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山上没有任何支撑,中国的跨山大桥到底是如何修建的
沙哈拉大桥,如果我们有机会来到这里,将会因其壮观而赞赏,它被称为“叹息之桥”。这座桥最奇怪的地方是它横跨两座山,中间没有柱子,桥的两边都没有护栏。如果你在上面行走,会有摔倒的危险,当地历史上没有发现任何制造沙哈拉桥的记录,直到现在也没有人知道它是如何制造的。然而,它已经有400年的历史了。
参观过它的人会欣赏古人的智慧,对他们来说,没有任何先进的技术和设备就建造这样一座宏伟的桥梁是不寻常和不容易的!此外,400年过去了,这座桥至今仍未修复,这足以证明这座桥的耐久性。到目前为止,没有人知道这座桥是如何建造的,但它每年也吸引了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游客来观赏它。
Ⅱ 比港珠澳大桥雄伟一百倍,中国的这座桥梁是怎么修建的
大桥的主体结构全部采用了钢纤维混凝土,在世界桥梁建设史上也属首例。正因为如此,它的地点就使它不能平凡,因此比港珠澳雄伟100倍也不足为奇。
Ⅲ 桥到底是怎么造起来的
如赵州桥赵州桥 赵州桥又名安济桥,位于河北省赵县城郊河上,它是世界上现存最早、保存最好的巨大石拱 桥,距今已有1400多年历史,被誉为“华北四宝之一”。建于隋大业(公元605-618)年间,是着名匠师李春建造。桥长64.40米,跨径37.02米,是当今世界上跨径最大、建造最早的单孔敞肩型石拱桥。因桥两端肩部各有二个小孔,不是实的,故称敞肩型,这是世界造桥史的一个创造(没有小拱的称为满肩或实肩型)。 赵州桥建成已距今1400年,经历了10次水灾,8次战乱和多次地震,特别是1966年邢台发生的7.6级地震,邢台距这里有40多公里,这里也有四点几级地震,赵州桥都没有被破坏,着名桥梁专家茅以升说,先不管桥的内部结构,仅就它能够存在1300多年就说明了一切。1963年的水灾大水淹到桥拱的龙嘴处,据当地的老人说,站在桥上都能感觉桥身很大的晃动。据记载,赵州桥自建成至今共修缮8次。 在主拱券的上边两端又各加设了二个小拱,一是可节省材料,二是减少桥身自重(减少自重15%),而且能增加桥下河水的泄流量。 1979年5月,由中国科学院自然史组等四个单位组成联合调查组,对赵州桥的桥基进行了调查,自重为2800吨的赵州桥,而它的根基只是有五层石条砌成高1.55米的桥台,直接建在自然砂石上。 这么浅的桥基简直令人难以置信,梁思成先生1933年考察时还认为这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不是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他在报告中写道: “为要实测券基,我们在北面券脚下发掘,但在现在河床下约70-80厘米,即发现承在券下平置的石壁。石共五层,共高1.58米,每层较上—层稍出台,下面并无坚实的基础,分明只是防水流冲刷而用的金刚墙,而非承纳桥券全部荷载的基础。因再下30-40厘米便即见水,所以除非大规模的发掘,实无法进达我们据学理推测的大座桥基的位置。” 1991年9月,赵州桥被美国土木工程师学会选定取为第十二个“国际土木工程里程碑”, 并在桥北端东侧建造了“国际土木工程历史古迹”铜牌纪念碑。 为了保护赵州桥,上世纪末在赵州桥东100米处新建的桥梁,其结构还是沿袭赵州桥,只是主拱上的小拱数量增加到一边5个。 〖设计创新〗: (1)采用圆弧拱形式,改变了我国大石桥多为半圆形拱的传统。 我国古代石桥拱形大多为半圆形,这种形式比较优美、完整,但也存在两方面的缺陷:一是交通不便,半圆形桥拱用于跨度比较小的桥梁比较合适,而大跨度的桥梁选用半圆形拱,就会使拱顶很高,造成桥高坡陡、车马行人过桥非常不便。二是施工不利,半圆形拱石砌石用的脚手架就会很高,增加施工的危险性。为此,李春和工匠们一起创造性地采用了圆弧拱形式,使石拱高度大大降低。赵州桥的主孔净跨度为37.O2米,而拱高只有7.25米,拱高和跨度之比为1:5左右,这样就实现了低桥面和大跨度的双重目的,桥面过渡平稳,车辆行人非常方便,而且还具有用料省、施工方便等优点。当然圆弧形拱对两端桥基的推力相应增大,需要对桥基的施工提出更高的要求。 (2)采用敝肩。 这是李春对拱肩进行的重大改进,把以往桥梁建筑中采用的实肩拱改为敝肩拱,即在大拱两端各设两个小拱,靠近大拱脚的小拱净跨为3.8米,另一拱的净跨为2.8米。这种大拱加小拱的敝肩拱具有优异的技术性能,首先可以增加泄洪能力,减轻洪水季节由于水量增加而产生的洪水对桥的冲击力。古代佼河每逢汛期,水势较大,对桥的泄洪能力是个考验,四个小拱就可以分担部分洪流,据计算四个小拱可增加过水面积16%左右,大大降低洪水对大桥的影响,提高大桥的安全性。