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历史价值如何

中国历史价值如何

发布时间:2022-08-03 04:29:22

⑴ 历史的价值在哪里呢

庞子博先生:现在的历史书,就算在座各位再活两百年也看不完。中国历史大概有两种,一种是自记的,比如《后宫起居录》,记录的是皇上每天的生活,几点吃了什么、用了什么…为什么要记录这些事情?因为怕出事,万一皇上吃了什么东西不舒服了,得查哪天谁当职,干了什么,再过多少年翻这个帐都能翻出来,方便查录。

还有一些政令法规、诏书,包括策都成为了当时的一种历史。什么叫策?就是意见和建议,大臣写给皇帝的谋策。策、表、上书等写有政治、军事、经济、民生的内容,也是当时历史主要的构成部分。但是由于历史久远、储存方法不当,这些东西大部分消失,留下来的几乎都是明清两代的。

从这个角度分析完历史,你会发现它并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真实,也不像我们想象的那么假,它有它的特征和特点。需要用一种非常自然、公平、中正的状态去分析和沿袭。历史本身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它的高度。

比如听袁阔成老先生讲《三国演义》评书,比绝大多数人讲的都好。“评在前,书在后”,这才是评书。在座各位买本书来看,看完了不还是那样吗?该过不好还过不好,该想不通还是想不通。通过历史看到其中的规律并加以借鉴,然后知道今天我们该怎么做,这才是历史最大的价值。

⑵ 如何理解中国革命道路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历史意义:推动历史前进,助力现代中国的形成。
现代价值:对于现代人立身取向有借鉴价值,对于把握国家命运有启示价值。

⑶ 中国的历史功绩是什么

始皇帝是对中国的历史进程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的伟大人物,如果当时的中国不在铁血中被统一,中华民族是否能够存在下去都是有疑问的,因为即便是统一、文明、富强的中国也经常不是来自北方民族的对手,甚至于中国最后一个封建王朝也是来自北方少数民族统治的。

如果我们关注一下诸如印度、巴比伦和埃及的覆灭——现在谈论谁是古印度人的后代,巴比伦人的后代在哪儿,古埃及人演变成了什么都已经是几乎不可能的事了!就此,我们就知道相对先进的文明什么都保证不了,只有那些能够经受住战争洗礼的民族才能确保不灭种(也许会亡国)。和其他文明古国相比,中国无疑是非常幸运的,因为只有它无论在民族上还是文化上都延续了下了,而这种延续下来的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中国幸运地在始皇帝时代就统一了起来,从而为同一文化下种族的繁衍创造了物质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中国经历汉代的发展,从人口上和文化上已经具备了即便亡国也不可能被灭种的条件——中国人在民族和文化上得以延续的根本原因就是大一统条件下人口的繁衍,其数量之多,力量之强大,就如同浩瀚的海洋,无论什么东西都最终被稀释并成为它的一部分,再野蛮的征服者也无法将其杀光。

秦始皇最大的历史功绩就在于它不仅征服了六国,更在于他创造了如何将已经在分裂的局面中习惯性地生活了数百年(也许上千年)的中国人(这里的中国人不具有确定的含义)统一在一起的制度基础。我们设想中国一直无法统一,那么时间的推移就会使文明在相对独立基础上继续各自发展,统一的民族性就根本无从谈起——如果我们考虑到两岸相对隔绝已经引起的严重的民族和国家认同方面的问题和令人忧虑的趋势,我们就能够理解秦始皇和铁血统一中国的历史价值,而当时的交通条件决定了人们之间的直接交往要比现在落后百倍。这种价值不能从它在当时引起的东西去理解,而应当从“创造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基础”和“开创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延续下来的历史基础”这样角度去理解。也就是说,如果没有上述统一,中华民族就无法形成;如果没有上述统一,那么中国人的主体民族汉族在历史上能否形成并延续下来便会成为严重的疑问,至于其文明的延续就更成问题了。正因为如此,即便秦始皇是中国历史上最残暴、荒淫……的皇帝(还好他不是),但是与在分裂的持续发展会使中国人和中国失去历史基础的情况下统一中国这一历史功绩相比,那都算不了什么(在当时的中国,将荆轲、屈原之类看成是爱国英雄是正确的,因为当时中国和中国人都还在形成和演变过程中,是进行中的事情,而绝不是完成了的事情)。秦始皇是真正意义上的中国之父,民族之父——在此意义上,我认为对秦始皇陵应当永久保护,绝不能挖掘。因为子孙们出于对历史的好奇而挖开祖坟无论如何也是和中国人的基本道德相悖的。

