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谈谈你认为中国特色城市化道路应该怎么走急用!!!!
中国目前城市化的比例仅为43%,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但是,每年中国城市化将增长一个多百分点,速度是中国历史上前所未有的。我以为,上海世博会我们所要追求的主要目标之一,是要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的道路。
上海世博会的主题是:“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个主题受到全世界的欢迎,因为在今天的世界上,城市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课题。
城市的出现已有几千年的历史。然而,今天城市化究竟应如何进行确实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重大课题。今天的世界城市化的模式,大体上是西方创造的。但是,这个模式到了一个需要大反思的时候了,因为世界正处在一场新能源革命、新产业革命和新的生活方式革命的前夜。推动这三场革命的有三大因素:一是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它们的人口大约有33亿,据估计,2020年全球中产阶级人口可能会达到20亿人,新增加的大部分是来自正在崛起的发展中国家。这与过去有很大的不同,因为西方国家崛起的时候,它们的人口是有限的。二是资源瓶颈。发展中国家的崛起如果再沿用发达国家的那种模式,地球上没有那么多资源。有人估算过,如果中国沿用美国的发展模式,需要三个地球才能供给中国所需要的资源。三是气候变化的压力。当今世界的气候正在变化,世界上600名顶尖级科学家,经过多年的研究得出的结论是,气候变化主要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全球气候在继续变暖,如果不采取有效措施来扭转这个趋势,人类将面临灾难性的后果。
2008年底,我先后去了美国和香港出席国际会议。我听到美国人香港人都对我说,中国一些城市建设正在重犯美国当年的错误。美国的城市都经历过一段“摊大饼”发展时期,人们富裕起来后就迁出市中心,搬到远隔城市几十公里的远郊区去居住。因为,远郊区空气好,绿化面积大,这些富人在远郊区建了很大的房子。他们每天花费两、三个小时开汽车往返于远郊区和市中心的办公地之间。久而久之,美国人发现这种生活方式并不令人羡慕,因为每天两、三个小时花费在交通上使整个生活变得极为紧张,而且能源消耗比在市内居住增加了好几倍。现在许多美国人已经放弃了这种生活方式,又重新回到了城市里。城市的环境也随之改善,每天乘地铁上班,半个小时就够了。两种生活方式比较一下,前一种是不可持续的,后一种是可持续的,而且后一种生活质量要比前一种好的多。在美国人开始纠正他们过去错误的时候,我们中国不少城市却在重蹈昔日美国错误的覆辙,这不仅会造成极大的浪费,而且与时代潮流相左。
世博会不是广交会,世博会不卖商品。世博会是一次理念的大展示、大交流。上海世博会参展国家的数量是破历史纪录的,各国都会展现各自对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的理解,各国都会展现自己城市化的最好成果和失败的教训。我相信,正处在城市化高速发展的中国,一定能够博采各家之长,找到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城市化的发展道路,真正做到“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老百姓住在城市里,感到心情舒畅、生活安逸,人和自然和谐相处。这可能是我们抓住了这次百年不遇机遇的最好体现,不仅有益于中国,而且更有益于全世界。 (责任编辑:刘鎏)
㈡ 中国城市化率达到50%之后,怎么走
目前的城市化,资金都流入了房地产和地方融资平台两个地方,他们犹如两个毒瘤,吞噬着健康的经济发展,使之越走越远。当前,中国的城市化,应当吸取国外的经验教训,坚持农业产业化,摒弃小农经济,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到城市的过程中,政府应当提供足够的引导和协助,关注新进市民,而不是一味排斥,不仅在住宅方面,也在创业。工作等方面,使得他们有出路,通过几个世代的奋斗,形成一批中产阶级,让其成为经济兴盛发展的强大动力。
㈢ 中国城镇化的未来怎么走
据报道,在日前的相关会议上,中国领导人指出,建立更加有效的区域发展协调发展机制,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同发展的格局,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要在城市群的大框架下,加快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就意味着重点它也是在2035年以后,在城镇化水平大幅度提高的同时,要解决城镇化质量提高的问题,要解决两亿多农民工如何在城市中如何真正的转化成市民。
希望中国城镇化建设可以早日实现!
