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特色消费文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特色消费文化体现在哪些方面

发布时间:2022-08-01 01:58:24

1. 中国旅游者消费的文化特征

文化对旅游的影响主要体现在:

1、使旅游形成深度,使垂直细分更具结构价值;

2、使旅游从物理空间向文化空间转换,从而拉阔广度;

3、利于打造旅游的个性化、差异化,以大幅拉升品牌价值;

4、增强游客的价值感、美感、愉悦感,从而创造了更大的消费粘性。一一供参考。

2. 消费主义文化的现代消费主义文化的特点

1、符号价值的意义高于使用价值。在消费社会,物质商品中渗入了越来越多的非物质因素,商品的外观设计、包装、广告等在商品生产中占据了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甚至在商品构成中起着支配性的作用,直接制约着商品的生产、销售和消费等各个环节。与商品的非物质化相联系的是,符号体系和视觉形象的生产对于控制和操纵消费趣味与消费时尚发挥了越来越重要的影响。在这里,符号价值被认为是有别于商品使用价值与价值的第三种价值。商品第三种价值的三重属性即信息价值、体验价值、符号价值,符号价值是商品的信息价值,卡尼曼称其为体验效用。
实际上,所有人都可以在日常生活中,感到这种第三重属性的存在。例子――结婚戒指,它的符号价值,显然不同于它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别人几乎不可能仅仅凭其交换价值,就把它从主人手上交换过来;而一旦丢失,它对于主人的损失,也绝不仅仅限于它的市面价值。符号价值表达的是式样、风格、声望、权利等。在现代社会中,这种符号价值已经成为商品和消费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购置物品已经不是因为这些物品本身具有的内涵(包括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而是因为这些物品所代表的符号价值。电视在宣传符号价值,促进消费主义文化形成方面具有历史作用。电视广告可以毫不费力地把浪漫、奇异、欲望、美丽、满足、归属感、科学进步和好生活“粘”到推销的商品上。这些商品往往就是大众世俗的日常生活用品。
当尘世间的日常消费品和华贵、奇异、美丽、浪漫等文化特性联系在一起时,再认真地辨认这些商品原有的使用功能就不那么容易了。在这里,经营者不再只是说明他们的产品内涵,而且以各种符号和图形来“包装”产品。这类“包装”和产品常常难以区分。经营者关心的不是这些包装是否能全面代表他们的产品,而是靠这些包装是否能把他们的产品和观众或消费者脑海里的欲望联结起来。更具体地说,市场营销的历史表明,首先要关注大众那些显而易见的欲望,然后创造新产品或重新包装老产品来满足这些欲望,营销才能获得成功。人们消费的已不是物品,而是符号。
2、超现实Hyperreality:物质消费转化为意识形态意义的美学消费。在后工业消费社会,人们消费的不是商品的功能属性(实用性),而是社会属性,即符号价值,将物质消费转化为一种意识形态意义的美学消费。电视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当符号形象充斥电视并被发挥到极致时,人们实际上进入了鲍德里亚所说的模拟世界或时代。消费品已经具备了和范围广阔的形象及符号相结合的能力。这种结合遮盖住了商品的使用价值从而成为商品符号(Commodity-Sign)。
