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周敦颐文章中说“陶渊明独爱菊”,“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他为什么“独爱莲”世上还有人爱竹,
其实,这篇文章里具有象征意义,菊花代表着隐士,牡丹是代表着富贵,多指追求功名的人,莲吗,就是君子,他生活于那个黑暗的社会,既不想向陶一样隐逸,太消极了。又不想追求功名利禄,因为它太俗了,作者不喜欢。他只喜欢刚正不阿,出淤泥而不染的君子。
竹子,那时另外一种象征意义,竹子的节很硬,做人要学竹子一样刚毅,怡然不动
Ⅱ 为什么周敦颐独爱莲花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视而不可亵玩焉。
如此传神而饱含爱意的描写,不由得让读者随着作者的笔触对那一株生长在水中的植物神往起来。
稍微有点细心的读者会发现,作者为了正面描述莲花的可爱,连续不断地运用了对比的方法:淤泥的污浊与莲花的清纯,招惹人的清莲与内敛自守的素净,简约与枝蔓,远视与亵玩,等等,以此来证明所爱者无可匹比的品味。
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
为了表达自己对莲花的独爱,作者竟不无挑剔地直陈莲花之外的各花的缺陷,对莲花之外的群芳的评价似乎含着苛求,譬如认为牡丹为花中富贵者,大概是因为牡丹的大红大绿,涉嫌招摇和趋炎附势;由于周敦颐是正宗的儒者,他教人入世,对陶潜这类隐士的人生情怀与生活道路自然不大予以认同,故因人废物,对陶潜雅好的、不能入选儒家群芳谱的菊花也划入另类。尽管事实上,菊花并非隐者的专爱,许多以天下为己任的壮夫也对秋日那一道极富魅力的风景表现得十分神往,杜甫的《秋兴》
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即是一例。
更有甚者,周敦颐似乎透出一种居高临下、自以为是的孤傲,
的感叹。因为
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世人都爱牡丹去了,他们都受牡丹大红大紫的诱惑,趋之若鹜,池塘周围冷冷清清,只留下了周敦颐独步莲池的身影。
据史料记载,周敦颐的确对雅丽端庄、清幽玉洁的莲花达到了酷爱的程度。他为官时期,曾在府署东侧挖池种莲,取名为爱莲池,池宽约有十丈,中间有一石台,台上有六角亭,两侧有之
字桥。盛夏时他常漫步于池畔,欣赏着缕缕清香、随风飘逸的莲花,口诵着自己写的《爱莲说》。自此莲池名震遐迩。
莲,花之君子者也
。显然,君子
在此是借花喻人,将莲比作花中的君子,使莲具有象征君子美好品德的意义。与君子相对的是小人,君子与小人的区别就在于是否具有高尚的道德,君子是理想道德人格的典范。周敦颐性情朴实,自小信古好义,
以名节自砥砺
。平生不慕钱财,爱谈名理,他认为
君子以道充为贵,身安为 富
。他虽在各地作官,但俸禄甚微,为官几十年,淡泊名利,一心为民,莲之品格正是他不肯阿谀权贵的写照。
周敦颐以莲寄托自己的心志,对真理和信念有一种执着的坚持,在喧嚣的尘世中始终葆有一个独特高洁的自我,像莲花一样洁身自好,不染纤尘,彰显君子的风范。他为官政事精绝
,宦业超群, 尤有山林之志
,胸怀洒脱,有仙风道气。既因坚持正义,不愿苟同权贵而曾递上辞呈;也可为官多年,保持清廉勤勉,深受百姓拥戴。
其实,中国古代有很多文人君子追求真理和道义,崇尚高层次的精神境界,重视自己的人格修养。他们不为物欲和各种世间利诱所动,不趋炎附势,不与恶浊势力同流合污,始终保持自己的真我本色,心怀天下,其文品亦如人品。
《爱莲说》独爱莲,不是为一花独放排斥群芳,而是心无旁骛,清净无为;《爱莲说》独爱莲,不是清高,而是自好;《爱莲说》独爱莲,不仅因为鄙弃人心不古,更由于坚守心灵深处的高贵而深感高处不胜寒。
Ⅲ 莲花代表什么含义
1、高洁:莲花枝干笔直,它微微的花香和高高昂起的花朵都代表了它的骄傲,它从满是淤泥的池塘里长出来,枝叶和花朵却没有一丝污垢,正是代表了像高洁这样的品质,意喻我们不能选择我们的出生,但是我们可以决定我们的命运,我们的将来!
