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印度越界那么多天中国做了什么
近日,印度边防人员在中印边界锡金段越过边界线进入中方境内,阻挠中国边防部队在洞朗地区的正常活动。中方已采取相应应对措施。但为何迟迟不肯动用真格的。为什么一直在说?
尽管双方存在分岐,但事实是,这两个有敌意的邻国已经走过了很长一段路。双边和全球环境与1962年完全不同。中国可能比印度拥有更大的军事和经济实力,但它几乎无法承受今天的军事冲突。
位于洞朗的军事对峙引发中印关系新局势,印度国防部长阿伦·贾伊特最近回击了中国的恐吓。他说印度不再是1962年印度(在中印战争中被中国击败),中国回应称中国也不是1962年的中国。
中国的全球野心
在过去的几年里,中国发起了一场宏大的宣传活动塑造国家形象。中国不希望被视为一个更面积更大、更富有和有威胁性的半岛某国。今年1月,中国为经济全球化辩护,并反对新兴的保护主义趋势,令世界感到震惊。
由于有迹象表明,美国正从其全球领导人的位置上退下来,中国正在盯着这一角色。但就这一点来说,中国需要摆脱好战和不可靠的贸易商的形象。正因为如此,中国越来越多地将自己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展现给世界。
恃强欺弱和好战的行为,与中国企图取代美国成为全球领袖的雄心背道而驰,或者至少与中国作为负责任的世界大国和可靠、开放的经济体背道而驰。在洞朗军事对峙中,中国已经堕落到威胁要鼓励锡金的分裂主义的角色,而这是在武装冲突的威胁下开始的。在亚洲和非洲的无数小国家中,中国正寻求经济伙伴关系。这种姿态很难让人产生信心。
中国的全球梦最好的例证是“一带一路”倡议(OBOR),它试图把自己描绘成负责任的全球经济力量,愿意为所有人的经济利益而努力。
区域的挑战
中国在亚洲的霸权地位经常受到印度的挑战。最近的一个例子是区域综合经济伙伴关系(RCEP)。它是东南亚国家联盟(ASEAN)和澳大利亚、中国、印度、日本、韩国和新西兰之间的10个成员国之间拟议的自由贸易协定(自贸区)。对中国来说,这意味着很多,它将占到全球贸易的40%左右。RCEP将为中国商品提供急需的市场。
中国设定游戏规则的雄心,至少在亚洲是这样的,这常常让印度感到沮丧。印度对亚投行(OBOR)的抵制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与印度的武装冲突肯定会终结中国在亚洲扮演重要角色的梦想。只有印度积极参与,中国才能实现这一梦想。
贸易的依赖
多年来,中印贸易合作不断深化,15年来双边贸易增长了24倍,从2000年的29亿美元增长到2016年的708亿美元。中国已成为印度增长最快的外国直接投资(FDI)的来源之一。2016年排名第17位,高于2014年的第28位和2011年的第35位。许多中国公司正在印度设立制造部门。这是印度的情况,中印贸易合作的未来取决于中国。
另英国《卫报》7月6日刊文,评中印新争端,“印度怕被北京掐断咽喉”。文章引用专家们说,这两个亚洲大国不太可能发生武装冲突,但是两国言辞激烈,且在偏远且战略上重要的地区如此大规模地调动军队,在近些年来事史无前例的。
印度独立后,印度政府多次以书面形式对此予以确认,承认双方对锡金段边界走向没有异议。中方要求印方尊重边界条约规定,尊重中国的领土主权,立即撤回越界的印边防人员并彻底调查此事,维护好中印边界锡金段的和平与安宁。与此同时,鉴于上述事件,出于安全考虑,中方不得不暂缓安排印度官方香客团经中印边界锡金段乃堆拉山口入境朝圣,并已通过外交渠道通知印方。
⑵ 中印对峙,中国怎么办
未来几十年是中国追赶发达国家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为了实现这一既定目标,中国不会被一些小事所干扰,中印争端中,中国一直抱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态度息事宁人,一是给印度摆事实讲道理,讲明利害关系;二是增加军事对峙力量进行强度威慑,实现不战而屈人之兵;三如前两步无法奏效,就采取冷处理,先放下不理,静观印方动态。会产生以下两种可能,一是印度本来就是无理取闹,在对峙得不到任何利益时就会找台阶自己撤离;另一种就是印方战略误判,认为中国好欺负而扩大占领中国领土,挑起更大争端,这样我国政府就不会再忍让而被迫进行反击。
⑶ 如何看待中印洞朗对峙事件
如何看待中印洞朗对峙事件,有以下5点:
把双方结束对峙和经济方面的交往牵连起来,更是没有理性。中印两国之间一直有经济交往,并且越来越密切,这次对峙也没有影响到经济交往。没有任何理由相信中国是用经济手段和印度达成交易的。
前两年,在南海问题上,中国和菲律宾、越南的关系也非常紧张,但也没有影响到双方的经济交往。即使中国有能力用经济手段来解决战略问题,那么也表明中国的强大和外交的文明性。战争给人类带来了多么巨大的灾难,不过很多人还是希望用战争和冲突来解决问题。这是人类的悲剧之所在。当然,这不仅仅发生在中国,而且也发生在印度,或者其他很多国家。