当以电视为核心媒体的消费文化利用难以计数的符号和形象流动生产出无休止的现实模拟的时候,消费者往往失去对现实的把握。在这个模拟的时代,是“原版”还是“复制品”已不是问题的核心。因为参考点不在了,真实也就处于无足轻重的地位。 在这样的时代,生产者的重点不是物质商品的生产,而是对资本的操作和对“消费需求”的生产。这一过程也就是从制造业过渡到服务业。这种服务消费包括教育、健康、信息服务,也包括娱乐、休闲服务等等。因为资本主义现在首先关心的是符号、形象和符号体系的生产。这个符号生产的过程也是一个文化的建构的过程,一个造“梦”的过程。虽然被文化覆盖的现实并非始于消费时代,人类文明早已经将社会的方方面面涂抹上文化色彩。
但是,消费时代对现实的包裹才真正的代替了现实,而且对现实的文化建构不再是以前那些多元的文化,而只是被资本操纵的消费主义文化,即文化的多元性被消费主义文化的多样性的取代。“造梦”变成了一种“梦工业”。所谓“梦”本身并不带有贬义,也没真、假(真已经被悬置,被文化覆盖)。资本为了本身运行的更加顺畅降低成本、减少风险,必须进行文化和价值观的建构,这种建构将社会的现实全面的符号化,直接的现实被掩盖,人们生活在符号化的“超级现实”中。形象商品的生产与“灵活积累”是吻合的。许多形象的消费周期都十分短促,许多形象可以在广大的空间同时消费,形象商品这种无孔不入而又短暂易逝的特性,进一步广泛地刺激起人们对变化不居的时尚的追逐。
3、仿像(Simulation):人们的消费意识形态被主宰。在鲍德里亚的眼里,这些电子时代通过色彩及其他方面的处理混合而产生的形象比真的东西还要真。但从这种模拟或者比真实还真实的形象符号中是不可能发现真实的。这是引导并操纵消费者的前提。在这种前提下,大型技术集团得以实现从引导到操纵这个过程。在这一过程中,现代广告和传媒,文化作品和视觉艺术的各种手段,包括广告、电影、电视、文学作品等,通过与所欲推销的商品有关或无关的形象来操纵人们的欲望和趣味,构造消费意识形态。
人们先体验到了那种商品的图像和使用那种商品的生活趣味,在明确了我们和那种商品发生关系的意义以及自我主体的形象,我们才去购买那种商品。这就好比在电影和肥皂剧具有历史后,我们的意识形态已经处在分不清是电影在模仿生活还是生活在模仿电影。 例如,迪斯尼乐园就是一种“超现实”的仿像文化,真实和拟真之间的界限在我们的意识形态深处已经分不清了,真实被模仿到极度“真实”它就是一种超现实。 例如,很多内地的年轻人实际上仅仅根据香港、美国、韩国和日本等资本主义国家的电影、电视剧,以及各种时尚杂志,在还没有接触现代化和高级消费社会之前,就已经建立了关于消费资本主义的表象和对此的向往。很多内地女孩到南方后,开始迅速根据电影、电视和时尚杂志的形象重新包装自己。
年轻人购买化妆品和服饰时,总是根据广告和时尚杂志的宣传购买、仿照那种形象去打扮。购买汽车要考虑到实用性。但我们购买何种汽车,实际上是在受广告、时尚杂志、某一部流行电影或者某首流行歌曲MTV中的使用汽车的生活方式场景和影像的影响。一辆车没坏,因为款式老了我们再换一辆。这些现象实际上都反映消费意识形态对于中国的影响,在某种意义上,它已经取代了过去政治意识形态对于中国社会的影响。尤其在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各地城市文化的地方性正在消失,城市建筑、娱乐文化和青年酷文化正在趋同,并且,越来越美国化或者韩日化。这都是当代艺术和文化批评需要面对的课题。 消费主义文化不仅体现在商品营销和宣传的广告环节,它还表现为商品的生产和消费之中,构成无处不在的文化环境,操纵人们的欲望和趣味,主宰了我们的生存意义和意识形态。