2、清廉:官场乌烟瘴气、鱼龙混杂,贪官多如牛毛,清官凤毛麟角,混迹官场的人,很少有人洁身自好,总会带着几分官场浊气。清廉的官就像是莲花"出污泥而不染,卓清涟而不妖",所以我们古时候在看望清官是会带一株"青莲",用来表达送花者对清官的尊敬。
3、神圣:莲花是佛门众菩萨的坐台,佛门是清修的地方,容不得有一丝多余的想法,莲花是佛门的圣花,所以,就有了神圣的含义。
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是表示纯净和断灭的一个主要佛教象征。它代表一切活动的鼎盛阶段,而进行这些活动是为了完全避免堕入轮回之错误。佛菩萨端坐或站立的莲花宝座象征着他们的神圣本源。佛菩萨被想象成是洁白无瑕、极尽善美的,其身、语、意是绝对清净的。佛菩萨显现在轮回之中,但他们绝没有受到不洁之物、意障和心障的污染。
从埃及到印度的众多世界伟大文明都把莲花视为神圣的象征,并将其广泛的融入它们自己的艺术和建筑之中。莲花随太阳花开花落,在古埃及,人们认为黎明时太阳从东边的莲花中升起,日落时,它落入西边的莲花之中。
Ⅳ 古今文人学士爱莲与佛家爱恋有所不同,为什么
古今文人学士爱莲,是因为她的“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也就是喜欢她高洁的品质; 佛家爱莲是因为:莲花出污泥而不染的圣洁性,象征佛与菩萨超脱红尘,四大皆空;莲花的花死根不死,来年又发生,象征人死魂不灭,不断轮回中。佛教把莲花看成圣洁之花,以莲喻佛,象征菩萨在生死烦恼中出生,而不为生死烦恼所干扰。 《大正藏》经典说,莲花有四德,一香、二净、三柔软、四可爱。也是我对于莲花的态度吧。
Ⅳ 有关莲的资料
莲花:最早出现于东汉,跟佛教文化有关。因为莲花在佛教中是一种圣洁物。因为佛教在我国虽几起几落,却也久盛不衰,影响到社会各阶级、阶层,深入到文化意识的各个领域,因此,莲花纹在瓷器、陶器纹饰中经久不断。 东汉;用高温釉画成单个莲瓣。 酉晋后期出现莲瓣纹,一件器有几个莲瓣。六朝时期莲瓣的特征是短、肥胖、粗大,多为刻花。 唐代的莲瓣也还比较肥胖,排列比前朝紧密些,多为刻花。 北宋的莲瓣纹,莲瓣稍瘦,排列紧密,多刻花、划花。 南宋莲瓣细长、排列紧密,形似菊花。 元代:莲瓣肥大,莲瓣与莲瓣间有空隙,瓣中绘有杂宝,"有些不可名状。瓣中绘杂宝之风格,明、清尤甚,至今不灭。 明代:早、中期的莲瓣较宽大,排列渐紧,瓣与瓣间空隙渐小,以至于无,莲瓣完全联在一起。 清代:明末至清末,陶瓷器上的莲瓣逐步变形,即所谓异化,图案化,或似象非象,已不再具有严格的宗教神圣意义了。 元、明、清的莲瓣以绘画为主,极少有划花、刻花。
莲花
LOTUS
莲花在佛教上被认为是西方净土的象征,是孕育灵魂之处。佛身多置于莲花之上,所以佛座亦称莲座。
历代诗人赞美莲花出污泥而不染,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把莲花喻为君子,给以圣洁的形象。
莲花亦称荷花。它那一茎双花的并蒂莲,是人寿年丰的预兆和纯真爱情的象征。在百花中它是唯一能花、果(藕)、种子(莲子)并存的。莲花以它那美、爱、长寿、圣洁的综合象征成为中国人喜爱的名花,因此常藉与“连”同音组合在传统的吉祥图案中。
莲花图片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cl=2&lm=-1&pv=&word=%C1%AB%BB%A8&z=0
