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首页 > 中国讯息 > 中国拼音怎么传

中国拼音怎么传

发布时间:2022-08-03 20:51:10

① 拼音是什么时候传到中国的

我国原来没有拼音字母,采用直音或反切的方法来给汉字注音。 直音,就是用同音字注明汉字的读音。 反切,就是用两个汉字来给另一个汉字注音,用两个汉字注出一个汉字的读音。是一种传统的注音方式,也是中国古代对汉字字音结构的分析。第一个字为反切上字,表示被切字的声母;第二个字为反切下字,表示韵母和读音。 中国人自己的汉语拼音运动是从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开始的。 鸦片战争以后,一些爱国知识分子提出了教育救国的主张,梁启超、沈学、卢戆章、王照都一致指出,汉字的繁难是教育不能普及的原因,因此,掀起了一场“切音字运动”。 在切音字运动中提出的拼音字母方案是多种多样、琳琅满目的,大致可以归纳为三大系: ① 假名系:模仿日文假名,采用汉字部首作为拼音符号。1892年卢戆章的《一目了然初阶》一书中提出的“中国切音新字”,1901年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等都属于假名系。 ② 速记系:采用速记符号作为拼音符号。1896年到1897年两年间出版的蔡锡勇的《传音快字》、沈学的《盛世元音》、王炳耀的《拼音字谱》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速记系。 ③ 拉丁系:采用拉丁字母作为拼音符号。1906 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母》和江亢虎的《通字》、1909 年黄虚白的《拉丁文臆解》等书中提出的方案都属于拉丁系。 1913年2月,读音统一会在北京召开,会议的主要任务是“审定一切字的国音发音”和“采定字母”。会议开了三个多月。在这次会议上,审定了6500个汉字的读音,用各省代表投票的方法确定了“标准国音”;拟定了一套注音字母,共39个,这套字母采用汉字笔画式,字母选自古代汉字,音节采用声母、韵母和声调的三拼制,对双拼的反切法进行了改进,其用途仅在于标注汉字读音,不作为拼音文字。这套注音字母后来减为37个(声母12个,韵母13个,介母3个,比双拼切音字的方案中的字母几乎减少了一半。 注音字母通过之后,搁置了五年,才于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正式公布。1920年,全国各地陆续开办“国语传习所”和“暑期国语讲习所”,推广注音字母,全国小学的文言文课一律改为白话文课,小学教科书都在汉字的生字上用注音字母注音。从1920年到1958年,注音字母在我国使用了近40年的时间。这对于统一汉字读音、推广国语、普及拼音知识起了很大的作用。1930年,上层官员中有人觉得“注音字母”的名称不好,改称为“注音符号”,以强调这不是一种与汉字并行的文字。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马上着手研制拼音方案。1949年10月成立了民间团体“中国文字改革协会”,协会设立“拼音方案研究委员会”,讨论拼音方案采用什么字母的问题。 1955年10月15日,全国文字改革会议在北京举行。叶籁士在发言中说:“从1952年到1954年这个期间,中国文字改革研究委员会主要进行汉字笔画式拼音方案的研究工作,经过了三年的摸索,曾经拟定几种草案,都放在《汉语拼音方案草案初稿》(汉字笔画式)里头”。这次会议上印发给代表们六种拼音方案的草案,有四种是汉字笔画式的,一种是拉丁字母式的,一种是斯拉夫字母式的。会议之后,当时的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向毛泽东报告,他说,民族形式方案搞了三年,难以得到大家都满意的设计,不如采用拉丁字母。毛泽东同意采用拉丁字母,并在中央开会通过。 1955年10月,国务院成立“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经过一年的工作,于1957年10月提出《修正草案》,11月1日由国务院全体会议第60次会议作为新的《汉语拼音方案(草案)》通过,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审议,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汉语拼音方案》。1958年秋季开始,《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生必修的课程进入全国小学的课堂。《汉语拼音方案》是拼写规范化普通话的一套拼音字母和拼写方式,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法定拼音方案。