(1)形成离散社会:人们凭借现代媒体而生存,消费过程中逐步地消失于“符号”的海洋里。也正是这种消费,使大众脱离了现实,不去与周期的人交往,相互之间越来越疏远。那种和睦邻里关系不再被认为是一种社会需要。人们失去了真正意义上的社交活动;反过来说,也只有使大众处于脱离现实的状态之中,才能使他们真正地失去社会性而作为一个个孤立的原子,变成被操纵的消费机器。
(2)消解了“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的界限,电视的重大影响在于它对传统意义上的“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之间界限的消解。该界限的消失意味着社会处于一种“透明”的状态。人的全部生活从广义上讲都处于一种暴露状态中。在美国的政治生活中,没有什么比总统的椭圆形办公室更神圣的了。而神圣和与之相伴随的力量又和神秘分不开。然而,通过电视,又有哪个观众不知道椭圆形办公室的陈设。不管总统的办公室是华丽还是庄重,重要的是它在电视上被一览无余,再也没有什么可神秘的了。这个曾经十分隐蔽,在政治生活中至高无上的场所赤裸裸地进入千百万电视观众的脑海之后,他们起码在这方面再也没有什么可以想象的了。与之紧密相连的政治文化也不能不重新定位,政治生活中的“私人领域”和“公共领域”之间的界限淡化了。
(3)创造“沉默的大多数”,使大众成为失去了与环境和他人交流的能力。 一些传播学理论家认为,电视就像“黑洞”一样,能把观众全吸进去。因此,很难指望观众会做出任何实质性的反映。他们只是被动地、沉默地收看而已。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电视上的节目内容并不是最重要的。按鲍德里亚的话说,电视最本质的影响在于它对观众反映的封杀。大众在沉默中消失了或者说象征性地死去了。证明大众存在的唯一形式是他们对各类抽样调查(Survey)的反应。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不存在了,代表大众的只是一堆统计数字。从理论上说,媒体就是信息。但现实是,因为大众的社交能量被媒体和其他技术“冻结”了,媒体的信息量越大,社交就越少。媒体不再是大众的延伸,而是他们生活的主宰者。更确切地说,大型技术集团已通过大众媒体创造消费文化的方式成为大众社会生活的主宰者。这种超现实的消费文化为跨国公司在全球的经济扩展从意识形态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4)消除了卧室和公共场所之间的界限,人的全部生活再无隐******私可言。一家人彼此(特别是对孩子)难以启齿的事情,电视声情并茂地展现给在场的每一个人。电视把人的生活全方位赤裸裸地像镜子那样反映给所有的观众。从这个意义上说,大众失去了隐******私。孩子们也不再有童年和少年,他们和成人之间的人生距离由于电视的存在而消失了;
(5)大众因此而失去想象力。人的所有关系除了和政府、社会机构的交往以外(例如领取失业救济金),便是和物体(商品)、媒体和机器的关系。他们想知道的都知道了,甚至不想知道的,也被毫不客气地摆在了他们的面前,生活失去了意义。人的所有关系除了和政府、社会机构的交往以外(例如领取失业救济金),便是和物体(商品)、媒体和机器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步地被人与物之间的关系所代替。 由此看来,基于符号价值的欲望的满足不过是幻觉。结合马克思的异化理论,从消费的角度看,资本主义造成的最严重的异化是人的需要的异化(欲望的异化)。马尔库塞认为,生活在发达工业社会的人们过着一种表面上安乐的生活,拥有自己的住宅、汽车、各种现代化的生活设施和日用消费品,但这是一种虚假的“安乐”。因为这些“需要”不过是资本主义商品体系建构出的“虚假需要”。“现代主体作为一个消费者,无论是他的需要还是满足这些需要的手段,都是由资本主义商品体系结构性地规定了的。人们在把物质需要作为自己的基本需要之后,实际上已经是“为了商品而生活”,已经把“商品作为自己魂牵梦萦的中心。”
