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古代在中国的石蜡怎么来的
有矿物腊、从矿石中提取腊,有石腊、地腊等,还是植物腊或者生物腊就是从植物或者动物身上提取腊质
白蜡虫。成群栖息在白蜡树或女贞树上。雄虫能分泌白蜡﹐包围体躯。早在十三世纪﹐我国已知饲养白蜡虫以生产白蜡。
⑵ 古代人如何造蜡
蜡烛起源于原始时代的火把。原始人把脂肪或者蜡一类的东西涂在树皮或木片上,捆扎在一起,做成了照明用的火把。大约在公元前3世纪出现的蜜蜡可能是今日所见蜡烛的雏形。在西方,有一段时期,寺院中都养蜂,用来自制蜜蜡,这主要是因为天主教认为蜜蜡是处女受胎的象征,所以便把蜜蜡视为纯洁之光,供奉在教堂的祭坛上。从现存文献看,蜜蜡在我国产生的时间大致与西方相同,日本是在奈良时代(710~784年)从我国传入这种蜡烛的,和现代蜡烛相比,古代蜡烛有许多不足之处。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何当共剪西窗烛”的诗句。诗人为什么要剪烛呢?当时蜡烛烛心是用棉线搓成的,直立在火焰的中心,由于无法烧尽而炭化,所以必须不时地用剪刀将残留的烛心末端剪掉。这无疑是一件麻烦的事,1820年,法国人强巴歇列发明了三根棉线编成的烛心,使烛心燃烧时自然松开,末端正好翘到火焰外侧,因而可以完全燃烧。但蜡烛还有待进一步完善,它的材料一般是有许多缺点的动物油脂,解决这一难题的是舍未勒尔等人。1809年6月至7月间,法国科家舍夫勒收到一家纺织厂的来信,请他分析、确定他们寄来的一个软皂样品的成份.他拿着这封信思索了很长时间,心想:要研究肥皂,看来还得从原料油脂入手.在仪器设备非常简单、朴素的学校实验,他研究了皂化过程中需要使用的各种油脂。经过大量实验,他第一次发现了这样的事实:在一切油脂中,不论其来源如何,脂肪酸的含量均占95%,其余的5%则是皂化过程中生成的甘油。通过研究他搞清了皂化过程的本质,同时他还有一项重大的发现:当时用油脂做成的蜡烛,由于里面有甘油,燃烧时火焰带烟,气味难闻。若改用硬脂酸做成蜡烛,燃烧时不仅火焰明亮,而且几乎没有黑烟,不污染空气。舍夫勒尔把他的发现告诉盖一吕萨克,并建议两人共同研究如何具体解决这个问题。他们用强碱把油脂皂化,再把得到的肥皂用盐酸分解,担取出硬脂酸。这是一种白色物质,手摸着有油腻感,用它制成的蜡烛质地很软,价钱更加便宜。1825年,舍夫勒尔和盖一吕萨克获得了生产石蜡硬脂蜡烛的专利。石蜡硬脂蜡烛的出现,在人类照明史上开创了一个新时代。后来,有人在北美洲发现了大油田,于是可从石油中提炼出大量的石蜡,较理想的蜡烛因此在全球得到了普及、推广。
参考资料:http://www.world-talent.org/inv/fmqd/huaxue/lazhu.htm
看考古杂志时偶然发现,似乎在五千多年前由埃及人发明了蜡烛,中国人又是什么时候用蜡烛的?起码在古诗十九首的年代里还是用油灯,这才忽然发觉中国上古似乎没有蜡烛这个东西.汉代古书中一般将蜡和烛分开论述,但很少蜡烛两字连用.
大家看到中国汉代的青铜灯,在圆形的灯盘正中,常有一枚长钉形的火拄,而根据它的有无,考古学上将汉灯分为油灯与烛灯两大类。
查了半天的书,发现其实在汉代,灯分为油灯与烛灯两大类,油灯的灯柱也叫”烛”。”烛”即灯柱要浸在脂里;脂是动物油脂,当时还用植物油点灯。《齐民要术种.麻子篇》曰:“苴麻(即大麻的雌株)子黑,又实而重,捣治作烛,不作麻。”以上所说的“作烛”、“为烛”,都是指点灯,和蜡烛关系不大。
至于点灯的燃料,我看到考古杂志提到”汉墓偶有黄蜡饼发现”,由此可见汉灯一般的情况在盏内注油脂,但燃灯还可用蜡,蜡灯内的蜡是融化后作为油膏使用的.人们终于发现了实例,《西汉南越王墓发掘报告》中提到;至东汉晚期,在广州汉墓中最先出现蜡台。证明当时细长柱状的蜡烛已进入照明用品的行列之中了。
终于,东汉晚期中国已有蜡烛,只是使用不普及,而且形状和近现代的还有差别。再往上推,战国秦汉时期是否已使用蜡烛,这是一个尚未解决的问题了。文献中提到蜡烛最早大约是在晋代。《晋书周颛传》写到有人“以所燃蜡烛投之”。《世说新语》有石崇“用蜡烛作炊”的故事。晋代以后文献提到蜡烛的就多了。至于晋以前,还缺乏可靠的文字记载,实际只有少量的考古资料,比如上面提到的考古资料;
<归田录>中,”寇准自少年富贵,不点油灯.尤好夜宴聚饮,虽寝室亦烧烛达旦.每罢官去后,人至官舍,见厕溷间烛泪在地,往往成堆.”可见至宋,仍是油*烛贵.