秦始皇因为坑杀了一些列国的遗老遗少们(也许从当时历史角度来看,他们是坚决的爱国者),烧了书生们喜欢的书籍,所以文人们出于“自我保护和自我肯定”的需要,是恨透了秦始皇的,尽管没有秦始皇,他们和他们的国家的历史基础就不存在。这些人的着眼点是对秦始皇那个人的具体行为感情方面的评价和某种自我中心主义的值评价,而绝不是真正客观地对秦始皇的历史评价——对秦始皇的客观的评价也许应该站在敌人的角度上进行——站在一个一直试图灭亡中国但始终未能如愿的民族或者国家的角度上,反思一下这个民族的形成和延续的历史根源,才能真正理解秦始皇的历史地位:即“创造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基础”和“开创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延续下来的基础”。

最后强调一下,如果我们想当然地把当时列国的人都看成中国人,把他们理解为一个民族中的人,那就大错特错了。中国人或者说中华民族的主体民族汉族的形成历史是非常复杂曲折的,它是不计其数的多民族长期融和的产物——而这样一种融合的历史基础就是被强权整合在统一的国家里,在书同文之类的规范下经历漫长的演变。不了解这一点,已完成了的民族观去看待形成中的民族历史,就会陷入到混乱中。明白了这一点,就会理解秦始皇作为中华民族的缔造者的历史功绩,就会知道为什么他是民族之父了——在此意义上,他的功绩是不可超越的——也许即便是中国再出一个能够统一全人类的伟大人物也是如此。(2)
是修筑了长城,还有兵马俑,想想这两样东西创造的价值就不用怀疑了。每年有多少中外游客去参观、游览长城;一个兵马俑的价值又是何等昂贵,这给我们创造了多大的经济效益呀!这可是实实在在的财富。他给后代留下的可是一棵常青摇钱树呀!
能够统一国家的历史人物多了,秦始皇算不上什么,可有谁能像他那样给子孙后代留下如此不巧的财富,在千百万年后的今天,依然让我们享受着他的智慧和才能呢?

⑷ 什么叫历史价值

历史价值是指:

对历史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或者本身就承载着一定的历史意义。

如某一重大事件改变了当时的环境,某种程度上影响了历史的进程,像长征就具有重要的历史价值。

本身就承载着历史意义的,比如很多古文物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它们都可以反映出那个历史时期人们的生活以及文化艺术水平,就具有很大的历史价值。

(4)中国历史价值如何扩展阅读:

长城文化的历史价值: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长城文化底蕴深厚。今天,我们的了解和认识,与长城的价值和意义相比,还差得很远。只有真的懂了长城的伟大,才能发自肺腑、身体力行地去热爱长城、保护长城。

要想理解长城文化,必须关注和回答以下问题:第一,有人说长城是封闭、保守的象征,那么中华民族为何持续两千多年不断地修筑长城?第二,中华文明是四大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在这个特殊的人类文明现象中,长城起着什么作用?如果没有长城,中华文明是否还能延续至今?第三,站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视角下,如何看待长城所代表的中华文明的重要价值、引领意义?

