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铁路发展与现状
我国铁路运营里程由1978年的5.2万公里增长到2017年底的12.7万公里,在2018年运营里程增长到12.8万公里,路网规模和现代化水平显着提升,中国成为世界上高速铁路运营里程最长、速度最高、在建规模最大的国家。
铁路承载了中华民族发展进步的“复兴路”。高原铁路、高寒铁路、重载铁路、高速铁路……从“四纵四横”完美收官到“八纵八横”规划建设,中国持续扩大铁路基础设施网络,以日益丰满的交通大动脉建设支撑经济社会升级发展。2018年,中国铁路日均开行旅客列车8000多列,全年完成旅客发送量33.7亿人次,日均开行货物列车20000列,全年完成货物发送量40.22亿吨;电气化率、客运周转量、货运发送量等多项指标位居世界第一。
数据表明,70年来,中国铁路建设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为推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做出了突出贡献。
(1)中国铁路如何建设扩展阅读:
铁路沟通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同路”。沟通改变世界,科技引领未来,当今世界开放融合、和平合作的潮流滚滚向前,推动互联互通,加快融合发展,是促进繁荣的必然选择。
中国在高铁标准、中欧班列物流品牌、铁路建设项目三方面同时发力,铁路网也成为中国连接世界的丝绸之路。
一系列的成绩证明,中国铁路促进了人口、商品、资本、信息自由流通,推动了财富增长、民族融合、世界和平与发展,走出了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康庄大道。
中国从交通大国迈向交通强国,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历史的必然。中国铁路必将以全新速度驶向未来,加速发展,助力中华巨龙谱写新华章,造福全世界。
法律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铁路法》第三条国务院铁路主管部门主管全国铁路工作,对国家铁路实行高度集中、统一指挥的运输管理体制,对地方铁路、专用铁路和铁路专用线进行指导、协调、监督和帮助。国家铁路运输企业行使法律、行政法规授予的行政管理职能。
第七十二条本法所称国家铁路运输企业是指铁路局和铁路分局。
2. 中国铁路发展的五个阶段是什么
1、1876年至1905年的起步阶段
1876年不难理解,这一年,以英国怡和洋行为首的英国资本集团擅自修建的吴淞铁路,成为了在中国的第一条营运铁路。
2、1905年至1949年的艰难阶段
在这一时期,中国国衰民穷、连年战争,铁路的发展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但仍在艰难前行。
3、1949年至21世纪初的快速发展阶段
新中国建立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铁路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2006年7月1日全线通车的青藏铁路成为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
4、21世纪初至今大发展阶段
在这一时期,国家先后制定了“四纵四横”客运专线(已完成)、“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正在实施)等规划,勾画了新时期高速铁路网的宏大蓝图。
5、高速铁路走出去战略阶段
在高铁走出去大战略的指导下,2019年4月9日至13日,第22届莫斯塔尔博览会在波黑莫斯塔尔市国际展览中心举行,中国铁路首次参展,复兴号、中欧班列在展会上精彩亮相,中国“国家名片”吸引大量观众驻足,受到广泛赞誉。
3. 谈一谈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铁路建设情况(含普通铁路和高速铁路)
1949年1月10日,在开国大典尚未举行的时候,中央就已成立均为铁道部(后铁道部的前身),这一切只为实现那“天堑变通途”的宏伟理想。