4、躯体意象:给消费者制定审美标准。在消费文化中,广告、流行出版物、电视、电影文化等,提供了大量风格化的躯体形象。
(1)身体被商品化。身体被消费社会所重新发现和重新编码,逐渐神话化。神话身体的主导主题是“美丽”和“色情”。当然,这种“色情”非原始或本来意义上的概念,而是一种功用性概念。它展示身体某些部位,身段和肌肉,或者某种体态和“曲线”的面目。
(2)躯体被认为是快乐的载体。在这里,理想的躯体意像是青春、健康、苗条与美丽。电视与电影等媒体反复地暗示柔软优雅的身体、极具魅力的脸上带酒窝的笑,是通向幸福的钥匙,或许甚至是幸福的本质。
(3)通过物的堆积来完善躯体。为了让自己美丽,女人们只得大量购买香水、按摩、疗养。人们只能通过“买入”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她们只能通过堆积物品来显示自身,否则找不到更好的、让整个社会都认可的途径。渴望或追求美丽的冲动便转化为占有物品的冲动,即身体与消费品的等同。男性气质与物质文化的商品链联系起来。这在传统社会中是不可思议的事情。比如,青年应该是“汽车、自行车、音乐和黄色读物”、“开司米单色运动衫”、“缎子翻领无尾小夜礼服”、“彩拼毛衣”、“条纹双排扣西装”或“双排扣”海军蓝夹克等等。
5、享乐主义:新的道德观。
(1)新的大众英雄的树立。Pachter曾经说:今天的大众英雄不再是强有力的帝国的缔造者、发明家或有成就的人。而是电影明星、歌星以及奉行享受哲学人。(Pachter975,330)。消费是现代社会的英雄(美德),这不仅因为消费构成资本主义生产的动力,而且是因为消费主体构成了现代主体的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
(2)节俭苦行的人被再教育。那些习惯于节俭苦行的工人现在必须接受再教育,接受以享乐的生活方式。而教育者就是广告,引诱人们参与原来限于上层人的商品消费。例如,广告上,一个男年青满身头皮屑,女孩都纷纷避开他,而使用了某种洗发水后,局面立刻改变。
(3)制造新的消费者。广告通过嘲讽勤俭、节制、稳定、耐久、适度等清教徒观念,广告大力促进了传统价值观的瓦解。当代广告让一个家庭主妇焦虑地瞧瞧镜子中的自己是否像广告中的那位35岁的太太一样,因为不用Leisure Hour 电子洗衣机、洗碗机而憔悴不堪。在自由主义者看来,个人的消费权力是至高无上的。任何人都有权实现自己的需求和欲望,这种个人的需求和欲望不应被外部的权威剥夺或压抑。笛卡儿说“我思故我在”,芭芭拉·克鲁格说“我买故我在”,后者可以径直看作是前者的一种延伸。在前苏联等国家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剥削了人民的消费权力,使人民的需要服从于国家的计划,实行所谓对需求的专政。而剥夺消费权力即是剥夺个人自由,剥夺个人选择的权力,故此海耶克断言,计划经济是通向奴役之路。在自由主义者看来,消费者的利益只有在市场经济中才能得到保障, 此外,人们为购买而购买的行为,也与人际关系的疏远、自我认同的需要、心灵的净化与安慰、建立彼此的关系等需要与关。

