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如何用神圣的眼光看待中国崛起

如何用神圣的眼光看待中国崛起

发布时间:2022-07-31 03:41:24

‘壹’ 如何看待“大国崛起”

今天的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道路上。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的中国如何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中国的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的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的文明成果。那么,在中国的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的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的国家?中国的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的经验和教训?

我们该如何认识中国?我们该如何看待世界?一部十二集的电视也许不可能给出答案,至少可以给我们一些有益的启迪。

思想的解放是先导。这是电视对我的启迪之一,英国工业革命成功的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国确立了统治地位,它解放了人们被禁锢的僵化思想。诞生了一批伟大的科学家,瓦特、牛顿是他们的杰出代表。英国可以为出身地微的牛顿举行国葬,皇室成员、亲王亲自为他抬棺。这在其它当时等级森严的欧洲国家是不可想象的,更不用说中国。

‘贰’ 如何理解中国崛起作文

中国崛起

今天,我们从这里出发,让我们以110年来中国知识分子以及5000年来中国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普世情怀,作为我们中国崛起的追求!
三十年前,在那条小路上,有一个老人踽踽独行,他目光深邃,心情抑郁,社会主义已经走了二三十年,为什么依旧长期不前?人民生活长久窘困?他问?云不语,草萋萋,鸟儿无忧无虑……小路上他留下一行行脚印。终于一个声音响彻大地——改革开放!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就这样,中国崛起从这里出发,在风风雨雨中,看!神舟飞船与嫦娥卫星翩跹起舞纵相跃入浩瀚星空!听!奸-20战机在头顶呼啸而过!那不正是我们的科研工作者发扬自主创新,艰苦奋斗精神的结果吗?用一颗对中国崛起充满希望的心,去探索宇宙中的精彩!甘愿为科研的“儒子牛”!从这里出发,让中国崛起不再是梦想,让中国崛起成为时代的最强音!
生活中我们常说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也曾仰望星空看中国崛起有没有挑战?路边的野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好像在告诉我答案:“是的,挑战永远存在,人人头上都有一把达摩克利斯之剑!”我低下头,想了想,是的!那中国崛起头上的那把是什么?是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上,我们“被”承担了更多的“责任”。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后甚嚣尘上的“中国威胁论”!然而我们的崛起真的是西方大国所说的那样吗?
不是的!中国崛起之路还依旧荆棘丛生,古语云:“行百里者半九十”中国崛起的那后十里路,更艰辛,还会有更多的挑战!这就靠我们这新一代青年,从生活里出发,以天下为己任,以谦卑的心面对中国崛起的挑战!
“舳舻千里,荆旗蔽空”好似中国崛起的义气风发!中国士人为中国崛起可谓“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孟二冬北大中文系的一个教授,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崛起献出了青春,更献出了生命!病魔缠身时,他说:“组织上交代的任务完不成就回去,就是逃兵!”彰显了中国教育工作者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崛起奉献力量的决心和勇气!在生命的尽头他还在对学生说:“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我现在就是棵病树,但我这颗病树有信心和你们这些参天大树一起去迎接春天,拥抱春天!”这怎能不说是中国教育的崛起?是中国的崛起!
让我们从这里出发,以中国士人以天下为己任的普世情怀作为我们人生的追求!作为中国崛起的追求!作为中学生,作为中国士人的我们,要有孟二冬的精神,以天下为己任,为中华崛起而读书!抓住机遇,迎接挑战!让中国崛起成为时代的最强音!响彻神州大地!充盈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叁’ 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和“中国威胁论”