1952年,成渝铁路建成通车,这是新中国成立后建成的第一条铁路,铁道建设领域的“长征”终于迈出了第一步。图为成渝铁路建成纪念碑奠基仪式。
1952年9月29日,在甘肃天水,天兰铁路通车典礼的仪式上,铁道部副部长王世泰为通车仪式剪彩,这是新中国建设的第一条通往少数民族地区的铁路。
正在建设的武汉长江大桥,这是中国第一个五年计划中的重点项目。大桥于1957年建成通车,震惊世界。
1958年,中国第一条电气化铁路宝成铁路开通,图为当年的建设者正在激烈的讨论施工方案。
1964年,模范机组“毛泽东号”机车组被铁道部授予“学大庆红旗”称号。
1979年,中国首条开往香港的直通旅客列车广九铁路通车典礼在广州举行,时任铁道部副部长耿振林为通车仪式剪彩。
1983年,中国第一条双线电气化铁路——京秦铁路通车。
1985年,铁道部最新研制的北京交通电脑查询机在火车站投入使用,中国铁路开始向信息化发展,美中不足的是当时的查询需要收费,一次4分。
1992年,大秦铁路全线贯通,这是中国第一条以货运为主的重载列车铁路,也是第一条实现微机化调度,第一条采用全线路光纤通信的铁路,科技含量在当时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大秦铁路的贯通,极大程度的缓解了我国煤炭运输的瓶颈。
1994年京九铁路各段全面动工,1996年9月提前实现全线开通。
4. 我国铁路建设
http://..com/question/4583627.html?si=1
贯彻改革开放政策,中国铁路步入新的发展时期 (1979年以来)
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民经济开始了新的发展时期。1982年中国共产党十二届代表大会提出到本世纪末工农业生产总值要翻两番的伟大目标。并指出"铁路运输已成为制约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原因,运输能力同运输量增长的需要很不适应。为了改变这种局面,铁路必须进行一系列的重点建设,加快发展速度,提高运力。"根据这个精神,铁路把基本建设的重点放在加强既有铁路的技术改造上,并适当的安排一些必要的新线建设,提出"北战大秦,南攻衡广,中取华东"的战略。同时加速牵引动力的改造,提高机车车辆的修造能力,着重铁路各项运输设备的配套,以提高运输能力,解决运输薄弱环节。这一重大决策,体现在从1981年开始的第六个五年计划和1986年开始的第七个五年计划里。
第六个五年计划时期,铁路完成的基本建设投资是历次五年计划中最多的时期。其中既有铁路改造的投资占33.2%。双线铺轨1,870公里,使营业铁路中的主要干线大都建成双线,改建和新建电气化铁路2,483.5公里,内燃牵引的铁路增加3,421公里。机车保有量中内燃、电力机车的比重增至34.6%,因而在完趁的牵引任务中,内燃、电力机车已占39.1%。在运输组织方面,进行了许多改革。组织单元重载组合列车,提高货物列车的重量;扩大旅客类车编组,挖掘运输潜力;采用零担运输集中化,减少沿零列车和办理沿零的车站,提高运行速度;改革机车乘务制度,实行长交路轮乘制,充分发挥机车运力;发展集装箱和集装化运输,提高货运效率等等。到1985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52,119公里,客货换算周转量突破1万亿吨公里。
1986年开始进入第七个五年计划时期,铁路实行了投入产出承包经营责任制后,更加调动了全路职工的积极性。京秦、大秦(第一期工程)等双线电气化铁路相继竣工。全长14公里以上的大瑶山隧道胜利打通,使南北主要大干线-京广铁路双线全线通车,大大提高了通过能力。兰新铁路修到了阿拉山口,完成了横贯中国大陆东西的钢铁运输线。其他旧线改造和机车车辆工业也取得了很大进展。
(一)有重点的进行新铁路建设
贯彻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煤运任务大量增加。煤炭运量占铁路货运量的40%以上。为此,这一时期铁道部把新铁路建设的重点防在解决煤炭运输上。
新建的衮石铁路是衮州和腾枣煤田煤炭的一条出海通道,新衮铁路与衮石铁路、太焦铁路连接成为平行于陇海铁路东段的东西干线,是山系煤炭出海的一条通道。正在建设中的大秦双线电气化铁路,更是中国第一条以运煤为主、开行重载单元列车的现代化铁路,这一条铁路将是山西、内蒙、宁夏等地区煤炭外运的重要通道,对开发山系煤炭基地,增加内蒙、宁夏煤炭的调出量将发挥重要作用。