莲
Nelumbo nucifera
睡莲科莲属宿根水生植物。又称荷花、荷、水芙蓉等。莲原指其果实,匀称莲蓬;后花、实都泛称为莲。其地下茎的肥大部分称藕。中国南北各地广泛种植,武汉、杭州等地的品种尤多。莲喜相对稳定的静水,忌涨落悬殊和风浪较大的流水,水深一般不宜超过1.5米。生长季茎叶最适温度为25~30℃。要求日照充足,不宜长期在室内栽培。土质以富含有机质的粘壤土为宜。莲子寿命特别长,千年古莲子仍能萌发新株。莲以分株繁殖较常用,也可播种繁殖。均宜在春季转暖后进行。莲的主要病害有腐烂病、叶斑病等,虫害有蚜虫、金龟子等。砌池植莲,并依水建立桥、榭,构成观荷景区,是中国式园林的传统手法,各地名胜风景,均广泛应用。也适用于点缀庭园水面,净化水体,或作盆栽。藕和莲子营养丰富,生食、熟食均宜。藕可加工成藕粉、蜜饯等。莲子有安神作用,常作汤羹或蜜饯,为中国民间滋补佳品。荷花花瓣、嫩叶可佐食。莲各部分均可入药。
睡莲科
Nymphaeaceae
双子叶植物纲木兰亚纲的一科。多年生水生草本,具根状茎,稀1年生(芡实)。叶常两型:漂浮叶或出水叶,心形至盾形,沉水叶细弱,有时细裂。花两性,辐射对称,单生花梗顶端。萼片常4~6,绿色或花瓣状; 花瓣3或多数或渐变成雄蕊,分生,稀下部合生成筒;雄蕊3至多数;心皮3至多数,分生或合生,子房上位、半下位或下位。坚果或浆果。有9属约70种,在各大洲广泛分布。中国有5属约15种。花美丽,有香气,靠昆虫(主要是甲虫)传粉,萍蓬草不发育的花瓣背面分泌蜜腺,王莲的花在水下行闭花受精。睡莲、王莲等的果实在水中成熟,成熟后果实落到水底,外面包有粘液的种子则漂浮到水面,可引诱鸟类吞食。该科植物除上述的花粉、心皮特征外,有时具3基数的花,根据这些特征,有的学者认为单子叶植物可能起源于该类植物。
莲(荷花)的形态
根据A.恩格勒的系统,该科植物分为3个亚科:①莲亚科。仅有1属,即莲属,2种,一种产亚洲和澳大利亚东北部,另一种产美洲。有导管;无具叶的茎;花药外向,花粉具3沟;心皮多数,分离,嵌生于倒圆锥状花托的穴内,子房上位,有1~2胚珠;种子有很少的胚乳,无外胚乳,如莲(荷花)。②莼亚科。有2属,莼属,1种,产亚洲东部、大洋洲、北美洲和非洲西部;水盾草属,6~7种,产美洲温暖地区。无导管,有具叶的茎;花药侧向 ,花粉具单沟;心皮3~18,分生,子房上位,有2~3胚珠;种子有少量胚乳和丰富的外胚乳,如莼菜。③睡莲亚科。有6属,包括睡莲属、芡实属、王莲属、萍蓬草属。无导管;无具叶的茎;花药内向,花粉具单沟,稀无萌发孔;心皮5至多数,合生,子房半下位或下位,有多数胚珠;种子有少量胚乳和丰富的外胚乳,如睡莲、芡实、王莲等。
铁线莲
Clematis
毛茛科铁线莲属多年生木质或草质藤本,少数系直立灌木或草本。其中有若干个种、变种及其品种和杂交种,可栽培供园林观赏用。铁线莲属大多为攀援植物。茎富韧性。单叶或复叶对生。花单朵或2~3朵簇生,或圆锥花序,两性花居多。花色淡黄、白粉红或红、紫。全世界约有300种。中国约有110种,多产于西南地区。经国际铁线莲协会确定的铁线莲栽培品种有以下6类:铁线莲类、杂种铁线莲类、毛叶铁线莲类、转子莲类、红花铁线莲类、意大利铁线莲类。性甚耐寒,喜光,在凉爽而略有遮荫处生长更好。喜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石灰质土壤。铁线莲枝叶扶疏,有的花大色艳,有的多数小花聚集成大型花序,风趣独特,是攀援绿化中不可缺少的良好材料。可种植于墙边、窗前,有些花枝、叶枝与果枝,还可作瓶饰、切花等。
