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为什么发达国家的人能好好排队,而中国人一拥而上不排队
服务商要能一碗水端平,服务公正公开,重新建立民众对秩序的信心
B. 中国人为什么不喜欢排队
我家附近有个十字路口,近来由于小汽车多了的缘故,每逢上下班高峰时,堵车的现象总是经常发生的。我仔细做过观察:主要就是驾车的人心情太着急,不想排队按次序向前行,而是都使足了劲儿往前挤,结果往往是更多的车辆挤在一起,大家谁也过不去,一堵车就是二三时分钟,这大概就是人们不喜欢排队按次序行车的一个恶果。 我不大赞成台湾作家柏扬的“中国人从来都是一个不喜欢排队的民族”的极端说法,但却认为有些自以为是的中国人不喜欢排队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好在物质贫乏的年代早已过去了,人山人海蜂拥抢购商品的壮观景象已经不多见了,但更多的“不排队”现象却依然出现在当今的社会公共生活当中。比如,在三个黄金周里随处可见的“不排队”现象,道路行车中的“不排队”现象,还有某些政治领域里的“不排队”现象,等等,也依然都在继续存在着,让正义秩序的人们忍无可忍但又无可奈何。 一是主观上急躁、排他、缺乏公共精神的群体性格,导致有些中国人“不喜欢排队”。在许多公共场合里,有些人一遇到人多心就发慌,既不愿排在后面慢慢等着向前行,也不愿自己先绕开待人少时再来办事情,而是为了自己先办事,从考虑那些排在前面的人们是个啥心情,于是就想方设法不排队。 二是主观上唯我、特权、损人利己的意识泛滥,导致有些中国人“不喜欢排队”。在淡化了“斗私批修”和“大公无私”的政治教育后,一些中国人的唯我、特权、损人利己的意识得到了空间的释放,唯我独尊,唯我独享,渴望特权,玩弄特权,贪天之利归于己,损公肥自,损人利己,等等,已经成为当今某些中国人公开标榜的道德行为准则,所以,在某些公共场合不排队,也就成了家常便饭的事情。 三是主观上不讲规矩、不遵守秩序,导致有些中国人“不喜欢排队”。时下,有一种思潮颇有市场,这就是把不按规矩办事当成自我标榜的所谓经验,还动不动鼓动别人不要墨守陈规、循规蹈矩。在这种思潮的影响下,许多中国人在某些公共场合越发不讲规矩、不遵守秩序了。于是,“不喜欢排队”也就成了当下某些中国人的“共识”。 四是客观上公共管理不到位,道德舆论丧失谴责功能,助长了有些中国人“不喜欢排队”。 在中国人普遍缺乏自律意识、缺乏自觉遵守公共秩序的大前提下,当前一些地方的社会公共管理严重存在着不到位的问题,加之目前社会道德舆论失去批评谴责功能,这样就在客观上助长了那些“不喜欢排队”的中国人越发不排队。比如,在黄金周里出现的管理不到位问题,会使 “不排队”现象日益加剧;道路行车中的管理不到位问题,会使行车“不排队”堵车塞车现象日益加重;还有某些政治领域里的管理不到位问题,会使某些“不排队”、无序混乱现象有增无减,等等,不仅仅如此,公共管理不到位还会由此产生放任失控效应和辐射带动效应,势必会由此使中国人的“不排队”现象更加严重。 看来,要解决中国人的“不排队”问题,途经只有两条:一是强化教育,激发每个公民的自觉性;二是强化管理,让那些应该到位的管理措施全部到位,宽严结合,奖优罚劣,双管齐下,定能奏效。
C. 急!跪求答案!为什么国人坐公交车不排队,点餐却严格按照顺序
中国人太多 大城市里面的人大多数还都是外地务工人员,素质学历都跟不上,你可以去调查调查底层打工者学历都在小学-初中,这个方面就太多了,重男轻女导致超生又无能力抚养,就只能错学。学习是人们素质的基本了,如果100个人在等车50个人在排队,只要有几个人不排队 人们就想蜜蜂一样蜂拥而上,这就是素质。
D. 中国人为什么惹人厌:不排队