其次敝肩拱比实肩拱可节省大量土石材料,减轻桥身的自重,据计算四个小拱可以节省石料26立方米,减轻自身重量700吨,从而减少桥身对桥台和桥基的垂直压力和水平推力,增加桥梁的稳固。第三增加了造型的优美,四个小拱均衡对称,大拱与小拱构成一幅完整的图画,显得更加轻巧秀丽,体现建筑和艺术的完整统一。第四符合结构力学理论,敝肩拱式结构在承载时使桥梁处于有利的状况,可减少主拱圈的变形,提高了桥梁的承载力和稳定性。 (3)单孔。 我国古代的传统建筑方法,一般比较长的桥梁往往采用多孔形式,这样每孔的跨度小、坡度平缓,便于修建。但是多孔桥也有缺点,如桥墩多,既不利于舟船航行,也妨碍洪水宣泄;桥墩长期受水流冲击、侵蚀,天长日久容易塌毁。因此,李春在设计大桥的时候,采取了单孔长跨的形式,河心不立桥墩,使石拱跨径长达37米之多。这是我国桥梁史上的空前创举。 〖建造技术创造性〗: (1)桥址选择比较合理,使桥基稳固牢靠。 李春根据自己多年丰富的实践经验,经过严格周密勘查、比较,选择了佼河两岸较为平直的地方建桥,这里的地层是由河水冲积而成,地层表面是久经水流冲涮的粗砂层,以下是细石、粗石、细砂和粘土层。根据现代测算,这里的地层每平方厘米能够承受4.5到6.6公斤的压力,而赵州桥对地面的压力为每平方厘米5——6公斤,能够满足大桥的要求。选定桥址后在上面建造地基和桥台,自建桥到现在,桥基仅下沉了5厘米,说明这里的地层非常适合于建桥。 (2)赵州桥的砌置方法新颖、施工修理方便。 李春就地取材,选用附近州县生产的质地坚硬的青灰色砂石作为建桥石料,在石拱砌置方法上,均采用了纵向(顺桥方向)砌置方法,就是整个大桥是由28道各自独立的拱券沿宽度方向并列组合而成,拱厚皆为1.O3米,每券各自独立、单独操作,相当灵活,每券砌完全合拢后就成一道独立拼券,砌完一道供券,移动承担重量的“鹰架”,再砌另一道相邻拱。这种砌法有很多优点,它既可以节省制作“鹰架”所用的木材,便于移动;同时又利于桥的维修,一道拱券的石块损坏了,只要嵌入新石,进行局部修整就行了,而不必对整个桥进行调整。 (3)在保持大桥稳定性方面采取了许多严密措施。 为了加强各道拱券间的横向联系,使28道拱组成一个有机整体,连接紧密牢固,李春采取了一系列技术措施。l)每一拱券采用了下宽上窄、略有“收分”的方法,使每个拱券向里倾斜,相互挤靠,增强其横向联系,以防止拱石向外倾倒;在桥的宽度上也采用了少量“收分”的办法,就是从桥的两端到桥顶逐渐收缩宽度,从最宽9.6米收缩到9米,以加强大桥的稳定性。2)在主券上均匀沿桥宽方向设置了5个铁拉杆,穿过28道拱券,每个拉杆的两端有半圆形杆头露在石外,以夹住28道拱券,增强其横向联系。在4个小拱上也各有一根铁拉杆起同样作用。3)在靠外侧的几道拱石上和两端小拱上盖有护拱石一层,以保护拱石;在护拱石的两侧设有勾石6块,勾住主拱石使其连接牢固。4)为了使相邻拱石紧紧贴合在一起,在两侧外券相邻拱石之间都穿有起连接作用的“腰铁”,各道券之间的相邻石块也都在拱背穿有“腰铁”,把拱石连锁起来。而且每块拱石的侧面都凿有细密斜纹,以增大摩擦力,加强各券横向联系。这些措施的采取使整个大桥连成一个紧密整体,增强了整个大桥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4)赵州桥的桥台独具特色。 桥台是整座大桥的基础,必须能承受大桥主拱圈(桥身主体)轴而向力分解而成的巨大水平推力和垂直压力。赵州桥的桥台具有下述特点:l)低拱脚:拱脚在河床下仅半米左右;2)浅桥基:桥基底面在拱脚下1.7米左右;3)短桥台:由上至下,用逐渐略有加厚的石条砌成5米长、6.7米宽、9.6米高的桥台。这是一个既经济又简单实用的桥台。为了保障桥台的可靠性,李春采取了许多相应的固基措施。为了减少桥台的垂直位移(即由大桥主体的垂直压力造成的下沉),李春采取了在桥台边打入许多木桩的措施,以此来加强桥台的基础;这种方法在今天的厂房、桥梁的建造上也经常采用。为了减少桥台的水平移动(即由大桥主体的水平推力造成的桥台后移),李春采用了延伸桥台后座的办法,以抵消水平推力的作用。为了保护桥台和桥基,李春还在沿河一侧设置了一道金刚墙,一方面可以防止水流的冲蚀作用,另一方面金刚墙和桥基、桥台连成一体,增加了桥台的稳定性。由以上措施保证了大桥具有坚固的桥台,提高了大桥的坚实程度。 〖赵州桥三绝〗: 一是“券”小于半圆。我国习惯上把弧形的桥洞、门洞之类的建筑叫做“券”。一般石桥的券,大都是半圆形。但赵州桥跨度很大,从这一头到那一头有37.04米。如果把券修成半圆形,那桥洞就要高1852米。这样车马行人过桥,就好比越过一座小山,非常费劲。赵州桥的券是小于半圆的一段弧,这既减低了桥的高度,减少了修桥的石料与人工,又使桥体非常美观,很像天上的长虹。 二是“撞”空而不实。券的两肩叫“撞”。一般石桥的撞都用石料砌实,但赵州桥的撞没有砌实,而是在券的两肩各砌一两个弧形的小券。这样桥体增加了四个小券,大约节省了一百八十立方米石料,使桥的重量减轻了大约500吨。而且,当洨河涨水时,一部分水可以从小券往下流,既可以使水流畅通,又减少了洪水对桥的冲击,保证了桥的安全。 三是洞砌并列式。它用二十八道小券并列成9.6米宽的大券。可是用并列式砌,各道窄券的石块间没有相互联系,不如纵列式坚固。为了弥补这个缺点,建造赵州桥时,在各道窄券的石块之间加了铁钉,使它们连成了整体。用并列式修造的窄券,即使坏了一个,也不会牵动全局,修补起来容易,而且在修桥时也不影响桥上交通。
