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攀登者》中首次登顶为什么没留下影像证据《攀登者》中包含了哪些历史细节
一、《攀登者》中首次登顶没留下影像证据,其实是没能留下有力的影像证据。因为登顶之时是夜里,当时中国技术下的摄像机并不能保证夜晚拍摄的清晰度。
下峰顶时,在海拔8700米处也拍过两个镜头,受限于摄像机,同时也是登山队员们在恶劣环境下大量消耗体力之后的缘故,镜头拍摄地晃动而模糊。而这些模糊、黑暗的镜头,并不能成为登顶成功的有力证据。
(1)怎么证明中国1960年登上珠峰扩展阅读
《攀登者》的历史背景:
《攀登者》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60年代为彰显中国国家实力和民族自信。中国政府以国家命令组织人员登珠穆朗玛峰。估计谁都知道,海拔8800多米的高峰,这是挑战人类极限。
当时新中国刚建立不久,百废待兴,和尼泊尔的领土划分也被提上日程,此次边界谈判最大的问题就是珠峰的归属权。中国主张边界线设置在珠穆朗玛峰的顶峰,归属权将由中国和尼泊尔各一半,尼泊尔政府不同意,称中国人从未登上过珠穆朗玛峰。
为了捍卫领土主权,登顶珠峰刻不容缓,然而新中国经济紧张、科技落后,原苏联提出的联合登山队由于1959年藏区的突发情况计划推迟,之后中苏决裂,对登山计划苏联一直以技术准备不足为由推脱。此时登顶珠峰的意义已经不止于运动,更涉及到祖国的领土主权和国际地位。
2. 1960年中国登珠峰的意义
5月8日,中国登山队员成功登顶珠峰,将奥运圣火带到了世界屋脊。在珠峰茫茫白雪的掩映下,“祥云”红色的火焰显得异常迷人与醒目。虽然在珠峰博大的景色下,这样的火焰略显微小,但它坚持不息地燃烧,已经将奥林匹克精神带到了世界最高峰,将奥林匹克精神传递给了全世界。奥运火炬成功登顶珠峰,在人类历史上尚数首次,它有着非凡的历史意义。
首先,奥林匹克圣火自1936年柏林奥运会传递以来,已经走遍了世界各大洲,其所承载的奥林匹克和平、友爱、积极的精神也得以广泛传播。尤其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火炬传递时,奥运圣火第一次来到了海下,实现了水中传递。然而奥运圣火从来没有到过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因此,奥运圣火在今天成功登顶珠峰,本身就是奥运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对于弘扬奥林匹克精神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其次,中国人向世界实践了自己的承诺。早在2001年申奥之际,中国申奥代表团就向国际奥委会和世界人民庄重承诺,如果2008年奥运会在北京举办,将会把奥运圣火带到世界海拔最高的珠穆朗玛峰。这一承诺让所有人为之心动与叹服,奥运圣火象征着人类崇高的奥林匹克精神,而珠穆朗玛峰象征着大自然的圣洁和人类开拓进取的精神,因此,圣火与珠峰的结合,其实是奥林匹克精神、大自然与人类三者的结合,因而是神圣而伟大的。
第三,展示了中国登山队员的风采和精神。珠穆朗玛峰海拔高达8844.43米,到目前为止已经登顶的人少之又少,并且即使是徒手攀登已经很是费力,此次要携带奥运火炬上珠峰,其难度可想而知。然而中国登山队的队员们历经2年多的准备,经历了种种艰辛与考验,牺牲了许多本可悠闲的时间与生活,日日与大山为伴,最终成功地让奥运圣火在珠峰放出耀眼光芒。这一刻,人们还看到了中国登山队员们的身影,他们用顽强拼搏的精神,和坚韧的能力。是他们让圣火闪耀珠峰之巅,同时展示了中国登山队员的风采。此外,在此次登山队人员构成中,前后共有包括汉、藏、回、土家等民族的队员参与,这本身就标志着中华民族的大团结,而这正是成功的重要保障。
第四,奥运圣火成功登顶珠峰,也是珠峰第一次迎来如此重要的“贵客”,代表着奥林匹克精神的“更快、更高、更强”。在这一过程中,圣火登珠峰一直倍受世界人民的瞩目,人们通过各种方式积极了解与珠峰有关的各类信息,对于人们认识珠峰、了解珠峰有着极大的推动作用。
第五,因为珠峰的高海拔,决定了那里恶劣的自然天气,缺氧、大风、低温等天气状况,一直是人类登顶珠峰的最大障碍,也成为奥运圣火登顶的最大影响因素。然而勤劳智慧的中国人民不断创新,创造性地运用了多项世界先进技术,确保了圣火登珠峰的顺利实现。在珠峰顶极低的温度和缺氧的情况下,由西安航天四院设计的特制引燃器确保了“祥云”圣火能够不灭。此外,气象条件是圣火能够成功登顶的关键因素,为此,我国气象部门动用了最先进的设备和优秀团队,在气象预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甚至包括中央电视台首次在世界屋脊全程直播,其间运用了多项先进的电视转播技术。所有这些,不仅显示了中国科技的进步和综合国力的强大,也充分体现了北京奥运会绿色奥运和科技奥运的理念。