自乌鲁木齐到国境阿拉山口与前苏联铁路相接的兰新铁路西段,是中国通往前苏联的另一条重要国际干线,也是连接亚欧两洲大陆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政治、经济、国防上具有重大意义。
◆京秦铁路
惊奇铁路自北京枢纽双桥至秦皇岛,全长290公里,是晋煤外运北线的重要通道,也是中国新建的第一条双线电气化铁路,并首次采用AT供电方式。该线北京端155公里是1975年修建的通坨线增建第二线而成,其余为新建。京秦铁路于1981年9月开工,1984年通车,1985年运营,1986年建成光缆数字通信系统。右图:电力机车牵引运煤列车。
◆衮石铁路
衮石铁路起自京沪铁路的程家庄至黄海之滨的石臼所港,全长308公里,是山西、山东煤炭出海的一条通道,1981年开工,1985年交付运营。
◆新衮铁路新衮铁路
自京广铁路的新乡,在长亘跨黄河,进入山东东明而抵衮州,全长315公里。济宁至菏泽段于1977年开工,1982年竣工,新乡到菏泽段于1983年开工,1985年竣工。长东黄河大桥全长10,282米,有桥墩301个,桥上设有1,243米长的会让站。大桥于1985年10月建成。该段黄河"有水不能行船,无水不能行车",河床冲瘀变化剧烈,素有"豆腐腰"之称,工程难度很大。
左图:长东黄河大桥是中国目前最长的铁路桥梁
◆大秦铁路
大秦铁路起自大同枢纽韩家岭至秦皇岛,全长653公里,在河北省怀来与丰沙铁路交叉,在京郊怀柔又与京通、京承两铁路交叉,,1985年开工,将与1992年建成。这条铁路是雁北、平朔、内蒙、宁夏等地区煤炭外运的重要通道,年运量可达1亿吨。全线采用先进技术和设备,具有八十年代国际水平。
◆兰新铁路乌阿段
兰新铁路乌阿段自乌鲁木齐至边境阿拉山口,与前苏联铁路接轨,全长467公里,该路曾与1958年动工,1961年停建,1985年复工续建,1990年9月竣工。
◆通霍铁路
通霍铁路自内蒙的通辽至霍林河,全长419公里,是运输霍林河露天煤的铁路,1978年5月开工,1984年通车,1989年12月31日交付运营。这条铁路对褐煤外运,解决东北、内蒙地区能源不足,促进沿线经济发展和巩固国防具有重要意义。
◆京九铁路
左图:蜿蜒于崇山峻岭的京九铁路(红箭头所指为线路位置)
◆青藏铁路
青藏铁路全线用于环保工程的投资将达十二亿元人民币,创下中国铁路建设史上的最高纪录。这是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十日在此间发表题为《西藏的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白皮书中披露的。
白皮书说,青藏铁路建设论证之初就确定了"建成一条生态环境保护型铁路"的目标。
在铁路的线路选择上,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活动的重点区域。对无法避让,必须经过野生动物活动区域的路段,针对沿线野生动物的习性、迁徙规律,在不同地段布设了二十五处不同类型的野生动物通道;在许多地段还专门架设了作为野生动物迁徙过往通道的旱桥,以最大程度地保证铁路沿线野生动物的正常活动。如在六、七月份,为了藏羚羊顺利通过工地前往繁衍地产仔,青藏铁路有关参建单位为此停止施工四天,施工人员和施工机械撤离工地。
白皮书说,为了不破坏草地、湿地等自然环境,在施工中,非常注意地表植被的保护与恢复。植被难以生长的地段、路基和施工车辆所经之处的草皮要保留下来,逐段移植,易地保存,待后覆盖到已完成的路基边坡或施工场地表面,使地表植被的损失减少到最小程度。对自然条件较好的地段,精选适合高原生长的草种,辅以适合的播种繁育技术,尽最大努力恢复地表植被。对自然条件稍好的地段进行人工培植草皮试验,辅以喷播、覆膜等技术,在沱沱河长江源区,高原路基植草专项试验已取得了初步成功。
白皮书说,建成后的青藏铁路各车站,取暖使用以电能、太阳能、风能为主的环保型能源。车站的废弃物收集后集中处理;生活污水要经处理达标排放,尽量用于绿化;客车采用封闭式车体,车上垃圾装袋,运至高原下交车站集中处理。管理上适应高原特点,采取中心站的管理模式,全线设置七个中心站。每个中心站管理控制半径在八十公里左右,对行车和维修全面负责。尽量采用远程自动化控制,机械化维修,减少高原上的组织机构和人员,最大限度地保护青藏高原的自然生态环境。