莲花尊
中国南北朝时期的一种以莲花装饰主题、并与造型融为一体的青釉瓷器。其器体为一仰一覆,形似碗钵的莲花构成尊的主体。有的莲花尊自腹部至底座,由上而下达7层之多的仰覆莲花瓣构成,尊肩有系穿,尊颈略细长,饰有花鸟云龙。器物造型优美,端庄俊秀。代表作有出土于河北省景县、今藏故宫博物院的莲花尊。
白莲教
中国民间宗教 。 流行于元明清三代 。 南宋绍兴三年(1133),江苏吴郡沙门茅子元创立白莲宗,初为佛教一支,教义源于净土宗,崇奉阿弥陀佛(无量寿佛)。该教信徒因“谨葱乳,不杀不饮酒”,被称为白莲菜。到了元代,该教渗入了其他宗教观念,主要是弥勒下生说,逐渐转为崇奉弥勒佛,改称白莲教。
在南宋 , 由于白莲教在总体上还未脱离正统佛教窠臼,因此还为统治者所容纳。元代,由于教内各阶层人群所处的地位不同,追求目标也就发生了明显的分歧。一派以茅子元正宗流裔自居,在宗教学说及其实践上,继承茅子元的衣钵,政治上和元统治者合作;另一派则完全背叛茅子元倡教宗旨,与下层民众运动相契合,走上了反抗元政权的道路。元顺帝至正十一年(1351),元朝政府强征民夫堵塞黄河失口,引发了全国规模的白莲教大起义。起义军以“弥勒下生,明王出世 ” 相号召 ,受到不堪元朝统治的广大民众的积极响应,迅速席卷全国。至正二十八年八月,明军攻入大都(今北京)推翻了元王朝。朱元璋深知白莲教造反的意义,在自诩“大明王”登基称帝后,立即颁布取缔白莲教的禁令。但是,白莲教却并未因此而全然敛迹,经过明前期的南北融合之后,反而出现了暗地流传的盛况。明建国后,白莲教徒起事造反几乎接连不断。清进关入主中原后,白莲教徒往往多以民族利益为重,倡言“日月复来”,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帜,从而遭到清廷严刑峻法的禁止。但是,在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及干隆初期的一个世纪内,白莲教的反清复明活动,始终没有间断过。
白莲教的经卷繁多,主要有《金锁洪阳大策》、《玄娘圣母经》、《镇国定世三阳历》、《弥勒颂》和《应劫经》等。
十不闲莲花落
中国北方曲种。流行于京、津、河北地区。莲花落,一作莲花乐,源于唐、五代时的“散花乐”。宋代传入民间,为乞丐乞讨时所唱。莲花落的兴盛当在清代干隆之后,始有职业艺人出现,并与民间流行的另一艺术形式十不闲合流,成为民间花会形式之一的天平会,名为十不闲莲花落。演出时先由全体人员敲击十不闲打击乐器,唱〔四喜〕、〔八掌〕、〔架子曲〕作为序曲,然后演唱莲花落。演出形式分单唱、彩唱。前者1人演唱,后者2、3人分饰旦、丑两个角色,分包赶角,尤重插科打诨,以资笑乐。凡子弟票友演唱的组织,称清门;职业艺人的班社称为浑门,统称小口莲花落;以别于乞丐演唱的大口莲花落。
莲花落曲调简单 ,只有上、下句。常用慢三眼、垛板、散板等板式。腔调有平调、悲调之分,有哭柳、云里翻等特定 曲调。通常一段唱腔开始时,必先有一摔斗,也叫喊落。传统曲目,单曲有《摔眼镜》、《百虫名》等;彩唱有《十里亭》、《小化缘》等。
Ⅵ 《爱莲说》中“世人甚爱牡丹”,而为什么作者周敦颐“独爱莲”
因为莲花代表着清廉,而作者正是君子,清廉,正直,也表现了作者对追逐名利世风的厌弃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