1.从合理性与科学性角度正确看待
中国近些年在各领域取得的成绩,世界有目共睹,不免让有些国家眼红。为了限制中国综合国力的长期发展,自从20世纪末,一些西方国家认为中国综合实力的增长将对他们本国的长期发展造成威胁,出于阻碍中国顺利发展的目的,中国威胁论也伺机而生,这种言论对我国政治、经济以及对外文化交流都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
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与西方国家的意识形态确实存在差异。苏东剧变后,中国没有步苏联的后尘,反而取得了经济飞速发展,综合国力迅速增强等成绩。而日本、德国同样高速发展也同样创造经济奇迹并没有引起其他西方国家的不满和怀疑,因为这些怀有不同判断标准的眼光认为日本、德国与他们意识形态相同,取得的辉煌成绩也是应当的,这在潜意识反映了西方国家认为自己的发展模式是世界上最好的也是绝无仅有的心态。而当他们看到中国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也取得了如此辉煌成就,这显然打破了他们的“潜意识”,构成了对他们眼中西方模式的威胁。此外,中国优秀且具特色的文化也为西方某些人所不容,这些人认为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以及其辐射力,也是“潜在威胁”,也是他们的一个心病。问题的实质并非是中国的兴起对其既得利益构成威胁,而是既得利益者为了巩固其既得利益而威胁新兴国家。意图遏制中国是散布“中国威胁论”者的另一险恶目的,通过这种手段便于干涉中国内政,给中国施加压力,歪曲中国形象,以便转移视线,遮掩西方国家内部之间的矛盾。可见,宣扬威胁者才是真正的威胁者。俗话说:名正才能言顺,理直方能气壮。中国威胁论不
具备科学性和合理性,自然说不通,没气势。
2.从政府发展战略角度应对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崛起出现的大规模“中国威胁论”对中国的国际形象塑造过程产生了一些不良影响,建立国家形象成为当务之急。政府的任务应该怎样承担?中国政府已多次向世界表明,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中国的崛起坚持走和平发展的道路。为了消除国际社会对中国发展的种种猜疑和担忧,《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到的“中国绝不搞侵略扩张,永远不争霸、不称霸”是对中国和平发展与崛起的承诺。如何处理中国威胁论,对中国政府是一个考验,我们可采取以下措施。第一,制度保障。将维护国家形象作为一项长期任务,制定相应的国家形象工程计划,在负责国家外交形象的行政机构体系中做到分工明确,制度划一。第二,兼容并包。“中国威胁论”是冷战思维鼓吹者的产物,我们应当提高警惕性,对此进行批评,但是不能以冷战思维应对冷战思维。不因不同的文明和价值观的差异而放弃国际合作,要继续加深国际合作,因为在新的历史环境下,不同的文明和价值观并不是阻碍建立和谐世界的根本。第三,与时俱进,落实和平发展的外交政策。将中国文化、政策通过宣传深入到他国民众中去,用实际行动向世界展现和谐国家形象。第四,在国内进行相关的宣传,避免民众过激心理的泛起,防止影响中国和其他国家的交流。
3.从民众角度应对
当今世界,各国之间联系日益紧密,某些国家地区之间日趋成为一个内部相对开放的整体,各国民众之间的交流日渐频繁,形式也多种多样。民间的经济团体、文化团体乃至个人的对外交流,不管是经济、文化等何种层面,对一个国家总体对外战略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民众对待中国威胁论,要有敏锐的眼光、清晰的思维,看清威胁论本质的同时要将怎样促进自身发展作为重点来抓,要明白中国威胁论只是少数谣言散播者的把戏。各国民众往往是基于自己的体验,但这种体验是有局限性的,因为一则新闻、一项数据就可能影响自身的判断,如果政府和民众自身不加以引导,甚至可能转变为群体性质的不理智行为,从而作出不理智的行为,影响中国对外交流的步伐。驳斥“中国威胁论”,传播中国良好的国际形象,已不能完全靠政府行为或者外交部门的努力了,而是需要更多民间或者个人的努力。
中国威胁论没有科学的根基和土壤,不具有合理的存在价值,它只是少数的国家和组织为了保护或者谋求自身利益而极力鼓吹的不合理产物,随着中国软硬实力的继续增强,对外交流的深入,对外提高政治、经济、文化等的认同力,其会不攻自破。历史是一面镜子,人类总是在反思中寻求进步。从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来看,现今在世界国际秩序中占引导地位的国家,应该抛弃一切狭隘的观点,树立长远眼光,加强国与国之间的深层次、宽口径的联系,以促进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创造更高层次、更高水平的发展作为最终目的。目前,世界经济正在逐步复苏,但复苏的基础还不牢固,要走出困境,迫切需要继续加强合作。世界各国靠同舟共济走出了金融危机的风暴区,现在同样要靠同舟共济去推动强劲、可持续、平衡的发展。