凌宸 中国人在世界上享有一个绰号,叫“不排队的民族”,这种不名誉的称呼绝不是别有用心的偏见,而是来自于对现实的观察与事实的总结。 有没有发现,在中国坐公车,就像是一场肉博战。每当公交车驶来,从来不会是排好队秩序而上,而是个个争先恐后唯恐不及。车门一打开,乘客们蜂涌而上,人人都用尽九牛二虎之力,只为挤进空间狭窄的车厢,惟恐成为留在站台的衰人。 还有乘火车,每次进站,都像是重温一遍丧权辱国中国近代史。候车室还没剪票,就黑压压的一大群人挤在前面,宁可伸颈企头的张望,前推后挤的卡位,也不愿在旁边的空椅上稍事休息。待到工作人员开始剪票,人群便骚动起来,里三层外三层的围了上去,挤得个水泄不通,只想从铁栅门争先而出。来到过道上,又是拖家带口的疾走狂奔,外加大包小包肩扛手提,让人很有一种逃难feel。而在月台登车时那副兵荒马乱的动静,呼爹喊娘的嘈杂,还有担心身上皮包和证件被窃走的高度警戒,脸上流露出的紧张与惊惶,都很有历史的深度与现实的广度,而这一刻离火车开动还足足有半个小时。 即使偶有运气碰到排队状况,也要面临随时有可能插队的人,他们对早已成列的队伍视而不见,毫不在意先来后到的社会秩序,把老少皆知的社会公德踩在脚下,不是带着一股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霸气昂首挺胸地向目标挺进,就是施展着浑身招数见缝插针的迂回绕进,受指责而不让,遇挫折而不退,身形油滑得像泥鳅,面貌是那么的“鼠辈”,平时一个个在权力高压下连屁都不敢放的奴民,此时却摇身一变为彻头彻尾的“个人自由主义者”,那急功好利的嘴脸,贪得无厌的心情,自私自利的性格,在不排队的争先恐后中展现得淋漓尽致。 必值一提的还有闯红灯。说来也奇怪,很多中国人从幼稚园就知道了红停绿行的交通规则,然而从他们的表现来说,好像至死也不打着老实遵守。明明还是马路上还是红灯的状态,明明眼前还有疾驰过往的车流,明明身边还有等待通行的路人,然而他偏要义无反顾的走出去,投身于一场交通的生死竞赛中,任凭交警协管对他吹哨示意也拦不住劝不回。这种“道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无畏精神,到底是中共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在他身上完全失败,还是如司机怒火中烧的暴骂“赶着去投胎呀”,是个饶有趣味的社会学问题,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平时一大堆在中国官场用来华而不实的词语,用在闯红灯倒是恰如其分的贴切:奋不顾身、发愤图强、急起直追、见贤思齐、力争上游、排除成难、披荆斩棘、全力以赴、身体力行、勇猛精进、知难而进、一马当先、迎头赶上、只争朝夕……让人顿悟中国人在投机取巧与弄虚作假上面,总是极具“先进性”,创造力惊人。 中国人的恶习,不仅在国内如此,更是名声远播在外,比如在台湾日月潭的景点石碑,就被当地人笑称是“吵架石”,因为大陆客到此,为了拍照经常上演“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的闹剧,台湾当局为了解决这一不雅现象,不得不在日月潭四周把石碑多立,然而中国人不排队的问题根深蒂固,分散人流并不能治本,吵闹打骂还是时有发生。 不客气的说,谁要解决了中国人的排队问题,凭此贡献完全有资格获得诺贝尔和平奖。中国政府也试图在这上面有所作为,在二零零八奥运会期间,为了向全世界展现中国的“盛世”之貌和泱泱大国风范,而不是乱七八糟的一个劣质中国,官方特地雇佣了一批“排队工作者”,装模作样地在商场排队,以试图潜移默化的影响人民。但中国政府显然低估了民众的应变能力,刚才还在郑重其事地宣誓排队,一到发礼品的时候就场面突然混乱,翌日就成为一条笑料在海外媒体刊出,成为老外茶余饭后的谈资。当然,不能一棍子全部打死,确有一些队伍经过公安武警押阵在奥运期间取得短暂成功,但外国人一走就故态复萌,毛病再范,不排队依然是中国人基本生活行为准则,但或许中国政府本身也无意解决这个问题,只是临时抱佛脚为了短期效果,不然那个正常的政府会采取这么荒唐的手段来治理乱象呢? 