最后,圣火成功登顶珠峰,也是世界人民的和平友谊的象征。在此次圣火登顶珠峰的活动中,中国登山队得到了世界登山协会和各国登山机构的大力支持。而世界所有热爱和平、热爱奥运的人们都为此而贡献着自己小小的努力,并给予了圣火莫大的关注与支持,可以说,这极大地加强了中国与各国人民的友谊和联系,推动着世界人民友好共处,共享进步。
3. 测量珠峰高度,会为人类科学做出什么贡献
测量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一是可以间接的了解板块运动的状态,二是可以不断提高人类科研实力和对地球物理探测的水平。
在世界人都了解珠穆朗玛峰属于中国的之后,科学家们并没有放弃对珠穆朗玛峰的探测,因为珠穆朗玛峰属于第一高峰,科学家们可以通过珠穆朗玛峰高度的变化,来间接的推测板块运动的状态,我们都知道,大陆的形成都是板块碰撞的结果。而且珠穆朗玛峰是研究板块运动的最佳选择。
对于现代科学来说,珠穆朗玛峰的测量还可以向世人证明我国的科研实力和军事水平。目前我们国家已经研究出一套属于我们自己的定位系统——北斗,这样我们就玩,可以摆脱外国GPS对我们中国地域的定位系统的控制。
4. 人类第一次登上珠珠穆朗玛峰是什么时候
1953年5月29日。
新西兰登山运动员埃德蒙·希拉里以及他的尼泊尔舍巴人向导坦新成为首次征服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的人。在此之前,这座世界最高峰曾有9次留下了人类的足迹(其中一次是1929年运气不佳至使全军覆没的马洛里·埃文远征军),但他们均未成功地征服峰顶。
他们两人1953年5月29日上午11点到达海拔29000多英尺的珠峰之顶。他们在顶峰仅停留了15分钟,坦新在顶岭插上英国、尼泊尔、印度及联合国的国旗。希拉里拍了一些有纪念意义的照片。希拉里以他的成功来庆贺今天英国女王伊丽莎白的加冕。他已被女王封为爵士。
这次成功的登山活动是由约翰·亨特上校组织的,亨特选中34岁的希拉里率队攀登珠峰。登山队2月离开英国。5月从18000英尺的大本营开始攀登。他们沿珠峰南坡向上攀登。首次登顶的尝试是在5月26日,但由于缺氧而告失败。
(4)怎么证明中国1960年登上珠峰扩展阅读
中国首次登峰
1960年5月25日,中国人首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这也是人类首次从北坡攀登成功。中国是登山资源最好的国家之一,珠穆朗玛峰是世界第一高峰,但是第一个甚至第二个登上珠峰顶峰的人都不是中国人。
1956年新中国才正式组建了第一支登山队,队员有35人。两年后担任国家体委主任的贺龙元帅,确定了近期体育工作的三项具体任务,首要任务就要在1960年5月,登上珠穆朗玛峰。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1953年5月29日 人类首次登上珠峰
参考资料来源:人民网-1960年中国人首登珠峰背景知识介绍
5. 中国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时间
是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
1960年5月25日,中国登山队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成功从北坡登顶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开创了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历史。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8名男队员和1名女队员潘多成功登顶珠峰。潘多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女性。
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会圣火登顶珠峰,实现了奥运火炬在世界最高峰的传递,这一壮举深刻诠释了奥林匹克运动“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和“和平、友谊、进步”的宗旨。
(5)怎么证明中国1960年登上珠峰扩展阅读:
珠峰的气候条件:
珠穆朗玛峰,峰高势伟,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处可见。峰顶空气稀薄,空气的含氧量只有东部平原地区的四分之一,经常刮七八级大风。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
珠峰地区及其附近高峰的气候复杂多变,即使在一天之内,也往往变化莫测, 更不用说在一年四季之内的翻云覆雨。大体来说,每年6月初至9月中旬为雨季, 强烈的东南季风造成暴雨频繁,云雾弥漫,冰雪肆虐无常的恶劣气候。
11月中旬至翌年2月中旬,因受强劲的西北寒流控制,最低气温可达-50℃,平均气温在-30℃左右。最大风速可达90米/秒。每年3月初至5月末是风季过渡至雨季的春季,而9月初至10月末是雨季过渡至风季的秋季,在这两个季节期间,有可能出现较好的天气,是登山的最佳季节。
由于气候极度寒冷,又被称为世界第三极,据珠峰脚下的定日气象站的无线电探空资料表明,在海拔7500米的高度上,最冷月是2月,平均气温是-27.1℃,最热月是8月,平均气温是-10.4℃,年平均气温是-19.6℃。
6. 中国登山队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是哪一年
中国登山队第一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的时间为1960年5月25日4时20分。
中国登山队队员王富洲、屈银华、贡布成功从北坡登顶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开创了人类首次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历史。
中国登山队于1955年正式成立。1975年5月27日,中国登山队8名男队员和1名女队员潘多成功登顶珠峰。潘多成为世界上第一位从北坡登顶珠峰的女性。2008年5月8日,北京奥运会圣火登顶珠峰,实现了奥运火炬在世界最高峰的传递,这一壮举深刻诠释了奥林匹克运动“更快、更高、更强”的目标和“和平、友谊、进步”的宗旨。
7. 哪一年中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征服世界第一高峰,848米的珠穆朗玛峰
1960.5.25——《九死一生攀高峰》李致新·中国登山协会常务副主席珠穆朗玛峰,峰高势伟,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34℃。珠峰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很早就为人们所注目。1960年中国登山运动员和科学工作者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首次从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创造了世界登山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从60年代起,中国科学工作者对珠峰地区进行了全面考察,在古生物、自然地理、高山气候以及现代冰川、地貌等多方面,都获得了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料。1975年,中国测绘工作者在中国登山队的配合下,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精确地测定了它的高度,并绘出了珠峰地区的详细地图。所有这些,为中国开发利用西藏高原的自然资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科学依据。清康熙五十六年(1717年)《皇舆全览图》上作朱母郎马阿林。1855年印度测量局在英国人主持下,擅将该局局长S.G.额菲尔士的姓氏命名此峰。195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此峰正名为珠穆朗玛峰。尼泊尔称萨迦-玛塔。1960年5月25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登山队首次从北坡攀登峰顶。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院也曾多次组织大规模综合科学考察,获得了大量的重要科学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