② 中国拼音怎么写

中国的汉语拼音应该是zhong guo。

③ 中国两个字的拼音

中国

【拼音】[zhōng guó]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

中国是以华夏文明为源泉、中华文化为基础并以汉族为主体民族的多民族国家,通用汉语。中国人常以龙的传人、炎黄子孙自居。
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有着悠久的历史,距今约5000年前,以中原地区为中心开始出现聚落组织进而形成国家,后历经多次民族交融和朝代更迭,直至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大一统局面。20世纪初辛亥革命后,君主政体退出历史舞台,共和政体建立。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中国大陆建立了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
中国疆域辽阔、民族众多,先秦时期的华夏族在中原地区繁衍生息,到了汉代通过文化交融使汉族正式成型,奠定了中国主体民族的基础。[1]后又通过与周边民族的交融,逐步形成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局面,而人口也不断攀升,宋代中国人口突破一亿[2],清朝时期人口突破四亿[3],到目前中国人口已突破十三亿[4]。
中国文化渊远流长、博大精深、绚烂多彩,是东亚文化圈的文化宗主国,在世界文化体系内占有重要地位,由于各地的地理位置、自然条件的差异,人文、经济方面也各有特点。而且还有有多彩的民俗文化,传统艺术形式有诗词、戏曲、书法、国画等,而春节、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重阳等是中国重要的传统节日。

④ 中国的拼音怎么是 kNAN

中国

拼音:zhōng guó

释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简称。1949年10月1日成立。成立后的中国,通常称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通常称旧中国。中国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国家之一。

近义词:华夏

英文翻译:China

⑤ 古代没有汉语拼音,每个汉字的读音是怎么传承下来的

汉字是方块字,是音意形的结合体。但是也有可能简化到今天,音,意,形完全不具备联想性,也就是说我们看到一个生字,既不了解他的意思,也不了解他的发音。不像英文,你看到一个不认识的单词,却能够勉强拼出他的读音,因为英文字母组成有一定的音律规范性,掌握音标就可以在不懂意思的情况下读出来。

所以咱们就使用汉语拼音来标注发音,但是和英文不同的是,咱们的汉语拼音标注也是独立的,只要不把他放在生字头上,你也搞不清对应关系。不过相对于古人而言,这已经是很方便了。作为小学就掌握的拼音常识,就算遇到再复杂的汉字,只要有拼音,就绝不会读错。但是古人怎么办呢?


古人读书识字,是有钱人才能干的事情,请先生,读私塾是免不了的。

图片里面标注的“平”,“去”就是字的发音。汉语拼音中一、二声为平音,三、四声为仄声。古诗里面只有格律诗对平仄有严格要求,古风,现代诗都没有平仄要求,只要读来顺畅就可以了。

要学习格律诗的平仄关系,需要费些功夫,可以关注我看以前的文章,有简答也有详解,这里就不啰唆了。

⑥ 中国的拼音怎么来的

(1)明朝末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汉语拼音方案。

中国历史上的汉字注音,除了中国人自己创造的直音、反切法外,还有西洋人拟制的汉语拼音方案。随着中国和西方国家交往的发展,西洋人为了学习汉语汉字,在中国传教,音译中国的人名、地名和事物名称,曾制定过多种拉丁字母式的汉语拼音方案。
第一个创制用拉丁字母拼写汉字读音的方案的西洋人是意大利人利玛窦(Matteo Ricci),他是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1583年来到中国,1605年(明朝万历三十三年)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一书。内有《信而步海,疑而即沉》等四篇文章。罗常培根据文章的汉字与拉丁文对照的译文,整理出一个包括26个声母和44个韵母的汉语拼音方案。

1626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Nicolas Trigault,1610年来华),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部最早用音素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他的拼音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成的,人称"利、金方案"。

"利、金方案"的出现对当时中国的音韵学者有很大的启发。明末学者方以智开始思考中国的拼音文字问题:"字之纷也,即缘通与借耳。若字属一字,字各一义,如远西因事乃合音,因音而成字,不重不共,不尤愈乎"。前清学者杨选杞看了《西儒耳目资》大受启发:"予阅未终卷,顿悟切字有一定之理,因可为一定之法"。"利、金方案"促进了中国传统的音韵学研究方法的革新,为反切法开辟了一条"不期反而反,不期切而切"的简易途径。这两个方案是最早的汉语拼音方案,是以"官话读书音"为标准写的,适合于拼写北京音。它"引起了汉字可以用字母注音或拼音的感想,逐渐演进,形成二百年后制造推行注音字母或拼音字母的潮流"。