Ⅳ 桥的发展史
我国的桥梁,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以西周、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这是古代桥梁的创始时期。此时的桥梁除原始的独木桥和汀步桥外,主要有梁桥和浮桥两种形式。
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多数只能建在地势平坦,河身不宽、水流平缓的地段,桥梁也只能是写木梁式小桥,技术问题较易解决。而在水面较宽、水流较急的河道上,则多采用浮桥。
第二阶段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和三国,是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秦汉是我国建筑史上一个璀璨夺目的发展阶段,这时不仅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的砖,而且还创造了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题的拱券结构,从而为后来拱桥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
战国时铁器的出现,也促进了建筑方面对石料的多方面利用,从而使桥梁在原木构梁桥的基础上,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不仅如此,它的重大意义,还在于由此而使石拱桥应运而生。
石拱桥的创建,在中国古代建桥史上无论是实用方面,还是经济、美观方面都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石梁石拱桥的大发展,不仅减少了维修费用、延长了桥的使用时间,还提高了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科学水平。
因此,秦汉建筑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术的出现,实际上是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从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约莫在东汉时,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大基本桥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阶段是以唐宋为主,两晋、南北朝和隋、五代为辅的时期,这是古代桥梁发展的鼎盛时期。隋唐国力较之秦汉更为强盛,唐宋两代又取得了较长时间的安定统一,工商业、运输交通业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等十分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
东晋以后,由于大量汉人贵族官宦南迁,经济中心自黄河流域移往长江流域,使东南水网地区的经济得到大发展,经济和技术的大发展,又反过来刺激桥梁的大发展。
因此,这时创造出许多举世瞩目的桥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创的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北宋废卒发明的叠梁式木拱桥--虹桥,北宋创建的用筏形基础、植蛎固墩的泉州万安桥,南宋的石梁桥与开合式浮桥相结合的广东潮州的湘子桥等。
这些桥在世界桥梁史上都享有盛誉,尤其是赵州桥,类似的桥在世界别的国家中,晚了七个世纪方才出现。纵观中国桥梁史,几乎所有的重大发明和成就,以及能争世界第一的桥梁,都是此时创建的。
