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
各时期的主要文学样式
1、上古时期:神话传说。
2、先秦时期:散文(历史散文、诸子散文)。
3、两汉时期:辞赋、乐府民歌、历史散文。
4、魏晋南北朝时期:诗歌等。
5、唐代时期:诗。
6、宋代时期:词。
7、元代时期:曲。
8、明清时期:小说。
中国古代文学史是中华文明最值得自豪的瑰宝。中国几千年来的的封建王朝促进了中国传统文学的繁荣发展,唐诗、宋词、元曲的繁荣发展,配合其他汉乐府、歌赋等百家争鸣,形成了悠久灿烂的中国古代文学史。
而鸦片战争带来的变局,使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西方文化开始涌入,带来无数新的灵感。从此中国文学开始向救亡图存、改良社会等方向发展,形成近代特色的文学。
(1)中国古代文学史如何体现民族特征扩展阅读
在我国文学史上,诗人词家多若繁星,他们或因风格相近,或因时代相同,或因同乡好友,或因父子师生,而各自被归人不同的流派。这些流派、有前有后,有大有小,地位也有高有低。了解和熟悉它们,对于诗歌欣赏是大有裨益的。
1、【屈宋】
屈宋指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屈原和宋玉。他们都是“骚体”的创始者和代表作家。屈原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诗人,代表作品有《离骚》等。宋玉写有《九辩》《风赋》等。他们的诗篇在艺术形式上有不少相似之处,如多用楚国方言,多依楚国音律,大都具有奔放而华美的风格。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高度评价说:“屈宋逸步,莫之能追”。不过,屈宋虽并称,也有共同之处,但成就的大小却不能相提并论。
2、【汉赋四大家】
汉赋四大家是指司马相如、扬雄、班固、张衡四人。这四人都有多篇代表性的名篇传世,在当时及后世文坛影响深远,是汉大赋的最高成就者,标志着汉大赋的内容、风格的成熟。
3、【三曹】
三曹指汉魏曹操与其子曹丕、曹植的合称。因他们父子兄弟在政治上的地位和文学上的成就,都对当时的文坛很有影响,是建安文学的代表,所以后人合称之为“三曹”。
4、【建安七子】
建安七子,是汉建安年间(196—220年)七位文学家的合称,包括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这七人大体上代表了建安时期除曹氏父子(即曹操、曹丕、曹植)外的优秀作者,所以“七子”之说,得到后世的普遍承认。
⑵ 学习中国文学史后的心得体会
通过学习《中国文学史》不但使自己欣赏到了各个年代的文学作品,并且增长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习到了古人优秀的情操。
中华民族历史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的过程中就像是给了我一把开启中华文学的钥匙,学习这学期的中国文学史中,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魏晋南北朝文学。
从魏晋开始,历经南北朝,包括唐代前期,是中国文学中古期的第一段。综观这段文学,是以五七言古近体诗的兴盛为标志的。五古在魏晋南北朝进入高潮,七古和五七言近体在唐代前期臻于鼎盛。
(2)中国古代文学史如何体现民族特征扩展阅读
中国文学,除了因为汉文字语言具有自己的特征以外,还具有它自己的独特文学观念体系。这种观念体系受中国传统的思想体系所支配,其思想渊源在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派。
以孔、孟为代表的儒家思想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影响中国的民族性格和文化思想。其一,是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核心的入世思想;其二,是以“仁、义、礼、智、信”为标准的道德观念。
其三,是以“天、地、君、亲、师”为次序的伦理观念;其四,是以“允执其中”(《论语》)为规范的中庸哲学。在这种思想的支配下,诗文以教化为功用的中国文学在内容上偏重于政治主题和伦理道德主题。将文学视为政治的附庸和说教的倾向一直被当作一种无可非议的倾向。
⑶ 《 中国古代文学史》简介急急急
《中国古代文学史(上中下册)》内容为:中国文学史的编写,开始于二十世纪初。目前已知的中国文学史着作,最早有两部:一是黄人(号慕庵,1877年一1914年,江苏常熟人)的《中国文学史》,国学扶轮社印行,编写于作者在苏州东吴大学执教期间(1900年一1914年),可惜印行时未标明出版年月。一是后来被人们视为第一部中国人自编的文学史,即林传甲(字归云,1877年一1921年,福建闽县人)的《中国文学史》,武林谋新室出版,日本宏文堂印刷,一九一。年初版,这是他在京师大学堂师范馆执教时所编的讲义。此后国人相继编写出版的中国文学通史,至上世纪末,大约在二百部左右。这些文学史着作,虽精粗、因创程度不一,大都能适应当时的需要并为后出者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但其价值亦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步缩小。这原因就在于:古代文学作品与古代其他历史资料不同,其他资料只能是历史的、过去了的;而古代文学作品则既是历史的,又是现实的。