有篇文章说:《西京杂记》有“闽越王献高帝.....蜜烛二百支”之说,认为“蜜烛即蜡 烛”,但吾以为终属孤证,何况《西京杂记》的记载是只能作为参考的。
再看蜡烛的原料,有黄蜡、白蜡等多种。黄蜡是蜂蜡,白蜡是白蚁虫分泌的蜡。白蜡的利用一般认为起自唐代,也有人考证始于汉魏,上面提到的“汉墓偶有黄蜡饼发现”为物证,所以蜂蜡的利用要比白蜡为早。《神农本草经》、张华《博物志》、陶弘景《名医别录》中都有关于蜜蜡或蜂蜡的记载,当作药用。由此看来,东汉时期已使用的蜡是蜂蜡。不过大概数量还不多,使用也不普遍,所以灯烛仍用脂膏制作,要不就在脂烛外挂一层蜡以减少烛泪,或在脂膏中掺少许蜡。有资料表明以脂膏为烛,熔点是比较低的,因此当时的烛比较粗短。这可能就是为什么汉画像石中的烛灯的烛都较粗短,而没有像唐李寿墓壁画中所描绘的那种细细长长的形状。
参考资料:http://www.cqzg.cn
⑶ 石蜡是石头里来的茄子辣椒里有没有蜡呢如何提取
石蜡是从石头里提取出来的 ,辣椒和茄子所欲植物 ,并且是蔬菜类 里面根本没有蜡的含量,所以辣椒 茄子里面是提不出蜡的。
⑷ 中国古代的石蜡法是不是源自于印度有何凭证
北宋王溥的《唐会要》,记述唐代各项典章制度沿革变迁的史书,其中记载了李渊执政期间,采取失蜡法(“熔模法”,一种青铜等金属器物的精密铸造方法)铸造开元通宝,这是中国最早记载使用失蜡法工艺的时间。正因这一记载,学界普遍认为,印度失蜡法出现远远早于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失蜡法工艺的国家,所以中国的失蜡法源于印度。
然而,河南挖出一批楚国古墓,出土文物却颠覆了这一段历史,学者感慨古代中国太发达了,又有一项技术临先是将,可以证实失蜡法根本不是源于印度,反而应该是印度失蜡法源于中国!
在发现云纹铜禁的同一年,中国又有了一次重大考古发现,这就是曾侯乙墓的出土,挖出了曾侯乙铜尊盘(见上图)、铜鉴缶等震惊世界的文物,距今2400多年,再一次证明中国人才是最早使用失蜡法工艺的国家。令人不可思议的是,曾侯乙古墓中的不少青铜器,就是如今也难以100%的复原,比如曾侯乙铜尊盘就无法复原。
其实,从失蜡法这一技术来看,中国古人极其聪明,只是限于知识面没有今人宽广罢了,单论对知识的运用和聪明才智的发挥,现代人未必比得上。
⑸ 石蜡的主要成分是什么
石蜡的主要成份是正构烷烃,化学结构:
熔点为40-70℃的各种正构烷烃和少量异构烷烃的混合物。极纯净的正构烷烃无色无臭透明或半透明,暴露于大气中长期也不会变色变质
⑹ 蜡烛的"蜡"是怎么产出来的
古代的蜡烛皆以动物脂肪制造 ,在1800年后,以石油所提炼的石蜡才开始出现 。蜡烛的历史由来已久,人类使用最初的腊是由蜂腊开始的 ,最早的蜡烛也是由蜂腊制作,古埃及时代利用野兽的油脂制成 ,到了工业革命才大量提炼石油生产蜡烛。
⑺ 蜡的原料是什么
蜡烛的主要原料是石蜡(C25H52),石蜡是从石油的含蜡馏分经冷榨或溶剂脱蜡而制得的,是几种高级烷烃的混合物,主要是正二十二烷(C22H46)和正二十八烷(C28H58),含碳元素约85%,含氢元素约14%。
添加的辅料有白油,硬脂酸,聚乙烯,香精等,其中的硬脂酸(C17H35COOH)主要用以提高软度,具体添加要视生产什么种类的蜡烛而定。
先秦上古时期,有人把艾蒿和芦苇扎成一束,然后蘸上一些油脂点燃作照明用,后来又有人把一根空心的芦苇用布缠上,里面灌上蜜蜡点燃。
(7)中国石蜡是怎么来的扩展阅读:
蜡烛种类有很多,按照使用目的一般可以分为日用照明蜡烛和工艺品蜡烛两大类。照明蜡烛比较简单,一般就是白色的竿状蜡烛。