‘肆’ 如何看待当今中国的强势崛起

其实国际格局的重组变化、国际力量对比的此消彼长、各主要大国综合国力的兴衰交替,归根结底在于哪个国家能拥有good governance capacity,即良善治理的能力,能实现good governance,即良善的治理。近四十年中国的迅速崛起,最主要的就是国家治理能力的提升。要了解这个命题,需要从历史与现实,政治与经济,国内与国际几个大的范畴去论述。
主要分三个部分吧,第一部分,中国崛起的依据是什么。第二部分,中国崛起的原因为何?第三部分,中国继续崛起的挑战是什么。第一部分一带而过,重点谈第二、第三部分。

第一部分:中国迅速崛起的依据是什么。直接上数据。

绿色曲线代表中国,曲线的斜率代表国力增长的速度。从2001年以后,中国的斜率是最大的,增长是最快的,2009年轻松超越日本,把印度越落越远,但和美国仍有一定差距。(美帝确实厉害,在几十年的时间里保持了一个非常稳定的增速。九十年代后,美帝在发展程度已经很高的情况下,经济增速仍然能秒杀日本,且在次贷危机后迅速恢复,率先走出了经济衰退。)

上图是按照购买力计算的经济体量,按照这个标准,中国在2015年已经超越了美帝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仅供参考)

上图是不同时期世界上主要经济体在世界经济总量中所占比重。如图所示,红色代表中国,可以看到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中,中国占世界经济总量的比重都能达到25%以上,明朝与清朝后中国的经济总量最高占到世界的35%,此后在1940年代迅速下滑至5%不到,之后又从1970年代起逐步恢复到今天的15%。用短短40年的时间使得自己国家在世界经济的比重从不到5%迅速上升到15%,实在是一个伟大的成就。
其他的指标,诸如贸易总量、人均期望寿命、科技创新能力、工业生产能力、对外投资总量等数据均有了质的飞跃。这些指标,加上中国在国际社会与日俱增的话语权和影响力,一并构成了中国崛起的最好注脚。因这一过程是在短短几十年内发生的,所以我们说中国的崛起是快速的崛起。

第二部分:中国崛起的原因为何?主要谈三个原因,内在因素(体制因素)、外在因素(国际环境),历史因素(数千年绵延不断的伟大文明和一以贯之的强大治理能力)

1.内在因素:中国在改革开放后选择了合适的政治治理体制,形成了一个有力、开明、且学习能力强的领导核心。这一核心显着的加快了崛起的速度,充分发挥了发展中国家在追赶先进国家过程中的后发优势。

‘伍’ 如何正确认识中国的崛起

中国的崛起是必然的,但是中国的崛起并不是那么容易的.看看现在的物价就能知道了,今年的雪灾更是雪上加霜,当然我们有理由也必须相信现今的中国政府,他们正不遗余力的为人民服务,相信在未来的50年中国将以一个发达国家的身份出现在世界上,我们必将为自己是中国人而骄傲