第四阶段为元、明、清三朝,这是桥梁发展的饱和期,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创造和技术突破。这时的主要成就是对一些古桥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并留下了许多修建桥梁的施工说明文献,为后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资料。
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万年桥、贵州的盘江桥等艰巨工程。同时,在川滇地区兴建了不少索桥,索桥建造技术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随着我国第一条铁路的通车,迎来了我国桥梁史上的又一次技术大革命。
(4)中国的桥梁到底是怎么建起的扩展阅读:
1、主要作用
即为了解决跨水或产生与发展者越谷的交通,以便于运输工具或行人在桥上畅通无阻。若从其最早或者最主要的功用来说,桥应该是专指跨水行空的道路。故说文解字段玉裁的注释为:“梁之字,用木跨水,今之桥也。”
说明桥的最初含意是指架木于水面上的通道,以后方有引申为架于悬崖峭壁上的“栈道”和架于楼阁宫殿间的“飞阁”等天桥形式。
现代的桥又在城市交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平地起桥(立交桥),贯通东西南北,不仅有助于缓解交通堵塞,还成为现代化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中国是桥的故乡,自古就有“桥的国度”之称,发展于隋。
2、高度排名
第一名:中国湖北巴东四渡河特大桥(高度:560米)
四渡河特大桥为单跨900米的钢桁架加劲梁悬索桥,桥面宽24.5米,桥面采用单向坡,居世界第一。从塔顶至谷底高差560米,被誉为世界第一高桥,采用火箭抛绳系统进行先导索过深切峡谷,为创国内外首例,加劲梁吊装采用跨径为国内最大的900米缆索吊。
第二名:中国重庆黔江沿溪沟大桥(高度:280米)
沿溪沟大桥位于重庆黔江区水田乡农桥村与正阳镇之间,分左右两幅,单幅全长560米,其中主桥长310米,主跨150米,桥面与谷底垂直高度为280米,比号称“世界之最”的法国米洛大桥还高10米。
第三名:法国米洛大桥(高度:270米)
号称“世界第一高桥”的是米洛大桥,位于法国南部塔恩河谷上,桥面距谷底垂直高度为270米。由英国设计师诺曼·弗斯特(Norman Foster)设计,在经过三年时间的施工后,于2004年12月17日竣工开通,时任法国总统的希拉克专程前往为其剪彩。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桥
Ⅳ 山上竟没有任何支撑,中国的跨山大桥究竟是怎么修建的
所谓“要想富先修路”,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离不开基建的建设,目前我国的各种桥梁的基建水平在世界上已经名列前茅,据说我国有一座跨山大桥,山上没有任何支撑,很多人都不知道它是怎么修建成功的,接下来小编带你一起去看看这座大桥,了解一下我国工程师的智慧。
现在这座跨山大桥已经正式竣工使用,以前要两个小时的路程如今几分钟就可以到达,大大加快了三地交通的速度,方便了居民的贸易和交流。如今我国基建水平让世人都叹为观止,不管是跨山还是跨海,我们的桥梁都在不断突破,小编对于我国的基建水平真的很自豪,基建狂魔的称号当真名不虚传。
Ⅵ 中国的跨河大桥是怎么修建起来的,河中间怎么打地基
首先,我们要知道桥的下部是由桩基础、承台、桥墩和支座系统组成的,今天我们在这里主要说桥墩是怎么建到海上的。
从桩基础说起:
第一种沉桩:是工厂预制好的桩,可以是钢的、钢筋混凝土的、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的;由专业的打桩船将预制好的桩运到预定的位置,直接使用专用机械打入海底。注意:这个桩不是一整根的,是一段一段接上去的。
第二种沉井基础:利用沉井做基础,沉井简单理解就是一个带刃脚的大铁桶,当然有的是非常非常大,比如长江大桥用的沉井基础长度是86.9米,宽度是58.7米,高105米,高度就有30几层楼那么高,面积和三个篮球场加在一起的面积一样,总重量也达到了30万吨。海上一般采用的是浮式沉井,是中空钢板制做的,由于中空可以浮在水上,用的时候先用船拉到预定位置,然后向里面灌注混凝土进行增重,利用重力下沉。沉井一般采用接高的方式,先沉到预定位置,挖土,沉井内的土挖完以后,上面再接上一节,利用自身的重力下沉,然后在沉井里挖土,挖完一节以后,接高沉井让沉井再次下沉,接着挖,然后再接高,循环往复,直至完成,挖完以后浇筑混凝土就行了。
桩基础做完,如果是浅水低桩承台就采用钢板桩围堰隔水做承台,如果是深水高桩承台就采用有底套箱围堰做承台。承台做好以后就可以在上面修桥墩啦!