事实上,人类文明诞生至今,始终面临着三大问题:生存、秩序和传承发展。长城的出现和存在,与此密切相关。生存,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根本。作为我国古代一项伟大的军事防御工程,长城的修筑,最初的动力便是解决生存和安全问题。

秩序是一个永恒追求。农耕和游牧,是两种不同的生产方式、经济类型,彼此有着强烈的冲突和互补。资源互换,通常有戗夺、贸易这两种方式。如果戗夺成为一种常态,战争就会越来越多。长城的修筑,构建了良好的秩序。农耕民族在长城里面种地,游牧民族在长城外面放牧,二者通过长城成千上万的关口来进行贸易。这样,就有效促进了民族融合与社会进步。由此可见,修筑长城时,垒起坚固的城墙,封闭是手段,交流是目的。

⑸ 中华文化的价值

中华文化的价值在它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孕育华夏文明,并延续至今。文明传承不断,才能知道自己是华夏子孙。即使人类灭绝,文明也能保存下来。

⑹ 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是什么

中国的传统文化价值是很明显的,它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了解古代人的生活方式,以及其他的生产方式等等。

2、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给我们带来许多思想上的认识,比如说一些良好的思想,仁义道德之类的,我值得我们现代人去借鉴。

3、中国的传统文化可以让我们了解中国古代的历史,通过这些文字的记载,我们能够很好的认识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内涵。

4、中国传统文化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思想指导作用,比如孔子的思想,我们就能很好的借鉴,告诉人们诚信的重要性。

5、中国传统文化是我们面向未来的一个支撑点,也是向世界证明我们的一个很好的方面。比如古代的四大发明等等,这在世界上也是很出名的。

⑺ 如何看待“中国近代史”(1840-1949)在中国历史长河中的价值与意义

这段历史是华夏永远忘不去的痛,期间,有回光返照,但很快就跌落,华夏五千年的帝国历史,到1912年彻底结束。这段期间有同治中兴,华夏的落日余晖起于1867年,弱于1895年,止于1901年,此后将近一百年内,中国再也没有崛起过,直到二十一世纪。这段历史,可以说是给后代提了个醒,不可以因为一时的辉煌就盲目自大,以免重蹈覆辙,再次断送华夏几千年的积蓄,并且背上骂名。

