爱新觉罗·颙琰[yóng yǎn](1760年11月13日—1820年9月2日),原名永琰,清朝第七位皇帝,清军入关后的第五位皇帝,干隆帝的第十五子。年号嘉庆,在位二十五年。

干隆二十五年(1760年)十一月十三日出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汉族)。干隆五十四年(1789年),封为和硕嘉亲王。

颙琰在位前四年并无实权。干隆帝死后才独掌大权。颙琰对贪污深恶痛绝,他肃清吏治,惩治了贪官和珅等人。但他为了维护政权稳定对统治阶级的肃贪力度有限,以致于收效不大。终嘉庆一朝,贪污问题不仅没有解决,反倒更加严重。

他在位期间正值世界工业革命兴起的时期,也是清朝由盛转衰的时期。这时期发生了白莲教之乱,八旗生计、河道漕运等问题也日益凸显,鸦片亦流入中国。清朝出现了中衰。

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驾崩,庙号仁宗,谥号受天兴运敷化绥猷崇文经武光裕孝恭勤俭端敏英哲睿皇帝,葬于清西陵之昌陵。

❼ 历史上那个皇帝死得最冤

据说,史上死的最窝囊的,是东晋孝武帝司马曜。这位老哥跟大多数皇帝一样,沉迷于声色,成天搂着嫔妃喝酒。一次喝醉了,跟宠妃张贵人吵架,注意,是吵架,不是皇帝训斥妃子,而是皇帝和妃子你一句我一句对骂的吵架。最后司马同学给惹急了,甩出一句赌气的话:“俺不理你了!俺那么多妃子,俺找别人去!”说完,倒头呼呼大睡了。

还在那儿清醒着的张贵人开始琢磨了,老家伙要不理我了?找别人去,那哪儿能行?!现在我这么年轻美貌,你就不理我了,那将来等我老了,还有好日子过啊?!越想越气,越想越不妙,最后,张女士一咬牙,一狠心,招来几个宫女,搬了几床大被子,三下五除二,把还在香甜睡梦中的司马同学给活活捂死了。可怜纯真的司马同学,为了小两口拌嘴得这么一句气话,丢了几辈次才修来的一条皇帝命。

据说,史上死的最离奇的,史春秋时晋国的国君晋景公姬獳。

这老哥是真正掌握生杀大权的一代国君,上了年纪,多少有点老年病。晋国的一位算命先生,大概是活腻味了,跟国君说,您老啊,活不过今年吃新麦子的时候了。姬老先生一听当然不痛快了,到了当年新麦子下来的时候,把算命的招来,捧着饭碗说:你看,你说饿活不到吃新麦子,饿这就吃给你看!不过,你得先给饿死,谁叫你算得不准!说罢叫人把算命的推出去砍了。姬老头子端起饭碗,刚要吃,突然觉得肚子不舒服,跟左右说,不成,饿得先去上趟茅房,说着放下碗出去了。左右侍从左等右等,饭都凉了,还不见国君回来,咋回事呢?私下分头去找,宫里哪儿都找不到,最后,在茅房,发现了姬老先生,原来掉进了粪坑里,已然了。后来有人赞扬说,姬老先生是第一个殉难于厕所的帝王。汗一个;

其实俺心里一直有个疑问,2000多年前的厕所,真的有那么落后吗?连一国之君都要蹲坑,难道就没有马桶吗……再汗一个;一向以文笔简洁有力着称的《左传》,仅用了一句话描写这一事件:“将食,涨,如厕,陷而卒”……狂汗不已。

不记得谁问过我了,什么叫傻缺?我说,好像就是傻帽加缺心眼儿吧。我觉着,以下两位可以竞争死的最傻缺的……

一位是秦国的君王秦武王赢荡(先汗一下,这位国君的名字有够“淫荡”啊)。其实这位国君多好的前途啊,17岁即位,年轻有为,秦国也国势鼎盛,诸侯皆惧。哪儿哪儿都好,就是有点傻缺,喜欢跟人家比力气,见什么都不服不吝,尤其看不得大玩意。23岁那年外出,看见人家洛阳的大鼎,较上劲了,听说姓孟的大力士能举起来,非说自己也能举起来,结果还真举起来了,可是没抗住,掉下来砸断了大腿,搁着当时医疗条件也差点,没过两天就死在洛阳了。

