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如何消灭蝗虫
消灭蝗虫的方法如下:
1、在蝗灾区,使用高效低毒的农业和生物农药,保护蝗区的捕食性天敌。也可在山坡放养鸡、鸭、鹅等家禽防治。
2、减少蝗虫的生存地,有些蝗虫发生地地势较低,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地块改造成池塘,养鱼、养虾,这样可以使蝗虫的生存地大大减少。
3、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
4、减少蝗虫的食物源,很多种蝗虫都吃玉米、小麦、高粱、水稻、谷子等,而不吃大豆、苜蓿、果树等。因此在蝗虫发生地尽量多种植大豆、苜蓿、果树和其它林木,则可以防治蝗虫。
(1)中国人民是如何消灭蝗虫的扩展阅读
地理分布:
蝗虫,俗称“蚂蚱”,全世界有超过10,000种,我国有1000余种,分布于全世界的热带、温带的草地和沙漠地区。其中东亚飞蝗在我国分布范围最广,为害最严重,是造成我国蝗灾的最主要飞蝗种类,主要危害禾本科植物,是农业害虫。
危害性:
它们以咀嚼式口器咬食植物叶片和花蕾成缺刻和孔洞,严重时将大面积植物的叶片和花蕾食光,造成农林牧业重大经济损失。
当季节干旱时,它们更贪食,取食的大量食物未经充分消化即排泄出体外,以便从中获得大量水分,供给生理代谢需要,从而增加了对作物的危害程度。
Ⅱ 中国古代多次发生蝗灾,古人都有哪些治理蝗灾的办法呢
我国古代对于蝗虫的防治经历了多个朝代的发展,最终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体系。
最古老的方法就是人工防治法,利用蝗虫的趋光性,用火将蝗虫杀死。
其次还有用器具捕杀的方法。到了后期开始在农业上进行发展,培育特殊的种子来避免蝗虫灾害的发生。
还有一些地区采用生物防治法,利用其他生物来减少蝗虫灾害等。
我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政府的主要赋税来源也来自农业,人民的生产生活也依靠农业。因此水灾、旱灾和蝗虫并称为我国历史上三大自然灾害。随着华夏五千年的发展,蝗虫曾多次威胁过华夏大地。为了战胜这一灾害,古人主要采取了政策+技术两种措施来处理蝗灾。
总结:
在我国古代,治理蝗虫的方式有很多,这些都是古代人民勤劳创造的结果,蝗虫灾害也给了我们深深的启示,我们不能够过度开发破坏大自然,应该与自然和谐共处。
Ⅲ 古人是用什么方法处理蝗灾的
中国,一个历史悠久的农业大国,在五千年灿烂历史的背后,离不开每一代人的努力和贡献,而在有史可查的近四千年内,也可谓是灾害频繁,其中最为频繁的莫过于是水灾、旱灾和蝗灾了。由于清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其留存下来的记载最为准确也数量最多,因此我们今日便以清代看蝗灾。
据《清史稿》、《清实录》记载,仅清朝一朝268年的历史,便记录了各类虫灾200余次,可以说近乎是一年一次虫灾,而清朝的蝗灾不仅频次高,而且范围大,危害强,常常一场灾害覆盖数个省区,呈现出极强的跨区域性,其中尤以干隆年间最为严重,而这或许也是得益于干隆朝对蝗灾的重视以及相对积极迅速的抗灾态度,所以对蝗灾的记录也尤为详细。
扑杀蝗虫,减少有生力量
01.器具捕杀
在农耕文明,虽然直接人力捕杀效率并不高,但是胜在比较直接方便。在清代《捕蝗要诀》一书中便介绍了几种捕杀蝗虫的方式:布围式、鱼箔式、合网式和抄袋式。
布围式:用一块长条型的粗布,两头各套一根木杆,遇蝗虫来路,迎面插入土中,将其碰落予以捕杀。
抄袋式:用类似今天捕虫网的小鱼斗或菱角小口袋捕捉蝗虫。
02.以火诱杀
古人在长时间的农耕生活中发现蝗虫遇明火时容易扑火自焚,而这便是我们今日所说的飞蛾、蝗虫等虫内的趋光性。清代的人们为了以火灭虫,通常会将器具捕杀、挖沟陷杀等方式与火相结合。即通过在地面挖沟,晚上之时燃火,蝗虫见火自然便会扑入沟中,随后再加草助旺火势,最后用土掩埋,以此达到扑杀蝗虫的效果。
Ⅳ 消灭蝗虫的办法
除蝗虫方法:
1、兴修水利,做到旱涝无灾。垦荒种植,改变蝗虫的栖息环境,减少发生基地的面积。
2、在蝗灾区,使用高效低毒的农业和生物农药,保护蝗区的捕食性天敌。也可在山坡放养鸡、鸭、鹅等家禽防治。
3、减少蝗虫的食物源,很多种蝗虫都吃玉米、小麦、高粱、水稻、谷子等,而不吃大豆、苜蓿、果树等。因此在蝗虫发生地尽量多种植大豆、苜蓿、果树和其它林木,则可以防治蝗虫。
4、减少蝗虫的生存地,有些蝗虫发生地地势较低,我们可以把这样的地块改造成池塘,养鱼、养虾,这样可以使蝗虫的生存地大大减少,也会较好地防治蝗虫。
Ⅳ 蝗灾在国内很少见,中国在治蝗方面有哪些经验