⑻ 谈谈中国古代神话的历史价值与文化价值

神话是人类以幻想的方式 ,按照一定的心理、愿望对所接触的各种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和人类自身所作的最初的想象和描摹 ,是人类对这些现象所作的经过艺术加工的解释。有史以前的口头文学 ,由于没有文字记载 ,流传下来的不多 ,但其中神话部分却是相当的丰富。中国古代神话内容极为丰富,但流传下来的古代神话数量不多,篇幅较短,呈现出零散且非系统的特色,也没有专门记载神话的古籍,而古希腊神话自成体系,数量众多,篇幅较长,内容丰富,并且高度地完整、系统,对欧洲文学发展起了巨大的作用.对两族神话文本差异成因的探讨,一直吸引着不少中外学者,对这一问题的解读也仁者见仁.本文侧重就中国原始神话之所以具有片断化、零散化的特征原因进行探讨. 神话是远古人民表现对自然及文化现象的理解与想象的故事。它是人类早期的不自觉的艺术创作。早在公元前的先秦古籍中,如《山海经》、《左传》、《国语》、《楚辞》《吕氏春秋》等,中国着名的古典神话已得到记载。汉代及三国的《淮南子》、《史记》、《汉书》、《吴越春秋》、《三五历纪》等,以及魏晋六朝的《搜神记》、《述异记》等书中也有许多古典神话的纪录。神话是对中国各种文学创作较早发生影响的一种体裁,其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它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物形象化的方法对后世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它的口头叙事形式也成为叙事文学体裁如小说等的先河。不少神话直接为作家、艺术家提供了创作题材。其中不少着名神话,还成为人们经常授引的典故。神话伪美宇价值、历史价值与认识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了解人类童年生活和。理的钥匙。它对研究古代社会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中国神话及其在文学史上的地位《中国大网络全书》。丰富多彩,斑驳灿烂,奠定了我国两千几百年文学发展的坚实基础。
先秦文学的主要内容包括上古歌谣和神话、《诗经》、先秦散文以及楚辞。
上古歌谣是一种口头文学,不可能全部保存下来,现在只是在一些古代典籍中还能看到零星记载。
上古歌谣是我国最早出现的文学样式,是我们的祖先在进行生产劳动时歌唱的口头丈学。它作为中国古代诗歌和现实主义创作风格的源头,真实地反映了当时人类的各种劳动和生活,为我国后代的文学创作奠定了现实主义的基础,并以无比灿烂的光芒照耀着我国的文学史。
神话是远古时代的人民,对其所接触的自然现象、社会现象,幻想出来的具有艺术意味的解释和描述的集体口头创作。它是通过幼稚的幻想故事,把自然力和古代英雄神化,表现远古时代人民的斗争精神和可贵的探索精神的一种原始时代的文学形式。中国神话大多保存在《山海经》、《淮南子》、《楚辞》、《左传》、《列子》、等古籍中,在所有的古代文献中,以《山海经》最有神话学价值,是我国古代保存神话资料最多的着作。这些神话按题材大致可分为:创世神话、始祖神话、洪水神话、战争神话、发明创造神话等,其中着名的有盘古开天地、女娲补天、黄帝擒蚩尤、大禹治水、后羿射日、夸父追日、精卫填海等等。
神话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也极为深远。神话的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对后世作家有积极影响,为后世作家提供了丰富的文学题材和艺术形象,它的乐观主义,英雄主义对后世作家的浪漫主义创作起了积极作用。
文字产生以后,中国文学才脱离了传说时期。甲骨文字和部分青铜器上的铭文,是现在所知最古的文字。甲骨文和金文的产生为口耳相传的文学发展成为书面文学提供了条件,标志着中国书面文学的萌芽。
上古歌谣导引出中国诗歌的最早源头,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产生了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大约五百多年的诗歌三百零五篇。《诗经》共分风、雅、颂三大类:“风”有十五国风,共一百六十篇,大都是国土之音;“雅”是“正”的意思,分大雅七十四篇,小雅三十一篇,共一百零五篇,主要是朝廷之音;“颂”分周颂、鲁颂、商颂,共四十篇,是宗庙之音。《诗经》灵活运用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诗经》中的篇章大都是有鲜明的时代感和人民性,反映了西周至春秋中叶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及人民的思想感情,奠定了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的基础。
《诗经》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和深远的影响,奠定了我国诗歌的优良传统,哺育了一代又一代诗人,我国诗歌艺术的民族特色由此肇端而形成。
先秦散文分为叙事散文与说理散文两个部分。
先秦叙事散文是史官文化传统的基础上渐进产生并成熟起来的。先秦叙事散文的发展大体上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以《尚书》和《春秋》为代表。《尚书》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历史文献汇编,在中国古代散文史上具有奠基的意义。孔子编着的《春秋》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是编年体史书之祖,其体例和“笔法”对后世散文都产生了经典式的影响。
第二阶段以《左传》和《国语》为代表。《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记事详备的编年体史书,也是先秦历史散文中思想性和艺术性最为突出的着作。《国语》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国别体史书,是由各国的史料汇集而成。
第三阶段以《战国策》为代表。《战国策》也是一部国别体史书,主要记叙的是战国时期谋臣策士们的言行。
先秦叙事散文的出现,标志着叙事文的成熟,开启了中国文学史上叙事文学的传统。
先秦说理散文是在先秦理性精神觉醒的背景下和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中形成并繁荣起来的。先秦说理散文的发展大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
春秋战国之交:以《论语》、《墨子》、《老子》为代表。《论语》以语录体的形式记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早期儒家的思想和活动。《墨子》是一部墨子及其后学的着作的汇编,反映的是墨家学派所代表的小生产者的思想。其艺术特点是文质意显,富于逻辑性。《老子》基本上是道家创始人老子的着作,它以玄深的哲理思辩和精妙的诗一般的语言相结合,显示着独特的艺术风格。
战国中期:以《孟子》、《庄子》为代表。《孟子》孟子及其弟子的着作,反映了战国中期儒家思想的面貌。《孟子》的散文体现着语录体向专题性论文的过渡,其突出的文学成就在于高超的论辩艺术。《庄子》是庄周及其后学的着作,亦是道家的又一部经典。其文章以独特的艺术造诣绝响于先秦诸子之中,奇妙的构思、汪洋恣肆的语言、浪漫的风格,都体现了在诸子散文中的独特地位和辉煌的文学成就。
战国末期:以《荀子》、《韩非子》、《吕氏春秋》为代表。《荀子》一书多为荀子自作,其思想体系博大精深,是儒学的进一步发展。其文章多为结构严谨、论说周详的专题性论文,标志着先秦说理散文进入了完全成熟的阶段。《韩非子》是法家思想的集大成之作,文章峭拔锋锐、质朴无华,体现着法家文章的基本特色。《吕氏春秋》是吕不韦集门客的集体创作,体制宏大、内容博杂、兼收并蓄是先秦学术思想的一次大规模的总结,也具有较强的文学性。
先秦说理散文以其思想的深邃,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崇高的地位,成为中国传统文学的重要源泉。
战国时期出现的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有着特殊的意义。“楚辞”是指以具有楚国地方特色的乐调、语言、名物而创作的诗赋。《楚辞》和《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史的源头。南方楚国文化特殊的美学特质,以及屈原不同寻常的政治经历和卓异的个性品质,造就了光辉灿烂的楚辞文学,并使屈原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伟大的诗人。
楚辞在艺术上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作家,对中国文学史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价值:
女不仅在生产上起主要作用,而且成为原始聚落中胞族的轴心。她们常常被说成是人类及万物的创造者。父系氏族社会建立之后,原始艺术中又出现了男性神话人物形象,而在许多神话人物之间,也便相应地出现了辈分和谱系。氏族间的聚居和合并出现了部落或部族。部落、部族及联合部族的出现,带来了部落或部族间的争战,构成了反映不同部落或部族间关系神话的产生基础。家长奴隶制、部族军事民主制及部落间的争战,为古代神话及英雄史诗提供了重要的素材和艺术想象的土壤。中国神话中的共工与蚩尤之战,黄帝与蚩尤之战,以及黄帝集团与炎帝集团间争战的神话,大都具有这种性质。其表现则是借助人类早期的幼稚的想象和对自然与社会现象的理解。构成幻想的情节,并被认为是曾经发生过的真实的存在。