‘陆’ 如何看待中国和平崛起 论文

如何看待中国的崛起?国际社会对此议论纷纷。在此,我就“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这个总命题,从以下三个方面阐述我的一些思考:——
——怎样看中国的发展,——
——怎样看中国的崛起道路,——
——怎样看中国崛起与中欧关系。
(一)
第一个方面,怎样看中国的发展。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5年来,取得了一系列新的重大进步和发展。但是,中国远未摆脱不发达状态,仍是一个发展中国家,而且是一个面临一系列大规模发展难题的发展中国家。
什么叫“大规模发展难题”呢?
这可以用两道最简单的数学题来说明。一道乘法题,一道除法题。
乘法题是:无论看似多么小的、甚至可以忽略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难点,只要乘以13亿(我这里指的是中国的人口),那就成了一个大规模的、甚至可能是超大规模的问题。
而除法题是:无论绝对数量多么可观的财力、物力,只要除以13亿,那就成为相当低的、甚至很低很低的人均水平了。
当然,事情还有另一方面。实践证明,中国活跃起来,把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愈益充分地调动起来,那么中国人的劳动力、创新力、购买力,中国的凝聚力和增长动力,以及由此而给世界带来的增长动力,又是联系于13亿的另一道数学题。
总之,中国为解决发展问题的一切努力,归根结底,都是为了使我们的全国人民过上好日子,到本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
我认为这就是我们当代中国人,从领导层到全体人民,一个共同的雄心壮志。
单单这件事,就够我们从现在算起的两到三代中国人,很忙很忙的了!
(二)
第二个方面,怎样看中国的崛起道路。
这里根本之点是在于:中国实行改革开放25年来,已经开创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又适合时代特征的战略道路。这就是:在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的进程中独立自主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样一条和平崛起新道路。
关于这条道路,我首先要强调一点:同经济全球化相联系而不是相脱离,这本身就是中国人的一个重大的历史性战略抉择。
这个抉择,是在上世纪70年代末摆在中国人面前的。当时,世界范围新科技革命和新一轮经济全球化浪潮蓬勃兴起,中国领导人把握住这个历史机遇,把全部工作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轨道上来,开创了中国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到了上世纪90年代,中国面临又一次历史性战略抉择。这就是经济全球化同反全球化两股潮流的对抗,以及亚洲金融危机的发生。中国领导人果断地确定了进一步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而又“趋利避害”的战略方针,又把中国的改革开放推进到新的水平。
关于这条道路,其次我要强调一点:在积极参与经济全球化的同时,走独立自主的发展道路。
像中国这样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国家,要发展起来,不应当也不可能设想依赖任何别的国家,而必须也只能把事情主要放在自己力量的基点上。
就是说,更加充分自觉地依靠自身的体制创新,依靠自身的产业结构调整,依靠国内需求和国内市场的开发,依靠把庞大的居民储蓄转化为投资,依靠国民素质的提高和科技进步并以此来解决资源和环境问题,来解决我们的“超大规模发展难题”,实现我们的发展目标。
关于这条道路,我还要强调一点:这是一条奋力崛起而又坚持和平、坚持不争霸的道路。
近代以来大国争霸的历史反复说明,一个大国的崛起,往往导致国际格局和世界秩序的急剧变动,甚至引发大战。这里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走了一条依靠发动侵略战争,实行对外扩张的道路。而这样的道路,总是以失败告终。
因此,我们的抉择只能是:和平地崛起。就是说,争取和平的国际环境来发展自己,又以自身的发展来维护世界和平。
围绕这条道路,最重要的战略方针有三条:一是锐意推进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为基本内涵的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制度保证;二是大胆借鉴吸收人类文明成果而又坚持弘扬中华文明,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精神支柱;三是统筹兼顾各种利益关系,包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形成实现和平崛起的社会环境。
最后,我还要强调指出:义无返顾地坚持和发展这条中国和平崛起新道路,就是21世纪中国人的使命。
(三)
中国的和平崛起对于欧洲意味着什么?这是我要谈的第三个方面。
我以为,中国的和平崛起将为欧洲以及中欧关系带来新的发展机遇。我这样说主要有三点依据:首先在发展的问题上,欧洲和中国一样,都处在和平崛起的进程中。
历史的经验值得注意。欧洲和中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付出过沉重的血的代价,因而更加深知和平的珍贵。欧洲正在走向联合和统一,欧盟已经成为当今世界一体化程度最高、综合实力雄厚的国家联合体。中国希望,和平崛起的统一的新欧洲,特别是欧盟,在地区和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其次是在国际战略观上,欧洲与中国有许多共同点。
欧洲与中国都希望营造一个和平发展、互信互利、造福人类的国际环境。我们都赞成多边主义,主张尊重文化的多样性,要求维护国际关系的民主化,以法治的精神改革现存国际秩序中的不合理成分,以长远的眼光推进成熟的战略伙伴关系。
其三是中国的和平崛起有利于中欧之间的互利合作。
我以为,中国的和平崛起为中欧合作提供了历史性机遇。这些年,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欧盟国家对华投资也不断扩大,中欧贸易发展迅速,中欧经济的互补性与合作的潜力已成为双边关系最重要的纽带和基石。
中欧之间发展长期稳定的伙伴关系,无论对于中国的和平崛起,还是对于欧洲一体化进程,都是绝对不可缺少的,我认为,在中华文明与欧洲文明之间,不仅不会发生冲突,而且将交相辉映,共同放射出灿烂的光芒。