(2)鸦片战争后的教会罗马字和西洋人的汉语译音。

"利、金方案"产生后的二百年间,由于清朝政府奉行闭关自守政策,外国人的汉语拼音也因此沉寂。

鸦片战争后,"海禁大开",西洋传教士和商人纷纷涌入中国,于是西洋人的教会罗马字和汉语译音也迅速发展起来。

A.方言教会罗马字。

最早到中国来的基督教传教士是英国人马礼逊(Robert Morrison,1782至1834年),他于1807年到广州传教。1815年至1823年出版了一部中英对照的《中文字典》,用他自己设计的官话拼音方案拼写汉语。他在字典中还附录一种广州方言的拉丁字元音节表。这是方言教会罗马字的萌芽。

基督教传教士在中国传教以东南沿海各通商口岸为传教中心。这些通商口岸(上海、宁波、福州、厦门、广州等)都是东南各方言地区的代表城市,这样就促使了各种方言罗马字的产生。传播得较早较广的是厦门的"话音字",大约开始于1850年,据说仅仅在1921年就印售读物五万册,直到新中国成立后,估计住在本地和旅居海外的还有十万人左右应用这种方言罗马字。

教会罗马字对中国汉字改革运动有较大的影响,起到了宣传汉字可以走拉丁化拼音方向的作用,并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的技术上提供了有价值的经验。

B.威妥玛式和邮政式。

威妥玛(又译伟德,Thomas F.Wade)是英国驻中国使馆的中文秘书,1867年,出版一部京音官话课本《语言自迩集》。起初是作为使馆人员学习汉语的注音工具,后来由于他的方案接近英文,扩大了用途,成为音译中国地名、人名和事物名称的通用标准,不但外国人用它,中国对外出版物上的汉语译音也用它。直到1977年联合国第三届地名标准化会议通过了采用《汉语拼音方案》作为中国地名罗马字拼法的国际标准时,威妥玛式才停止使用。
西洋人汉语译音方案中,还有一个被称为邮政式的方案。清光绪年间,中国开始办理邮政和电报,实权都掌握在英国人手中,他们把英文里的中国地名译音作为邮政和电报的书写标准。这些邮电地名,除个别方言拼音(如"厦门"写成Amoy)和习惯写法(如"广州"写成Canton)以外,一般都是官话拼音。邮政式跟威妥玛式相近。

C.方言际辣体汉字。

1931至1932年,法国和加拿大的两位天主教传教士合作制定了"辣体汉字"方案。这是根据汉字古代读音《广韵》设计的拉丁字母汉语注音方案。它试图利用古代汉语的声韵比现代汉语多得多的条件,使一个方案在不改变字母的情况下可以读各地方言的方音,以此解决方言的分歧问题,成为一种"方言际"的汉字拼写方案;同时,它又试图对同音汉字采用不同的拼音法式,解决拼音文字中的同音词问题。设想似乎周到,可是拼写法和读音法很复杂,实用价值不大。方言际辣体汉字方案的尝试是失败的。4.清朝末年的切音字运动

1.切音字运动概况。

切音字运动是指1892至1911年的拼音字母运动。这正是中日甲午战争和变法维新运动的时期。当时,中国面临着被世界列强瓜分的严重危机。在这国事动荡、人心思变的年代,爱国知识分子忧国忧民,力主变法图强。于是,维新运动就成为群众性的爱国主义运动。一些爱国的知识分子考虑到要救国图强就要普及教育、培养人才,就要克服繁难的汉字所造成的障碍。这样,切音字运动就在改良主义思潮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