㈣ 中国应该走怎么样的城市化道路
城市化是"人类生产与生活方式由农村型向城市型转化的历史过声,主要表现为农村人口转化为城市人口及城市不断发展完善的过程。"
根据国际上其他发达国家的经验,只有大城市才能具备与世界进行分工交流所需要的完善的基础设施;只有大城市才能有足够的产业集聚和经济规模参与全球性的城市间竞争。21世纪将是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意味着全球城市圈间分工、交流、合作、竞争诸关系的日益强化。从某种意义上而言,21世纪国际竞争的基本单位既不是企业也不是国家,而是大城市圈。所以中国要想在21世纪的世界竞争中获胜,必须放弃计划经济时期形成的城市格局和粗放型的经济发展方式,走集约型的城市化道路。
http://www.dajun.com.cn/dachengshi.htm
㈤ 我国城市化的主要途径是走什么道路
中国城市化进程当中的农民工户籍市民化问题,是中国城市化进程当中非常特殊的问题,也是非常紧迫、各级政府感到非常困扰、社会各界非常关注,但是在短时期内又不可能用一种政策、一种模式完全解决的问题。 城市文化遗产景观与保护,这是全世界在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的普遍问题,也是处理现代化与历史文化传统关系的问题。对中国这样一个有着几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家来说,这个问题的解决在现代化进程中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此次论坛将对这两个重要问题的解决作出贡献。 城市化是中国现代化绕不开的问题 城市化是伴随着工业化发展起来的,城市有几千年的历史,但是一直到近代产业革命以后,城市的规模、城市的功能才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城市才成为经济发展的中心和整个社会经济发展的带动的力量,也就开始了近代意义上的城市化的进程。自工业革命以来,城市化进程是一个必然的趋势,1800年全世界的城市人口只占总人口3%左右,过了100年,到1900年,提高了大约十个百分点,即13-14%。20世纪经过两次世界大战,在世界大战期间,城市化发生停滞扭转,即使如此,这一百年全世界城市化率还是有非常明显的提高,到2000年已达到48%。 根据国际经验,一个国家城市化水平占30%-70%的时候是发展最迅速的时期,现在我们中国正处在这样一个时期,可以说城市化是最近30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动因,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一个非常大的空间,这是一个积极的方面。
㈥ 未来的中国城镇化道路该怎么走
?一份国家层面上的规划给出了答案。 本报获悉,由国家发改委牵头,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建部等十多个部委参与编制的《全国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将于今年全国两会前后对外颁布。该规划将涉及全国20多个城市群、180多个地级以上城市和1万多个城镇的建设,为新型城镇化提供了发展思路,提出了具体要求。 按照上述规划,未来中国新型城镇化建设,将遵从“公平共享”、“集约高效”、“可持续”三个原则,按照“以大城市为依托,以中小城市为重点,逐步形成辐射作用大的城市群,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要求,推动城镇化发展由速度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型”。 具体到对新型城镇化的战略布局,更进一步的规划是,在东部地区,优化提升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城市群,逐步打造更具国际竞争力的城市群;在中西部资源(9.51,-0.10,-1.04%)环境承载能力较强的地区,培育壮大若干城市群。在此基础上,优先发展区位优势明显、基础条件较好的中小城市,有重点地发展小城镇,把有条件的东部地区中心镇、中西部地区县城和重要边境口岸逐步发展成为中小城市。 新型城镇化建设将创造新需求,本报了解到,围绕未来城镇化战略布局,下一步国家将统筹推进铁路、公路、水运、航空、输油气管道和城市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以此来发挥其对城镇化发展的支撑和引导作用。 为破解城镇化的改革难题,未来除了将大幅度提高农村征地补偿,改革土地管理制度之外,还有可能在全国统一推行居住证,而这样的改革,势必也会对解决收入分配、扩大内需等问题起到积极的推进作用。 实施“城市群”战略 十八大之前,对于城镇化建设,十六大提出了“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十七大的进一步补充是,“按照统筹城乡、布局合理、节约土地、功能完善、以大带小的原则,促进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业内人士普遍的说法是,十八大提出“新型城镇化”,是在未来城镇化发展方向上释放出了“转型”的“新信号”。 从1978年到2011年,城镇人口从1.72亿人增加到6.9亿人,城镇化率从17.92%提升到51.27%,虽然从表面上看,中国城镇化建设已经达到世界平均水平,但背后潜藏的诸多矛盾、问题也日益凸显。 