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农业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中国农业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

发布时间:2022-08-02 00:18:59

㈠ 传统农业的基本特征

基本特征

1、技术状况长期保持不变

2、农民对生产要素的需求长期不变

3、传统生产要素的需求和供给处于长期均衡状态

(1)中国农业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扩展阅读:

中国传统农业延续的时间十分长久,大约在战国、秦汉之际已逐渐形成一套以精耕细作为特点的传统农业技术。在其发展过程中,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尽管有很大的改进和提高,但就其主要特征而言,没有根本性质的变化。

中国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对世界农业的发展有过积极的影响。重视、继承和发扬传统农业技术,使之与现代农业技术合理地结合,对加速发展农业生产,建设农业现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㈡ 中国农业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农业问题的主要焦点就是庞大的并且不断增长的人口的食物供给安全问题。国家的农业政策和相关的项目都围绕着这一焦点。中国目前的总人口为12亿,预计在2030年达到人口顶峰以前还将增长25%。利用有限的资源保证充足的食物供给将继续成为中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的优先领域,并在计划中到得反应。

中国农业是一个变化的、复杂的产业。宏观的数据——1亿公顷耕地、4亿公顷草地、4亿头生猪——掩盖了很多事实。耕地,从热带一年三熟的集约经营的稻田到温带干旱气候下、受生长季短和降雨少而多变的条件限制的旱地都有。大约75%的草地被认为可以用于持续畜牧业生产,但大部分的载畜量很低。很多草地都位于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农产品加工设备或市场基础设施不足。与其广阔的面积相反,这些草地目前提供的产品仅占全国肉类供给量的一小部分。中国是世界养猪业的先锋,目前有大约每年生产4亿头生猪。大部分(大约80%)是家庭式生产的,喂养家庭日常剩余和农作物残留秸秆。然而,商业化的集约养猪单位的数量和规模都在扩大。

主要的单季作物有(依据播种面积)大米、小麦、玉米和棉花。蔬菜和水果生产随着收入和追求营养平衡与食物多样性导致的消费需求的提高而逐年增长。肉类和牲畜生产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长。增产的食物还用作家畜饲料。大量稻田转变为鱼塘,从而水产业也在快速增长。各种农产品的区域化集中生产反映了国家的气候和地理特点。由于出现了对食物安全的关注,绿色和有机食品的需求也在增长。

近年来中国在农业生产力和食物产量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在大量文献得以反映。在食物生产领域,中国已经实现了充足的自给。分析家们将这一发展成就归功于:家庭生产责任制和新的食物生产技术。但是,中国目前所获得的食物安全是建立在高昂的环境代价基础上的。由于资源基础的退化,农民的收入目前难以提高。环境问题,包括荒漠化、水土流失、草地退化、湿地开垦、灌溉土地的盐渍化、农业水污染、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有机质和化肥流失、秸秆焚烧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然而,广泛应用可利用的技术、新技术的发展和政策相关的其他变化能够使中国养活其不断增长的人口,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

中国农业政策主要针对于国家和区域的食物安全。国际贸易控制、内部贸易限制、投入要素的间接补贴、生产指标、研发投资和粮食储备的巨额财政支出都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这些政策导致了国内粮食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目前的许多政策和实践因其在水土资源基础保护方面具有相反的作用,已经成为可持续农业的障碍。经济的和环境的目标经常是相互冲突的,因此,需要执行促进经济和环境目标相统一的政策和实践,而技术变化本身不可能产生中国的持续农业。

城市化和工业化正快速地发展,然而中国的人口仍以农村和农业人口为主。农产品的销售给农民带来的收入正越来越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有助于消化在非农经济领域的巨额投资,特别是东部省区。绝对的农村人口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指标,并将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而继续变化。

全球化是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中国农产品贸易额已经是个大数字,并正在扩大,这部分的贸易主要是由合资企业投资,与东南亚国家之间进行的。入世已成事实,并将“游戏规则”引入到中国,包括进出口控制和产品标准——特别是关于农药残留水平的标准。入世将增加农场合并和食物生产领域结构调整的压力,但也会创造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机会。