中国人不排队的情景在社会中比比皆是,无论是车站、商场、公园、剧场、也无论是早晨、午间、下午、傍晚,随时随地都在发生,没有地域限制,也无时差分别,当然也有没年龄、性别、阶层、职业等区别,可谓大小通吃,男女并举。许多欧美人都很奇怪,为什么自诩文化博大精深、拥有各项传统美德的中华民族不采取排队这么一种最有效率,最为公平,也最为礼貌的方式来解决,非要你死我活的争个没完,如同蛮荒时代的畜生一样,采取最野蛮、最粗暴、最落后的方法?这是因为他们不知道,不排队,其实是每一代中国人最基本的“集体回忆”。因为中国历史,败多于盛,乱多于和,代代人兵荒马乱,一朝朝颠沛流离,多时是生活在“前无去路,后有追兵”的紧张状态中,餐风露宿号寒啼饥是常态,尸横遍野易子而食也不鲜见,生存的艰难困苦,世间的黑暗恐怖,早已熨烫于记忆之中,嵌入于灵魂之里,辈辈流传代代叠加,早已成为中国人的生存基因,文化传统与行为习惯,也即柏杨所说中国酱缸里的酱之一层。 所谓生活,即是生存,所谓存在,就是顾得了自己,就顾不得他人。所以中国人不排队之恶习,透过表面现象力挖深掘,其实正是内心缺乏安全感的真实写照,也即人格极端自私的真实反应。在一个缺乏法治、民主、自由的社会,自然也毫无安全、公正与保障。
E. 中国人为什么不喜欢排队
中国人不喜欢排队,更不习惯排队。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小时候买电影票。那时候文化生活贫乏,看场电影就算是高档次的娱乐活动了,电影票就常常显得紧张。人们买电影票是从来不排队的,那几乎就是身强力壮者的一场角斗。电影院的售票窗口小得刚好伸进一只手,可拥挤在它前面的却是人山人海。经常是没买到票的挤不进去,买到票的挤不出来。如果遇到新电影首次上映,单独一个人想买到票几乎是休想,于是一些聪明人想出个办法,几个人组合在一起,挑出一个身体结实灵活的人来,把他抬起来直接抛到人群的头上,根本不顾下边人的哭叫。等买到票从众大腿下爬出时,往往是气喘吁吁,衣衫零乱,手中的票已经成了一个湿乎乎的纸团儿。
现在,社会虽然有了巨大的进步,可是不排队的现象还是屡见不鲜。尤其是现在的节假日,我看到虽然国内一些旅游区人满为患,但遇事排队的场面竟然难得一见,劝导游客排队已经成了景区工作人员的“艰巨任务”。有时候即使不得不排队,也经常是乱哄哄一片。大家在队伍里也互相拥挤,你扳着我的肩膀,我抱着你的腰,生怕别人“加塞”。一语不合大打出手的事儿也常有。
经常看到世界上许多国家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人们无论购物买票还是乘车,都在静静地排队,甚至只有两个人的时候也是如此。那队排得也文明,轻松随意,有时候甚至看不出是在排队。
记得苏联在解体的那段时期社会动荡,经济极度萧条,商店货架经常是空空荡荡。甚至有些地方连面包都供应不足,去晚了就会因买不到面包而挨饿。但即便如此,人们还是在排着队,后面的没有买到也只是在失望中默默地离去。对此我在心底不免暗暗敬佩。
为什么中国人不喜欢排队呢?对此有人恨铁不成钢地说,不排队是我们国民素质差的表现,是一个改变不了的民族习惯。梁实秋先生就并不以为不守秩序不排队是我们民族性,认为生活习惯是可以改的。记得早年他在文中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情:“抗战胜利后我回到北平,家人告诉我许多敌伪横行霸道的事情,其中之一是在前门火车站票房前面常有一名日本警察手持竹鞭来回巡视,遇到不排队就抢先买票的人,就一声不响高高举起竹鞭飕的一声着着实实地抽在他的背上。挨了一鞭之后,他一声不响地排在队尾了。前门车站的秩序从此改良许多。”对此事他感想复杂,既对日本人的行为极为愤恨,又对国人的不争感到痛心,不禁叹道:“难道真需要那一条鞭子才行么?”