3. 文化消费包括哪些 文化消费

1、到剧场看电影、看话剧、戏剧、音乐会、演唱会、相声等文艺曲目的消费;
2、购买图书、乐器、磁带、光盘等的消费;
3、电视、网络、手机上网等收视费、流量费;
4、参观博物馆、科技馆等的消费
5、旅游活动的消费
6、收藏活动消费

4. 浅析中国文化对消费者行为有什么影响

中国传统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如下方面。
1.以“根”为本。中国自古以来的文化传统重家、重族、重国,生命血统的延续是头等大事,望子成龙、望女成凤以光宗耀祖。子女的教育消费在家庭开支中占据较高的比例,亲情消费、伦理孝敬消费在“宁愿苦自己不愿伤感情”的支配下成为中国消费者购买行为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在国家遇到自然灾害时,中国人会毫不迟疑地捐钱捐物,以履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之志。
2.和为贵。中国人认为人类是自然的一部分,人与自然是“和谐”的关系。受古代自然崇拜、天地崇拜的影响,注重和谐与统一,并努力“顺其自然”并与身处的环境保持和谐。消费者讨厌人造的防腐剂,女性消费者不喜欢香波中的化学成份。认为细菌是根本的病痛之源,中国母亲的首要职责是保护孩子和家人不受细菌的侵害,空调、洗衣机、肥皂和食品由此大力宣传“无菌”概念。痛恨“假冒伪劣”产品,但又按照“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的与人为善原则宽容和解处理。
3.关系主义。中国是一个“关系导向”的社会,关系文化是中国特色文化之一,被视为了解中国消费者行为的核心概念。在关系主义下,消费者的交易活动往往不是单纯的经济利益算计,还有人情往来、互惠交换、面子问题等微妙复杂的方面。消费者的购买行为往往不仅仅是一次经济交易,而且是种社会互动和关系交往。中国文化一向看重人情往来,有“礼仪之邦”的美称,送“礼”是普遍存在的现象,是人们相互传递感情和美好愿望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中国人送礼注重包装、内容和价格,包装越豪华越高贵,礼品越高档,也就越显示出送礼人的“诚意”。礼品消费构成中国人消费行为特色之一。
4.面子与公众。受儒家思想影响,社会状态和地位是一种投资,消费者会将钱花在社交场合需要的商品上。实质上,就是中国人很注重“面子”,“面子”在中国人的消费行为中起着很大的作用。对于中国人而言,社会地位不仅意味着成就,而且是一个人及其家庭、亲属乃至宗族地位的确立标志。中国人往往为了强化别人眼中自己的社会形象而调整消费动机,来维护自己的“面子”和自身的社会地位,从而家用的价格便宜,外用的价格昂贵。与中国人面子相关的消费行为集中体现为攀比消费、炫耀消费和象征消费。于是,在各种消费的相互攀比中追求世界顶级名牌、奢侈品等,但对家中使用的商品价格却极其敏感,更在于其功能特色,昂贵的床单和维利利亚内衣等就商机不足。
5.安土乐天。中国人将国产品归类为“土”,代表价廉物美、理性消费;将进口品视为“洋”,代表时尚超前、感性消费。对消费价格喜好整数讨厌尾数,视尾数为小气和麻烦。尽管年轻一代受西方消费文化影响较大,与中老年消费行为有较大的差异,但在安土乐天的文化氛围中,对产品或者服务的选择上很大程度上来自家人和朋友的推荐,品牌忠诚度不高,口碑营销最为重要。在消费行为上主要体现为:对于时新的、不确定、非传统的产品或购买渠道心怀芥蒂,不愿意昌险。中国文化一向比较怀旧恋古,对故乡的眷念,对往事的回忆,对先人旧友的缅想,往往超过对未来的憧憬。在消费上,这种“思古之幽情”再加上现代科技的包装就极易激发中国人的消费行为。