‘柒’ 如何理解和看待当前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崛起

中国崛起是历年来中国仁人志士追求的一个梦想,即中国梦。从1978年改革开放至今已有一代人的时间了,这在人类历史和中国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间”,但中国却发生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我国经济总量上了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上了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上了一个大台阶,已经出人意料地提前实现了邓小平同志80年代初提出的“三步设想”的前两个设想。这一设想就是旨在现代中国崛起的大战略。

现代中国迅速崛起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也引起全球各国的极大关注。国际上大体有两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一是中国机遇论或中国贡献论,大多数人认为中国崛起为各国发展提供了机遇,中国的可持续发展对世界发展做出愈来愈重要的贡献;二是中国威胁论或中国风险论,有些人声称中国的发展壮大会构成某种威胁。无论如何,人口规模巨大的、经济迅速崛起的中国将是21世纪人类发展最重大的事件。我们认为,中国崛起会给中国和世界带来难以估计的发展机会,中国崛起必然伴随着极不确定的难以解决的重大发展挑战。可以说,中国崛起速度太快,崛起规模太大,崛起环境太复杂,不仅中国自己没有来得及准备好,世界各国也没有预想到更没有对此做好准备。中国发展的成功就是世界发展的成功;反之,中国发展的失败就是世界发展的失败。

中国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经济社会,中国在其现代化进程中所遇到的困难之大、矛盾之多、问题之复杂,是不易认识的,也不是朝夕之间就能解决的。中国崛起首先涉及两个最基本的问题:一是中国能否崛起或继续崛起?二是能否改变原有的发展模式,以新的发展模式崛起?讨论这两个问题都涉及到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国内的发展态势,二是国际环境。提高自己在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获得其他国家的尊重,是每个国家都期望的,但并不是每个国家都能够如愿实现的。一个国家在世界体系中的地位,是与自身的综合国力高度一致的。国力强大,就会享有在国际社会的话语权,得到国际社会的认同和尊重;相反,国力衰微,就会被国际社会所遗忘,甚至落入“落后就要挨打”的境地。中国在过去几千年,特别是最近二百年中的历史发展轨迹很好的证明了这一点。因此,中国要想和平崛起于世界强国之林,就必须立足自身,放眼世界。如果没有自身力量的提升,就谈不上崛起,更谈不上和平崛起。因此,中国在谋求和平崛起时,首先要敦实崛起的国内基础。
经济全球化是20世纪世界经济发展的突出特征。纵观全球化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段,几乎在全球化浪潮发展的每一个阶段,总有一些后进经济体能够通过恰当的贸易与投资战略有效利用全球化的发展机遇,积极推动本国产业分工的升级和深化,全面发挥本国经济的比较优势,进而创造出竞争优势,最终实现在经济总量和人均生活水平方面的赶超,成为全球市场中处于重要地位的新全球化经济体。从发展趋势上看,中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开始进入经济起飞阶段,探索新的经济发展道路,这标志着中国实现真正的经济追赶的过程。