关于大家疑惑的几个问题说明一下:
跨海大桥:不是大家想象中跨过整个海洋的桥,一般的跨海大桥都是修建在内海,桥墩一般也是建在浅海处,更多的是河流入海口处,不是几百米上千米深的地方,那样的地方就修海底隧道了。
混凝土的养护:在大家的印象里水泥需要很久才能达到强度,其实那只是正常的水泥,一般水中的桩几天就能达到强度。水泥混凝土的凝结时间是可以人为控制的,想让它早一点达到强度就掺加早强剂,想让它晚一点达到强度可以掺缓凝剂。还有一些有特殊要求的地方,水泥浇筑完只需要短短几分钟,十几分钟就可以达到要求的强度了,当然,造价非常高。
桥的形式:一般跨海大桥多采用斜拉桥或是悬索桥,这两种桥型由于结构受力的方式,可以比其它桥型更容易修建大跨径桥梁,可以说大跨径桥梁都是斜拉桥或是悬索桥。一般长度不是那么长的的跨海桥直接选用悬索桥,就在岸边浅水的地方修两个索塔就可以了。
另外提醒大家的是,不要一说到跨海大桥,就觉得是跨过整个海洋,海也是分深海和浅海的,浅海真实的深度比你想象的深度实际上还要浅一些。
摘自搜狐网
望采纳,谢谢
Ⅶ 中国的造桥史是怎样的
从对天生桥的利用到人工造桥,这是一个历史的飞跃过程。从简单的独木桥到今天的钢铁大桥;从单一的梁桥到浮桥、索桥、拱桥、园林桥、栈道桥、纤道桥等;建桥的材料从以木料为主,到以石料为主,再到以钢铁和钢筋混凝土为主,这是一个非常漫长的发展过程。然而,中国桥梁建筑都取得了惊人的成就。
自从卢沟桥建造以来,中国在世界造桥史上实在是默默无闻。中国近代造桥史实在是无话可说。我只知道茅以升···
茅以升,中国二十世纪桥梁的帜树。1937年9月,由他主持修建的钱塘江大桥俊工通车。
当茅以升开始造桥时,很多人都认为不可能完成。因为受客观条件影响,在钱塘江上建桥是十分困难的。然而茅以升凭借其渊博的知识和出色的指挥,硬是完成了这件事。这结束了西方人说中国人不能建造钢铁大桥的断言。
Ⅷ 中国古代桥梁是怎么来的
我国的古代桥梁,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以西周、春秋为主,包括此前的历史时代,这是古桥的创始时期.此时的桥梁除原始的独木桥和汀步桥外,主要有梁桥和浮桥两种形式.当时由于生产力水平落后,多数只能建在地势平坦,河身不宽、水流平缓的地段,桥梁也只能是写木梁式小桥,技术问题较易解决.而在水面较宽、水流较急的河道上,则多采用浮桥.