5. 中国传统文化在哪些方面对消费者消费行为产生影响

文化的重要属性之一就是它的民族性,国别性或群体性.世界各民族都在自己特殊的自然环境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创造了风格各异的民族文化.这样,各民族由于文化的不同消费者的行为也就会不同.
一,东方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以中国文化为例.
(一),中国传统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1),人与自然的关系,中国人相信缘份,有所谓"天人合一"的思想.所以,大多数中国人把一切不愉快或不幸的事归咎于天数.eg:遇到产品使用失败或者服务很烂的时候,中国人较少做出投诉,但是中国人在选择消费的时候又很注重与销售人员的"缘份"
2),人与他人的关系,中国人的团体取向,权威主义,面子和人情.重视家人,亲属,朋友的意见,习惯压抑自我的感受以求得和谐的关系.因此,团体对产品的购买具有直接的重要的影响.
3),人与自己的关系,中国人容易形成自我萎缩的性格,由于集体主义的倾向,"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态度,是中国消费者经常改变其预定的购买行为.
4),人与实践的关系,中国人缅怀过去,所以容易有较高的品牌忠诚
(二),儒家文化对奢侈品消费行为的影响
1),在自我概念上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东方人偏向于依赖性的自我, 即在自我概念上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依赖关系.对依赖性自我概念而言,其行为是基于和他人之间的基本联系,这些联系包括家庭,文化,职业和社会关系等.中国人更多的是以依赖性自我为中心,关注与自己相关的人对自己购买行为的反应. 儒家传统文化影响下的个人总是处于为了他人的期望而生活以争得〃面子〃的压力之下.东方世界的人很注重〃面子〃,〃面子〃在东方人的消费行为中起了很大的作用.通过奢侈品消费, 人们维护自己的〃面子〃, 强化他人对自己的看法, 并维护自身的社会地位.
2),追求个人和团体利益需求的平衡,在儒家文化影响的社会里, 人们更强调个人对组织的趋同一致,个人行为以满足团体利益为中心,当个人欲望和团体目标发生冲突时,更倾向于牺牲个人利益来实现组织利益, 用儒家传统观念来说即〃先承担责任,再享受权利〃.个人和团体利益需求的平衡体现为个人的利益要服从于家庭,文化,职业和社会关系等基本的人际联系需要.中国的集体意识决定了, 个人的成功重要的是能为家族争光,所以中国的奢侈品购买很多时候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为了家庭,职业等团体关系的需要.
(三),社会时尚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1),政治经济影响着一定时期内人们的消费行为:民国初年,辛亥革命的风暴不仅猛烈地冲击了封建社会的上层建筑及其意识形态,也影响到了人们日常生活的许多方面,造成了一代新风尚.辛亥革命后,适应社会时尚的转变,以往服饰上的那种古板,单调,等级森严的局面被生动活泼,千变万化的景象所取代.人们在选择服饰时,不再重视身份贵贱,而是以美观新奇为时尚.又如,中国在十年动乱中受"左"的思潮影响,"绿军装,武装带"风靡一时,改革开放以来,十分流行的茄克衫,宽松衫,休闲服,运动装则体现了和谐,发展的政治气氛下自由,活泼的生活追求.
2),社会心理使商品消费呈现特定的现象,社会心理因时代,地域的变化,生活习惯,个人文化差别而有悬殊差别.红色历来被我国视为满的象征,所以民间婚姻喜事都喜好红色,以呈现欢庆热闹的气氛.中国人喜欢人情味浓厚,表现团结精神且吉祥如意的店名,如"同仁堂"药店,"全聚德"烤鸭店,"友谊"宾馆等.
3),生活方式,生活方式是文化所赋予的一种社会活动方式.文化与生活方式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文化规定了人们一定的生活样式,教育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生活,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接人待物等等.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会产生较大的差异,自然会形成不同的消费心理与购买行为.生活方式对消费心理影响之深还体现在当生活方式发生变化,人们的消费行为也随之改变,例如,随着中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国际交往的扩大,人们生活中对美的需求增加了,就妇女的穿着打扮来说,一改过去单调,呆板,老一套的服装,发式,起而代之的是各种流行时装,时髦发式,不仅结婚的妇女要烫发,就连女孩子也经常烫各种时兴的发式.自然,人们对这些方面的产品需求明显增大.如各种时装,化妆用品,烫发,护发用品等.
4),价值观念,价值观念,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的主观评价,它是文化的基本内涵,但不同的文化决定着人们不同的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人们的物质生活离不开对精神的追求,它赋予人们社会活动一定的思想感情,形成对人生,对生活特有的价值观念和价值取向.穿衣戴帽,各有所好,它不仅是一种兴趣,一种爱好,而更主要的是一种文化的表现.例如一些发达国家的日常消费品如冰箱,彩电等,对一个时期中国人来说是十分昂贵的高档商品,许多人把这些商品看作是财富的象征.这种价值观念的差别,体现在人们消费活动的各个方面.