在这个全球知识和技术经济体系中,中国的成功和竞争力将取决于有技术的农业工人和熟练的技术顾问。虽然中国农民有着很好的生产技能,但他们在市场和金融管理领域的技能显然不足。此外,正规教育水平也低于许多竞争国家。

新技术和改善农业环境的政策将是持续提高农业生产力、保护与恢复环境的主要决定因素。然而,农业研发投资比竞争国——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低。而且,促进持续发展的政策的实行一直是试探性的。

近一时期和未来中国农业将呈现以下新的特点:
1、农业和农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日益增强。

2、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互相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3、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过去主要是资源约束变为资源,需求和环境约束。

4、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一体化经营的步伐加快,混合经济的
趋势显现。

5、科技进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6、农业发展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和质量、效益并存,积极推进农业化经营。

7、农民收入的增加已由主要靠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价格的提高,向根据市场
调整结构和发展多种转变。

㈢ 我国农业特点。(概括)

近一时期和未来中国农业将呈现以下新的特点:
1、农业和农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日益增强。

2、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互相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3、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过去主要是资源约束变为资源,需求和环境约束。

4、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一体化经营的步伐加快,混合经济的
趋势显现。

5、科技进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6、农业发展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和质量、效益并存,积极推进农业化经营。

7、农民收入的增加已由主要靠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价格的提高,向根据市场
调整结构和发展多种转变。

㈣ 简答我国的农业特点

当今中国农业生产的特点如下:
1、农业和农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日益增强。
2、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互相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3、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过去主要是资源约束变为资源,需求和环境约束。
4、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一体化经营的步伐加快,混合经济的
趋势显现。
5、科技进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6、农业发展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和质量、效益并存,积极推进农业化经营。
7、农民收入的增加已由主要靠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价格的提高,向根据市场
调整结构和发展多种转变。

㈤ 中国的农业特点是什么两点

中国农业是我国的基础产业,关系国家的长治久安和人民基本生活。随着国家对农业生产的越来越重视,中国农业呈现新特点。
1、中国农业资源丰富。土地资源类型多样,山地、丘陵和高原的面积占全国土地面积的66%,平地占34%。同时,半干旱与干旱地区所占比重大,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50%以上。全国耕地面积12339.22万公顷(2003年),主要集中在东部季风区的平原和盆地地区。种植业是中国最重要的农业生产部门,主要粮食作物有水稻、小麦、玉米、大豆等,经济作物有棉花、花生、油菜、甘蔗和甜菜等。
2、中国农业从业人员较多。农村常住人口中劳动力总资源5.3亿,其中,从业人员4.8亿,占90.1%。从业人员中,一、二、三产业就业比例分别为70.8%、15.6%、13.6%。
3、中国农业基础设施较为完善。全国95.5%的村和82.6%的自然村通公路,98.7%的村和98.3%的自然村通电,97.6%的村和93.7%的自然村通电话,97.6%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全国24.5%的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15.8%的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33.5%的村有沼气池,20.6%的村完成改厕。
4、中国农业生产方式不断改善。目前,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59.9%;机电灌溉面积、喷灌面积和滴灌渗灌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为26.6%、1.8%和0.8%。机播面积、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分别为32.6%、24.9%。2006年末,全国温室面积81千公顷,大棚面积465千公顷,中小棚面积231千公顷。2006年度,在温室和大棚中,种植蔬菜723千公顷,食用菌46千公顷,水果137千公顷,园艺苗木47千公顷。

㈥ 中国的生态农业有哪些特点

中国生态农业存在适合中国国情的特点:
高效性
生态农业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多层次综合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保护农民从事农业的积极性,为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创造农业内部就业机会。
持续性
发展生态农业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把环境建设同经济发展紧密结合起来,充分保证子孙后代的健康生活利益。
多样性
生态农业针对我国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工程、生态模式、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使各区域都能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地区优势,各产业都根据社会需要与当地实际协调发展。