在中国与世界经济体系的互动过程中,中国经历并将经历不同的四大发展时期:经济强国和世界经济的中心期(1400~1800年)、现代化落伍者与经济大国的衰落期(1820~1950年)、经济追赶期(1952~2020年)与经济强国期(2020~2050年)。在不同的经济发展时期,中国经济与世界经济之间互动关系的性质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对全球经济的参与程度和影响力。在世界经济的中心期,中国是世界经济的中心和全球贸易的主导者。在经济大国的衰落期,中国在世界经济总量中与全球贸易中所处的地位发生了显着逆转。新中国成立标志着中国开始发动工业化和现代化,也开始了经济追赶过程。从对世界经济参与的程度来看,这一过程可以划分为两个子阶段:第一阶段是封闭经济条件下的追赶阶段(1950~1978年),这基本上是一个有所成效的经济追赶的“计划经济实验”,当时脱离了以分工与贸易为基础的一体化发展的轨道。第二阶段是开放经济条件下的追赶(1978年至今),这是一个引入新的历史转型阶段,存在明显不平衡性而又充满巨大发展潜力。在经济追赶期与大国复兴期,中国经济占世界经济总量比重的显着变化将呈现“∪”字型曲线轨迹变动。

世界现代化发展的历史,实际上是一个工业化追赶与竞争的历史。从世界经济发展的演进历史来看,在现代化过程中有许多国家“后来居上”,实现了工业化追赶或超过现代化先行国,先后出现了4次后进国追赶现代化先行国的成功典范。美国是第一个成功追赶的典范。美国19世纪末与20世纪初经济开始起飞,花了43年的时间追赶上英国。日本是第二个成功追赶的典范。日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经济开始崛起,人均GDP 花了40年的时间赶上美国,被视为是世界上最成功的追赶国家。亚洲“四小龙”是第三个成功追赶的典范。20世纪60年代以来,亚洲“四小龙”花了30年的时间追赶上西欧国家。中国将是第四个成功追赶的范例。中国经济从1978年开始进入经济起飞阶段,加速追赶美国、日本、西欧等发达国家和亚洲“四小龙”,逐步缩小与这些国家间的发展差距,1978~1995年西欧12个国家GDP 年平均增长速度为1.7%,中国GDP 年平均增长速度为7.5%,GDP 年平均增长速度是西欧12个国家的4.4倍,到1995年中国人均GDP 相当于西欧12个国家人均GDP 水平的比重已由1978年的9.1%上升为1995年的19.0%.中国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化后来者,发动工业化时间晚,进入工业化时代大为滞后。如果从1750年算起的话,欧洲和北美陆续开始工业化,而中国发动工业化的时间滞后了100~200年,直到1950年中国才开始正式发动工业化。中国不仅发动工业化的时间晚,而且工业化水平起点极其低下。根据安格斯·麦迪森最新研究,1820年中国人均GDP 相当于世界人均水平的90%,1950年已经降至21%,到2001年又上升为59%;中国与美国的人均GDP 相对差距,1820年为2倍,1950年扩大为22倍,2001年又缩小为8倍。中国GDP 占世界总量比重,1820年为33%,1950年降至为5%,2001年上升为12%(见表1)(注:Angns Maddison,"Mensuringand Interpreting World Economic Performance :1500-2001",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2004-9-28.)。综上所述,中国是一个后进国追赶现代化先行国的成功范例,其经济增长率都不同程度高于前三次后进国追赶先行国的经济增长率。
通过考察中国的发展轨迹,我们认为1950~1980年是中国现代经济发展的准备阶段,它的基本任务就是建立比较完整的、独立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1980~2020年是中国现代经济高增长或经济起飞阶段,将由低收入水平向中等收入水平过渡,工业化进程开始加速,经济结构发生明显变化,社会进行全面深刻的变革,储蓄率、积累率保持较高增长成为经济增长基本动力。从2020年后中国可以进入现代经济稳定增长阶段。那么有哪些因素影响中国经济持续增长?我们认为主要面临四大挑战:人口继续膨胀与迅速老化,就业负担沉重;自然资源日益紧张,接近资源承载极限;环境污染迅速蔓延与自然生态日益恶化;粮食需求迅速扩张与粮食增产举步维艰。由于中国人口与资源、环境的矛盾,中国选择新的现代化模式,不同于欧美式的高资源消费、高污染排放(指人均污染物排放量)、高消费为特征的传统现代化道路。这一非传统现代模式,其核心思想就是实行低度消耗能源的生产体系;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使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经济效益不断提高的经济体系;保证社会效益与社会公平的社会体系;不断创新,充分吸收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适用技术体系;促进与世界市场紧密联系的,更加开放的贸易与非贸易的国际经济体系;合理开发利用资源,防止污染,保护生态平衡。该发展模式的资源消耗和生活消费特点是,在本世纪内和下世纪上半叶,中国人均各类主要资源消费水平大体保持目前的水平或略有提高,并在上述消费数量的约束下调整结构,提高质量。在积累与消费水平的长期选择上,应保持较高的积累和适度的消费。