工艺蜡烛又可分很多种,首先又可分为果冻工艺蜡烛和薰香工艺蜡烛两类。一般因加入配料而显各种颜色,形状也因需要做成各种形式,可融新颖性、装饰性、观赏性于一体。
参考资料来源:网络-蜡烛
⑻ 蜡烛的蜡是怎么来的
蜡烛的主要原料是石蜡(C₂₅H₅₂),石蜡是从石油的含蜡馏分经冷榨或溶剂脱蜡而制得的。
石蜡是几种高级烷烃的混合物,主要是正二十二烷(C22H46)和正二十八烷(C28H58),含碳元素约85%,含氢元素约14%。添加的辅料有白油,硬脂酸,聚乙烯,香精等,其中的硬脂酸主要用以提高软度,具体添加要视生产什么种类的蜡烛而定。
易熔化,密度小于水难溶于水。受热熔化为液态,无色透明且轻微受热易挥发,可闻石蜡特有的气味。遇冷时凝固为白色固体状,有轻微的特殊气味。
(8)中国石蜡是怎么来的扩展阅读:
石蜡的类别:
1、微晶石蜡
微晶石蜡主要是出文链烃、环烷烃和一些直链烃组成,分子量范围大约是500-1000。这是一种比较细小的晶体,溶于非极性溶剂,不溶于极性溶剂。
2、液体石蜡
液体石蜡的种类很多,其润滑效果也各不相同。在挤出加工中初期润滑效果良好,热稳定性也较好。但因相溶性差,用量过多时制品易发粘。
3、聚乙烯蜡
聚乙烯蜡指分子量为1500-25000的低分子量聚乙烯或部分氧化的低分子量聚乙烯。其呈颗粒状、白色粉末、块状以及乳白色蜡状。具有优良的流动性、电性能、脱模性。
⑼ 蜡是什么做的
1,通常意义上,蜡指的是蜡烛。蜡烛是一种植物或矿物蜡。
蜡烛的主要原料是石蜡,石蜡是从石油的含蜡馏分经冷榨或溶剂脱蜡而制得的,是几种高级烷烃的混合物,主要是正二十二烷(C22H46)和正二十八烷(C28H58),含碳元素约85%,含氢元素约14%。添加的辅料有白油,硬脂酸,聚乙烯,香精等,其中的硬脂酸(C17H35COOH)主要用以提高软度,具体添加要视生产什么种类的蜡烛而定。
易熔化,密度小于水难溶于水。受热熔化为液态,无色透明且轻微受热易挥发,可闻石蜡特有气味。遇冷时凝固为白色固体状,有轻微气味。
⑽ 蜡是什么时候出现的
人类使用蜡最初是从蜂蜡开始的,最初的蜡烛是用蜂蜡来制造的。 1358年 在英国伦敦,人们用蜂蜡来制造蜡烛
1648年 欧洲人开始认识卡那巴蜡
1781年 最初用蜡来制造火柴
1802年 在英国伦敦,TUSSAUD夫人蜡像馆正式成立
1811年 对卡那巴蜡的化学组成的最初分析报告予以公布
1830年 K.V.Reichenbach在实验室中从煤炭沥青中分离出石蜡
1833年 E.F.Glocker正式名称地蜡为"OEOKERIT"
1845年 卡那巴蜡开始大量的商品化生产
1848年 J.Liebig确认了蜂蜡的基本化学组成
1855年 德国最初开始在SAXONY进行石蜡的商业化生产,采用的是从褐煤中蒸馏的办法
1857年 在英国的BATTERSEA人们最初用石蜡生产蜡烛
1897年 德国开始从褐煤中提取蜡,最早的蒙旦蜡开始生产出来,正式名为"MONTANWACHS"
1900年 上光蜡工业在欧洲诞生,等应用开始创造
1900年 德国开始把日本蜡(JAPAN WAX)用于肥皂的制造
1925年 德国I.G.FARBENINDUSTRIE A.G.开始对蒙旦蜡进行深加工
1933年 聚乙烯蜡的生产方法被发明,在1950-1960年间,聚乙烯蜡的技术有了较大发展
1934年 FISCHER-TROPSCH(费歇尔-托晋希)蜡开始商业化生产,开始合成蜡的制造历史
1945年以后蜡在工业上的应用得到了较大的发展,蜡被广泛使用在包装工业、粉胶剂工业、蜡烛工业、食品工业、蜡笔的制 造、上光蜡工业、橡胶工业、金属加工等。