⑷ 学习文学史,特别是中国古代文学史的具体意义是什么
了解传承古代的文化文明,理清汉语文学发展的脉络。重要的是在学习的过程中,通过读大量的古代文学作品,去尝试感受古人的心境与思考,重温他们的情感和志向。。提高自己的思维方式,让自己的精神得到生长。。。因为古代人面对的很多问题,对生命的困惑,在我们现在也是要面对的,你可以从中找到答案。。重要的是同感力。
⑸ 中国的古典文学有什么特点
(1)注意人物行动、语言和细节的描写;在矛盾冲突中层示人物性格;人物性格单一,少变化;把刻画人物的行动、语言和具有典型意义的细节作为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手段,而很少涉猎人物的内心世界。
(2)情节曲折、故事完整。如唐传奇布局雄伟,情节发展有戏剧性,头尾完整,复杂矛盾冲突始终围绕一条主线。
(3)语言准确简洁、生动流畅、富于个性化。如《水浒传》中对鲁智深拳打镇关西的描写就是一例。
(4)叙述时常带有说书人的印记,行文常是说书人的叙述口气,如“看官听说”、“且把闲话休提”、“只说正话等”。
⑹ 谈谈你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的感受体会与收获。
写作思路:可以运用举例子的手法来叙述,分别列举古代名人的事迹来加以佐证,比如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让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都为此而骄傲,欣赏到了古代文学的艺术,而且增长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熏陶我自己个人的情操等等。
正文:
学习阶段的众多科目中,我最钟意的是中国古代文学史,因为这是一门兼有文学和史学性质的科目。我通过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特别是听取丁楹博士每一节课的精彩讲授,不但使我自己欣赏到了古代文学的艺术,而且增长了历史知识,更重要的是熏陶我自己个人的情操。
中国古代的文学作品是世界文学宝库中一颗耀眼的明珠,让我们炎黄子孙祖祖辈辈都为此而骄傲。且看,绝大多数孩子从小就会背诵“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又如“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些千古名句更是跨越时空,流传至今。如《诗经·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为广大青年男子所用,向追求心中的女神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意。
屈原《离骚》名句“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鼓励着多少的人奋发图强。又如李商隐《登乐游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为多少人借鉴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感。虽然我是一个文科生,也接触不少的古诗古文,但我面对这些古文化,仍像对藏在盒子里的宝贝一样,怀着一种崇敬,好奇的心理,想深入一探其究竟,却又不得不止步于自身浅薄的知识。
但是,丁博以其幽默的语言艺术,深厚的专业知识讲授中国古代文学史使我培养了浓厚的兴趣。丁博在授课过程中对古诗词信手拈来,朗读古诗词感情饱满而富有节奏感,令人钦佩。特别是丁博善于把讲授的内容结合自己的个人经历或者时下流行文化进行授课的方式,幽默有趣,容易激发学习兴趣,让人记忆犹新。
丁博带领我们遨游自先秦到明清的文学世界过程中,我品味了情深景深,风神摇曳的“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感受楚国诗人屈原的悲愤忧郁;体味文人在汉末社会追求的幻灭与沉沦,心灵的觉醒与痛苦。
了解唐五代的王维,李白,杜甫等诗人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创造的高峰。在众多的诗人大家中,我个人比较欣赏的是曹操这位枭雄,听完丁博介绍他的诸多文学作品,特别是《短歌行》,我总会被他的文学才华折服。
《短歌行》这首出色的政治抒情诗,表达方式委婉曲折,情感几经起伏,充分表达诗人内心情感,抒发诗人的胸怀和壮志。诗中有忧郁,有感慨,有激情,比喻生动形象,语言质朴自然,让读者融入诗的意境中,真切体会诗人的感受。
我个人觉得学习中国古代文学史不仅仅要掌握中国古代着名作家,作品,更重要的是要了解文学体系,了解中国文学的起源,发展,繁荣的文学史过程,文体演变和文学现象,能够对中国古代文学思潮学会从宏观的历史角度对古代文学作品进行分析。
苏东坡曾有言“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在信息量巨大而且便捷的当今社会,我们不应该放下书本,该多读代表着传统文化的古经典,“腹有诗书气自华”,在阅读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知识的影响,让书卷气来点缀生活的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