1891年宋恕在《六斋卑议》中首先提出"须造切音文字"的主长。1892年卢戆章发表"中国切音新字"厦腔读本《一目了然初阶》,宣布了切音字运动的揭幕。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等维新运动的领袖人物发表过赞成推行拼音文字的意见。康有为在他的着作中提出"凡文字之先必繁,其变也必简"的观点和"以字母取音,以简易之新文"来书写"中国名物"的设想,并亲自拟制过拼音方案。梁启超为沈学的《盛世元音》写序,介绍切音字运动,赞成创制拼音文字,主张汉字和切音字并存。谭嗣同也在他的《仁学》中积极提倡拼音文字,提出"尽改象形为谐声"(即拼音)的主张。

据倪海曙《清末汉语拼音运动编年史》所载,1892年到1910年,全国各地提出的切音字个人方案有28种。从字母形式看,有以下几种类型:汉字笔画式14种,速记符号式5种,拉丁字母式5种,数码式2种,自造符号式1种,还有一个康有为的方案(未见原稿);从音节的拼音方式看,有17个是声韵双拼制,4个音素制,1个三拼制,6个拼法不详;从拼写的语音看,有10个是拼写官话音的,9个是拼写方言的,9个拼音不详。从总体上看,切音字运动的主流是拼写官话音的双拼制汉字笔画式字母方案。

2.切音字运动中的主要人物及其方案。

(1)切音字运动的揭幕人卢戆章和他的切音字方案。

卢戆章(1854―1928年),字雪樵,福建同安县古庄乡人。他21岁到新加坡半工半读,专攻英语。25岁回厦门教中国人学英语,教外国人学厦门话。他对流行于厦门的教会罗马字接触很多,教会罗马字启发了他创制拼音文字的思想。从28岁开始,他"屏弃外务,朝夕于斯,昼夜于斯"。经过10年努力,终于在1892年写成了第一个中国人自己创制的字母式的拼音文字方案《一目了然初阶》(中国切音新字厦腔)。并手抄全文,自费刻印出版。

卢戆章认为:"窃谓国之富强,基于格致;格致之兴,基于男妇老幼皆好学识理;其所以能好学识理,基于切音为字。"切音为字,就可以做到"字话一律","字画简易"。从而,人们可以"省费十余载之光阴,将此光阴专攻算学、格致、化学以及种种之实学,何患国不富强也哉"。他把推行切音字看作是国家"振兴之本",这种观点虽有片面性,然而,这也反映了他毕生致力于切音字的研究与推广完全是出于爱国思想的指导。

卢戆章认为:"中国字或者是当今普天下之字之至难者。"但他并不主张废除汉字,而是主张"切音字与汉字并列",通过切音字"可无师自识汉文"。他的这种"切音字与汉字并行"的观点是切音字运动的一个普遍观点。

卢戆章的方案采用的字母是拉丁字母的变体,他取拉丁字母"l、c、?"三种笔画,加以变化,编制出一套55个字母的拼写方言(厦门、漳州、泉州等)的切音字方案。他的方案虽然是拼写方言的,但他主张语文统一,"以一腔为主脑"。认为:"以南京话为通行之正字,为各省之正音,则十九省语言既从一律,文话皆相通;而中国之大,犹如一家,非如向之各守疆界,各操土音之对面无言也。"

1893年,卢戆章出版了《一目了然初阶》的节本《新字初阶》,满腔热情地向群众推广,"有从而问字者,不惜焦唇敝舌以诱之。"

1898年,光绪皇帝实行变法维新,宣布"广开言路","奖励新着作、新发明"等。京官林辂存呈《上都察院书》,推荐卢戆章等的切音字方案。呈文得到各堂官会衔代奏。但是新政很快失败,"百日维新"结束,奏请用切音字的事也就无下文了。

维新运动失败后,卢戆章应日本的台湾总督儿玉邀请,去台湾主持总督府学务科。在台湾三年,受日本假名字母的影响,放弃了变体拉丁字母的方案,设计了汉字笔画式的方案《中国切音字母》。这个方案有声母25个,韵母102个,主要用来拼写北京音,也可以拼写泉州、厦门、福州等方言。