(四),各民族文化地域对消费行为的影响
1),各民族的特色消费体现着民族传统文化,中华民族深沉含蓄,表现为服装风格严谨朴实,中国汉族过春节吃饺子,吃年糕,放鞭炮;元宵节吃元宵,耍龙灯;端午节吃粽子;中秋节吃月饼等等.中国其他民族如藏族的藏历年,傣族的泼水节,水族的端节,拉祜族的扩塔节,柯尔克孜族的诺劳孜节都相当于汉族的春节,都需要有各自富有民族特色的节日商品.不同民族的消费习俗都是由于各自民族传统文化所决定的,深入研究民族文化才能使厂商对市场作出正确判断和决策,生产出适应不同民族特色的商品来
2),地域文化对消费行为的影响,地域文化的形成往往和当地的历史传统与文化传统密切相关,不同地域由于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的制约和影响,会形成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必然对商品生产的取材,设计加工,款式造型,包装装璜以及商品的消费习惯产生深刻影响,形成带有浓厚地域文化色彩的商品.从中国不同地区的饮食习惯来看,湖南人爱吃辣椒,四川人喜食麻辣,浙江人爱吃甜食,山西人喜食醋等等习惯,都是由于当地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在世界范围内,商品地域文化特点尤为突出,一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特色的商品如丝绸,刺绣,手工地毯等,不仅在市场上具有很强的竞争力,而且在世界范围内传播和弘扬着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
二,西方文化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1),在自我概念上注重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西方人更看重独立自我的概念,独立自我的概念, 根植于人与人之间是相互内在分离的理念; 追求个人和团体利益需求的平衡,在个人和团体利益之间的关系上, 西方社会的人认为个人自由最重要,人们应该用自己内在真实的价值观来对待生活, 群体之所以存在是为了让个人更好地满足需要, 个人可以尝试改变群体, 也可以简单地离开它.
2),社会心理使商品消费呈现特定的现象,西方消费者青睐一些奇异,怪诞的店名,如"快乐的早晨","跳蚤"等等.
3),生活方式,文化与生活方式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文化规定了人们一定的生活样式,教育人们以什么样的方式,方法生活,如衣食住行,婚丧嫁娶等等.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人们的生活方式会产生较大的差异,自然会形成不同的消费心理与购买行为.例如,西方发达国家,出于生活节奏快,人们喜欢到快餐店就餐,即使是在家就餐,也是购买半成品烧菜做饭,所以快餐食品,速深食品,半成品食品非常流行,有很大的市场需求.
4),价值观念,在经济发达的国家,大多数人热衷于生活上的舒适享受,消费支出往往超出其收入水平,相应地,分期付款,赊销的交易形式非常盛行.人们购买大件商品,如汽车,住房等,既可以分期付,也可以从银行借钱支付,而且借钱越多,声誉越高.美国人喜欢挣了钱就花,不善积蓄.
5),各民族的特色消费体现着民族传统文化,西服之所形成开口很大的基本造型与西方文化强调自由和个性解放密切相关.欧美国家的圣诞节也有特殊的消费品如圣诞树,圣诞糖果,蜡烛,火鸡等.
此外,还有很多的文化对消费者行为具有影响.
影视文化对消费者购买行为的影响
施瓦辛格主演的电影《毁灭者》中,影片结尾处他曾用一部手机通知了自己的上司前往罪犯走私枪械的码头从而洗清自己的冤屈.电话打完后,他并未关机,而是随手将手机丢弃在一堆废物上,这时镜头推向那个玲珑小巧的手机,手机里传来上司清脆的问声……这部手机就是爱立信当年要推出的最新产品—768.后来随着《毁灭者》票房飙升,爱立新自然也收效非凡.可见,作为一种商业大众传媒媒介,电影电视剧日益加剧了渗入广告元素的幅度.一种原因是电影本身商业性的需要,另外就是现实生活是电影创作的现实源泉,是现实生活文化的真实而艺术地再现.再而,影视影星是生活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而被广大受众所效仿,从而找到了广告主的投放的理由.影视文化是平面广告,电视广告的变相反映,具有很强的商业性,可以取得良好的商业受益.
名人广告对消费者行为的影响
一,名人广告利用名人所具有的种种特征,可以在异常嘈杂的媒体环境中把公众的注意力吸引到广告信息中来.旨在使自己的商品从紊乱的信息环境中凸现出来.
二,名人的声望在消费者知觉名人广告时具有某种光环效应,因为名人是高贵的,值得信赖的,这种品质会迁移到他所代言的产品上,有助于提高品牌的知名度.
三,名人广告有助于增强广告信息的可信度.消费者知觉到广告后,是否愿意接受广告的信息,还是一个未知之数.广告要引导消费者的观念向预期的方向变化,必须让消费者觉得真实可信,而广告是否可信,广告的信源至关重要.所以广告由谁来代言,事关重大.心理学中的态度改变理论认为,人们心目中的权威最具影响力.
四,名人广告可促使消费者产生积极的情感.消费者对广告的反应有认知反应和情感反应两方面,认知反应是消费者对广告信息的理解,情感反应是消费者对广告信息所产生的情绪体验.