神话中充满了神奇的幻想,它把远古人民的认识和世界万物的生长变化都蒙上了一层奇异的色彩。神话中的人物形象,大多具有超人的力量,是根据原始人的自身形象、生产状况和对自然力的理解与提高自身能力的要求而想象出来的。从一些神话中,可以清楚的看到,处于狩猎经济的部落所创造的神话人物,大多与狩猎有关;处于原始农耕时期的部落,其神话人物大多与农业有关。当时的人以弓箭刀斧为武器,神话中的人物也就成为创造和使用这些工具武装起来的能手。

神话中的主人公(神)尽管常常是人间奇迹的创造者,但他们也常常遇到挫折和厄运。它反映了神话幻想的现实制约性。

原始神话是人类童年时期特有历史条件下的产物,是原始人对自然和社会的一种认识形式。它反映了人类早期的思维活动。处于蒙昧时代的远古人民,其对客观世界的认识水平,不能超越其生产力低下的状况和对自然抗争的无力状态。因而在对自然和社会现象的观察中,便多是直观、猜测和臆想。在社会生产力水平和人类智力高度发展的情况下,原始神话一般不再产生。但由于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文化知识程度的不平衡,在一些实践上还不能有效地控制自然,和在认识上不能科学地解释世界起源和自然现象变化等的地区和民族,神话性的幻想仍不可避免,或不能完全避免。但这些作品与原始神话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