排队实际上是正义与公平的象征,是对规则和秩序的认可。但是做任何事情都“不排队”,在我国无论是历史上还是现在,无论在官场还是在民间,往往是一种被许多人推崇的成功哲学。这点从民间流传的俗语中就可以看出,什么“胜者王侯败者贼”、“人无横财不富,马无夜草不肥”、“脸皮厚吃个够”、“规矩都是人定的”、“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等等。
排队状况如何,同时也是一个社会政治秩序经济秩序状况的反映。比如提拔干部的排队方式应该是考察一个人的德能勤廉绩;一个工程项目让哪个企业去做的排队方式应该是看这个企业的能力和工程质量如何。如果不去“跑官”就得不到提拔,不去“操作”就得不到项目,谁还会去排队呢?如果不按规则做事,就处处碰壁,按规则做事则处处顺利,那么,谁还能不去排队呢?有形的不排队其实是隐藏在社会生活后面无形不排队的反映而已。
F. 文明古国的中国人为何没有排队的习惯
中国人从小接受的是应试教育,而不是素质、人格教育,几百年,几十年养成的恶习,形成了中国人性格中的一部分,突然进入文明社会,学做文明人,岂不是太难为中国人了。
G. 中国人为什么总是不爱排队呢
这是一种习惯,也有环境的影响。
H. 为什么中国 大部分穷人不喜欢排队等待,喜欢吵闹,而大部分有钱人却喜欢安静排队呢
你说的不对,素质确实和钱有关系,因为有钱就容易接受更高等教育,但是淳朴善良也是素质的一种,你说的排队,目前中国大部分人还是挺好的,不分有钱没钱,农民工素质也挺高,我爸那一班混工地的给主家家里维修管道设备,出门的时候都给人家打扫干净,脚印手印灰尘都不留。至于喜欢吵闹,好像是中国人的天性,到哪里都挺热闹的。
I. 中国人不懂得“排队”吗
作者说:“我过去的经历是,只要是有一群中国人的地方,就会出现严重的插队现象,无论在大陆或国外皆如此,在香港迪斯尼乐园,大陆旅客一有缝就钻,完全不理会是否碰撞到排队的儿童,还一副“你不会插队是你笨”的表情,即使在新加坡,上洗手间或买东西不排队的,一听口音,往往很明显是中国人”。 中国人插队,因而认定中国人不会排队,不懂得排队,这次看到世博做到有序排队,因而特别的惊喜、最大的惊喜,认为中国人“居然”会有秩序排队了,懂得排队了,这种话让国人听了并不舒服,难道中国人连排队都不懂,其实这里带有一点误解。 中国人插队是个别现象,中国人会排队是常见的现象,巴金的〈死去的太阳〉中有这样的句子:“终于下了动员令,接着便是排队的工作,两个人排成一行”,其实在这以前,中国人排队领救济粮,早己见之于〈水浒〉。在其它许多文艺作品中,都有不少排队的描写,中国人不是刚懂得排队的。我们上了年纪的人,怎么会忘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排队恁票购物的景象。中国人口多,难免会出现拥挤,有时就自觉排起队来,那位作者看到中国人有序排队,感到“最大的惊喜”,其实是他对中国了解还不够不深。 中国是个文明古国,也是早就“懂得排队”的古国,也是早就懂得文明守序,我们古人几千年前就有很多关于文明方面的言论。今天世博上千万人有序排队,如果没有平时文明素质的积累,能做得到吗?这位作者说,上海世博虽有如传言般人龙很长,却井然有序。他在排俄罗斯馆的时候,身后一对小情侣边等边哼流行歌曲,他安静地欣赏。作者对世博做到有序排队,感到这是上千万参观者和组织者、布展者共同努力的结果。 但我们感到世博184天,现在只过去50多天,世博预计接纳7000万参观者,现在只接纳1500万,前面的路还很长,还要继续努力,把文明办博持之以恒,坚持下去,给外国人留下一个好印象。 (责任编辑:年巍)
J. 生活中总有些地方要排队,这是为什么呢
生活中总有些地方要排队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1、服务的人员少,服务对象多
社会的服务资源是有限的,设置过多的服务窗口在服务真空期会浪费大量的资源,而设置合理的服务窗口就需要服务对象有序排队一次接受服务。
2、服务时间集中
服务行业的工作人员也有工作时间和休息时间,所以服务时间就会比较集中,这样就需要排队。
3、排队体现公平
当受到不公平的待遇,排队的人会感觉等待的时间更加漫长。相反,如果坚持排队中的公平,坚持先到先服务的原则,不仅会使我们心理上的等待时间缩短,还会使等待的服务升值,进而再次缩短心理上的等待时间。如今在银行办事,都是叫号排队,而且环境也舒适,所以在银行因排队而吵架的现象很少出现了。
(10)中国人为什么不排队扩展阅读
中国人不喜欢排队的原因:
在中国,排队更多意味管制约束,我们从小就被教育,不能干等,抢不到就饿肚子,所以做什么都要争、要抢。
中国人似乎总在赶时间。最爱"快进",狂点"刷新"。评论,要抢"沙发"。寄信,最好是特快专递。拍照,最好是立等可取。坐车,最好是高速公路、高速铁路、磁悬浮。坐飞机,最好是直航。做事,最好是名利双收。创业,最好是一夜暴富。结婚,最好有现房现车。排队,最好能插队。
其实一个社会的成员是否善于排队,在于这个社会对公正的看法。如果你从小到大不断听人灌输排队的必要,但在现实生活里面却发现很多人不用排队就能拿到你想要的东西,就会心有不甘。
中国人以不排队"知名",英国人却以排队闻名,英国人是欧洲最善于排队的民族,英国人对秩序有着迫切的渴望,由于排队能够公平分配时间而且可以避免乱糟糟的环境,因此在英国人看来,排队是公平的,是处理解决不必要竞争的合理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