(二)采用先进技术,加速铁路现代化建设
解决铁路运能不足的跟被出路在于采用先进技术,加速铁路现代化建设。在机车车辆方面采用大功率牵引动力和新型车辆以扩大列车编组,提高列车重量,加快行车速度。为此研制了几种新型内燃、电力机车及客货车辆。同时引进技术,进口了一批内燃及电力机车。从1949年到1989年铁路机车车辆工厂共制造了电力机车1,139台,内燃机车4,953台,燃气轮机车3台,蒸汽机车9,659台,客车26,922辆(包括地铁客车447辆),货车450,678辆。
在信号方面大力发展自动化、半自动化闭塞系统,推行电气集中、调度集中及调度监督,以提高运行速度和保障行车安全。通信方面发展长途小同轴电缆,增加长途电缆;载波机向300路、960路等多路方向发展;铁路长途电话自动化,向容量300至6,000门多门纵横制自动交换几方向发展。此外还发展了光纤通信,专用通信,如调度电话、去段电话和列车无线调度电话等。
货运方面加快发展集装箱运输,提高机械化装卸水平,以减轻劳动强度。
线路养护机械化方面,除自行研制的捣固机、铺轨机、卸渣机、道床整形机、长轨运输车、清筛机以外,还引进成套大型养路机械,提高了线路质量。桥隧建设方面也在不断创新,修建了一批桥式新颖的桥梁和技术复杂的隧道;建成了一批技术先进的制造钢梁和混凝土梁的桥梁厂。
◆大瑶山隧道
大瑶山双线电气化隧道位于京广线坪石、乐昌间粤北南岭瑶山山区,是修建衡广第二线的重点功臣,长14,295米。隧道施工采用4条斜井和竖井分段开挖,洞内采用复合式衬砌结构,按新奥法施工。同时采用配套的大型现代化机械,实现爆、装、运和喷锚支护、混凝土衬砌全面机械化流水作业。右图:钱塘江新铁路桥位于老桥下游,1987年开工修建。图为施工现场夜景
◆上海的磁浮列车
世界将为中国上海的磁浮列车工程震动,“磁浮速度”将改写人类地面出行的新速度,世界交通发展史也将掀开瓦特发明蒸汽机和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以来的又一崭新一页。
5. 铁路规划2020和2035
据《中长期铁路规划2020-2035》(征求意见),高铁网络将从“八纵八横”扩展到“十纵十横”,《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2021—2050年)》等文件也为未来一段时间国内铁路建设进入一个新高潮奠定了基调。安信证券分析师认为,经济周期下行背景下基建调节不断发力,铁路迎接交付高峰,维保后市场需求旺盛,城轨建设持续加码,建议关注目前估值较低的轨交装备板块。相关上市公司国泰集团(603977)、威奥股份(605001)等迎来发展良机。新时代铁路先行规划纲要出炉:2035年高铁将达7万公里 超50万人口城市高铁通达
国铁集团13日出台《新时代交通强国铁路先行规划纲要》,提出了中国铁路2035年、2050年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到2035年全国铁路网达到20万公里 高铁7万公里
【拓展资料】
《纲要》提出了新时代中国铁路的发展目标,从2021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个阶段推进。第一阶段,到2035年,全国铁路网运营里程达到20万公里左右,比目前再延长约6万公里,其中高铁7万公里左右,比目前再延长约3.4万公里。20万人口以上城市实现铁路覆盖,其中50万人口以上城市高铁通达。智能高铁率先建成,智慧铁路加快实现。全国1、2、3小时高铁出行圈和全国1、2、3天快货物流圈全面形成。
国铁集团发展和改革部副主任 丁亮:“十三五”期间铁路里程增长2万公里左右,从2020年到2035年,三个五年增加6万公里,基本保持了“十三五”的速度,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到2050年 全面建成现代化铁路强国
此外,《纲要》明确了第二阶段目标是,到2050年,全面建成更高水平的现代化铁路强国,全面服务和保障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
四网融合 “轨道上的中国”如何方便你我?