神话中有远古人民种种幼稚的思索和追求,多方面地反映了原始人的宇宙观。其中往往寓含着原始科学、原始哲学、原始宗教的因素。相信有超自然的主宰,相信万物有灵,相信灵魂和神灵的存在等种种原始观念和意识,以及图腾崇拜、巫术信仰、自然崇拜、祖先崇拜等组成远古人民世界观的因素。在神话中,一切自然现象乃至某些社会存在都被看成是有生命的,都被赋予人的特点和超自然的能力。神话中的奇禽奇兽、怪神怪物以及氏族神、部落神、雷神、雨神等夸张与想象的形态,都不能和这些观念分开。神话中对于人和动物、人和自然、自然与自然之间的某些因果联系的认识与想象,是作为处于神话时代的人们意识形态的种种表现而存在下来的。

中华民族的文学,是以汉民族文学为主干部分的各民族文学的共同体。中国文学有数千年悠久历史,以特殊的内容、形式和风格构成了自己的特色,有自己的审美理想,有自己的起支配作用的思想文化传统和理论批判体系。

诗歌是中国文学中产生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紧接着兴起的一种新的诗体为楚辞,《诗经》中的国风和以《离骚》为代表的楚辞,是中国古代诗歌的两个典范。以创作方法而言,国风和《离骚》分别开创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诗歌传统。汉魏六朝,出现了新诗体 —— 乐府,强烈的现实感,是乐府的重要标志。在中国传统的文学观念中,与诗词并列为文学正宗的是散文。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记叙文和议论文的集子是《尚书》。而小说常被当作街谈巷议之言;戏曲被认为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作品。因此,小说和戏曲起步较晚,直至元、明、清才迅速发展起来。中国古代文学虽然在不断发展着,但却表现出异常稳定和凝固化的特点。因为中国文学大部分在封建社会的小生产土壤中产生,几乎一直在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中,在重视文化思想、并对之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发展。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凝重稳健的性格。

五、中国古代神话对后世文学的影响

中国古代神话源远流长,它不仅给中国历史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且也为中国文学史做出了一定的贡献,也就是说中国古代神话在人民口头创作史上,甚至是在文学创作史上占有重要位置。

神话是对中国各种文学创作较早发生影响的一种体裁。它的题材内容和各种神话人物对历代文学创作及各民族史诗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影响,特别是它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对后世作家的艺术虚构及浪漫主义创作方法的形成都有直接的渊源关系。中国古代神话的口头叙事形式也成为叙事文学体裁,如小说等的先河,不少神话直接为作家、艺术家提供了创作题材。其中有些着名神话,还成为人们经常援引的典故,如“盘古开天地”。神话的美学价值、历史价值与认识作用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是了解人类童年生活和心理的钥匙。它对研究古代社会婚姻、家庭制度、原始宗教、风俗习惯等,都有重要参考价值。中国神话在中国古代即受到一些先哲、史家、学者的注意。他们不仅在着述中加以记述和援引,而且还对神话提出过一些片断的见解、解释和说明。但更多的是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排除其虚幻想象的成分,企图从中寻找历史的根据。

在文学中,我们能看到神话精神的延续、光大。神话对文学的影响还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 一是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