㈦ 中国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

中国农业问题的主要焦点就是庞大的并且不断增长的人口的食物供给安全问题。国家的农业政策和相关的项目都围绕着这一焦点。中国目前的总人口为12亿,预计在2030年达到人口顶峰以前还将增长25%。利用有限的资源保证充足的食物供给将继续成为中国第十个五年计划的优先领域,并在计划中到得反应。

中国农业是一个变化的、复杂的产业。宏观的数据——1亿公顷耕地、4亿公顷草地、4亿头生猪——掩盖了很多事实。耕地,从热带一年三熟的集约经营的稻田到温带干旱气候下、受生长季短和降雨少而多变的条件限制的旱地都有。大约75%的草地被认为可以用于持续畜牧业生产,但大部分的载畜量很低。很多草地都位于偏远地区,交通不便,农产品加工设备或市场基础设施不足。与其广阔的面积相反,这些草地目前提供的产品仅占全国肉类供给量的一小部分。中国是世界养猪业的先锋,目前有大约每年生产4亿头生猪。大部分(大约80%)是家庭式生产的,喂养家庭日常剩余和农作物残留秸秆。然而,商业化的集约养猪单位的数量和规模都在扩大。

主要的单季作物有(依据播种面积)大米、小麦、玉米和棉花。蔬菜和水果生产随着收入和追求营养平衡与食物多样性导致的消费需求的提高而逐年增长。肉类和牲畜生产也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而增长。增产的食物还用作家畜饲料。大量稻田转变为鱼塘,从而水产业也在快速增长。各种农产品的区域化集中生产反映了国家的气候和地理特点。由于出现了对食物安全的关注,绿色和有机食品的需求也在增长。

近年来中国在农业生产力和食物产量领域取得的巨大成就已经在大量文献得以反映。在食物生产领域,中国已经实现了充足的自给。分析家们将这一发展成就归功于:家庭生产责任制和新的食物生产技术。但是,中国目前所获得的食物安全是建立在高昂的环境代价基础上的。由于资源基础的退化,农民的收入目前难以提高。环境问题,包括荒漠化、水土流失、草地退化、湿地开垦、灌溉土地的盐渍化、农业水污染、水资源利用效率低、有机质和化肥流失、秸秆焚烧和生物多样性丧失。然而,广泛应用可利用的技术、新技术的发展和政策相关的其他变化能够使中国养活其不断增长的人口,满足不断变化的消费需求。

中国农业政策主要针对于国家和区域的食物安全。国际贸易控制、内部贸易限制、投入要素的间接补贴、生产指标、研发投资和粮食储备的巨额财政支出都是为实现这一目标。这些政策导致了国内粮食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目前的许多政策和实践因其在水土资源基础保护方面具有相反的作用,已经成为可持续农业的障碍。经济的和环境的目标经常是相互冲突的,因此,需要执行促进经济和环境目标相统一的政策和实践,而技术变化本身不可能产生中国的持续农业。

城市化和工业化正快速地发展,然而中国的人口仍以农村和农业人口为主。农产品的销售给农民带来的收入正越来越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的转移有助于消化在非农经济领域的巨额投资,特别是东部省区。绝对的农村人口是一个急剧变化的指标,并将随着中国的不断发展而继续变化。

全球化是个毋庸置疑的事实。中国农产品贸易额已经是个大数字,并正在扩大,这部分的贸易主要是由合资企业投资,与东南亚国家之间进行的。入世已成事实,并将“游戏规则”引入到中国,包括进出口控制和产品标准——特别是关于农药残留水平的标准。入世将增加农场合并和食物生产领域结构调整的压力,但也会创造高附加值产品的市场机会。

在这个全球知识和技术经济体系中,中国的成功和竞争力将取决于有技术的农业工人和熟练的技术顾问。虽然中国农民有着很好的生产技能,但他们在市场和金融管理领域的技能显然不足。此外,正规教育水平也低于许多竞争国家。

新技术和改善农业环境的政策将是持续提高农业生产力、保护与恢复环境的主要决定因素。然而,农业研发投资比竞争国——发达和发展中国家都低。而且,促进持续发展的政策的实行一直是试探性的。