6. 中国消费者礼俗消费有什么文化特征

消费者市场的基本特征如下:

1.非盈利性。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获得某种使用价值,解决自身的生活消费需求,而不是为了盈利去转手销售。

2.非专业性。消费者往往缺乏专业的商品知识和市场知识,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时容易受到商家,厂家宣传,服务态度和商品质量的影响。

3.层次性。由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不同,所处社会阶级也不同。因此消费者的需求会表现出一定的层次性。

4.广泛性。消费者市场不仅购买者人数众多而且分布地域广,从国内到国外,从城市到农村,消费者无处不在。

5.替代性。消费者市场除了少数商品不可替代外大多数商品都能找到互换使用的商品和替代品。因此消费者市场的商品具有较强的替代性。

6.流行性。消费需求不仅受到消费者的内在因素影响,也会受到时尚,环境,价值观等外在因素影响。因此消费者市场的商品具有一定的流行性。

7. 中国特色消费行为典型表现有哪些

中国的特色消费行为典型表现为:
1、面子消费:送礼行为与礼品消费;
2、关系消费:公款消费;
3、“根”消费:维系血缘家族民族的动因等;
4、女性消费:从奉献到自我的转变等。
一、中国人的面子消费与关系消费
1、攀比消费、炫耀消费和象征消费
攀比消费的重要前题是消费者购买某项商品并非出于物质满足的需要,它的发生更多地来源于攀比而形成的心理落差。
2、炫耀消费(conspicuous consumption)是指购买并突出显示奢侈品,以证明其支付昂贵商品能力的消费行为。
3、象征消费(symbolic consumption)指的是消费具有的符号象征性。即消费不仅是物理或物质的消费,而且也是象征的消费。
4、关系消费
中国人的社会中,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关系消费、公关消费及公款消费都是消费领域中不可忽略的。
5、赠礼行为,在中国人送礼的行为规范中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礼品反映并表达送礼者对受礼者的地位尊重程度,而不反映送礼者的经济能力(往往超能力送礼)。
二、中国人的根消费
1根文化深植于中国人的心理底层,影响着人们消费的方方面面,产生中国人独特的根消费
主要包括:教育消费(对下一代)、仪式消费、节庆消费、崇拜消费
2、崇拜消费(sacredconsumption)又称为神圣消费,是指在某种程度上尊重或敬畏地对待物品和事件,而区别于普通消费或世俗消费。
三、中国人的时尚消费
时尚是驱动消费的重大商业元素,创造出大市场的商业价值,所以,开发创造
时尚之源是国际大公司和大都市的追求目标。
四、关注当代人的休闲消费
1、中国经过改革开放20多年,人民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休闲消费也具有了大众化的趋势,尤其在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休闲消费时代特征已经初见端倪,并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引擎。
2、在旅游领域,2004年以来,入境、国内旅游、出境旅游三大市场增势强劲。据国家旅游局统计,2004年春节期间,全国接待的旅游者数量和旅游收入比2003年同期分别增长
6.4%和13.4%。“五一”黄金周期间,全国接待旅游人数首次突破1亿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0亿,比2002年同期分别增长19.6%和17.8%。
3、1998年底,由张艺谋导演、世界知名指挥大师梅塔指挥的大型实景歌剧《图兰多》的门票价格为500美元,3年后世界三大男高音紫禁城演唱会的票价为2000美元。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已近3700美元的上海,一年鲜花的消费量达4亿支。

8. 文化消费包括哪些方面

文化消费包括教育、文化娱乐、体育健身、旅游观光、休闲等方面的消费。文化消费是指用文化产品或服务来满足人们精神需求的一种消费,在知识经济条件下,文化消费被赋予新的内涵,文化消费呈现出主流化、高科技化、大众化、全球化的特征。
文化消费:
文化消费是指人们根据自己的主观意愿,选择文化产品和服务来满足精神需要的消费活动。它的基本特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它所满足的是消费主体的精神需要,使主体感到愉悦、满足;另一方面是满足主体需要的对象主要是精神文化产品或精神文化活动,如美丽的风景和感人的艺术品。但还需要通过接受教育、培训使自身的人力资本增值等,这也正是文化消费非物质一面的体现。文化消费如同一把尺子,能衡量出一个民族的进取精神和状态。因此,大力提倡健康的结构合理的文化消费,提高居民的文化消费水平,是实施文化战略的关键一环。

阅读全文

与中国特色消费文化体现在哪些方面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意大利的啊狄哦但哒什么意思 浏览:986
印度炸全鸡多少钱一斤 浏览:192
现在的英国酒馆都提供什么 浏览:316
印度空军基地有多少人 浏览:819
印度农村赶集摆摊卖什么 浏览:425
splen意大利语怎么念 浏览:335
中国人为什么管印度叫三哥 浏览:87
中国舞前腿二级班训练方法有哪些 浏览:740
没有越南你什么都不是 浏览:221
印度地毯有哪些 浏览:366
印尼地震及海啸死亡多少人 浏览:533
越南大学属于什么档次 浏览:133
印度脆卷饼怎么做 浏览:259
去印尼坐飞机行李箱限制多少寸 浏览:56
中国哪里出生的明星最多 浏览:741
如何制作印度综合香料 浏览:418
中国古代有哪些巨舰 浏览:584
柳州在中国哪个城市 浏览:639
越南教师年薪多少 浏览:818
印度黑公交什么原因 浏览:8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