成立专门的治蝗领导机构,建立责任制。根据中央政府的要求,各蝗区成立了专门的蝗虫防治指挥部,并建立了责任制。中央人民政府农业部植保司提出:“治蝗是一场具有战斗性的群众运动,必须有坚强的领导和严格的组织。”为及时动员和组织力量与蝗虫作斗争,区县人民政府必须在夏蝗发生前成立治蝗指挥部,由党政领导干部亲自主持,并在区、乡、村组建大队、中队、中队等一系列治蝗机构“。2001年,在河北草原,牧民选育在固定鸡舍饲养60天的雏鸡进行草原驯化,经过90天左右的训练后,用牧鸡杀蝗虫。哨子是用来指挥团队吃蝗虫的。治蝗期间,将放牧鸡变身为“流动治蝗鸡”,5天就能完成1000亩的活动任务。面对日益严重的蝗灾,农业农村部正密切跟踪境外蝗灾动态,同时安排云南、西藏等省区加强边境蝗灾监测,严防迁入危害。
Ⅵ 中国历史上蝗虫遗祸千年,最后是如何被控制的
中国历史上蝗虫遗祸千年,最后被控制的方法如下:
第一:直接扑打的方法。
在古代的时候出现了蝗灾最直接的方法就是直接扑打,一般会在木棍上面安上一块木板,然后直接拍打。由于木板的受力面积非常的大,所以一下打下去就可以杀死很多的蝗虫。但是蝗灾可不是只有几十只或者几百只蝗虫,在当时是有几十万只的,这样的蝗虫的密度就是看起来天空都是灰蒙蒙的一片,空气中全部都是小虫子。
第四:农药杀虫。
一直到新中国成立以后,当时的农业专家才研究出来了杀虫的农药。按照一定的比例直接在田野里面喷射杀虫剂,这样可以最大面积的杀死蝗虫。当时的人为了尽早的解决掉蝗虫,当时的人甚至还开始吃蝗虫了,但是效果并不明显,最有效的方式还是使用农药和火烧。
Ⅶ 明朝发生蝗灾的时候,古人们是怎样治理的呢
在明朝,蝗灾是除水灾、旱灾以外的一大自然灾害。徐光启在其着作《除蝗疏》中说到:
“国家……凶饥之因有三、曰水、曰旱、曰蝗……惟旱极而蝗,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者也。”
由此可见其蝗灾破坏力之大。而蝗虫一旦肆虐成灾,那么田里的农作物就会被其吞食,遭到毁灭性的破坏,从而还会引发严重的经济损失而导致粮食短缺,发生饥荒。且蝗虫又是一种极其喜欢温暖干燥的昆虫,所以蝗灾往往又会伴随着严重的旱灾,有所谓“旱极而蝗”“久旱必有蝗”之说。
蝗灾不仅能直接破坏古代农业发展与人民的基本生活,更能从根本上威胁到封建王朝的统治基础。因此在明代时,统治者们格外重视蝗虫灾害的防护与治理。我们本文就来探析一下,蝗灾发生时,明朝人都是怎样治理的?且都运用了哪些方法?
Ⅷ 中国历史上多次克服蝗灾,中国人民们都是用了哪些方法
蝗灾在中国古代并不罕见,中国队蝗灾的记载,从夏商时代就有了。中国历史上曾发生过800多次蝗灾。拿黄河流域频发蝗灾的现象分析,主要原因基本上是先发生旱灾,使河床裸露,没有水分,比较适合蝗虫的繁殖,要是第二年多雨的话,蝗虫卵大量繁殖,蝗灾便形成。
1951年马世俊回国 ,他和他的团队小伙伴们,通过调研观察,实验,分析数据提出治蝗措施。他从生态学的角度出发改造生态结构,将结构转化为不利于蝗虫生长的形式,从根本出发去除蝗虫,通过各种努力,最终蝗灾得到彻底治理。
Ⅸ 人们治理蝗虫的方法有哪些
蝗虫的灾害是一个历史性的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三千多年以前。在我们国家的 历史上,解放以前曾经发生过940多次的蝗灾,平均每3年一次。最早在殷商时期的 甲骨文当中,就有蝗字,并且有关于蝗虫治理的记载。古代发生蝗虫以后,就采取人 工的方式进行扑打。
在宋代已经出现治蝗的书籍和治蝗的法规。蝗虫的发生是一个世 界性的问题,在世界上有100多个国家都发生过蝗虫的灾害,从1985年到2003年是 蝗虫在世界范围内爆发的一个时期,在美国、非洲、澳大利亚、哈萨克斯坦等十几个 国家,都相继爆发了大规模的蝗虫灾害。 蝗虫的灾害是毁灭性的。在古书当中,有这样的记载:“凶饥有三,曰水、曰 旱、曰蝗,地有高卑,雨泽有偏被,水旱为灾,尚多有幸免之处,惟旱极而蝗,数千 里间,草木竭尽,其害尤甚”。 全世界的蝗虫,大概有一万多种,成灾的有350种。我们国家有826种,成灾的 有50种。其中近年当中,有19种严重成灾。
在我国形成最大威胁的是亚洲飞蝗。 草原蝗虫爆发的原因主要有这么几点:一是全球气候的变化,干旱加剧;二是由 于草原生态环境的破坏,沙化、退化日趋严重;三是由于化学农药使用的不当,使草 原上天敌的种类、数量都急剧减少;四是邻国的蝗虫迁入到我们国家的境内进行危 害; 另外,就是我们防治的能力、手段、方法的局限。 蝗虫的治理有化学和生物、生态结合的方法。用化学的方法可以直接消灭高密度 蝗虫,挽回经济损失。生态治理有两条,一条是增加草原生态的生物多样性,改变生 态的小气候,来控制蝗虫。另外一点,就是通过食物链机制来控制蝗虫。通过生态治 理,使草原恢复原有的、风吹草低这样一个生态环境,达到治理蝗虫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