近一时期和未来中国农业将呈现以下新的特点:
1、农业和农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日益增强。

2、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互相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3、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过去主要是资源约束变为资源,需求和环境约束。

4、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一体化经营的步伐加快,混合经济的
趋势显现。

5、科技进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6、农业发展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和质量、效益并存,积极推进农业化经营。

7、农民收入的增加已由主要靠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价格的提高,向根据市场
调整结构和发展多种转变。

㈧ 中国农业的特点

近一时期和未来中国农业将呈现以下新的特点:
1、农业和农村经济与世界经济的关联日益增强。

2、农业和农村经济与国民经济的互相推动,共同发展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3、农业发展的制约因素由过去主要是资源约束变为资源,需求和环境约束。

4、农业和农村经济的专业化程度提高,一体化经营的步伐加快,混合经济的
趋势显现。

5、科技进步成为农村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

6、农业发展单纯追求产量向产量和质量、效益并存,积极推进农业化经营。

7、农民收入的增加已由主要靠农产品产量的增加和价格的提高,向根据市场
调整结构和发展多种转变。

㈨ 我国是个农业大国,我国农业的特点是那些

我国农业有以下特点:
一.所有制形式
“亦公亦私”,即:所有权中的处置权公有化,经营管理、收益权私有化。两者相互钳制,国家施行策略往往顾此失彼,进退失据。
二.生产力形式
表现为众多的人力,机械化水平低。人和机械不同的管理方式和性质使生产呈现不同的特性和能效,人力适应多样化、模糊化生产,机械则适应批量化、精准化生产。因此,我国可规模化生产的种植业失去竞争力,优势产业在机械化不易触及的渔、牧养殖业。
三.产业性质
农业兼具经济和社会(政治)属性,作为产业基础的经济属性反而弱化,社会属性占有更重的比重,农业甚至于应当划归社会学范畴作研究。这就是“三农”之外解“三农”的原因。
四.管理方式
农业依然是关乎国计民生、国家安危的产业,社会主义性质要求和其所处的地位、产生的作用都不容许完全市场化。我们对农业的控制较严格,这是“稳定”和“效率”的两难抉择,要稳定不得不放弃一些效率。
五.农民人数众多
这是我国农业最突出、影响力最大的特点,其他方面或多或少受其影响,决定着农业的本质问题。不是有个量变质变的原理吗?我们众多的农民数量已使农业内质发生了数数次次的聚变,农业早已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农业了,从古至今绝无仅有。因此,没现成的经验遵循,没现实的版本比对,连过河的石头都没的摸。只能认清自己切实地一步一步来,迷信历史经典,死搬国外模式,将越搞越糟。

㈩ 中国农业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以种植业为主,家畜饲养业为.
2.借用牛力耕田和不断改良的生产工具,生产技术,使精耕细作 的农业生产模式日益完善.
3.随着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以及私有土地的出现,自耕农 经济应 运而生,以家庭为单位经营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相结合,男耕女织式的经营方式.
4 .经济重心的南移凸显了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互补的需求

阅读全文

与中国农业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中国哪里出生的明星最多 浏览:741
如何制作印度综合香料 浏览:416
中国古代有哪些巨舰 浏览:582
柳州在中国哪个城市 浏览:637
越南教师年薪多少 浏览:816
印度黑公交什么原因 浏览:888
印尼烟有黄点是什么 浏览:725
印度歌得呀得是什么歌 浏览:781
意大利人游中国哪里最方便 浏览:794
印度制造业崩溃对全球有什么影响 浏览:658
二战意大利做了什么名字 浏览:408
娶英国女人什么体验 浏览:88
印度最大谎言是什么 浏览:503
英国在中国殖民了多少 浏览:200
印尼鳄鱼轮胎怎么样 浏览:246
印度媳妇说印度真名叫什么 浏览:578
越南沙巴有哪些民族 浏览:79
印尼语嘎嘎嘎什么意思 浏览:492
伊朗疫情怎么传入最新通报 浏览:137
英国使团有多少人来中国 浏览: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