1905年,卢戆章到北京,向清朝政府学部呈缴《中国切音字母》。被驳回后回厦门,在民间推行他的方案。途经上海时,把《中国切音字母》修改、补充,改名为《北京切音教科书》。此外,还出版了包括北京、福州、泉州、漳州、厦门、广东等六种切音字方案《中国字母北京切音合订》。

1913年,卢戆章代表福建省参加在北京召开的"读音统一会",对会议通过的注音字母采用三拼制持不同意见,回厦门继续推行他的方案。

1915年,他出版了第三个汉语拼音方案《中国新字》,也是汉字笔画式的。

⑦ 中国汉语拼音的由来

古代没有拼音,就使用反切,就是用两个认识会念的字,取第一个的声母,取第二个的韵母,拼合起来就行了。古代,中国的回族兄弟不学汉字,学习阿拉伯语,但他们用阿拉伯文的字母来拼写口语(汉语),所以这是中国最早的拼音。

元朝,蒙古统治者用改变了的藏文的字母来拼写汉语等语言,叫八思巴字。虽然不是专门拼写汉语的,但是,也算汉语拼音的一种吧。 明朝,西方传教士用拉丁字母拼写汉语,是中国最早的拉丁字拼音。 清末明初,出现了用简单的古字表现汉语语音的拼音方式。民国年间,政府制定了“注音字母”,就是这个系统的集中表现。

(7)中国拼音怎么传扩展阅读

1958年2月11日,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正式批准公布《汉语拼音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定的汉语拉丁化拼音方案从此诞生了,它实现了中国人民自19世纪末以来为之呕心沥血,梦寐以求的愿望。当时,国务院总理周恩来和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主任吴玉章都曾经说过这样的话:《汉语拼音方案》是近60年来中国人民创制拼音方案的历史经验的总结。

⑧ 中国拼音怎么来的 是古时就存在的还是近代才有的

近代有的。
来源:

1923年8月,教育部召开国语统一筹备会,决议组织“国语罗马字拼音研究委员会”。
1925年9月在北京的部分委员和一些语言学者自动组织“数人会”,提出了《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
1928年9月,大学院院长蔡元培正式公布《国语罗马字拼音法式》,作为“国音字母第二式”,用于给汉字注音和统一国语,“与注音字母两相对照,以为国音推行之助”。在国语罗马字运动中,出版了一些读物,如《国语留声片读本》等。
1932年教育部公布的《国音常用字汇》,用注音字母和国语罗马字两式对照。但是,国语罗马字始终没有走出知识阶层的圈子,没有在社会上普遍推行,它的影响远不如注音字母。
国语罗马字一直在台湾使用,1984年台湾发表国语罗马字修订草案,征求意见之后,于1986年1月28日正式公布,名称为《国语注音符号第二式》,改用于《汉语拼音方案》相同的符号标调法来表示声调。

⑨ “中国”两个字拼音是怎样拼的

中国拼音:
[zhōng guó]
1. [Central Plains]:指中原地区与中国抗衡。——《资治通鉴》
2. 又驱中国士众。将中国人。
3. [capital]:京城惠此中国,以绥四方。——《诗·大雅》

⑩ 中国拼音怎么拼

中国:zhōng guó

阅读全文

与中国拼音怎么传相关的资料

热点内容
去巴厘岛玩7天换多少印尼盾呢 浏览:586
中国有哪些古老大国 浏览:789
伊朗的低压料都有什么型号的 浏览:92
伊朗人种是什么民族 浏览:703
英国纸币长什么样子图片 浏览:843
越南如何宣传本国政治体制 浏览:187
意大利饼什么 浏览:331
香港哪个地方银行可以收伊朗的钱 浏览:977
中国有哪些边境 浏览:29
印度高端设备都有哪些 浏览:977
意大利chinese怎么发音 浏览:199
印尼用什么吃东西 浏览:369
从珠海去越南多少钱 浏览:371
越南过境签需要什么手续 浏览:706
印尼回国要什么证明 浏览:238
东鹏伊朗白玉怎么做出来的 浏览:551
为什么换越南盾与汇率不一样 浏览:921
意大利早餐主要是什么怎么做 浏览:159
如何去买中国最好的刀 浏览:256
越南的钱币称为什么 浏览: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