“阴谋论”根本站不住脚。如同这些愚昧者自己都说了,中国对印度是贷款,而不是赔款。如果贷款是表示服软,那么现在世界上到处服软的国家就是美国,因为美国的银行体系给全世界其它国家提供的贷款最多。按照这个逻辑,美国就是当今世界第一弱国。实际上,随着中国的崛起,尤其是“一带一路”的继续,中国给其他国家的贷款会越来越多。
“撤离”不是割地,印军如果已经退出了我国领土,我国军方没必要继续“站在”原地和印军“对峙”。用“撤离”来描述我国军队完成任务后离开对峙现场没有任何问题。自媒体牵强附会的咬文嚼字不过是哗众取宠,显示出自我愚昧的一面。
这些自媒体称印度向我国贷款修铁路,配合我国“一带一路”是我国对印度服软,这种在逻辑上根本没有理由的言论会在国内互联网上竟有那么大的市场,这是我们应该思考的。在社交媒体时代,人们朴素的民族主义情绪或者爱国主义情绪经常被利用,转化成流量和商业价值。
中国应对的策略,有以下7点 :
中国目前阶段的核心利益仍然在南海,然后是东北亚,东海,台湾,中东,最后是南亚。中国不可能因为南亚的跳梁小丑而打乱整体战略的整体布局。
中国继续保持在南海既得的同时(比如王毅部长在7月24日正式开始访问菲律宾等国),在东海、东北亚方面接连做了几件事:7月4日朝鲜试射针对美国的洲际导弹,美国在称不排除武力解决朝鲜问题同时指责中国上半年与朝鲜的贸易增加了40%。
而到了7月17日韩国就正式提出与朝鲜举行军事会谈的想法,很显然,这一次是朝鲜明目张胆则直指美国的“挑事”,但另一方面的美韩却在极力缓解东北亚局势,再说的直白点,这表明中国准备在东北亚提前解构对美韩尤为重要的西太平样安全体系。
在7月4日朝鲜试射针对美国的洲际导弹而美国根本无力反应、韩国出面急于缓解东北亚局势这一明确事实后,所有人也看清了这么一个问题:在美国陷入中东问题施压伊朗,俄罗斯的时候,背靠中国核心利益方向、则美国必然示缓。于是7月5日,巴基斯坦试射了多枚可以携带核弹头的新型“NASR”短程弹道导弹,几天后又公开摧毁了印军2个哨所。
中国在中印军队对峙的情况下,将上万吨后勤补给物资,从四川,青藏高原地区运向西藏,目的地却并非中印对峙的洞朗地区,而是西藏北部靠近克什米尔地区。很显然,这表现,中国根本没把印度号称的可以同时与中国、巴基斯坦打“2.5”战争的狂妄放在眼里,中国准备的是在克什米尔支持巴基斯坦与印度对决。
在中东,7月11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正式出征中国首个海外军事基地“中国人民解放军驻吉布提保障基地“。
在同一时期,在印度洋,印度称印度海事监控飞机检测到14艘中国军舰在印度洋不同寻常地活动。
⑷ 中印对峙最终中国会采取什么方式解决
抗议,僵持,抗议,发放大福利。现在亚投行对印度无息放贷,用以支持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并纳入自己一带一路的计划,拨付资金。印度刚好拿这个钱修铁路搞军备对抗中国。
⑸ 中印对峙中国做什么了
中国寸步不让,最后印度人不得不撤兵
这印度撤走都半年多了。
⑹ 分析一下中印边界争端中国该如何做
要解决中印的边界问题,不能只从边界纠纷的局部看问题,而要从中国和印度的国家的战略高度看问题,中印边界的这几块地的归属关系到中国和印度的长期的国家利益和国力的涨缩。
许多人认为以前中国在中印战争获胜后拥有非常荒凉的阿克赛钦而放弃藏南和达旺是一个重大失误,因此许多人在解决中印边界的问题上要求现在中印交换领土,中国放弃荒凉的阿克赛钦而取得达旺和藏南,其实这些人没有深刻认识到这几块土地对中印整个国家利益的影响。
(6)中印对峙中国做了什么扩展阅读:
中印的争议领土主要是东部的藏南和达旺以及西部的阿克赛钦,现在中国拥有西部的阿克赛钦,而印度侵占着东部的藏南和达旺。阿克赛钦海拔高资源贫乏非常荒凉,而东部的藏南和达旺地势低,气候宜人,各种资源异常丰富,是西藏最富饶的地区。
而藏南和达旺远离中国内地,中国的军队调动和后勤保障却非常困难,中国要在藏南和达旺与印度进行长期的拉锯式的争夺战争会严重消耗中国的国力,而且在中国要在藏南和达旺与印度进行长期的拉锯式的争夺战争也不符合中国的战略要求。
⑺ “中印对峙”怎么开始的
印度边防人员在中印边界阻挠中国边防部队在洞朗地区的正常活动,
⑻ 中印边境争议区,中印双方各自主张是什么
在东段 :
印度主张英国殖民主义者私自划分的 ”麦克马洪线“ 。
中国主张 ”传统习惯线“ 。
麦克马洪线,在 ”西姆拉“会谈中被西藏地方当局接受,但是中国的历届中央政府从来都没有接受 ,也没有签订任何条约 ,所以是非法的 。
在 1959 年,中国边防军越过麦克马洪线,形成了双方对峙的界线 ,叫做 ”实际控制线“ 。
1960 年 ,中国和缅甸签署了边境协定,缅甸的麦克马洪线以南划归了缅甸 。签署中国协定 ,言外之意是中国可以接受印度的麦克马洪线 。但是印度人没有看出来 。
1962 年中印边界战争后 ,中国军队退回到麦克马洪线以北 20 公里 。
在中段 ,和东段一样。
在西段 ,没有麦克马洪线,中国力保阿克赛钦地区,因为有一条战略公路通过这里 。中国希望拿东段换取西段 ,但是印度不答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