铁路是国民经济的大动脉,也是重大的民生工程、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骨干。那么从国铁集团刚刚发布的这份重磅规划来看,未来一个“轨道上的中国”将如何改变我们的出行呢?一起来看四张网。
高铁网将通达所有50万人口以上城市
首先来看高速铁路网,截至7月底,中国高铁铁路运营里程已经达到3.6万公里,稳居世界第一,已覆盖94.7%的城区人口100万以上的城市。到2035年,高铁运营里程达到7万公里,通达所有省会城市及50万人口以上的城市,形成相邻区域3小时高铁圈。未来将重点建设高铁网主通道缺失段,优化提升沿江高铁主通道。
普速铁路网将基本覆盖县级以上行政区
再来看,普速铁路普速铁路网覆盖面将会更广。截至7月底,我国铁路运营里程已经突破14万公里,居世界第二,覆盖全国99%城区人口20万以上的城市。到2035年,铁路运营总里程将达到20万公里,连接20万人口以上城市、资源富集区、货物主要集散地、主要港口及口岸,基本覆盖县级以上行政区。
城际铁路网形成1—2小时城市交通圈
第三,是城际铁路网,也就是专门连接相邻城市之间的城际列车,将形成城市群内2小时城际交通圈。在人口密集的都市圈、特大及超大城市1小时市域通勤圈,打造轨道上的城市群和都市圈。
现代综合枢纽网实现“零换乘”
此外,按照“零距离”换乘的要求,未来将打造一批以铁路客站为中心的综合客运枢纽,实现高铁、普速、城际、地铁、机场之间的高效衔接,按照“无缝化”衔接要求,打造一批以铁路物流基地为中心的综合货运枢纽,完善多式联运、城市配送、集散转运等功能。
中国动车全球占比超五成 引领最高运营速度
从2007年第六次铁路大提速时动车组亮相,到2017年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上线运营。动车组逐步从“生僻字”变成了“常用词”,中国动车也开始在速度和数量上引领世界。
中国动车保有量达3600组 居世界第一
来自国铁集团的最新统计,我国动车组保有量已达3600多组,占世界高速列车总保有量的一半以上,其中复兴号动车组约690组。中国动车已经形成了以时速350公里、时速250公里为主的动车组系列化产品,覆盖低温、高海拔、风沙、高温等不同运营环境。
时速350领跑世界 智能高铁即将投入京雄城际
2017年,复兴号动车组在京沪高铁实现时速350公里商业运营后,日本、法国、德国等国家均将高速动车组运营目标速度定为350公里及以上。
2019年底,京张高铁智能动车组已经在京张高铁上小批量投入使用;京雄城际智能动车组计划在今年年底开通的京雄城际投入使用。
此外,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发展和区域性城市群的形成,时速160~200公里复兴号城际动车组也开始进入研制、生产阶段,复兴号动车组系列化产品将不断丰富完善,成为中国高铁新名片。
数说中国铁路的世界第一
十八大以来,我国铁路建设连续6年保持每年投资8000亿元以上,已经建成世界上最现代的铁路网和最发达的高铁网。接下来我们通过一组数字了解一下中国铁路的世界第一。
中国拥有世界上最庞大的铁路网和运输体系
中国铁路的最大优势在于规模。运营总里程达到14万公里,居世界第二,其中高铁运营里程3.6万公里,居世界第一,排名第二的日本高速铁路营业里程仅为3000多公里。在运输经营上,中国铁路一些主要运输经济指标持续保持世界领先,其中,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换算周转量、运输密度等指数多年稳居世界第一。