前两天在中体网上看见了一篇文章,还说秦武王举鼎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举重比赛,我汗,那照这么说,赢同学就是有史记载的最早的出国参加比赛献身体育事业的举重运动员喽,看来,虽然傻缺,意义非凡啊……。

另一位最傻缺奖的候选人,不是帝王,但是怎么说也是金枝玉叶呀,汉武帝的儿子,名头够响的吧,广陵王刘胥。这位刘同学也是好胚子,天生的身强体壮,勇力过人。可是您再能耐,也不能喜欢这么变态的活动吧。刘同学不爱金银美女,就喜欢跟狗熊打架。据说他在自己的封地里有一个很大的熊苑,里面豢养着棕熊,灰熊,黑熊,马来熊,白熊……白熊?!谁知道呢。总之,刘同学成天啥也不干,就琢磨着怎么跟熊掐架,还为此请了老师。隔三差五的,进熊苑去揪出一只熊来一顿胖揍,英雄啊!不过哩,英雄也有失手的时候,终于有一天,刘同学遇着厉害熊了,打着打着,被狗熊给挠死了。
你说堂堂汉武帝,多英明天纵啊,怎么趁这么个宝贝儿子……。

当然了,还有一个皇帝,他死的就有意思了,就是明朝四大疑案的"红丸案",说的是明朝哪个皇帝忘了,就是春药吃多了,连驭数女,结果精流不止,最后死亡,真真正正的精尽人亡:)对这几个皇帝来说,他算死的比较值得的一个了

❽ 爱美人不爱江山的帝王有哪些

1、汉光武帝刘秀

刘秀,他推翻王莽政权,建立东汉王朝,即汉光武帝。刘秀励精图治勤政爱民,是历史有名的开国皇帝。光武帝在位期间,为一贤明的君王。同时,也是个情深义重的男人。他此生钟情阴丽华,从未变心。

刘秀的人生最高理想就是当执金吾,娶阴丽华。阴丽华娶到了,刘秀即位后,欲封阴丽华为后,但阴丽华深明大义,她为了帮助刘秀巩固皇位,让郭氏为后了。

可是后来刘秀还是废了郭皇后,立阴丽华为后。此时的阴丽华已是老太婆了,阴丽华也是一生谦德,相夫教子。因为有了她,刘秀专心国事。他们的爱情歌曲里唱的最浪漫的事,与你慢慢变老。同时,也造就了“光武中兴”的时代。

❾ 史上最悲情的皇帝崇祯,你怎么看呢

对于明末崇祯皇帝,人们褒贬不一。褒者,认为他勤政节俭、励精图治,非亡国之君;贬者,认为他刚愎自用、自毁长城,乃咎由自取。

那么,真实的崇祯皇帝是什么样子?


事实上,这对大明来说是绝对的利好,如果答应,极有可能不会亡国,但崇祯不能接受割地的条件,坚决反对。北京城破之前,本来他有南逃南京另组政权的机会,可他宁愿选择留下来守护列祖列宗,最终自缢殉国,展现了不屈不服的态度和“君王死社稷”的担当。

阅读全文

与中国有哪些悲情的帝王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传统武术如何学会日本相扑 浏览:616
3600印度卢比等于多少人民币 浏览:750
印尼浓阴历多少 浏览:306
印度桑瑞药厂怎么样 浏览:300
中国最好的福利院是哪里 浏览:450
去越南做什么边境贸易好 浏览:827
伊朗加油一箱油多少钱 浏览:536
意大利住宿被套什么面料的好 浏览:671
印度为什么不能杀蝗虫 浏览:737
中国哪里采茶最早 浏览:978
印度为什么要实行联邦制 浏览:586
越南盾怎么玩的 浏览:885
中国留学家长怎么教育 浏览:367
印尼有多少个镍矿冶炼厂 浏览:24
印度什么季风降水 浏览:948
意大利维骨力哪里有卖 浏览:202
印度卫生巾怎么改造 浏览:818
中国哪些学院收幼师考生 浏览:356
越南福字怎么写好看 浏览:6
意大利延期居留条过期怎么办 浏览:8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