走向21世纪的中国正处于重大转型时期,这包括中国从传统农业社会向现代工业社会转变的社会转型、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现代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体制转型。在这一转型过程中,中国经济起飞的基本因素,主要包括:第一,从资本存量和资本来源看,中国保持着较高的投资率和储蓄率,利用外资也为中国经济发展提供和开辟了新的渠道;第二,从工业基础看,中国建立了一个比较完善的工业体系;第三,从社会基础设施看,中国的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城市公用事业有了相当的改观;第四,从国内市场条件看,市场巨大无疑是中国的重要优势;第五,从人力资源看,中国人力资源极其丰富。以上因素决定了中国在20世纪80年代的起飞不同于其他国家,它将伴随着中国成为世界大国(注:胡鞍钢。胡鞍钢集——中国走向二十一世纪的十大关系[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243-247.)。

中国的崛起对世界具有深刻影响。中国的起飞意味着世界1/5的人口进入现代社会,中国的起飞将影响和改变21世纪的世界格局,并对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注:胡鞍钢。胡鞍钢集——中国走向二十一世纪的十大关系[M].哈尔滨:黑龙江教育出版社1995:243-247.)(244-247)。具体来说,中国经济发展的速度明显高于先进国经济增长的速度,以承载世界人口1/5的大国规模,打破了工业革命以来工业化后进国家中经济增长相对最高、持续时间最长的记录;中国的经济结构指标变动率快于先进国的速度,经济快速增长不仅为整个国家带来变化,而且引起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重大变化,加速增长会促进劳动力向更高的生产力部门转移,而结构变化又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来源;中国从改革前的极端闭关自守发展到赶上世界大国标准的水平,参与经济一体化的速度明显加快,体现出开放的重大效应;同时,中国市场化程度由改革初期的1/4上升到20世纪末的3/4,市场化程度明显提高,经济运行已基本奠定在市场机制的基础之上(注:胡鞍钢等。大国战略——国家利益与使命[M].辽宁人民出版社,2000:242-249.)。

中国崛起有两种不同的追赶战略(见表2),一是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追赶战略,包括20世纪50年代的“赶英超美”战略构想和60年代的“四化”战略构想;二是转轨时期的追赶战略,尤其是20世纪80年代初的“三步构想”,这一战略比较符合中国国情,加速了中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大大缩小了中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差距。但是,这一战略仍然以物为中心,追求经济高增长为最重要、最优先的目标,是以资本高投入、资源高消耗、污染高排放为代价的,也出现了城乡收入差距拉大,地区间发展差距扩大,以及居民收入分配不平等在世界上上升幅度最大。