现代化程度高 运营速度世界第一
中国铁路基础设施、技术装备等硬件现代化程度高。高速动车组最高运营速度达到时速350公里/小时,法国和日本均为320公里/小时,德国为300公里/小时,俄罗斯与美国分别为250公里/小时和241公里/小时。
技术创新 智能高铁已实现自动驾驶
以京张、京雄高铁为代表的智能铁路建设运营,标志着我国已成功研制出具备工作状态自感知、运行故障自诊断、导向安全自决策功能的智能型复兴号动车组,并实现了时速350公里自动驾驶功能,而其他国家在智能客车方面仍处在试验阶段。未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5G等现代技术和新型基础设施的全面融合与应用,将进一步提升中国铁路关键技术水平。
6. 中国高速铁路的发展过程
1、预备阶段
1998年5月,广深铁路电气化提速改造完成,设计最高时速为200公里,为了研究通过摆式列车在中国铁路既有线实现提速至高速铁路的可行性,同年8月广深铁路率先使用向瑞典租赁的X2000摆式高速动车组。
由于全线采用了众多达到1990年代国际先进水平的技术和设备,因此当时广深铁路被视为中国由既有线改造踏入快速铁路和高速铁路的开端。
2、过渡阶段
中国铁路高速化的过渡始于1999年兴建的秦沈客运专线,全长404公里,本线于2003年开通运营。秦沈客运专线是中国铁路第一条客运专线,全长404公里,是中国铁路步入高速化的起点、中国铁路的里程碑式的建设线路,也是我国“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重要组成部分。
3、快速铁路
2004年1月——国务院常务会议讨论并原则通过历史上第一个《中长期铁路网规划》,以大气魄绘就了超过1.2万公里“四纵四横”快速客运专线网。同年,中国在广深铁路首次开行时速达160公里的国产快速旅客列车。广深铁路被誉为中国快速铁路成长、成熟的“试验田”。
4、走出国门
中国高铁具有三大优势:技术先进、安全可靠;价格低、性价比高;运营经验丰富,中国每建设一条铁路其标准至少保证二十年不落后。
(6)中国铁路如何建设扩展阅读:
"八纵八横" 是中国高速铁路网络的中长期铁路网规划。2016年7月,国家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部、中国铁路总公司联合发布了《中长期铁路网规划》,勾画了新时期“八纵八横”高速铁路网的宏大蓝图。
“八纵”通道包括沿海通道、京沪通道、京港(台)通道、京哈~京港澳通道、呼南通道、京昆通道、包(银)海通道、兰(西)广通道。
“八横”通道包括绥满通道、京兰通道、青银通道、陆桥通道、沿江通道、沪昆通道、厦渝通道、广昆通道。
7. 中国早期的铁路是怎样修起来的,修铁路的资金从哪里来
铁路早期都是政府修建的,由铁道部出资加地方政府投资修建。
最近几年铁道部改革,分为建设和运营两大部分,组建公司成为企业化国营企业。
8. 未来中国高铁怎么建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副总工程师、中国工程院院士王梦恕被媒体称为“中国铁路代言人”。全国两会期间,王梦恕接受媒体采访时称:
9. 中国人修筑的第一条铁路是怎么建成的