神话除了被后人直接载录之外,还为各类文学作品提供素材。如《逍遥游》之鲲鹏变化,《应帝王》之“凿破混沌”,这两则神话为全文抹上了变幻奇诡的浪漫色彩。至于曹植采用洛水女神宓妃的形象,创作了脍炙人口的《洛神赋》,更是利用神话素材进行的一次成功的创作。用神话入诗的现象,在中国文学史上比比皆是,如《诗经,大雅,生民》描述了后稷的种种神迹,楚辞《离骚》中各种神灵纷至沓来。此后的诗人,尤其是浪漫主义诗人常常以神话入诗,如李商隐《瑶池》诗云:“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就是对神话意象的妙用。小说、戏曲采用神话作素材的也很多,它主要是借助于神话的奇特的想象,利用神话形象或神话情节进行再创作。如唐代李朝威的小说《柳毅》,创造了一个优美的爱情神话。明清神魔小说对神话的采用和重塑,达到了此类文学的最高点,其代表作为《西游记》,从孙悟空身上,我们不难看到“石中生人”的夏启、“铜头铁额”的蚩尤、“与帝争位”的刑天以及淮涡水怪无支祁的影响。此外,如《聊斋志异》、《镜花缘》、《封神演义》、《红楼梦》中也有不少发人深省的神话情节。可以说,古代神话作为素材,遍布在中国古典文学的每一个角落,它经文学家的发掘、改造,在新的作品中重新散发出光芒,使文学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神话作为原始先民意识形态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先民对自身和外界的思考和感受,包孕着浓郁的情感因素。这些神话意象在历史中固定下来,通过文化积淀,在一代代人的心底流淌,并总是不失时机地通过各种形式,在后代文学作品中表现出来。也就是说,神话对于文学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它是文学家的素材,更为重要的是,那些自觉或不自觉地运用了神话原型的作品,都可以把作者或读者领入先民曾经有过的那种深厚的情感体验之中,从而缓释现实的压力,超越平凡的世俗。神话作为原型的意义要比它作为素材的意义更为重要。当屈原在现实世界中屡遭打击而悲苦无依的时候,他就毅然地转向古老的神话:龙凤结驷,巡游天界,四方求女。是神话世界巨大的力量,使他从现实世界中超越出来,支持他的人格,抚慰他心灵的创伤。同时,由《离骚》所抽象概括的某些意象,由于它深沉的神话背景和屈原创造性的提炼,而成为一种稳固的神话原型,在中国文学史上,在一代代作家的笔下传递。而蒲松龄的《聊斋志异》则不仅是将神话看作素材,而是当成全部的精神寄托,是对这个不公平的世界的厌弃和对神话感情、神话世界的皈依。正如荣格所说的那样,“一个用原始意象说话的人,是在同时用千万个人的声音说话。他把我们个人的命运转变为人类的命运,他在我们身上唤醒所有那些仁慈的力量,正是这些力量,保证了人类能够随时摆脱危难,度过漫漫的长夜。”可以说,屈原、蒲松龄等作品都体现了神话原型的精髓和力量。

综上所述,中国神话在构造上和基本意识上的特性,成为决定中国文学的构造和风格的最根本要素。中国神话在中国广大人民口头创作史上和文学创作史上都占有重要位置。它一方面作为文学创作的素材,另一方面通过丰富的想象和对自然事物形象化的方法,直接影响文学创作的思维方式、表现手法、欣赏效果等。所以也可以说,中国文学起源于中国神话,而神话来源于劳动生产,并且在中国神话的影响下,中国文学进行了升华。使中国文学以优秀的历史、多样的形式、丰富的作品、独特的风格、鲜明的个性、诱人的魅力创造出独具中国特色的灿烂、伟大的篇章,并成为世界历史上最悠久的文学之一,在世界文学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阅读全文

与中国历史价值如何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印度农村赶集摆摊卖什么 浏览:423
splen意大利语怎么念 浏览:333
中国人为什么管印度叫三哥 浏览:85
中国舞前腿二级班训练方法有哪些 浏览:738
没有越南你什么都不是 浏览:219
印度地毯有哪些 浏览:364
印尼地震及海啸死亡多少人 浏览:531
越南大学属于什么档次 浏览:131
印度脆卷饼怎么做 浏览:257
去印尼坐飞机行李箱限制多少寸 浏览:54
中国哪里出生的明星最多 浏览:741
如何制作印度综合香料 浏览:416
中国古代有哪些巨舰 浏览:582
柳州在中国哪个城市 浏览:637
越南教师年薪多少 浏览:816
印度黑公交什么原因 浏览:888
印尼烟有黄点是什么 浏览:725
印度歌得呀得是什么歌 浏览:781
意大利人游中国哪里最方便 浏览:794
印度制造业崩溃对全球有什么影响 浏览:6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