21世纪中国的现代化将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崛起的大战略应吸取新的原则和思想,立足于中国国情,基于本地区实际情况创新性地提出新的发展思路,这就是“以人为本”,促进人类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以共同富裕为主题(见表2)。根据我们对大国综合国力的比较研究表明,中国过去20多年的崛起是迅速崛起、全面崛起、全方位崛起,但却是不平衡崛起、不协调崛起、不匹配崛起。具体地说:中国已经上升为世界第二大综合国力国家,与美国的相对差距迅速缩小,由1980年的5倍减少到2000年的2.5倍。中国今后的长期发展目标之一就是使综合国力再上一个大台阶,进一步缩小与美国在综合国力和各类战略性资源方面的相对差距。
从现在起到2020年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仅是中国历史上最宏大的发展任务,也是世界现代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如果从1950年算起到2050年中国只花100年的时间使15~16亿人口达到中等发达水平,就开创了人类发展的“奇迹”。当前,中国正处在这一历史发展过程的中间点。中国崛起不仅是经济总量、贸易总量和综合国力的崛起,而且是一种新的发展模式的探索、创新和展示,这对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发展中国家具有极其重要的启示作用和示范作用。它将证明一个现代化的后来者仍然有可能在相对短的时间内追赶发达国家,快速实现工业化与现代化,“中国之路”将为大多数发展中国家提供极其丰富的经验和极其重要的借鉴,对推动整个人类发展进程产生积极的重大影响。

‘捌’ 如何看待中国的大国崛起

中国现在的崛起已经开始撼动世界的格局了 ,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和平,德国铁血宰相俾斯麦就很值得我们学习

‘玖’ 如何看待中国的和平崛起

使3亿人口脱离贫困,而且使中国大陆的人均GDP增长了8倍,2011年达到世界平均的1/2[11]。根据2010年10月达成的相关共识,中国在IMF的份额将从世界第6在2012年内提升至第3。中国种种成就,但我们不能骄傲。中华人民共和国跟一些西方大国在外交上面对着一些困难。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台湾问题。中国制定了《反分裂国家法》,威胁可能会不惜动用武力来解决台湾事务,摧毁一切台独势力。大多数国家都跟中国保持着良好关系,承认中国的一个中国政策,但是美国是根据中美三个联合公报和其国内《台湾关系法》来处理台湾议题,关系法里又提到美国严重关切台湾问题,如果台海爆发战争,有一定可能会促使中美两国交战和双方对抗。美国在现今阶段还在怀疑中国在国际上的野心。中国和印度的关系不太稳固。除了1962年因边境问题发生战争外,西藏问题也是两国在外交上面的障碍。面对中国的核武器和印度最大的敌人巴基斯坦的政治、军事关系密切,印度也自己研发了核武器。中日关系亦常成为影响亚洲和平的关键因素。

‘拾’ 如何理解和看待当前时代背景下的中国崛起

经济和军事等领域的快速发展,都源于中国改革开放的伟大思路和效果,国力的积累也是一个重要的支撑,世界格局在悄悄改变,中国从默默无闻到现在人人皆知的中国声音,都是崛起的最好例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路,越来越宽了,相信中国一定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

阅读全文

与如何用神圣的眼光看待中国崛起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安卓怎么看越南抖音 浏览:83
琅勃拉邦在越南哪个省 浏览:663
越南10000元兑人民币多少钱 浏览:580
印度的边界有多少兵 浏览:700
印度洗衣液加工厂投资多少钱 浏览:572
udor意大利柱塞泵怎么样 浏览:544
越南人在中国的居留证可以签多久 浏览:142
美国为什么打伊朗将领 浏览:128
中国哪个省去意大利支援 浏览:984
中国银行公对私美金结汇多久到账 浏览:153
世界有多少国家援助中国疫情 浏览:774
中国有多少名星不是中国国籍 浏览:767
印尼西亚是什么意思 浏览:710
伊朗国吃石饼叫什么名字 浏览:796
出口越南的绍兴黄酒有哪些 浏览:437
英国读博士多少钱 浏览:806
意大利的啊狄哦但哒什么意思 浏览:987
印度炸全鸡多少钱一斤 浏览:192
现在的英国酒馆都提供什么 浏览:317
印度空军基地有多少人 浏览: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