第二阶段以秦、汉为主,包括战国和三国,是古代桥梁的创建发展时期.秦汉是我国建筑史上一个璀灿夺目的发展阶段,这时不仅发明了人造建筑材料的砖,而且还创造了以砖石结构体系为主题的拱券结构,从而为后来拱桥的出现创造了先决条件.战国时铁器的出现,也促进了建筑方面对石料的多方面利用,从而使桥梁在原木构梁桥的基础上,增添了石柱、石梁、石桥面等新构件.不仅如此,它的重大意义,还在于由此而使石拱桥应运而生.石拱桥的创建,在中国古代建桥史上无论是实用方面,还是经济、美观方面都起到了划时代的作用.石梁石拱桥的大发展,不仅减少了维修费用、延长了桥的使用时间,还提高了结构理论和施工技术的科学水平.因此,秦汉建筑石料的使用和拱券技术的出现,实际上是桥梁建筑史上的一次重大革命.故从一些文献和考古资料来看,约莫在东汉时,梁桥、浮桥、索桥和拱桥这四大基本桥型已全部形成.
第三阶段是以唐宋为主的,包括两晋、南北朝和隋、五代时期,这是古代桥梁发展的鼎盛时期.隋唐国力较之秦汉更为强盛,唐宋两代又取得了较长时间的安定统一,工商业、运输交通业以及科学技术水平等十分发达,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国家.东晋以后,由于大量汉人贵族官宦南迁,经济中心自黄河流域移往长江流域,使东南水网地区的经济得到大发展,经济和技术的大发展,又反过来刺激桥梁的大发展.因此,这时创造出许多举世瞩目的桥梁,如隋代石匠李春首创的敞肩式石拱桥--赵州桥,北宋废卒发明的叠梁式木拱桥--虹桥,背诵创建的用筏形基础、植蛎固墩的泉州万安桥,南宋的石梁桥与开合式浮桥相结合的广东潮州的湘子桥等.这些桥在世界桥梁史上都享有盛誉,尤其是赵州桥,类似的桥在世界别的国家中,晚了七个世纪方才出现.纵观中国桥梁史,几乎所有的重大发明和成就,以及能争世界第一的桥梁,都是此时创建的.
第四阶段为元、明、清三朝,这是桥梁发展的饱和期,几乎没有什么大的创造和技术突破.这时的主要成就是对一些古桥进行了修缮和改造,并留下了许多修建桥梁的施工说明文献,为后人提供了大量文字资料.此外,也建造完成了一些像明代江西南城的万年桥、贵州的盘江桥等艰巨工程.同时,在川滇地区兴建了不少索桥,索桥建造技术也有所提高. 到清末,即1881年,随着我国第一条铁路的通车,迎来了我国桥梁史上的又一次技术大革命.
Ⅸ 铁路桥梁是怎样建造的
机车被发明之后,铁路桥就随之出现。1830年,机车的发明者乔治•史蒂芬生修建铁路时,是用石头和铸铁为主要材料修建铁路桥。英国1846年修建的布列坦尼亚桥,是世界上用熟铁板铆接的第一座铁路箱形梁桥。1847年,美国建成世界上第一座铁路公路两用的圣路易斯钢拱桥。1917年加拿大建成当时跨度最大的钢桥魁北克桥,主跨549米。1867年英国人发现混凝土具有优良的可塑性和耐压性,开始建造钢筋混凝土铁路拱桥,开始成为取代石灰建造拱桥的理想材料。1915年美国建成一座10孔55米的大型钢筋混凝土双线铁路拱桥。
20世纪以来,建桥工艺不断发展,新型材料大量出现。1963年德国建造的费马恩海峡桥,是钢系杆拱结构,主跨为248.4米;1963年南斯拉夫建造的多瑙河桥,是预应力混凝土拱结构,跨度327米;1977年阿根廷建造的巴拉那河桥,是钢斜拉桥结构,主跨为330米;1972年德国建造的法兰克福美因河二号桥,主跨为148.23米;1978年日本在上越新干线上建造的太田川桥,是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桥梁,最大跨度为110米。
中国自1876~1949年间,铁路桥几乎全是钢桥。20世纪初修建的京汉铁路郑州黄河桥,是中国黄河上的第一座铁路桥,全长3015米。经过不断发展,50年代开始主要用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建造铁路大桥。其中武汉长江大桥是长江第一桥。
Ⅹ 古代人都是如何建成桥梁的
用粗长的木料做成桥面,一头固定,另一头不用时吊起,用时放下悬过河面,供人们通行;拱桥,这是中国历史上最着名的造桥方法,先用土石修筑起半圆形拱面、然后在拱面上石砖砌成平面,然后,将下面半图圆土石拱面推走,一座拱桥修好了,拱挢可以修筑数孔的,如西湖的十七孔拱桥;用粗长木修筑的简易拱跨桥等。古人建桥通过这样多种方法解决了悬空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