1884年,法国侵略者侵略中国,中法战争爆发了。福建水师,担任着海战方面第一线的战斗。中法海战一触即发,各兵舰的管带纷纷请求迎战,海疆事宜大臣张佩伦不采纳。法国正式通知开战,中国兵舰虚弱暴露无遗。
詹天佑早已看透福建水师的兵舰,虚有其表,不堪一战。詹天佑告诉管带说:“我舰奉令不准先开火,但决不能不准备还击。”当法将孤拔派5艘法舰向它围攻,扬武轮当即予以还击。
激战进行了近6个小时。最后,法国兵舰暗放鱼雷,打中扬武轮的船底,大舱进水,船身倾斜。管带张成乘小船先走,詹天佑镇静如常,他从水中救起多人后,才离开沉舰游上岸。
中法交战后,两广总督张之洞将詹天佑调到广州测绘海图。詹天佑在很多地方都遇到外国传教士在鬼鬼祟祟地偷测我国的海岸图。1年之后“沿海险要图”完成,他被调到水陆师学堂担任洋文教师。这一年他与谭伯的四女儿结婚。
水上生活,使他感到厌倦。正在这时候,忽然接到老同学邝孙谋的信,问他愿不愿意北上担任中国铁路公司的工程师,他本来是学工程的,现在有机会干本行,他决定辞职北上,于是打点行装来到天津。
当时的中国铁路公司是1887年建立的“官督商办”公司之一,由伍廷芳、唐景星分任公司的总理和经理,他们向英国汇丰银行借款100万两,收买了唐胥路。在修路时,英、德两国工程师发生了争执。
英籍工程师金达偶然看到中国留美学生邝孙谋,要他出来和鲍尔对抗,邝孙谋推荐了詹天佑,他认为必须有一个十分懂技术的工程师才能胜任。
詹天佑进入铁路公司后不久,就看出金达和鲍尔之间的矛盾。他不愿留在天津,卷进纠纷,他和工人在工地一起工作,他在80天内指挥完成了塘沽到天津间的铺轨工程,1888年9月5日,唐山天津线全路通车。
李鸿章依靠汇丰银行借款,打算将唐津铁路延长,金达怕詹天佑出人头地,就自己带人测勘天津至通州的线路。詹天佑留在天津做室内工作,一面埋头研究,一面帮助青年人钻研技术。
1890年,清朝政府决定先修关内外线,詹天佑被调到工地工作,督修石门段的工程。他按着科学的测量来办事,发现蓝图有错误,立即指出来,要求设计人员修改。
工程进展到滦河大桥时,金达看滦河铁桥工程有油水可赚,就聘请英国人来包工,但工程上一再失败,后来德国工程师用空气打桩法也失败了,金达眼看交工期限将到,才授意找詹天佑来试试。
詹天佑研究了滦河河床的地质土壤情况,让懂水性的人潜入滦河深处,用中国传统的方法,配合机器打桩,他虚心接受工人们的意见,吃住在工地上,终于顺利奠定了桥基,完成了滦河铁路全部工程。
这一成功,不仅使那些平素自命不凡的外国工程师感到惊奇,同时使詹天佑和他的助手们坚定了信心。这一年,他收到了英国土木工程研究会送来的荣誉会员证书。这说明中国已经有力量来做自己铁路上的工程师。
1903年,那拉氏要赴西陵祭祖。袁世凯献媚修筑一条由高碑店直达西陵的新易铁路,路长39千米,限6个月完工。詹天佑被指定为总工程师。这条路没借外资,没聘外国人,是中国人自力修筑的第一条路,而且不到4个月就完成了。
后来袁世凯又提出拨用关内外铁路的余利兴建京张铁路的计划。1905年4月,清政府委派陈昭常为总办,詹天佑为总工。詹天佑一接到任务,就带学生和他的工程队来北京开始测线。
京张铁路的初勘,由詹天佑带领学生张鸿浩、徐士远从丰台京奉路柳村的10号桥测量起,经西直门向张家口。他经常勉励工作人员说:“技术要求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不应出自工程人员之口。”
复测中,詹天佑又亲自率领工程人员,背着标杆、经纬仪在峭壁上定点制图。他为寻找一条好的线路,多方搜集资料,常常骑着毛驴在小路上奔波。白天翻山越岭,晚上还要伏在油灯下绘图计算。