目前中国城镇化率统计是以常住人口计算,按照这样的算法是已经突破了50%,但如果按照有城镇户籍的人数,按照政府提供的教育、医疗、社会保障等公共服务水平来说,中国的城镇化率大概只有35%-36%。官方统计的数据是,在城镇打工的2.6亿的农民工中,真正在城市购房的还不足1%;大约有1.59亿在城市工作半年以上的农民工及其家属是处于“半市民化”状态。 户籍制度引发的矛盾之外,中西部地区城镇化发展的滞后,以及近年来一些城市出现的交通拥堵、住房紧张、环境污染、事故灾害等问题,对各级政府城市治理能力也形成压力和挑战。 在2010年底中央向各省印发的《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中,决策层就释放出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信号,其中最为明确的是提出了要构建以陆桥通道、沿长江通道为两条横轴,以沿海、京哈京广、包昆通道为三条纵轴的“两横三纵”为主体的城市化战略格局,要在推进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地区优化开发的同时,形成三个特大城市群,在哈长、江淮、中原、长江中游等地区形成若干新的大城市群和区域性的城市群。 目前由国家发改委牵头编制并将于全国两会前后颁布的《规划》,就是在《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的基础上,对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做出的更为长远、更为清晰的战略布局。 土地制度是障碍 按照一些业内专家的观点,要破解中国城镇化的改革难题,现行的土地和户籍管理制度是两个绕不开的障碍,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副院长郑风田、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城市和小城镇改革发展中心主任李铁等对此开出的药方是,户籍制度、土地制度改革要联动,户籍方面,先让长期在城市打工的农民工能够市民化;土地方面,要提高农村征地补偿,逐步实现农村集体土地同权同价参与城镇开发。 郑风田表示,由于受户籍的限制,目前处于“半市民化”状态的农民工,享受不到城市的教育、医疗、社保、住房等服务,官方统计的超过50%城镇化率实际上是半截子的城镇化,户籍制度背后反映的是城乡差距、地区差距和工农差距,如果户籍改革制度能较快到位,将为实现十八大提出的收入倍增目标提供良好的机遇,会推动中国经济继续高速增长10年甚至20年,相反,则会进一步拉大城乡差距,带来更大的社会矛盾。 李铁认为,中国实行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已经50多年了,由于上世纪80年代未能同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现在积累的矛盾和问题已经十分严重,当务之急是把攻坚的改革和阻力较小的改革能够分头推进,比如,目前举家迁徙到城镇的外来农村人口就有4000万人,如果能够先让这批人真正市民化,这样,既可以减少城市户改压力,也会彻底解决长期积累的矛盾。 郑风田、李铁等专家都认为现行的土地制度是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最大障碍。由于城乡差距很大,农民工在城市买不起房子,很多人挤在一块,住的是“老鼠窝”,而他们老家的房子是“空心村”,耕地也被荒芜了,这是对土地资源的极大浪费。土地改革应该尽快破除政府垄断征地,实行同地地权同利,让农村的集体建设用地能够真正入市。 李铁对土地政策进一步的分析是,现行政府垄断征地模式,更多的是维护和支撑了城市居民的利益,让城市居民在二次分配中利益最大化。这种模式最为严重的后果是城镇居民的利益会被固化。于是形成了大量的视觉城市、景观城市、生态城市,而形成这样的现状下,城市就很难让低收入的“农民工”来分享城市公共服务的蛋糕。 李铁表示,征地制度改革就是要提高农村土地的价格,而且要让土地的收益更多进入农民自己的口袋。 与郑风田、李铁等专家的观点相一致,全国政协经济委员会副主任厉以宁也认为应该尽快解决农村土地资源严重浪费问题,“当前最要紧的就是给农民承包土地的使用权证、宅基地的使用权证和房产证”。
㈦ 试述中国城市化道路的选择
中国的城市发展方针策略的演变大致经过了四个阶段,即重点建设,稳步前进阶段;控制大城市规模,发展小城镇阶段;严格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建设小城镇阶段;逐步提高城镇化水平,坚持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走中国特色的城镇化道路阶段。目前,中国对城市化采取的政策是:“控制大城市规模,合理发展中等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以城市领导农村,推进中国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进程。”
㈧ 中国城市化之路怎么走
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大的命题吧,因为城市化其实是以后社会发展的方向,但是真正全部城市化以后,是不是对社会就完全很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