1905年8月初,第一分段动工。外国工程师嘲笑说:“中国会修关沟段铁路的工程师还没诞生呢。”詹天佑说:“我们会修铁路的工程师没有诞生倒不重要,我们有很多要学习工程的人,这些人互相帮助,互相依靠,就什么都可以做到。”表现了他强烈的爱国心和民族自信心。一开始修建京张铁路,确实困难重重。这条铁路全长200多千米,“中隔高山峻岭……路险工艰为他处所未有。”
詹天佑面对困难,挺身而出,承担起负责建筑京张铁路的重任。他和有关的工程技术人员经过多次勘测,最后为京张铁路选定了经过南口——居庸关——八达岭的路线。
1905年12月12日,开始从丰台车站铺轨,詹天佑在工程队人员的欢呼声中亲手在路轨上钉下第一颗道钉。
这一天,京张铁路工程队的工程列车中有一节车钩链子折断,造成脱轨事故,费很大力气才恢复,影响到部分列车的行驶。詹天佑想,不仅要有坚固的路基和标准化的轨距,还要使列车的车厢之间能紧紧地联在一起,这样爬高滑低才会安全。
京张铁路钉道工程开始以后,困难无数,首先是大量的材料在运输上的困难,既少机械又缺轻轨,一切都靠人力,人又没很好地组织起来。广安门外遇到白云观,绕路耗时费工,沿途的皇亲贵族墓地不让通过……
京张铁路第一段工程完工后,紧接着就开始修南口至岔道城的第二段工程,这是最艰巨的一段工程,也是全部工程成败的关键。开凿隧道,要有丰富的经验、精密的测量,还要有开山机、抽水机和通风机等等机器设备。
八达岭、居庸关两个隧道开通后,又面临一个难题:如何使列车爬上关沟的最高峰——八达岭?如果沿山直上,坡度太大,行车也危险。
詹天佑设计成依着山腰作“人”字形的线路,车到这里,改用2—8—8—2大马力机车,先推列车前进,到交叉点再上拉,加上每节车厢之间改为自动挂钩,也就不易脱落,十几节车厢结合成一整体,缓慢爬上八达岭的岭巅。
京张铁路于1909年7月4日完成全线铺轨工程,到9月24日就全线通车。这条原计划需6年才能修完的铁路,只用4年时间就提前完工了,而且工程费用还结余28万余两银子。总计费用只有外国人承包商索价的1/5。而且工程质量之高,连参观了京张铁路的欧美工程师都称赞不已。
詹天佑于1919年4月24日与世长辞。1922年,中华工程师学会和京绥铁路工人在京绥铁路的青龙桥车站上,为中国铁路最早的、杰出的工程师——詹天佑建立全身铜像,纪念他在中国铁路建设中的不朽功绩。
10. 中国铁路是从哪一年开始建立的,至今的发展史具体是什么
铁路是人类近现代文明的标志性成果,也是人类现代化的重要助推器之一,相对于中国这样近200年历经沧桑巨变的国家,铁路的发展史实际上承载着诸多的价值和意义。铁路不仅是物资载运的工具,也不仅仅是联络交通的渠道,在某些层面上,中国铁路的发展史和救亡图存、民族复兴等历史使命联系在一起。
概而言之,中国铁路的发展史经历了三个阶段:
其一,肇始期(1835-1906),此阶段为中国铁路的酝酿和开始阶段,修建铁路动议,铁路网设想乃至第一条自建铁路均由此开始;
其二,近代铁路发更迭期(1906-1949),此阶段有关铁路修建的讨论热烈,但囿于国情和技术局限,实际上修建和发展极为缓慢;
其三,繁荣发展期(1949-至今),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铁路发展历经波折,但在铁路网构建和技术更迭中均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